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感
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对于工作26年的我来说,对教师工作的责任和要求也有一番领悟:关爱学生是灵魂、教书育人是职责、终身学习是要求。当然想要完全做到这些确实需要花上很多功夫。不长的工作经验使我体会到一股脑劲的冲不太可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计划和调节能力,否则容易毫无成就感进而迷茫。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明确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和可能做的事情。最近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了一些感想,乘记忆犹新赶紧写下。
教师要不要写作?当然,这里指的是教育写作。这个问题素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且各有理由。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教师离不开写作,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不要写作?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有人将教师分为匠师——良师——名师——大师这么几个层次,所谓匠师,就是常说的教书匠。顾名思义,这样的教师就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年复一年,只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手工作坊靠的是师徒相袭,技艺相传。我们的确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工匠有什么“论文”流传于世。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当名师哪怕是良师,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良师,就是教书育人,德艺双馨,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至于名师,那就不仅需要德艺双馨,而且需要一定的名气,也就是知名度。如果你德艺双馨,而且声名远播,那就应当属于名师的范畴了。那么,名师靠什么获得?或许有人会说,靠评啊!的确,现在好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打造”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通过工程培养教育家。教育行政通过所谓的各种“工程”来推动名师成长最后也由他们来认定所谓的名师,当然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的认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媒体社会的条件下,教师的成长与成名,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修行,还要靠各种媒介的传播。有人说,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传播的前提是你要有“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通过这种传播,如果你能够声名远播,想不当名师恐怕也不行。要是这种名声能够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名师,甚至成为大师了。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们才需要写作,其实,即便是一名“良师”也是需要写作的。如前所说,什么是良师?良师就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德艺双馨需要有多种途径长时间去修炼,修炼自己的师德师能,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与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也是提升人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或许有人会说,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确,作为名师,尤其是中小学名师,上好一堂课应当是看家本领。如果连一节课都上不好,只是述而不作,是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评上所谓的名师了,连几篇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文章也拿不出来,这样的名师恐怕也走不了多不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上好一堂课也就是站稳讲台是名师的基础工程,而能够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提升工程。对此,李吉林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你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的,一定要有理论的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李吉林正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追求,她总结出“学、思、行、著”专业成长的四字经,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全部奥秘。据统计,李吉林老师至今已写作论文200多篇,著述达到200多万字。其实不仅李吉林,你看看那些当今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洪宗礼、王栋生、李镇西、程红兵、魏书生、孙双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师哪一个不是著述丰富?
而我在闲暇时间喜欢读书,却很讨厌写作。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写作是一种逼迫。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认为写作是一种逼迫了,因为我在读书之时缺乏思考,没有思考就少有积累,没有积累哪能写出东西来啊?肚里没有货,如何能写作?长期以往当然会讨厌。这一点是我明确自己缺乏的写作能力。而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以前缺乏的写作动力,只认识到写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写论文的重要点在哪。在引言中,作者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写可以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因为写作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辨别批判的声音;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这段话使我颇为受教,写作和课堂是紧密联系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在教学中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如何写作,也是我写作能力缺失之一。在中小学阶段学作文,老师会详细教文体、写作方法等等。似乎到了教育写作这一个阶段,我就完全不知道写作该如何写作了,也似乎忘记了教育写作归根结底也是一次作文!在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作者详细介绍了教育写作怎样写、教育写作写成什么。仔细阅读这三个章节应该是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其中第五章:过程论---教育写作怎样写,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章节。阅读这章我明确了写作比较适用的基本环节:触发、深化、意化、序化、物化、冷却。写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一名学生、一节课堂、一次回答、一份作业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触动,这是写作的内在要求。将触动的点深化,审视问题和材料拓展是第一步准备。在材料和思想中意化出文章主题,规划文章的结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思想的翅膀。所以要对构思后存放在心中的“文章”进行物化即编织文章的外衣。但是这个环节对个人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表现在语言的技巧与体例,你是更重要的在于思想的素养和材料的充实,在于主题的深刻与新颖。在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文章初步完稿之后不必匆忙进行投稿,因为时间让思想沉淀下来,时间还能产生距离,过一段时间,兴许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只有课堂的精彩是不够的,还要将这样的精彩进行记录并加以理性反思,这样既能够与人分享,也能提升自己。所以学会写作、坚持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之路。
至此,对于教师要不要写作的问题,似乎结论已经逐步清晰,那就是,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混饭吃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相反,如果你不甘平庸,是一个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而且要进行教育写作。李镇西老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说过,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情感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那些理想之火不灭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忘记,每天,当我们走下讲台之后,请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我们的教育写作之旅吧!
