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
试述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
搞好消费教育,依法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是《消法》赋予各级消协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我国由于受长期形成的传统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制约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束缚了人们的依法护权能力。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消费领域急需人们去涉足,新的消费理念急需人们去更新、去掌握。所以各级消协应积极履行《消法》赋予的引导消费职能,充分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增强消费者依法维权能力,推动消保工作开展。
一、做好消费教育的必要性
(一)只有搞好消费教育,才能让消费者了解消费政策,转变消费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消费对生产的巨大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受短缺经济影响形成的消费理念,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现实要求很不适应。作为消协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消费者从有利于自己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既兼顾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有兼顾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愚昧、攀比、挥霍等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行为,实现消费理念的转变,推动消保工作的发展。
(二)只有搞好消费教育,才能让消费者知悉自己拥有的法定权利,自觉抵御各种不法侵
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坑蒙拐骗、不讲信用、制假售假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消法》及最近山东省新的《消保条例》颁布实施消费者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不够
第二篇:试述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习中心:学号: 姓名: 专业层次: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试述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要求,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使用“廉洁政治”的提法。这一要求扩展和升华了新时期党的反腐倡廉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反腐倡廉重要性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的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廉洁兴邦、腐败丧权,这是古今中外政权运行的必然规律。建设廉洁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廉洁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体现。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针对旧社会的腐朽政治和腐败制度,就提出清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此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对这一问题有过重要论述。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第一次把这一目标写入全会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使反腐倡廉建设既有了“把腐败遏制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的近期目标,又有了“廉洁政治”的远期目标,体现了我们党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认识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推动廉洁政治的目标早日实现。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内涵。从本质上讲,廉洁
政治就是执政党和公职人员要做人民的公仆,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不奢侈浪费、不消极懈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政治包括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干部清正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基础,通过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实现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政府清廉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 通过转变党政机关职能,加快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实现公共权力廉洁运行;政治清明是建设廉洁政治的核心,通过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政治文明廉洁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协调运转,共同构成了廉洁政治的总体目标和完整系统。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着力强化措施保障。建设廉洁政治是一项参与面广、时间跨度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放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体现,放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去落实。这就要求我们把战略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建设廉洁政治的现实路径。要加强监督检查,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促使党员干部弘扬优良作风;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促进权力公开规范透明运行;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良好局面。
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
【参考文献】:
[1] 何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有效保障监管职责履行[J].甘肃金融.2011(04)
[2] 刘珂.我国网络反腐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05)
[3] 张新霞,葛茂林,周秀菊.我国网络反腐发展历程与发展制约性因素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02)
第三篇:试述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试述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对农信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农信社如何加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试围绕这一课题, 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对农信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农信社如何加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试围绕这一课题, 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
一、分析现状,正视问题存在的严重性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违规屡禁不止。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多年来养成的松散习惯在员工思想上已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性,盲目违规、习惯性违规现象比较突出。如省办、省联社多次下发“禁令”,仍有一些员工禁而不止、令而不行,又如违规贷款问题,部分员工在执行中仍屡禁不止等等,缺乏应有的行为准则。
(二)政令难以畅通。主要表现在上下关系不协调,思想不沟通,在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打折扣,搞截留,有的当面不抵、事后不理,有的顺心的执行,不合口味的拖着不办,甚至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政令不畅,缺乏团队意识和应有的企业作风。
(三)虚假屡见不鲜。部分信用社受利益的驱动、政绩的驱使,在造假上做文章,搞假效益、假清收、假汇报,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利益;注重了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 注重了效益, 忽视了社会利益。内部缺乏经营宗旨和发展目标,长期下去,既搞坏了作风、乱了账务、乱了思想、乱了人心,又葬送了农信事业。
