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

时间:2019-05-13 14: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

第一篇: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

【摘 要】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物理属性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受到民族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俄汉民族赋予颜色词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基本颜色词不可避免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比俄汉语中几组基本颜色词来体现两种语言文化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颜色词;汉文化;俄文化;内涵对比;差异原因

一、俄汉语中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一)红色

汉文化独有的意义

红色是中华民族喜爱的颜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红火。在中国古代婚礼上,新娘总是一身红衣,头带红花,新房门窗贴上大红喜字。节日里人们喜欢穿红衣服,春节时在门上贴红春联、红福字,因为红色被认为是吉利、喜庆的颜色。同时,红色还象征着顺利、成功等意义,如走红,开门红,红人等。而在俄语中没有以上的意义。

俄文化独有的意义

在俄罗斯文化中,红色表示“美丽的、漂亮的”意义。如красная плошадь红场,即美丽的广场。在16世纪以前形容词 красный并没有颜色的意义,而是相同于现代俄语中的красивый(美丽的)。

(二)黄色

汉文化独有的意义

黄色在汉文化中是主要崇尚色。在中国古代,黄色代表权势、威严,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皇榜是天子的诏书。在现代汉语中,诸如黄灿灿、黄花闺女、黄道吉日等词都反映出黄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贵地位。而俄语中的жёлтый无上述意义。

俄文化独有的意义

жёлтый除了指颜色“жёлтый цвет”以外,还有悲伤、凄凉、病态、忧郁、发疯等含意。比如:精神病人治病的医院是特有的黄色建筑,故俄语称作“жёлтый дом”;还把一些无原则性的书刊称作“жёлтая пресса”。黄色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还表示情人、恋人、夫妻之间的感情发生变故、分手等。因此,黄色在不少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是“背叛、不忠实”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人不送黄颜色花的原因。

(三)黑色

汉文化独有的意义

黑色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尊严、刚毅、严正、深沉、神秘等褒义。在夏代和秦代人们崇尚黑色为正色,夏、秦两代的公卿大夫的官服、礼服都是黑色的;又因黑色和铁相似,所以黑色往往象征铁面无私,如包拯,李逵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脸谱。

俄文化独有的意义

俄罗斯人不喜欢黑色,人们把“чёрный”一词引申为“忧郁、黑暗、艰难、凶恶、不怀好意、居心叵测”等意思。如:“чёрные мысли”(忧郁的思想);“чёрные дни”(艰难的日子)“чёрные стороны жизни”;(生活的黑暗面);“чёрные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历史上黑暗的几页);“чёрный год”(凶年); “чёрная душа”(黑心肠)。俄罗斯人认为出门遇见黑狗、黑猫或是穿黑色袈裟的僧人,都是不吉祥之兆,所以就出现了“чё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бежала”(黑猫跑过,即“不祥之兆”之意)这样的词语。我们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到,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黑色往往具有负面的象征意义,体现为对邪恶、黑暗、低下的事物的指认。

(四)白色

汉文化独有的意义

白色是中国人忌讳的颜色,汉民族对白色常常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这种联想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观念认为这是古人把白色和翻卷冲天的大浪联系到了一起。残酷的水害掀起的是白色的巨浪,给人带来的也是巨大的灾难。中国历史大约从汉朝开始到唐朝,普通平民只能穿白色的衣服,因为在当时白色是低贱的象征。白色也象征死亡,“办白事”即是办丧事。因此说在汉语中白色的反面意义是比较多的。

俄文化独有的意义

俄语里белый除表示白色外,在最初的时候还常常可以理解为 “空的”、“透明的”等,如белые пятна 即 пустые места(空地); белые ночи即светлые ночи(白夜)。也可以表示нерациональный(不合理的,不合常规的),如белая ворона(与众不同的人物),белые стихи(不押韵的诗歌)。

二、成因分析

(一)与历史背景有关

使用俄汉两种语言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历史背景的民族又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或色彩上显然有许多差别。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对中国人有特殊意义的颜色莫过于黄色。《说文解字》中说:“黄,地之色也”;朱熹也曾说“黄,中央土之正色。”因此,中国人以黄色为尊,并以自己独特的黄皮肤而自豪。同时,黄色也象征着身份、地位、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很多名称都与“黄”连在了一起。如人们都称“五一”,“十一”为“黄金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黄色又带上了明显的贬义色彩。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再拿红色来说,由于在战争年代,有大量的革命战士牺牲,中国人民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崇敬要求小学生佩戴“红领巾”来作为怀念;我们的国旗是红色;我们的军人叫“红军”等,这都与中国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二)与文化传统有关

在中国,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因此,在春节,人们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在婚礼上,新娘要准备一套红色礼服,新郎新娘要戴红色胸花,家里要贴红双喜等。另外,劳模在受到颁奖时要戴红花;公司剪彩时也要用红色的布条。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赋予红色的积极意义。在俄罗斯,红色也有喜庆之义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流血”等意义。因此,俄罗斯人大多不太喜欢红色。

(三)与宗教有关

在俄罗斯,人们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黄色是基督教的圣色.在中国乃至所有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将黄色作为做神圣的颜色。在汉文化中人们往往也比较崇尚紫色,这与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函古关关令一日见紫气从东而来,知道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关令使他留下了《道德经》,于是“紫气”被后人视为祥瑞之气,“紫气东升”,“紫气缭绕”被视为吉兆。

(四)与思维方式有关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最主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选择颜色词去观察事物或表达某一现象时就存在各自的倾向,各民族对不同的颜色词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如:汉语中说的“红茶”,而俄语用“чёрный”(黑色的的)来表示。原来俄罗斯人是针对茶叶的颜色而言,称其为“黑”,而中国人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称其为“红”。这就是由于两民族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颜色词含义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反映文化。通过以上对颜色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颜色词的使用在俄汉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颜色词的使用不仅限于词本身的意义,往往包含有更深的隐含意义,甚至在有时候还和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观点上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这与各种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掌握颜色词时一定要与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准确地理解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中俄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参考文献:

