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平1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和操作、画图的活动过程,深切感受直线的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操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教学准备:
课件、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第11届全国运动会在哪里举行吗?对了,山东省是继北京、上海、广东和我们江苏之后,第五个主办全运会的省份,而且我们江苏代表队位居金牌榜首位,你们高不高兴。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全运动场馆好吗?(展示图片体育中心、游泳馆、体育大厅、垒球场、田径场)
2. 这些图片漂亮吗,我们今天的数学问题也即将产生了(显示下一张课件)
师:在游泳池的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泳道,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在垒球场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柱子,在大厅的玻璃门窗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横梁。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幅照片都有几条直线?这几条直线在什么面上。
总结:我们就说这样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
3. 出示两个盒(上面盒上有兰色的线,下面盒上有黄色的线)
(1)师:上面的盒子有一条黄色的线,与那兰色的线在同一平面吗?生回答。
(2)师:你来摸一摸
(3)移动一个盒子,再问,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吗?我们就在同一平面来研究两条直线。
4. 出示四组直线,研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观察仔细,你能根据位置关系,给他们分一分类吗?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说
小结:同学们真棒!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根据他们的位置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平行。(学生读)
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1. 在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平行的,你们能不能找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同桌互相说一下。
2. 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平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呢?出示(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
师:同学们仔细找一找,你发现了几组平行线,就举几?
3.集体汇总,小结
三、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如果我不给你图形,也不让你说生活中的例子,只给你一些材料,你能造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2. 提供纸,小组合作
3. 全班交流
4. 拓宽:你还能凭借其他材料作出平行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
四、观察感悟,画出平行
1. 师:刚才同学们开动了脑筋,想出了很多方法制造平行出了平行线,你们真了不起!杨老师也带来了一种画平行线的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2. 演示
3. 看清楚了吗?你们知道老师画平行线用了几步吗?生回答
你想不想试一试?拿出你的尺,画一画(巡视)
4. 同桌互相交流
5. 展示一个学生的,生介绍画法。
五、归纳整理,收获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了解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眼睛,在大家回家的路上找一找,老师还希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平行线,这些平行线有什么作用。
第二篇:认识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法
(一)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乘法对“几个几”的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
求分”的探索过程,是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出发做准备。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7-9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
积极创设情境,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
2、实践操作法
加强实践活动,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中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分小棒,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讨论法
引导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物品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
3、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二)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也需用到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如幻灯片、投影。积极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幸福指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即平均分的概念及方法,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平均分
(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
○○○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
2、(1)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解决问题(15分钟)
(2)小组交流探索新知(8分钟)
(3)归纳总结平均分的含义(3分钟)
3、(1)、运用摆实物进行练习(5分钟)
(2)、做课后习题(5分钟)
4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2分钟)教学反思:
创设“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了“趣中学”的快乐学习模式。学生能够自发地从实践操作中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是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深刻,从而达到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二、说学生
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三、说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恰当的运用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四年级学生进行套圈比赛”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注重练习的新颖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练习中,而是通过判断、说理、解释、推测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对平均数加深理解,丰富内涵,从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目标1在此完成)
(三)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移铅笔”引出平均数的话题,让学生,随意抽取几支作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出示一系列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四)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1、练习八第1、2、3、4题
2、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我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第三篇:平均分的认识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例
1、例2平均分的认识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14页 作 者:宋万红 单 位:临海市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一)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感知平均分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圆片,小棒,一张长方形纸等。 设计意图: 1.重视实践操作。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所熟悉的小动物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多种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蘑菇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圆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合作交流的能力。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个橘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学习习近平均分、理解平均分、拓展平均分。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平均分” 1.谈话引入:
小朋友,老师讲一个故事,你们喜欢听吗?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草地采蘑菇,走着走着来到草地上,看见一片又大又肥蘑菇,小白兔们蜂拥而上,想去采。兔妈妈说:“别急!别急!要采蘑菇,先要学会分蘑菇。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蘑菇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兔妈妈的话,小白兔急得蹦蹦跳跳,想不出办法了。同学们,我们来帮小白兔的忙,好吗? 2.动手操作:
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蘑菇,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
成两份的分法上。3.交流汇报。
根据交流列举出所有的分法。(实物投影展示)
提问:仔细观察和比较一下同学们分的情况,你能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吗?(两类。)(课件展示)4.揭示平均分的含义。
从同学们分得情况来看,把6个蘑菇分成几堆,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每一份的个数一样多,一种是每一份的个数不一样多。如果让你把这6个蘑菇分给小兔,你认为是怎样分比较合理呢?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每只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我们把这种分法起个名称,让学生说说,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5.观察图片,再次感知平均分。(出示教科书12页图片。)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
小朋友们,今天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去春游了,玲玲小队的5位同学买了很多好吃的,有水、面包、橘子、糖,你觉得他们怎样分配这些食物合理?
