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解析
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读尼采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有感 YCD 一直听闻尼采的大名, 但却从来没有读过尼采的书。如果不是写作学要求读哲学著作,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读这本书。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 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 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在《历史的 用途与滥用》中所要探究的是关于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 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 “ 历史感 ” 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 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 “ 回忆 ” 的限度, 使历史 最好地服务于生活。
尼采在 30岁时写下了这本不到 6万字的著作,他的那种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令 我感慨万千。下面我就从书本身谈起,分享一下我的点感悟。
一、文学上的感悟
许多人认为尼采是一个狂人,不然怎么会说出“上帝死了” ,我从这本书中,感觉到尼 采的确有其狂放的一面。他的语言是那么的富有激情, 可以深深的打动我。可是, 作为一个 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学功底非常扎实,全书激情澎湃、结构清晰、文字优美、论 述严密,是我们学习写议论类文章的典范。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本书。
本书看似毫无章法,只有批判历史观。在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 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历史是人类的历史。(第一章
2、历史与人的三种关系及其对 应的三中历史(第二三章。
3、历史的用途(第四章
4、历史滥用(第五六七章
5、“先 到者”们应当为纠正历史观做出的贡献(第八九十章。全书是一种,先下定义,指出正反 两个方面, 最后说明怎样做的结构。如果是我写的议论文, 一旦自己的
感觉上来, 只是一味 的想批判某个观点, 无法驾驭文章的结构, 必然会导致某些部分不合理, 尼采的文字给了我, 如何一边批判,一边又控制好文章结构的好例子。
尼采的文字非常优美,具有散文化的气质。比如开头的那段:对他自己感到迷惑—— 他无法学会忘记,而总是留恋过去;不管他跑得多快,跑得多远,那锁链总跟着他。真是奇 怪:曾经村在而又消逝的那一时刻, 前后两渺茫的那一时刻, 就像幽灵一样又回来打扰此后 的一个时刻的平静。书页不断从时间之书上掉下来, 飘忽远去——可它突然又飘回人的怀中, 于是他说 “我记得„„” 文字真的非常优美, 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 也是一个怀恋过去 的人, 他的文字无意间就激发出了我心底的那种淡淡的哀伤, 令我选择了这本书, 在他的历 史观下回味一下历史。
尼采的议论手法才是本书的真正精华。我想多花点篇幅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首先 引用一段书中的话。“极少数人是真的为真理服务的,就如同极少数人对正义有着纯粹的意 志一样, 而在这些人中, 又更少有人能有力量做一个公正的人。光有意志是不够的只有要求 正义的冲动而没有裁判的能力。这是人类之所以遭受最大痛苦的原因。”这段话层层递进, 将人类对历史的滥用揭示出来。其实, 很少的人能够真正的公平的对待历史的, 人们一是不 想去还原真正的历史,二是许多人是没有能力去给历史一个公平的面目。短短的一百个字, 批评了人们对历史的滥用, 又从两个方面表达出人类滥用历史的原因, 最后还指出了这是 “遭 受痛苦的原因” ,在论述中还附带着批判了人们对于正义没有勇气。议论写到这种程度,意 味深远、层次鲜明、最后总结,实在是高啊。我想,我应该尝试一下这种的方式。
二、对历史的感悟
上文提到过了,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所以全书对我的历史观也有了一些很大影 响。
我读过《史记》、《三国志》、《旧唐书》、《清史稿》 ,其中《三国志》是认真读的, 《史 记》 也比较从历史角度看了。自认为历史知识足, 但是读完本书才发现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严 重的偏差。在我的眼中, 历史不是严肃的学问, 而是我打发时间的工具, 娱乐我的玩物而已。看着史书中, 一个个或伟大或渺小的人物, 上
演着一幕幕的事情,我总有种愉快的感觉, 因 为那与我已经无关了。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人类不 可能抛弃历史。“但人总是在抵抗者伟大而又不断增加的过去的重负。那重负压着他,压弯 了他的双肩。”历史是沉重的,正如尼采所说,如果抛弃了历史,不重视历史,也许会让你 感到暂时的轻松,但是很快你就会认识到,失去历史是不行的。所以说,以后我读历史,要 尽量重视他, 避免那种打发时间的念头, 历史不可随便, 不能娱乐化, 那种一味探寻野史逸 事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历史的公正,哪怕是用一颗纯洁的心谨慎的实行,也会是一种可怕的美德。因为它 总是破坏和毁掉活生生的东西——它的判断总是意味着毁灭。”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因为 我最近在读关河五十州的 《正面抗战》 , 开头一句便是 “那么多中国军人白死了!” 读了此书 之后,我才知道国民党政府的伟大抗战。在国民党领导下,中国毙伤日军 85.9万人,中国 军人死伤达 322万人。为什么在共产党的统治下, 这种伟大的战绩不被承认呢?所以, 尼采 才会说, 历史的公正是一种可怕的美德。对于历史的公正, 这是一种美德, 但是这种美德是 非常可怕的。在深入了解, 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后, 我的历史知识几乎被残酷的碾碎了。我的历史教科书上全是谎言, 只有那几次会战, 而中共的那几次 “伟大的战斗” 却得到了记 载。历史的判断意味着毁灭, 中共这种对历史的判断是纯粹的毁灭历史。无论政治上的对错, 300万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功绩为何不被人瞻仰?我真的想大 声喊出“历史不是统治的工具”。
