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案例

时间:2019-05-12 15:4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基础教育”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基础教育”案例》。

第一篇:“新基础教育”案例

“新基础教育”案例

一.如何解读学生?

案例1:

语文学科第三册《海上气象员》一课中的“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较为正确地拼读音节,并借助 拼音自主阅读。但对于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以及一些易混淆的声母、韵母,少数学生在拼读时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教学时将给予特别关注。在识字、写字方面,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生字的识记。面对不同结构、不同特点的生字,部分学生能找到比较有效的方法进行识记,课堂上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其他同学识记生字,以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写字时,不少学生往往不易发现一些细微的笔画差异,因而造成书写错误,如“翔”字中“羊”字变成“羊字旁”时笔画的 变化;生字“耍”和熟字“要”上半部分容易混淆。

在阅读理解方面,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也能够在读文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孩子已经有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但在按照要求把句子划正确方面,学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圈划词句”,本课需要圈划的是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这句话是海鸥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估计学生在划句时容易把海鸥妈妈的话整个划下来。因此,课堂上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海鸥妈妈说的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帮助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另外,二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尤其是第一学期的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考虑到该年龄段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间的差异,将运用图片、情境创设等方法、手段,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轻松、愉快地读懂内容提供帮助。

案例2:

数学学科《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中的“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概念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能整体感悟与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三个概念。对于今天所研究的内容,他们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只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抽象过程。预计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及困难主要是: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属于纯数学的内容,但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抽象的过程可能有一些困难。基于以上情况,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展示学生对垂直与平行概念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借助操作、分类、多媒体等手段,来帮助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分类归纳和想象验证的思想方 法。

同时,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具体原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生活中的线与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将他们设计成这样?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案例3:

四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成长需要(洵阳路小学)概述:

“四年级学生已进入抽象思维发生 期,他们的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思维水平有了发展,有可能更有必要通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体悟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 具体论述:

(1)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2)阅读的篇幅需要加长,阅读的内容需要加深,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对文章内容写了什么的需求。更有对文章怎么写、为什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认知需求。(3)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提高对事对人的认知力和感悟力,同时迁移到生活中。

(4)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为写作积淀方法结构,积淀丰富的语言文字。因此,掌握写人记事类记叙文阅读的类结构成为学生最现实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实现阅读方法到写作方法的迁移。

二、如何进行育人价值分析?

首先,读出文本中必须带给学生的东西

(1)知识价值

例1:《恐龙》(三年级,新桥小学,张丽)

“相比以往的将事物特性融于童话故事或一定情境中的知识性文章,文本在内容上去故事、去情境,对恐龙进行了具体介绍,知识更为完全、丰富,是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要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行文结构的基本特点”

(2)情感价值(3)思想和精神价值

例1:《理想的风筝》(六年级,东方小学,胡燕凌)

“从刘老师身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境界”

(4)智慧(思维)价值

(5)艺术(审美)价值

(6)语言开发利用价值例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二年级,新桥小学,徐芳娣)

“这首诗的语言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的闸门,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本文的表达方式多样,如‘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这一句就与其他三处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为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资源。”

其次,读出“此一类文本中的这一文本”,在“此一课堂”对“此年级学生”和“此班学生”的独特价值

“此一文本”:

例1:《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新桥小学,任丽芳)

“与本单元已经学过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相比,《我和祖父的园子》具有如下特点:

(1)行文结构更松散„„给学生进一步感受散文结构的灵活自由提供了典型范例;

(2)情感表达更有特色„„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情感的体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解读空间更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建立阅读文 学作品的方法结构提供了资源。”

“对此年级”:

例1:儿童诗对二年级学生的育人价值(二年级,新桥小学,徐芳娣)“(1)这类文体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语言精炼、音韵优美,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让孩子们走进语言,热爱母语;(2)儿童诗一般运用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表达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营造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爱幻想的年龄特征。”

“对此班学生”

例1:《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新桥小学,任丽芳)

“对照文本的独特之处和学生的发展现状,本文对学生的育人价值在于:

(1)‘园中景’和‘园中事’两大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会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散文结构自由灵活的特点;(2)有助于提高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敏感度;

(3)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激发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如何提升提问质疑的能力?

