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
餐桌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方都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礼仪。无论是日常的民间交往还是较为正式的官方外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冲撞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公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梳理餐桌礼仪的差异,透视其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思路与方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具体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则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Table man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n the long histor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table manners.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people and civil servants must confro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in both daily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formal official diplomacy.Based on thi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is study’s background, value, idea and method,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and find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third part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table manners;cultural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1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2 1.3 文献述评....................................................2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4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4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4 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4 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5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5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5 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6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7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7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7 参考文献............................................................8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礼仪是特定情形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包括对大众一言一行的规范,其约束力不及法律,但是却能为大众的交往提供重要的指导,遵守礼仪的人能够为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获得尊重和认可,违背礼仪的人则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冲突。礼仪的内容包罗万象,而餐桌礼仪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礼仪。简单地说,餐桌礼仪就是人们在就餐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实际上,这一规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然也形成了丰富的餐桌礼仪,这些礼仪既约束着国民的餐桌行为,也塑造着国民的良好形象,其背后折射的是雄厚的大国文化积淀。西方国家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形成了一系列的就餐规则,这些规则与我国的不尽相同,这就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立足于餐桌文化这个小的视角,本文着重比较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目的在于系统地挖掘餐桌礼仪的差异,并进行归类,同时,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这对于增强人民对餐桌礼仪的重视,提高人们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认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弥补现有餐桌礼仪分析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更加系统性,同时能够进一步剖析文化差异,为更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具体研究遵循的逻辑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现象是指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而本质便是餐桌礼仪中隐含的文化差异。按照这一逻辑,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首先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发掘其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归类的方法展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最后通过理论分析,挖掘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阐述这些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本文的文献述评和文化差异分析的部分,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着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在主体的餐桌礼仪差别分析中,主要采用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清晰明了地展示餐桌礼仪的具体区别。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确保本文的研究合乎理论规范,保证本文分析的科学性,提高理论水平。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研究餐桌礼仪差异非常便利的方法,既能保证具体形象,也能够实现与理论的良性结合,从而进一步保证本文结论的说服力。
1.3 文献述评
餐桌礼仪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王娟[2011]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理应不断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从而达
到增进中西方友谊的目的,她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餐桌礼仪,并将其与我国的餐桌礼仪进行了简单的比较[1]。但是将餐桌礼仪的差异直接等同于文化差异,并没有揭示出导致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鄢赫,李晓云[2013]选取了法国的餐桌礼仪与我国进行对比,其对比围绕着进餐方式和气氛两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中餐共食制与法国分餐制的区别,进而揭示了文化意义,整体体现出文化生态学的逻辑[2]。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法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够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也有学者借鉴该方法对比中美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如王靖雯[2013],她从饮食的观点与态度差异出发,对比中美餐桌礼仪,可以说首先对差异的原因作出了诠释,然后再进行现象的对比[3]。这些研究纷纷将重心设为餐桌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对背后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没有作出详细的阐释。
