第一篇: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本文转载自开心《对中国教育的感悟》“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完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十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四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免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或者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心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作者:郑人元
第二篇: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写给大学的你们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困,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巨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月球!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
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我高中是理科,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可是在国内可能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
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每秒的事情!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或者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帮助别人吧!
第三篇: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写给刚入大学的你们
作者:郑人元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困,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巨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月球!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能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每秒的事情!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或者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帮助别人吧!(郑人元 2013.6.25)
P.S.: 深夜成文,时间仓促,我成长的一路上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从申请大学、到选择课程和专业、到公益计划的建立...谢谢你们所有人...因为今天就是填志愿的时间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如果我也能尽一份力,给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启发,实在是万分荣幸...祝大家求学路上一路顺利:)
第四篇:对中国教育的思索
美术教师:刘军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年迅猛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伴随而来的是奢侈的消费和极大的浪费。还有,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国民的道德素质逐年滑坡。这是我们都看得到的。国内,无视道德的行为举止举不胜举,事例随处可见,并且,走出国门旅游的国人的不文明举止在国外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思考: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还会持续多久?
1、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
2、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3、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4、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所以,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在经济发展和获得经济利益时,不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多。地沟油、人造化学食品、过多的使用化学试剂为迫使水果等食品的迅速生长。食品可以分为一、二、三等级价格,甚至救命的同样的药品也要分出个一、二、三等级价格。
二、国民的道德素质为什么滑坡,精神生活为什么越来越贫乏? 前温家宝总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 1
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
难以想象,一个在各个领域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私德、行规盛行的社会会是健全的。在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背后潜伏着国民道德、伦理的危机,而这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危机更深刻,也是更大的隐忧。”①
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是不是该深刻的、彻彻底底的、认认真真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了?我们的职业操守是什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哪些影响?我们给学生都教了些什么?
“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缺位。其一,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学校将对学生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的授受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其二, 德育智育化!,德育往往被
简化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规范的掌握,违背了人的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造成了学校德育的假!、大!、空!。其三,学校与社会的升学、选拔机制在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忽略道德素质的发展,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起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其四,由于教育法规不健全,学校在教育和学生安全方面承担着太多超出学校能力的责任和义务,使学校为了规避风险而取消了很多校外教育活动,关起门来搞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应有的联系,也使教育方式单
一、效率低下。总之,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未来的国民、社会活动的主体)道德发展中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严重缺位必然会对国民道德素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任何降低教育(此处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的东西,任何打破各种关系模式的东西,都将从根本上威胁到公共道德!”②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的缺位。其一,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独子化趋势导致亲子关系变化,家庭结构从原来的以老人或家长为中心转为以孩子为中心,一方面削弱了长辈作为孩子道德榜样的权威作用,另一方面,被宠溺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规则意识差等。其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抱负以及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等都糅合在让孩子不停地学习各种技能、上各种班、接受各种培训、考各种证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越来越功利,剥夺了很多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获得道德经历和道德体验的机会,使得孩子的道德发展之树成了无根之木。其三,由于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遑论城乡,中
青年的父母们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忙碌,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方式越发单一,甚至出现了很多难以得到父母亲亲自教育的留守儿童!当代中国父母亲对孩子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家庭作为人生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本来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而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一定程度的缺位也是当今国民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层面的因素在个体道德素质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化初期),有相当多的因素影响着个体道德素质的发展。主要的如:其一,应试取向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学校、家庭在教育、评价等方面忽视了儿童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并同时对个体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其二,由于社会失范、竞争剧烈、学习压力大导致了学校、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过度保护,他们基本在家庭、学校这样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成长,社会参与少,较少置身真实的道德情境或道德冲突,空有被灌输的一些道德知识,没有道德体验,意志得不到锻炼、行为上没有落实,道德素质难以真正提高。其三,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使社会上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涌进青少年生活的世界,自制力和判断力的缺乏,使他们很容易成为那些 假!、恶!、丑!信息的受众,成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说教的俘虏,在一些不良的诱惑或教唆下走向道德发展的歧途。可以说,个体在道德素质发展早期阶段的一些问题和障碍,是导致个体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③
关于筹办艺术特长班必要性及生源问题
调查报告
第五篇:“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分享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郑人元写完的一篇日志。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活着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性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