[1]柏英.趣谈红色[j].俄语学习,2004.6:56-58.[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4]王英佳.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武锐.俄汉颜色词文化伴随意义对比初探[m].俄语学习,2000,4:45-46.作者简介:

叶智慧:(1983-),女,新疆工程学院,助教,文学学士,攻读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

第二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一、年龄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ребенок、девочка、девушк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Да что же вы все время подчеркиваете мой возраст?‖(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

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二、敬谦用语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答。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三、中俄词语间韵意的差异

由于中俄两国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的不同,导致两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表示―帽子‖这个基本词义外,还有特殊的附加意义,喻指―萎靡不振、无能的人‖。这是由于在古俄罗斯只有富人戴帽子,穷人却没人买帽子,而富人又都很懒散,从而衍生出这种次生意义。现今俄罗斯人开玩笑说:―Я—шляпа‖,对于初学俄语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帽子‖与评价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帽子除了指日常的服饰之外,我们所说的―戴绿帽子‖,俄罗斯人也会象陷入云里雾中,疑惑不解,这是由于俄罗斯人根本无法理解―戴绿帽子‖和妻子有外遇能扯上什么联系。

中国人认为喜鹊是报喜的鸟儿,是吉祥的象征,认为―喜鹊枝头叫,喜事要来到‖。在传说中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就是喜鹊来搭桥。所以有―搭鹊桥‖和―鹊桥相会‖。俄语中的―сорока‖(喜鹊)在俄罗斯人的印象中指的是搬弄是非者,有些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麻雀;―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Сорока скажет вороне,ворона борову,а боров всему городу(喜鹊告诉乌鸦,乌鸦告诉公猪,公猪传遍全城)‖。―журналъ‖(鹤)在俄罗斯人眼中是忠于祖国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眼里象征的却是延年益寿;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龙‖深入民心,―龙‖象征着中华民族,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古代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所表现的韵意差别甚大。

四、俄汉词语数字中文化意义的差异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商业谈判中,中国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各种商业活动―唯利是图‖。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非常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始就作长期合作的打算。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救文:《多语种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2]戴桂菊:《俄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2005年。

[3]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4]王淑杰:《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3月。

[5]《俄罗斯语言国情辞典》,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6]《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95。

第三篇: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作者:xxx 所在单位:xx 指导教师:xxx

Xxx大学 2010年9月1日

目 录

内容提要…………………………………………………………2 前言………………………………………………………………3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4

(一)多重象征意义………………………………………………4

(二)单一象征意义………………………………………………4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5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5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5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6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结论…………………………………………………………………7 参考文献……………………………………………………………8

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内容提要 俄中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语言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动物词汇不仅是在词语本身,而且在动物形象,引申寓意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动物。本文按照象征意义相似,象征意义不同,和仅在一国存在象征意义这几类,对俄汉动物的认知进行分类描写,作出一定分析,并归纳出其特点。

主题词 中国文化 俄罗斯文化 象征意义 动物 谚语

前言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活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必然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上来。而在语言中,词汇是最能生动深刻的反映出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的。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相同的词语对于不同的民族可能会引起产生不同情感色彩的形象,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民族文化上的近似与差异对文化交流语言交际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是要从俄汉动物词汇和动物文化上的异同来讨论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和他们的文化个性。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

(一)多重象征意义

在汉俄文化中,很多统一共有的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双重或者是多重的。

比如说狗,俄语中的狗(собака),他的内涵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多用于“忠实”的象征意义。狗是忠心耿耿的,俄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像狗一样忠实(верный,как собака)。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狗是忠实和高尚的象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俄国,人们都认为狗是大家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狗却常常被比喻成奴才和作恶者。它有“走狗”和“狗仗人势”这样的内涵,而且在口语中狗也常常被当做骂人话和粗口来使用。在汉语中有“狗崽子”,“狗娘养的”,在俄语中也有“собачий сын”这样的话。而达利在《俄罗斯民谚集》中收集的谚语也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象征意义。

而俄罗斯民族在“狗”这个词上有很多特殊用法是汉民族所不具有的。比如说刚学俄语的人常常不能理解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吃下狗)这个成语,其实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通某一门科学或对某个问题研究十分透彻。看上去引申义和原义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语的用法还要追溯到古代在教堂中诵读经文的人,人们听见那又高又快的读书声,总会开玩笑说是:“念经就像狗叫,他好像吃下了一条狗。”因此这个谚语也有一定开玩笑,嘲讽的成分。所以说就算是有相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俄汉的文化差异。

(二)单一象征意义

在说完多重相同象征意义的狗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单一象征意义的动物吧。在这里我以马(лошадь,конь,кобыла)为例。马与人的关系很密切,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少不了马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马不仅用于乘骑,还用于拉车,耕地等,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在俄语中跟马有关的成语多和忠诚,勤劳,刻苦等品质有关。比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字面意思是工作的马,引申为老黄牛,勤劳的人。而конь和лошадь也能构成很多表爱指小的形式,这也从侧面说出俄罗斯人对马的喜爱。而在汉语中,由马构成的成语也相当丰富。如“老马识途”,“汗马功劳”,“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马也是用来比喻勤劳工作,勤勤恳恳的人的。两国的谚语在某种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汉谚“老手不误事”就和俄谚“старн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испортит”(老马不踩犁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马常常与统帅,胜利者联系在一起,从十四世纪起,白马骑士圣徒乔治就已经是莫斯科市的标志了。而且有很多名画和著名雕塑将骑士和马联系在一起。成语на коне就表示自认为是个勇士。在汉语里我们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谚语,将马和将领勇士相联系,比喻人民群众中有英雄,将骏马与英雄相比,民族特色鲜明。

