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3:3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第一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 3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5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 7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9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1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12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13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 15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20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21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23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 24 浅谈典故英译汉的翻译方法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26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31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32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33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35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37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39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40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41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42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44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45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 4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48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 4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50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52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54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57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58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从高校口译教学中看口译思维的重要性 60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63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65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66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67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69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70 Views on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71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 72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73 论嘻哈文化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74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 76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77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78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7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81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83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84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85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88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89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90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91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92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94 论苔丝悲剧的根源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96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98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9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00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102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103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05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106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108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110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12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13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15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116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 117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18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1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122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124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125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26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 127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 128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130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 131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133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134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35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 136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13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139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140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141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42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43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44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145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47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49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 151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152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153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154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55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56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57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158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59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160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161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162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63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

164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16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 166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167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168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69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170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17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

173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174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75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76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

177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78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180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81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182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83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184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185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86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187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188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89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1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192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193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94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95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196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1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8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199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200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第二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有着天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字:饮食文化 中西方 差异 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黄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来,翻腾的黄河和肥沃的土地供养了亿万炎黄子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耕种和捕猎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学习和传承中将其保留并发展了下来。饮食文化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距离神州大地千万里之远的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是以放牧、打猎为主的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同。而这些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价值观。

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有了这些差异,饮食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与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体可以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方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并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来阐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点。

首先,从饮食观念上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中国菜肴极其重视“味”,其次才是“色”与“香”。所以中国的厨师都善于应用各种调味料,对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着极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这一特点在川菜和湘菜这两个菜系中尤为突出。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从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视“营养”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美和愉悦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对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从理性出发,坚持食物的营养大于一切,偏爱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充分表现出西方人价值观中爱科学、重理性的精神。

其次,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来源丰富。但也正因为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但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还是占据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大部分,这一点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历史中,谷物作为主食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作为受赠者的我们,也对这种谷物产生天然的感情。正是这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古老的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人都向往和平、无争和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也逐渐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扎根下来,并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这种通过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国人天生就有着与人友好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的旗帜。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演进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们在饮食结构中更偏向于动物性食品为主,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探险与征服自然的性格特点。这两种文明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牛奶面包和肉类食物,他们对动物性食品的依赖如同中国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一样。然而这种饮食结构上对动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赖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生存再去寻找资源的根源所在。而这便激发了西方人传统价值观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认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创造改变自然,从而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这种从饮食文化里反射出来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根深蒂固,成为西方文明的鲜明旗帜。

从饮食结构的差异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价值观不同,前者是与谷物为伴,主张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则是崇尚食肉者的竞争文化,宣扬征服自然的精神。

再次,从饮食方式上看,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餐具的使用。

很明显,选择不同的餐具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中西方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根据克拉克洪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1)认为人类屈服于自然;(2)认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使用筷子的人们因为没有刺、戳的不文雅行为而显得比较优雅、有教养,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文雅、温和。著名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谈到筷子的使用,他说,筷子不像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我们便可以知道中国是奉行第二种价值取向的国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中国人行事时力求与自然平衡,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强烈反对并尽量避免攻击或侵略。

克拉克洪的第三种价值取向在许多西方国家得以体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类控制、驯化和征服的。由于生态或历史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祖先靠打猎为生。肉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为了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必须擅长狩猎即使用如刀、叉、剑、矛等武器与动物搏斗或杀死动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侵略与冒险的性情。与筷子相比,刀叉代表着暴力、残忍和对食物的毫不掩饰的毁坏。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从对餐具的不同选择可以折射出两种文明的不同价值观,即中华文明的重和谐尚儒雅的传统和西方文明的冒险与征服的精神。

Abstract: It is a fact that the diet cultur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nfluences both ou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To some extent,the diet culture can reflect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history and values of a nation.Due to so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di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their values are very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Key words: die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s values 参考文献:

杜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英)罗伯茨(Roberts,J.A.G.).《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中外饮食文化》 隗静秋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 蔡德贵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西方饮食文化》 杜莉 孙俊秀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第三篇: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自小我就是一个吃货,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吃遍世界上的美食,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很是单纯,可爱。上了周老师您的课以后我知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我们从不会感到无聊,今天我想用这次期末作业来表达我对饮食的热爱,希望可以用自己浅显的观点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饮食文化和中国社会变迁的联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众所周知的。古人也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吃”真的很重要,我从小就立志于做一个资深的“吃货”。近几年来,有个很火的节目是关于吃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节目制作人说:“该节目是美食和历史的交织参拌,《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饮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一个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其社会的根源和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中华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可以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请跟着我的脚步让我们在饮食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吧。

