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人文综合素养听课感受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听课感受
魏春辉 51130606071
这学期的研究生远程教育培训,有科学人文素养这门课,课的主要形式是讲座,就像以前在学校报告厅里听讲座一样,不过现在是坐在电脑前听,听得时间长了也挺累的慌,多数是不同时间中看的。
这门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门大杂烩,有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诸如有主讲政治的《数学与民主政治》,有讲历史的《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有讲艺术的《美术及其鉴赏》,此外生物、物理、哲学„„我奇怪的怎么没有化学呢,我是教化学的,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也挺重要的,人们的基本化学素养也是科学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作为理科生,开设这门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对其中的人文知识的介绍,历史呀、文学研究啊、美术鉴赏啊。这对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拓展兴趣有很好的帮助。我觉得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认识世界、研究物质的角度是不同的。理科重视的是思维的严谨,推论的根据,实验的事实,更多的是去认识客观世界,习惯从理性的、真实事实的角度搭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框架,文史哲的知识经常能给人很多启发,包括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在心情低落时不能自暴自弃,追求成功时要正当合理,靠自己的努力等等修身方面的智慧。
在听报告中,我比较感兴趣的首先是《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本身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而且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一直不是很清晰,知道中国和苏联之间有段不愉快的时间,总的还是觉得苏联是老大哥,是家族的老大,中苏之间的矛盾不清楚。至于朝鲜战争究竟怎么回事,朝鲜问题发展到现在的原因,今后的走向也较为关注。尤其是朝鲜的金正日死后,他儿子金正恩“继位”,到现在也有了一段时间了,金正恩的地位是否稳固,朝鲜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是否能够缓解等。这段时间新闻都在报道金正恩的姑夫张成泽被处死,朝鲜的摄政王倒了,似乎外界对朝鲜政局的走向更为关心。据说,5个重要级的人物已经死了4个,金正恩巩固政权的方式令人费解,朝鲜会不会发生政变,会不会陷入动荡不安。
对于朝鲜我不得不吐槽两句啊,虽然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咱们基本是一个阵营的,但是有点不像话了啊。老爷传位给儿子,然后有传位给孙子,他么都21世纪了,还在搞“家天下”嘛。要向现在的大哥中国学习了,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文革时代进入了改革开放,我们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好糊弄西方国家政客的选举,至少咱们不要做得那么明显啊,这朝鲜真是的,过分了啊。
然后还有,最近全国人民比较关注的生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前我是不怀疑的,也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食物吗,转基因能提高产量,解决饥饿问题,好事啊,此外我也是学理科的,也学过生物,了解还多一些,理性来看,就是植物的一些基因改变了,人们食用又不会吃基因。可是,最近有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提出了质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提出了质疑,会不会致癌等一些以前不存在的问题,会不会改变自然界的生态物种平衡问题。这些也促使我有了较多的思考,普通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还是很少的,对转基因食品心存顾虑,认为是不自然的,了解稍多的人呢,又不能完全证明转基因食品是的确无害的,那这样一种情况,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易被媒体电视左右,对这种未经证实的,或者有潜在危险性的事情犹豫不决,多数便选择抵制以保护自身安全。我觉得理性的思维告诉这个东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是学科学的嘛,但是既然有人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那就得想一想了。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转基因食品也是,它的弊端在哪里,如果有,是大还是小。如果小也就罢了,如果大了,那后果好事很严重的,毕竟转基因这回事,是在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上做手脚,一旦这个点上有了问题,就是终身的,遗传性的。再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异,说不定电视里的那些恐怖的怪物啊,病毒啊什么的一股脑都冲了出来,把人类给灭了,那就是玩火自焚,自掘坟墓了。现在较为迫切的是证明这玩意儿没事,我相信证据,人们相信事实,有了证据,一切谣言便不攻自破。在没有足够证据之前,对真个问题我还是改变观点,持保留态度。这方舟子就不对了,你这打假也要搞搞清楚,为了其他利益做这种事情的话,就是不地道的,大家都是中国人啊,至少你也是个华人,不能骗我们自己人,这样做是邪恶的。
另外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是美术欣赏。以前我抱着附庸的心里,买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看了看,觉得讲的还挺不错,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东西是很美的,以前的那些名师大家的作品,都什么啊,完全品不出来。现在看来,哎,吾尝贻笑于大方之家啊,的确有它们的可赞可赏之处,自己的境界没达到而已。美学这个方面的事情,有的时候觉得没,但并说不出来哪个地方好,细品下来,嘴有余香而口难成言,就像当时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算是进步了吧。美学的东西的确能提高人的品味,听上去又觉得很难搞懂,朱光潜的一些美学的书还是很不错的,既能传递要点精义,又能语言通俗,易于理解接受,真的好!
