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分析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对面子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隔阂, 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子观;面子-协商理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文化相对主义
1.引言
于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广泛地好评,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华人关注度较高的移民文化主题来展开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情景,由此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主体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方面,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家庭、中医、法律、人权、思维和文化身份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各个方面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以Goffman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文指导,对中西价值观在面子这一层面做深刻透彻的分析,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的波折。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妻许大同,简宁还有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儿孙,一次丹尼斯腹痛,爷爷用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他进行了治疗,结果丹尼斯因为意外跌伤被送往医院,医生掀开丹尼斯的衣服发现他的后背有刮痧留下的痕迹,由此认定丹尼斯受到了虐待,于是上报了儿童福利局。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大同承担了“罪名”,夫妇俩也被带上了法庭。虽然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驳回上诉,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找到医学权威证明丹尼斯背部的这道划痕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留下的痕迹,最后无奈只得与妻子分居,以确保丹尼斯身边还有一位亲人陪伴。大同自此失去了工作、家人和朋友,老父亲也伤心地离开返回了北京。这本是一个历经了千辛万苦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移民家庭,如今却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美国也因此终了。圣诞之夜,大同思子心切,门卫却不让进,他只好顺着门外的水管爬向十楼的家,结果警车呼啸而过,大同险些坠落。幸好老父亲
第 1 页 临走前将真相告诉了大同的上司昆兰,昆兰亲自试过刮痧后,与法官一起来到大同家宣布解除禁令。
电影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司法纠纷,实际上通过这场纠纷充分透视出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而在片中大同跟昆兰提及的面子问题是电影表现的众多文化冲突中最突出的一笔,令笔者印象深刻。
颁奖会上,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发生了口角,丹尼斯打了保罗。大同随即要求丹尼斯当着大家的面向保罗道歉,丹尼斯很固执地拒绝了,大同就用手打了丹尼斯的头,这一行为便为大同丧失对丹尼斯的抚养权埋下了伏笔。后来因刮痧事件大同在法庭上受审时,昆兰一方面力证大同很优秀,但同时又承认了大同在颁奖会上确实打了丹尼斯的事实,这也就成了大同“性格暴虐”的有力证据。大同因此迁怒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出卖我”),并拒绝再与昆兰共事(“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表示自己不能在法庭上撒谎,大同当时也确实不该打丹尼斯(“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大同十分气愤,质问昆兰:“我为什么打他?嗯?我自己的儿子?我打他还不是为了给你面子!那是给你面子!知道吗?”昆兰不解,委屈,生气地回答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那怎么是在给我面子呢?”在电影的这个部分,中西方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被生动和形象地反映出来。
2.中西方的面子理论
什么是面子呢 ? 最早从学术角度系统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他认为, 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包含两个方面 : 第一 ,“自我形象”是他人眼中的“我“;第二,这个“我”是可以操控的[ 4]。也就是说 ,面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一个人有没有面子, 取决于其他人怎样看待他 ,和他觉得其他人会怎样看待自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自己如何做面子给其他人看。另一位著名学者、美国心理学家 Stella Tingnegotiation theory)。她认为 ,面子是一个关于在公众中建立自我形象的隐喻,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她结合 Edward Hall 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
第 2 页 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消极面子 ,高语境文化(如东方文化)追求的是积极面子。