第二篇:《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读后感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读后感1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教学写作怎样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向着更高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创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宣科、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题从哪来呢?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终于从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关注以及敏锐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所以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带来支撑点与血肉;接着,对这些材料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再对教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实在太透彻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读后感2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
第三篇:先进典型是写出来的
先进典型是写出来的隋福军 全杰
我写过不少典型材料,包括先进个人的典型和先进集体的典型,大约有几十篇,上百万字。我的体会是,先进典型就是写出来。
一般来说,先进典型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出类拔萃,才被有眼光的“伯乐”发现。无论是先进个人典型,还是先进集体典型,都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作支撑,有非常突出的先进事迹。如果没有,就感动不了人,就称不上先进典型。
所有先进典型都需要写者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归纳“加工”的。你不信,你做得再好,没人写,你也出不了名,也成不了先进典型。雷锋做了大量的好人好事,事迹非常突出,如果没有人去写,他可能到现在也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许多先进典型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他(她)做得好,事迹突出感人,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后才有人来写来宣传,这样就会在更大范围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甚至能够走出国门。雷锋就是这样的先进典型,他的肖像至今还挂在美国西点军校。这就是宣传的效果!,你做的事情再突出没人去写,没人宣传,人们也不知道你是谁,你即便是个先进典型也是个很小范围里的“典型”。如果要在更大范围有所影响,那就得写呀,写好了通过媒体宣传,才会成为真正的先进典型。
我研究过建国以来《中国优秀通讯选》的写作方法。里面写了许多先迸典型。作者很多工夫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掘人物先进事迹材料。写焦裕禄、写王杰、写欧阳海,写邱少云、写刘胡兰,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作者都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描绘他们感人的事迹上。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用最突出最感人的事迹去感动人,启迪人,引领人。写出这样的先进典型,不能不说是“笔杆子”们的功劳。下面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动笔写出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几个同志写出了一个轰动全军的先进典型,当年三总部表彰的全军5名优秀班长,其中一个就有我们写的。这位优秀班长叫郑瑞林,为了写好这个先进典型,我们写了有四十多天,从内蒙古一直写到北京,一气把这个先进典型“送进”了团中央,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军里给他荣记了二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你说多光荣,这个先进典型就出在我们笔下。当时,我们选了几个笔杆子,认真发掘筛选材料,“硬”是把他给写出来了。后来他出了名,受到了聂荣臻元帅和徐向前元帅的亲切接见,真是莫大的荣誉落到了他的头上。应该说既有他做的功劳,也有我们写的功劳。在某种程度上写功比做功更大些,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大的脑力劳动。
那么,我们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当然我们是下了苦功的。可以说,是深入发掘材料的结果,是联想写作的结果,是反复修改斟酌的结果。
其实他最突出的事迹就是在演习训练中沉着指挥,全班行动一致,连续多次打掉敌机(拖把),这就是他过硬的地方。后来,他就成为闻名全师的“技术尖子”。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发掘材料,发现他不仅军事技术过硬,而且思想过硬,他当班长7年多,所在的班3次荣立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师、团、营评为“优秀班”“先进班”,他带的19名士兵多数被评为优秀士兵,其中有1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人荣立三等功,28人次受到嘉奖。他才32岁却在戈壁沙漠服役13个年头……于是,我们就写出了《优秀班长——记空军某部一连仪器班班长郑瑞林》,发表在《内蒙古日报》(1987年7月28日第四版)上。内蒙古电台、电视台都相继播发了他的事迹,驻地包头市的新闻媒体也都做了连续报道,后来就上了《中国青年报》了。那时国家需要这样的先进典型,人民军队建设需要这样的先进典型。
