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设计作业心得
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学习心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讲座后,感触颇多。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扩展,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根据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性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开放性的作业首先是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例如:多布置几道开放性的作业,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一题适合自己,就选一题作业适合自己做的题目;其次是在完成开放性的作业,要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和图案或其它符合作业内容的形式;然后作业的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可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也就是说答案可以有许多种;最后评价作业的方法应该是开放的,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例如可以用分数来评价,也可以用等级制等方法来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业设计的层次化
我们知道人的智商是有高低的,每个人的学习基础也是有差别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先天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如我在布置作业时就有所不同,对我班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抄词时我要他们每个词抄两个,再自默一个;对基础较好的中等生,我只要他们每个词抄一个,然后再做一两题思维性的题目,例如仿写句子或用形近字组词等;对优等生,词只要抄一个,但要做做一两题思维性的题目或一篇阅读。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植物的作文时,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就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小学语文作业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和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知识,获取知识,改变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与游戏、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我在上完《我为你骄傲》的课文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爱心卡,寄给远方的朋友或父母等人。这样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心,而且学生也对学语文更有兴趣。
1、与其他学科作业相结合。
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更能理解古诗的精髓,可以把古诗配上音乐,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给古诗配上图画,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不但喜欢看文艺节目,更喜爱模仿。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表演家,画家。他们思维不受拘束,敢说敢做。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针对这一点,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组合,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能获得“最佳表演奖”。例如我在上完《小鹿的玫瑰花》的课文后,要学生自己分小组去分角色表演。他们在排练时很认真,他们在表演课文的内容时,会投入角色,还会准备一些道具、服饰增强演出效果,学生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气围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而这时学生已由个人之间的竞争上升到小组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而且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弥补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潜能。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例如:在学习了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后,我在班上开展了“古诗朗诵会”:第一,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进行整理,按诗歌所学内容分类,可按季节分,也可按诗人分,还可按年代分,看谁读的古诗多。第二,向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介绍诗歌的作者,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喜欢的原因。第三,选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如书法、做书签、画画等。再如:学了《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我在全班开展讲革命故事会,从中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达到运用知识去认识同类事物,扩大知识范围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活动技能,弥补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作业设计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和基本特点。而传统的作业以关注工具性为主,忽视了作业的人文关怀。作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因而,教师必须注意作业的人文性。
我们教师平常教学,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但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以前,总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抄就是背。结果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而且培养了一批只会做作业的机器人,这就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时,首先要有趣味性,例如学了一首古诗或一个有趣的片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旁边配上一幅画等。这样就可以弥补过去传统作业的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课堂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为此,我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构建人文互动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注重作业的多元化,丰富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拓展作业内容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多维互动的包融性 1.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作业内容的广度。
开放的语文作业内容资源应模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书刊、影视、展览等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使语文学习、训练贯穿学生生活。作业的练习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扩展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广阔;可以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深入。如学习古诗《乞巧》时,课前先安排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观看电影、电视等,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创造条件,上课伊始让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内容为讲解古诗创造情景,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乞巧节的一些风俗传统并安排学生在乞巧节那天去仔细观察“碧霄”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不入情入境吗?对文本的理解能不深入吗?效果自然会好了!
2.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拓展作业内容的宽度。
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交叉,可以融会贯通的。在丰富作业内容时,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进我们的语文作业内容之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如 “生活语文”中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做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等,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实例,如教学课文《月光曲》一颗时,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欣赏引进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音乐意境的体会相辅相成,同步提高,这是把音乐带入了语文课堂中。又如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根据英法联军入侵掠夺宝物和烧毁圆明园的情况提出了如下的计算性问题:法联军1860年10月6日—10月17日在圆明园劫掠财物,18日、19日又连续两天放火焚烧圆明园,他们在圆明园里劫掠焚烧共多少天?3000名入侵圆明园的侵略军。若每人掠走各种珍贵物品10件,共掠走多少件?(10件×3000人=30000件)(烧毁的更不计其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描述法,通过令人惊讶的数字,生动、具体地让学生感知侵略者的罪恶行经,这是把数学引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
再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以“只”组词语时,“一只”什么呢?我不让学生口说,而是用笔来画,想把“一只”组什么词语就画一条什么。于是,人人动手,以画组词。如果口头组词则仅能让几位学生说说。而让学生作画,则可人人动笔,全员参与。这是把美术引入了语文教学之中。
3.知识与能力并进,拓展作业的深度
以前,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例如,上完课文《找骆驼》之后,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找到骆驼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经过精心准备,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想出了五六种找骆驼的方法。许多学生认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种方法最好。当然也有人提出这种方法也有条件限制,即当时沙漠中不能有大风,否则扬沙会把脚印掩埋。这个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引起思维的碰撞。另外,改写课文、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等作业既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打通内容设计渠道,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1.作业设计与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体验。
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既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园地,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把活动内容引进语文作业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发展自我。如在植树节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环保系列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环保伴我行”的习作小练笔或手抄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能力,丰富了学生体验,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开阔学生视野。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咏柳》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柳树,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再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被破坏、污染,应该怎样制止人们任意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环保的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更有效吗?另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政策,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等。