也有学者对餐桌礼仪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餐桌礼仪对比的意义。赵彦[201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对比,探究了背后的隐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认为了解差异的意义在于改善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4]。与餐桌礼仪最直接相关的文化是饮食文化,张亚红[2009]立足于文化内涵考察,提出西方人对营养的关注,对规范的注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导致其餐桌礼仪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这些餐桌礼仪既是其文化观念的体现,也是传承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对于存在的差别,她因为应该辩证地借鉴和学习[5]。邓晓娟[2012]同样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关注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她将餐桌礼仪与社交礼仪、婚俗礼仪结合起来进行对比,除了提取其中的不同点外,还探究了双方的契合点,她认为既要避免盲目西化,也要防止固步自封,应该按照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中西方的礼仪文化[6]。
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界对餐桌礼仪的对比尚不够系统,对文化差异的揭示也不够统一,有必要对餐桌礼仪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深入 [1][2] 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鄢赫,李晓云.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3] 王靖雯.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4] 赵彦.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5]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6] 邓晓娟.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挖掘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
就餐前的餐桌礼仪主要是入座、餐具及菜品摆放等方面。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习惯是入座必须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客人的尊敬,优先请客人入座,而且是上座,这一点在中国最为传统的八仙桌上体现最为明显,现在即使是圆桌,也会划分出主宾、主陪等座次,以示尊卑秩序,一般情况下,女士不会得到特别的关照。餐桌也会按照距离主席台(婚礼中)或是门口的远近进行等级划分。在我国较为正规的上菜次序为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和餐后甜点,热菜之中,首先上炒菜,再上烧制的菜品,一些主要的菜品如整鸡、整鱼,不能让它们的头尾对准客人和长辈,以示尊重。中餐餐具的摆放礼仪较少,如筷子要摆在碗碟的右侧,不能竖插在碗中等。
西方国家在就餐前要对女士表示尊重,如邀请女主人坐到主位上,对就餐人员的年龄和身份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但同样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并在安排座位时特意调配男女的位置,保证交叉。西方国家上菜时,先上开胃菜,再上汤品,然后是副菜,主要是鱼类,再上主菜,一般是肉类和禽类食品,再上蔬菜食品,最后以甜品、饮品结束。西方国家对餐具的摆放要求较多,特别是刀与叉的摆放,一般叉放在左边,刀放在右边,并保持刀口向内,其他餐具以此摆放,从外到内依次使用。此外,西方国家还特别注重餐巾的使用,将餐巾放在腿上表示开始用餐,放在桌面上,表示结束用餐。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
我国的餐桌礼仪在就餐过程中讲究热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如行酒令之类的餐桌文化,以活跃餐桌的气氛,同时,人们也认为餐桌也是拉近彼此关系,进行事务洽谈的重要场合,因而会在就餐过程中频繁敬酒,并讲究一定的尊 4
卑次序。主人也会承担起调解餐桌氛围的职责,并会主动劝客人品尝菜肴或是劝酒,让客人酒饱饭足以示尊重。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讲究安静的氛围,并通过进餐时是否安静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与风度,因而他们不会在进餐时高谈阔论,不会频繁地劝客人吃菜、喝酒,即使要敬酒,也是点到为止,并不会强求,敬酒多为互相祝福。客人自主进餐,也会毫不客气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菜品和酒类。进餐时,西方国家讲究把菜品吃完以示对主人的尊敬。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
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如果将筷子横放在饭碟上,表示已经进餐完毕,之后,主人一般会继续陪客人喝茶闲聊。如果是在餐馆里,一般都是一个人买单,在有人请客的请客下,请客的人要主动买单,如果没有特定的请客人,而是多人聚餐,则经常出现就餐后纷纷抢着付款的情形。如果有剩菜剩饭,人们多会碍于情面,不会主动选择打包带走。
在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中,如果把刀叉摆做刀口向外,叉尖朝上的样子,或是将餐巾摆放到桌面上表示用餐完毕,主人看到客人示意用餐完毕,不会再劝客人继续进餐。如果是多人聚餐,西方国家讲究AA制,并且会在餐后支付给服务人员一些小费,对于剩菜剩饭也乐意打包带走。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
我国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的文化。作为礼仪之邦,我国的很多餐桌礼仪都可以追溯到注重等级次序的古代时期,比如周朝的礼制中便有大量的餐桌礼制,约束臣民,保持对国君的尊重与忠诚,一旦做出不合礼制的行为,可能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而这些礼制也往往成为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到今天,虽然餐桌礼仪不同于早期的等级次序,但是其暗含的尊卑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在餐桌上的座次,菜品摆放的规矩,敬酒的复杂规矩都体现出这种尊卑文化。同时,谦让也是我国餐桌礼仪中隐含的重要文化,对长辈表示谦让,对客人 5
表示谦让,都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追求整体和谐的文化。通过餐桌来加深感情是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要理解,因而在餐桌上,中国人更喜欢通过热热闹闹的形式来塑造饮食气氛,特别是像年夜饭,则直接代表着团聚与家的文化,一个家族的餐桌则是一种族群与集体文化的维护与追求。因而,不难发现,中国人餐桌上的菜品都有着关于整体和谐文化的寓意,比如元宵、月饼象征着团圆。在这样注重尊卑与集体的文化中,能够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提升集体凝聚力,加深集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但是却往往容易忽视个人的诉求。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的文化。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的谦让文化与我国大有不同,不仅仅是对客人的客气,而是尊重客人的选择,对女性的谦让与我国的尊卑文化也大有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价值观念。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餐桌上,将客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也体现在西方人对菜品的设计上,他们更加注重菜品营养的均衡,把饮食作为一种补充营养的方式,因而很难接受中国人享受式的饮食文化,也难以理解中餐的一些菜品如“臭豆腐”。
与中国人注重集体的餐桌文化不同,西方人崇尚个体自由。他们实行分餐制,自己取用喜欢吃的食物,不会为他人挑选食物,主人也不会勉强劝酒,这是一种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因而西方人率先推出了自助餐的形式。付款AA制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理念,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相比于我国的餐桌礼仪,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这种价值观有利于独立精神与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餐桌礼仪能够促成个体的风度,但是也存在忽略集体文化的弊端。因此,对待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
