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1 23:0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指能够保存、延续人的生命并使之更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很显然,新课改在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保存并延续人的生命这一方面的教育却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中国家庭普遍进入三口之家以来,极少部分中小学生一遇到挫折,便自杀、杀他甚至毒害父母,他们的行为偏激、异常,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人们也不用再为满足生理的需要而担心,尤其是大多数未成年人,最基本的吃、穿、住、用往往由父母为他们准备齐全,更不用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担心。但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却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他们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来自各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学习、工作的压力、交通安全事故等,现在部分中小学生对外界干扰的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只要生活中有些不如意甚至是受到老师批评之类的小波动都会引起他们异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人为因素,那就是天灾人祸,这种因素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如火山、地震、洪涝等。2008年“5.12”大地震给我们的记忆是惨痛的,其中有将近70000人丧生,大量的校舍倒塌,在这些伤亡人数中中小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其实,以上这些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有效的安全教育,没能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不知所措,结果酿成惨剧,甚至失去鲜活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要想让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首先确保人是有生命的,是健康的、安全的,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新课改更是不应该忽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言放弃生命,更不能去威胁别人的生命。

第二篇:浅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当职高学生走向社会或进入实习岗位,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工作的艰辛缺乏思想准备而叫苦不迭;对生活或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而抱怨不止;对实习或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不能适应而痛苦、愤怒。很多学生就是在遇到这些挫折、障碍后难以适应而做了逃兵。社会适应性差也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把人们推向了生产与发展的竞争激流中。风险、挫折、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社会现象,使生活在这种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经受“挫折教育”,也培养了人们防止或驾驭挫折和失败的各种能力。

一、造成职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社会适应性差的原因之一

目前,城市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已在90%以上。在家长谈话中经常听到的是“在家他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干”“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很少出门”“怕孩子到处乱跑出事,不叫他出去玩”,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与保护使高中生仍像个“乖宝宝”,他们无主见、依赖性强、我行我素、不接受批评。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的眼中家长是榜样,是崇拜的偶像。许多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受家长的影响。例如,邓亚萍、王涛是世界乒乓球冠军,他们的父亲都是省队的教练,从小培养他们对乒乓球的兴趣。孩子将来要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2.学校及社会教育忽略了挫折的教育

学校成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首先接受了“新信息”。学校不仅传授学习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阶段,是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他们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为自己取得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对抗是拒绝父母、教师对他们的指导的一种简单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人生常有不如意,无论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体育课学习新动作和技能中的失败与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还是造成个人前途的泯灭,关键在于对挫折所采取的态度和抗挫折能力的强弱。“挫折所带来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已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挫折本身,而在于如何承受和如何抗挫。”

2.努力强化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在自己的字典里储存“挫折”的信息,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使挫折成为奋进的创造的契机。高中体育教学中各类对抗、竞争项目教学较多学生体验挫折的机会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挫折、承受挫折很好的途径。教师要适时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体会,做好心理准备。

3.专题学习,心理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进行挫折教育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指对挫折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挫折在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挫折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让学生透析,让学生从认知上正确认识挫折,把挫折一“看懂”、二“看穿”、三“看开”,这类教学教师可以安排理论课学习和专题讲座学习。

4.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活动中加强艰苦磨炼

学校组织野营、登山、军训等各种专题活动,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论行”,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锤炼。学校与家庭联系,以团队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日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其实,人生就像一条永不停留的河流奔腾向前,总会出现湍急的漩涡和迂回曲折。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来说却是万丈深渊。”做个强者,挫折教育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

