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国节日表征,从时序规律、信仰及价值重心取向、道德趋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差异,以求畅通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节日习俗浅显易见,易于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因此,对比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异同,可以透过其表征,揭示两个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而美国节日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些节日按照时令顺序相继排列。腊八节、春节、元宵节在冬季,清明节在春季,端午节、七夕节在夏季,而中秋节、重阳节在秋季。这一构成规律恰好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历史上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传统上重视气候变换对农业的影响。我国最古老的节日是农事节日,而农事节日又源自节气,都是岁时节令,即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如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再如清明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美国的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方面主要为纪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为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美国工业、畜牧业发达,喜好迁移的生活使他们追寻内心的安宁,注重宗教活动,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基督教文化将美国节庆连为一体。
2.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国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如七夕节观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间共美好;中秋节观天赏月,天上人间共享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天高地厚,秋高气爽,天人和谐。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虽然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文化特征在传统祭祀性节日中展现无余。如“灶君”在民间俗传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来监视人们行为善恶、掌管万家祸福的神,到年底时就上天汇报人们的罪状。因此,到了祭祀之日,人们都要为他准备丰盛祭品,还常常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等粘性极强的甘甜
食品糊在他的嘴上,并烧纸钱等供奉他,对其进行贿赂,使他上天之后不能开口讲主家的坏话,而只能甜嘴蜜舌地讲好话;台湾民间还传说灶君是好色之神,故旧时常有妇女于节日在灶边洗澡的风俗,对灶君进行“性贿赂”,使其在“满足了声色之欲”后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这种不是力图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灵魂,而是试图通过事后的食色贿赂来阻止灶君讲真话的行为,如果发生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种严重亵渎神灵的行为。但在中国相传至今,约定俗成,从来没有人质疑它的正当性,谁能不说这是一种现实生活行为及民族心理与观念的反映呢?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世俗化、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是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国传统的神灵,大多为人们进行世俗利益诉求时的自然崇拜神灵,而不是一种求得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灵魂归宿和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理性。
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夭、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都是围绕着耶稣的宗教庆典活动。
3.中国节日文化尊重人,但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美国节日文化挖掘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即个性主义。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及其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内向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个体一般被纳入整体当中,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以体现。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撑,家族或宗族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则是“孝道”存在的基础。儒家学说把这套宗亲关系的社会制度纳入到传统节日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以父性
制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节日文化特征。如“清明节”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即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也体现在物质(金钱、财产、官爵、职业)与精神(理想、抱负、事业)上,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
与中国拥有悠久封建制的传统不同,美国的历史是书写在干净利落的一张白纸上的。独立战争之前,在没有任何封建思想残余的美洲大陆上,欧洲资本主义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使美国人相信每个虔诚的基督徒与上帝之间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个人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最后的审判”面前,无论亲疏尊卑贫富,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得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同时,富有的美国人认为财富虽然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但把过多的财富带入棺材是一种罪过。于是,商业大亨们将挥金如土作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文化与其标志性动物---秃鹰一致:独立、自由、刚强,追求个体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中国传统节庆传承厚重的伦理道德,但发展演化到现代功利色彩浓厚;而美国节日则凸显感恩情节,追求精神愉悦。
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寻根”、“报本”,“孝道”、“团圆”、“奉献”、“责任”和“继往开来”等“孝亲”元素。重阳敬老,端午敬贤无不透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节日的表现形式则渐显功利。以“压岁钱”为例:除夕夜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故名“压祟钱”。但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几乎完全异化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金钱交往,人们往往以给予量的多少相攀比。此外,在节日祝词上,传统的雅文化失去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遭遇到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骤转变,因此日渐淡隐,甚至完全消失。例如,上巳节是古人春季踏青郊游、团聚野餐的节日,因形成了丰富的“雅”文化而倍受古代文人的推崇。如出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庭序》就是记载文人“曲水流筋饮宴游乐”的上巳节盛况;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族旗”的鲜活诗句;刘长卿更是用轻快之笔勾勒出江南文人雅士郊游饮宴的浪漫节日场面:“江南风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欲过。”古代节日乃“文人的盛节”,有极强的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但时至今日,已由“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步步高升”、“财源滚滚”等吉利祝语所简化代之。
而在美国众多节日贯穿着感激、咏恩和对个体贡献的认可。这一精神与美国主流文化即白人文化密不可分。美国主流文化根基于基督教,普遍接受传统的“原罪说”。按照这种信念,所有的人都是因原罪落入现世受苦受难的。虽然耶酥自身无罪,但他为了达成人与上帝的和解,不惜以自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此带走人类的罪恶,使人得以永生。刻骨铭心的罪孽深重感与上帝之子的大慈大悲,使居主流文化的基督教徒对“博爱”有独特的理解,对上帝及其儿子心存无限感激。基于“原罪说”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主流文化更看重人间的美德和善行,并将之视为对耶酥的回报,产生了“感恩”文化。而圣诞贺卡、母亲节鲜花和情人节玫瑰等传统社会交往,则更体现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
同的形态和性了重要的角色,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但是透过中美节日文化差异,我们能洞察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在今天这个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里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参考文献】
1、李晓霞;;[J];理论界;2006年S2期
2、杨敏;词典─文化的一面镜子──《朗文英语与文化词典》评介[J];外语教学;1997年03期
3、甘世安;魏水利;;中美节庆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分析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刘竹;节日文化与精神补偿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6、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周惠英;中元节民俗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张文诺;[D];兰州大学;2006年