对于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要辩证地对待,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地学习,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选择其中更加合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成分加以吸收,对存在的糟粕之处进行摒弃。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越来越成为主流,首先必须尊重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代表的文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或是国内西式餐厅就餐时要主动学习其约定俗成的餐桌礼仪,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交流场合,更应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既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推动双方的友好合作,避免误会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对于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较为先进的理念和规范,可以借鉴到我国的餐桌礼仪中,比如对女性的尊重,对菜品营养的追求,以客人为本的理念,平等意识等都是值得学习的,可以大胆地引入这些餐桌礼仪,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餐桌礼仪;最后,防止全盘西化的不良倾向,不得不承认,现在国际通行的餐桌礼仪由西方国家主导,在跨文化交流中,理应主动学习,但是对于其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应坚决摒弃,保持对本国餐桌礼仪应有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
我国餐桌文化中的尊老爱幼、重视集体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勉强劝酒、暴饮暴食、过度虚礼等现象是其中的糟粕,既要继承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摒弃其糟粕之处,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餐桌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通过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餐桌礼仪改进我国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比如增强对女性的尊重,注重饮食结构,尊重客人的实际需要,避免不太健康的饮食和过度享受式的饮食,在公共场所用餐时要尽量保持安静,推行光盘行动,反对铺张浪费,杜绝不良的饮酒文化,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着想,实际上从我国现在的文化宣传中可以发现,我国的餐桌文化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不良的现象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我国餐桌礼仪中的
优良文化传统,比如像尊重年龄较大的国际友人,主动向他们阐释我国菜品的丰富寓意,注重通过餐桌增强友谊,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实现共赢。
总之,每个人每天都会体验餐桌礼仪,小到家庭的一餐饭,大到国家元首的宴席,无处不彰显着餐桌礼仪的魅力,只有在综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餐桌礼仪,并加深对餐桌礼仪背后隐含文化的理解,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推动中西方的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3.[2]赵彦.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3]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4]杨珊珊.探究中西方女性餐桌礼仪差异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3,02:203-204.[5]鄢赫,李晓云.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6]冯心如,徐艳萍.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4:92-94.[7]王靖雯.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8]杨洁.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差异[J].文教资料,2011,04:74-75.[9]王雅萱.浅谈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J].文史月刊,2012,S3:34-35.[10]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11]徐顺英.浅谈日本的餐桌礼仪[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191+216.[12]邓晓娟.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
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理论 科学 LEY 巍摹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余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周游
湖北黄冈438002)〔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
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钮词〕餐桌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88-01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 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 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 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 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 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 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 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鑫使用上.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 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 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 原始的筷著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 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 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巧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 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 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 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 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 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 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 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糙 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 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 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 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 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班次安排上.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 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 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 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 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 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 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 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 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 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七 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 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 食物。
