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写写帮整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城乡规划编制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
近年来,南通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第一载体为目标。围绕经济发展中心,高起点编制规划,以“规划体系抓完善、规划管理求实效、规划落地出亮点”为总体目标,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在抓城市规划体系完善,建立规划设计市场有形体系和规划公众编制公众参与作了一些努力,下面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南通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概况
自2001年南通市规划管理局正式成立以来,针对我市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规划编制放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从2002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13363”工程,当年的规划编制量达到前四年的总和;2003年,我们全年规划编制任务确定了以“中国近代第一城”和沿江沿海发展规划为重点的共4类23项任务,规划编制量在2002年的基础上又增加50%。2004年,我们以推进农民集聚为抓手,全面完成了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乡镇总体规划编制率达80%以上,全年规划编制量名列全省前茅,苏中苏北地区遥遥领先。今年以来,我们以完善城市规划体 系为主要目标,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准备工作为重点,突出市区控规全覆盖,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前,各类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二、近年来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有益经验
近年来,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建设厅的指导下,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抓住城市化、沿江开发、过江通道建设的发展机遇,全市开展了大范围,全方位的规划编制工作。近年来的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规划覆盖率显著提高 空间布局规划方面。全市先后编制完成了南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南通城市总体规划。六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24个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88个建制镇总体规划,2005年10月完成了130个镇村布局规划,率先在全省第一个通过省级抽查验收。市(县)中心城市、镇村布局空间布局规划达到全覆盖,镇级空间布局规划覆盖率达到80%。
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南通市区历史街区、旧城改造、储备出让土地控规,港闸、崇川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控规达到全覆盖,截止2005年底南通市区100KM
2建设用地达到全覆盖。如东完成了旧城改造、城北新区控规;如皋完成了旧城控规,环城水系等规划;海安完成了新世纪广场等一批重点地段控规;启东完成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区等控规;海门完成了旧城改造,新区等控规;通州完成了行 政中心等一批重点地段控规。
重大专项规划方面。为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发展战略,2002年南通市区率先在全省编制完成了南通沿江沿海空间发展规划,南通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南通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基础设施规划,区域供水规划。为配合“五城同创”,市区还先后编制完成了南通环境卫生设施机制,南通绿地系统规划,南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南通生态空间环境控制规划等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南通市区重大专项规划覆盖率达到90%。沿江各县(市)先后完成了如皋、通州、海门、启东市沿江开发专项规划以及一批重点基础设施规划以及消防、绿地系统、历史文化保护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
在开展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大专项规划编制的同时,我们在加强研究性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成果信息入库以及建立城市三维规划体系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创新工作思路,规划编制水平不断提高
引入竞争机制,严把规划审查关口。把引入竞争机制作为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从2001年开始,我们逐步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编制单位,2005年全年的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实现市场招投标,有效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同时,科学制定规划编制任务书,强化规划中间成果审查,建立集规划、建设、园林、市政等于一体的国家、省、市级评审专家库;定期组织召开城市规划委员会,人大、政协规划 汇报会,提高规划审批的决策层面,有效提升规划成果质量。近年来,市优以上获奖率达到20%左右,其中获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3项(南通城镇体系规划,南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三等奖4项(南通新城区控规,濠东绿地规划等),省优秀奖6项,苏中领先,并跨入苏南第二方阵。
开放市场,引入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委托美国规划协会编制《南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委托英国阿特金斯公司编制《濠河风景区城市设计》,委托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编制《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南通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南通市古城“一街三片”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对体育会展中心、滨江公园、新区核心区、苏通大桥北桥头区等重要地区的规划设计采取国际招标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国际性设计公司进入南通规划设计市场,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成果。
3、实施规划阳光工程,规划落地管理有效提升 全面公示规划编制全过程。在全面公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等整个城市规划体系涵盖的所有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划编制全过程的公示,公示过程从规划任务书的编写、规划编制招投标、规划纲要、中间成果直至规划评审报批,尤其在规划报批前,实行批前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整个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由原来的“政府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组织评审——上报 审批——组织实施”这一传统模式变为“广泛征求意见——公开招投标——委托编制——设计单位编制——提交初步(中间)成果——征求各方意见——组织评审——批前公示——上报审批——批后公示——组织实施”的阳光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规划编制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规划公示载体多样化。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建立形成了一套形式多样,手段新颖的规划多维公示体系。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做,筹资1亿多人民币,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建设了面积16000多平方米的城市规划馆,采用声、光、电、数字虚拟等现代化手段,全面展示南通市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在市区主次干道、居住区、广场等人流集中区域树立了150多块规划公示栏,相应公示各类规划内容。开通了南通规划网,通过网络全面公示规划编制,建成了规划展示、局长信箱、市民qq等十大板块,规划网站点击数达15万次以上,点击率位居全市政府职能部门网站之首。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发布一些重要规划编制和审批项目,广泛征求意见。对群众关心的规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社区召开规划报告会,向居民汇报规划,同时,每季度邀请市民规划师和市民代表,汇报重要规划方案,听取意见和建议,实现了规划管理者与广大市民之间的互动,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近年来,南通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对照2005年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年内空间 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专项规划达到城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全市规划编制工作仍然存在下列薄弱环节:一是南通市区城郊结合部控规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覆盖率偏低,120KM远景发展备用地,仅覆盖30%左右;二是县(市)中心城市控规覆盖率偏低,仅达到30%,市级以上9开发区覆盖率只有40%,24个省重点中心控规尚未编制。各县(市)中心城市重大专项规划尚未全面辅开;三是县(市)规划人员编制不足,难以应对大量繁杂的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任务,规划经费短缺是制约规划全覆盖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城乡规划编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但是离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全覆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城乡规划全覆盖会议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南通城乡规划工作的新局面!
6