最后还有一个哲学的东西在里面,还是不大懂,感觉挺虚的。太深奥了,太难懂了,这个方面一直是我没有涉足,或者不敢涉足的地方,绕来绕去别把自己绕进去了。以后有机会的话,在接触多一点吧。现在能够收获那许多东西我也已经十分满足了,不要求都能搞懂,能听得进去的就听一听,听不进去那就以后再学习吧。
第二篇:《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初次打开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我就觉得这门课程的设置可谓是有趣至极!首先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汉字在数字时代的进化、中国城市文化、民主政治、转基因、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文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的演变、美术鉴赏、现代天体物理、网络媒介、科学探险以及哲学思维等横跨各个领域、各个时代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各个热点话题让我耳目一新。其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老师,他们迥然各异、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授课方式让我们总是保持着对着门课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还有一点就是,每节课后的“资源宝典”里面老师们精心挑选推荐的一些书籍和网址非常实用,让我受益匪浅。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上海市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束成钢教授的讲座《现代天体物理:恒星、星系、宇宙学》。因为高中身为物理教师的我虽然零零碎碎地了解了一些天体物理方面的知识,也给学生们讲授万有引力、宇宙速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我也是一个懵懂的“学生”。束教授用一些高清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当前宇宙学的一些观测结果,让我十分惊叹于宇宙的浩瀚无垠和无限魅力。星空的奥秘真的是无穷无尽啊!还有那一串串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字,如130亿光年等,让我不禁感叹:人类真是渺小啊!束教授的讲座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我也同时充满信心,满怀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中能够有人继续着前辈们的足迹,从事探索宇宙奥秘的伟大事业!我最感兴趣的是沈志华教授的《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其实在本科的时候就是沈教授的粉丝,听当时的授课老师提起他的事迹时,就被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所折服,尤其是沈老下海经商取得不小的成绩后毅然决然弃商从史,并在1996-2002年前苏联档案解密期间,以超前的眼光,个人出资去搜集复印机密文件,为我国的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等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在如今朝鲜已成为全世界最另类、最神秘的国家之一的时候,沈老的讲解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朝鲜战争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也从沈老的讲述中认识到了二战后冷战以及震惊世界、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苏联解体事件,让我“八卦历史”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也让我明白了人们经常讲的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沈老也给我以后的教师生涯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不管过程有多么艰难,只要不懈地坚持,总会取得你想要的成功,这也是最近很火的“中国梦”的一个方面吧!虽然初入职场,刚开始教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并会给他们带来帮助的好教师。
还有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就是“转基因”,这也是近些年来一直争议很大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总觉得“转基因”是高大上的代表,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离我们很遥远,但尚未意识到转基因产品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超市里各种食用油上醒目的“非转基因”却又暗示着“转基因”也许并不是个好东西。当得知美国农业部2011年6月3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按种植面积计算,美国种植的90%左右的玉米、90%的棉花、94%左右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时,我还是挺惊讶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国内对生命科学学院的许玲老师给我们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定义、发展历程与现状、应用效果及未来。让我明白了:转基因生物(食品)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危害,甚至还有很多的优势,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用意和职业操守。同时我也为我们国家在转基因行业暗暗捏了一把汗,因为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还是世界第4位,占4%的份额,而在2011年却下滑到了第6位,仅占全球的2.4%,这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我想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就盲目地反对,致使转基因技术迟迟没有“用武之地”,因而理所当然地落后了!看来,提高国民素质刻不容缓啊!