(四)素质普遍低下。农信社员工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之入社后均未经过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由于农信社历史的局限性,员工素质提高缓慢,对外界不良现象抵御能力差,在一些员工思想上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程度存在向钱看,为钱干及比好不比差、比高不比低的攀比行为,比待遇、比条件、比地位、比吃穿、比享受、比环境,思想颓废、工作消极,缺乏企业敬岗爱业精神,甚至有的已误入歧途,陷入泥潭。
(五)观念僵化滞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年代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主要是对新知识、新业务、新理念,理解不深、认识不透、吸收较差,习惯于平常的经验,满足于传统的作法,不能与时俱进,有的甚至对现代科学管理有抵触情绪,经营观念滞后。
二、吸取教训 认识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离行政关系讫今已有10年了,回顾总结脱钩后10年的教训,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所有问题是因缺乏教育、缺乏必要的企业文化而起。因为人是最活跃的第一因素和生产力,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又是人的灵魂,思想决定和支配行动,亦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信社什么时候抓好了企业文化,什么时候问题就少、工作就好,社风就正,发展就快,这已被实践证明。因此,农信社应从现在起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农信社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农信社走出困境的需要。
目前农信社改革已步入关键时刻,但改革前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中将摆在全体员工面前诸如:规范股金、统一法人、清非降比、票据兑付、经营创益等等工作要扎扎实实地去做好,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这就要求农信社弘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增强团队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让农信社尽快走出困境。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农信社防化风险的需要。
目前农信社点多、面广、人散、经营难管理、风险难防范、案件难控制,为了有效地加强内控管理,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社员工教育,规范员工行为准则,教育员工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员工主动改正各种不良行为,积极遵章守纪,有效防化各类风险和经济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农信社稳健经营的需要。
农信社稳健经营就是要经营作风从实、经营质效从优、经营水平从高、经营管理从严、经营手段从活,这就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本管理,确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新的经营宗旨,转换新的经营理念,弘扬新的企业精神,发扬新的企业作风,运用新的礼仪规范,兑现新的服务承诺,创造新的业务佳绩。
三、确立目标 努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农信建设,既是农信社必补的一课,又是农信社强化人本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农信社标本兼治突出治本的具体表现,应确立目标,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一)要明确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企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深层。表层的企业文化,如厂容、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职工风貌等;中层的企业文化介于表层、深层之间,如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等;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沉淀于企业及职工心里的意识形态,它要受企业外部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内化为企业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中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稳固的、深刻的,因而是最重要的,它从根本上支配企业及职工的行为倾向,并决定着企业的中层和表层文化。
信合企业文化,是指信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社风社貌、企业精神以及干部职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哲学(经营文化)、企业精神(思想文化)、发展目标(管理文化)、民主活动(政治文化)、职业道德(伦理文化)、规章制度(行为文化)、文体活动(娱乐文化)、企业形象(经营文化)、企业素质(教育文化)等。信合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其表现形态为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三种,即领导行为文化、职工文化生活和礼仪文化。
(二)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信合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等功能,它具有系统性、社会性、特殊性、稳定性、和谐性、连续性及时代性等特征,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有助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有利于促进农信社内部发展,要从如下八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⒈严思想教育,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农信社作为金融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企业人格化,那么信用社也应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农信社工作、生活、文化精神方面,是农信社精神生活中的一切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的总概括。即信用社职工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理想、信念、宗旨、价值观、道德、意志和行为准则等意识和观念的总和。同时,它又是农信社经营管理活动的反映,对农信社经营管理活动发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农信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文化是指农信社在从事业务经营及与之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广大信合员工所认同和共同拥有的,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和文化。近十年来,农信社这种精神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员工的思想受到扭曲,这足以说明员工的思想阵地,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理论、崭新的理念去武装,就会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去占领。要矫枉过正,必须首先从教育入手,狠抓精神文化提升。要分层次、分对象进行“五职教育”:一是抓职业理想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远大的事业抱负,用远大的事业理想陶冶员工思想情操;二是抓职业纪律教育。学习金融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规范员工行为,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抓职业技能教育。帮助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员工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抓职业道德教育。制订联社机关、信用社职业行为规范准则,让员工牢记服务宗旨,遵守道德情操。五是抓职业理念教育。帮助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管理新理念。其次,从抓载体着眼,开展多样文体活动。要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勤、寓教于一切有益活动之中。(1)要组织专业技术比赛。要通过专业岗位练兵、会计账务展评、信贷档案展评等规范管理比赛活动,促进基础管理工作的提高;(2)要组织球类棋艺类比赛。省、市(区)、县联社要定期组织比赛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3)要组织多种劳动竞赛。省、市(区)、县联社要划赛区、定标准,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设立流动红旗,确定比赛内容,开展社与社、人与人结对比赛。(4)要组织法规知识竞赛。省、市(区)、县联社要定期组织比赛活动,以社为参赛单位,对获胜者给予奖励。(5)要组织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为单位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岗位、文明窗口、文明职工创建活动,树立农信社文明风尚。(6)要组织设岗创星活动。以党支部为单位,确定标准,划区定责,推行支委包难点、党员包重点,实现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案件。再次,从抓典型下力,创导先进人物引路。要注重发现、培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事迹。(1)树立省、市(区)、县联岗位标兵;(2)树立省、市(区)、县联社最隹县联社、最隹信用社;(3)评选省、市(区)、县联社技术能手;(4)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要通过各种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敬业、忠信、严谨、创新”信合精神,具体提倡“七种精神”:即乐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于拚搏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及求真务实精神,营造扶正气压歪风的氛围,使精神文化充分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真正代表农信企业职工的意志和愿望,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的一种企业精神