第二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来谋划和推进,寻找推动科学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开阔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推动科学发展相一致。2007年7月31日,全省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省委书记李源潮到会作重要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练月琴作典型发言,全面介绍我市在非公党建领域的新做法和新经验。8月14日,市委召开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上半年基层党建情况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市委书记徐鸣到会讲话,进一步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关键时期,全市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建,突出重点抓好基层党建,强化领导推进基层党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组织保证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本刊特刊发徐鸣书记、练月琴部长讲话、发言,同时刊登部分县区在基层党建领域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以供全市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说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两个率先”的旗帜下,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苏北地区各党委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弱化。农村党组织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农村党组织设置仍然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村党组织成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有的村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有的村党组织多是一些“守摊型”干部,缺少致富本领,有的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力量匮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农民党员放松了党性修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不管“主义”只管利益等。
苏南农村在创造“苏南模式”的同时,也积累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适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各基层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强基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正是充分认识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徐州市委作出了全面开展“争当五星村支书、建设和谐新农村”活动的重大决策,并将教育培训作为深入推进“五星”村支书争创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力争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增强“双带”能力,全力争当“五星”村支书,成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从江苏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苏南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4年底,苏、锡、常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59%。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苏中、苏北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党组织是农民的主心骨,党员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只有大力加强和积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加快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苏南农村在创造“苏南模式”的同时,也积累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基层组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如“老板书记”的角色冲突、村委会功能错位、村干部后继乏人等问题.如何以村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加快苏南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是苏南农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苏北地区各党委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弱化。农村党组织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农村党组织设置仍然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村党组织成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有的村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有的村党组织多是一些“守摊型”干部,缺少致富本领,有的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力量匮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农民党员放松了党性修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不管“主义”只管利益等。
第三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2011年工会
三好职工工作总结
一年来,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工会在上级工会及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奋进、克难前进,学校各项工作有了进步,教职员工道德认识有所提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现将本三好职工活动总结如下: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进一步弘扬模范个人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第30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大力宣传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用我们身边的人、眼前的事迹和精神感染、引导职工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争做民族团结的好职工、教育子女的好家长、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十一中在本次活动开展中,广泛征求了全体教师的意见,通过学习文件、发放资料等形式。为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广泛发动教职员工正确树立三好意识,统一思想,成立了三好职工评选的领导小组,未完成好本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评三好、树先进。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工会按照“队伍重点建设年”的要求,把“优化结构、重点培养、激励骨干、提高素质”作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和使用。促发展,评典型,引导职工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要求教师终身学习,自觉进行知识与观念的更新。增强自身修养与适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此活动引导教职工要适应形势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认清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时代标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在家庭中争当优秀。
三、带队伍、促发展。库尔勒十一中学紧紧围绕三好职工的评选机会,在全校教职工中掀起了一场比先赶优的良好氛围,让全校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强化了教职员工的队伍建设,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改善了队伍形象。通过本次活动搞的开展,狠抓了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工会 2011年11月
第四篇: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梁妍慧表示:“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她认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梁妍慧如是说。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
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前不久,在中央党校一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一位中央领导表示,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据了解,中组部已经提出,要把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发展战略是否合理,能否处理好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干部政绩考评亟待科学化
在山东、江西等地采访时,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无尖锐地向记者表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改革目前的政绩考核办法,否则中央的决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记者在南方某县采访时,就曾听说过一件怪事:1999年和2000年,这个县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新修了路,而2001年乡镇换届后,全县再没有一个乡镇修过路。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因为现在的乡镇干部们都在等着换届呐,根本没心思干正经事。”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对官员施政行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湖南反腐学者王明高,多年来一直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他深有体会地说:“正如高考决定着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政绩考核也是官员从政行为的‘指挥棒’。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以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制度保障。”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政绩考核就看GDP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就看财税报表的上缴数据,而其他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都要为之让路。
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在一些地方,对下级官员的政绩考核缺乏科学依据,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认为,我们现在的干部考核标准,说到底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
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王明高认为,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不相适应。领导干部不是神仙,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得好那么多的事情?