有的同志看了说,我们单位也有这样的典型,可是没人写。我们有多少人这样感叹过。我跟他们说,不要感叹,拿起笔——写吧!从你身边的事写起,从你认识的人物写起,从你遇见的事件写起,从你熟悉的事情写起,写出一片新天地,写出和谐进步的新世界。
二、动脑写出在全省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典型。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原来是一个国有企业,2003年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都认为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可是,正海集团有限公司不一样,改制后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对职工一往情深,深爱尤佳。可以说是民营企业的佼佼者。
2011年6月该公司又被确认作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典型上报。这个材料是我帮助写的。可以说,这个企业的发展历史非常辉煌。写这样一个先进集体典型,要抓住感人的东西去写,让人们看到生活在企业里的职工是多么的幸福。那么有这样的事例吗?当然有,有些事例是我亲眼所见,所以我说这个材料好写,意思是有东西可写。
我多次到过这家企业调查研究,正海集团有限公司给我的印象是:劳动关系和谐,职工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充满活力。企业经营有方,职工收入高。近三年正海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收入超出烟台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5%-45%。
更为感人的是,企业领导特别关爱职工,如同兄弟姐妹一样。不少职工有切身感受。2004年5月,职工杜广清被确诊为胃癌;2007年6月,杜广清的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夫妻两人不到40岁就患有癌症,可真是让人揪心。杜广清及其家人的病情牵动着每一位正海人。在他和妻子住院治疗的6年多时间里,公司先后拿出29万多元帮其解决住院治疗等费用。公司领导亲自为他俩联系医院,帮助办理各种手续,并安排专人陪护。每一次探望,都感动得杜广清热泪盈眶。公司领导多次询问他俩的病情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广清在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干部职工的全力帮助下,多次表示“一定要努力地撑下去”。但在2010年,他和他的妻子都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机会,留下了读高中和上小学的两个未成年女儿。鉴于这种情况,集团公司决定在法定义务上长期救助他们的孩子。一方面承诺定期进行经济上的救助,另一方面成立了父母爱心关爱小组,经常送去情感上的关怀,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生活和顺利完成学业。对此两个孩子非常感激。大女儿给正海集团公司领导写信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报答叔叔阿姨的真情关爱。我曾到过杜广清家里,他一家遇到的不幸和正海广大职工对他们一家的关
爱确实令人感动。于是我竭力推荐,并与他们一起写了《“法治化、民主化”双翼助推“和谐正海”腾飞》一文,发表在《现代企业》上。而后又写了第二稿,题目是《责任推动文化升级党建支撑品牌成长》,就是以这篇文稿为基础材料,被烟台市委组织部确认为山东省党建工作先进典型,被授予山东省‘双百先锋’基层党组织。
当然,远不止这一件事情让我感动。还有一件事情更让我忘不了。那就是到正海来的一位西安交大毕业的大学生叫郭靖。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是正海给的,所以我要拼命工作。我每天都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工作的目昀,是为了报答正海对他的恩情。那么,是什么事情让郭靖如此激动,我采访了郭靖和他的同事,郭靖感恩的方式不仅仅是表现在早来晚走上,而是用他的学识感恩,他将学的专业用于实践,用实际行动报答正海对他的关爱。郭靖学的是空调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负责暖通设计安装调试,公司聘他为暖通设备主管后,他一直非常勤奋努力,并提升为中层。在正海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不适:头晕,全身无力,血压测试不正常。经医院检查发现是心瓣膜出了问题,医生建议必须尽快手术治疗,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公司知道后,就及时给他了联系医生和医院,并从北京请了大夫在济南为郭靖做了心瓣膜校正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可以说挽救了郭靖的生命。所以,才有了我开头写的那些话。
郭靖说,我到公司没多久对公司的贡献并不大,可是公司领导对我这样好,我非常感激,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公司对我的恩情。于是,他病愈后就拼命地工作,勤奋钻研暖通设备,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暖通设备的设计思路及其运行特点,在公司的四期、五期工程技术改造中,经过他反复研究实践,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系统复杂串接、现场空间狭窄、以及设备系统的优化等诸多难题,确保了生产线安装、调试所必须的环境条件,提前50多天完成了安装调试,为公司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后来我就写了《青春在这里闪光》一文,发表在《烟台工人》上,后来他被授予“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经信委,正海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篇: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2008/09/06 19:59