⒉拓经营思路,加强经营文化建设。要通过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本质与特点及其规律的揭示,研究关于信用社经营活动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任何一家金融部门,只要开展业务经营,就会有自己独立的哲学思维,它存在于农信社经营的全部活动、行为及其现实与效果之中,它在影响、导向与调控农信社各种行为选择,特别是价值取向方面要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一是经营文化与企业价值观,发展目标高度要保持一致。要在考虑自身发展时,着眼于价值观,社会责任等,使农信社发展目标多元化。农信社不仅要有第一流的管理水平,还要有第一流的服务。二是从方法论基础上直接导向着农信社和职工思想及行为。要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讲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经营文化,并开展“我靠信合生存,信合靠我发展”及“今天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等教育。要运用各项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经营文化发挥的作用,经营文化既是体现直接作为观念文化,通过广大职工头脑中的思想方法来指导行动,也是反映间接通过伦理德、规章制度等管理文化来发挥作用。
⒊精设计打造,加强形象文化建设。信合形象,就是农信社客户和社会公众对信用社及行为所给予的综合评价和一般认定。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农信社日常工作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一个信用社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吸引人才,吸引社会资金。因为所有的人都愿意到形象好的企业工作,所有的储户都希望将存款送到形象好的金融机构存放,认为最保险、最安全,这就是形象文化的效益。为此,我们要认真抓好形象文化建设。一是要提高文明服务质量,办好服务窗口,坚持文明用语实行挂牌、微笑,限时及承诺等服务。二是统一着装,做到举止端庄、礼仪规范、文明接待;三是统一社徽、标识、广告等装璜设计和微机配置,展现农信社文明风貌。四是要加强基层网点设施建设,注意环境布置和保持清洁卫生,给客户以舒适的感觉。
⒋明发展目标,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就是以农信社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金融观念形态文化。在信用社实际工作中,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意念,一种符号,一种信号传达给全体干部职工,把农信社的特色的经营战略指标化。过去在农信社发展目标与实际工作往往产生距离,至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为了加强管理文化进度,使发展目标真正在农信社工作中发挥其战略导向作用,对整个信用社集体发生组织、协调、凝聚作用,给全体员工以鼓舞作用,农信社在工作中要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目标。一是要从总体上体现农信社经营发展战略。二是发展目标要有竞争性和一定的超前性;三是制定发展目标要兼顾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关系;四是制订发展目标要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考虑到农信社发展目标的复杂性、动态性、现实性,又要注意到目标优化和在限定时间内所达到的水平及可能性。
⒌抓民主活动,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信用社工作中的民主活动,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它作为农信社管理制度的一个方面,包括职工的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义务等内容。农信社民主活动的核心是一种“以尊重人为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大员工是农信社的主人,必须让其有参与权、知情权及参政权,农信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反映到政治关系上必然是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职工参与经营决策的讨论、研究,充分发表意见,使他们实实在在感到自己是信用社主人,这种主人翁感必然会产生责任感。在开展民主活动中,一是要努力培育干部职工的民主意识;二是要真正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考核、民主监督等制度。三是要营造民主气氛。要大力提倡和发扬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观念、民主习惯,使之成为良好风尚。
⒍讲职业道德,加强伦理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产物的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信用社职业道德,就是农信社职工在经营活动中,处理同他人、同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农信社职业道德规范是多方面的,但依据工作的特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有:遵纪守法、严守信用、秉公廉洁、竭诚服务。⑴严格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要引导每个农信社员工做执行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及内部制度的模范。⑵坚持严守信用。农信社职工必须严守信用,要教育员工按照规定办理业务,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维护“三铁”信誉,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每一笔业务收付和记载,达到账平、表对、款准;⑶保证廉洁奉公。要求每个员工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图私利,不接馈赠,不贪污盗窃,不挪公公款,不侵占公物,不利用职务之便,走门子、拉关系,谋取个人私利,坚持原则,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⑷做到竭诚服务。这是农信社最主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为“三农”服务的具体体现。要求职工做到热爱信用社,精通本职业务,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接待客户和办理业务时要态度热情,服务周到。
⒎严规章制度,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加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三点:一是一切规章制度的形成、确立及贯彻执行都要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法治”,不搞“人治”。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一定要使制度办法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系统化,具有操作性和指导作用。三是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真正破除平均主义,攀比心理及家长制领导方式,破除以人定法、以言代法,树立科学的方法,保证科学、合理、先进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⒏促业务发展,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前提、是保证,物质文化是基础、是结果。农信社物质文化就是指实现经营效果,促进业务发展的最隹办法和措施。物质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掘员工的潜在能力、内在动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活机制”,必须活化六个机制。一是活化用人机制。要持“干部员工选,坚持员工干部点”双向选择用人机制,打破铁交情、铁饭碗、铁工资、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干好干坏不一样,以能力评优劣,以业绩定胜负、以质效给报酬,以水平用人才办法;二是活化分配机制。实行竞岗定位子、工资切块子、考核评分子、竞赛设笼子、末位减票子的绩效挂钩考核办法,打破平均分配,拉开收入档次。三是活化奖惩机制。在吸存、盘活、收息等业务经营上实行重惩重奖、奖罚分明。四是活化沟通机制。对上与下、左与右不同层面,要加强思想沟通、信息交流,消除思想、心理障碍及对抗情绪等不利因素要密切干群关系,领导要对员要有公心、爱心、真心、关心、交心、知心、倾心,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交心谈心每年不少于一次,了解他们工作、生活及环境情况,解决好基层社吃饭、住宿及工作困难问题,抓好小食堂、小菜园、小花园、小游艺室等五小建设,真正让员工以社为家,安居乐业,不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对领导要有共心、向心、忠心、悦心、诚心、顺心、尽心。做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形成合力。五是活化监督机制。要强化内外监督机制,对外实行办事公制度,坚持政策、程序、手续等公开,定期开门评优揭短,并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对内加强离任、离岗审计和轮岗交流制度,做到管好自已的人,看好自已的门,办好自已的事,防范各类风险和经济案件的发生。六是活化授权机制。要正确处理严管与搞活、收权与放权的关系,切忌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贷款权要有放有收,收放有度,要严格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对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的信贷人员充分放权、扩权、增权;对有劣迹、常违规、爱违法人员要缩权、限权、收权。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果。
