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2019-05-12 00: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第一篇: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龙、长城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而美国电影对木兰祖宗的描写,则与中国文化心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 另一个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抱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论的平等的思想。祖先和现世的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私心,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也不需要顶礼膜拜。

另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是“龙”。龙,在中国是天子的象征,只有龙

才能代表皇帝。它象征着天,至高无上。而在美国电影中,木须龙只是一个幽默的传递符号。他丧失了在中国文化中的庄严和神圣的意思,成为了表达美国式幽默的工具。他甚至可以不是龙,是任何形象,都不会折损其代表的逗趣意味。长城这个符号在影片中则完全丧失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这些符号与中国文化完全疏离,这是木兰在中国放映后引起部分国人的反感的原因。

第二篇: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英雄一直作为民族骄傲牢牢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隐姓埋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代父从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虽然对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们都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我们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古乐府 《木兰辞》时,那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巾帼英雄形象立刻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花木兰几经沙场,出生入死,乔装隐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都在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原则和民族灵魂。

动画片《花木兰》体现的是西方的现代精神理念,如花木兰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断地突破自我,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退缩。她成了一位挑战自我,力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时代女性。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花木兰》播出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它获得了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接受,不仅是在中美两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它所塑造的西式花木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木兰辞》开篇就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是为了践行孝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战争爆发了,可汗开始在全国大肆征兵,十二卷军书,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体弱年迈,木兰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男扮女装,替父出征。“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需求与木兰的家庭情况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木兰本人并没有参军的念头,更没有 ‘欲与男性试比高’的主观愿望”。除此之外,文章开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叹息声已经压过了机杼声,可见木兰心中的万千愁绪,这也是作为一个子女,最真切的孝道流露。木兰的愿望只是作为子女单纯地替父亲分忧,她本人并没有任何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会遵从社会分配给她的角色,安心地在家耕织,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在《木兰辞》对木兰奔赴军营的描述中,作者对于战争的描写只是寥寥的几笔,而她对父母的思念则是写的十分深刻,如文章的最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皇上的万千赏赐,木兰最大的愿望只是最快地回到父母身边,侍奉双亲,这也是木兰“孝”的深刻流露,这也与她为了践行孝道而替父从军的最初动机遥相呼应。

迪斯尼的木兰替父出征既是为了救父,更是为了自救,这与中国版的花木兰从军动机的单一性迥然不同,影片一段情节最能体现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从军动机。

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因受战伤接受医治而被识破,因此被大军遗弃在了雪地上。此时,片中特写了一段花木兰与被贬的守护神木须龙之间的对话:

木须龙:“ 就差那么一点,一丁点,老祖宗就得重新看我,让我连升三级,唉,千辛万苦全泡汤了,唉。”(I was this close, this close to impressing the ancestors, getting the top shelf, an entourage.Man, all my fine work, ff f t.Hi.)

木兰:“ 我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home.)木须龙:“ 唉,得啦,你是为了孝顺你爹嘛,谁知道会弄成这个样子,丢了花家的脸,连朋友都不理你了。我看你只有学着想开点了。”(Eh, come on, you wanted to save your father's life.Who knew you'd end up shaming him, disgracing your ancestors, and losing all your friends.You know, you just gotta, you gotta learn to let these things go.)

木兰: “ 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可是我错了 ,我什么都看不到。”(Maybe I di d n’t go for my father.Maybe what I really wanted was to prove that I could do things right.So that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 , I would d see someone worthwhile.But I was wrong.I see nothing.)迪斯尼的“ 木兰从军”有着与《木兰辞》完全不一样的主题:木兰女扮男装,不仅仅是为了救父亲,更主要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木兰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可见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当片中木兰唱起“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色呈现出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特征,让全球的观众开始接受这个勇敢、特别的,美国式的中国女孩。

迪斯尼为了凸现这一主题,在《花木兰》中特意添加了一出木兰进城相亲的戏,迪斯尼此举并非简单的改写增删,而是为下文木兰的从军动机埋下伏笔。木兰进城之前,父亲就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烧香祈祷,希望木兰能找个好婆家,“A girl can bring her family Great honor in one way By striking a good match And this could be the day.”(对于女孩子来说,一段美好姻缘能给家族带来荣耀)。所以木兰进城相亲是为了