(一)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二)要真情、热情对待学生发问。

(三)从指导良好习惯做起。提问前,先认真读课文,想一想,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再看看课文,找找课文内有没有现成的答案。尽量提书上没有答案的问题;

别的同学发问时认真听,看同 学的问题是不是和自己的问题相同。不提重复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提问 例如:‚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了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乌鸦不作声。‛

‚叼‛什么意思?‚直流‛什么意思?——就词语发问。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么?狐狸为什么‚笑‛着对乌鸦说?——就人物心理发问。

‚亲爱的乌鸦!‛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就标点发问。狐狸用‚您‛、‚亲爱的‛它真这样尊重乌鸦吗?——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真有这样的事吗?——与文体有关的问题。(这是童话)

四.如何进行单元类结构教学?

(一)什么是单元类结构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活动的“整体推进”,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二)单元类结构教学的整体架构

单元导读课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关注单元共性,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

单元推进课

即过程推进课,关注单元个性,以“教结构用结构”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单元总结课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梳理复习,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学习,以一条更加清晰的主题内容线串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结构线。

(三)不同阶段单元类结构教学的整体结构

1.单元导读课

首先,育人价值:

培养整体阅读视野;发展类比思维;唤起阅读期待;

其次,教学目标:

导习得、导质疑、导学法、导兴 趣

再次,教学过程、方法与要求 其一,单元导读,导是关键、读是手段、主题是主线。

其二,整体预习:

要求:积累、读懂、质疑、查找 ●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本单元的核心价值。

●初步感知本单元文本的特点,思考与以往写人文章的不同之处。

●质疑问难,可以是基于一单元内容,也可以基于单篇课文。

●梳理问题,归纳汇总。

其三,撰写导语

2.单元推进课

育人价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结构思维;感悟独特价值

教学目标:发现知识结构、渗透方法结构、提炼过程方法、运用结构推进

教学方法和要求:

推进课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目的是加 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补白法 和名片法

“本单元文章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个性化的内容。我们本次的推进课以共同点为突破口,本单元的核心价值学生很容易就感知到了,但那只是一种口号式的、朦胧的感知,将“补白”作为本单元的抓手,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补白动作、补白心理、补白画面„„丰满人物的形象。本节课是以推进为目标的第一课时,接下来的学习中,将继续推进“补白” 的运用,体现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同时彰显每一课个性化的内容。”

补白体现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过程(读读场景——聚焦词句——品读感悟——补白细描);方法(运用小故事、想象)人物名片的指导,出示两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写其他人物做一个卡片。点状的认识进行综合。

3.单元总结课

育人价值:培养回溯反思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激发拓展学习

教学目标:能够自主反思、总结和提升单元学习的收获;能够主动将 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内容之中。

教学方法和要求: 学生自主总结:

●思想内容的总结。如,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等。

●表达手法的总结。谋篇布局、选材、叙述方式、遣词造句、修辞等。●学法层面的总结。不同文体的文章怎么读,读前要做些什么(写人文章要搜及相关资料,了解背景等),读中做些什么(写人文章通过探究合作、批注等方式,抓人物语言等体会特点,思考文章的表达方式等,),读后,后续我们还可以做些 什么。(读人物传记,做名人小报,开名人故事会等。)

●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拓展,互相交流,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小组或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第二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整体结构

李秋娟

一、学生整体状态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了人生正规学习生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习内容改变了,面临着许多新课从题。从原来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从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转为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要完成各科学习任务,要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要融入新集体,与更多的人群交往,学会合作等。

就学习心态看,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的心态会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发生变化。刚踏进学校时,他们充满喜悦和新奇,充满希望,希望能马上学会认字看书,自己阅读故事书。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不是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特别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前,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首先得学习两个月汉语拼音,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不学拼音,直接学习课文,这些课文不但长,而且其中有大量生字。如此超强度的学习要求、沉重的学习负担一下子把沉重吓住了。那些学习条件差、家长又没有辅导可能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他们在学习初始阶段体会到的学习挫折感可能会影响终身。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家长呵护过多的学生,是带胆怯的心情踏进学校大 门的,入学第一天,紧紧拉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手。

就知识基础看,如今,一方面由于家长普遍重视教育,也有条件关注孩子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普遍提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就学习了不少汉语拼音和汉字。有的班级几乎100%的学生学习过单韵母,50%的学生学习过声母,30%的学生能认读100个左右汉字。认识数百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学生出大有人在,有的的学生甚至能流利地朗读报刊文章。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入学前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因此,如今的一年级学生,从入学起就存在很大差异。

