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听课感受(精选)

时间:2019-05-12 07: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雨听课感受(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雨听课感受(精选)》。

第一篇:雷雨听课感受(精选)

《雷雨》听课感受

人民小学

沈慧静

听完林老师的课,如雷雨过后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沉醉其中。林老师的这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特性,它姓“语”、姓“小”、姓“低”,具体表现在:

一、定位学段目标——准确而又适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林老师在课堂上对读书和识字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目标,我们看到林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检查反馈时,先让学生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句子读正确,然后让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和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的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真正经历了识字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全体学生读通课文,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形成语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渠道。

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的安排上,林老师再次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并通过找朋友,强化了对本课生字的巩固。在生字指导中,选择本课生字中最难写的“垂”进行指导,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和笔画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示范书写。我们看到了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10项要求,而其中的许多要求,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林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落实学段目标要求,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课例。

二、把握文本特点——准确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看到,林老师在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声音和画面读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具体形象的画面,然后林老师提了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课文的描写,你觉得应该加点什么或者改变什么?”统领雨前的这一部分教学,这样避免过于繁杂、细碎的课堂提问。在教学反馈时,林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把看图与读文、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次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言语实践——扎实而又高效

潘新和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引领学生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林老师善于精心挖掘这一课中的独特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蜘蛛、蝉、彩虹” 词语时,我们教学时往往是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就完事了,但是林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其中一种事物,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在词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让我感到最为精妙的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的挖掘。这四个词语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林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首先,请学生借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来描述画面,这样词语与具体的景物对应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的积累;接着根据图片给词语排队,在排队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在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林老师的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效扎实的训练在行云流水中自然顺畅地达成。

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就该上成读书课。读是语文的生命。“简简单单教语文”。所谓简单之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林老师把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读书,我们看到她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在教学雷雨前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多形式地读(有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用话语点拨,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词语理解(“垂”“越来越响”的理解)句子理解、积累运用融为一体,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综合效果。四、二度创作文本——巧妙而又灵动

语文课是诗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语言文字彰显魅力的圣地。林老师匠心独运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把雷雨前的情景改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首精美的小诗一出现,文章的灵魂鲜活起来。小诗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一道绮丽的景致,令学生兴致徒增。让学生用上新学的词语将小诗填写完整,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而且在阅读中进行新学词语的巩固与积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小诗的出现,使课堂多了一份灵动,语文课堂的境界悄然而至。

五、注重学法指导——用心而又无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上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我们不能把学 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在教学中,我们看到林老师是个有心人,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圈画的方法;学生碰到难读的地方时,告诉学生回过头来再练习几遍;默读时,提醒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想;学生自由读4、5两个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倾盆大雨的画面,虽是不经易的话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纵观整堂课,林老师凭借着亲切的教态,灵动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语言与组织形式,营造了和谐、温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了童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雷雨听课体会

《雷雨》听课体会

郭庆芬

今天,听了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余晓娟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雷雨》是二年级下册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通过听课,我收获了不少。

在这节课中,余老师首先抓住了垂下来和压下来两个词语展开教学,“垂下来”“压下来”分别在文中两个句子中,一个是: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另一句是: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让学生通过读分别体会什么是“垂下来”,什么是“压下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体会“垂下来”,余老师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孩子理解“垂下来”的意思。最后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看画面认识哪些是垂下来,哪些是掉下来。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对“垂下来”就有了很深的认识。还通过填诗句的方式,来判断“垂”和“压”的运用。

在品读感悟环节,余老师并没有面面俱到的讲解雷雨前是什么样子,雷雨中是什么样子,雷雨后是什么样子。而是通过句式:__ 越来越__,来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天气和景物的变化。通过这个句式的运用,老师不用一一去讲解学生就能体会到雷雨前后的不同,再通过读去进行充分的体会。

最后一环节余老师进行了集中识字,其中把虫字旁的字集中在一起:蜘、蛛、蝉、虹,集中分析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应注意些什么,分析出注意的事项:宽窄、高矮、笔画、穿插。其中重点强调了穿插的写法。并反复强调了写字坐姿。并用这种方法继续书写其他的左右结构的字。写字环节余老师做的很扎实。