第四篇: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一、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答: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推翻旧制度、夺取政权之后,其自身变成了执政党,其地位和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地位、新的角色、新的任务都给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党要在新的形势下经 受住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加强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以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都会遇到的问题。
1、执政党所处的环境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历史地看,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执政前的生存环境都相当恶劣。党处于非法地位,党的领袖乃至普通党员随时随地都有被捕甚至杀头的危险。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加入党的队伍中来,就意味着准备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牺牲生命,没有人会为了升官发财或贪图享受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广大党员和干部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所采取的行动,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衷心拥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党可以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党成了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资源之多,都是未执政前无法想象的。大批党员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手中都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容易使一些党员产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情绪和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甚至滋生腐败,造成党的思想不纯和作风败坏。这时,一些投机分子也会千方百计地混进党内来,以图借党员的名义谋取升官发财的机会,造成党的组织不纯。同时,各种敌对势力也会从战场上的公开较量转而更多地采取内部瓦解、和平演变等办法来对付执政的共产党。这样,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巩固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成了迫切的问题。总之,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执政党的角色与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执政前与执政后,党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执政前,它是以在野的身份从事活动的。而且在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时期,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法的反对党,而是非法的革命党。在当权者眼里,它们是“叛乱分子”、“赤匪”。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革命者只能用密谋的手段或者公开的武装暴动和武装割据为夺取政权而斗争。在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夺取政权,就是动员“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打倒本国的反动派、建立人民政权而奋斗。掌握政权之后,党成了领导者、执政者。党的中心任务也由夺取政权转变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积累的群众性阶级斗争的经验,就不再适用或者不完全适用于新的情况了。执政党,从它的领袖、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都必须把自己熟悉的革命战争的规律放到一边,去认识和掌握社会建设的规律,学会经营和管理,学会做经济工作、文化工作,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并造就一支精通业务和善于管理的宏大的干部队伍,以担负起领导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总之,执政后,党的角色与根本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能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是党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3、党的思维方式与领导方式面临转型与创新的巨大压力
执政党执政前后所处环境与地位的变化、自身角色与根本任务的变化,这些都要求党必须适时地转换思维方式与领导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形势,解决新的任务,迎接新的挑战。如果再用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的观念、理论和思维方法去处理建设时期的新问题,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走这样那样的弯路。这就给执政党提出了根据建设实践进行大胆创新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只有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才能有理论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它必须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此,党的领导方式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巨大压力。过去的领导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建设时期社会建设的要求。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党的领导才能落到实处,执政党才是一个善于领导和善于执政的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是经受住艰苦的革命和战争岁月考验的优秀的革命政党。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它有没有能力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成为一个优秀的执政党,这是执政本身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带来的一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党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党就会丧失政权,甚至彻底垮掉。
