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时间:2019-05-14 19: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第一篇: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6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7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0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11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2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13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1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18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1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21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22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24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2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7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8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29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30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3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33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成因 35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37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39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试析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性格发展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青少年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焦虑与对策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英语介词的翻译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86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 88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91 中西方礼仪差异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9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9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96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98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101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10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03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 105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 106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 107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 109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11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12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 113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15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1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19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 121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123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12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126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28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131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32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133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137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138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 141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142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 144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45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46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 14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48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150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5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52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 153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154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5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156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成长研究

157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158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分析 159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160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161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162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163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16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6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166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67 中美奢侈品消费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 168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169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70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71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173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 174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175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76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177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178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179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80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181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8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83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18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85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186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87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18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89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90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91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192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 193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194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195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196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97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98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99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200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第二篇:从中西方征婚广告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

从中西方征婚广告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

[摘要]

中英文征婚广告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叫法、分类和广告用词等,特别是用词不同。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语国家社会在爱情观、世界观、文化、生活、思维等方面的不同。了解这些不同对研究东西方语言的发展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爱情观

中英文征婚广告 中西方语言 文化

正文:2010年,NBA球迷们都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去医院陪妻子生产,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但是,没有人指责麦迪,在美国,陪着老婆生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对NBA熟悉一点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无疑义。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所以,不少中国的火箭球迷认为球队形势那么危急,身为头号球星的麦迪应该竭力争胜,率队打完比赛,不应该一时儿女情长,不识大体。中西方爱情婚姻观是不一样的,从中西方的征婚广告中就可以看出。而且,这其中还有更深刻、更久远的文化影响。

一、比较中西方征婚广告在语言上的不同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传媒上自我推销、寻求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引起读者对征婚者的注意和兴趣,使征婚者印入读者观众的记忆,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社会学家们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中文征婚广告主要研究了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市发行量比较大的《武汉晚报》;英文广告则主要研究了英国南部城市艾克赛特市影响力较大的“Express and Echo”。这两种报纸发行时间均为2008年。比较结果显示如下:

1.叫法。中文的征婚广告,被安排在“××婚介”分类广告里,明确说明是“婚介”。而英文的这类广告没有提到“婚”字,安排在“人对人”(People 2 People)栏里。

2.分类。虽然两种广告都分了四个部分,但分类标准却不同。中文征婚广告分为: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英文广告分为:女征男、男征女、男征男、女征女。

3.小标题。在这一方面,中英文广告非常不同。每项英文征婚广告都有一个小标题。例如,“不一样的厨师”、“乐天派”、“带给我阳光”,等等。这些标题中,有的描述自己的职业,有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对未来一种浪漫关系的渴望。比如,“不要错过”、“赶快行动”,等等。而中文征婚广告中没有类似的小标题,每项都是直奔正题。

4.结构。在这一点上,中英文广告没有差异:先自我介绍,然后是择偶要求。现在特别举两个例子。如:中文征婚:某男,36岁,金融从业人员---“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知识分子家庭,全日制名校本科毕业,现在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传统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待人真诚,热情,大度,有责任感.平时比较喜欢运动,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西方男士写征婚广告翻译过来则大部分是这样的:“我想我自己是个随和的人,我喜欢跳舞、保持身体健康,享受我的工作和社交。我有许多亚洲的朋友,而且我更喜欢亚洲的女性。我希望她是一个有吸引力,有独立的思想,并能与他人互动的人。我喜欢笑,喜欢一切充满乐趣的事,如果你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我喜欢的女人被乐趣围绕,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我总是爱讲笑话,我希望你喜欢这样的性格。”我们很明显也可以看到用词和表达的巨大差异。

5.自我介绍。东西方广告自我介绍所用词语选择有非常大的不同。

职业与职务: 东西方征婚广告在职业职务方面的介绍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广告中,征婚者全都提到了自己的职业,比例达到了100%。这些职业有军官、中学教师、市政府公务员、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政法工作者,等等。而职务的描述达到87%。

相比较,英文广告中只有6例提到了职业:厨师、助理护士、教师、音乐家、农民、面包师。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职务。

