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感受大全
听课感受
昨天一整天,我们在路北实小听了几节课,感觉她们都在践行着“情景——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特点,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几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她们在教学设计上有新意,有突破,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她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上有的老师,朗读语言、板书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不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而且给听课的老师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下面谈谈我们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
几位老师或运用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或用多媒体辅助来创设情境,或扮演文中角色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李老师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讲授数学《烙饼问题》的老师从仪态上看,落落大方,问题讲的也很透彻。《烙饼问题》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也是以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实践、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二、注重朗读感悟,体现了感性化的语文。
语文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读出来就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在教学中,三位语文教师的授课,都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个别读、集体读,指名读、默读、想像读、小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内涵,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搭石》一课中,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刘洋老师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李老师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也是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三、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
新课标提出的“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几位教师的课堂上做了很好的示范。首先几节课无不充分体现出师生间那平等、融洽的亲切感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会,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可以上课了吗?”“可以开始吗?”“你很会读书”“老师很愿意听听你的高见”“第一次上课,你有什么问题?”“老师采访你,有什么感受?”“预祝我们合作愉快!”等等,这些对学生的适时评价运用很自然、很流畅,值得我们学习。其次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教师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设计教学的重点、难点,用恰当的方法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几节课中,我们最欣赏的是祥荣实小王芳老师的《盘古开天地》一课。《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故事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万物生成进行展开,体现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课堂上,王老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盘古的大爱精神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情绪饱满,朗读到位。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以学生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图片进行导入,不仅充满神秘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题开始,王芳老师就很注重细节,如:怎样读课题,不同的重音,理解的内容就不同。这篇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混沌、血液。经过反复再现,多音字组词,出示图片等方法加深理解,学生达到了全部读准。认识生字后,让学生们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王老师扣住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在讲天开辟地的这句话中,利用“抡斧猛劈、顶天蹬地”等词句,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感受开天的情景,为什么要抡,为什么要猛劈,带着理解读出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并不是只是大声读,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读,达到了“激情”的效果。“混沌” “慢慢”、“缓缓” 等词语的理解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还有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王老师从书中省略号中,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说“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始终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一次一次的朗读,表演动作,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根本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老师的语言,足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情感,因为朗读原本就有如此大的魅力与韵味,它能让人走进人物的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王老师这节课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出示宇宙图片,配乐后声情并茂的配音。听课后最大的感悟,是对词语的渗透理解,无论是联系上下文,还是具体动作演示,无时无刻体现对词语的深刻理解,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课件做的也很实用,很美。
第三节的英语老师,看来很少运用现代化手段,真是一根粉笔闯天下,简笔画画的真是不错,值得学习。
四、我们的几点建议
听了这六节课,真的是感触不小,看的出老师的水平真的是不一样,哪个老师用心了,哪个老师准备的充分,哪个老师是新手,一目了然。
《盘古开天地》的课堂上,如果不老切换课件就更好了。
《火烧圆明园》的课堂上,如果这部影片的声音再清楚点就更好了。《搭石》的老师课件做的音效声音过大。
这次听课活动我们的收获很大,对我们的触动也很深,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对比自己,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学习她们热情激昂的教学语言,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总之,今后我们会不断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希望能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祥荣实验小学 二年级组 2009 11 26
第二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想
4月28日星期三,沈二小四楼的大礼堂里,普陀区2010“潮涌普陀”音乐教学高端研修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活动分上午教学观摩和下午的理论讲座两大部分。
上午,三位出色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教学过程,也展示了她们在音乐课堂的个人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沈二小刘春燕老师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是一位本色出位的教师,个性张扬的她穿着藏族服饰就来上课了,一看就知道她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藏族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内容本来只是四个乐句的一首儿歌,刘老师却把它变成了三段式二声部,增加的教学难度、丰满了教学内容,把这盘简单的“家常菜”做足了料,变成了“美味大餐”,从一开始的感受、学习藏族舞蹈,到扩展二声部教学,到“载歌载舞,最后拓展以赞美自己家乡编创歌词,始终围绕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枯燥腻烦,看得出刘老师的备课是充分搜索资料,所以这是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二次课程”。
第二堂课是台门小学裘燕老师的《哈里罗》,这是一位善于“以静制动”的教师,她抓住了小学生在音乐课好动的特点,在聆听中以“手指舞”取代全身律动,更加关注了学生聆听的效果
第三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金寨镇中心学校 钟山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业务交流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为深刻的有这两点:
一定要重视课前的情景导入。原来我并不注重情景导入,觉得那是公开课的“花架子”。而现在,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精心设计情景导语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经验而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聚集在同一个课堂的孩子又各有各的情况,而且课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如果没有精心设计一个很好的情景导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评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的导语都让我受益匪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景导入决不是“花架子”。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体裁和教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使课开始就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空话,不应局限在某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课堂,把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小组,全班共同来完成这一个整体性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上,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表现,如何调动学的思考参与才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评课,从每位上课老师组织的教学形式上,我开始坚信:一切学习组织形式都是为学习效率服务,形式不是惟一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本身就存在性格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即使教案相同,教学也呈现不同风格,有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的教师沉稳踏实、有的教师才华横溢,有的教师一丝不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语文的多元化教学,可以说“教无定法,教无常规”,但是有个前提,这就是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让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规范的汉语,感受文学的魅力。
第四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本大周我们学校举行了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每一教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我认为,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与展示平台。听课、评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辨别分析)。它们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通过听课活动,促使我们对总体教学模式、教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各教学环节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极为有益的。听课这一教学活动增强了我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也增加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也从从不同的教师那儿学到了可取的教学方法。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听了刘光辉老师、黄秀芳老师、冯小红老师、王艳玲老师这几位老师的课。从听课中我感觉到老师们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有条理,语音清晰,对教材内容都比较熟悉,能合理安排板,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老师们的课件制作丰富多彩,尤其是黄秀芳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讲的是《梅花魂》整节课,从自学讨论到检查自学效果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普通话标准抑扬顿挫,各环节设计合理,引导很到位。王艳玲老师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值得我学习。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各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有语言激励,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你真厉害”、“你的声音真宏亮”等。还有肢体动作鼓励,如拍拍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给一个赞赏的微笑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除了这些激励语言外,几位年轻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看听课真的会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教学经验,还有很多方法和师德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五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杨俊兴
1.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
2.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达到
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课堂气氛好。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