总之,李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板书,都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第三篇:《雷雨》听课反思

二年级(4)班语文《雷雨》听课反思

下五屯办中心小学2014年春季学期

听二年级(4)班任老师《雷雨》一课反思

教师:钟显琴

听完任老师的课,我认为这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特性,具体表现在:

任老师讲的是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课。首先是板书题目,指导写字,指导说明,“雷雨”的“雷”字“雨字头”里面的点的变化。从题目的板书中,就能看到任老师的粉笔字写的是非常好的。

接着是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大意,然后分组讨论,给据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提示划分段落。找同学回答后,开始学习课文。首先学习的 二年级(4)班语文《雷雨》听课反思 的表达上,很有吸引力。这样使孩子们的学习、思考的注意力保持的比较持久。总之我认为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堂。

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教师在进行学生的阅读指导后,如果让学生在充分的展示阅读效果的话,应该会更好,更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2014年5月22日

第四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想

4月28日星期三,沈二小四楼的大礼堂里,普陀区2010“潮涌普陀”音乐教学高端研修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活动分上午教学观摩和下午的理论讲座两大部分。

上午,三位出色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教学过程,也展示了她们在音乐课堂的个人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沈二小刘春燕老师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是一位本色出位的教师,个性张扬的她穿着藏族服饰就来上课了,一看就知道她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藏族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内容本来只是四个乐句的一首儿歌,刘老师却把它变成了三段式二声部,增加的教学难度、丰满了教学内容,把这盘简单的“家常菜”做足了料,变成了“美味大餐”,从一开始的感受、学习藏族舞蹈,到扩展二声部教学,到“载歌载舞,最后拓展以赞美自己家乡编创歌词,始终围绕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枯燥腻烦,看得出刘老师的备课是充分搜索资料,所以这是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二次课程”。

第二堂课是台门小学裘燕老师的《哈里罗》,这是一位善于“以静制动”的教师,她抓住了小学生在音乐课好动的特点,在聆听中以“手指舞”取代全身律动,更加关注了学生聆听的效果

第五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金寨镇中心学校 钟山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业务交流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为深刻的有这两点:

一定要重视课前的情景导入。原来我并不注重情景导入,觉得那是公开课的“花架子”。而现在,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精心设计情景导语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经验而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聚集在同一个课堂的孩子又各有各的情况,而且课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如果没有精心设计一个很好的情景导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评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的导语都让我受益匪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景导入决不是“花架子”。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体裁和教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使课开始就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空话,不应局限在某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课堂,把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小组,全班共同来完成这一个整体性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上,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表现,如何调动学的思考参与才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评课,从每位上课老师组织的教学形式上,我开始坚信:一切学习组织形式都是为学习效率服务,形式不是惟一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本身就存在性格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即使教案相同,教学也呈现不同风格,有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的教师沉稳踏实、有的教师才华横溢,有的教师一丝不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语文的多元化教学,可以说“教无定法,教无常规”,但是有个前提,这就是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让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规范的汉语,感受文学的魅力。

下载雷雨听课感受(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雨听课感受(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本大周我们学校举行了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每一教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我认为,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与展示......

    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杨俊兴 1.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

    听课感受大全

    听课感受 昨天一整天,我们在路北实小听了几节课,感觉她们都在践行着“情景——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特点,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几位老师都有自己......

    听课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对模块二“学生研究和教育”的学习,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 1、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 以前总把学生看做被教育的对象、被管理者,总把学生当做知......

    听课感受

    听 课 感 受袁 青 霞红旗小学听课感受 我仔细聆听了九位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公开课。我个人的感觉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精彩粉呈。大致说来,九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

    听课感受

    感受精彩,提高自己 栖霞一中数学组马晓荣 2013.12.19 今天上午在我校阶梯教室观摩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受益匪浅。首先是胡老师的试卷讲评课,虽然只有两道题却串联了众多的数......

    听课感受

    细雨无声润心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个细雨纷飞的5月我与高老师赴听全盟小学音乐创新课展示评比活动。这次的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

    听课感受

    与新课标同行,探索课堂精彩 ——2013“名师之路”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活动心得 历经十年实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几百余处修订点成了一线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