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 包括 face-restoration(挽回面子)和 face-saving(留面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 包括 face-restoration(挽回面子)和 face-saving(留面子)[ 3 ] 115assertion(要面子)和 face-giving(给面子)[ 3 ] 116。“要面子”表示面子有极高的价值 ,意味着被群体接纳、包容和保护。所以, 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2006 年央视春晚小品《实诚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两者都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声誉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不包含“消极面子”的元素。
第 3 页 3.影片中的面子观分析
对面子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同时又贴有典型的文化标签,不同的文化 背景对“面子”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是否有面子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刮痧》中的大同是一个怀揣着美国梦的华人,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大同曾经获得过美国电脑游戏设计大奖,激动地说过“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梦”。在丹尼斯与保罗发生冲突的那一刻,我们能发现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比大同自己想象的还要深得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5000多年的华夏历史,2000多年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农业是中国稳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人们依山傍水结伴而居,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岸是人口的密集集居地。家庭与家族血缘成为了人们集群居住的基础,因此“人和”得以被高度的强调。受这种模式的影响, 在之后的历史中, 大多数的中国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变动仍然不太频繁, 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固定的邻里、朋友、亲戚等社交圈子。
“人和”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为人自谦、礼让, 较多顾念他人的感受。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特别注重与他人建立融洽关系, 以便在社会群体中赢得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维持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冲突和维护家庭、群体和组织的完整性, 人们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面子。母文化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面子的理解对大同影响至深,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 在大同看来,丹尼斯打保罗的行为, 破坏了他与上司昆兰的融洽关系, 不仅没给昆兰面子, 也让自己丢了面子。它极大地损害了昆兰的面子(中国人的积极面子)。而自己如果对此不加以纠正,就似乎是间接地表示自己并不在乎昆兰对自己的欣赏以及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 破坏了他们之间原有的和谐, 伤害了昆兰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情感。中国人之所以讲求面子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异,接收不平等的权利分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中,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关系网里面, 而且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都是平等的。因此,在大同看来,他的儿子丹尼斯对上司昆兰的儿子保罗的这一打, 威胁了传统中国语境文化中这种垂直型下对上的面子交流, 触犯了“以下犯上“的大忌, 挑战了昆兰的权威。如果想要恢复之前的
第 4 页 友好关系与和谐, 大同必须马上做出处理, 对这一被破坏的行为进行及时补救, 重新恢复昆兰的面子, 以减轻对昆兰面子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 大同很自然地做出了中国人通常都会采取的补救方式。由于高语境文化(如东方文化)中的人们对面子的要求标准更高, 他们通常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支持面子的策略。所以, 大同首先要求丹尼斯当众向保罗道歉, 企图通过道歉来弥补昆兰的面子。但是作为在美国文化的土壤下出生成长的丹尼斯, 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要求, 便果断拒绝了。在第一策略未行的情况下, 大同采取了另一补救措施。他扬起了手, 重重地打在了丹尼斯的脸上。大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告诉大家, 昆兰是他的上司,这样做是为了给昆兰面子。可是大同没有想到, 在中国可能威胁对方的积极面子的行为在美国也许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因为西方社会“面子”的内涵比中国要小得多。他们倾向于把人和事分开, 就事论事, 对事不对人, 双方可能公开对抗, 唇枪舌剑, 但事后仍然可以是朋友。所以, 在昆兰看来, 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根本不存在对自己面子的威胁。他对大同打丹尼斯感到震惊,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 打孩子是父母亲不体面的行为, 是违法的, 因为它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权利和长幼平等的信条, 伤害了孩子的消极面子。因此, 他对大同表示不能与自己继续做朋友感到懊恼, 对大同拒绝与自己共事表示不解, 相反, 他认为即使做不成朋友也可做同事, 自然更是难解“打自己的儿子就是给别人尊重、给别人面子”的中国逻辑。这种通过贬低自身来抬高别人的行为, 在中国人看来是给别人面子, 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在气急败坏的情形下, 昆兰憋屈的回驳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怎么能是在给我面子呢?”