花家的荣耀,肩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影片特意安排了现代应聘式的相亲,应试者各个花枝招展,互不相让。假小子型的木兰显然不能取悦媒婆考官,甚至被媒婆辱骂:“You may look like a bride,but you will never bring your family honor!”(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增光!”),木兰回到家里暗自伤心,她开始反省,“Look at me I will never pass for a perfect bride Or a perfect daughter Can it be I'm not meant to play this part? Now I see That if I were to truly To be myself I would break my family's heart Who is that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 Why is my reflection someone I don't know? Somehow I cannot hide Who I am Though I've tried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何我的影子那么陌生„„我不愿再隐藏我的内心,何时我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之后,木兰的父亲在花园里安慰失意的女儿说: “My, my, what beautiful blossoms we have this year.But look, this one's late.But, I'll bet that when it blooms, it will be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啊,你瞧,今年的花开得多好啊,可你看这朵还没有开,不过我肯定它开了以后将会是万花丛中最美丽的一朵。)木兰的个人价值在此被彻底地否定。正当木兰陷入绝望,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时,边疆告急,单于入侵中原,花家接到军令要入伍出征,而父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代父从军正好为处于困境中的花木兰创造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良机,花木兰的这一举动,既拯救了父亲,更实现了自我价值。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片尾,木兰带着皇帝赐给的象征着花家荣耀的单于宝剑和皇帝佩玉在鲜花盛开的花园见到父亲,父亲丢下宝剑和佩玉抱住木兰说:“The greatest gift and honor, is having you for a daughter.”(花家最大的荣耀就是有你这样一个女儿。)这已进一步展现出动画片《花木

兰》的主题,就是对荣誉和利益等个人价值充分认同和张扬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所以,美国版的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父亲年老体衰,为救父亲和整个家庭,替父出战;另一方面,木兰的个人价值被以媒婆考官为代言人的男权社会否定,她想利用这次出征机会来证明自己可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由此可见,动画片 《花木兰》的主题,就是对荣誉和利益等个人价值充分认同和张扬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

影片在描写匈奴进犯中原,皇帝和大臣商量决定征兵的对话里就已显露出了与重视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相反的西方文化:

将军:“恕臣直言,我的重兵能够阻挡单于的部队。”(Forgive me your Majesty, but I believe my troops can stop him.)

皇帝:“记住,有备才能无患。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One man may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ctory and defeat.)

迪斯尼作这样改写的根本原因在于迎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家族观念淡薄,美国人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它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作为个体来看待的。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 其核心是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的个人中心主义, 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 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木兰》 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孝”的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女性意识有着严厉的压迫,中国传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的婚姻往往只是父母的一句话,很多甚至只有成婚的当夜才知道夫君的样貌,因此古代中国的女性是不存在自由恋爱一说的,她们只能拼命压抑自身对于爱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这在《木兰辞》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在这十二年的征战生活中,木兰除了忍受战争的艰辛外,还必须压抑自己的性别特征,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对于这位正值花样年华,待字闺中的女子来说,女性一生中关键的大事——婚姻也被耽误了。为了孝顺父亲,履行子女的义务,木兰从军的这些年里,不得不扼杀自己作为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基本需求。”《诗经.南山》里说:“藝麻如之何?衡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正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男女不能自由选择恋爱对象,更不能自作主张自主婚姻,社会严格禁止未婚男女私相往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人充当男女双方中介,于是媒人就这样产生了,动画片加入媒婆考官,也正迪斯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挖掘,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迪斯尼的根本寓意却不在此。

美国版的花木兰勇于追求真正的爱情正是受西方现代自由婚恋观的影响,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赢得了将军李翔的爱。她与长官李翔患难中见真情、互生爱慕之心、同心协力击败敌人、拯救了国家并最终走到了一起。花木兰这种追求并享受爱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挑战了中国古代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的传统理论,同时也改变人们认为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自主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

在这部西方人改编的动画片里,花木兰与李翔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条叙事线索,文章的精华所在。木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高度赞扬人的个性解放,不同

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的人性化表现,正如《花木兰》片末的主题歌所写:

“我眼中的我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来越像我爱的我自己。我心中的我自己,每一秒都愿意为爱放手去追寻,用心去珍惜。”(Who is that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Who I am inside I am now.In a world where I have to hide my heart。And what I believe in.But somehow I will show the world What's inside my heart And be loved for who I am.)