正如尼采所说“的确。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他首先思考、比较、区分和结论之中 压抑了非历史的因素, 并以凭借古为今用的能力让一种清晰而突然地光亮射穿了这些迷雾”。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有些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努力思 考,穿透迷雾。比如,抗战中的林彪和张灵甫的区别。同是战将,林彪在打完平型关大捷后 被误伤,到苏联养伤 4年。而张灵甫将军,和土肥原正面交锋,额部中弹昏迷 6小时;武汉 会战,被扫中腿,到香港治疗,却心忧国事,毅然回国,留下终身残疾。林彪在平型关毙伤 敌军 1000余人,而张灵甫仅在上高会战就歼敌
16000余人。但是我们的历史书上却没有他 的名字,就算有 , 也将他说为了老蒋的“狗”。为什么这样,为国家杀敌,终生残废的将军, 在内战中却被活活逼死。
通过查询中共一位位元帅、大将在抗战中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抗日战争的 主力,无论前后期,无论南方北方,真的是国民党的将领浴血奋战,为打退日寇尽了力。当 我读到, 中共的将领在内战中的历史时, 我真的被吓到了。中共的将领打起国民党, 比日本 人还厉害。为什么会有对比呢?这很明显,如果我们通过尼采说的“思考、比较、区分和结 论之中压抑了非历史的因素” ,就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共真不是心系国家的,他们出的 力真是有限。那么多优秀将领、指挥官、士兵,不派上场和日军作战,反而在内战中积累战 功, 这是多么让人心疼的一件事。人啊, 只要你们用自己的脑子去认真探讨, 历史的真相最 终会浮现在你的眼前的。
也许,我有一些太过于感性化了,一味地批判某些政治力量对于历史的曲解和掩饰。但是,我有怀疑的能力和权力,这是无法被剥夺的。我想,我可以像那些历史学者一样,努 力地去探寻历史的真相,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的确是一本好书,我不熟悉尼采,所以没有谈尼采对我的影响, 而是从书的本身入手, 力求探索出书中所要传达的意思, 不知道有无偏差, 因为本书不是尼 采的代表作, 所以不能分析尼采的特点。读这本书, 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历史上, 都对我的 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感谢尼采,感谢许老师!NNU HC YCD 2011年 6月
第二篇:读尼采书有感
读尼采书有感
‚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任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此段话是尼采所述哲学书中封面部分前的言语。我想用其作为此篇文章的开篇第一段,虽然文字中的道理我无法有过明确的体会,更谈不上去诠释什么,但有庆幸有前人在先,思维愚钝的我还是在浑然迷惑中去阅读了书的内容,于是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接下来就谈谈对于尼采在人生生存哲学中的领悟。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通过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这样评价尼采的:‚他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
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事实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尼采通过永恒轮回达到了对生命的最高肯定。由于永恒轮回,人不仅获得了永恒的欢悦,也不得不承担起永恒的人生痛苦和悲剧。但是,审美的观照正是在个体消解于整体生命,小我融汇于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无非是要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进行这种抗争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生命的欢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快乐乃生命本体的快乐。
在尼采看来,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他正是在用美的视野去估价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这种估价激发了他生命的活力。因此,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相反,笑对一切悲剧。‚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我们在悲剧艺术中看到,悲剧英雄用他的毁灭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摧毁,精神为之欢欣。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