幸好电影中的昆兰是一个乐意采用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 简单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的人。当朋友大同对他斥责和疏远之后, 他只身来到了唐人街, 亲自尝试了刮痧, 体验了“穿着别人的鞋走路”的感受, 以自身的经历向法官证明大同的清白, 使得大同在圣诞之夜能与家人相拥团聚。在这大团圆的结局里, 也给观众留下了复杂的心情和思考的空间
4.结语
面子,以语言为载体,体现了特定的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起源和
第 5 页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中西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层面的因素是我们理解其本质特征的关键,是我们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误解与冲突的着力点。此外, 影片的完美结局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跨文化交流中,随着文化冲突的逐渐升级, 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文化融合或整合。在电影《刮痧》里, 许大同这一代移民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最初是很难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然而, 随着中西交流的发生, 中国文化逐渐地被美国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这种“许大同们”所特有的“新移民文化”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是文化交流的新产物。
参考文献
[1] 李麟.乔琰.东方人与西方人——— 各国国民性格管窥[ 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1999 :34.[2]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集[ M].香港: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1954 :95.[3] 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 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0.第 6 页
第二篇: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典型的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矛盾的影片,它将这种文化差异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该影片主角许大同来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问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隐藏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隐藏得较深、外表上“难以察知”的那一部分文化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得更加突出与鲜明。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来阐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以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藏部分。
一、影片中的文化差异 1.医学领域的认知差异
刮痧是故事发生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是很常见的一种疗法,也确实可以治愈一些常见病。但在美国,这种疗法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
2.思维方式差异 在电影中,许大同与控方律师就刮痧是不是虐待这一问题进行的辩论,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思维方式隶属于文化范畴,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就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3.人际关系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基础。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中国人重视传统的父子君臣、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见地位平等。
不只是在亲情方面,在有情方面,中国人喜欢强调“义”字。“义”就是朋友间的仗义、义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事实,朋友与事实之间,事实更重要。
4.法律观念差异
美国是法治国家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中国人则讲究中庸之道,走进法院是别无他法时的选择。在影片中,大同与昆林在关于听证会的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歧。也是由于不了解美国法律细节,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护,大同的第一次听证会以失败告终。
5.道德价值观差异
在电影中,法庭上有一场关于孙悟空的辩论,让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在中国人眼中,孙悟空代表着正义,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德。而在美国人看来,孙悟空的行为是典型的野蛮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 1.影片中的解决方法
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一种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最后,尽管因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几乎妻离子散、穷困潦倒,但是没有人选择放弃。大同不顾危险爬管道去见儿子、老父亲从国内寄来关于刮痧的专业书籍、昆林去唐人街亲自感受刮痧、听证会成员们不断反思法律的合理性,这些都说明在种种磨难之后,人们尝试着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异,去经历它、了解它,从而去缩短它。
2.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特殊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法律观念。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习惯于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冲突,这样矛盾与伤害就在所难免。因为有文化差异,才造成了文化冲突。有了这些冲突,也就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冲突只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刮痧》就是这样一部鲜明地阐释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强调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决性的影片。文化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间文化误解的扭曲和夸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集,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第三篇:观电影《刮痧》心得体会
观电影《刮痧》心得体会
观电影《刮痧》>心得体会
首先,《刮痧》这部电影很不错,我很喜欢,>故事本身也很简单,顾名思义已经道尽其中的主题。所以,这里就不再概括重复。
无需看完电影,知道三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再加稍微猜测一二便能晓得前因后果,孰是孰非: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罢了。
说白了就是你平时做过N次的事情,沿用了几辈子的习惯,并坚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许走出家门再去重复的时候,人家就会跟你摇摇头,说不好使。
影片中处处体现,我就稍举一二:
梁家辉在开场不久后因为屁大的小事拍了下儿子脑袋让其向朋友道歉,吧唧一下,儿子还未吭气,友人先不乐意了,说:大同,不能打孩子。而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动手教育,粗茶淡饭。
这只是其一,其二,大同老子的老伙计突发心脏病,大同急忙赶去帮忙,独留儿子深夜一人在家,很正常的。咱们小时候谁没自个儿在家寂寞过?放你个一上午一下午的都是家常便饭。人美国就不兴这个,而且明文规定,你要是放你儿子一人在家,那就请你在里面蹲个几天吧。即便你儿子已经睡着了。
诶,可事情就是这么赶巧,大同老婆不放心,过段时间打电话叮嘱一番,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女人很是麻烦,和我妈似的。结果,他老婆就碰巧地又打电话了,还挑在大同正好出去的时候,而他俩的宝贝儿子也很争气,就给吵醒了,因为害怕自己就摸黑四处找妈妈了,然后这孩子就顺理成章地给摔了个好歹,出血了,这不是小事儿。当然这是导演安排得好,就得乱,越乱越凸显主题。然后就送去医院包扎了,这护士阿姨就一不小心给人孩子检查身体撩背心了,就看见这部电影的导火索了。于是,高潮不断了。
爷爷好心给孙子治肚疼,土法子疗效快还省钱,何乐而不为?