(学生发现要每人分得一样,也就是平均分。)(2)说说每样东西该怎么分?学生尝试分饮料和面包。再次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3)出示分糖和橘子的图。糖果和橘子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从对比中再次感受平均分必须每份都相等。6.尝试平均分。
教学例1刚才我们说了橘子的份数不是同样多,是吧?那我们现在帮助他们把橘子也平均分一下好吗?
怎样分呢?那我们想个什么好办法来分?(实物投影展示分法:移动橘子图片。)
7.再次操作:(p13做一做,学生拿学具圆片代表面包分。)
分一分: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
说一说: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如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个。
二、操作中,丰富对“平均分”认识 1.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分法。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了,聪聪真为大家感到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课件出示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①各小组讨论分配方案。
②各小组同学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
③小组汇报方法(课件展示)。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组1:我们小组是三个三个分的,每份3个。组2:我们小组是一个一个分的,每份3个。
组3:我们小组先是两个两个分的,再一个一个分,每份也是3个。组4:我们小组用乘法口诀来分的。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能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橘子,是平均分的。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说说理由。2.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完成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出自己的分法。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学生用摆一摆或者画圈的方法分,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圈一圈的方法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三、应用中,理解 “平均分”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课件展示)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让学生说出为什么?(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2.练习三的第2题。
师:聪聪还有8颗水果糖,他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表现好的小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案呢?(出示课件)让学生用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师:那么你能把第1种分法变成平均分吗?
师:图⑶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它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时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圆片代梨)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拓展中,提升对“平均分”应用 1.折一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2.出示:有12个桃子,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桃子?
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桃子还能平均分吗?每盘几个?
摆摆:(同桌互查互说。)
通过两次分桃子,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
3.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分。
五、归纳总结
1.请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知道了什么?
2.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课后反思:
1.重视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体验。
通过情境的创设,选取富有情趣的素材,使学生有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分比较合理,科学;通过多次具体操作,感受“同样多”,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老师让学生给这种分法起名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注重学生的操作,丰富对“平均分”认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3.尊重学生的思维,体现方法多样性。
在“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环节中,通过“怎样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这一问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分橘子(可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三个三个的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充分展示了分的不同方法的过程,也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和灵活性。 资源引用:
1.人民教育出版社:www.xiexiebang.com。2.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认识平均分》心得体会
《认识平均分》心得体会
陈然
听了田老师的认识平均分一课的学习体会。总体上:田老师上课语言精炼,温柔可亲。对于课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周老师都能给予肯定或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学生不再胆怯,课堂气氛活跃。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她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5个竹笋分给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1、认识1
1、认识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数字1,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活动准备:
教具:磁性教具:一只兔子。图片:一根萝卜。数字卡片1。学具:铅笔、本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只小动物来做客,(出示小兔)它是谁?有几只小兔?
2、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子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图片,一根萝卜。)请问有几根萝卜?(引导学生正确并快速感知数量)教师小结:一只小兔子拿了一根萝卜。
二、出示卡片数字1,引导学生感知数字1 的概念。
1、引出数字1。师:我们知道一只小兔子和一根萝卜都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那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了,一只小兔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数字1)那一根萝卜呢?(数字1)教师小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
第二课时
一、出示卡片数字1,引导学生用数字1来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比如说:数字1可以表示一只小兔子,数字1可以表示一根萝卜。那数字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可以看看我们的房间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呢?你要用完整的语言来说哦,数字1可以表示什么呀?(请学生有秩序的描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讲完房间里的东西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家里、外面的事物,尽量让学生说出更多数量为1的物体能和数字1联系在一起)
二、让学生熟记数字的样子。师:数字1可以表示那么多的东西,本领真大!那数字1的样子你知道吗?你觉得数字1像什么呢?(铅笔、木棍。。)(引导大胆想象,让学生更加能够熟记数字1的样子)
4、引导学生用右手在空中用手指写出数字1。师小结:数字1像一条有点斜的竖线。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正确书写数字1。
1、教师正确示范书写数字1。在田字格中示范“1”的写法。1要写在田字格的右半格里,要一笔写成,带领学生照着“1”字书空五遍(边写边读)。
2、让学生临摹练习写1。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动物?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
3、指导学生写一写。
先按虚线描1,再独立写。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1,你学会了吗?以后我们可利用1来表示数量,如:1只狗、1只猫等。
五、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并在本子上书写数字1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