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时间:2019-05-14 01:4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第一篇: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这种礼仪被融入到国人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之交,小到朋友之情。“礼仪”一词已经深刻在了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中,饮食自然也难逃礼仪的管辖。饮食文化现象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前端的表现。

孔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孔子的理念中,人活一世,不外乎两件事:男女,饮食。因此中国人对于饮食异常重视,中国主人接客待物的最高礼节也通常在饮食中体现。而在注重个体价值的西方国家,时间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单位,所以饮食通常也就不被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饮食在社会体系中价值也就不那么重要。所以,在中西方交流中,由饮食引发的误解也就越来越多,而这种误解恰恰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开放中的中国与西方的接触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沟通。这种存在于沟通之中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饮食文化差异。例如,在中国餐桌上,盘子空着似乎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在传统菜品“蒸鹿尾”中,厨师往往会按照客人数量准备菜品,而在此之余,就一定要留出一片,称之为“压碟”。而在西方分餐式的饮食习惯中,剩下饭菜被看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当国人与外宾围坐一桌时,就会出现觥筹交错与拼命光盘相交织的奇妙现象。而在时下的价值观中,剩下饭菜已不被普遍接受,对错不论,在这里我们仅讲差异。

酒文化同样是饮食文化中不可不提的一部分。酒,甚至被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的催化剂。所以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这之中的差异性同样巨大,在西方国家中,酒仅仅被作为佐菜之肴存在着。

第二篇: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

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姓名体系。本文拟从中西方姓名的起源、取名的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姓名文化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姓名 传统文化 跨文化交际

姓名历来都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个人识别标志。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如汉民族的“重姓轻名”、“男女各姓”,英语国家的“重名轻姓”、“妇随夫姓”等,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建立企业及个人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在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减少误会与磨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姓名习俗不尽相同,这里主要是将汉族的姓名文化与英语国家的姓名文化进行比较,因为英语国家的姓名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姓氏的来源

1、汉族的姓氏来源

中国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准确的统计数字。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收入常见姓484个。严扬帆先生编辑的《新编千家姓》收姓3107个。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收入5730个。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收姓6363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姓数量相当大,但现在常用的姓也就100个左右。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祖先的图腾为姓,即以所崇拜的动、植物名称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

以封地为姓,即以朝代名或国名为姓。如,赵、宋、秦、韩、齐、陈、管、曹、蔡、魏等。

以居住地为姓,即以祖先居住的地方为姓。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分别居住在都城的四隅,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由此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由此便以西门为姓。传说中的伏羲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以东方为姓。

以官职为姓,即以祖先担任的官名为姓。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职,“司马”是掌管军事的官职,他们的后代就以这些官名为姓。

以职业为姓,即以祖先的职业为姓。如,石匠姓石、制陶人姓陶、巫术者姓巫、屠夫姓屠、乐手姓乐等。

以颜色名称为姓,即以自然界的颜色作为姓。如,白、黄、蓝、青等。

中国女性无论结婚前后都保留自己独立的家姓,即男女各姓。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按照传统习惯妇女结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即妇随夫姓。如,Marie White 小姐与John Brown先生结婚,婚后女方的姓名为 Marie Brown。香港地区的妇女结婚后往往将丈夫的姓加在自己的姓名前。如,徐小丽与张小刚结婚,婚后女方的名字为张徐小丽。许多去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华人,也包括外语院系的学生,为便于与外国人的交往,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但姓是不改的。而许多来华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为便于与我国人员的交往,常常给自己起一个汉语名字,不仅名是汉语的名,而且姓也是汉语的姓。

2、英语国家的姓氏来源

英语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语姓氏主要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随着18世纪英帝国的殖民开拓的兴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汉英姓氏来源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英语国家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以职业名称为姓。英语中以职业名称为姓氏的情况同汉语情况相似,但职业范围要广得多,以职业名称为姓的人名比中国要多得多。如,常见的Smith姓,是英语国家中一个十分普通的姓,因为在早期的英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如金匠Goldsmith、铜匠Coppersmith、铁匠Blacksmith等。其它还有面包师Baker、理发师Barber、渔民Fisher、裁缝Tailor、猎人Hunter、屠夫Butcher、海员Sailor、木匠Carpenter等都是常见的姓氏。

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如,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丛林等。