可蓝眼睛白皮肤的美国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感觉呀,父母施暴,儿子受虐,触犯人格,违反法律,非得对簿公堂不可,要为这孩子讨回公道!
听起来这美国政府还真是管事儿,有板有眼的,不许家庭暴力。可再往我们这儿看看,就不说教训儿子打老婆的小事儿了,就说家庭暴力在新闻上也是屡见不鲜了吧?俗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老子打儿子,夫妻俩干架,这本就是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当然,现在是法治社会了,这种情况必须要尽量避免。可硬要上纲上线的话,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美国这种地步的。这就是文化差异。
DoinRomeasRomedoes.在罗马,就按罗马的规矩办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是啊,在人家的地界就得听人话按人家的程序走,要不就只有受苦的份儿了。所以主人公们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在我们看来,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的,随便拉一个中国人就能证明刮痧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回事。大概,能拉出十三亿这样的证人。
再然后,就是很多很多普通的例子来颠覆我们的所谓的天经地义--有的宗教不吃猪肉,有的讨厌13这个数字,不能问女人年龄,不能问人工资,出去吃饭提倡AA,女士优先,允许居民携带枪支,言论自由等等等等;
我们就不,猪肉可以顿顿吃,年龄工资是闲聊话题,下馆子吃饭该谁谁谁请客了,没几个见过真枪的当然除了警察,从小被大人告诫该说的说,不该说别说也是等等等等。
我们可以的,人家说no;我们认可的,人家说no;我们天天做的,人家从未有过,还会尖叫道'Oh,myGod!'同样的,人家习以为常的,我们却闻所未闻,连连摇头。诸多如上都是不断在为《刮痧》做着旁证,体现主旨。
在我反复快进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搜索新的可以说道的地方。不错,大同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就曲意理解了他老子的意思,弄巧成拙了。
影片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父母与美国政府都是为了这个孩子好,各自以各自的方式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却适得其反,让孩子遭了殃。还好导演没太过为难孩子,在美国大叔亲自体验了一把刮痧后终于给此次事件一个圆满的结束。影片中美国大叔开始为大同辩护,在看了丹尼斯后背所谓的伤痕之后就立刻临阵倒戈,极具>戏剧化。'道不同,不相为谋。'又是一句经典的中国俗语,还有老爷子的亲自拜访,使得美国大叔开始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亲自体验'刮痧刑苦',继而解决问题,成全美好家庭。
双方的动机都是好的,只是在中西文化差异这个大环境中,各持己见只会火上浇油。试回忆片中美国儿童福利局的代理律师的百般纠缠,还有梁家辉饰演的许大同的歇斯底里,将矛盾愈演愈烈,不断推向最高点。
那么,我最想说的,也是解决此事的根本办法也就呼之欲出了,冷静下来,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为什么不求同存异呢?