外表(身高和相貌):中英文广告征婚者大都介绍自己的外表。其中,对身高的介绍中文征婚者的比例达到了100%,而这个比例在英文中只占了37%。

中文广告女性自我介绍外表用词:尊贵高雅、冰清玉洁、靓丽脱俗、清秀端庄、清纯可爱、良好的气质与修养、等等。

英文广告女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身材娇小、身材丰满、有吸引力、浅黑色皮肤和头发、红褐色头发、长发、卷发、深色皮肤、淡褐色眼睛、绿色眼睛,等等。中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儒雅俊逸、风度翩翩、相貌英俊、高大英武,等等。英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长相一般、棕色眼睛、蓝眼睛、金发、黑色短发、上唇留胡子、不留胡子,等等。

学历:在中文广告中,总共有95%介绍了自己的学历。其中,他们会指出学历有本科、大学本科、正规大学本科、名校本科、硕士和经济学硕士。英文广告中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学历。

性格的描述:中文中无论男性女性都不太注重描述自己的性格,在用语方面也比较单调。与之相反,英文中性格描述用语非常丰富。其中,英文广告中用的最多的词是真诚和诚实;其次,是开朗和诙谐;再次,是幽默。

婚姻状况:中文广告事先就分了四个部分: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所以可以说征婚者100%介绍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在英文广告中,只有很少明确说明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单身母亲、离异母亲、单身父亲。

经济状况:

中文广告中有1/3女性提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住房;有私车;独居两室中文广告中男性对经济状况的描述达到了100%。用词有:收入颇丰、住房两套、有私车、豪华住宅自、购写字楼、月薪3000,等等。英文广告中男女只有1/5提到了有车有房,其它的再无提及。

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方面,中英文广告有很大的不同。中文中只有一位女性提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读书旅游。男性中也只有一位说自己“爱好体育”。而英文中绝大多数(90%)的征婚者都提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这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瑜珈、社交、跳舞、艺术、文学、有氧运动等等。还有的说喜欢“做饭”“做义工”,等等。

择偶要求:在这方面,中英文广告也表现出很大不同。

年龄要求:中文广告中,女性一般要求男性比自己年龄要大,而男性一般都要求对方比自己年龄要小,但两种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年龄段限制,而是用较含糊的词汇“40左右”或“50以内”来说明。其他没有作特殊说明的基本上都是要求对方“年龄相当”。

英文广告中年龄要求比中文中更具体一些。全部都有具体的年龄数字段的描述,而且明确说明对方可以比自己年龄小,甚至可以比自己年轻8岁。

二、从中英文征婚广告中浅谈语言背后的文化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行为环境”。要想理解话语,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他还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指出,语言行为和人们社会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社会语言学家W.Labov也认为,“人们社会交往时,是在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组织,扮演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关系,建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不难看出,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依存于文化同时又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同时也依靠语言这个载体得以传承下去。

1.中国文化是一种“求稳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生活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国不能不稳”,“家不能散”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切发展之大前提是家庭、家族和社会的稳定。表现在婚姻观中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征婚,目的是为了结婚,不希望有其它的目的和变故,所以征婚者一般都道:“觅„„相伴一生”或“寻„„为伴/侣”。

英语国家文化(以美国为例)是一种“求变文化”。比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意味着打破常规和不断创新,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这种变化也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家庭危机和婚姻解体方面。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大都说明寻找某人为了“友谊(friendship)”,如果相处得愉快,也许可以“再发展(possibly more)” ,还有的说是为了“一段浪漫爱情(for romance)”。只有少数人提到“建立正式关系(for lasting relationship)”,没有一例提到“婚姻(for marriage)”。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都是占主导地位。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男权文化”。因此,在婚姻观上,中国人讲究“郎才女貌”,这一点在中文征婚广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男性择偶时大都对女性的外貌做要求。为了达到吸引男性的目的,女性在自我介绍时用了很多这样的描写外貌的词:肤若凝脂、身材优美、面如桃花等。而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财产与事业成功与否却很少提及。与之相反,女性寻找对象时多看重对方的能力和财力,所以,男性在描述自己外貌时所用词汇远不如女性丰富。说来说去还是这几个:相貌儒雅、风度翩翩、高大英武等等。而男性在描写自己的经济状况、所拥有的财富以及自己的职业职务时却非常详细。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力,很多男性这样描述自己:三室一厅,收入颇丰,私车两部,住房两套,自购写字楼,月薪5000,等等。

相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西方社会比较注重男女平等,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 President.)。”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西方女性不必依靠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去找一个她可以依附的对象,男性也不必以自己的经济和地位来吸引女性的注意。因此,在英文广告中女性很少描写自己的美貌,男性则很少描写自己的财力。