回看动画片《花木兰》,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见倾心或者互相欣赏,木兰在报名入伍时与别人发生争斗惹出麻烦而受李翔呵斥,可见木兰给李翔留下的初印象并不好。接着,木兰又因初次新兵训练中表现出的武艺不精而在身心上备受李翔打击。刚入军营,木兰令李翔很失望。一开始的的木兰给我们的感觉是弱小,无能,而她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加倍努力训练,勇敢执著,不软弱,不妥协,不断地自我超越,使其技压群雄,甚至最后在比武中毫不留情地一举打败自己的统帅李翔,最终她挣脱了蚕蛹的束缚,成为了破茧而出,最美的蝴蝶,她赢得了众人,更赢得了李翔的尊重。无论赐福在旁边百般挑衅,李翔都没有依军法处置,而只是将她逐出军营,可见在李翔的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这位姑娘。“从李翔对花木兰瞧不起——尊重——感谢——排斥——爱慕——喜结良缘,木兰的爱情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正是在这一波三折中,花木兰大胆机智、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不断超越、敢于牺牲的个性化表现,显示出了渗入西方文化的现代人文精神。”①同时,动画片花木兰里,木兰在皇城救驾时的精彩表现更是让李翔折服不已。

整部影片的脉络更像是在树立一个古代女性形象的传奇,从跳脱传统束缚以女性弱势形象替父从军,到立下汗马功劳荣归故里,影片的表达方式充满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现代思想。根据美式影片的一贯模式,木兰与李翔这对欢喜冤家丰满了这部商业影片 的感情内容,这条关于爱情的温馨线索贯穿全片,回顾木兰卸甲荣归之时奶奶的那两段对白:

奶奶:“好极了,她带回一把宝剑,依我说,她还该带个男人。”(Great, she brings home a sword.If you ask me she should have brought home a man.)

话音刚落,英俊帅气的李翔应声而入:“对不起,请问花木兰是住这儿吗?”(Excuse me,does Fa Mulan live here?)

对此,虽然独身在家,但已到古稀之年的腰弯背驼的婆婆在惊愕之余,居然喊出的是这样一句:“下次再打仗,我也去”!(Woo, sign me up for the next war.)

这句话对于封建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往平静的湖面丢入一颗石头,它不仅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即使在开放的现代,我们也难以在作品中见到

相较于美国动画中木兰带着少女的好奇,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即将踏上征途的兴奋相比,中国版木兰怀着担忧无奈走向未知的道路,原著《木兰辞》中描绘的“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正是对木兰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差别,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纯粹的等级制社会。“天地君亲师”,这是所谓大道,“仁义礼乐”,这是君子之准则,无非是划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教化普通民众认清身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天地完全可以为上位者们所替代,更妄论作为男子依附品的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个从字禁锢了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一生年华。出嫁时一个女子成年后唯一的出路,再是你风华绝代亦或者文武双全,若是到适婚年龄还未出嫁,恐怕会被扣上好大一顶帽子,不忠不孝,无礼无德。嫁得好是家族的荣耀,嫁得不好也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你的命。从军打仗,建功立业,光耀门庭这样的事,哪里

轮得到这样的女子去做,去了,是不懂礼义廉耻,欺君罔上!这样是木兰之所以叹息,她该是担忧的,“出门看火伴,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为袍泽十二年,没有人知道木兰的身份,一方面是木兰隐藏得好,另一方面,体现的却是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为木兰所清晓。

这些描写也可以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中,即使花木兰立功,她的女性身份也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一旦被发现,便不会再有后来的顺利返乡。诗中花木兰从军一去十二年,女扮男装的身份并未被揭穿,直到功成返乡,着女装出来见军中伙伴,才把战友们吓了一跳。在回乡之前,花木兰失去了她真实的性别身份,是一个无法作为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之外而存在的“异类”,这也是女性文化生存的困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在《木兰辞》中,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字描写了木兰的征战沙场。而具体的战争生活,艰难的生存环境,诗中却只字未提,只在诗的最后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来侧面烘托木兰英勇善战。