(三)创新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享受作业。1.开发视听能力的作业让学生耳聪目明
让学生用眼睛去截取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断,并在头脑中加以分析、储存。训练观察的作业,形式不一,内容也很丰富,既可观察人物、动植物,也可以观察静止的状物等。但要注意的是:布置观察作业,必须指定给学生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注意训练点不要太广。如:
人物:观察某人在一段时间内的言行。观察某一地点众人的外貌、举止。这种训练可以一箭双雕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动物:观察某一种动物的外形、动作、习性。观察一群动物,找出共同点、不同点。观察两只不同动物,找出各自特征。
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存条件。观察相似植物间的不同特征。
让学生用心聆听外界声响,并经过分析加工、内化为自身的储备资料。训练听,要做到听时仔细不打岔,听后概括并小结。听的作业可以随时进行,所选择的对象也很广泛。听一个故事,并将其转述给他人听。听动物的叫声,说说特点等。
以上所说的视听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看得细心、听得舒心,在视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将课内所学与生活加以联系,让学生在社会的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何乐而不为呢!2.激活想象能力的作业让学生神思飞跃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大支柱。在儿童阶段,想象不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有效地激活想象,可以构成创造能力的基因,使儿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训练想象的作业除低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中高年级的想象作文外,还有多种途径:看一幅画,想象静止画面中人物活动的场面或扩展画面范围;对物体进行变异的想象;给故事续尾的想象作业;改变生存环境的想象。想象的作业一旦突破固定的模式,将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它避开了单纯、枯燥的机械训练,使“思想的野马”在开阔的场地里驰骋,为创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的“重点研读”部分我设计了一道题:“在这几天几夜里,女娲可能遇到(),但是她(),从这几天几夜里我感受到女娲的()。”这一练习包含了联系上下文、语言积累运用、想象力等智能训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也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再如在学习了《检阅》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博莱克真是太棒了,可他是一个残疾人呀,他在训练中遇到哪些困难,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请你以“———的博莱克”为题写一篇想象日记。学生以一个博莱克的身份感受了困难和挫折,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锻炼实践能力的作业让学生独挡一面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实践型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我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尝试:a、演说交际型: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诗文吟诵。让学生积淀语感经验、锻炼语感能力、提高口语水平、积累名篇名句摘记、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以达到充实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b、采辑编创型: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黑板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扩大信息容量,拓展认知领域,增强实践能力。c、考察探究型: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并仿照课文,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注重作业的层次化,满足学生语文学习需要。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让他们能从心理上亲近作业,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充分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人文关怀的真切性。
(一)作业量的分层,让学生都得到自由发展。
分层作业量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让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我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预习时掌握了课后生字、词即可,不必要再做无用的抄写;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巩固生字词的抄写时,听写错误较多,则适当增加遍数;对于学习态度好,但掌握不了方法的学生,针对其薄弱的环节进行布置作业,比方说阅读不得要领,就专门帮助他们寻找怎样答题的方法。这样,既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作业难度的分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千差万别,能力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都应当为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找到立足与发展的“板块”而全心服务。虽然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模式影响着这种服务的到位,但是,教师也必须创造条件服务到家。作业设计考虑难度的层次性,有一定的弹性,作业的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就应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让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意义是深远的。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小池》(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2)《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述的景物的异同(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用“叮嘱”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叮嘱”分别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造句。再如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要求后进生把文中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段落背诵下来,中等生要能复述邱少云从隐蔽到牺牲的过程,优等生还要把文章改写成第三人称。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作业自我选择,让学生充满自信。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还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全国助残日”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残疾人一封信”,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记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又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本学科的作业甚至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
必答题(独立完成):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选答题(任选一题或多题,小组完成):(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解三国人物的英勇和智慧;(2)简述《草船借箭》的故事;(3)给描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部分创作一幅插图;(4)举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会;(5)查阅图书资料,办一期关于“三国演义”的板报或手抄报。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在知识纬度、作业目的统一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学生们按需所取,都能各得其所,尽情发挥。这样,作业的价值范围扩大了,价值取向多维了。
三、优化作业评价,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作业的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二)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使用“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获得一个 “作业能手”称号。(教师课程实施中语文作业设置心得体会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作业的设置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能力。鉴于此,我的作业设置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我在设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如在学了《落花生》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抄写第十自然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3)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二、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上扫描多生活领域,尽量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与,说出心里话,克服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尽量避免学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提高作业效率。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切实锻炼思维、增长智能。
如课前预约性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
课后延展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如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基础训练》上相匹配的文章,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写一写“快乐读书卡”。
积累性作业,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是谈不上收获的。
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如在每年的三月三风筝节到来之际,我会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上举行放风筝比赛,当然之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起源、古诗文、相关故事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做风筝;比赛之后,写一写活动日记等。这样,将语文学习与其他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消化教学,又能积累读写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语文作业的设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第二篇:科学创新教学设计作业
小学科学创新教学设计作业
莲洲镇横山中心小学
陈文、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句话?
