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反思2015.5
我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反思:
作为一所基地校,一定要在原来“全、实、深”的基础上朝“精、特、美”发展。为了让全校老师进一步感悟“新基础教育”,5月17日上午,我们齐聚会议室反思推进会。
“全员参与、立足日常、努力方向”三个方面谈了这次丰富的精神之旅后的思考:
全员化——“新基础教育”研究是附小全体教师共同的研究项目,要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为不同发展状态和需求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平台;“全面覆盖”,各部门携手打造,共同推进,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全程监控”,不论活动大小,都明确要求“前有策划、中有落实、后有反思”。
日常化——“新基础教育”强化日常,常态推进。做到这些,要从“打破惰性的生活方式”开始,他提出,惰性生活产生的原因有:太熟悉的,成为习惯了,不断重复,只是认为形式的改变而已等,这也许是如今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的状态。做某项工作,方式习惯了,思维习惯了,话语系统习惯了,但很多习惯带来我们工作的被动。如何来破解?引用了叶澜老师开的方子——针对熟悉的事,怎样让它有新鲜感,如何来认识现在的习惯,针对不好的习惯如何改变评价标准。接着以学校广播操评比为例,建议评进步最大的,变化才能带来新鲜和活力。
分层推进,互动共生。
第一:可以重心下移,放手给级部,由年级组长策划组织。如一年级入队礼,第二:活动过程简单化,提出要整体策划,关注动的质量,动的频率。第三:要讲究质量效率,促进校内研究生态不断良性循环。
整个活动内容丰实,这是一次研究中途的休整,为的是前途走得更顺。老师们将以“全员、日常”为关键词,努力做到“融贯于整体,凝聚成品性,历练成从容”,以实现学校、师生的不断跨越!创“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合作校。
第二篇:新基础教育反思1
“新基础教育”教学研讨会后感悟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作为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
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的希望作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的一言一行不会辱没教师的角色,不会辜负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别无选择,我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饯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
我愿意成为太阳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太阳花中,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
胡敏
2013年5月20日
第三篇: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在校领导、在新基础教育专家们的引领下,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研究资源,根据”新基础教育”的“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论,由点到面,有序推进,不断将其理论渗透到我语文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学习并理解“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尽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点。现将本学期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改进教学实践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一个教师的能力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认清了这一点,就应努力拥有一种自发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发展。只有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彻底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因此,对于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叶澜教授构建的“时代精神与未来新人形象;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十大新教育观念系统;未来教师新形象;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积极参加“新基础教育”的各项研讨活动,在学习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中,我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变化,教学方法亦随之丰富起来。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完成知识点学习的认知要求,完成教案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情形以灌、仿、记为特征,以讲述、作业和盯、补为重点。如今,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精神感召下,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我看学生、看课堂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我相信学生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我的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同时正视差异性,正视个性,关注生命,关注课堂。在教学上,我努力让课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思维的主动活跃,形成了课堂教学新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我开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如情景式、讨论式、提问式、游戏式等,培养质疑、发散思维,让我的语文课充满人文关爱,挖掘学生潜力,力争使我的课堂活泼轻松并真正有效。在教学组织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微笑、鼓励、关怀、肯定”,这样一来,学生们也活跃多了,不再惧怕回答问题出错,敢于发表意见,愿意提问的学生也多起来。总之,课堂上,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多了,为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创设了条件,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教育实效相应增强。
三、加大教研力度,扩大理论成果。
本学期,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和新基础教育语文中心组成员,我能坚持下班听课,参加活动,并及时反馈意见。在级部的公开研讨课中,我能在大家的帮助下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导合一、直观性、循序渐进原则等。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指导他们通过思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创造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教学情境,循循善诱,以学为主。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学、讨论、观察、思维、实验、操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试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反思和小结。我还经常“走出去”,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方面收获颇多,但在自己工作中尚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将不断学习、总结、反思,努力寻找符合自己具体情况、能体现教学特色、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新途径和新方法,开发新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新基础教育工作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朱华
2008年12月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整体结构
李秋娟
一、学生整体状态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了人生正规学习生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习内容改变了,面临着许多新课从题。从原来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从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转为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要完成各科学习任务,要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要融入新集体,与更多的人群交往,学会合作等。
就学习心态看,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的心态会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发生变化。刚踏进学校时,他们充满喜悦和新奇,充满希望,希望能马上学会认字看书,自己阅读故事书。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不是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特别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前,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首先得学习两个月汉语拼音,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不学拼音,直接学习课文,这些课文不但长,而且其中有大量生字。如此超强度的学习要求、沉重的学习负担一下子把沉重吓住了。那些学习条件差、家长又没有辅导可能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他们在学习初始阶段体会到的学习挫折感可能会影响终身。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家长呵护过多的学生,是带胆怯的心情踏进学校大 门的,入学第一天,紧紧拉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手。
就知识基础看,如今,一方面由于家长普遍重视教育,也有条件关注孩子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普遍提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就学习了不少汉语拼音和汉字。有的班级几乎100%的学生学习过单韵母,50%的学生学习过声母,30%的学生能认读100个左右汉字。认识数百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学生出大有人在,有的的学生甚至能流利地朗读报刊文章。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入学前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因此,如今的一年级学生,从入学起就存在很大差异。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有感
暑假期间,为了扎实每位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学校教研要求所有数学老师认真阅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我是再次细读这本书,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纲要,“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内容。我真的很荣幸能够在这么充足的时间里拜读叶澜教授的著作。这样不但能够充实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必然能从这本著作中受益匪浅。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是实践性研究的产物,为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理论指明了方向。作为课程实践者,不必因盲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了解当前教育新动态,结合自己的教学去实践,就能成为一名善思考、有理性、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作为新基础教育实验校,我们由实验——研究成型——扎根。现已进入第三阶段:扎根阶段。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历程,通过多少说课磨课,专家指导等,可以说我们与新基础共成长。在新基础开课评课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有“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策略和“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三环节。下面我对这两个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改变了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和认识,改变了点状的、孤立的教学行为,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准备——复习——新授——巩固——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人生态度。“长程两段”教学 分为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在一节课中可以只采用“教结构”,也可以只采用“用结构”,也可以结合使用。
“三放三收”的设计。“大问题”设计是“三放三收”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 “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使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发展的理念有可能“化” 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理论有可能“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种“化”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变革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行为 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学的转型性变革。
在详实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引领下,我更清晰了日后该朝哪个方向,该如何的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和谐和而快乐的,思考才会自主而灵动。真正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敏锐的应变机智。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长假里学习的心得在要用在教学实践上。同时还需要继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研究 活动。以《“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为主要学习材料,结合新基础的一些展示课、现场观摩课,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学习来补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