这样看来人生是一出悲剧,那我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将这出悲剧演得威武雄壮、高洁豪迈。笑对一切悲剧,乃是人生肯定的顶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愿意魔鬼围绕着我,因为我是勇敢的。勇敢驱逐了鬼魅而自制许多魔鬼,──勇敢需要笑。‛‚站在最高山上的人,笑看着戏台上生命里的一切真假悲剧。‛
一种回避生命的悲剧性质的智慧无权称作智慧,只配称作生活的精明。以无名状,莫思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烨编译:《尼采生存哲学》 九州出版社
2、周国平编译:《尼采美学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第三篇: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帮助的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书中,尼采在接受“谈话治疗”之前,因为生理上患有严重的头痛加上心理上被路·莎乐美的背判而感到的心痛,曾一度的感到孤独与绝望,但他并不承认这一点,也许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内心的孤独确确实实的存在,抑或是他为保护自己,所以选择逃避而不敢直视自己内心孤独的痛苦。用一些令人费解的方式,极端的将自己的痛苦化成了对生活的绝望。
作为受路·莎乐美委托的主治医师布雷尔,在帮助尼采解决这种长期压抑着的孤独感时,他利用了一种“谈话治疗”,其中就运用到了我们心理课上学到的一种与来访者的沟通技巧——自我表露。当布雷尔提出两人互换角色来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他向尼采讲述了自己对一名曾经救治的一位名叫贝莎的病患产生了难以自拔的迷恋,但与此同时,对家庭生活中的拘束乏味而感到困惑。我觉得书中布雷尔的心路历程用一个网络流行的用语来形容,就是很“纠结”,原本想要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尼采吐露内心的悲伤,却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存在着的心理问题。纵观整部小说,尼采与布雷尔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上专业疗法的开端。例如尼采对布雷尔进行过梦的解析,通
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布雷尔的前意识来解决他的困惑等等。
我觉得在二人不断的会面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对方影响着,互相感化着彼此,互相救赎着彼此。两位大师的谈话富有哲理令人感到震撼。随着两人谈话次数的增多,渐渐熟悉之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书中结尾处,尼采听着布雷尔的话,流下了释怀的眼泪。下面是摘录自书中描写的当尼采哭泣时,两人的一番对话:
“给你的泪水一个声音,它们在说些什么?”
“如果我的眼泪之一是有意识的,它会说,它会说,”在此,他以嘶嘶作响的气音大声说——“‘终于自由了!压抑了这么多年!这个人,这个吝啬无泪的男子,以往从未让我流泪过’这就是你的意思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过去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无法掩盖的孤独,而且,他发现了像过去那样保持孤独的做法,其实并没有给他减轻心理上的压抑。)
“那很好,弗德里希,大哭是在洗涤。”
“这很奇怪,不过就在那同一刻,当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全副的深度、以所有的绝望,将我的寂寞吐露出来——就在那分毫不差的瞬间,寂寞逐渐逝去了!我跟你说我从未被感动的那一刹那,就是我首次容许自己被感动的同一时刻。非比寻常的一刻,仿佛某一个庞大的内心冰山,突然崩裂并爆裂了。”(这里尼采提到了“容许自己被感动”,可见过去的尼采并不是没有遇到被感动的事情,而是刻意的压抑着内心的情感,试图将自己锁进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被其他
外界的情感束缚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布雷尔已经成功了,因为尼采已经将自己的内心向他敞开了。)
“一个矛盾!”布雷尔说,“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句话堪称是本书的一句名言,布雷尔在尼采哭泣的时候给予了最真诚的帮助,并在下文中将尼采作为自己的朋友,向尼采发出参加家庭宴会的邀请,这样的举动使尼采在惊讶的同时感到欣慰。)
看到这一段之后,我也感到激动,也许是因为尼采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孤独,正视了过去所承受的痛苦。并生发生了悲切至极的感叹,让我也为之感到释怀吧!在我看来,这种将孤独感掩埋在内心,不愿向他人表露的逃避方式,是把孤单带来的悲伤默默地在心底,然后会酝酿成一种更难以治愈的创伤。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掩盖着自己的孤独呢?不论生活的有多么的快乐,孤独的意识还是会徘徊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孩子,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怀疑,现在的我,是否真的快乐?进大学快一年了,怎么说也已经长大了不少,就像爸爸妈妈期待的一样,我会慢慢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可是,在这样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里,我的内心像是藏着一块毛玻璃,模糊而又尖锐的藏在心里。有时候就会莫名的感到孤独,朋友们毕业前在一起说好的永远,究竟有多远呢?过完高三那年两个月的夏天,也许永远也就这么远了吧!类似这样的孤寂之感相信很多同学也会有共鸣,但又多