乌鸦(ворона)和大乌鸦(ворон)对俄汉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令人厌恶的鸟。因为乌鸦的习性凶残,因此在俄罗斯的民谚和童话中,乌鸦总是作为魔鬼的化身,而恶魔也通常冠以ворон воронович这样的名字。而且乌鸦喜欢啄死人的眼睛,通常 和乌鸦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黑色(черный)。在中国文化中,乌鸦也总是带来不祥的消息,和喜鹊正好相反,乌鸦及其不受欢迎。也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俄谚也有类似的句子черный ворон—хищный враг(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

提到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就不得不说熊(медведь)了。众所周知熊是俄罗斯人最常用的吉祥物之一,就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медвежонок мишка)。近二十年来,这个词也越来越让外国人熟知,大有取代иван成为俄国人代名词的趋势。俄罗斯人喜欢熊那傻得可爱的外表,就像中国人热爱他们的国宝大熊猫一样。尽管熊在俄语中也有多重的现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但这样的力大无穷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勇士的代名词。俄罗斯人对熊的偏爱也表现在把熊用在人的命名上,比如:михаил,михаило,миша,мишка等等。而在我国人的心中,熊和蠢笨是分不开的,比如狗熊掰苞米,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忘性大,笨手笨脚的人的。

同样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的还有猫头鹰。在中国,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俗称夜猫子。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相反的,喜鹊是我国文化“喜庆”的象征。从这两个动物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是多么的不同。在俄罗斯,猫头鹰(сова)是智慧的象征,是贤明的化身,这在很多童话故事和寓言之中都有表现。而喜鹊(сорока)却没有那么美好的意境,喜鹊通常是作为“爱嚼舌,长舌妇,传播谣言”这样的象征意义。“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因嘴快而倒霉)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喜鹊带来的总是喜事,好事,因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当然在对待乌鸦的方面俄汉两个民族对其都有比较类似的看法:厌恶。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

除了像熊这样完全意义不同的词汇,也有一些动物名词只在某些意义上不同。羊(овца,овечка,баран,коза,казел)在中国是温顺的动物,羊是洁白,善良美好这些形容词的代表。但是羊也有懦弱软弱的意思层面。“羊质虎皮”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外表看起来威武,但实际却不中用软弱的人。在民间传说故事中,羊也往往成为猛兽的盘中餐。我们可以说尽管羊在中国有懦弱胆小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可以构成“美善吉祥”这类的词汇。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山羊(коза)有着明确的贬义形象:奸诈无能胆小无用。这也与圣经有关,圣经中就把绵羊(овца)比喻成好人,而山羊是坏人。俄谚“把羊放进了菜园”(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е)就相当于引狼入室的含义。这里所用的羊就是山羊,同样的,“去山羊那赴生日酒宴”(к козе на именины)意谓见鬼去吧。而相比起来绵羊俄罗斯人喜欢的成分更浓重一些。比如在俄谚“молодец против овец,а против молодца сам овца ”也就是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虽然这个谚语比喻的是欺软怕硬的人,但在这里,绵羊还是作为温顺的象征。很多俄汉谚语虽然形象各异,但是寓意却相同,同时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俄偐“没有牧人,羊儿不成群”和汉谚“人无头不走,蛇无头不行”就是一个意思;俄谚“一只长癞的羊会传染一群羊”就相当于我们传统所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同样类似的还有兔子。兔子和羊一样,在中国都和善良美好分不开。而在俄罗斯,它具有负面的象征意义。兔子(заяц)是邪恶的象征,是鬼怪的化身。他们认 为过马路的兔子是不祥之兆。但无论是在哪国,兔子都同时具有胆小怯懦的象征意义。中文中的“胆小如兔”在俄谚中有相对的“贪婪如狼,胆小如兔”(жаден,как волк,а труслив,как зая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我们来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在古中国,动物是主世界四方的标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各居世界四方,显炎凉四季,生万象之源。它们不仅和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方向联系,也和基本元素:水火土空气有所相关。玄武也就是龟,是中国的灵物,被视为长寿和预知凶吉的神物;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 以及扬善惩恶这样的神力,虎也是中国的百兽之王;龙在中国是作为神祗出现的,掌管水域;朱雀也就是凤凰是神鸟,是百鸟之王。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而在俄罗斯文化中这些动物都不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龟在俄罗斯只具有“行动迟缓”的意义;而龙在俄罗斯,在整个西方都是怪物和邪恶势力的表现。中国的龙是从印度传过去的,它的形象和蟒蛇有所相似,龙是蛇身、鹰爪、蛇尾、鹿角,腾云驾雾的神物。而对于俄罗斯,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怪物,它们贪婪邪恶,是魔鬼的象征。老虎在俄语中根本就不具有象征意义,凤凰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少听说的生物。

既然谈到了中国的神兽,这也就和天上的星宿分不开了。不管是在那个国度,纪年和星座都和动物不可分割。在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在东南西北各有七个星宿像四圣兽。而俄罗斯和欧洲一样,是按照希腊传统的黄道十二宫。而在这十二宫中,白羊座,金牛座,巨蟹座,狮子座,天蝎座,双鱼座都跟动物有关,这也是俄罗斯人对于生肖的概念,跟中国不一样,它们不是以年为序,而是以月份为序,借用黄道十二宫作为每个人的护身符。而中国的纪年是以年为序,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和甲子同用。

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蝙蝠在我国文化中也有“福”的象征,蝙蝠和鹿就是“福禄双全”。还有鱼,有富裕的意思,中国也有“年年有余”的好愿望。在俄罗斯文化中,鱼,蝙蝠,鹿都没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出于对动物的崇拜和希望某种动物的神灵可以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很多国家都会在自己的国旗或者国徽上以动物作为装饰,并将此种动物作为国家的象征。俄罗斯的象征就是双头鹰,不仅是俄罗斯的国徽,在莫斯科的城徽上也装饰着双头鹰。双头鹰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是从罗马帝国单头鹰转化过来的,双头鹰的基本形象是:两个头分别转向左右两侧,上方是象征王权的王冠,两个爪子一个抓着王权标,一个抓着球状的君主权力象征,这两样都象征着王权。胸部是一张盾牌,上面是骑士圣乔治射杀妖蛇的图案。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鹰,是俄罗斯王权和俄罗斯帝国的象征。而在中国双头鹰不被人所熟知,也就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双头鹰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只在俄有象征意义,但也有只因为词语而造成此种效果的。比如说松鸡,松鸡(глухарь)在俄语中和聋的(грухой)拥有同一个词根,所以松鸡常用来比喻聋子。有这样谚语“с трибуны—соловьи,а не деле глухари”(讲起话来是夜莺,干起活来是松鸡),这里的松鸡做的就是 6 聋子解。像这样由于词根词源的相同而形成的引申义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不具有的。