第三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有感

暑假期间,为了扎实每位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学校教研要求所有数学老师认真阅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我是再次细读这本书,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纲要,“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内容。我真的很荣幸能够在这么充足的时间里拜读叶澜教授的著作。这样不但能够充实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必然能从这本著作中受益匪浅。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是实践性研究的产物,为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理论指明了方向。作为课程实践者,不必因盲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了解当前教育新动态,结合自己的教学去实践,就能成为一名善思考、有理性、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作为新基础教育实验校,我们由实验——研究成型——扎根。现已进入第三阶段:扎根阶段。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历程,通过多少说课磨课,专家指导等,可以说我们与新基础共成长。在新基础开课评课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有“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策略和“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三环节。下面我对这两个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改变了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和认识,改变了点状的、孤立的教学行为,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准备——复习——新授——巩固——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人生态度。“长程两段”教学 分为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在一节课中可以只采用“教结构”,也可以只采用“用结构”,也可以结合使用。

“三放三收”的设计。“大问题”设计是“三放三收”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 “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使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发展的理念有可能“化” 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理论有可能“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种“化”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变革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行为 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学的转型性变革。

在详实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引领下,我更清晰了日后该朝哪个方向,该如何的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和谐和而快乐的,思考才会自主而灵动。真正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敏锐的应变机智。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长假里学习的心得在要用在教学实践上。同时还需要继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研究 活动。以《“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为主要学习材料,结合新基础的一些展示课、现场观摩课,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学习来补充自己。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推进

——浅谈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的,所以,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当师生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教师要冷静、迅速机智地作出反映,灵活处理。生成尤其是意外生成,巧妙利用之后,会给整个数学课堂注入一种新的活力,给师生带来额外的收获。那么,怎样面对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呢?

一、追问,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教学者。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当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或看法时,可以说:“噢,你很有独特见解,能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吗”,在该生叙述时我们就可以边听边引导出后面要教学的内容。

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并给学生搭建起展示的舞台,课就会非常成功。

二、踢球,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的问题,可把球踢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纠错,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思想者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教师捕捉到存在着方法性错误却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问题,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叶澜教授曾说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临危不乱”,冷静思考,注重生成资源的价值引领,尽可能使每一次的课堂生成演绎出意料之外的精彩。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

近几天来,笔者随叶澜专家组,在我校和实验中学听了几节新基础教育教育教改研讨课,感触颇多。笔者一方面为同行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所鼓舞、折服,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现状的混乱无序和错综复杂而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笔者认为,思想指导支配着行为,正确的、鲜明的教学理念指导支配着正确、鲜明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模糊不清,课堂操作必然暧昧不明。所以,笔者不惴浅陋,愿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追问及反思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同行们“共享”,以期能抛砖引玉,共同向真理的最高境界迈进。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我认为,这种提法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我的观点是: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为什么这么说?

(1)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课堂,它仅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 仆人吗?难道以前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的课堂非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二元思维对立的怪论。

主人吗?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也就无所谓主人不主人了。有主人,就有仆人;有主人,就有客人。那么,我问一句:课堂的仆人是谁?课堂的客人又是谁?既然课堂的仆人、客人不存在,课堂的主人也就不存在!

(3)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浅层次上。我觉得,用多元思维去观照课堂,多侧面、全方位、动态的认识师生关系,可能更接近事实和本质。即他们是课堂构建的两大基本元素,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

2.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A.为什么教师必须要讲?

(1)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义务。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而是社会、人类、民族、真理、良知在授课。教师的讲,并不仅仅是某个人在发言,而是整个社会在通过某个人发言。教师不讲,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类不负责任。

(2)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没有完全社会化的生命。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由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需要经验和方法。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3)学生需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来作为基础。低知识水平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创新。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学生知识水平低,知识摄入量少,知识视野窄,获取、筛选、加工、重组知识的方法稚嫩,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学生在知识方面不足、欠缺的状态,教师的讲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B.什么情况下少讲?什么情况下多讲? 少讲:(1)学生本来就会的,少讲;

(2)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全有能力获取并掌握的,少讲;(3)与本课学习目标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少讲;

(4)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和科学原理不符,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少讲; 多讲:(1)学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时,多讲;(2)学生感兴趣,又与本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时,多讲;

(3)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和混乱,思想不正确,有悖于道理法律和科学原理及人类正常心理时,多讲;

(4)学生缺少解决学习问题和思想考问题的方法时,多讲;(5)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时,多讲。C.怎样讲?(1)准。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2)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3)活。形象,直观,通俗,浅显。(4)细。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3.指责教师“教案意识”太强,对吗? 我认为:不对!为什么?