4、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加强自身建设必要性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尤其是那些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获取政权的党,由于深知政权的来之不易,它们在最初掌握政权之时,大多对建设时期党可能面临的诸如官僚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执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挑战,都有相对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列宁曾反复谈到官僚主义在苏维埃政权下复活的问题,并且一次比一次尖锐。①正因为如此,列宁非常重视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直至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官僚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致命危害,念念不忘探索克服官僚主义的办法和途径。对于执政党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转变,列宁指出,工作重心由革命向建设的转移,要求苏维埃政权的代表相应地改变领导人的职能。很自然,在说服大多数人民去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反抗的任务提到首位时,在领导人中间被提到最重要地位的也主要是对群众进行宣传的鼓动家;相反,对产品的生产进行计算和监督的任务,把做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情况,如果领导人不能适应新条件和新任务,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重新评价,适当的调动。我们现在经常看到,职业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或适合做宣传鼓动工作的人不得不担负起组织任务,他们必然处处感到自己不大适合于解决这些任务,必然感到工人农民的失望和不满。①列宁向全党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②他清楚地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用另一种方式进行更加艰苦的社会建设,而不可能再用高举红旗前进的方式、用高喊“乌拉”的方式达到目的了。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前夕也认识到了未来建设时期党可能面临的这两大挑战。还在建设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 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③他又说,“严重的经济建 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 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④。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际召开的中共八大上,邓小平更进一步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⑤毛泽东在会上也进一步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⑥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执政党在掌权之初也都有类似的认识。
但是,历史表明,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这本身就不利于执政党的建设;其二,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本身就是滋生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温床;其三,随着政权的巩固,一些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开始消退,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心理开始增长,成为改革与创新的阻碍力量;其四,革命和战争年代形 成的思维惯性一时难以消除,成为建设时期改革的一种无形的阻力;等等。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于自身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开始越来越淡漠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出现了曲折。进入改革时期,各国在反思传统管理体制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执政党本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改革的种种探索。像在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一些国家如匈牙利等的执政党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是需要加以肯定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执政的党一朝垮台,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敲响了警钟: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它直接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①此后江泽民同志更是反复强调“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政党的兴衰,加以借鉴,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很有意义。” “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干部。”②他还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以及政党“兴亡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并从中吸取教训。③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已达60多年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藻先进性”④。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 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①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首先改善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此,“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②。
(1)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就会失去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社会主义的事业同样会因为思想与实际相脱离而遭遇挫折。这就要求 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不发展也不能更好地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现实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应随之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作为一个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 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的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 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先进性始终是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基础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始终坚持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必要前提,只有中国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才能代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并为之奋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只有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得到充分体现。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否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要看它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简单地看其成员来自哪个阶级,更不能按其比例来论定党的性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 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
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还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不坚持阶级基础,便无以立党,而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党就会失去强大的凝聚力。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以便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①为了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就需要:第一,从具体制度和操作程序上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 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保证党员对党 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二,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组织的意见能及时上达;上级党组织应充分听取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以集思广益、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三,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第四,各级党组织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会决策程序。第五,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和少数人独断专行,逐渐推行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以及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第六,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第七,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直接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