四、结论

而从两种语言的角度来说,在表现动物形象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俄语的动物名词常常可以构成相应的动词,代表这个动物名词的引申义。由于汉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动物往往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动物的形象在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中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能够互相交流沟通的前提。在日常交际中不能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成木著、《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2.吴国华主编、《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宜文出版社,1998年版。3.波利先科,郭丰楷:《俄罗斯文化国情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4.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俄罗斯文化精神》,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5.尤里 谢尔盖耶维奇 利亚布采夫著,张冰、王加兴译,《千年俄罗斯》,三联书店,2007年版。

第四篇:英语颜色词文化内涵及翻译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颜色词的意义:指称意义,文化意义

红色:

● 汉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之一。是太阳和火的颜色。

对于汉民族来说, 太阳和火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就偏好用红色来象征幸福, 喜庆, 欢乐和热烈。

古代中国人对红色极为崇尚, 达官贵人的住宅被成为 “朱门”, 他们穿着 “朱衣”, 就有了那句名诗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汉民族结婚要有红色的喜字, 新娘要穿大红衣服, 过年的时候要在门口贴红底黑字的对联。

汉语中的有红的词语通常是褒义的, 如“红火”, “开门红”, “红颜”, “走红”, 等等。

在中国, 红色还象征着革命和社会主义。一系列的词都表现了这种含义, 如 “五星红旗”, “红军”, “红领巾”, “红色政权”, 等等。●

红白喜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 红榜

honor roll ● 红心

loyal heart ● 红得发紫

extremely popular

● 走红运

to have a good luck

● 红利

bonus ● 大红人

a favorite with sb.in power 在英语中, 红色也可以表达喜庆的意思, 但红色还有一定的贬义, 表示潜在的危险, 极端的热情, 政治上的极端等含义。如: red flag(红旗), 中国人看来是高尚崇高的东西, 而在英语中, 这意味着铁道上有危险, 从而逐渐引申为 “使人生气的东西”。再如英语中的red lights district(红灯区), 则是指色情场所。

● red alert ,(台风,空袭)紧急警报

the red carpet

隆重的欢迎

● red battle

一场血战

red ruin

火灾

● red-eye whisky

廉价的威士忌酒

● red box

英国大臣用的文件匣 ● red herring:转移人们注意力的东西。

白色

在汉民族文化中对黑白都有禁忌, 在汉语中, 白除了有 “纯洁”的含义外, 多是贬义, 常常与死亡, 不幸和不吉利联系在一起,如 “白事”(丧事)。白色的象征义也有表示低贱, 反动, 愚蠢等含义。如 “白搭”, “白眼”, “一穷二白”等。在古代, 称没有文化和功名的人为 “白丁”, 称穷人的茅屋为 “白屋”。在革命时期, 有 “白色恐怖”。

● 白班

day shift

白痴

idiot ●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

白眼 supercilious look

● 白手起家

to start from scratch

圣经中黑暗象征邪恶与妖魔, 而光明则是上帝, 光明, 真理的象征。英语中的white可表示纯洁, 美好, 善意, 公平及幸运的等含义。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white hands(清白, 诚实的人), white days(幸运的日子)。

● white alert 解除警报

● ● ● ● ● ● white collar workers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to see the white

见世面,长世故

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white books

(美国)政府公文(白皮书)to stand in a white sheet;公开忏悔 the white terror

白色恐怖 to bleed white;

to leech sb.white 被榨尽血汗

吸干某人的血

黑色

英汉语中的黑色都多表示贬义。在汉民族文化中, 黑多与不好的东西相关, 如古时的墨刑, 传说中的阴间, 都与黑有关系。也就因此有了 “抹黑”等词。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中, 黑色又与反革命, 反动等含义扯上了关系, 由此有了 “黑帮”, “黑社会”, “黑手”等词。而从 “黑暗”这个意义引申出了 “黑车”, “黑市”, “黑货”, “黑名单”等词。在英语中, black可表示严重的, 不吉利的, 罪恶的, 不合法的, 不受欢迎的等意思。如a black letter day(不吉祥的日子), blacklist(黑名单), black market(黑市)等。

● 黑货

smuggled goods

● 黑心肠 evil mind ● 黑话

cant(隐语,伪善之言)

● 黑咕隆咚

pitch-dark

● 黑不溜秋

swarthy

● black tie 正式社交场合

● to be in black mood

情绪低落

● in the black 赢利

● Black Maria

囚车,巡警车

● black and blue

遍体鳞伤

● black diamonds

● black coffee

咖啡,纯咖啡

● black ingratitude

忘恩负义

● black tea

红茶

(1)Black Friday一般指星期五又逢l3号的耶一天,迷信者会尽量减少外出以免灾祸临头 black art是不可思议的妖术,在中古时代的欧洲,如被怀疑具有black art的人是要被判处死刑的。

(2)black sheep字面上的意思是“黑羊”,实际是指集体中的败类、败家子。它源于英国古代的迷信传说 过去英国人认为黑色羊毛的羊羔是魔鬼的化身,因此牧羊人总觉得一只黑羊挤在一群白羊中很不吉利。黑色的羊毛也值不了多少钱,被当成无用的东西。这样black sheep就转义为“无用之人,败家子”.相当于汉语的“害群之马”。