以自然现象为姓。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等。汉语中没有此类姓氏。

以动物名称为姓。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但由于审美情趣不同,所选动物也不同。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以动物名称为姓的要多得多,而且有的确实还有点滑稽。如,有姓鸟的Bird、有姓鱼的Fish、有姓狗的Dog、有姓马的Horse、有姓羊的Lame、有姓公牛的Bull、还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如,Longman表示高个子、Small指身体瘦小、Bunch驼背、Fatt胖子、Strong指身强体壮者、Armstrong指手臂有力量的人等。汉语中没有此类姓。

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是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人们求新求异的价值观非常突出,凡事都追求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他们的名字也是如此。如,有姓苹果Apple、桔子Orange、水稻Rice、小麦Wheat、玉米Corn之类粮食水果之外,还有姓熏肉Bacon、火腿Ham、咳嗽Cough、毒药Poison、骨灰Ash的,真是有些稀奇古怪。当然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都是采用音译的办法,即读什么音,译什么字。如,Mrs.Bird伯德夫人、Miss Fish费斯小姐、Mr.Fox福克斯先生、Mr.Strong斯特朗先生。

二、中西方人的取名方式

1、中国人的取名方式

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姓有单姓,也有复姓,名有单名,也有双名。传统上中国人的名字有两个字,但现在一个字的越来越多。人们取名时,在意义上和形式上都有讲究,而且男女有别。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 遍带有阳刚之气;而女子的名字常带有那种秀美、贤淑、可爱的形象。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历朝历代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如,建国、治国、安国、定国、建华、永清、永康、永发、长生、超尘、招弟、志坚、志强、志高等。

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

以出生地点为名。如,衡(阳)生、京(北京)生、沪(上海)生、黄河、长江、湘(湖南)生等。

以植物、花卉为名。常用于女子名。如,梅、桃、菊、荷、莉、兰、花等。

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照排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字或带“木”旁的字。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东、跃进、振华等。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也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一个人生下来是取名,等到成年之后再命字。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是有名有字,如,孔丘字仲尼。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仲”字。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意思相近。一般平民百姓往往有名无字。社交活动中,尊敬别人时称字不称名,自称时称名不称字。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外,还有自己给自己取的“号”。

2、西方人的取名方式

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其排列次序刚好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名。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e Smith, 为了方便,常写成Linda J.Smith或 L.J.Smith。西方人取名的方式与中国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Charles Robert Darwin,他的父亲叫Robert Darwin,他父亲的哥哥叫Charles 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面加上伯父的名字,即Charles Robert Darwin就是他的名字。又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都为儿子取了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为了便于区别,就在儿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Junior(小),通常缩写成Jr.如,Franklin Roosevelt Jr./ John D.Rockefeller Jr.。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和Mary, David, Joseph, Peter, John等均直接选取自《圣经》。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如William的昵称是Bill, Richard的昵称是Dick, Elizabeth的昵称是Bess等。

在英语国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一些传统名字中表现尤为突出。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词。这与中国女子取名有相似之处。如,Allen 意为阳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男子取名时常要求用名字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等。如,Andrew意为刚强、Frank意为自由、Henry意为统治者、William意为意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 为大丈夫等等。

三、中西方姓名的翻译

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又学习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增加了解与信任,姓名的翻译至关重要。国务院在1978年曾颁布了关于我国人名地名一律以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决定,当然也有例外,如西藏就译为Tibet。目前我国对人名地名的翻译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

1、中国人名的英译

中国人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文化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翻译人名时应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

按照中国人名的顺序翻译。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不妨适当照顾译语文化。姓全部用大写拼音字母。如,王小丽,可译为:WANG Xiaoli。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外国人会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的。当然这种翻译方法也会带来文化的空缺,这也是不得已的事。

对已有的定译名,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如,宋庆龄(Soong Ching Ling)、陈嘉庚(Tan Kak Kee)、孙逸仙(Sun Yat Sen)等。

3、英美人名的汉译

对英美人名的翻译同样要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要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

音译是翻译外国人名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但为了使音译名词不致于过长,某些不明显的音可不译。如:Engels恩格斯(不必译成恩格尔斯)、Elizabeth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丝);姓不必译成汉人的姓,以免引起误解。如:Tolstoy托尔斯泰(旧译“陶师道”过于中国化)、Gogol果戈里(旧译“郭哥儿”也不妥);妇女的名字可以女性化。如:Anne安娜、Mary玛丽等。