坚持民主集中制还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种分散主义现象也随之抬头。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党的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法律制度和重要工作部署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极其重要的。对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 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①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出一大批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为此,首先要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拔干部,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其次,这就要求进一步在全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加快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广纳贤才、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机制,以增强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本领为重点,着眼于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优化领导班子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最后,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加大年轻干部选拔的力度,这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要造就一批能够担当重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善于从政治上正确判断形势和把握大局、善于在复杂工作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年轻领导干部,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为此,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其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各级各类组织、部门,各单位都必须接受党的统一领导,绝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其二,党不是权力组织,不是行政组织,因而不能包办人大的工作,不能代替政府的工作,不能干涉司法公正,不能插手其他人民团体的活动。其三,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即抓方向、抓战略、抓协调,在整个国家事务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其四,党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领导。其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党组和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在依法进行职责范围的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
2)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政府是国家管理机关。政协和各人民团体也各自肩负自己的职责。它们能否正常地工作和行使职能,直接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运 转。切实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目的,就是不仅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而且还要求党能够保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能够正常发挥其职能。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和探索的力度。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 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彻于党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各级党组织和每个 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各级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全体党员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只要中国共产 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就能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五篇:赏识教育必要性刍议
赏识教育必要性刍议
摘要:近年来,涌现出众多对于学生的品质、素质的培养方法,“赏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逐渐进入家长、教育者的视线。本文试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阐释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国内外教育名家的教育实践中总结赏识教育的实际意义,从而论证赏识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性,以证明赏识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赏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教育者周弘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1]
除了家庭教育,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受教育者的“赏识”,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都是极有必要性的。
一、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现在的学校教育,其自身的优点不言而 喻,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便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要求,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接受水平参差不齐。
(一)赏识教育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会犯错误,行为上会出现瑕疵。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解决、帮助学生纠正他们身上的缺点。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述《学记》中,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解释了如何纠正学生身上的缺点。可以说是赏识教育的渊源所在。“长善救失”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和“救失”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意思是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发扬学生身上的善性,克服缺点。学生都有缺点,但每个学生身上也都有闪光点。“长善救失”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不要为了学生的缺点而特地关注这个缺点,可以把缺点先放下不论,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最终解决他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的越多,缺点就会越来越少。这便是赏识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和总结。
(二)赏识教育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等在那里。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一惊,不敢抬头。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对这个孩子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而道德的浸润尽在其中。他以发糖作为赏识的代表,赏识了违反纪律男生的正确行为,强化了男生对于正确行为的刺激,同时利用男生本身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使男生认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决心改正。
这便是赏识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魅力所在:没有打骂、没有说教,却起到了比打骂教育更大的作用。
