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感恩教育必要性的探讨
关于感恩教育必要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到“感恩”,人们总是想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亲友”等,这无疑是对的、是应该的、是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的国有企业,“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企业。这是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庆石化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等在集团公司内部排名不断提升,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同行业规模大、效率高、技术新、能耗低的企业不断建成,我们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实现“中油排头,全国优秀”的目标,在整体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一支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员工队伍。但目前我们一些员工思想当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还相当严重,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重错位,以至出现了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只重视个人得失、忽视企业利益,只看眼前利益、不顾企业发展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危及着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长远利益,必须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为改变这一不利状况,2010年初以来,石化公司党委开展了“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物业管理中心党委开展了“感恩石化,爱岗尽责,共谋发展”主题教育要求,龙凤保洁公司开展了以“立足岗位讲奉献,以实际行动感恩石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笔者是这项活 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经过一年多活动不断深入的开展,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使职工能正确认识了自己与企业的鱼水关系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们要靠企业生存,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使我们能够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生活。同时,企业要靠我们发展,我们辛勤的工作、奉献和创造,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是不能离开水而生存的。然而,有的职工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道理,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自我膨胀,不懂得感恩企业,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愿奉献。如果企业的员工都这样,企业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动力。“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的开展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笔者所在的龙凤保洁公司现有从业人员388人,其中职工64人,党员14名,家属工名,农工名,主要负责龙凤地区的厂内环境、厂外生活区、道路、245栋住宅楼的楼道等共计445万平方米、清扫保洁以及工业、生活垃圾的清运等项工作任务。近年来,由于保洁面积不断增多,人员不断减少,保洁工作质量又不能降低,这给我们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这其中,如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扬员工无私奉 献的精神是我们党支部不断探讨的课题。“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的开展为我们党支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抓手,我们以物业管理中心印发的《员工手册》和《服务手册》、《学会感恩,担当责任》读本3本书为主要学习教材,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重点学习《大庆石化生活小区文明公约》、《集团公司价值理念》、《物业管理中心价值理念》、《行业服务理念》、《文明礼貌用语》、《安全生产管理》等内容;重点学习《物业管理中心服务承诺制度》及《服务承诺》、《物业管理中心落实服务承诺制度措施》、《语言行为规范》;全面学习了《学会感恩,担当责任》读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保洁员工热议“感恩”:“恩”是“因”和“心”组成,什么原因,才有心动?我们组织大家讨论: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才算感恩?讨论中农工班长程保维说:“没有企业,我们现在还在家种地、收入可怜到没法过日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岗位,认真工作,对得起领导,对得起企业”。家属队长马红娟说:“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怀着感恩的心尽忠于企业”,大家质朴的语言是员工深怀感恩之心的真实写照。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以“六知”即:知情知义、知轻知重;知远知近、知好知坏;知里知外、知大知小的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使全体员工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随时准备 奉献的精神体现。懂得“感恩”才能尽职尽责的做人、尽善尽美的做事。一年多来,通过我们深入细致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了“保洁兴我荣,保洁衰我耻”的主人翁思想,明白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增强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体员工中掀起热爱学习、讲究文明、感恩企业、爱岗敬业、共建和谐的热潮。
二、感恩教育使员工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有的员工缺乏感恩企业的观念,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付出的多,企业给予的少。针对这种错误思想,我们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在开展“感恩企业,爱岗尽责”主题教育中,以“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尽到什么样的义务”为切入点,引领员工克服思想障碍。
第一步:摆一摆。通过讨论和交流,认真查摆企业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查摆我们为企业做了多少益事实事,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
第二步:比一比。比一比企业给予我们的多少机遇、多少发展空间、多少福利待遇,比一比我们为企业做了多少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看一看。看一看我们七小时工作时间内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是有效的工作?我们为企业出谋划策、任劳任 怨、殚精竭虑了吗?我们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那份工资和奖金?