三、从狱.扭.上.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 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 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 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 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 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墓、邻里和睦、国人团 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 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 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顺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 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 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 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目、从.桌话居上.中西文化趁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 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 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特大家”、“菜做得不 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
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 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 席,主人会说“己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 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 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 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 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 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 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 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 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 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 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参考文献: [1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 92-127.[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 109 餐桌礼仪文化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ouldgosomewhere.”、“CanIaddsome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三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 谢宇晴 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西方餐饮文化
东方餐饮有其独特之处,而西方国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独特的饮食科学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管理。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空虚的分离与对立,在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使观,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适合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部分对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通过对食物原料的烹饪加工,突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重在满足人的胜利需要。
2起伏的饮食历史
在西方国家,政治上长期分裂,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饮食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式、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国家的饮食烹饪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古代,西方饮食发展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菜。意大利直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餐中历史最悠久的风味流派,也可以说是西餐的鼻祖。并且凭借着自身古朴的风格成为古代西餐中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近代,西方饮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的是法国菜。它深受意大利烹饪的影响,但极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饪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有别于意大利的法国特色,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西餐的绝对统治者。在现代虽然意大利菜、法国菜仍然兴盛、繁荣,但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英国菜和美国菜。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意大利菜和法国菜的影响,但最终与当地的固有特点有机结合,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使传统的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因此成为了西方饮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中,美国菜更是在20世纪中叶时逐渐与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抗衡而部分地成为西餐潮流的领导者,可以说是真正的新贵。
3众多的饮食品种
西方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的区域,历史悠久。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各国形成了众多的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英国菜、美国菜等。这些著名的风味大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烹饪技艺,甚至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而在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
地方风味菜,并且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烹饪艺术风格。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可以看出: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在饮食中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至于色、香、味如何是次一等要求。中国的五味烹调追求味美,营养方面不够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会导致营养破坏。2用餐方式及餐具的差异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4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总结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曦,中国饮食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