联系全文来看,可见《木兰辞》并不是想表现木兰作为女性的个人能力,而是她践行孝道的传统价值取向。

与诗中对军旅生活的简单描述截然不同,木兰返乡后的场景与心情则描绘地非常生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③卸甲着云装,对镜贴花红,此时的木兰诗心思雀跃的,这与她当时被迫戎装战马时犹豫无奈的行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安然归家,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大的福分,可以看出,建功立业的巾帼形象并非其本愿,封建社会所赋予其女性的社会职能在那个时代的木兰

看来并没有什么无法接受的,甚或是那“三从四德”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并且无意改变,她并非是革变者,不是那些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观其本意,不过是个孝女罢了,出征为孝,归家为孝,该是封建社会中的美好女性形象。

最后再看那些引进动画片的新角色,美国动画经常使用加入配角的方法来丰富故事情节,很多时候都达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如:《机器人总动员》中的胖子,《功夫熊猫》里的盖世五侠等。《花木兰》里的木须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的标志,可见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了,因此迪斯尼特意选龙作为主要的配角。可在动画片《花木兰》里,木须龙不是我们潜意识里那种威严神圣的形象,它是一只易怒、无厘头、搞笑的小龙,本应是花家祖先祠堂不起眼的小跟班,却阴错阳差的成为了花木兰的守护使者,虽然在伴随木兰的途中不断带来麻烦,但是在木兰遇到困难险境的时候它却不离不弃,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愿的地在祠堂众神之中获得了一席之位。可见中国的“龙”漂洋过海后,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元素的大量应用只是他们博得中国观众认同的筹码,而“好莱坞攫取中国元素作为电影的题材,其目的不是为中国做宣传,而是要通过中国元素讲述美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M] 中华书局出版 1979年 第二十五卷第二册

[2]郑伟玲 “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变

异[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3] 郑轶彦 两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人物画卷——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与动画片《花木兰》之人物主题比较[J] 名作欣赏 2007(18)[4] 何忠顺.迪斯尼将推出 《花木兰》 [J].电影评介,1996(6)

[5] 李书影 花木兰:“做自己”的传奇女子——文化解读《木兰诗》与迪斯尼《花木兰》(Mulan)[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6] 本文英文台词均来自动画片《花木兰》剧本

第三篇: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姓名:徐苏淑 专业:国贸12(3+1)学号:201227920321

【摘要】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喜福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从中国内地远赴美国生活的四个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四个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代人在生活环境的转变中受到的文化熏陶迥异。本文针对东西方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所存在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或是课堂上侧重的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即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文化界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喜好憎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运用,《喜福会》便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母女之间由于成长的背景不同,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四位母亲在中国的时候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她们抱着无限期望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尽管她们在美国生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以及灵魂深处,这与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六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使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顺畅。

一、中美文化在友谊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友情。中国人相互之间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朋友,一旦变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将会伴随终生,于是便有友谊万古长青的话语。而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定义比较随便,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区分,比如由于工作关系结交的朋友、同窗的朋友、运动场上的朋友、休闲娱乐的朋友等。与美国人做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和美国人成为挚友、知心朋友却非常困难;美国人十分热情大方、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但马上便会感觉到“人走茶凉”。由于美国的地域十分广阔,人口频繁流动,并且朋友之间是非常忌讳透露或者打探别人的私事,因而美国人之间的友情看起来更加平淡。而我们中国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应当是肝胆相照,甚至是生死与共。中国有句俗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中国对于朋友的分类也比较多,有君子之交,也有患难之时方见真情的患难之交等。《喜福会》这部影片就充分阐述了中国人对于朋友之情的重视程度。电影的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往生后,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仍然给她留了生前打麻将时所坐的位子,并把对她的思念之情用到君美的身上,安美无意之中就来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这充分说明了君美的妈妈在安美的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们也确实是将君美视为己出。当君美在打麻将时听到阿姨们用中文在议论,以为阿姨们在舞弊,林多十分和善地告诉君美,林多的意思是,她们是君美的阿姨,怎么可能欺骗君美呢。并且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做出让人更加感动的行为,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的努力下,君美的母亲一直在寻找却找不到的两个孩子最终被找到了,这两个孩子是在战争期间被遗留在内地的一对双胞胎。君美的母亲的三个朋友告诉君美,她妈妈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这两个被遗留的孩子。所以她死后,作为朋友应该帮她完成这个心愿。而君美则反应比较冷淡,她竟然说“我又不是很了解她,她不过曾经是我的妈妈”。阿姨们听了君美这么说感到非常生气,反驳她,“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她待人诚恳„„唱歌也很好”。在阿姨们的心里,君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她们不准君美这样说自己的妈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讲义气,主动为朋友承担各种责任。这是中国人对朋友的独特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国人交朋友历来讲究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并能够在感情上得到依托,能够随心所欲地畅谈各自内心的想法与观点。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朋友之情证明了中国的朋友之情非常真挚。影片中四位母亲在美国30 年来都在一起打麻将,输赢并不是她们看中的,她们主要是通过打麻将在一起聚会,相互倾诉、说说各自的心里话。在中国隐私权往往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并没有什么秘密。而美国人即使成为朋友也不太愿意相互交心,美国人通常是在尽量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在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相互交往或者相互往来。就算是好朋友也非常忌讳打听对方的隐私,也非常忌讳干涉对方的私事。中国人出了事之后,马上会想到向朋友求助,而朋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对朋友进行安慰等;美国人则往往求助专业人士,而不会去麻烦朋友。