通过对比,员工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经理助理于艳萍由衷地说道:“对企业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工作”,环卫队长徐丽华说:“只要心存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的”。清运队的司机较多,以前一直管理难度较大,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清运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次冬季清雪会战,司机们都提前到岗,主动请战,使领导深受感动。以往上班不上岗、上岗不干活、干活不出力的现象少了,积极主动、想事干事、无私奉献的人多了,广大员工焕发出了工作热情。
实践证明,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不稳定因素,强化工作执行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力保障。
三、感恩教育使员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和努力方向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反映了员工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员工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写照。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员工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因此,它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感恩企业,爱岗尽责”,这是每一个员工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人生价值 5 的具体体现。感恩企业,就要关心企业发展,遵守企业制度,服从企业领导,维护企业利益,做到不利于企业的话不说,不利于企业的事不做;爱岗尽责,就是要把岗位视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己及家庭生活的经济源泉,要珍爱本职岗位,奉献在本职岗位,尽责在本职岗位,进步在本职岗位,为企业生存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认真分析员工心理,结合保洁行业特点,通过深入细致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让员工认识到:保洁每天虽然做的是平凡而简单的工作,但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懒散的态度。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工作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要看我们能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重点突出了“四情四义”教育,即:知国情明道义,我们要感恩祖国;明厂情知大义,我们要感恩石化;讲友情重礼义,我们要感恩朋友;重亲情尽仁义,我们要感恩父母。龙凤保洁公司党支部向全体员工发出号召:“企业对我一个好,我对企业十个好。”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员工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维修工魏永贞已经57岁了,原来有时爱发发牢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感触很大,他说“我从一个农民贪苦出身的孩子到现在每月拿到近3000元的收入,是这个企业给了我生存发展空间和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对企业有感恩之情。企业敬我一尺,我就要敬企业一 丈,只要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我应该做的。”他说到做到,工作积极主动,在部队时学的驾驶、汽车修理、各种泵类阀门、电机操作、电焊气焊、电工钳工、木工瓦工和板金喷漆等技术特长都得到了发挥,工作起早贪黑,没日没夜,不分节假日,不分分内分外,只要是保洁工作需要,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环卫工找他,他都二话不说。特别是冬季清雪设备的维修保养,本来可以拿到外面修理厂修理,可他为了节省时间和维修费用,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己动手修理保养设备,有时一干就是几天几夜,领导往家撵他都不回去,使同志们都深受感动。清运队队长何伟为保证清雪任务按时完成,连续奋战,痛风病犯了走路都很困难,领导让他回家休息,可他看到司机人手不够,就让人把他扶上清雪车继续工作。司机张庆文、张成军、付朝庆、郑东工作积极主动,冬季清雪无论几点雪停,都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预热车辆,清雪中不顾天气寒冷,在车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保证了清雪任务的及时完成,真正践行了“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保洁的真诚”的承诺。
为拓展服务范围,我们开展了“三民”活动(即利民、便民和助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项活动是我们保洁员工在完成正常保洁工作后义务奉献的劳动,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耐力。正是感恩教育活动使保洁员工树立了感恩社会、感恩居民的思想意识,把为居民服务和 奉献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制度的规定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主动,从而使“三民”活动不断深化和细化。
我们龙凤保洁公司自2000年9月成立至今,历经风雨和坎坷,在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省、市、石化公司授予的各种荣誉178项,2003年被授予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2009年命名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0年被授予集团公司先进集体。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创旗难,扛旗更难”。一直以来,我们班子都在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管理更加精细,让我们的服务更加到位,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凝聚富有战斗力,让我们这面红旗更加鲜艳,让我们矿区后勤服务企业能够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年多来,“感恩企业,爱岗尽责” 学习教育活动实践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笔者认为:感恩教育是企业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企业能否健康长久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
二、感恩教育使职工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三、感恩教育使职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第二篇:浅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龙洞小学教师:宋成武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独身子女比重的增大,大部份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的观念越来越严重而感恩回报他人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然而学校社会关于感恩方面的教育又十分薄弱。从而导致我们的学校社会感恩意识的淡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强调学校、社会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具体提出了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热词] 学校、感恩教育、德育
一、热冷新闻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场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宣传视频,与会听讲的学生家长都热泪盈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家长都听到了一直以来压抑在他们内心深处又无法启齿表达的事实:我们的孩子在家里为我独尊一切为了自己从不顾忌父母他人的感受。很多还在听到这时都落泪了,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才深深认识到自己是何等的自私,从没有关心过一直默默为了自己而不段付出如牛似马的父母。
一条感恩图报的新闻,让人动心.4月2日《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讲了一个来自苏州的学生,要寻求一位好心的“上海叔叔”.24年前,他一出生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若不及时换血,有生命危险.找到一为叫张瑞德的建筑工人后,这位血型相配的建筑工人二话不说,爽快地表示,孩子需要多少血,就抽多少血.为了记住这位救命恩人,父母将他取名叫“张瑞德”.《光明日报》讯: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一热一冷的两条新闻,至少说明: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有的;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甚至导致触及法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没有感恩节的中国,并不缺乏感恩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一种极高的感恩境界,不仅要求感恩还要求回报.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现在很不完善,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使那么多的人缺失感恩这一不可缺少的为人品质?