还记得那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吃的像个人样,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从吃粗粮到吃细粮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到了八十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但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从这些“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来到了九十年代,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但是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就得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吃并选择着;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病毒,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相信在将来会演绎出越来越多的饮食新文化,国家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真的的大国、强国!有一句话说得好:民富则国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称之“强国”。我们已经有了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经济、军事实力也在稳步加强,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On the Diffe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Based

on Expo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2010 world expo in Shanghai is an international culture festival, and is also a gourmet feast, which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for the diet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od concepts, contents, cooking method and mode.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is in constant fusion between each other, and form the advantage complementary trend.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rough the Shanghai world expo.Key Words: the Shanghai world expo;diet culture;differences;culture fusion 目录: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观念,饮食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开始注重营养和科学搭配。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中国菜,开始追求味道和意境,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饮食方面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西方人吃的是营养。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

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三)、烹调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

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那种原料。

(四)、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

术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光芒。在西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那也是很多西方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像唐人街。尽管中国的餐饮形式多样化,美味让人留恋忘返,但传递的文化价值却一直难有突破,与美国餐饮的快速便捷,法国大餐的浪漫高雅相比,中国餐饮的定位很模糊。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餐特别是洋快餐,席卷了中国餐饮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异地美食,全国诸多

地方都开设了西餐厅,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招牌随处可见。随着营养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也更加注重科学搭配,合理地摄入热量。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更加趋向理性,特别是年轻人的饮食越来越西方化。而在西方饮食中,蔬菜类的比重也明显加大,西方人越来越欣赏中国的饮食,越来越重视体验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饮食文化应该增强交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先进的科学的餐饮文化体系。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加强中西方饮食文化相互配合,提高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中西饮食文化将出现融合共存的发展势头。中国饮食应汲取西方饮食的科学观念,应该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使之更为完善。西餐也应该向中餐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饮食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将会出现一种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科学的新生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和多元化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饮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饮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各有所长。西方主张个自由,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主张团结协作。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向着融合的趋势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国应该充分吸收西方饮食的优点,取长补短,实现中

国饮食的大发展,符合现在人们的健康、营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郁青青,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滕延江,王 勇.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5(2)

3、傅 强,王 辉. 浅谈在2008 年奥运会市场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4、孔常润.热点探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

第五篇: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 烹饪过程 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 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世博餐饮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西餐服务的细节,例如摆盘的细节、音乐的细节、享受的细节结合起来 音乐、环境、灯光都要充分利用,营造更好的就餐环境,这种中西融合也必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观念,饮食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开始注重营养和科学搭配。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中国菜,开始追求味道和意境,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饮食方面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西方人吃的是营养。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三)、烹调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那种原料。

(四)、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光芒。在西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那也是很多西方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像唐人街。尽管中国的餐饮形式多样化,美味让人留恋忘返,但传递的文化价值却一直难有突破,与美国餐饮的快速便捷,法国大餐的浪漫高雅相比,中国餐饮的定位很模糊。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餐特别是洋快餐,席卷了中国餐饮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异地美食,全国诸多

地方都开设了西餐厅,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招牌随处可见。随着营养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也更加注重科学搭配,合理地摄入热量。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更加趋向理性,特别是年轻人的饮食越来越西方化。而在西方饮食中,蔬菜类的比重也明显加大,西方人越来越欣赏中国的饮食,越来越重视体验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饮食文化应该增强交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先进的科学的餐饮文化体系。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加强中西方饮食文化相互配合,提高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中西饮食文化将出现融合共存的发展势头。中国饮食应汲取西方饮食的科学观念,应该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使之更为完善。西餐也应该向中餐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饮食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将会出现一种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科学的新生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和多元化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饮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饮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各有所长。西方

主张个自由,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主张团结协作。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向着融合的趋势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国应该充分吸收西方饮食的优点,取长补短,实现中国饮食的大发展,符合现在人们的健康、营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郁青青,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滕延江,王 勇.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5(2)

3、傅 强,王 辉. 浅谈在2008 年奥运会市场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4、孔常润.热点探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

下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由“佛跳墙”和肯德基炸鸡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的差异在其深层次上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与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有关。本文从中国的“佛跳墙”和美国的肯德基炸鸡展开,描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戴春花 《考试周刊》2008年 第52期 作者:戴春花 时间:2016-01-11 浏览:68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 价值观 中西方 摘要: 价......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4......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据一些科技人员研究,......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朱有为学号1210520126一、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在中国,说起饮食文化,在这方面可谓是博大精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不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中国人就是天生的饮食专家!中国本就是四大文明古国......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