二、中美文化在婚姻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旧社会中国主流的婚姻价值观取向。薇弗莉的母亲林多自幼被由于生计所迫的母亲卖入黄家做童养媳。直到14 岁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丈夫的庐山真面目。这对于美国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信奉婚姻自由,结婚属于个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现当代的中国,子女结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薇弗莉身嘶力竭的呐喊中,她明确表示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为了取悦母亲,选择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当她开始第二段恋情时,尽管之前与母亲矛盾重重,但她还是将男友正式地介绍给母亲,内心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果然得到母亲应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礼,薇弗莉最终喜极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旧社会婚姻中要求遵守“夫为妻纲”的生活处事原则。林多嫁入黄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从此掌握在丈夫手中,这个男人将决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黄少爷便言辞凿凿:“我是丈夫,我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另外,当丽娜的母亲顾莹莹遭受丈夫百般凌辱,却也欲罢不能,因为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我离开了他或是杀了他,我将一无所有。”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妻子只能任受摆布,毫无怨言。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故事的结局只能以惨剧收场,顾莹莹最终选择残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儿子,以此来宣泄对丈夫积怨已久的愤恨。由一出悲剧引发出了另一个惨无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三、中美文化在面子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是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不能张扬自我,应顾全大局。中国文化历来非常重视“参与”的礼貌面子。为家族长脸、为国家争光、无颜见江东父老、脸上有光、有面子、颜面尽失、留点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是我们关于面子的定义。而美国的文化则更加尊重个人的权益,倡导个人自由、张扬自我,忌讳干涉他人自由,忌讳打探他人的隐私,能够宽容、包容他人的个性,所以更重视“独立”的礼貌面子。电影中林多炫耀女儿薇弗莉围棋方面的天赋时看起来好像是在抱怨,“她一整天就知道下棋”„„素媛也不甘示弱抱怨道:“我喊她洗碗,她只顾听音乐„„她有天赋„„”她们都认为孩子的成功可以变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君美由于在钢琴处女秀的失败让她的母亲素媛无地自容、颜面尽失。又比如电影中林多拉着下棋胜利而归的女儿薇弗莉的手,走在大街上还非常神气,看到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莉,西洋棋王”。中国人介绍人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及那些地位或声望比较高的人,就算是人家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会觉得这么介绍的话自己好像非常有面子。而美国人则更加倡导个人主义,他们不喜欢在介绍时提及自己的父母或者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亲地位显赫。正如薇弗莉所不能理解的那样“为何老是拿我来炫耀”。这是因为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所受到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中国人热衷于将面子与地位挂钩,好像这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社会,非常注重人情往来,因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则相反。中国人往往会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在谈判以及交流过程中刻意表现得谦逊,但是美国人则更加自信、更加随意。中国人注重团结一心,重视集体主义,而美国人则倡导的是一种独立,更加自我;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而美国人则往往不留面子。

四、中美文化在家庭伦理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家”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暖的港湾,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乃是人之大幸。为人子女,要尊长辈,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纽带联系不紧密。