二、问题的提出
我现在班上的一个男生成为这次我的例子。他是在父母四十几岁时出生的,所以从小到大被受宠爱。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使这个小孩子养成了一些坏的毛病,不用心读书,不懂得文明礼貌,甚至不尊重自己的父母。我要讲的就是他对自己妈妈的态度:不经意的一次我看见了这样的一幕:
妈妈:小迟,把脏衣服拿出来妈妈帮你洗,记得要好好吃饭,打球的时候„„同时在给儿子整理内务。
儿子:烦不烦啊?你又来做什么?我在学校又不会死掉!
妈妈无语,继续整理着„„这个时候儿子早已跑消失了。
我看见了朴实又有点苍老的妈妈弄好后向校门口走去„„
今天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的缺失。
1、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3、感恩应从“言谢”做起
我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我有责任、更有义务教育自已的学生从年少时就应该对自已的老师感恩,对父母感恩,对有曾帮助过你的一切人感恩。对问题“学生也要动动脑筋,采取更好的办法。我看过一位初中学生写的作文,题为《道一声“谢谢”为什么那么难》其中写了她心中的许多困惑:为什么读英语课文,凡是生活对话,开口一个“thank you”,闭口一个“thank you”.而读语文课文,凡是到了要感谢的时候,要么就是 “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他就走远了;要么就是 ‘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心里的感激之情”.难道真的是连说一句 “谢谢”也来不及的吗?
三、学校寻求德育生活化,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活德育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等鲜明特征。生活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学生与同龄段的青年一样有着很强独立意识,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是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能动的生成、建构的。我认为,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感恩教育为载体,寻求德育生活化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生活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以下结合职业类学校的特点,具体分析其实施途径:
1、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许多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主宰与追随”、“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其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2、让学生有“知恩”的道德共识。
一位哲人曾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使学生有感恩的意识,首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及将扮演的(主要指将从事的职业)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让他们要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更生活话的还可以班级组织各中形式的感恩活动,例如 “感恩主题班会” , “感恩辩论赛” ,给学生播放感恩电影,如《我的兄弟姐妹》„
3、使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语言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有“心”存在可贵,有感恩行为则更加可贵。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是和道德一体的,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学校的德育在生活中找到对接点,有益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益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它不失为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思路。
我现在身为职教的老师,我认为在职业类学校感恩教育更加必要。我们学校不是很大,在校学生一千左右,为数虽然不多,但是管理起来是普高管理的几倍。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被高中筛下来的很多人认为的“坏学生”。这些孩子由于学习不好从小到大在老师父母的责备中长大,逐渐对这种“骂”产生了抵触甚至更加叛逆的心理,所以他们对生活,对亲人,老师失去了依赖,也失去了感恩。我们要即使补上“感恩”这一节课。
第三篇: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要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麻醉。
3.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情。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人生观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如拜金论的不断冲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消失殆尽,甚至有严重的“崇洋”思想,以至于是非观念单薄,爱国之情淡化。
我们所列举的事例绝非个例,而且呈现一种不断恶化的发展态势。
(二)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成因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
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大包大揽,过度地娇惯和宠爱,久而久之,这些中学生在家雄踞“皇帝”“公主”之宝座,家长、长辈成为身边的“侍从”,呼来换去,威风八面,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的影响,缺乏对孩子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遗留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以文化为主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缺乏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部分学校的德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学校实施中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恩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我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育人德为首,感恩当为先。在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把一味枯燥的说教改为行之有效的行为教育法。
(一)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作为中学生来说,首先我们的“身体发肤”皆来自于父母,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把我们养育长大。“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倡导感恩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儿女,我们中学生首先应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父母的辛勤操劳,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一切给予。感恩其实很简单,平时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以来感谢父母。例如:父母辛勤操劳后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陪在父母身边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腰,为父母做做饭、洗洗衣服;父亲节、母亲节以及父母生日的特殊日子里,特意为父母献上的一张贺卡;不在父母身边时对父母的一声问候,都不失为感恩父母的极好方式。
学校可以召开“感恩亲子”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生上台讲述父母的艰辛,家长上台讲述孩子的不易,亲子共鸣,感情交融。学校还可以开展“我最感动的父爱和母爱”评选活动,充分理解这份平凡中的伟大,进一步使感恩父母之情得到强化。
(二)感恩师生——感谢恩师、感谢同学
感恩教师是立德之本。实施感谢恩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的活动来体现和加强:教师生病时为老师献上的一束鲜花,教师节为老师献上的一张贺卡,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另外,班级应该培养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倡导“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困难时伸向自己的温暖之手,无助时同学的热情相助,低落时同学的热心鼓励,把这种感激化作行动,让爱心传递,让“活雷锋”永存。学校也可以召开“感谢恩师”、“我们这个班集体的大家庭真温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升师生的情感,深化师生的感激之情。
(三)感恩社会——感谢关爱、立志报国