答:①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能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 ·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②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以外,更要从小就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一种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们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
答:“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中我得出的结论是: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我认为应实施下面的教学策略:
1.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就是让学生明确要研究、学习的具体问题、内容,并以合理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求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后边的探求过程中。
2.保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探求的全过程。
我们要能够把学生对一些内容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主动研究、发现过程,使学生在研究、发现中理解、掌握知识,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3.在学生参与、经历了探求过程之后,教师就要给与适度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探求行为有恰当的自我认识,并让学生应用自己的成果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了探求过程之后,既收获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答: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特点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动手能力。
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分析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提不出科学问题,课堂看到一群滞呆的乖孩子正等着你提出问题或出示习题,视观察与实验为玩家家的学生不在少数,交流与讨论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和实验,学会交流与讨论,真正学会探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地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都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我们应做到: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真正学会提问;继续保持并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性和探求欲。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观察,习惯用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和证据,逐步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优化课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努力使学生真正学会探究。
4、以更多的课外探究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丰实学生的探究经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杠杆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当用一根棍子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2、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承受重物的点叫做()。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4、生活中()、()、()、()等工具都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5、镊子、手术剪刀、筷子、理发剪刀都属于()杠杆;果枝钳、核桃夹、瓶盖启子、独轮车属于()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二、判断
1.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杠杆是否能省力,与支点、力点、重点的相对位置有关。()
3.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翘
起整个地球。()
4.使用杠杆时,一定能省力。()
5.使用杠杆时,可能省力,也可能不省力。()
6.机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
使用普通剪刀时,被剪的物体放在刀口的尖部最省力。()
要将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起出来,用钉锤最省力。()
7.夹馒头的夹子是个省力的杠杆。()
8.杠杆工作时,主要作用点包括三点:支点、力点和重点。()
9.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组成的复杂机械。()
10.天枰利用的是杠杆省力的作用制成的。()
11.螺丝钉和斧头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制造的。()
12.从木头里起出铁钉最好使用螺丝刀。()
13.小木船上使用的船桨是一种省距离的杠杆。()
三、选择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是应用了杠杆的()作用。
A.省力
B.费
力C.不省力,也不费力
2.小明和爸爸玩跷跷板。当小明离支点(),爸爸离支点()时,小明才能把爸爸跷起。
A.近
B.远
3.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近,就越()。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4.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远,就越()。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5.使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是()。
A.螺丝钉
B.核桃夹子
6.下面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指甲刀
B、钓鱼竿
C、天平
7.用杠杆撬动大石头时,它是围绕()转动的。
A.力点
B.重点
C.支点
D.以上都不是
8.下面不是省力杠杆的是()。
A铁皮剪
B断线钳
C钓鱼竿
【设计意图】:
本次作业设计三道题,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乐于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上册作业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
一、判断(在题后的括号里打上)
1、叶的颜色大多是绿色的,但也有例外。()
2、一颗老树上通常会生活着许多种小生物。()
3、向别人描述树的特征时,只能用画图的方法。()
4、所有的植物都会开花、结果。()
5、凡是生长需要水的植物都是水生植物。()
6、狗尾草和金鱼藻都属于水生植物。()
7、所有的植物都要经历有成长到衰老的变化过程。)(
第五篇:作业设计的实践心得
作业设计的实践心得
近几年,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有意识地在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评价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作业的形式走向多样
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让我想到作业也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表演之中;将文学、科技、美术、环保等融为一体,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趣味型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兴趣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课文《花》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开什么花。课后我在教室四角挂上万花筒,分别写上“春、夏、秋、冬”,让学生当“小蜜蜂”,课后搜集些与四个季节还开什么花的相关图画、词语或句子,然后投放到相应的筒中。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采的“花”多。孩子们课后团结合作,积极查找,兴趣颇高。
(二)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像。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再如学了《称象》,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这个实验。通过画画和动手做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所以,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型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如教学完《将相和》一课,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再布置学生回去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将相和》课本剧时,他们不仅根据需要自制了一些简单的道具,而且能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这项作业虽然很花功夫,但学生对排课本剧很喜欢,很乐于完成这项作业。
(四)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教之初新课程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感受者的学生,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学生最乐意去体验、去探究的问题。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如学习老舍的《猫》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上网下载作者图片认识作者,查找作者资料和作品,并阅读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或与本文有关系的一篇文章;查找其他作家写的关于猫的作品并阅读,试着发现其异同。学习《太阳》,我设计题目如下:上网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及与此相关的九大行星的知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及人们是如何利用太阳能为人类服务的,使学生学一而知面,得到知识的回顾与积累。