(3)历史上还有两个Black Thursday,一是指1851年2月6日的星期四,当时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特大森林火灾,火到之处,一片焦黑;一是指1943年10 月14日,也是个星期四美德空军在德国史温盗佛镇上空发生激战,战火激烈,两败俱伤,史称该日为Black Thursday。

黄色

● 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象征着神圣, 皇权, 尊贵, 崇高, 土地和国土等含义, 也是黄皮肤民族的象征, 中华儿女从来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汉语中, 经常用黄来形容好的东西,●

● ● ● ● ● ● ● 如黄道吉日, 黄花, 黄榜, 黄金时代, 黄袍加身,等等。在近现代, 黄色也出现了贬义色彩, 这都是外来的影响。“十八世纪以来, 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色情淫秽的书刊, 因此人们习惯把色情书刊称作黄色书刊。”从而在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贬义的带有黄的词语。如黄色小说, 黄色录像, 等等。在英语中, yellow通常被用来表示 “胆小的, 自私的”的意思, 如 “a yellow dog” 是指一个胆小或自私的人, 而 “yellow steak”是指一个人生性怯懦。

汉语中出现的黄色表示色情的这种贬义, 在英语中却没有同样的意思。所以在英语中,Yellow pages就绝对不能向色情方面理解, 这是指电话薄黄页, 是用来查各种电话号码的。

(1)在印刷书籍用的纸张中,黄色纸是最差的一种。19世纪流行的法国廉价小说便是用黄色纸印刷及用黄皮封面的。这种书籍便是yellow back。

(2)yellow journalism都是指通过不择手段地夸张、渲染来招揽读者的一种新闻编辑作风,也就是黄色编辑作风。yellow dog

You are yellow!你是胆小鬼!yellow belly

可鄙的胆小鬼 yellow looks

尖酸多疑的神情 yellow alert

预备警备

yellow steak

a yellow-dog contract 以受雇工人不加入工会为条件的雇用契约

绿色:

英汉语中绿色的象征意义大致相同。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 因此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颜色。绿色是植物的颜色,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绿色来象征春天, 青春, 希望, 新鲜等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都用绿色象征安全, 希望, 和平。

英语中表示嫉妒用be green with envy,和汉语中的“嫉妒得眼晴发红”恰恰相反,这大概是由于人种不同.眼珠颜色有别的缘故吧。(2)Green revolution 汉语意思是“绿色革命”,指以推广高产小麦为开端的农业革命。(3)In American gener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在美国大选中,得胜的一方往往都是那些背后有大财团支持的侯选人。

● a green winter

(温暖的冬天), ●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to give sb.the green light 纵容某人 ● green house

温室

● 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 生手

● green apple

未熟的苹果

● green corn

嫩玉米 ● green with envy, ● green-eyed monster 蓝色:

● yellow book“黄皮书”

● blue book(蓝皮书),是指英国国会的出版物 因书皮为蓝色而得名。blue print本来是指复制建筑物图样的蓝图,现可引伸来指任何周祥的计划。

●(2)在英语中.blue的社会内涵意义较多。blue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 有权势或出身名门的贵族等。blue stocking(女学者或女才子),则是来自18世纪的一种现象。当时英国文学社的女成员们,常穿蓝色袜子,因此用blue stocking来借指有学问,有才华的妇女。blue ribbon更是荣誉的象征,源自英国最高荣誉Carter嘉德勋章的蓝

● ● ● ● ● ● ● ● ● ● 色授带,因而它代表的是“荣誉,实力”。

(3)世上还没有入见过蓝色的月亮,因而英语中有once in a blue moon一说,意思和汉语中的“铁树开花”差不多,即千载难逢之事。blue pencil作动词用时.意为“删过”源于美国编缉通常用蓝色铅笔来删改稿件的习惯。

blue film 黄色电影

blue music 忧伤的音乐

blue jokes下流笑话

blue milk 掺水的牛奶

blue software 黄色软件

blue chip 绩优股

blue collar workers 体力劳动者 blue man穿制服的警察

a blue book 社会名人录

a blow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drink till all is blue 喝得酩酊大醉 out of the blue 始料不及地

灰色

●(1)gray hairs或gray heads特指老年人,源于人老之后,须发变成灰白之故。

(2)因为gray是在黑色和白色之间.常常有“中立”的意思。比如:Whenever they made mischief,he tried to stand in the gray.每当他们搬弄是非时,他总是恪守中立。● a gray day 阴天

● gray record 古书

● the gray market 半黑市

● gray prospects 暗淡的前景

● gray cloth 本布色

● gray collar 服务性的行业

● gray mare 比丈夫强的妻子

汉译英

● 灰心丧气

to lose heart

● 灰暗

gloomy

● 灰溜溜

dejected

● 灰色收入

extra income ● Semi-overt income, off-the-book income ● 灰色人生观a pessimistic outlook on life

第五篇:从万圣节看中国中元节文化特色(百度)

从西方万圣节看中国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摘要:宗教性、宗法性、神圣性是中元节的基本文化特色。中国中元节与道教的“地官”信仰、本土化佛教的盂兰盆会等节日及信仰有着直接关联,而西方的万圣节则仅仅关联宗教。基于农耕经济的宗法文化决定中元节的宗法性:祭奠血族先祖是中元节的核心内容,家庭或家族是实施的祭奠主体或祭奠单位,而当今万圣节没有祭祀节俗。尊崇天神的尊天意识与追终慎远的孝道意识构成了中元节的神圣性,而西方尊神未曾进入万圣节视域,个体自由等价值意识使万圣节不关孝道。

关键词:宗教;宗法;祭祀;中元节;万圣节

“中元节”本是道教节日,但现在已经成为融古老“七月望”、佛教的盂兰盆节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中元节与“万圣节”(包括“万圣除夕”——All Hallows’ Eve)分别是东西方的“鬼节”,比较二者的异同,一直是学界感兴趣的话题,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疏漏,甚至出现谬误。例如,对两种鬼节的对比往往流于现象列举,对本土中元节的讨论相当粗疏,甚至得出片面的结论,而片面的结论又被以讹传讹地互相转抄。因此,有必要以西方万圣节为参照,探讨中国中元节的基本文化特色。