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首先我想问: “写作文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一定会说:没东西可写。”其实就连大作家们也经常会感到没东西可写,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我们写作文需要的东西,写作文没有米,别说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就连夹生饭、锅巴饭也做不出来呀!可是,我们上哪儿去找“米”呢?其实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作文的“米”呀。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我的想法。我认为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丰富,写起文章来才能如鱼得水,才“如有神”助。我特爱读书,爸妈在家都叫我“小书虫”。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读书时每当发现佳句,我总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把这些“幸运儿”列入佳话集,当我写作文时好词语就会蹦出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文的“源头活水”,自然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好文章不仅只是读出来的,还要用心观察。“留心处处皆学问”同样“留心处处皆文章”只要作个有心人,写出好文章并不难。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比如清晨,天蒙蒙亮时,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举首望望天空,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雷声响的也不一
样。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发现,我经常会对着天空发呆,看到的景象,总想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它描写下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既可积累写作素材又可练笔,而且还可使我从小养成实,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好品质,可谓一石二鸟。好文章还要用心去感受。教师节来临时我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就是用心感受了刘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有的同学会说:“我对周围的事没感觉。”其实,怎么会没有感觉呢?连树都有感觉呢,何况是人。老师表扬你,你高兴;妈妈训斥你,你愤怒,这难道不是感觉吗?老师为什么表扬你?你为什么高兴?妈妈为什么训斥你?你为什么愤怒?故事这不就来了吗?你的感受连同这故事一起,就是你写作文时的“米”呀。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比金子还珍贵的“米”光用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它要用心灵这块磁石去探寻。
好文章还要用心去修改。写完作文一定要多读几遍,然后问自己:我到底要写什么?写清楚了吗?把文稿里面你得意的好句子用红笔打上波浪线,留下它们,再修改,再问几个为什么,直到你读得顺口满意为止。托尔斯泰写《复活》,一个开头就改了20多遍!
记住按照我的说法,把写文章看成一种游戏,一种乐趣,相信你也能写出来好文章的!
第五篇:读《此话名含笑》有感
读《此话名含笑》有感
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含笑花,淡定的欢颜。
它具有不清淡也不浓郁的芳香。静静的盛开,不惹眼也不招摇。静静的看着世间的浮华、荣辱与衰败。看着血泪的沧桑,和世易时移的无奈。不论如何变迁,它只是,静默又执著地开放。洁白傲然,它没有莲那般留名,但是它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那份心性。含笑花不妖媚不艳丽,更不软弱。星月的流转,世事的变迁,它始终以素白的笑颜,淡淡以对。让人从含笑花的生长中领悟到了一种淡漠和坚韧;从含笑的自由自在的开放中领悟到了一份傲视、淡泊。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兴衰也丝毫更改不了它的一分一毫。
这种淡泊,使它由内而外的美丽。
我们的人生,就当如这花儿一样。
淡泊是生命的一种坦然,坦然对待生命中的得失;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 淡泊是心灵的一种超然,超然对待心灵中的爱恨。淡泊于己是一泓心灵的活水、一道自然的醇香;淡泊于人是慰藉心胸的温馨、沁人心脾的豁达。淡泊绝不是逃避,不是远离社会,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沉沦。淡泊心境是面对喧嚣的一份宁静,一份平和,它不慕名利,无意与功名利禄纠缠。淡然面对生活的纷繁,那是一种极致的境界。那种平淡中透着隽永的爱是春日阳光的照临,是一种温馨和幸福。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宁静致远!
此花名含笑,它用一种素雅与一份淡泊,沁人心脾。
类别:学生佳作作者(信息来源): 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