美术鉴赏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艺术学院的钱初熹教授打开了一扇美术之门,让我们得以一窥美术殿堂里的瑰宝。钱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很多美术大家的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让我们如痴如醉。我比较喜欢的北宋时期著名画家郭熙的《早春图》,这是我国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其意境的设置、构图的精妙和手法的精确让人惊叹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艰涩隐晦的部门莫过于哲学思维了,估计很多同学和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哲学之思简直高大上啊!不过课程里面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一些小故事还是很有用的。我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勤于思考,就能将身边的很多事情升华到哲学的境界,虽然不专业,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宝库,指导我们提升自己的眼界和人格,为以后的道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还有其他的很多有趣的、有用的课程就不在这里一一讲述了,反正这门课真的很有用,强烈建议学校能够每个学期都能开设这样一门课程,选择这个时间段内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进一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思维。
第三篇: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吴利娜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这学期通过网络,我学习了《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打开课程页面,突然有种回到大学时代上公选课的感觉。课程列表里包括:《数字化时代的汉字》、《中国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数学与民主政治》、《转基因生物与安全》、《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文学研究方法论漫谈》、《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美术及其鉴赏》、《现代天体物理:恒星、星系、宇宙学》、《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科学探险为什么》、《哲学思维的典型方法》。整个课程设置横跨各个领域,涉及到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教育技术、科学探索等多个方面,各个热点话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在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平时基本上没什么艺术细胞,所以对中苏同盟和美术鉴赏什么的并不熟悉。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算是补上一些这方面的缺憾,拓展了自己的人文知识。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多接触一些领域对于全面客观个认识世界,是有帮助的。但是说实话,有些课程中的内容的确不符合个人的口味,所以也没有强迫自己去必须搞懂。好在课程设置领域够广,这个听不懂,还可以看别的,这个不感兴趣,就换个感兴趣的来看。所以整个课程听下来还是收获颇丰。特别是之前通过这次课程认识到很多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这算是最大的收获吧。作为一个教师,真的是该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最后还要说说每节课的资源宝典,这个真的是太有用了。看视屏的时候会忍不住有走神的时候,这时候把课件下载下来就能很好的回顾一遍,加上那些推荐的书籍和网址都帮助很大。
每门课都看了,我就挑两门印象最深的说说吧。
作为生物老师,我先点开的就是《转基因生物与安全》。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突然间所有人都在说转基因。大妈大婶到超市买油会点名要非转基因的,加上之前的黄金大米事件,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所以,作为一个学过生物的人,我经常被问到:“转基因能不能吃啊,听说美国人都不吃转基因食品的,是不是啊?”每次我都忍不住嗤之以鼻,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解释这个问题。很多人以为转基因是很遥远的事儿,但是许玲老师在课程中直接用数据告诉我们,转基因就在身边。整个课程里面,许老师详细地介绍了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定义、发展历程与现状、应用效果及未来。我觉得即使是一个没什么生物学背景的人,也能够理解何为转基因了。那到底转基因有没有害,这真不是简单的Yes或No的问题。实际上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服务人类的,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提升作物品质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当然这个技术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妖魔化,而应该致力于降低风险,更好的去运用这些技术。总不能因为菜刀可能会切到手,我们就从此以后再也不用菜刀吧。目前讲到转基因,我身边的人主要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五花八门,而反对的人中很多压根不知道什么是转基因,盲目的抵制源于知识的匮乏。对待转基因,我们应该先去了解,再去选择支持或者反对。但是不管怎样,推广转基因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更好地利用这种技术上吧。
我想说的另外一个就是《哲学思维的典型方法》。要是在一年前,这样的课我估计一点想听的欲望都没有,但是缘分就是那么巧合。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人总是忍不住去思考人生。加上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西方哲学和佛教的书,所以一看到有哲学思维这门课,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听了。主讲的童世骏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虽然整个课听下来有很多东西还是不太理解,但是仍然收获了很多。
正如童老师说的,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进行哲学思维。哲学本质是爱智慧,我想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都是为了更加智慧,即思维行动更理性,生活更有意义。
之前以为,哲学是理性的,是枯燥的。听了童老师的课,才明白哲学本身可以分成两种学派:偏理性(更科学更靠近常识,讲究概念分析,逻辑推理,观点论证)和偏意义(更贴近宗教文学,表达方式更偏宗教文本等)。了解哲学风格的多样性,有利于哲学的学习。哲学的魅力就在于不光有理性的,还有探讨意义,注重领悟的一面。
哲学本身无疑是抽象的,它却来源于生活而又区别于生活。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了很多简单的命题或故事,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些问题。整个课程下来的感觉是,这个老师好厉害,那么抽象的问题,能讲的那么条理清晰,那么高大上的命题,能让我这门外汉听得津津有味。总之,感恩,感谢童老师,帮我打开哲学之思的大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后面还是要自己多加努力,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还有其他的很多课程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反正整体上收获很大。也很感谢学校能开设这样一门课程,让我有机会学习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开阔眼界,更好地去看待自己,更好地去发现美,更好地去认识世界。也希望这门课程中可以加入更多关于宗教或者心理学的知识,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开展的越来越好。
第四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
听课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选择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通过十六周的学习,我收获良多。
首先,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基本理论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加以说明。“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视频“遥控战争”中的无人战机就是一个好的解释说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例如《达芬奇密码》就很好的对人文精神作出了释义。