??S编辑 董慧红

第三篇:关于感恩教育必要性的探讨

关于感恩教育必要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到“感恩”,人们总是想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亲友”等,这无疑是对的、是应该的、是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的国有企业,“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企业。这是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庆石化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等在集团公司内部排名不断提升,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同行业规模大、效率高、技术新、能耗低的企业不断建成,我们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实现“中油排头,全国优秀”的目标,在整体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一支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员工队伍。但目前我们一些员工思想当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还相当严重,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重错位,以至出现了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只重视个人得失、忽视企业利益,只看眼前利益、不顾企业发展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危及着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长远利益,必须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为改变这一不利状况,2010年初以来,石化公司党委开展了“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物业管理中心党委开展了“感恩石化,爱岗尽责,共谋发展”主题教育要求,龙凤保洁公司开展了以“立足岗位讲奉献,以实际行动感恩石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笔者是这项活 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经过一年多活动不断深入的开展,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使职工能正确认识了自己与企业的鱼水关系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们要靠企业生存,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使我们能够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生活。同时,企业要靠我们发展,我们辛勤的工作、奉献和创造,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是不能离开水而生存的。然而,有的职工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道理,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自我膨胀,不懂得感恩企业,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愿奉献。如果企业的员工都这样,企业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动力。“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的开展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笔者所在的龙凤保洁公司现有从业人员388人,其中职工64人,党员14名,家属工名,农工名,主要负责龙凤地区的厂内环境、厂外生活区、道路、245栋住宅楼的楼道等共计445万平方米、清扫保洁以及工业、生活垃圾的清运等项工作任务。近年来,由于保洁面积不断增多,人员不断减少,保洁工作质量又不能降低,这给我们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这其中,如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扬员工无私奉 献的精神是我们党支部不断探讨的课题。“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的开展为我们党支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抓手,我们以物业管理中心印发的《员工手册》和《服务手册》、《学会感恩,担当责任》读本3本书为主要学习教材,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重点学习《大庆石化生活小区文明公约》、《集团公司价值理念》、《物业管理中心价值理念》、《行业服务理念》、《文明礼貌用语》、《安全生产管理》等内容;重点学习《物业管理中心服务承诺制度》及《服务承诺》、《物业管理中心落实服务承诺制度措施》、《语言行为规范》;全面学习了《学会感恩,担当责任》读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保洁员工热议“感恩”:“恩”是“因”和“心”组成,什么原因,才有心动?我们组织大家讨论: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才算感恩?讨论中农工班长程保维说:“没有企业,我们现在还在家种地、收入可怜到没法过日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岗位,认真工作,对得起领导,对得起企业”。家属队长马红娟说:“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怀着感恩的心尽忠于企业”,大家质朴的语言是员工深怀感恩之心的真实写照。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以“六知”即:知情知义、知轻知重;知远知近、知好知坏;知里知外、知大知小的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使全体员工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随时准备 奉献的精神体现。懂得“感恩”才能尽职尽责的做人、尽善尽美的做事。一年多来,通过我们深入细致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了“保洁兴我荣,保洁衰我耻”的主人翁思想,明白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增强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体员工中掀起热爱学习、讲究文明、感恩企业、爱岗敬业、共建和谐的热潮。

二、感恩教育使员工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有的员工缺乏感恩企业的观念,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付出的多,企业给予的少。针对这种错误思想,我们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在开展“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中,以“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尽到什么样的义务”为切入点,引领员工克服思想障碍。

第一步:摆一摆。通过讨论和交流,认真查摆企业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查摆我们为企业做了多少益事实事,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

第二步:比一比。比一比企业给予我们的多少机遇、多少发展空间、多少福利待遇,比一比我们为企业做了多少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看一看。看一看我们七小时工作时间内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是有效的工作?我们为企业出谋划策、任劳任 怨、殚精竭虑了吗?我们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那份工资和奖金?

通过对比,员工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经理助理于艳萍由衷地说道:“对企业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工作”,环卫队长徐丽华说:“只要心存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的”。清运队的司机较多,以前一直管理难度较大,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清运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次冬季清雪会战,司机们都提前到岗,主动请战,使领导深受感动。以往上班不上岗、上岗不干活、干活不出力的现象少了,积极主动、想事干事、无私奉献的人多了,广大员工焕发出了工作热情。

实践证明,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不稳定因素,强化工作执行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力保障。