专家们指出,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干部政绩考核体制必须要做出调整。梁妍慧认为:首先,要树立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其次,要完善考评内容。要从单纯地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最后,还要探索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与手段。
中央领导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已经提出,要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一是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是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改革仍需政策配套
落实科学发展观,仅靠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有关专家指出,必须在我们的体制上做出重大调整,才能扭正目前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政绩现象和不科学的发展方式。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王明高指出,“决策腐败”是一种最大的腐败。现在我们的决策机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一些所谓专家论证会,很多是走过场。一些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一旦决策错了,又往往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逃避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
──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敢于而且能够不顾百姓死活,大搞各种贻害无穷的政绩工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而我们目前的政绩评价和干部选拔体制,往往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在少数人中选拔少数人”。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起来,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要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现在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全能政府下的一种设计。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过多,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同时并存,反映到政绩考核方面,考核指标就非常庞杂。事实上,如果政府把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社会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将会更加协调。这也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在整个社会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确立。(
第五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11017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供热企业,其生产经营不仅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供热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
确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总体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对供热企业来说,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企业才能协调发展。近年来,淄博热力有限公司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条主线,确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总体思路,不断抢抓机遇,才逐步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期。特别是在去年冬季持续低温的天气下,公司供暖仍能保持一个良好运行态势,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企业全部活动的本质与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成为实施人才强企和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此,要注重和增强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在企业发展的诸多战略中,将实施人才战略放在优先地位。要树立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服务观,进而造就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复合多能、精于策划、年轻有为的专门人才。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要求适时制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与保障措施,创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环境,搭好舞台留住人才。要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储备战略,不断更新企业的人才储备。
增强自主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竞争取胜的关键已从价格因素转向技术与服务因素。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用新技术、新产品,赢得市场。可以说,提升科技水平和能力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因此,身为企业领导人应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亦应从激励约束机制上使企业领导人正确处理企业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关系,把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及其科技进步成果等指标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薪金收入挂钩。国有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实现引进技术再创新,不断把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和运用于企业之中。
民营企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陈继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们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体系。民营企业逐步占据着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其主要目标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从数量主导型尽快过渡到以改善自身结构和提高素质为主,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为主导型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逐步达到民营企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推进生产由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获取持久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的伟大战略目标。
我国是生产制造业大国,本世纪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民营企业要解决乃至消除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劣势因素,获取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立足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塑造企业自有的品牌,将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以我们富丰集团为例,我们作为广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阶段,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链生产的同时,提出在市场竞争中,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把拥有一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拥有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作为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表明,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是增强民营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重要手段。富丰集团名牌战略已经实施多年,现在越来越意识到了名牌战略的重要性意义,目前集团相关产品已入选省、市名牌产品序列中。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在所有的方面、所有的环节都存在优势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民营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正确选择竞争战略,培育和发挥本企业的独特优势,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同时又要吸取其他企业的先进之处,针对企业规模和实际状况采取差别战略。对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向这些企业集中、靠拢为这些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的发展思路,通过改革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我们长期工作内容。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成为时代最强音。当代民营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应当成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帮助贫困地区走上小康道路的主导力量。“光彩精神”就是当代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价值观,也应是“企业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民营企业归根结底是公众企业,民营企业家实际上只是社会财富的管理者。民营企业最终的发展必然要“反哺社会,共创和谐”,要以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帮扶到位,消除社会贫富差距,解决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开创“十一五”时期民营企业的新局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