3.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由发展,追求个性(individuality),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同时个人主义也意味着不依靠别人,而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所以,英文征婚者择偶时无论男女都更多地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魅力、社会交往以及享受生活等。在自我介绍时,他们描述最多最详细的也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相比之下中文中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则屈指可数。

4.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注重伦理亲情,执着世间生活,因此中国文化求实用,注重实际生活,因而提出很多物质条件的标准;英文重浪漫,因而比较注重非物质的标准。再者,中国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所以征婚者大都强调自己的优点,很少提及自己的缺点。对于“农民”、“厨师”、“面包师”这样的职业,英文征婚者可以大方地写出来,而中文征婚者则不会。

5.西方人属精确性思维,中国人则属于模糊性思维。比如,在描述对应征者的年龄要求时,中文用了很多“以内”和“左右”这类模糊词语,而英文则都是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表示。

6.崇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从一而终”的中国人尽管现在的思想观念已经比以前开放和进步了不少,但总体上来说还会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对于离婚人士尤其是女士会“另眼相看”。所以,在中文征婚广告中,特意把未婚人士和离婚人士分开来介绍。而在英文广告中出现的“同性征婚”现象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中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出现。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中英文的征婚广告语言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同时,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虽然只是报纸上的寥寥数语,蕴涵的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叹。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和国际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英语学习和研究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对广博丰富的中国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应了解英美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尽可能多地吸收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并适时适地向源语言社会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为两个社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架起友好的桥梁。

参考文献:[1]Samovar,A.L.,Porter, R.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陈文娟,李毅文.中英文征婚广告语篇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学报,2007,(3):300-402.[3]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平.中国文化概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6]零宏惠.中英征婚广告语体特征对比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176-179.[7]张宜民.语言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2):134-137. [8]邹光椿.“征婚语言”的对比[J].修辞学习,2003,(3):13.

第三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有着天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字:饮食文化 中西方 差异 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黄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来,翻腾的黄河和肥沃的土地供养了亿万炎黄子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耕种和捕猎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学习和传承中将其保留并发展了下来。饮食文化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距离神州大地千万里之远的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是以放牧、打猎为主的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同。而这些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价值观。

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有了这些差异,饮食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与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体可以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方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并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来阐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点。

首先,从饮食观念上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中国菜肴极其重视“味”,其次才是“色”与“香”。所以中国的厨师都善于应用各种调味料,对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着极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这一特点在川菜和湘菜这两个菜系中尤为突出。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从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视“营养”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美和愉悦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对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从理性出发,坚持食物的营养大于一切,偏爱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充分表现出西方人价值观中爱科学、重理性的精神。

其次,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来源丰富。但也正因为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但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还是占据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大部分,这一点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历史中,谷物作为主食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作为受赠者的我们,也对这种谷物产生天然的感情。正是这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古老的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人都向往和平、无争和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也逐渐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扎根下来,并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这种通过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国人天生就有着与人友好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的旗帜。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演进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们在饮食结构中更偏向于动物性食品为主,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探险与征服自然的性格特点。这两种文明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牛奶面包和肉类食物,他们对动物性食品的依赖如同中国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一样。然而这种饮食结构上对动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赖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生存再去寻找资源的根源所在。而这便激发了西方人传统价值观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认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创造改变自然,从而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这种从饮食文化里反射出来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根深蒂固,成为西方文明的鲜明旗帜。

从饮食结构的差异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价值观不同,前者是与谷物为伴,主张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则是崇尚食肉者的竞争文化,宣扬征服自然的精神。

再次,从饮食方式上看,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餐具的使用。

很明显,选择不同的餐具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中西方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根据克拉克洪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1)认为人类屈服于自然;(2)认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使用筷子的人们因为没有刺、戳的不文雅行为而显得比较优雅、有教养,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文雅、温和。著名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谈到筷子的使用,他说,筷子不像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我们便可以知道中国是奉行第二种价值取向的国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中国人行事时力求与自然平衡,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强烈反对并尽量避免攻击或侵略。