中国中元节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宗教性

部分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欧美等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宗教,因而西方的万圣节与宗教密切关联,而宗教介入中国人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有限,因此,中国中元节的宗教性淡薄。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中元节就是源于宗教,若将中西鬼节放在传统层面考察,我们会发现:中元节有着更浓郁的宗教色彩。

不可否认,西方的万圣节与古老的“原始宗教”及后来的“理性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广义)的关系紧密;然而,东方的中元节直接关联宗教,其节日活动也在宗教层面进行。

部分学者认为,中元节与道教有着更多关联。牟钟鉴认为:在夏商周三代,随着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形成及其体制的完善,多种多样的原始宗教最后发展为“国家宗教”,而天神崇拜是“国家宗教”的内容之一。1道教是影响较大“国家

宗教”。道教认为:神界存在天、地、水三官大帝,三位天神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或上中下“三元”,其具体职责或“神力”分别是:上元天官紫微大帝赐福、中元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下元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这“三界天神”的诞辰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元宵”)、中元七月

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地官清虚大帝在民间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因为此神于七月十五普渡孤魂野鬼,有罪之人也可在该日祈求赦罪。值此“赦罚之辰”,各地道观斋醮荐福。道家经典《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从相关资料看,早在三国时期,“三界天神”就被广泛崇拜。例如,《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的祖父张陵“造作道书以惑百姓”,“雄据巴汉垂三十年”。2宋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解描述了“五斗米道”张陵“惑百姓”的方法:“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张陵消灾治病方式是将病患姓名及“悔罪书”写成三份,分别置于山上、地下、水中,向三官告解忏悔,并祈求安康。由此不难看出“三官”或“三界天神”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影响以及“地官”赦罪信仰的存在。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促进了中元节的兴盛。马福贞认为:魏晋以来,社会尊崇门阀望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唐代自李渊始,视道家学者老子为李氏家族始祖,以李耳后裔自居,唐高宗、唐玄宗等皇帝多次为老子“加封”,唐玄宗后来又规定七月十月十四、十五是下元斋日,官民禁屠素食,随后自己身体力行。时至宋代,官、民、僧、道都看重中元节,官府经常组织或参与祭祀鬼神的仪式与游乐活动。3作为本土宗教节日,中元节在发展与演变的历程中不断吸收孝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尊崇地官、求其惩恶扬善、主持正义的节日因素所剩无几,而孝亲祭祖的风气日趋浓重。

中元节的另一重要内涵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佛教融入中元节,似乎始于魏晋。佛教的原始教义漠视世俗人伦关系,主张禁欲、绝亲、不敬王者。正如唐朝韩愈所言:“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4然而,本土文化对外来佛教进行了中国化,最终使其成为富含尽忠尽孝内涵的宗教。印度佛教仪式中追荐祖先的“盂兰盆会”、勉励教徒孝顺先辈的《盂兰盆经》,似乎是佛教与中元节结合的切入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佛教的轮回观念竟演化出超度先祖的佛事,衍生

出超度、祭奠鬼神的盂兰盆节。——梵语“盂兰盆”(Ullam-bana)意为“救倒悬”,但当时将这一音译词附会为盛物的盆器,梁武帝时依此制造出盂兰盆会。5南朝梁代官员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还描述了各地寺庙的盂兰盆节盛况:“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6后来,人们又对梵文《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故事进行本土的孝道阐发,生发出盂兰盆可解已逝先人倒悬之苦的“教义”。时至今日,每逢阴历七月十五,佛教寺庙大多会举行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仪节,而民间的一般举行烧纸钱衣物、放河灯等祭奠活动——无神论的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衍化出祭祀天神(“菩萨”)、祖宗及“野鬼”的民俗。

除开上述两大源头外,中元节还与中国久远的“秋尝祭祀”祖灵崇拜宗教有着源流关系,限于篇幅及相关文献的驳杂,对此暂不讨论。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中国的中元节与宗教有着渊源关联。尽管现在人们认为西方的万圣节与基督教有着关联,但这种关联是间接的。例如,从万圣节的相关活动中可见《圣经》故事的投影,与万圣节关联的鬼神敬畏则与后来基督教的天国想象及魔界憧憬密不可分;但这些影响未能直接促成万圣节。此外,某些带有宗教因素的民俗或事件与万圣节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促成万圣节的主因。例如,古代和中世纪,生活在英国不列颠群岛和法国北部的凯尔特人确定10月31日为收获节以感谢“太阳之神”的恩惠,罗马天主教堂于公元835年宣布11月1日为教堂的节日(All Saint’s Day),用以纪念活着的和已亡的圣徒,然而,后来的万圣节并不包含庆丰收或祭奠亡灵的节俗。我们由此认定:古老的民俗或罗马教会的命名与后来的万圣节运作没有直接关联。从总体上看,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已经渗入社会的每一角落、构建了西方的文明史,如人名、地名等就与具体的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7但至今人们尚未找到宗教促成万圣节的直接证据。正如张彩霞所说:万圣节既不是“独立日”等国家性质的节日,也不是宗教节日。8康志杰从宗教文化角度研究西方节日,在其著作《基督教的礼仪节日》中陈述:西方节日多与宗教崇拜神灵的庆典相关联,9但万圣节不在他考察的几十种宗教性节日之列。相关典籍表明,进入“理性宗教”时代后,万圣节“节日活动”宗教仪式逐渐消失。由此可见,万圣节虽然关联宗教,但其宗教性较为淡漠,而中元节与宗教有着直接关联,节日活动富含宗教节俗,因而其宗教性远远高于西方 的万圣节。

二、宗法性

宗法文化在中元节的形成、传承及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中元节的另一显著文化特征是宗法性。以西方万圣节为参照,中国中元节的宗法性有两大表现:

一是祭奠性。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宗法制度是宗法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家族性或宗族性的祭祀,既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宗法文化具体体现。冯尔康、阎爱民等学者认为,家族性或宗族性的祭祀,起着凝聚宗族的作用,体现的是宗法思想及封建等级制度。10因此,中国人看重祭祀,尤其是祭奠先祖。祭祀是中国诸多节日的核心内容,祖先是主要的祭奠对象。毫无例外,中元节也受到祖先崇拜的烘托,祭奠祖先也是中元节的核心内容。

冯天瑜认为,“孝亲”情感是宗法结构下的社会心理集结,隆重的祭奠是“孝亲”的主要表现,而祭奠两大功利指向是祈求先人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和表达“对活着长辈的顺从、孝敬”。11

祭祖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七月十五日祭祖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七月十五日祭祖可能源于古代的媵祭,即以新谷祭祖先。以“中元节”的名义在七月十五祭奠祖先的习俗出现较晚。马福贞认为:“中元节到宋代已融合了儒释道及民间信仰多种因素,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祀祖先、追荐亡灵、宣扬孝道为主要内容并兼有礼仪性、娱乐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12在马福贞看来,时至宋代,中元节已经融民间“七月望”祭祖祀鬼、道教敬拜地官、佛教举行盂兰盆会于一体,显现出“一日三节的形态”。13从相关资料看,宋代七月十五祭拜祖先的风俗已经风行。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解制日》云:“七月十五„„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14中国民间的祭祖活动主要有家祭、墓祭、祠祭等形式。在宋代,祭奠的祖先有四个大类:始祖、始迁祖、先先祖、四亲。15时至今日,就民间“俗众”而言,古老中元节的诸多民俗事项已被革除,但祭奠先祖仍被保留。刁统菊等学者对山东七月十五的节俗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文献记载的许多节俗都消失了,唯独剩下祭祖。16

祖先崇拜曾经是人类共有的社会心理,并因此在特定范围内出现文化趋同现象。中国学者安哲明通过考察指出:古希腊古罗马有着与中国宗法社会相同的血缘礼法以及类似的祭祀规则,同中国一样,祭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敬畏先祖、祭奠先祖重于祭祀神灵、男性主祭、祭祀权利关联财产控制与氏族权利运作等。17然而,随着文明的演进,欧洲的祖先崇拜心理渐趋淡漠。例如,作为西方文化“元典”的《圣经》的主旨不是祖先崇拜,对于当代欧美人而言,出自耶稣受难节日的宗教情感可能浓于对先祖的怀念之情。西方祖先崇拜心理淡化的关键因素是氏族血缘纽带的解体及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出现,而导致氏族制血缘关系瓦解的关键因素是“契约精神”的出现与现代工业的萌发。从相关传说及文献看,欧洲的“准万圣节”曾经有过祭祀内容。例如,传说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有在10月31日烧死活人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时至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他们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废止人祭习俗;随后,罗马人庆祝丰收、感谢丰收之神的“收获节”与凯尔特人的宗教仪式结合,生成了当今风靡欧美的万圣节雏型。一八四五年,因饥荒而移居美国的爱尔兰人把英国鬼节带到美国。至今,每到“万圣节前夕”,孩子们就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瓜灯”四处游玩或捣乱。近年,万圣节成为某些地区或国家的狂欢节。显然,当今西方的万圣节几乎完全消尽了祭祀的痕迹。

总之,以西方万圣节为比较对象,祭奠先祖是中国中元节显著特色。二是家族性。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主要功能,以家庭为中心而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业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促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而由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中国特有的宗法文化。

家庭、家族、宗族在中元节的传承及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造就了中国中元节的家族性。尽管我们认为中元节直接关联道教、佛教等宗教,中元节的许多重要活动由道观或寺庙主持或举行,但中国文化的宗法因素阻止了“全社会的宗教化”,18因而“俗众”是传承中元节的主要力量,是“过节”的主要群体。

仅就“俗众”及主要仪式而论,中元节的基本特色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

缘为基础、以祭奠家族祖先为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家族祖先祭拜为核心的祭奠仪式决定了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度过中元节。笔者认为,从古至今,中元节都有“分散”和“集团”两种度过形式。单个家庭或家族各房支焚香烧纸以祭奠家族祖先,是中元节的“分散”度过形式,宗族在祠堂、祭坛、墓地等场所群体性地祭拜宗族或家族的先祖,是中元节的“集团”度过形式。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相关政治文化介入社会生活,中元节的“集团”度过形式逐渐消失,其“分散”形式则转入“地下”,甚至在部分地区销声匿迹。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政治宽松、文化多元语境的出现,也因为宗法文化在农耕国家的特殊凝结力,中元节的两种度过形式开始“复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宗法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和宗法文化传承的顽固性,传统宗族权力在乡镇权力重组过程中的重新定位,尤其是在“国家允许宗族有其政治生存空间之时”,“宗族精英”能够在乡村政治舞台上与“体制精英”、“经济精英”角力,19乡镇宗法力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干预乡村文化的发展走向,因而中元节的“集团”度过形式开始由“复兴”走向“兴旺”,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及客家民系居住地。当然,海外的“集团”度过形式从未中断,中元节在海外继续发挥着凝聚、宣示、结盟等特殊功能;近年,在国内“集团”祭祀的烘托下,其始祖祭祀、始迁祖祭日趋隆重、兴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西方万圣节而言,祭祀活动的缺失,尤其是祖宗崇拜的淡化,导致聚集家庭或宗族的晶核的消失,因此,西方万圣节的“各行其是”与中国的“群体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西方万圣节的“各行其是”还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的“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因为,西方人在盂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等先驱的带领下,从充斥着蒙昧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的“黑暗时代”走向强调个人价值、个人中心主义的“光明”。至今,西方人即使走进教堂祈祷,也不一定是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而以狂欢为主题的万圣节更没有必要“集体行动”了。——如果恶作剧的孩子们在高喊“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捣蛋)之际,有家长在一旁,那么他们的“幸福指数”或“个性发挥”不就打折扣了吗?