(1)“教案意识”不等于“执行教案意识”。“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教案”,“执行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光想着“教案”不想着“学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的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缚住手脚,把学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一个是“心中有数”,一个是“死搬硬套”。

(2)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教案意识”,预先考虑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课堂学习就成了“意识流”和“无主题变奏”,师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感,学生一节课下来就会一无所得。

(2)强化教师的“教案意识”,但同时应该淡化“执行教案意识”。即教师教案要注意“弹性化”设计,要留有师生释放生命激情,互相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时间和空间,在执行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加以合理、适度的调整。但大目标、大方向、大框架不需要任意改变,否则就离题万里,师生一块放起风筝来了。

4.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课吗?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动”起来的课,都是好课。为什么?

(1)无目的“动”是盲动、乱动、为动而动。

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学生的发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可得以很好的培养。但有些问题缺乏创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书本和生活经验直接解答,完全没必要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稀里糊涂看上去,课堂气氛活泼热烈,生生互动,但实则是演戏,纯粹无效劳动。(2)无价值,无效果的“动”是瞎动,胡动。

现在的研讨课上的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和小组讨论,往往只重“形”不重“神”,只重“外”不重“内”,只重“动口”,不重动“手”,更不重让学生动“脑”,动“心”、动“情”。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充分活动了,积极主动了,但学习效果差,学习质量水平低,把课堂当成了“座谈会”、“辩论会”、“讨论会”。

应该怎么动?

(1)围绕学习目标动。

(2)围绕核心问题,特别是围绕学生感兴趣,易发散,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动。(3)集体动、小组动的次数不要多。一至二次即可。

(4)动、静结合。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练习的时间和机会,不要动辄就讨论,就辩论。

(5)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说一说,划一划,自己个体的操作要有。(6)既要互动又要单动。教师个体的讲述、点拔、启发;学生个体的揣摩,练习也要有。

5.一堂课不归纳总结,嘎然而止,就是“动态生成”吗?

我认为,不但不是“动态生成”,而且连完整的“动态”都算不上。为什么?

一.“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和外在表现;“生成”才是目的和内在本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二.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思维互激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解答、观点、方案了,这就算大功告成,任务圆满了吗?不!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和课下再创造、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课课的创造力不断提升,如果不这样,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就往往灵光一闪瞬间消失,往往昙花一现旋即飞逝,往往一堂课下来,无实实在在的讼中即飞逝,往往一堂课下来,无实实在在的所得?br> 三.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新颖见解,他人的独到见解迅速、简要的记录下来,以避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也为下一次“动态生成”奠定经验基础;每堂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总结、品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要尽量要点化,体系化,结构化的把本课中动态生成的思维成果和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有效反馈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课才有意义,否则,课就成了走过场,瞎胡拢。

综上所述,是我在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时的一些零星感想和表层反思。我再三申明,我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引发同行们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决无“脑后有反骨”,你说上东我非要上西之意。其实,对于新基础教育的原则和宏观理念,我是完全赞同并努力在实践中尝试的。但赞同不等于盲从,支持不等于迎合,我以为,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个性化的改造重组新基础教育理论,批判的吸收其精华,应该是,也必须是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想,这也是叶澜教授一贯提倡并一直期望的.

下载“新基础教育”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基础教育”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基础教育材料

    新基础教育简明读本 目 录 叶澜教授谈新基础教育 叶澜教授语录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 叶澜学术思......

    新基础教育

    培训第四天 ——说说新基础教育 李政涛教授——叶澜教授的嫡系弟子 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两......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教育专家学者聚会申城专题研讨中国教育报2000-12-07记者金志明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日前联合在上海市闵行区召......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精选5篇)

    新基础教育: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唐丽君 在这个寒假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已经是第二次读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

    新基础教育体会

    《新基础教育》学习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给我带来了积极向上,走教育改革之路的良方,让我经历了迷茫摸索、反思......

    基础教育案例研究标准

    基础教育案例研究: 用爱浇灌成长的花朵 光影荏苒,转眼顶岗支教的实习生涯也即将告一段落。一学期的耕耘,一学期的收获,更有一学期的成长。那鲜活快乐的面孔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