我记得这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一个思想,国与国之间在进行交流时,达成共识的地方要大力提倡,各持己见的地方保留看法,再做磋商,尊重对方国家文化,不否认对方文化,接受文化差异并与此同时不断进化双方国家各自的文化,文明。
求同存异,这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需得采取的谦虚态度,是前提。
在身处国外生活做事时,尽快入乡随俗,是基础。
取其长处,补己不足,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我想这会是很美好的体验。《>观电影《刮痧》心得体会》
第四篇: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内容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的背景下,我国多次在国际社会中提到和谐社会,国际梦等观点。这是我国关于文化交流时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和解决办法。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案例,以中美文化差异为典型,来从不同角度介绍中美文化,并通过文化产生的背景,文化传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差异 冲突 刮痧
前言:《刮痧》故事发生在一个在美国圣路易斯生活的华人家庭,当丹尼斯肚子受凉引发肚子疼时,刚刚到美国的爷爷利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技艺治疗好了孙子丹尼斯的病。但是在刮痧这种技术并不被美国人认可,并被误认为是老人虐待丹尼斯,然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结局是误会解决,老人和孩子的得到了合理的对待。
1.《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要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从跨文化差异来看《刮痧》中西方文化冲突也必须要遵循这条路线。表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跨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冲突。
1.1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表层文化差异
表层文化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电影《刮痧》中,主人翁徐大同在表面上来看,已经是一个融入美国社会的华人了。因为,徐大同拥有美国定居的绿卡,有一份获得同事认可和老板赏识的工作,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完全按照西方的行为方式生活,牛奶奶酪和披萨。但是,因为老父亲的刮痧而带来了美国社会对徐大同的一系列不信任而导致工作和人脉都失去。这种电影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出,徐大同虽然在表面文化中已经被公众认可,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仍然没有融入当地的社会,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2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层文化差异
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其中价值观是最明显和最核心的事物。价值观是一种由当地文化,当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公共形成的一种观念。它是引发不同文化冲突的根本所在。一种文化有着固有的排斥文化特点,要么被同化要么同化进入的文化 1.2.1美国文化很有代表性,反映着西方主流文化的特点。美国文化强调自我,强调个性,这与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西方主流文化注重社会契约,注重法律和理性的制约,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人,也有自由化的倾向。中国文化也是目前的东亚文化的核心,主要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要重人交往,重伦理和感情,但是由于太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造成了法律观念淡薄的趋势。这里本文将从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解释电影中不同文化的冲突。
1.2.2 价值观中的处事观。一是,美国文化重视法律,喜欢按照法律证据来解释出现的问题。在法庭上,由于徐大同打孩子不能被西方人接受,所以被取消了监护权;因为孩子身上有刮痕,所以老父亲被诉讼,这与《北京遇到西雅图》中,女孩手写一个help而造成陪同她去的一个女孩被逮捕是一个原理。这些都是西方主流的观点,重视现实中的证据,忽视伦理亲情。二是,中国文化重视人情味,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是情的有可原的。同时剧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在医疗上的差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系统。西医认为哪有问题,问题就应该出在哪。
1.2.3价值观中的家庭观。一是,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我国讲究以孝为顺,讲究孝敬老人,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所以,片中的许大同为了孝敬而接来了父亲,为了去警察局接回父亲而把儿子独自放在家里面。儿女们在自己眼里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着养育之恩和爱护之意,打儿子是出于对儿女的爱,这在国内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不管是打自己的儿子还是别人的儿子,这是侵犯人权的表现。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许大同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1.2.4价值观中的朋友观。中国虽然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在实际中,中国人看重的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扶持,救助于危难之间。在平时,要经常交往,情感维系,在危难时要挺身而出,救苦救难。所以在片中,许大同对昆拉的出庭指控怒不可斥,非常恼怒,认为昆拉不够朋友。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加乐意将朋友和其他社会义务与责任区分开,只按照事实说话,不喜欢考虑其他因素。所以片中的昆拉也很迷惑,自己只是按照实情说的,并没有故意伤害许大同的意思。中西方这种朋友观念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出来,当然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交流,西方也渐渐有中方的“人情味”。
2.中西方历史文化产生渊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情理之中但却非常意外的情景,这与导演故意所为有关,也在真实层面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方文化总是要求令一方文化服从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并根据自己的规则和条件来理解令一方文化的行为从而做出合乎自己文化习惯的判断。但是,这种预判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误解。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历史产生渊源不一样。本文将从两个重要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历史渊源
2.1 哲学方面。哲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想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的是理性文化。从14世纪开始,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三大运动。这三大运动都主张人文主义,讲究人的天性,所以,西方理性思维特别的浓厚。西方医学也建立在理性思维上,认为哪里有病就是哪里有问题,就应该医治哪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因果循环。中医也建立在这个哲学的基础上,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能是不同地方出现问题引起的,所以中医才能一个药方对应一个病症,不认可万能药物。在片中,刮痧这种技巧在许大同和很多观众眼里,是在普通不过的治疗办法,生病爷爷给孙辈治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背部有痕迹是因为老父亲虐待而至,打儿子是不合乎情理的。