总之,与西方万圣节比较,家族性是中国万圣节的鲜明特征之一。

三、神圣性

与西方的万圣节相较,中国的中元节具有庄重、圣洁等特征。有两大因素决

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

一是尊天意识。

尊天意识(狭义),在此是指尊崇、敬畏天神的心理。广大“俗众”的尊天意识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在道教层面,人们敬拜主宰天地的大神玉帝、执管天地水的三官、神灵化的道教始祖老子等神众,在佛教层面,人们敬拜天神化的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天神及“观音”等中国化的“菩萨”,这两大敬拜使中元节显得庄重、圣洁。元明之后,随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神灵走出话本和杂剧而进入民间,中元节又增添了新的敬拜对象,同时也为中元节增添了几分神圣。在现代文明之光没有普照中国大地之前,中国人在中元节拜祭天神之际肯定是满怀虔诚与敬畏;在当代,或局限于是祭祀礼节氛围的规范,或受制于“有神论”遗绪的控制,中国人在中元节的相关祭祀活动中仍然循规蹈矩,包括受过无神论淘洗的知识分子。

与此相对,进入“理性宗教”时代之后,欧洲的万圣节日趋“世俗化”、游戏化。因为耶和华、圣母玛利亚、耶稣等“上帝”级别的天神未能进入万圣节的视阈,所以万圣节毫无神圣可言。古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天神及朱庇特、阿波罗等罗马诸神向来未曾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因而他们即使走进万圣节,也不会增添节日的神圣因素。至于死神萨曼、寻找替身的恶灵和骑着扫帚的巫婆,他们是人们在万圣节特别提防的对象,而不是敬拜的对象。

因此,尊崇天神的尊天意识赋予中元节神圣性。二是孝道意识。

从儒教伦理的角度看,祭奠先人是孝道孝行的具体表达,也是对孝道张扬,因此古人看重祭奠先人。《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孝经·孝纪行》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祭则致其严”,就是祭奠的庄严肃敬。古人认为:“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因为,在古人看来,祭礼遵循祖先崇拜的礼制,蕴涵丰富的人伦内涵,而祭奠行为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是感谢列祖列宗的养育之恩的具体行为,即所谓“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奠先人或先祖,是诸多中国节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元节的主要节俗或核心仪式,因而孝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

祭奠活动的庄严肃敬,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

在孝道层面,西方万圣节与中国中元节不存在关联点,因而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没有倡导孝道,万圣节一直没有祭奠先祖等与孝道相关的节俗。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构成、强调人格独立及个体尊严的基本价值理念、由“契约”决定的人伦关系,决定了西方社会与孝道的距离。——《圣经》的“十戒律”和天主教及路德宗的“十诫”中皆有孝敬父母的条款,但孝道伦理并未出现在西方。因此,从孝道意识角度看,神圣性是中元节独有的禀赋。

从总体上看中国中元节敬拜神灵的虔诚敬畏、祭奠先祖的庄严肃穆,与西方万圣节狂欢的放纵恣肆、浪漫张扬形成鲜明对比,但我们必须说明:中元节也有其欢愉游乐的一面。例如,从古至今,无论是寺庙道观敬拜神灵,还是民间祭奠先祖、膜拜天神,往往都有与之相伴的娱乐活动,“神人同乐”的场景经常出现。冯尔康、阎爱民等学者认为,庄重肃穆的敬拜与演戏、杂耍、乐舞等活动的欢愉并不矛盾,因为神仙与先祖也喜爱戏乐,而祭奠之后的娱乐活动具有“娱神娱祖”的作用。当然,中元节的游乐“指数”肯定远离恣肆放纵,在“中和”范围之内。20如今的万圣节,尤其是美国的万圣节,已经成为成人参与的狂欢节,而中国中元节游戏化、娱乐化的可能性极小,因为祖宗崇拜的神圣与庄重等因素制约了戏谑化倾向。

总而言之,比照西方的万圣节,中国中元节具有宗教性、宗法性、神圣性等文化特色,而农耕经济、文化底蕴、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文献参考资料:

1牟钟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载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2路志霄:《三国志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8页。3 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韩愈:《论佛骨表》,见《韩昌黎全集》三十七表状二,燕山出版社,1986年。6(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58页,55—58页。

7孙芳琴:《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2期。张彩霞:《中西方主要节日文化渊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9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10 15 20冯尔康、阎爱民:《中国宗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29页,第19页,25页。

11冯天瑜:《宗法文化刍议》,《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35页。12 13 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53页。

14吴自牧:《梦梁录•解制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卷4。

16刁统菊,孙金奉、李久安:《节日里的宗族——山东莱芜七月十五请家堂仪式考察》,《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17安哲明:《古代西方血缘礼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10期第42页。

18冯天瑜:《宗法社会与伦理型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19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03-108页。

下载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颜色词看中俄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4......

    中美俄文化对比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文化对比 2014级 工管3班 马继静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三个国家,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三个国家有着不......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 [摘要]汉语与英语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如认识不到这些差异,便会对翻译造成障碍。本文重点研究了三原色“红、黄、蓝”的中英文化异同,旨在探讨翻译颜......

    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课程设计

    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课程设计 1.教学对象: 中高年级语言班留学生/本科高年级文化选修课的留学生 2.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常见的色彩词“红”、“白”、“黑”、“黄”以及这些......

    讲解-颜色词

    1. 分类(包惠南,2004:162)1)基本颜色词(basic color words):赤橙黄绿青蓝紫2)实物颜色词(colors of objects):金黄(gold),银白(silver),桔红(orange-red),苹果绿(apple-green)3)色差颜色词(c......

    颜色词翻译参考

    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see red: 怒不可遏( red-blooded males: 精力充沛的人, 活跃的人 white elephant 白象,累赘物;white hope人们寄予厚望者 w......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姓名 学号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