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9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1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1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1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4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5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6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2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2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2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28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31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33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34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3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36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37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3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4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42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43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44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45 流行语的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 47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50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51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52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53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55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6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63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6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67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68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7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72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74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7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78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7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81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82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85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8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8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91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9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5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9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98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00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1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2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05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07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0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11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14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15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8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19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121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3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24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2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27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12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13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132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34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36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40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42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43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45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7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48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49 浅析苔丝之死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5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152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5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5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55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5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158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15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60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6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2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64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65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166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167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8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169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7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71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73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7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75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76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17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17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7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81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82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83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84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186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187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8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89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90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91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92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93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94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96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97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98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199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200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 5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8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11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2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4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5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1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18 王佐良《雷雨》中的汉语俗语英译的信息减值研究 19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20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23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 24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25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26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28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30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31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35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38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39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42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 43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45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47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49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51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52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53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 55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5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58 论被动句的翻译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6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62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63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65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67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68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69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7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75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76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77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79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8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3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85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86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87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89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90(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 91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93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95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96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7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9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101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03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04 英文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106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108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 110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11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113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16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18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1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121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2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126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27 中国英语初探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29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13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 1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4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3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8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40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142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143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5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147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148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49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151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152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153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54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55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 156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57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158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60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61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62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163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 164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165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1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67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 16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16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170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
171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172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3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174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75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76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78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179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180 从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18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82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8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184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5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18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187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18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89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190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91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92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95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196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197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98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199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 200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姓名 学号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评剧、沪剧、黄梅戏等一切地方戏的总称。而西方戏剧则由话剧、歌剧和芭蕾舞剧组成。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最根本的、最有决定性的差异,是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关键词】程式化 非写实 背景 障碍 1.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 1.1话剧(Dramma)、歌剧(Opera)和芭蕾舞剧(Ballet)是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其他还有哑剧、木偶剧、音乐剧等)。它们都诞生于欧洲,广泛流行于全世界。
1.2东方戏剧包括了中国的京剧、昆剧和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包括了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和古典傀儡剧‚文乐‛;包括了朝鲜的唱剧,越南的嘲剧、改良戏;包括了印度的卡塔卡利舞(一种传统舞剧)和失传已久的梵剧;此外,还有泰国的‚孔‛剧,印度尼西亚的格多柏拉戏和鲁德鹿戏。以上这些东方戏剧有的相互接近(一般东亚的与东亚的接近,南亚的与南亚的接近),有的相互差异较大,但差异再大也大不过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间的差异。
东方戏剧有两大特征:一是表演的程式化,一是高度的综合性。所谓表演的程式化,就是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加以分类,再以种种被提炼过的,更加简练和规范话的角色形象与语言、动作、旋律、去表现那种种特定的分类。而在西方戏剧中,除了芭蕾舞剧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程式外,其他表演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
1.3东方戏剧的另一特征是它高度的综合性。早期的西方戏剧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它们表现的都是希腊神话和史诗所提供的故事,只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就被承认是戏剧了。而东方的戏剧的原始形态多以歌舞为主体,在发展中有陆续把武打、杂技等特技表演融会进去。虽然西方的歌剧也综合了歌唱和表演,芭蕾舞剧则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哑剧,但都不如东方戏剧综合得广泛。1.4唯一一个和东方戏剧比较接近的西方剧种是形成时间不长,但现时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颇广的‚音乐剧‛,它有说话但不是话剧,有歌唱但不是歌剧,有舞蹈但不是芭蕾。这种音乐剧虽非出于对东方戏剧的有意模仿,但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文化本来就是一道割不断、扯不开的洪流,东方与西方尽管起点不同,差异诸多,但总有一些不期而然融会于一体的结合点,尽管东西方戏剧的差异一直是相当巨大而明显的。2.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
2.1世界上所公认的三个最著名而古老的戏剧系统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剧。
2.2中国戏剧早经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和17世纪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描述,使欧洲人有所见闻。在西方,割据、话剧、芭蕾舞剧共同构成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话剧以对白与形体动作为表演手段,歌剧的表演手段以音乐与歌唱为主,形体动作为辅,芭蕾舞剧则以音乐舞蹈为表演手段,既无歌唱又无对白,或者说她是音乐舞蹈加哑剧。总而言之,以上三者都与中国戏剧截然不同。中国戏剧不仅唱、做、念、打兼备,还穿插着大段的歌舞哑剧以至杂技与功夫表演,并且拥有一套独特的戏剧表演的符号语言。包括程式化的角色塑造——行当;程式化的化妆——脸谱;程式化的表演——做功、身段和固定几种套路的曲式、唱腔。
2.3中国戏剧最令西方人感到新鲜的,是它那高度程式化的写意传神的表演,如兰花指、水袖、圆场、起霸、走边,以及整冠、甩发、亮相等等。此外中国戏剧表演中还穿插着一些像‚变脸‛、‚翎子功‛、‚翅子功‛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活儿。2.4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切程式化的表演,以表演绝活,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现实依据,但却比现实中的动作更美更传神,刻画人物更加入木三分。所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哪怕最细微的举动,都是现实的提炼。‛
2.5中国戏曲的表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意趣的挥洒,神韵的深远,以虚代实,以形传神。再加上它的独特的艺术化的化妆和脸谱,无布景的舞台,象征主义的道具,都极大地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力。这也是中国艺术普遍倡导的‚神会‛、‚悟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一切略去的细节都由想象补充得更为尽善尽美。2.6中国传统戏剧从表演到服装、化妆、道具、效果,都是写意的,都简化得近乎抽象的符号,这样不仅使演员能以表演代替道具,并能凭借演员在台上唱做念打的浑身解数,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丰满、充实的特定意境,使庞大而沉重的布景道具黯然失色。
由于洋人听不懂中国戏的唱词与念白,也听不懂中国戏的唱腔,他们的兴趣便自然地转向做功方面。他们欣赏的剧目,不是类乎哑剧的《三岔口》,就是以做功见长的《拾玉镯》、《秋江》,以及以武打见长的《闹天宫》。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戏剧一向是听重于看,北京人总是说‚听戏‛而不说‚看戏‛,我们也习惯地把戏剧演员叫‚唱戏的‛,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戏迷‛,无一不是‚听戏‛的。这一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去大剧院欣赏Opera时,不仅没有人闭眼,还要特意戴上望远镜,把舞台上的演员从头到脚看个一清二楚。2.7如果我们以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的话剧、歌剧为参考系,在比较中去发现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大体可归纳出以下三点:
第一,动作舞蹈化。中国戏剧中既有大块文章的载歌载舞,也有称之为‚身段‛、‚做工‛的许多极其优美的程式化的形体语言。中国戏剧可以说是‚无动不舞‛。第二,语言音乐化。中国戏剧中既有大段的唱,又有既不是唱又不是说话的音乐性极强的语言——‚念白‛,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有声皆歌‛。所以著名的戏剧专家齐如山先生曾说:‚国剧的原理,有两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唱的韵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
第三,布景抽象化。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常用的道具是一桌两椅,有时则全然空无一物,即或有道具如茶壶、酒杯、一本书、一张画,也绝对不用真实器物,目的就在严格遵守非写实的特征。
2.8以上种种特征如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非写实主义‛。从西方戏剧史上看,古希腊的戏剧也是非写实的,那时的演员戴着面具,吟唱着诗句,舞台的背后永远是固定的一个死景,所以等于没有景。这与中国传统戏剧非常接近。到了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写实逐渐抬头,但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角色有大量的独白、旁白,又一场接一场地更换地点,并用对话说出环境与布景,这仍然是非写实的。只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才完全发展为完全的写实主义。
2.9中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戏剧,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写实‛与‚非写实‛,以及动作、语言、舞台的许多具体差异外,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西戏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西洋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传播至全欧洲,大体正当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的时代,当然以崇尚奢靡追求富丽为时尚,所以大歌剧的演出,从剧场建筑到舞台装臵,都展现出一派缛丽之风,追求豪华的景观,奇巧的舞台机关。但纵观我国戏剧的诞生至成熟发展,从唐大曲、宋金杂剧到元杂剧,戏剧发展的主流一直深入民间,并与奢靡缛丽之风无缘,并不器重于舞台背景的烘托,全无西方大歌剧的一派豪华气势。其次,中国的戏剧除了可作演出的一剧之本外,还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供人阅读欣赏。但是西洋歌剧并不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只具有独立的音乐价值。最后,西方歌剧独立的音乐价值极高,一部歌剧的所有曲段,都出于音乐家的创作。可中国的戏剧虽然也包含了许多大段的唱段,但都是选用既成的曲式,创造一出新戏,完全无须音乐家参与,无须进行音乐创作。这在西方人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3.西方人看中国戏剧存在的障碍
3.1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双方的欣赏趣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许多中国人赞赏备至的,恰恰是洋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的。对西方的一般观众来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欣赏障碍。简单归纳一下,这种障碍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唱法。中国戏的旦角和小生都有假嗓唱,欧洲人认为怪声怪气难以接受。西洋唱法特别重视字母和忽视子音,中国的唱法则子母两音同时注重。对于一向奉西洋美声唱法为正宗的西方人来说,下意识地会对中国戏剧的这种传统唱法加以排斥。
第二,乐队。京戏的乐队称场面,分文场与武场,文场用丝竹乐器,武场用打击乐器,合称文武场,又称场面。这样一支乐队自与西洋歌剧沿用的乐队大不相同,所以京戏音乐洋人是听不惯的,由于听不惯,进而认为它是一种噪音,吵得人头痛。
第三,历史典故。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中国人最善话天宝旧事,或可说是个有历史癖好的民族,再加以文化之老大,祖宗崇拜之无比强烈,中国人就像是肉体生活于现在而精神永远生活于历史中的民族,所以中国的戏剧舞台永远为死去的人所占据着。
第四,大团圆。西方人崇尚悲剧,希腊悲剧是西方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推崇悲剧为‚绝对理念的胜利‛,认为它可以提高、净化人类的精神。反之,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并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事事皆求中庸而不走极端,故绝对排斥悲剧的发生,而奉‚大团圆‛为最崇高的理念。
【参考文献】 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第四篇: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龙、长城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而美国电影对木兰祖宗的描写,则与中国文化心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 另一个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抱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论的平等的思想。祖先和现世的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私心,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也不需要顶礼膜拜。
另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是“龙”。龙,在中国是天子的象征,只有龙
才能代表皇帝。它象征着天,至高无上。而在美国电影中,木须龙只是一个幽默的传递符号。他丧失了在中国文化中的庄严和神圣的意思,成为了表达美国式幽默的工具。他甚至可以不是龙,是任何形象,都不会折损其代表的逗趣意味。长城这个符号在影片中则完全丧失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这些符号与中国文化完全疏离,这是木兰在中国放映后引起部分国人的反感的原因。
第五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有着天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字:饮食文化 中西方 差异 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黄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来,翻腾的黄河和肥沃的土地供养了亿万炎黄子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耕种和捕猎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学习和传承中将其保留并发展了下来。饮食文化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距离神州大地千万里之远的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是以放牧、打猎为主的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同。而这些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价值观。
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有了这些差异,饮食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与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体可以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方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并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来阐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点。
首先,从饮食观念上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中国菜肴极其重视“味”,其次才是“色”与“香”。所以中国的厨师都善于应用各种调味料,对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着极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这一特点在川菜和湘菜这两个菜系中尤为突出。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从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视“营养”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美和愉悦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对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从理性出发,坚持食物的营养大于一切,偏爱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充分表现出西方人价值观中爱科学、重理性的精神。
其次,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来源丰富。但也正因为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但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还是占据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大部分,这一点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历史中,谷物作为主食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作为受赠者的我们,也对这种谷物产生天然的感情。正是这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古老的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人都向往和平、无争和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也逐渐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扎根下来,并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这种通过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国人天生就有着与人友好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的旗帜。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演进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们在饮食结构中更偏向于动物性食品为主,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探险与征服自然的性格特点。这两种文明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牛奶面包和肉类食物,他们对动物性食品的依赖如同中国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一样。然而这种饮食结构上对动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赖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生存再去寻找资源的根源所在。而这便激发了西方人传统价值观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认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创造改变自然,从而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这种从饮食文化里反射出来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根深蒂固,成为西方文明的鲜明旗帜。
从饮食结构的差异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价值观不同,前者是与谷物为伴,主张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则是崇尚食肉者的竞争文化,宣扬征服自然的精神。
再次,从饮食方式上看,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餐具的使用。
很明显,选择不同的餐具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中西方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根据克拉克洪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1)认为人类屈服于自然;(2)认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使用筷子的人们因为没有刺、戳的不文雅行为而显得比较优雅、有教养,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文雅、温和。著名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谈到筷子的使用,他说,筷子不像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我们便可以知道中国是奉行第二种价值取向的国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中国人行事时力求与自然平衡,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强烈反对并尽量避免攻击或侵略。
克拉克洪的第三种价值取向在许多西方国家得以体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类控制、驯化和征服的。由于生态或历史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祖先靠打猎为生。肉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为了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必须擅长狩猎即使用如刀、叉、剑、矛等武器与动物搏斗或杀死动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侵略与冒险的性情。与筷子相比,刀叉代表着暴力、残忍和对食物的毫不掩饰的毁坏。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从对餐具的不同选择可以折射出两种文明的不同价值观,即中华文明的重和谐尚儒雅的传统和西方文明的冒险与征服的精神。
Abstract: It is a fact that the diet cultur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nfluences both ou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To some extent,the diet culture can reflect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history and values of a nation.Due to so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di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their values are very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Key words: die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s values 参考文献:
杜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英)罗伯茨(Roberts,J.A.G.).《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中外饮食文化》 隗静秋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 蔡德贵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西方饮食文化》 杜莉 孙俊秀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