三、感恩教育使员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和努力方向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反映了员工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员工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写照。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员工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因此,它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感恩企业,爱岗尽责”,这是每一个员工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人生价值 5 的具体体现。感恩企业,就要关心企业发展,遵守企业制度,服从企业领导,维护企业利益,做到不利于企业的话不说,不利于企业的事不做;爱岗尽责,就是要把岗位视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己及家庭生活的经济源泉,要珍爱本职岗位,奉献在本职岗位,尽责在本职岗位,进步在本职岗位,为企业生存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认真分析员工心理,结合保洁行业特点,通过深入细致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让员工认识到:保洁每天虽然做的是平凡而简单的工作,但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懒散的态度。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工作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要看我们能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重点突出了“四情四义”教育,即:知国情明道义,我们要感恩祖国;明厂情知大义,我们要感恩石化;讲友情重礼义,我们要感恩朋友;重亲情尽仁义,我们要感恩父母。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向全体员工发出号召:“企业对我一个好,我对企业十个好。”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员工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维修工魏永贞已经57岁了,原来有时爱发发牢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感触很大,他说“我从一个农民贪苦出身的孩子到现在每月拿到近3000元的收入,是这个企业给了我生存发展空间和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对企业有感恩之情。企业敬我一尺,我就要敬企业一 丈,只要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我应该做的。”他说到做到,工作积极主动,在部队时学的驾驶、汽车修理、各种泵类阀门、电机操作、电焊气焊、电工钳工、木工瓦工和板金喷漆等技术特长都得到了发挥,工作起早贪黑,没日没夜,不分节假日,不分分内分外,只要是保洁工作需要,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环卫工找他,他都二话不说。特别是冬季清雪设备的维修保养,本来可以拿到外面修理厂修理,可他为了节省时间和维修费用,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己动手修理保养设备,有时一干就是几天几夜,领导往家撵他都不回去,使同志们都深受感动。清运队队长何伟为保证清雪任务按时完成,连续奋战,痛风病犯了走路都很困难,领导让他回家休息,可他看到司机人手不够,就让人把他扶上清雪车继续工作。司机张庆文、张成军、付朝庆、郑东工作积极主动,冬季清雪无论几点雪停,都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预热车辆,清雪中不顾天气寒冷,在车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保证了清雪任务的及时完成,真正践行了“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保洁的真诚”的承诺。

为拓展服务范围,我们开展了“三民”活动(即利民、便民和助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项活动是我们保洁员工在完成正常保洁工作后义务奉献的劳动,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耐力。正是感恩教育活动使保洁员工树立了感恩社会、感恩居民的思想意识,把为居民服务和 奉献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制度的规定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主动,从而使“三民”活动不断深化和细化。

我们龙凤保洁公司自2000年9月成立至今,历经风雨和坎坷,在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省、市、石化公司授予的各种荣誉178项,2003年被授予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2009年命名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0年被授予集团公司先进集体。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创旗难,扛旗更难”。一直以来,我们班子都在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管理更加精细,让我们的服务更加到位,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凝聚富有战斗力,让我们这面红旗更加鲜艳,让我们矿区后勤服务企业能够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年多来,“感恩企业,爱岗尽责” 学习教育活动实践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笔者认为:感恩教育是企业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企业能否健康长久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

二、感恩教育使职工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三、感恩教育使职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第四篇:赏识教育必要性刍议

赏识教育必要性刍议

摘要:近年来,涌现出众多对于学生的品质、素质的培养方法,“赏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逐渐进入家长、教育者的视线。本文试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阐释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国内外教育名家的教育实践中总结赏识教育的实际意义,从而论证赏识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性,以证明赏识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赏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教育者周弘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1]

除了家庭教育,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受教育者的“赏识”,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都是极有必要性的。

一、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现在的学校教育,其自身的优点不言而 喻,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便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要求,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接受水平参差不齐。

(一)赏识教育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会犯错误,行为上会出现瑕疵。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解决、帮助学生纠正他们身上的缺点。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述《学记》中,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解释了如何纠正学生身上的缺点。可以说是赏识教育的渊源所在。“长善救失”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和“救失”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意思是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发扬学生身上的善性,克服缺点。学生都有缺点,但每个学生身上也都有闪光点。“长善救失”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不要为了学生的缺点而特地关注这个缺点,可以把缺点先放下不论,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最终解决他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的越多,缺点就会越来越少。这便是赏识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和总结。

(二)赏识教育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等在那里。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一惊,不敢抬头。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对这个孩子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而道德的浸润尽在其中。他以发糖作为赏识的代表,赏识了违反纪律男生的正确行为,强化了男生对于正确行为的刺激,同时利用男生本身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使男生认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决心改正。

这便是赏识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魅力所在:没有打骂、没有说教,却起到了比打骂教育更大的作用。

(三)赏识教育在中国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在他多年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赏识教育的光芒。对于学生犯的小错误,他几乎不当面批评指责或是惩罚,而是用其他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比如,有学生课间活动兴高采烈,课前3分钟铃声没听到,等操场上没人了突然醒悟往教室跑,但此时已经迟到。这不能说是错误,但不能不改。于是魏书生添加了班级规定,像犯这类很小的,又无深刻思想动机的错误,便给大家唱一支歌。为不影响上课,班级有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学,记录下来,待到活动课或自习课前,需要活跃气氛时,请“账本”上迟到的同学到前面给大家演唱。这

