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论文
英语是世界六大通用语言之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地区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随着我国和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了解英语语言特色一定的积极意义。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有一定的影响,探究这种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英语和西方的一些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
1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
1.1英语语言中的宗教文化格言
英语中有许多格言,和汉语类似,格言的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不同,是对字面意思的一种延伸,这些格言有很多和宗教文化有關。
基督教是西方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其经典《圣经》则被教徒奉为圭臬,英语语言中很多格言与圣经有关。比如“atreeisknownbyit’sfruit”这句话在英语地区广为流传,其字面意思是“看果实就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而在英语语言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其引申义:观其言知其行。另一句“samewayasyouwouldliketobetreated”字面意思是“你会尝试别人喜欢的方式”其引申义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式在英语中十分常见,深刻体现了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2英语语言中的宗教文化人名、地名
英语中,有大量重复的人名、地名,看似普通,其实很多都是源自于西方宗教。比如我国历史上著名军阀唐继尧,其名字中“继尧”即是继承上古人物唐尧之意,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十分常见。
现代美国人中,很多人名“保罗”,比如NBA球星保罗·乔治,保罗即西方宗教文化中耶稣的门徒之一。此外,耶稣还有12门徒,即西门彼得、安得烈、雅各布、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小雅各布、达太、西门、犹大,基督教的新教和旧教文化中,12门徒的名字不同,但很多都被西方人所用,比如约翰等。
此外,英语中很多地名也和宗教文化联系密切,美国旧金山,又名弗朗西斯科、圣弗朗西斯科,这一地名的来源就是西方宗教人物,同样,圣安东尼奥也来来源于宗教,突出体现了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渗透。
1.3英语语言中有宗教文化色彩的俗语
在观看英语原声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mygod”、“Jesus”等词汇,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宗教,均是上帝之意,对俗语的渗透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的重要体现方式。
不同于格言,俗语往往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经典好莱坞故事片《教父2》中,参议员吉尔瑞在看到尸体后,掩面痛哭,口中所说“Jesus”即是一种宗教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表达自己的悲伤、痛苦情绪的词语,意为“上帝”,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相同,但在引申义中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而在大部分英语原声电影中,出现一些恐惧、混乱镜头时,往往会听到“mygod”一词,字面翻译,是“我的上帝”、“天呐”的意思,引申义也相同,但和“Jesus"的表达效果类似,“mygod”也带有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俗语的渗透,是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2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2.1丰富了英语语言
研究西方历史,往往会发现大量的宗教元素,基督教的起源,被认为是在西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也就是现在中东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随后迅速得到传播。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该信基督教,其后由于宗教问题,西方爆发了多次战争、革命运动,包括德国内战、十字军东征等,宗教的影响可见一斑。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宗教文化深深植入西方人的生活,丰富了包括英语在内的多种语言。
在俗语、地名、人名、格言等方面均可以看到宗教元素,这使英语语言大为丰富。1611年,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士确定了标准版本的圣经,并在英国大力推行,英国是新教国家,但经过了多次运动、战争后,也不再排斥旧教,因此詹姆士确定版本的圣经得到了全国的认可。在随后的时间里,有超过5000个词语被英国人从圣经中挑选出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英语的语言表现力进一步增强。16世纪末期,西班牙从北美殖民地开赴欧洲的运宝船屡遭英国海盗骚扰,由于英国官方参与了分赃,对西班牙的控诉不予理睬,愤怒的腓力二世先后发动五次远征,也就是著名的无敌舰队之战,但均以失败告终。英国人渐渐取得了海上霸权,并在随后200年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国殖民运动的兴起,詹姆士版的圣经也开始广为传播,西方宗教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均不成程度开始受到西方宗教文化、英语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即深受宗教文化影响,林肯往往喜欢在演说中加入一些宗教元素。由于美国人广泛接受了基督教文化,而且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林肯的演说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林肯的代表作《葛底斯堡》演说,即添加了宗教元素,比如“wecannothallow”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使他神圣”,林肯在演说中强调了战争的悲壮和意义,哀悼了亡者,这样的演说目的在于感染到场的美国人,而并非理性说教。当带有感情色彩的宗教语言出现后,其感染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林肯演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英语语言丰富性的提升,是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重要影响。
2.2强化了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使用的语言中,英语并非表现力最强的,法语十分婉转、德国则显得铿锵有力,汉语特色是字母和汉字的两种表达方式,日语、汉语中则包括大量汉文化特色。在长期的发展中,英语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表达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如前文所说,在林肯的演说中应用了宗教元素,演说效果获得明显提升,这只是宗教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其他的俗语、地名、格言中,宗教文化的出现频率更高。由于宗教本身是一种可以触碰的、感受的文化,带有一定的煽动性,将其融入到语言中后,语言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加强。
比如“Cannotyouseethewritingonthewall”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你看不到墙上写了什么吗”引申义为“厄运即将降临”这句话与宗教的联系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西元70年,希律王通知罗马时期,大规模镇压中东犹太人起义,罗马统帅迪杜下令烧毁了犹太教的圣殿,以显示罗马的强大,耶路撒冷等地的几十万犹太人被杀、更多犹太人被驱逐,直到罗马分裂,各地的犹太人才被允许在安息日回到耶路撒冷,幸存的犹太人遂返回圣殿遗址的一处墙体边缘,哀悼死难者,面墙而哭,这就是哭墙的由来。“Cannotyouseethewritingonthewall”中的“wall”即是指哭墙,而厄运即将来临,也是对哭墙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种延伸。
类似的语言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均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将相关词语、短句融入英语中,取其引申义,这些词语、短句大大提升了英语的表现力。
3结束语