克拉克洪的第三种价值取向在许多西方国家得以体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类控制、驯化和征服的。由于生态或历史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祖先靠打猎为生。肉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为了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必须擅长狩猎即使用如刀、叉、剑、矛等武器与动物搏斗或杀死动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侵略与冒险的性情。与筷子相比,刀叉代表着暴力、残忍和对食物的毫不掩饰的毁坏。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从对餐具的不同选择可以折射出两种文明的不同价值观,即中华文明的重和谐尚儒雅的传统和西方文明的冒险与征服的精神。

Abstract: It is a fact that the diet cultur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nfluences both ou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To some extent,the diet culture can reflect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history and values of a nation.Due to so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di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their values are very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Key words: die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s values 参考文献:

杜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英)罗伯茨(Roberts,J.A.G.).《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中外饮食文化》 隗静秋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 蔡德贵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西方饮食文化》 杜莉 孙俊秀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第四篇: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浅谈如何提高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

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浅谈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周晓燕

09B 09081B30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从东西方的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 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中国的相比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

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同时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如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每年的圣诞前夕,各教派的教堂都要举行礼拜仪式,由教堂的圣诗班为大家演唱颂诗。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在广场,围着拜访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另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反映西方节庆文化精神的节日便是愚人节。愚人节又称“万愚节”,也是一个著名的西方传统节日。按照传统,在愚人节里,什么人都可以取笑别人,也可以被别人取笑,甚至有的玩笑简直就是恶作剧。在复活节期间,伦敦要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感 恩节期间,美国的乡村市镇举办规模庞大的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等。西方的传统节日习俗都表明了西方的节日文化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同时,西方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传统节日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曾经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具体看来,中西节日所不约而同地传承负载的文化内涵,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以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些天然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之际,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兴趣有所淡化,这当然与商家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大肆炒作有关,更与年轻人追求时髦有密切联系。但从根本来说则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无可厚非。在中国人尤其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透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据一些科技人员研究,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症等等都和目前人们饮食品种单纯有关,世界上营养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们先人提出营养二字的涵义,实在和国外一些国家所用的 Nutrition 一词不完全一致,西方的这一名词指的是以滋养、养料的涵义为主,没有明确包含有中国古代的“营”字,“营”者谋取营运也,中医的营、卫、气、血之一也。

1.中餐的营养成分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是以谷类事物为主要能量来源[2],它所提供的热量约占膳食总热量的75%,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蛋白质总量的66% 而动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热量约占8%,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11%。这样的膳食结构在营养学上称为高谷类膳食,它含有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但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烹饪技术及对口味的要求,许多蔬菜在洗、切、煮等过程中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健康物质被剔除了。由于谷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组成又不完善,这类膳食提供的蛋白质不仅表现为数量不足,其生理价值也较低,钙的摄入量不足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维生素含量不足也是这类膳食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膳食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上升趋势[3]。但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为了改善传统膳食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成了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5]。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缺的,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2.西餐的营养成分构成 当前发达国家上行的是过盛行膳食,以肉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其特点是含能量密集过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复合碳水化合物。虽然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足,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但如果营养摄入过多,则会引起营养摄入过剩,这不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的疾病,同时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西方国家目前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普遍推荐中国的膳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可见,合理饮食,平衡营养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中餐风味与西餐风味的比较 菜肴之美,当以味论,而味首在本味.个国家的民族食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国菜肴实惠,富有家庭便餐风味,就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朴实性格和务实精神。

中西方由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于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一样。综上所述,“吃”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饱”上,而应该考虑怎样“吃”才能吃得有营养,另外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

下载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戴春花 《考试周刊》2008年 第52期 作者:戴春花 时间:2016-01-11 浏览:68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 价值观 中西方 摘要: 价......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

    从中西方会计制度差异看国外ERP系统的差异

    从中西方会计制度差异看国外ERP系统的差异 ERP软件在发达国家企业的使用非常普遍,据《计算机世界报》报道全球经济500强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使用ERP软件来管理企业活动,发达......

    由“佛跳墙”和肯德基炸鸡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的差异在其深层次上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与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有关。本文从中国的“佛跳墙”和美国的肯德基炸鸡展开,描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姓名 学号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

    西方小吃的地道英语表达

    西方小吃的地道英语表达 每天早晨的地铁站边,很多上班族都会排队买早餐,下班后街边的路边摊也会生意火爆,卫生问题先放一边,路边摊确实超好吃!关于路边摊的英文,基本是和食物相关......

    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论文

    英语是世界六大通用语言之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地区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随着我国和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了解英语语言特色一定的积极意义。西方宗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