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中国一直在高喊教育改革,可是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不是为培养人才而服务的,而是人们走上仕途,获得名利的一种手段。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仍然是让人们过上安逸生活的一种途径,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学生过独木桥,谁过了谁就胜利了,不关乎能力,只看结果。所以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是难以改变的,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在这种应试的模式中还是应该出现素质教育的影子的,这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尤其感觉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匮乏,以及素质教育的必要。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把孩子当做“人”来培养,而不是读书的机器。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摆脱不了考试了,中考,高考,还有毕业后的各种职业考试,为了生活,为了饭碗,中国人一辈子都在考试。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人更是不可能放弃应试考试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考的过别人就是王道。这就让人们把孩子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读书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缺少必要的动手能力,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他们就只是一群会读书的机器,这样的人终究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所以,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有以下的几条建议:
1、切实的落实减负,让学生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我实习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做作业,不管老师找他谈话或者是惩罚他,第二天绝对还是不会做作业,而且有的学生是什么课程的作业都不做,从开学一次作业都不交。现在的学生课程负担太重,初一的学生一共开设了7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还有各种练习册,确实让做作业成为了学生们所头疼的事情。我觉得作业不在乎做多,做作业就是为了检查一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作业应该针对性的做一些,不宜过多,但是要让学生有要按时完成作业的这个意识,养成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一切都得从小开始培养,从孩子一上学就实行这一政策且赏罚分明,一定会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的。
2、多进行情感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有一大群的家长围着他们转,要什么给什么,这就让他们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当的,他们不会感谢别人,不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别人的付出。我的同学在国本高中实习,她回来的时候讲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让我觉得感慨万千。她讲的是在学生的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一位为了救落水学生还牺牲的人民警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值得感谢的,是让人钦佩的,可是很多学生却无话可写,反而觉得这个警察花着人民的纳税钱,就该为人民服务,就该他牺牲。这不禁让我觉得很可悲,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高材生只是一群不知感恩,不知天高地厚的笨蛋,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感恩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要进行的。
3、组织纪律意识的养成。在实习中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对纪律的无视,上课铃响了还有学生在外面疯,玩,老师进教室了,还有人在前后左右的说话,正式上课了还是有大把的人在下面聊天,完全不觉得这是课堂,得收敛自己,得有规矩约束自己,他们完全是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面对这样的一帮学生,你甚至就觉得课上不下去了,而且你还绝对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学生哪还像我们小时候啊!我们小时候就觉得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现在的学生且跟你对着干呢!所以我觉得首先就得有规矩,有了规矩约束他们才让他们懂得在方圆中行事,让他们明白不是什么事都是自己想干就可以干的。
4、教育的任务首先得是教育学生成为”人“再才是成为”人才“。不能一味的逼着学生
学习,考高分,而是要注重他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的所谓优秀学生,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废人,什么都得靠别人照顾,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叠被子,有的大学生离了父母都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教育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把人培养的都不是人了,那教育的意义何在?所以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学生先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再去要求他成为人才,成为国家栋梁,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远远比知识的获得更主要。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实习中所发现的中国教育制度的几点问题,和我对改革的几点设想。中国的教育真的应该大刀阔斧的改一改了,不要再让应试教育挡住了国人的出路,不要再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教育的意义应先在育人其次才是成才。
第二篇: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国贸1044班 张蕴蕾 1020602410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
一、首先说说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内容的选择科学性较强。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重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传授,经济、快速、高效。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学校具有完整的治校方略和规章制度,严明的课堂纪律。家长的期望和支持,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状况,较高的教育投资。
二、再让我们看看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杭州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 1
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三、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
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
多年来,尽管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在逐年较快增长,但原来预计2000年后来拖延至2005年的4%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减弱,政府、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现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四、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读书到现在20年,终于已经跨过了高考这道坎。我并没有觉得高考那时候有多苦,但是确实是比平时的考试要紧张很多。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并没有给学生很大的压力,我们只要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好了。但其中不乏有智慧过人的学生,他们会自主探索知识,显然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某些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阻力。我觉得我没有智慧过人,所以接受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发现,以前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当被动接受了12年以后,这个改变有些困难。我觉得高考制度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挺好的,它使一些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出人头地,就算你没权没钱也可以有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另一种角度来讲高考也是不公平的,譬如上海的考生就比较宽松,这就是所谓的“地方保护政策”吧。
第三篇: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
13015014
陈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初中;初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高中;高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大学。所以,学校就会要求老师,怎么讲课,讲什么课,为的就是让学生上一个好大学,顺带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我想在这一点上学校想的是对的。但是学校的一味灌输,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早已被磨没了。就像高考作文,只要你背下来一个差不多的格式,背一些老的不能再老的例子,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灌输把我们送进了大学,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呢,情况改善了吗?大学的讲课模式似乎没有变多少,我们是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可是平时老师对我们不怎么严格要求,课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而一到期末考试时候呢,老师会给画重点,这时很久不见的学生都开始出现了,照着老师给的范围,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考试也不会挂科,也不用担心毕业的问题。可是,老师真的对你负责了么?你真的对自己负责了么?你承认你的大学生活很有意义么?