2.2 意识方面。这里的不是政治上的形态意识,而是大众普遍认可和形成的统一的意识,这种意识有着民族性。中国人讲究:“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价值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所以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理想,通常都与家庭和国家有关,对于国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常认为是必须要承担的。美国人讲究个人,个人主义十分浓厚,讲究天性、个性和自然,个性独立不讲究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所以美国自由化趋势非常明显,无政府主义也比较多,人们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偏见来挑选。虽然,片中导演安排了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美文化交流中,意识方面造成的误解非常的多,很多问题都不是可以得到圆满结局的。
3.从电影《刮痧》中看文化冲突解决办法。
不同文化之间通常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解决不同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冲突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理解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本文将过片中情节来说明一下可能的解决办法。3.1 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一:协商。不同文化交流时,一方文化想要彻底泯灭一方文化从而扩大自己影响范围是不可取的。应该采取协商的手段。以中美文化为例,中美文化交流时应该多协商,多沟通,少自以为是,少回避。在片中,许大同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因为一个简单的刮痧而濒临破散,许大同面对这种冲突没有选择回避,退让,妥协,而是经过多方协商,解释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文化没有优劣,存在即必要。我们应该从结局中看出,文化差异造成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不同文化都在走向和解和融合,不同文化共同点还是非常多的,在关乎人本质本性上,文化差异不是问题。
3.2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二:实践。在片中,昆拉最后去一家中医诊所,体现了中医特有的魅力,并被中医博大精深而吸引。昆拉是典型的美国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开始表现不理解甚至排斥,但是后来亲身体验到中医魅力以后,理解了许大同和其父亲的行为并为他们做辩护,说服美国相关的部门对徐大同及其父亲撤销指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实践是解决文化冲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身处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必不可免,但文化的碰撞其实是一种好事,只要冲突才有解决办法,才有进步。文化的不断的冲突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大发展。
3.3日常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三: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不同文化的交流最终靠的是语言的交流。学习当地文化的语言,才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才能体会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只有建议在语言共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因为不同文化造成的误解。片中的许大同一家只是冲突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通过观看本片,可以对如果解决文化冲突做出更深刻的探讨。
结束语:电影《刮痧》以一个很小的角度诠释了不同文化交流时从开始冲突到最后的交流的过程,故事虽小但是很真实一语道名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现状。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合到一起。虽然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但是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虽然冲突不断,但是通过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和谐世界,美丽世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0.
[3]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一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M).湖南: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4.
[4]辜正坤.北大讲座(第一辑)[M).jE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五篇: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海
南
大
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 目: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学 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月 日
观《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在亲情、友情、孝敬、思维模式、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隔阂。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疗法“刮痧”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美文化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全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冲突、融化
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中西方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的领域中。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刮痧》这部电影,把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一个中国家庭,主人公许大同和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丹尼斯,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但是,随后降临的一次意外把大同从舒适繁华的美国梦中惊醒。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美国的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于是一场福利院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大同对孩子的监护权,和大同付出种种努力夺回儿子的斗争开始了。随后大同面临的是: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弃。大同的父亲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电影的线索主要围绕中西文化差异展开。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在这过程中,中西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以下说几点感触最深的地方。
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中医是我中华四大国粹之一,然而最近有一种论调,就是要取消中医,其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外国人了。当然了,有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医很感兴趣,被它的神秘所吸引。可是,大多数的西方人还是无法接受中医的。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让外国人接受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真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刮痧留下的痕迹会让人认为是对身体的一种摧残。所以,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西方精密仪器可以测出孩子是哪天伤的,然而却不能判断出那时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虐待。就中西医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中医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东西,在西方却有严格的概念和标准。这也是现在争论中医科学性的原因所在。
