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 5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8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11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2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4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5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1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18 王佐良《雷雨》中的汉语俗语英译的信息减值研究 19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20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23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 24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25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26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28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30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31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35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38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39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42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 43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45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47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49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51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52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53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 55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5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58 论被动句的翻译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6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62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63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65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67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68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69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7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75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76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77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79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8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3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85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86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87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89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90(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 91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93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95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96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7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9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101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03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04 英文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106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108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 110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11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113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16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18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1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121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2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126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27 中国英语初探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29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13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 1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4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3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8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40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142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143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5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147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148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49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151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152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153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54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55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 156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57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158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60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61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62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163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 164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165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1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67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 16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16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170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
171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172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3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174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75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76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78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179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180 从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18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82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8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184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5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18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187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18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89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190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91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92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95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196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197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198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199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 200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 谢宇晴 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西方餐饮文化
东方餐饮有其独特之处,而西方国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独特的饮食科学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管理。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空虚的分离与对立,在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使观,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适合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部分对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通过对食物原料的烹饪加工,突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重在满足人的胜利需要。
2起伏的饮食历史
在西方国家,政治上长期分裂,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饮食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式、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国家的饮食烹饪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古代,西方饮食发展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菜。意大利直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餐中历史最悠久的风味流派,也可以说是西餐的鼻祖。并且凭借着自身古朴的风格成为古代西餐中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近代,西方饮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的是法国菜。它深受意大利烹饪的影响,但极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饪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有别于意大利的法国特色,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西餐的绝对统治者。在现代虽然意大利菜、法国菜仍然兴盛、繁荣,但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英国菜和美国菜。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意大利菜和法国菜的影响,但最终与当地的固有特点有机结合,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使传统的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因此成为了西方饮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中,美国菜更是在20世纪中叶时逐渐与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抗衡而部分地成为西餐潮流的领导者,可以说是真正的新贵。
3众多的饮食品种
西方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的区域,历史悠久。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各国形成了众多的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英国菜、美国菜等。这些著名的风味大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烹饪技艺,甚至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而在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
地方风味菜,并且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烹饪艺术风格。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可以看出: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在饮食中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至于色、香、味如何是次一等要求。中国的五味烹调追求味美,营养方面不够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会导致营养破坏。2用餐方式及餐具的差异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4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总结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曦,中国饮食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理论 科学 LEY 巍摹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余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周游
湖北黄冈438002)〔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
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钮词〕餐桌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88-01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 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 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 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 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 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 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 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鑫使用上.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 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 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 原始的筷著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 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 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巧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 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 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 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 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 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 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 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糙 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 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 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 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 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班次安排上.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 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 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 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 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 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 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 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 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 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七 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 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 食物。
三、从狱.扭.上.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 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 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 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 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 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墓、邻里和睦、国人团 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 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 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顺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 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 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 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目、从.桌话居上.中西文化趁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 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 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特大家”、“菜做得不 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
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 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 席,主人会说“己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 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 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 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 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 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 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 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 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 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 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参考文献: [1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 92-127.[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 109 餐桌礼仪文化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ouldgosomewhere.”、“CanIaddsome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四篇: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关键词 丧葬文化 中西文化 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
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西方国家白色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色。红色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
4.礼物文化不同
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期,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对人为操作的崇尚。他们心目中早早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信念: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先天赋予,一切必须靠人为的进取和造就。人应该努力去揭示世界真相。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面前是自主的,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能独立影响环境。他们的主创精神使“个人本位”思想得以产生而巩固。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色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参考文献:
[1] http://
[2]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英文论文)
Abstract
The topic for the culinary culture of the Western table manners ongoing comparison, so that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or their own future development to make adequate preparations.In this thesis, their food culture in the West as the background, analyzing China and Britain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tableware, seating arrangement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of four dining atmosphere, and the Word table view, which reveals cause food cultu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Through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per, can make people fully underst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focusing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us enhancing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ning table manners
CONTENTS
CONTENTS..............................................2 1 Introduction............................................3 2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4 2.1 Differences in time to attend ,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me is a diverse people , Westerners concept of time is a single person........................................4 2.2 Differences seating arrangements...................4 2.3 Tableware differences..............................5 2.4 Differences meal etiquette.........................5 3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8 3.1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ideas..8 3.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objects 8 3.3 Different ways in Qinzhou food , cutlery and etiquette......................................................9 3.3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the Western diet.....10 Conclusion...............................................11 References...............................................12 Introduc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 b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so far from the two cultures.In China , no one party , no matter what the purpose , there will be a formality.Is everyone sitting around , sharing a seat;banquet use round table , which formally created a united, courtesy of interesting momentum.Delicacies on the table of people in the center , it is an object table of people appreciate the taste , but also a table of people '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um.People toast each dish to persuade each other to allow food, then good things before , reflects the mutual respect between people struggle to let virtue.Reflects the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in this area for future generations , to facilitate collectiv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 which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form This mainly pasta and Western-oriented groups , details of table manners becomes more tedious and methodical.They are used in food Dining System , personal self sweep intraday dishes, soup bowl, regardless of others , each disturbance.Westerners also let voluntarily drink , brandy, whiskey , cocktails , like what drink , drink how much to drink , the individual will be respected , reflecting ideas and more reasonable diet.In summary, the Western etiquette ten million kinds ,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my table manners analysis methods.2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2.1 Differences in time to attend ,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me is a diverse people , Westerners concept of time is a single person.Asked to do anything else, 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schedule , which do what , so when attending dinner , this difference appears to be more prominent , in general ,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inclined to time diversity mode ' late '.Often after a half an hour to reach the stipulated time , the owner seems to have already mentally prepared , usually arrange some other programs during this ' waiting ' time, such as playing cards , drinking tea, chat , so that some of the ' first ' guests spend their time.For this ' late ' phenomenon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become accustomed to not see it as a kind of contempt for the host to offer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