西方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基督教、犹太教等均产生过相当规模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多被融入到语言中,没有随着时间一起流逝。英语是受宗教文教影响较大的语言之一,在现代英语应用、英语使用者的日常语言中,依然可以看到宗教文化的元素,对其进行探究,有利于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
第二篇: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学院:建艺学院
班级:工设09.2
姓名:李贝贝
学号:120094701024
序列号:1
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景优美的名山被佛、道教徒占后经过多年的修建成为宗教名山,正是这些以宗教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宗教发展与依托的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宗教发展之源地,从这里流传、扩散到各地。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情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二、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
也在唐太宗贞观 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占优势。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传说在唐朝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达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着名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着,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如《河含》、《河毗县》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此种影响,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着名的也要数佛教寺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着名的佛画家等等。而道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紧密相连的。
三、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内容。
四、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想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
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已无我,就很接近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象。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形象感人了。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艺术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宗教同样创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化”了的。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摄于自身之内。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至于某些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而对宗教意识、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该批判抛弃的。
上面这些就是我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理解,我知道以我的知识对宗教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宗教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2003.
第三篇:关于当代小说中的宗教文化分析的论文
一、当代小说中的宗教文化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后,宗教文化一直处于被排斥的范畴之内,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宗教文化都缺乏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有着影响力的作家,如鲁迅、冰心、郭沫若、老舍等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读出被隐没的宗教文化色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各种宗教文化及活动都逐渐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并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发现宗教文化的影子,如作家张贤亮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作品《废都》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霍达的以伊斯兰教为题材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等都蕴含着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些小说在描述中或是在困难中去得到宗教文化的心里安抚,从而得到生存的能量,或者在描述歧视宗教文化及宗教文化中的不公去展现自己的不满。以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小说分析为例,在它的后记中说道“只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出作者对这种紧张气氛的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怖,但是有着宗教文化的寄托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种心灵上的寄托从而让作者勇敢的生存着。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也是对作者本身的一种潜在的修炼,从而能更好的找到慰藉自己心灵的灵感同时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文化通过文字的叙述也给它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能量。
二、以维吾尔族小说为例来阐述其中的宗教文化
在维吾尔族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两种风格的作品表达形式,一种是对历史性为主导的真实事件及历史故事的描写,另一种是以抒情为主的将历史与现实贯穿其中的描写。这两种当代小说写作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其中以作品《阿曼尼沙汗》、《赛义德汗》为例,许多当代作家都喜欢在他们的小说中去寻找某个宗教题材或者历史故事来获得创作灵感,这两个小说也就印证了这一说法,其两篇小说的作者特别注重历史真实性的记录和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这种当代小说将“历史”至于小说主导的位置,完全按照历史的演绎去重述历史,这也就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审美追求。那么另一种以《故乡》和《刽子手太太》为例,它主要以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分析为主,是历史与抒情表达的中的“诗”为主。将历史呈现出来的严谨与抒情的诗相结合,达到灵动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作家的写作手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一面如《走过天险的人们》的作者巴图尔肉孜则摒弃了原有的写作手法而去大胆的运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去描写了维吾尔族的历史和对宗教文化的信仰。在读者中得了不错的反响。不同时期的作者在创作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差异,但是不难看出维吾尔族在历史真实性的叙述和对宗教文化的表达上都有着一致性。所以不管事哪一种创作风格的小说作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对宗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和信仰的基础之上的。
三、结语
我们不难得出,宗教文化有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说与宗教都是为净化人类的心灵所服务的,我们何尝不把阅读小说当成一种修行呢,我们在接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去感受、反思、发现、打开自己心灵上的那扇窗户去得到心灵深处的慰藉。同时,宗教文化在当代小说中的渗透也架起了了我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我们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着思想上更多的沟通。
第四篇:英语知识 在语言中体味文化