第二,法律观念的不同。不同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条例和社会管理方法。在美国留小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然在中国却没有那种概念,孩子一个人在家太正常了。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最后在收集到证据以后霍尔威兹法官撤消对许大同的禁令。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在那样一个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尊重法律是很重要的。然而大同隐瞒爷爷给丹尼斯刮痧而自己顶替。圣诞来临他不是寻找证据而是想办法悄悄回家,冒着违法和被摔的危险最后爬上九楼。
第三,西方国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许大同当着好多人的面教训丹尼斯,其实原因很简单,丹尼斯打了昆兰的儿子但是拒绝道歉。在西方国家最多也是对孩子进行教导,不管怎样也不至于当这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孩子一点尊严。“我打他是为了给你们面子,尊重你们!”昆兰非常不解地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也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这种面子观而且那么根深蒂固。大同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中国传统观念已经与昆兰“孩子打架一会儿就好了,算了吧”的美国态度背道而驰了。同为教育孩子,大同的“当面教子”、“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视为暴力倾向。昆兰认为小孩子打架是很平常的事,大人不必干涉,更令他无法理解的是大同打孩子是为了给他面子这种奇怪的中国逻辑。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东西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人性本身,尊重个体的存在性并对个体给以尊重,哪怕是小孩子也如此,他们并没有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如果像中国人通常会有的那样,把承认错误和丢了自己的面子混在一起,管你丹尼斯能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老子有权就没错,拼着命也要坚持自己正确,那就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了。中国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打孩子,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可是在片中,打打儿子还是个挺严重的事情。打儿子究竟是在管教儿子还是在虐待儿子,你自己说了不算,要由法官来裁定。
第四,文化传播的差距。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可谓是非常了解,西方名著就是没读过,也多少有个耳闻。可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却是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的差距很大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在西方算是小有名气了,但还不是家喻户晓。西方人对孙悟空的了解仅停留在对名字的认识,而对他的故事却知知甚少。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如果只是阅读《西游记》的个别章节是无法对孙悟空有全面了解的,甚至会有错误的理解。片中的律师就是拿《西游记》里个别章节中表现孙悟空不羁性格的情节片段,来证明孙悟空是一个邪恶的猴子,进而攻击男主角。
第五,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远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的孝子把年迈的父亲远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接到美国与自己和妻儿同住,希望能和妻子一同照顾老父,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主干家庭。在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儿女成年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会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同样地,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时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合人情,但在美国无论父母或是儿女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独立,不愿意由于合住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便。在中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儿女必须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如果一个事业有成的的儿子弃老父于不顾而让其栖身于养老院,他很可能受到社区舆论的炮轰。
第六,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孕妇难产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就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除了一些很不通情理的人之外,一般都会想都不用想的表示要保大人。也许用片中男主角的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这样的事情,国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人知常情,然而在片中,男主角这样的选择成为了对方律师攻击他的把柄。他们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扼杀,不给孩子生活的机会。片中男主角的美国朋友得知给孩子刮痧的是他的爷爷而不是男主角时,非常不能理解,他想女主角询问:“Why?”而女主角的回答很简单:“Because he is Chinese!”昆兰看着扶父亲上楼的大同,陷入了沉思。很多事情无法解释,也只能用上面这句来回答了。
第七,感性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的冲突。昆兰在法官面前,乃至是在起诉朋友的原告面前,依事实说话,当众指证许大同打儿子的事实。这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尔后愤而辞职,友情破裂。朋友在中国人的眼中,最崇高的境界是那种交往长久且困难时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或者共患难的朋友。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诚信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诚信重于友谊,理性原则高于感情,说谎无异于放弃基本的价值观。这在血液里仍然传承着中国儒家文化的许大同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以至于将昆兰的实话实说当做出卖朋友更深一层来说,对同一种情景,昆兰认为是按原则办事,许大同却认为是出卖朋友。中国人偏向于“感情用事”,而美国人则面对事实,就事论事。当时许大同打了儿子一耳光,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昆仑完全可以说不知道,但是还是说出了当时的事实。这种处事方式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许大同与昆仑之间的冲突。
第八,语言的差异。开庭审判中大同对刮痧的解释令美国人一头雾水,把丹田、七经八脉翻译成“dian tian”、“seven jing and eight mai”,其实,许多中文术语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表达。
该电影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悠悠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浸染着儒释道三家精华,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着。而西方文明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其更加民主开放同时注重法律的作用,他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纵观全面,中西方的差异实在是伯仲难分,文化本身并无一定的好坏标准,尊重差异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刮痧》的大团圆结局也阐明了这种道理,更是寄寓了这种希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顾嘉祖.跨文化交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2002,(5).[6]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