还有我们大学所开设的一些课程,除了专业课,像什么中国近代史纲要、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我真的想知道学这些有什么意义么?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耻辱不堪的历史,还要让我们学习。是的,你可以说,勿忘国耻。但是记住是为了什么?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话,大概说的是一道考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社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以上是日本的考题,而我们中国也有近似的考题“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大家看出什么没,这就是思考,恰恰也是我们教育中缺乏的。所以也就为什么会有我们的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而动手创新能力却差得很。我想,这不是我们该反思的么?而对于我们国家以后学校教育如何发展,恐怕是一个相当严肃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广告上不是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么?我想这句话是极对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所以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直接的教育。但现在,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都成了“溺爱”,已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孩子想倒杯水,父母怕孩子被烫,不让孩子动手;孩子相帮忙做家务,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做。这样孩子越来越懒,越来越蛮横跋扈。在我们国家,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子总是比成人穿得多,但尽管孩子已经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是比成人穿得少。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组图片,图片上是冬季,一群日本让你小孩子穿得特别少,甚至露出胳膊和大腿,在寒风中跑步玩耍,图片下面解释的是说这是幼儿园对孩子的锻炼,而日本家长们则表示赞同,没有一个反对。试想一下,如果出现在中国,会是什么情况,会是什么后果。我猜差不多家长上告教委,园长、校长被免职。细想一下真的很可笑。还有,在美国,孩子们上课时随意坐在教室里,不像中国的小朋友一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此外,美国还有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前几日电视上播的电影《洋妞到我家》里,徐帆饰演的母亲就是典型的溺爱母亲的形象,当她允许自己孩子和交换生出去玩时说道“不要做地铁”、“我们家孩子是要富养的”等等,揭示了中国和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别。以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说,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能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应环境,能使孩子在发展自身能力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孩子,会使孩子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的目标不同。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从小能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帮助孩子避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安看做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日本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
在日本,每个周末,父母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公园,去游乐场游玩,还有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美国的孩子们周末也会快乐地玩耍,有的社区还会有社区活动组织儿童做游戏。可是我们中国孩子的周末是什么样子的?一到周末,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被叫醒,被父母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钢琴、绘画、英语,各种班应有尽有。孩子们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于这些补习班,我想吐槽一下奥数,父母你们逼着孩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生活中会用得到么?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所有计算都能通过计算机完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买米买面买菜用得着么?除非你让想让孩子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但现状是,父母不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电脑上,甚至不许孩子碰电脑。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孩子逃课去网吧的一大原因?也许有的父母会说,人家的孩子都去补习班,不玩电脑,我们怎么能不和人家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可是不知道父母们想过没有,刚一起跑就给孩子背上那么多的东西,他们会比别人跑得快么?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上,可以说,某个社会的风气是该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反映。那么,问题来了,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各种麻烦、各种问题困扰着我们,理所当然,儿童也会受到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今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乞讨的乞丐你会给他钱么?看到一位摔倒的老爷爷老奶奶你会上前去扶他(她)么?我猜你肯定不会去,因为你怕惹上麻烦。2014年央视春晚郝建和玛丽演的小品《扶不扶》大家都看过吧,老太太自己摔到了,郝建不敢上前扶,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郝建让那个骑自行车的扶,那个人说:“快走。”郝建问他为什么不扶,那个男人说:“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看到这儿,大伙笑了,我也笑了。可是笑容的背后,却隐藏着悲伤:什么时候我们做一件好事都这么奢侈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这样一种社会问题已经让人心变冷。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不去做好事,不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还告诫孩子不要去管闲事,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1世纪难道只能在嘴上说说、在纸上写写而已么?没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如何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真的是想不出答案了。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学习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成就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他才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可是,灌输式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一些师德败坏的“教狮”、“教兽”们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教育不仅令我们担忧。