少人会敞开心扉,正视自己内心的孤独呢?
化学与材料学院
材化10班
郑梦华
201006406159
第四篇: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读后感
读 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
哲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思想艺术,它用语言表达了人们大脑中抽象的思考。哲学也是美丽的画卷,它用思想渲染了整幅人生,赋予了其色彩。以前总以为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觉得它很抽象。不知,当一个人渐渐成熟后,当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生活后,当一个人孤独或者快乐的时候,总能对哲学有着深深的理解。一个人只要你有对这个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你就是一个哲学思想者,当然很多时候这些思想有些肤浅,但也是一种思考,这就是哲学。
随着刘老师的推荐,我拜读了几个哲学大师的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黑格尔的批判性哲学,尼采对生命的思考等。每读一本哲学书,总被哲学家表达在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之一。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尼采的《疯狂的意义》,《疯狂的意义》一书是周国平先生从他本人翻译的尼采的作品中选取的一些篇章和段落编成的读本,内容上表达尼采的重要思想或精彩见解,文体上反映了尼采的风格。
(1)尼采的一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1。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幼年时父亲和弟弟相继离去,造成了尼采忧郁的性格。尼采中学时期钟爱诗歌和音乐,大学时期热爱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并开始了哲学沉思。他在巴塞尔大学执教时期,发表了第一步专著《悲剧的诞生》,引来喝彩的同时倍受斥责。后来,尼采辞去教职,开始了漫游生涯,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晚年的尼采无法忍受长期不被理解的孤独,最终失去了理智。
我认为书中下面这个篇章最能概括尼采,概括尼采的一生,概括尼采的哲学。这本书属于最少数人。也许他们都尚未出生。那可能是一些理解我的查拉图斯特拉的人:我怎么允许把自己混同于今天已经有了听众的人们呢?——后天才属于我。有的人将在死后诞生。对于那些人们得以理解我并且必定会理解我的条件,我实在太清楚了。即使只是要受得了我的严肃,我的激情,他们在精神食物上也必须正直到冷酷的程度,他们必须练习在高山上生活——俯视关于政治和利己主义的可鄙的流行废话。他们必须漠然处之,他们必须完全不问真理是否有用、是否会给一个人带来厄运...因为刚强而偏爱今日无人敢问的问题;用于闯禁区;命中注定要入迷宫。来自七重孤独的体验。倾听新音乐的耳朵。眺望最远方的新眼睛。领悟迄今一直缄默的真理的新良知。以及追求伟大风格之经济学的意志:一同保持它的力量,它的奋发...对自己的敬畏;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绝对自由...尼采在描述他的“合格读者”的同时,何尝不是也在描述他自己呢?许多人说尼采是个疯子。确实,尼采疯狂的思想让人难以理解;但是我仍然想要试着去理解尼采。虽然不太可能成为尼采的“合格读者”,我还是选择了《疯狂的意义》,选择了尼采。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近了尼采,接近了这一位哲学巨匠。无疑,这本书令我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精神为之一振。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叙述我在此书上的收获与感悟:我心中的尼采,疯狂的意义,人生的思考。
但尼采的一生却经历许多坎坷,命运总是在捉弄他,最后他发自内心的呐喊:上帝死了!5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和弟弟,早年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悲痛和苦难,没有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开始他就寻求孤独,从孤独中寻找自己的真实的快乐。尼采哲学思想的形成是一种自我治疗和自我克服的过程,当他建立一种思想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到最后自己推翻。《悲剧的诞生》于1872年发表,这是尼采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这当中形成了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书中提出的日神和酒神象征着人的两种基本的艺术冲动。日神冲动造成美的外观和幻觉,使人执着人生。酒神冲动通过情绪的放纵造成废人解体、融入宇宙大我的体验,使人超脱人生,从痛苦和毁灭中获得悲剧性快感。尼采的结论是: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行而上活动。
(2)我心中的尼采