东西方人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的阐释是有区别的。例如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中国人则尊敬自然,寻求“天人合一”,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影片《侏罗纪公园》就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西方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理解和我们的差异。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运用了一些经典的视频和影片《侏罗纪公园》、《后天》、《永不妥协》、《肖申克的救赎》、《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给我们以直观的感受,在影片中的实例中用该门课程的知识加以分析,更好的使我们掌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知识。这些影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最震撼我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它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囚禁20年,最后成功越狱,重新获得自由的历程。安迪的救赎包括了原谅妻子、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最大化以及他的新生。在这过程中无一不折射出安迪非凡的人格。并且这部影片也非常形象的表现了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即人文精神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等。当然这部影片本身也非常有教育意义,例如“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等都深深的触动着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因为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使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而且最重要的是课上的许多知识使我深受教育。通过观看这些经典的影片,在解析他们行为的同时,我也有在自我反思。那些主人公身上态度、坚毅、勇敢、坚持、追求等等的品格是我所缺少的。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需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品行,追求更好的生活。
老师把这门课程的讲授的内容已经非常清晰,提供的视频也很经典并且具有针对性,所以我就提一点的建议,即提供的视频可以选取一部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或短片,让学生对中国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理解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最后,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这也是我最后一次选修课,无疑,“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为我的选修学习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五篇: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院系:化工系班级:高分子11-02 姓名:苏灵芝
学号:5411040102
32电话:***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有时是相互竞争,相互排斥;有时是各自独立发展,互不干涉;也有时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
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二者的分化和嬗变,但同时却导致了人的文化世界的丰富性,因为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作为人的文化的基本样式,反过来又成为了人把握世界、塑造自己本性的基本方式。
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如,科技工作者以“功利性”、“有用”的价值标准衡量人文科学,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方法和知识看作是唯一深刻的能使人获得真理的东西,而人文学者反以自然科学对世界把握的“抽象性”、“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远离”来反诘科学。这种情况在某些社会科学学科,如数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的关系上表现得分外鲜明。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学科“职业化”导致了人们理解视域的狭隘,而当这种对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评价成为日常生活中个人理论评价和生活选择的尺度,因而成为我们的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时,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就异常明显了。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突到交融的新趋势。交融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对话,沟通,借鉴,以达到新的哲学形态。一般地说,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目前的这种异质状态仍然存在,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范式转换的情况下,完全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不现实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丰富。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思维,它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探索,勇于批判、开拓创新等。科学精神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在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理念和价值。从科学发展史及科学知识体系的总体特征来看,科学精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
涵。科学精神包含有很多的精神层面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和怀疑批判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默顿最初的“四规范说”是从现实的科学活动中提炼不出的,而只能通过科学规范来理解。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科学之本。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前进。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数亿人的伤亡。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黄赌毒泛滥,说明科学技术若脱离人文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因此人文是科学之本。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正是人文科学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掌握先进科技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也日益增加。因而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凸现其不可忽缺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不仅把科学看作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指出了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中。实践这种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且必然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体,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与追求的人文价值性、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所以,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人文是一种理想追求的价值观点,是做人的基础。科学是人文发挥作用的工具,只有在人文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需要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需要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