在语言中体味文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张素芳
一.溯源品文
1.历史事件映射成语的文化沉淀
一则故事承载一段历史,记录大洋两岸曾经的战乱。印刻天涯若比的文化遗迹。
相传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表明后路已断,“burn one's boats”恰似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表述了同样的意境。
2.传说使成语寓意增辉
据说公元前447年波斯奖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请示德尔斐神后知道要 “Leave no stone unturned“(翻转所有的石头)最后找到了财宝。相似 “千方百计”。
3.典故是成语不息的源泉
“Sword Damocles”(达摩克里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个亲信叫达摩克里斯,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妄想君位者,在一次宴会上,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当他猛然抬头,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随时都有刺到头顶的危险。他吓得战战兢兢,惶惶不安。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而汉语有”千钧一发“,出自《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两者如出一辙。
4.古代寓言是孕育英汉成语的温床 “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路,碰到一个山林小神(satyr)领他回自己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呵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呵气取暖。到家后,山林小神给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气。山林小神问他又干什么,他回答说粥很烫,想把粥吹凉。山林小神对他说:“你嘴里的气既吹热又吹冷(blow hot and cold with the same breath),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此寓言原喻“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现意:“动摇不定,反复无常”。而与之相近的汉语成语也有着远古的描述:“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诉他们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都很生气。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原来比喻用作诈术欺骗,后来也比喻反复无常。
5.诗文和史书给成语一片沃土
英汉成语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大多数成语与诗文和史书相连:孜孜不倦,有备无患,出自《尚书》;忧心如焚,战战兢兢,出自《诗经》;学而不厌,出自《论语》;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纸上谈兵,出自《史记》;肝脑涂地,出自《汉书》”。
英语许多成语来自《圣经》。如:to fall from grace(堕落犯罪),at the last gasp(奄奄一息),to castle pearl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
由历史渊源形成的成语众多,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倘若知其本源方可用之自如,解其谜疑。
二.修辞话义 1.喻义相仿
喻体不同,喻义相仿的中西成语比比皆是。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杀鹅取卵即汉语的杀鸡取卵)都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借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汉语中还有“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义赏。Love me love my dog即“爱屋及乌”; 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at the end of one's rope :“山穷水尽”;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喻体不同,而涵义相近。2.异曲同工
英汉语言中都有些成语明明暗暗,远远近近,似懂非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士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在德国古画中,风被画成狗头和狼头。因此,猫被当作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to rain cats and dogs即“倾盆大雨”。出自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3.望文生义
同义同喻同形的中西成语拉近了异域文化差距。如: 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还牙),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三.异彩纷呈 1.意在言外
生活环境是成语滋生的土壤,也是文化相斥的因由。中华大地盛产竹。便出现与竹有关的成语。“雨后春笋,势如破竹,功垂竹帛,揭竿而起,罄竹难书”等等。英国人善航海,许多成语则与航海有关。如:to sail under false color(欺世盗名),to sail before the wind(获得成功),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等。
2.各有千秋 “胸有成竹”、“气冲牛斗”、“刮目相看”、“惊弓之鸟” 令外国人 惊诧不已。all Dutch/Greek to me(一窍不通),hammer and tongs亦非“锤子和钳子”。而是“精神抖擞”中国人亦难知其意。
成语具有语义一体化和结构定式化的特征。无论在其外表形式,还是在其内在意义,无论汉语或英语,成语都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沉淀,体现出浓缩了的语言韵味,简洁精辟,反映各自文化特质,传送远古文化信息。当我们潜心品味之时,俨然在翻阅中西文化的篇章,仿佛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庭院中徜徉。
(通讯地址:123000辽宁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基础部)
第五篇:《西方新闻语言》论文选题
浙江大学2012–2013学年春夏学期
《西方新闻语言 》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学号专业成绩Essay Titles for the Course: Journalistic English: 《西方新闻语言》期末论文选题:
1.Research on the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
《新闻英语标题用词特点辨析》
2.Research on th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
《关于新闻英语标题语法特点的研究》
3.Research on the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
《试论新闻英语标题修辞特点》
4.A Close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al Reflections of New Words and Their
Special Feature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新闻英语新词对社会文化的折射及其特点》
5.Research on the Use of Metaphorical Word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and the
Cultural Elements
《新闻英语中比喻性词语的使用与文化因素》
6.Research on the Use of Euphemism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and the Cultural
Elements
《新闻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与文化因素》
7.Research on the Use of Jargon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试论新闻英语中行业词语的使用》
8.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News Lexicon
《论新闻英语词汇与文化因素》
9.News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A Case Study
《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新闻话语---以---为例》
10.News Text Decod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A Case Study
《在跨文化语境中解读新闻文本---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