尼采是孤独的。他是思想上、精神上的独行者。他的思想具有其他人所未有的预见性。正如他本人所言:我的时代尚未到来。尼采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人们都需要建立另外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过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就像我所理解的那样...但是,如果我今天就希望有人能听懂并领会我的真理,那么这与我的本能完全是矛盾的:今天的人们不会听我的,今天人们还不懂得从我这里吸收东西...”之所以尼采如此孤独,是因为尼采所站立的高度,高于时间与空间,高于人类社会,高于人类所看到的一切。由此可联想到站在顶峰的英雄式的寂寞,但尼采不止站在顶峰,尼采立足点的是时代之上,他所看到的是未来。可想而知,一个人活在一个完全不属于他的时代里,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但尼采并不感觉那么痛苦。尽管尼采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及自己是颓废者,是悲观主义者,我还是在为数不多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尼采的积极与乐观。也许,尼采并没有他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悲观。“...世人对我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仅此已表明了我的使命的伟大与我的同时代人的渺小之间的不相称。”“我回首往事,瞻望前程,从未一览无余看到这么多而且这么美的事物。今天,我并非徒劳地埋葬了我的第四十四岁年华,我有权埋葬它了——它内在的生命已经获救,成 为不朽。”虽然尼采饱受冷漠与指责,但他依然能够自夸,并且他的自夸丝毫不令人觉得过分。虽然尼采的生命太坎坷,但他依然赞颂生命的美好,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在饱受疾病的煎熬之下,尼采仍能说道:“疾病反而是生命有力的刺激,生命丰富的刺激。”“血液完全冷了,而我仍然思索着许多的问题....” 尼采其实是一个坚强的人,极其坚强的人。虽然尼采紧绷的神经最后崩溃了。
尼采是矛盾的。从对叔本华狂热信徒到对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否定,从与瓦格纳成为挚友到反对瓦格纳,尼采的哲学往往建立在他之前所建立的哲学之上。他一直都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推翻自己的哲学,不断否定,不断前进。他是如此矛盾的一个人!但矛盾正是尼采的魅力。
(3)疯狂的意义
尼采是一位反基督道德者。他认为在神性之下,人的精神被束缚在一种消极的,颓废的道德之中。而在这种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道德观念之下,疯狂,只是为新思想开辟道路,冲破庄严的习俗和迷信的借口。尼采说到:“一切出类拔萃者不可遏止地要打破任何一种伦理的束缚,创立新的法则,如果他们原先并非真的疯了,则他们除了把自己弄疯或者假装发疯之外,别无出路...”。“既然我们今天也常常明白,派给天才的不是盐粒而是疯草籽,那么,从前的一切思想者便远比我们懂得,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虽然我们大都不相信“上帝”,但是我们仍然受束缚!可是在我们的这一代人中却少有疯狂。即使出现了疯狂的苗头,也立即被扼杀掉。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得太过循规蹈矩。我们不敢,也从未曾想过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新思想表达出来,也许我们未曾有过这样的机会,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的思想往往在我们开始思考的那一刻便已被禁锢。我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传承自他人,但我们却一味地接受继而将思想传承下去,即使我们有抵抗和改变的能力。用今天的例子来说,就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但是我们却因此找不到真正的兴趣,找不到真正想要的事业,找不到真正的目标;因为我们所相信的真理,我们不敢质疑,不敢推翻一条存在错误的公式,不敢相信与课本上不相同的实验结果;我们看得太多,听得太多,因而不敢扶起老人,救起“小悦悦”...我们变得更易于接受他人给予的思想,我们变得对知识提不起兴趣,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但是,其实我们都拥有改变的潜质,只是我们都太懒于发掘。
尽管我们像木偶一样没有思想,或是像被灌输了思想的傀儡,我们还是有太多的不满。这些不满一经思考将成为我们内心的新思想。但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有太多不敢触犯的所谓的“道德”。现在这个时代,仍迫切地需要被掀起疯狂的热潮。尽管今天的我们还无力改变,尽管我们仍然必须活得循规蹈矩,但我们的思想可以冲破所有“牢笼”,我们可以疯狂地思考...终有一天,新思想会萌芽。
(4)人生的思考
《成为你自己》是《疯狂的意义》一书中最令我震撼的章节,因为我才发现,现在的我就是文中所提及的大多数人,贪图安逸,拥有惰性的大多数人。如果我没有读到这些文字,我将如同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下去。我从来没有发现我是如此独特的一个个体,从来没有想到要有任何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真正的自己呢?为什么我们还要用习俗包裹自己,随大流地思考和生活? “我们恰恰生活在今天,并且需要无限的时间才得以产生,我们除了稍纵即逝的今天之外别无所有...”这是多么令人如梦初醒的一句话!这除了很俗套地告诫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今天之外,你还想到什么吗?尼采以那“蔑视”的眼光,站在时间轴之上,看到了生命不断征服的过程。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今天的人终会被明日的超人取代,连同今天的人所拥有的信仰和所追求的价值。那么,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事情比自我超越更有意义?生命本来就应该是奋进的,以发展为目的的奋进。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达到了所谓的成功,或者在不断地迈向成功,其走向成功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但是他们终究不能成为超人。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成为了时代所需要的人。他们终究还是走不出现行的价值。那么,当我们也在走向成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思考?