样,犯小错误的同学,站在前面唱歌时,虽无压力和羞辱感,但也不可能产生荣耀感和自豪感,他不会忘记是因为什么才站到那个位置去唱歌。万一有的学生嫌这种纠正措施太轻而故意迟到再犯错误,那时再采取别的措施也不迟。

这种并非用批评、指责、惩罚,而是用赏识的办法纠正错误的方式,密切了师生、同学间的关系,淡化了学生逆反心理,同时,调节了班级的气氛。

(四)赏识教育在国外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在实验中为教师提供的学生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有了飞速进步。

可见,无论在中国、外国,古代、现代,理论、实践,德育、智育当中,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都是很有效果乃至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赏识教育,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控制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学习习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教育无法完全因材施教的窘境。

二、赏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必要性

社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社会化。现代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然而,因社会教育没有严格约束性,影响面广泛,故受教育者素质良莠不齐,背景也多样复杂,并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稍不注意,就会落后于社会浪潮。诸多方面,都对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于是,赏识教育,可以在社会教育中,灵活地发挥作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强化是行为中最主要的自变量。强化,指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后果。不同类型的后果可以增强或者减弱行为。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正强化即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即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2]

赏识教育的理念,正是吻合了这种理论。受教育者都喜欢受表扬,表扬和鼓

励就是一种正强化,有助于增加受教育者正确行为的频率。教育者要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即适时地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行为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接收到了教育者的表扬,就会增加他正确行为的频率,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同样的,在受教育者遭到批评时,及时消除、中止对他们的惩罚,使不愉快刺激减少,以增强正确行为的频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时成立了儿童工学团。这个工学团里的儿童都是流浪儿童,知识比较少,品行也不很端正。当时粮食宝贵,是配额发放粮食,基本上每个人都吃不饱。一天晚上,一个孩子饿得受不住了,去厨房偷了一个鸡腿吃。这在工学团里是很严重的事情。马卡连柯连夜把孩子们集合起来进行教育。凭着教育经验,他很快发现是这个孩子偷吃了鸡腿。马卡连柯跟这个孩子说,厨房里还有一个鸡腿,你把它拿出来,当着大家的面再吃了。孩子感到无地自容,在他的日后回忆中说这次教训对他来说很深刻,当时他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多年之后,他很好地成长了,到另外一个地方,也成立了一个工学团。用马卡连柯对他的影响,来影响他的受教育者们。[3]

马卡连柯的赏识教育,体现在他并没有给予受教育者想象中的惩罚,相反,他给予受教育者想要的东西,但利用舆论、环境的作用,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感、正义感,让受教育者自身“无地自容”,知道什么行为正确,明白什么行为不正确,在马卡连柯对他的“赏识”中,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影响其一生的行为。

所以,赏识教育具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赏识教育的应用,在灵活多变的社会教育中,在背景复杂的社会受教育者中,都是极其必要的。

三、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性

人在出生后接触的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乃桂在一次讲学中提到,家庭背景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正相关。即家庭条件越好,或父母双方中有知识分子的学生,学习成绩

会更优秀。相关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上的物质要求,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求学条件,有助于学生顺利学习,得到更好的成绩。

[4]更有研究表明,较高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多。[5]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也包括以下几点,即父母的表率作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的文化修养、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6]所以,我认为,家庭条件越好,家长的素质越高,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就有越深的见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在主观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

赏识教育就是起源于家庭教育之中的。奥秘就在于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让家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

在国内,最著名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可以说就是周弘的例子了。他将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他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他认为,不会开发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他的孩子,同样取得了成功。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看似简单的、存在于每个家长意识之中的赏识教育,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是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值得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应用的。

赏识教育,是赏识受教育者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受教育者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不能含糊。但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受教育者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他们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发扬长处和优点。

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核。有

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赏识,可以发现受教育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决不是无限夸大受教育者的潜力,为受教育者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教育者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恰如其分,在肯定受教育者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席地位。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前进的浩荡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4.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导学讲座[R].

[4]卢乃桂.从国际视野观察香港教育的质素与平等[R].

[5]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08-510).