按照外国人名的顺序翻译,即先名后姓。名与姓之间用圆点间隔符号“•”隔开。如:Carl Smith卡尔•史密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对已有的定译名,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过去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不是很规范,有按先姓后名的,也有按姓的第一个音节的发音选用中国人的姓氏翻译的。如:Bernard Shaw萧伯纳、Leigton Stuart司徒雷登、Joseph Needham李約瑟、Vincent Rurhnasearmy陆文星等。这些译名虽然常常引起不了解情况人士的误解,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需再更正。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的社会功能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人们在选择姓名时有着种种原因和道理,所以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自不同的姓名体系。姓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外来文化也有所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宋柏年.施宝义.中国文化读本[M].商务印书馆,1999

第三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有着天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字:饮食文化 中西方 差异 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黄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来,翻腾的黄河和肥沃的土地供养了亿万炎黄子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耕种和捕猎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学习和传承中将其保留并发展了下来。饮食文化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距离神州大地千万里之远的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是以放牧、打猎为主的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同。而这些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价值观。

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有了这些差异,饮食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与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体可以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方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并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来阐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点。

首先,从饮食观念上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中国菜肴极其重视“味”,其次才是“色”与“香”。所以中国的厨师都善于应用各种调味料,对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着极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这一特点在川菜和湘菜这两个菜系中尤为突出。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从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视“营养”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美和愉悦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对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从理性出发,坚持食物的营养大于一切,偏爱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充分表现出西方人价值观中爱科学、重理性的精神。

其次,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来源丰富。但也正因为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但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还是占据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大部分,这一点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历史中,谷物作为主食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作为受赠者的我们,也对这种谷物产生天然的感情。正是这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古老的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人都向往和平、无争和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也逐渐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扎根下来,并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这种通过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国人天生就有着与人友好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的旗帜。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演进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们在饮食结构中更偏向于动物性食品为主,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探险与征服自然的性格特点。这两种文明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牛奶面包和肉类食物,他们对动物性食品的依赖如同中国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一样。然而这种饮食结构上对动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赖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生存再去寻找资源的根源所在。而这便激发了西方人传统价值观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认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创造改变自然,从而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这种从饮食文化里反射出来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根深蒂固,成为西方文明的鲜明旗帜。

从饮食结构的差异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价值观不同,前者是与谷物为伴,主张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则是崇尚食肉者的竞争文化,宣扬征服自然的精神。

再次,从饮食方式上看,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餐具的使用。

很明显,选择不同的餐具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中西方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根据克拉克洪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1)认为人类屈服于自然;(2)认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使用筷子的人们因为没有刺、戳的不文雅行为而显得比较优雅、有教养,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文雅、温和。著名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谈到筷子的使用,他说,筷子不像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我们便可以知道中国是奉行第二种价值取向的国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中国人行事时力求与自然平衡,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强烈反对并尽量避免攻击或侵略。

克拉克洪的第三种价值取向在许多西方国家得以体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类控制、驯化和征服的。由于生态或历史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祖先靠打猎为生。肉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为了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必须擅长狩猎即使用如刀、叉、剑、矛等武器与动物搏斗或杀死动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侵略与冒险的性情。与筷子相比,刀叉代表着暴力、残忍和对食物的毫不掩饰的毁坏。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从对餐具的不同选择可以折射出两种文明的不同价值观,即中华文明的重和谐尚儒雅的传统和西方文明的冒险与征服的精神。

Abstract: It is a fact that the diet cultur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nfluences both ou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To some extent,the diet culture can reflect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history and values of a nation.Due to so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di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their values are very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Key words: die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s values 参考文献:

杜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英)罗伯茨(Roberts,J.A.G.).《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中外饮食文化》 隗静秋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 蔡德贵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西方饮食文化》 杜莉 孙俊秀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第四篇: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名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他们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他们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第五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9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1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1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1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4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5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6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2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2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2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28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31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33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34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3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36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37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3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4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42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43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44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45 流行语的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 47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50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51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52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53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55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6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63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6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67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68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7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72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74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7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78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7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81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82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85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8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8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91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9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5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9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98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00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1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2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05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07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0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11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14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15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8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19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121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3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24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2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27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12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13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132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34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36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40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42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43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45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7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48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49 浅析苔丝之死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5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152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5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5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55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5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158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15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60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6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2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64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65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166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167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8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169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7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71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73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7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75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76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17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17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7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81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82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83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84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186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187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8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89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90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91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92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93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94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96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97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98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199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200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下载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据一些科技人员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戴春花 《考试周刊》2008年 第52期 作者:戴春花 时间:2016-01-11 浏览:68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 价值观 中西方 摘要: 价......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推荐本文 -----------------[摘要]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交往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电影《花木兰》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姓名 学号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5篇范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 3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 4 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