(五)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续编、改编故事,不失为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一种好方法。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和图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故事对儿童创造力的启发非常有帮助。例如:学习《窗外的红气球》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排除戈里亚的寂寞?看谁的办法和别人的不一样。结果学生说:可以打电话给他;可以发电子邮件给他 ……无论可行与否,这些办法是孩子们通过思考、想象得出来的。思考、想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创造思维形成的过程。再如:教完故事《乌鸦喝水》我让学生根据故事主要角色改编《乌鸦喝水》。实践证明这项作业学生们非常喜欢,编出的故事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六)情感型作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抒发心声——与教师交流 鼓励学生在作业本的空白处添加美丽的插图,并配上写给教师的悄悄话。可以是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对老师说的心理话,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作业本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拉近距离——与家长交流 可以布置一些与家长(他人)交流的作业。如:“三八”妇女节到了,可以让学生和妈妈去交流一下,了解自己最想知道的答案,问题可以由老师提供一些,也可以是自己最想要知道的。例如:妈妈,我长大了,你希望我去做什么?妈妈,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增进友谊——与同学交流 与同学交流,一同“分享”快乐。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说给大家听,接近实际,更能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暑假,可以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记在一个本子上,在新学期开学时,说给大家听进行交流。可以相互交换家庭作业做在对方的本子上,直观地和这位同学比一比,看谁做的作业质量高。
二、让作业的内容走向综合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交叉,可以融会贯通的。在丰富作业内容时,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进我们的语文作业内容之中。学习《蝙蝠与雷达》一文时通过老师或学生的简笔画来达到理解或复述课文的目的,语文课将动手与动脑整合起来;学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实验,将语文作业与科学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语文作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作业内容的资源应模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界线。书刊、影视、展览等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使语文学习、训练贯穿学生生活。作业的练习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扩展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广阔;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例如:我班开展的“透过车窗看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深入社会调查等方法查找到汽车的起源、发展历史、社会贡献、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然后让学生各自根据有关资料办剪贴报、手抄报和介绍新型汽车的小说明文。
(三)语文学习同学生生活的融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使孩子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生活提供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如每日布置学生记一两则新闻;在低年级中鼓励学生通过“广告语、商标、单位名称牌、标语”等多种途径,使自己识字袋中再多几个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生字;还有每天耳闻目睹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三、让作业的完成走向自主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自选式家庭作业套系:
(一)自选作业量度。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上甚至可能是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使完成作业的时间与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能力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作业量方面,应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如我把预习一篇课文的作业量分成三个等级:
1、我抄生字词语()遍;我读课文()遍。
2、用你自己的方法预习生字新词,并给课文作好读书笔记。
3、在2的基础上再用你认为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形式预习课文内容。
(二)自选作业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语文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等过程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方式,恰恰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导致了尖子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智力发展受到限制;差生跟不上节拍,最后落伍掉队,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厌学。为了减少“一刀切”作业带来的不足,让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作业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设计个性化作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假如没有灰尘》一课的作业设计,我是这样安排的:灰尘的作用极多。假如没有灰尘,()将();假如没有灰尘,()将();假如没有灰尘,()将()。请任选一种方式填空。要求:①所填的内容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②所填的内容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③所填的内容全是自己想出来的。这种设计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自选作业形式。自选作业形式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对同一课文内容,采取各种形式的作业方式,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愉悦氛围。如《翠鸟》一课的作业设计,我是这样安排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一至二项作业认真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课文录音;
2、根据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画出翠鸟的外形;
3、模仿《翠鸟》一课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短文;
4、对本文的优美词句进行摘抄;
5、查资料寻找翠鸟的其他名字;
6、把课文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这一组作业设计包含了“读、画、写、抄、查、讲”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同学准备了展示自己本领的空间,又为爱探索、爱讲故事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一项作业能使他们各尽所能,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起来。实践证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为各类学生多提供几种适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让作业的评价走向多元
(一)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反映在作业活动中,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对错、好坏、是否工整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学生会真正故意地制造错误。学生存在这些差异,需要老师精心呵护和弥补,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请写上你的微笑、你的赞赏、你的鼓励、你的批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也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的作业本才真正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表符号评价、表情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
(三)评价层面的多元。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四)评价承担者的多元。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家长,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课后作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新。李镇西说过:如果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儿童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纯正、童话与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了童年!我们在努力,努力使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丰富、美好又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