第五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教育目的实现的保障

字数:3240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和对生命家园的构建,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对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普遍存在生命教育不足这一现象的剖析,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目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04-03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孩子们懂得应该怎样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力量和智慧,同时为别人的生活创造快乐。教育应该使学生不仅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还要懂得“为何而生”的内涵,真正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生命教育,而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没有达成定论。很多理论学者分别就此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级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奠定基础。”这种观点强调生命教育要根据人的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制订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王学风博士则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方式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张云飞则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叶澜教授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方面,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础。”刘济良在其《生命教育论》中也提到:“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他更强调的是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

总体来看,以上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生命教育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抽象地理解,而应当强调教育中所存在和被忽视的方面。因此,简而言之,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它应当更加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有调查指出,自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据《光明日报》及《中国教育报》在十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另外,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基于如此严峻的现状,生命教育在我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人的能力,而非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为了造就现代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的标准化人才,受教育者被成批地投入“教育工厂”的流程内加以批量生产,结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被“加工”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生命本身具有原生性、本体性、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敬畏生命应当是人最基本的追求,这应是教育的根本归宿,也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本质。但是对效率、实用和功利的片面追逐,使学校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和忘却了自身的本真追求。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倾听来自生命的声音。

国外的生命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引起其他发达国家的关注,有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后,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逐步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在我国内地,上海市率先踏入生命教育领域,于2005年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生命教育”这一理念走进了我们的校园,但目前其发展还不甚乐观。

三、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人的生命,崇高而伟大,生命之花,绚丽而多姿。引领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追求;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丰润学生的生命历程,以生命的思考彰显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博爱点燃生命的烈焰,以生命的情怀歌吟生命的壮歌,为书写出一篇篇充满生气的生命华章而不懈探索,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很神奇的。事实上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关注生命的时候,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正是由于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才显得色彩斑斓。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要让青少年懂得,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充实而有意义,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青少年看到生命的光明,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赋予他们勇敢承受压力,坦然面对挫折,自信乃至自豪地创造自己生活的信念与能力,而不是让学习的压力消磨掉他们人生的信念和勇气。体验生命的美好,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二)用理想构建精神力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活着,而且还追求有意义地活着。正如德国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存在,它总牵涉到意义。”应试教育使许多孩子具有良好的智能、优秀的成绩,却缺失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包括人的心理、智慧、情感、能力、意志、理想与信念等,它在个人面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特有的价值。这种精神力量给人以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挫折的自信、克服困难的毅力、战胜危机的意志和调适心理的能力。

生命需要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人生意义的基础,没有动力,生命就容易倦怠。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生活中的折磨与苦难。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教育者要用热情和关爱去温暖他们受挫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和知己,用理想的力量引导他们从自卑、消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正视压力和困难,勇敢地面对人生,接受挑战,超越自我。

(三)用激情激扬生命

生命蕴含着无限的激情、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活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激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力量,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让学生相信: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兴奋或沉闷、群居或独处,我们都可以让它发出光芒。激扬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缤纷烂漫。

(四)学会面对挫折与死亡

五·一二大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它不仅仅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同胞,还带给活着的人阴霾。很多人无法走出阴影,在这种背景下,生命教育显得如此重要。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还要让他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要对学生们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的逆境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讳言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被称为死亡教育,使人们能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死亡。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其次,当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他们就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去亲人的痛苦。

四、结语

生命教育的价值和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迅速被理解和接受,但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生命教育能否得到落实,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能够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和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生命教育之花开得更美。

参考文献:

[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4).[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4]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5]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6]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7]吴庶深,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实用的教学方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8]【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何玉梅,许凤云.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策略刍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0]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5.[11]邓鹏宇,吴清旸.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校长,2008(5).[12]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9(2).[13]程红艳.寻找生命教育的原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2(4).[14]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8.[15]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设计.理论探究,2004(3).[16]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7]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18]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新基础教育” [J].中小学管理,2004(4).(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下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引论》读书心得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特色,开展生命教育,并请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为我们解读他的著作《生命教育引论》,我也认真的读了此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有了更......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生命教育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47 更新时间:2008-6-17 20:04: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生命教育 教学目标 1......

    生命教育

    以生命教育为基点,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004年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以来,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

    生命教育

    生命——美丽的旅程 基础心理学:王丽娟 学号:215108064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孩子们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未成年人走出......

    生命教育

    关于生命的思考 汶川地震已过去近一年了,但一想起逝去的数万同胞,内心便又顿生伤感。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有两个字便在我脑中萦绕,引发我长久的思考,这两个字即是——生命。每次......

    生命教育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 辛德红 几位教授的精彩课程学习完毕,关于生命教育的课题已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深刻地领悟了夏鹏翔教授所讲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六一班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是人的生命的主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在现实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的完善;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生命教育

    梅源中学2012学年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小结 预防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 一、领导小组机构 总指挥:杨勇 副总指挥:谢向红 梅显军 成 员:全体中层 班主任 二、时间:2013年3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