感恩社会和祖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环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真情永驻”为题目的征文比赛、“学雷锋”、“少先队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励志图强、报效祖国。同时积极教育学生时刻有一颗真挚的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牺牲你的享受,享受你的牺牲”的奉献精神,让爱心代代传,“雷锋”处处见。
(四)感恩自然——感谢自然、环保卫士
感激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感恩教育的归宿。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合理开发、积极利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爱护地球、节约能源、循环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让人类文明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总之,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在开展过程中重视感恩教育的连续性、开放性,整合家长、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力量,感染学生、感召学生、感化学生,建立感恩认同,培养感恩情感,形成感恩意识,化成感恩行动,促进中学生道德水平的全线提升。
第四篇:浅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当职高学生走向社会或进入实习岗位,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工作的艰辛缺乏思想准备而叫苦不迭;对生活或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而抱怨不止;对实习或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不能适应而痛苦、愤怒。很多学生就是在遇到这些挫折、障碍后难以适应而做了逃兵。社会适应性差也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把人们推向了生产与发展的竞争激流中。风险、挫折、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社会现象,使生活在这种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经受“挫折教育”,也培养了人们防止或驾驭挫折和失败的各种能力。
一、造成职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社会适应性差的原因之一
目前,城市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已在90%以上。在家长谈话中经常听到的是“在家他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干”“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很少出门”“怕孩子到处乱跑出事,不叫他出去玩”,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与保护使高中生仍像个“乖宝宝”,他们无主见、依赖性强、我行我素、不接受批评。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的眼中家长是榜样,是崇拜的偶像。许多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受家长的影响。例如,邓亚萍、王涛是世界乒乓球冠军,他们的父亲都是省队的教练,从小培养他们对乒乓球的兴趣。孩子将来要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2.学校及社会教育忽略了挫折的教育
学校成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首先接受了“新信息”。学校不仅传授学习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阶段,是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他们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为自己取得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对抗是拒绝父母、教师对他们的指导的一种简单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人生常有不如意,无论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体育课学习新动作和技能中的失败与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还是造成个人前途的泯灭,关键在于对挫折所采取的态度和抗挫折能力的强弱。“挫折所带来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已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挫折本身,而在于如何承受和如何抗挫。”
2.努力强化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在自己的字典里储存“挫折”的信息,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使挫折成为奋进的创造的契机。高中体育教学中各类对抗、竞争项目教学较多学生体验挫折的机会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挫折、承受挫折很好的途径。教师要适时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体会,做好心理准备。
3.专题学习,心理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进行挫折教育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指对挫折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挫折在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挫折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让学生透析,让学生从认知上正确认识挫折,把挫折一“看懂”、二“看穿”、三“看开”,这类教学教师可以安排理论课学习和专题讲座学习。
4.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活动中加强艰苦磨炼
学校组织野营、登山、军训等各种专题活动,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论行”,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锤炼。学校与家庭联系,以团队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日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其实,人生就像一条永不停留的河流奔腾向前,总会出现湍急的漩涡和迂回曲折。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来说却是万丈深渊。”做个强者,挫折教育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
??S编辑 董慧红
第五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指能够保存、延续人的生命并使之更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很显然,新课改在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保存并延续人的生命这一方面的教育却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中国家庭普遍进入三口之家以来,极少部分中小学生一遇到挫折,便自杀、杀他甚至毒害父母,他们的行为偏激、异常,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人们也不用再为满足生理的需要而担心,尤其是大多数未成年人,最基本的吃、穿、住、用往往由父母为他们准备齐全,更不用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担心。但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却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他们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来自各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学习、工作的压力、交通安全事故等,现在部分中小学生对外界干扰的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只要生活中有些不如意甚至是受到老师批评之类的小波动都会引起他们异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人为因素,那就是天灾人祸,这种因素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如火山、地震、洪涝等。2008年“5.12”大地震给我们的记忆是惨痛的,其中有将近70000人丧生,大量的校舍倒塌,在这些伤亡人数中中小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其实,以上这些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有效的安全教育,没能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不知所措,结果酿成惨剧,甚至失去鲜活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要想让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首先确保人是有生命的,是健康的、安全的,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新课改更是不应该忽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言放弃生命,更不能去威胁别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