四位母亲从小教育女儿要温柔贤淑,隐忍顺从。这源于她们自己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林多的母亲在她即将嫁入黄家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作为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吃饭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洁大方,要听话”。另外,丽娜和罗斯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丈夫百般隐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引发夫妻感情危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琼小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强迫自己学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强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观的迥异,母女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断。琼曾对母亲抱怨:“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满意。”甚至于当自己即将要回中国与自己的孪生姐姐们相见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她们描述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亲而已”。薇弗莉也对母亲说:“你不知道你给我造成多大的压力。”可见,中国式母亲对女儿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按照她们既定的轨道前行;相反,孩子们却离她们渐行渐远,亲情受到重创。幸运的是,最后母女间冲破了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冰释前嫌,实现了文化融合。当重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时,薇弗莉的母 亲终于破涕为笑:“现在我满足了。我们开始理解对方了。”琼也和母亲化干戈为玉帛,相拥而泣。

五、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人的处世经典。其中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中”,人生处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指南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必须做到温、良、恭、俭、让,谦虚使人进步,反对过于表现自我。所以,群体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个人价值应服从于群体利益。西方国家价值观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代才逐渐开始形成。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倡导张扬自我个性、以个人为中心。在西方的文化中,“谦虚”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生活中人们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提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才能获得重用,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群体利益是第二位的。比如电影中安美的女儿罗丝出嫁之后,她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丈夫无私奉献,还特意赠送代表自己爱意的礼物给丈夫。她处处替丈夫着想。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妻子那样,她为了丈夫,毫不犹豫地将爱达荷州给她提供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也放弃了。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让丈夫满意,仿佛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认为自己的最大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了。然而美国丈夫,却更加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够更加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所以泰德对妻子所做的一切越来越不满意,最终泰德还是向妻子说出了实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作为一个妻子,并不是丈夫的从属物,同样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私人空间。这对夫妻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没有国哪有家,小家要服务、服从大家,个人利益以及价值必须符合集体利益;而在美国则更加倡导自我,崇尚个性的张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实现自我价值。

六、中美文化在信仰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电影《喜福会》中做出了“割肉疗亲”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救得自己的妈妈。事实上,这是中国的迷信说法,说如果亲人喝了最有孝心的人的肉做成的汤,病就会很快好转。说明中国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影片中林多则充分利用婆婆相信祖先会来索命的思想欺骗她,说她会给家里造成血光之灾,她命里注定会克夫,假如不赶快将这桩婚姻解除的话,祖先就会来到家里索命,婆婆信以为真,因此林多趁此机会逃离了婆婆家。而安美则同样是在母亲的灵堂上,充分利用她的后爸吴亲对人死之后的三天就会来寻仇信以为真,借机成了大太太的女儿,并让吴清承诺将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些“割肉疗亲” “生辰八字” “预知祸福”以及“阴曹地府”等主题反映中国人在无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去相信鬼神、相信迷信。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则更加相信《圣经》和上帝,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七、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性经验和规范的积淀,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文化的渊源与不同,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差异,避免明显的文化冲突,对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意义深远。《喜福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美文化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该片主要反映了中美之间在母女代沟、家庭伦理、女权主义、婚姻价值观、礼貌、面子等方面的主题。本文对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六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差异,以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周彦军.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14(5)[2]刘永清.《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23)[3]李冰芷.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4]何华.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读与写杂志,2009(11)[5]景晨.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作家杂志,2013(3)

第四篇: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的碰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文化冲突。《喜宴》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整部片算是圆满落幕。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一、情绪的表达

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剧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伟同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便起身离开餐桌。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可看出他在生气。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高母才以“哭泣”来表 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在赛门与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已经得知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选择不说破。从伟同多年来隐瞒父母的行为,可知身为传统中国人的高父高母,是无法接受同性恋的,然而高父却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下腹中,以“沉默”作为响应,一切只为了抱孙子。宁可把悲伤压抑在心中不发泄出来,这在美国人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二、送礼

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礼。所以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认为应该他们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站在身为儿媳妇的立场,尽管这个身份是不可公开的,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以表心意。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着说他们已经老了。再看电影最后,高父告诉赛门他早已知道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并送红包给赛门,赛门明白红包象征的意义,即使高父不说,也知道高父已经承认他这个儿媳妇了。