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引进,中国观众和读者也看到了更多的译制作品,然而大多数作品一眼就看得出是翻译而来,不管是多有名气的翻译家,语言多地道。如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用夸张的语调讲“嗨,汤姆,你好吗?”“我很好,老兄!”或者“汤姆!我的上帝,见到你可真高兴!”这种一听就不自然的“翻译体”,究其原因,不是语言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道:“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你好不好,他们只关心你吃没吃。”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的差异。如英文中最常用的“How are you”,直译成中文就是“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就是“见到你真好”,中国人见面几乎不会用到这样的说法。汉语中最常用的问好方式,通常是以提问形式的。首先就是会令外国人感到奇怪的“吃了吗?”,当问出这句话,提问者其实并不是真地迫切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这一事实(指称意义),只是一种表示亲切问候的方式(语用意义);被提问者也深知这一习俗,所以即使还未用餐,也会说“吃了”。见面问“吃”,原因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问候以“吃”为题,有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时人们试图摆脱长久饥饿状况的愿望。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可取代。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另一种问好方式是根据情景提问,一般是询问对方正在或即将要去做的事,有时是“明知故问”。如“小王,干嘛去啊”;看到如看到邻居早上出门,会说“上班去啊”;看到有人比自己早到了,会说“来了啊”;看到对方拿着购物袋,会说“去超市了啊”。我想这是中国特色的能够对应“Hi”“Hello”或者
“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的表达。如果英语中见面就问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就显得十分奇怪,西方人也许会觉得提问者没有礼貌,爱打听私事。而在中国人看来,有些奇怪的是,外国人打招呼常以天气做话题,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这是因为一些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天气情况非常多变,久而久之,谈论天气就成了一个人们习惯的开始谈话的方式,这和中文里“吃了吗”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平凡的问好中体现着国家的差异,同时也成就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无限趣
味。
第五篇: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的碰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文化冲突。《喜宴》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整部片算是圆满落幕。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一、情绪的表达
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剧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伟同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便起身离开餐桌。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可看出他在生气。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高母才以“哭泣”来表 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在赛门与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已经得知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选择不说破。从伟同多年来隐瞒父母的行为,可知身为传统中国人的高父高母,是无法接受同性恋的,然而高父却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下腹中,以“沉默”作为响应,一切只为了抱孙子。宁可把悲伤压抑在心中不发泄出来,这在美国人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二、送礼
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礼。所以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认为应该他们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站在身为儿媳妇的立场,尽管这个身份是不可公开的,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以表心意。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着说他们已经老了。再看电影最后,高父告诉赛门他早已知道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并送红包给赛门,赛门明白红包象征的意义,即使高父不说,也知道高父已经承认他这个儿媳妇了。
三、饮食方式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体现在饮食方式上。《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和夫妇同赛门一起进餐时,饭桌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除了赛门是西方人以外,另外的四个人均是中国人,他们一同品尝桌上几道菜,而赛门则是用一个盘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各盛一点,然后再进食。这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方式上的不同。
四、婚姻目的的差异在
中国的婚姻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是整个家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香火,传承子嗣。老人因为没有看到孙子而不肯咽气的场景表明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传宗接代远远超过了生命的价值,中国年轻人结婚的目的和压力在此段对话明显的显示出来。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和爱情的结果,而中国人的婚姻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家庭的一种义务。《喜宴》中伟同的假结婚就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为高家添丁。而他选择同性恋的生活实质上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而这种差异也最终导致了电影中的一幕幕的冲突。
五、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
在《喜宴》里,从高母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有一个同性恋恋人的震惊,以及设法隐瞒着高父这一事实中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中西方对同性恋的完全相反的态度。而高父因得知儿子同性恋真相而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无法容忍的。
六、婚礼仪式差异
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现在中国式的婚礼已经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是传统的中国式婚礼与西方教堂式的婚礼仍有着很大差异。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这在传统的婚礼中得到体现。在《喜宴》中,伟同和威威的“婚礼”是按照中国的风俗,新娘新郎向父母叩首行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新娘喝婆婆喂的莲子汤,并且要有一个幼小的男童“跳床”,寓意早生贵子。虽然在婚礼中,也出现了新娘仍手捧花和新郎新娘同倒香槟酒等的镜头,但整个婚礼的气氛异常热闹,有着浓浓的中国气味。婚礼整体基调还是中国传统的婚礼模式,体现了中式婚礼中大操大办的风俗。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牧师证婚,新人进行宣誓并交换戒指,《喜宴》中的伟同和威威的西式婚礼就是很简单,在市政府大厅里彼此宣誓交换戒指就结束了婚礼的仪式。而仪式的简单让其父母吃惊,他们希望按照中国习俗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没想到事与愿违。因而刚开始时高父高母都很不高兴,认为没法对别人交待,高母甚至于大哭。
七、婚宴的氛围的差异
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在电影中,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在场的美国人皆十分讶异,感到不妥,其中一个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这不仅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在喜宴上大声喧哗的行为,相当不解和不敢恭维。美国人的婚礼时常是一队汽车鸣笛前进,以示庆祝,然而在婚宴上,气氛虽是相当温馨愉快,却不会如中国婚宴般吵闹,除了轻松愉快的大笑声之外,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喜宴》这部电影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然而电影最后一幕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相信随着相互间的交流融合,东西方在很多观念上都可以互相渗透,这些通过高父、高母最后的妥协以及影片最后伟同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就体现了出来。可见相互交流融合才是不同文化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