在读《疯狂的意义》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着许多问题,至今我还在思考着许多问题。每当我感觉我找到了答案的时候,我又隐隐觉得这还不是答案。哲学的魅力就在于这点吧,以致思想家、哲学家们苦苦追问了几千年!哲学给人的启发是无穷的。当你再次思考的时候,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尼采的哲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在,尼采的思想就像点点星火埋藏在我的脑海之中,它们不停地运动着,不时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当我感觉到我在追随尼采的时候,我同时感觉到我不应该被他的思想淹没,而应该站得更高,凭借“蔑视”...但,我才发现,这还是尼采的思想。
人生在哪个环境中是注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在人生长的过程当中,虽然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己努力改变和调整自己也是重要的因素。尼采由于遭受苦难,从小就开始学会了孤独,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失去亲人的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得他自己的内心充满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失望。在时间的流逝中过于积累消极的一面,使自己对社会和人生产生了一种抵触。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不顺利,总会有一些让自己痛苦的事,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爱情,这些都是每个人可能都要面对的事实,但不能把这些悲痛当作一生的负担。
发现一个现象,悲观孤独的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言要比乐观的人要多的很多,而且很深刻。哲学家也大多出自对人生和社会有深深思考和感悟的人。也许悲观的人生表达出来更容易让人得到同情和反思,更具有思想融合力。
哲学是一个人的思考,思考是哲学最基本的标志。读哲学,能激发自己更多更深的思考。人生也是一本读不完的哲学书,每个人都是这部书的编写者。
第五篇: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读后感
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
——哲学的思考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哲学,也许自己是一个太会思想的人,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总能引起自己的兴趣。哲学总能把深刻的思想传达给我,也让我有所思想。上学期的上思想道德课的老师,是一位哲学博士,由于他的介绍,在大学里我又找到了哲学的思考。哲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思想艺术,它用语言表达了人们大脑中抽象的思考。哲学也是美丽的画卷,它用思想渲染了整幅人生,赋予了其色彩。以前总以为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觉得它很抽象。不知,当一个人渐渐成熟后,当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生活后,当一个人孤独或者快乐的时候,总能对哲学有着深深的理解。一个人只要你有对这个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你就是一个哲学思想者,当然很多时候这些思想有些肤浅,但也是一种思考,这就是哲学。
每读一本哲学书,总被哲学家表达在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之一。
拜读过几个哲学大师的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黑格尔的批判性哲学,尼采对生命的思考等。刚开始读叔本华的时候,他大胆而有深刻的思想,似乎引起了我的共鸣,不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不是因为自己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很多悲痛,只是对叔本华的深邃思想的一种钦佩。叔本华的书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系统的哲学书,他的哲学宣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在他看来,人们所追求的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尽量可能避免遭到更大的痛苦罢了。他主张人