在中国,传统的“家学”对于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更是学校无法取代的。由于今日的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更为人们所看重。但是,父母们施加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孩子们像笼中鸟,没有自由,畸形的家庭教育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自古就有,社会制度的教育是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理念也有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了,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危机,孩子们能长成什么样?或好或坏?一个各种教育空间、各种教育场所都有弊端显露的地方,还天天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口号,我想问一下,一切真的为了孩子么?真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么?当今社会培养出来的孩子,难道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么?我想,是时候深思了。
参考资料: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159270100jyq5.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ee6ff90102e6pz.html
第四篇: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有突破性的改革。但是高等教育还是存在许多的体制弊端,作为一名大学生,还是看到了其中不少的问题。
首先,从招生说起。一直以来都有“一考定终生”的说法,就算现在很多高校都有了自主招生,但是,高校自主的权利还是比较小的。高校无法自主自治,大权全都掌握在教育部手中,教育资源由教育部分配,于是全国的各高校的水平很多时候就此被划分了等级,所以,才会形成大家挤破头要考那些拥有教育资源多一些的学校,这也是导致考试机器、做题机器出现的原因之一。一些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很难提高其教育水平。但是那些教育资源优厚的学校,也面临着招进去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读书机器,高分低能,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却无法很好的与人交往,适应职场,缺乏动手能力、工作能力。不被企业所接纳,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才。
其次,我们来看大学教育过程。大学的教育,很多教授,只是来讲节课,也许就是照本宣科,也不管学生学到了多少,对于他们教育不是主业,他们只要完成论文,完成研究。很多大学生都只是为了学位,为了文凭,对于所学知识基本都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平时逃课,上课睡觉,混混日子,期末奋起,成为突击军,死记硬背,也不管懂不懂,背出来就是。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只是要考试的一段段文字罢了。很多大学生根本很难将这些知识运用实际。很多时候,大家还是会感觉,大学的教
育出了没人管,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文凭、学位和考试通过是画等号的,而考试通过和你到底会不会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的。所以,许多应届生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去应对职场,在职业生涯中重新学起,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浪费?
最后,在中国,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很小。中国的教育界就没有这样一个竞争环境。大学教育基本上处于国家垄断状态。尽管有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但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包括招生上、经费上、师资力量上等方面,很难与公办学校相竞争。我认为缺少竞争也是大学教育体制弊端之一。
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每一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改革,试验。中国的教育制度还在不断的摸索,在这30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变化,虽然仍有不足,却不能否认的有许多改进之处。我相信未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会越改越好的。
第五篇: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中明确规定,逐渐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规定。这一“颠覆性”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使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浪口,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其实,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在30多年历史里,改革从没有间断过,从最初的文6理7(即高考时,文科生考6门、理科生考7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3+2”,再到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从“一卷试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部分省份自主命题;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扩招;从“一考定终身”到部分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从人工改卷到网上阅卷,网上录取„„在考试科目、命题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显示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30多年不断“变脸”的高考改革路上,实际上并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枷锁,依旧是一考定终身的“核战役”。2014年,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一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最近,据有关媒体披露: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
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
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此次如果果真按此推行高考改革制度,无疑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送来的福音,最少可以缓解部分考试的压力,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僵局。但是深思揣度后,该改革还是会滋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此次高考改革,是中国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从不敢拿刀,到现在的挥刀落地,这毫无疑问将会是高考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但能否真正的破除应试教育实现我们提倡已久的素质教育,还得等待教育部的出台高考改
革的细节规定和办法,同时,设立一套什么样的制度保证其贯彻实施,确保高考人性化与公平公正,让所有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