(三)赏识教育在中国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在他多年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赏识教育的光芒。对于学生犯的小错误,他几乎不当面批评指责或是惩罚,而是用其他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比如,有学生课间活动兴高采烈,课前3分钟铃声没听到,等操场上没人了突然醒悟往教室跑,但此时已经迟到。这不能说是错误,但不能不改。于是魏书生添加了班级规定,像犯这类很小的,又无深刻思想动机的错误,便给大家唱一支歌。为不影响上课,班级有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学,记录下来,待到活动课或自习课前,需要活跃气氛时,请“账本”上迟到的同学到前面给大家演唱。这
样,犯小错误的同学,站在前面唱歌时,虽无压力和羞辱感,但也不可能产生荣耀感和自豪感,他不会忘记是因为什么才站到那个位置去唱歌。万一有的学生嫌这种纠正措施太轻而故意迟到再犯错误,那时再采取别的措施也不迟。
这种并非用批评、指责、惩罚,而是用赏识的办法纠正错误的方式,密切了师生、同学间的关系,淡化了学生逆反心理,同时,调节了班级的气氛。
(四)赏识教育在国外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在实验中为教师提供的学生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有了飞速进步。
可见,无论在中国、外国,古代、现代,理论、实践,德育、智育当中,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都是很有效果乃至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赏识教育,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控制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学习习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教育无法完全因材施教的窘境。
二、赏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必要性
社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社会化。现代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然而,因社会教育没有严格约束性,影响面广泛,故受教育者素质良莠不齐,背景也多样复杂,并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稍不注意,就会落后于社会浪潮。诸多方面,都对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于是,赏识教育,可以在社会教育中,灵活地发挥作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强化是行为中最主要的自变量。强化,指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后果。不同类型的后果可以增强或者减弱行为。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正强化即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即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2]
赏识教育的理念,正是吻合了这种理论。受教育者都喜欢受表扬,表扬和鼓
励就是一种正强化,有助于增加受教育者正确行为的频率。教育者要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即适时地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行为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接收到了教育者的表扬,就会增加他正确行为的频率,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同样的,在受教育者遭到批评时,及时消除、中止对他们的惩罚,使不愉快刺激减少,以增强正确行为的频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时成立了儿童工学团。这个工学团里的儿童都是流浪儿童,知识比较少,品行也不很端正。当时粮食宝贵,是配额发放粮食,基本上每个人都吃不饱。一天晚上,一个孩子饿得受不住了,去厨房偷了一个鸡腿吃。这在工学团里是很严重的事情。马卡连柯连夜把孩子们集合起来进行教育。凭着教育经验,他很快发现是这个孩子偷吃了鸡腿。马卡连柯跟这个孩子说,厨房里还有一个鸡腿,你把它拿出来,当着大家的面再吃了。孩子感到无地自容,在他的日后回忆中说这次教训对他来说很深刻,当时他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多年之后,他很好地成长了,到另外一个地方,也成立了一个工学团。用马卡连柯对他的影响,来影响他的受教育者们。[3]
马卡连柯的赏识教育,体现在他并没有给予受教育者想象中的惩罚,相反,他给予受教育者想要的东西,但利用舆论、环境的作用,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感、正义感,让受教育者自身“无地自容”,知道什么行为正确,明白什么行为不正确,在马卡连柯对他的“赏识”中,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影响其一生的行为。
所以,赏识教育具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赏识教育的应用,在灵活多变的社会教育中,在背景复杂的社会受教育者中,都是极其必要的。
三、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性
人在出生后接触的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教育,随时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乃桂在一次讲学中提到,家庭背景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正相关。即家庭条件越好,或父母双方中有知识分子的学生,学习成绩
会更优秀。相关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上的物质要求,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求学条件,有助于学生顺利学习,得到更好的成绩。
[4]更有研究表明,较高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多。[5]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也包括以下几点,即父母的表率作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的文化修养、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6]所以,我认为,家庭条件越好,家长的素质越高,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就有越深的见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在主观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
赏识教育就是起源于家庭教育之中的。奥秘就在于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让家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
在国内,最著名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可以说就是周弘的例子了。他将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他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他认为,不会开发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他的孩子,同样取得了成功。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看似简单的、存在于每个家长意识之中的赏识教育,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是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值得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应用的。
赏识教育,是赏识受教育者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受教育者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不能含糊。但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受教育者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他们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发扬长处和优点。
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核。有
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赏识,可以发现受教育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决不是无限夸大受教育者的潜力,为受教育者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教育者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恰如其分,在肯定受教育者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席地位。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前进的浩荡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4.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导学讲座[R].
[4]卢乃桂.从国际视野观察香港教育的质素与平等[R].
[5]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