要摆脱一切尘世的利益,泯灭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抛弃一切理性观念和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达到无欲无我的境界。《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于1851年发表。在书中叔本华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逐一探讨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和名声等长久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尘世。书中提出“世界的内容全是痛苦”,人世的痛苦根源是人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他讲到“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的试图寻找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同在,最后终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在欲望的鞭策下过着庸碌的生活,在无休止的斗争中遭受痛苦和磨难就是众生之相。说到这里我想之所以叔本华有这样的人生感言,是由于他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所导致。他所处的年代,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逐渐增多,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从中叔本华得出了人性本是恶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经历的生活事实分不开的。从叔本华的书中看出,他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充满了对受难者的同情和对整个当时社会的厌恶,也看出了他的软弱,只是做痛苦的忍受,“苟且偷生”。
对人生与社会,悲观不是最好的选择,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总是人类追求的主题。一个人的悲观,不是说他的意志变弱了,正由于他过分的悲观,显示出他的意志在增强,这是一种反意志。意志就像一座天平,你的态度决定了它的倾斜方向,悲观的态度只能给反意志增加砝码,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读完一本哲学书,甚至有时候读完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一句话后,总能一起我很多思考。虽然有时没有理解透彻,但终究引起了思想的碰撞。
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这是人们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尼采的评价。除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之外,他也是一个在女人溺爱中的孩子,一个被爱情抛弃的孤儿,一个不断从朋友身边抽离的背叛者,一个哲学和生活严重悖离的分裂者,具有一个永恒孤独又注定伟大的复合体。
尼采的一生经历的许多坎坷,命运总是在捉弄他,最后他发自内心的呐喊:上帝死了!5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和弟弟,早年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悲痛和苦难,没有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开始他就寻求孤独,从孤独中寻找自己的真实的快乐。尼采哲学思想的形成是一种自我治疗和自我克服的过程,当他建立一种思想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到最后自己推翻。《悲剧的诞生》于1872年发表,这是尼采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这当中形成了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书中提出的日神和酒神象征着人的两种基本的艺术冲动。日神冲动造成美的外观和幻觉,使人执着人生。酒神冲动通过情绪的放纵造成废人解体、融入宇宙大我的体验,使人超脱人生,从痛苦和毁灭中获得悲剧性快感。尼采的结论是: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行而上活动。
人生在哪个环境中是注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在人生长的过程当中,虽然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己努力改变和调整自己也是重要的因素。尼采由于遭受苦难,从小就开始学会了孤独,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失去亲人的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得他自己的内心充满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失望。在时间的流逝中过于积累消极的一面,使自己对社会和人生产生了一种抵触。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不顺利,总会有一些让自己痛苦的事,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爱情,这些都是每个人可能都要面对的事实,但不能把这些悲痛当作一生的负担。
发现一个现象,悲观孤独的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言要比乐观的人要多的很多,而且很深刻。哲学家也大多出自对人生和社会有深深思考和感悟的人。也许悲观的人生表达出来更容易让人得到同情和反思,更具有思想融合力。
哲学是一个人的思考,思考是哲学最基本的标志。读哲学,能激发自己更多更深的思考。人生也是一本读不完的哲学书,每个人都是这部书的编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