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The Bluest Eye: Cultural Hegemony and Spiritual Dissimilation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8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90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91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93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94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96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97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10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2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103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06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07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08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10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111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13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 115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116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119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121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23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125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27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128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129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30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32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34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136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137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139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41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4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44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45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46 理智胜于情感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48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15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52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5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154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155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15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157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158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59
16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61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6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63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64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65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166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68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69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7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7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72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7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75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76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7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78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17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180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 181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82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183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 184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85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86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7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88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89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190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91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92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93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94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95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196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197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98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99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00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篇: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hav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will be produced in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The collective we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weight individuals;Chinese culture re-synthesis, re-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China and the U.S.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fferent.Now from the diet, drama, education, and love and marriag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U.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第四篇: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从而勾勒出一个恪守传统妇道的女子形象。而美国的花木兰,在相亲时便嘻嘻哈哈,不注意形象,不明礼教,她无视这个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女子应该具备的美德,内心非常叛逆,完全是一个现代人形象。这样的塑造与美国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只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几乎不搜封建思想束缚。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性格和观点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还有在乐府诗中木兰虽然可以女扮男装,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她却没有接受尚书郎的官职,而是返乡做一个普通的女子。然而美国的花木兰却在被识出是女儿身之后,任担任大任,救国救民。这结局上的天壤之别与美国进行女权运动,提倡男女平等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中外文化的差异,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享受。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各国文化的差异理应被接受。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尤为重要。
第五篇: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的交流上越来越亲切,但两国仍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将这两个典型的代表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从美国教育来看,,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而中国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这会对孩子进行刺激,针对不同人会有不同效果。而中国的虎妈,狼爸,这种压迫式教育有时会让孩子受不了,所以才会爆出学生频频自杀的事件。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内部和谐,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起了决定影响:个人奋斗,自主独立。这种价值观使得每个人都有奋进的念头,而中国早就了追求了平均的胜利.美国人的世袭观念很淡他们愿意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下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留给孩子,而中国人以信仰为基础的家教,牢不可破的团结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死后,尽可能地将财产留给子孙。
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的最大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甚至没有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当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只有全面了解别国文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将文化传陈下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感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精髓,让我们关注国际动态,引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分析能力,加深理解,提高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