三、饮食方式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体现在饮食方式上。《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和夫妇同赛门一起进餐时,饭桌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除了赛门是西方人以外,另外的四个人均是中国人,他们一同品尝桌上几道菜,而赛门则是用一个盘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各盛一点,然后再进食。这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方式上的不同。

四、婚姻目的的差异在

中国的婚姻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是整个家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香火,传承子嗣。老人因为没有看到孙子而不肯咽气的场景表明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传宗接代远远超过了生命的价值,中国年轻人结婚的目的和压力在此段对话明显的显示出来。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和爱情的结果,而中国人的婚姻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家庭的一种义务。《喜宴》中伟同的假结婚就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为高家添丁。而他选择同性恋的生活实质上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而这种差异也最终导致了电影中的一幕幕的冲突。

五、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

在《喜宴》里,从高母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有一个同性恋恋人的震惊,以及设法隐瞒着高父这一事实中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中西方对同性恋的完全相反的态度。而高父因得知儿子同性恋真相而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无法容忍的。

六、婚礼仪式差异

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现在中国式的婚礼已经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是传统的中国式婚礼与西方教堂式的婚礼仍有着很大差异。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这在传统的婚礼中得到体现。在《喜宴》中,伟同和威威的“婚礼”是按照中国的风俗,新娘新郎向父母叩首行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新娘喝婆婆喂的莲子汤,并且要有一个幼小的男童“跳床”,寓意早生贵子。虽然在婚礼中,也出现了新娘仍手捧花和新郎新娘同倒香槟酒等的镜头,但整个婚礼的气氛异常热闹,有着浓浓的中国气味。婚礼整体基调还是中国传统的婚礼模式,体现了中式婚礼中大操大办的风俗。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牧师证婚,新人进行宣誓并交换戒指,《喜宴》中的伟同和威威的西式婚礼就是很简单,在市政府大厅里彼此宣誓交换戒指就结束了婚礼的仪式。而仪式的简单让其父母吃惊,他们希望按照中国习俗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没想到事与愿违。因而刚开始时高父高母都很不高兴,认为没法对别人交待,高母甚至于大哭。

七、婚宴的氛围的差异

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在电影中,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在场的美国人皆十分讶异,感到不妥,其中一个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这不仅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在喜宴上大声喧哗的行为,相当不解和不敢恭维。美国人的婚礼时常是一队汽车鸣笛前进,以示庆祝,然而在婚宴上,气氛虽是相当温馨愉快,却不会如中国婚宴般吵闹,除了轻松愉快的大笑声之外,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喜宴》这部电影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然而电影最后一幕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相信随着相互间的交流融合,东西方在很多观念上都可以互相渗透,这些通过高父、高母最后的妥协以及影片最后伟同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就体现了出来。可见相互交流融合才是不同文化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第五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9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1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1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1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4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5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6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2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2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2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28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31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33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34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3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36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37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3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4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42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43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44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45 流行语的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 47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50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51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52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53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55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6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63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6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67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68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7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72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74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7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78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7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81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82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85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8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8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91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9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5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9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98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00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1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2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05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07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0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11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14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15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8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19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121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3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24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2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27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12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13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132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34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36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40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42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43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45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7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48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49 浅析苔丝之死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5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152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5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5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55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5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158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15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60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6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2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64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65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166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167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8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169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7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71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73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7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75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76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17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17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7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81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82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83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84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186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187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8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89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90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91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92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93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94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96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97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98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199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200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下载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4......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第 1 页 共 7 页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这种礼仪被融入到国人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之交,小到朋友之情。“礼仪”一词已经深刻在了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而在民......

    从李安电影“家庭三部曲”中看东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摘要 李安的电影中,无论东西方都体现着冲突与融合,正是在这种逐步深入的交流中,逐渐磨合探索,从而产生出肌肤和东方人的欣赏口味又能满足西方人的审美追求的电影,从而在全世界范......

    从电影《十二怒汉》看西方陪审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陪审制度的差异

    当一个人被送上被告席,他到底有罪还是无罪将由谁来判定?他该活着还是死亡的命运将由谁来裁决?如果在英美法系国家,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陪审团;如果在大陆法系国家,答案则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