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0: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学年,一学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可以说收获颇丰,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的感受。首先,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沿革,在高进老师生动详实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是,有利于以史为鉴,对探索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新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行政治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当然在课上,我们不仅仅学到了这些关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另一个方面,高进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授了许许多多关于做人的道理,他并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让那些做人的道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不能不说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冒险。此外通过课前的各小组的历史话剧表演,我们还在学习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也使枯燥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对于这个课程,真的很感谢高进老师一学期的辛苦教学,带领我们畅游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海洋。如果要说有什么建议,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能够将课程于我们读专业核心知识更多的进行对接,使理论更加实用化,也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

行政1001

20100034

牟勐缘

第二篇: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

(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

(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 1

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

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

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

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

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

(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

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

(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

(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

(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

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

(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

(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

(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

(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

(3)设立国民参政会。

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

(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

(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

(1)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

(2)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

(3)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

(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

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

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

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

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

8、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9、皇族内阁

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

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1、经书诸子类

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诸子百家:儒、墨、道、法、阴阳、名、兵、纵横、农、杂

2、正史实录会要类

纪传体:二十六正史

编年体: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起居注、实录:《明实录》《清实录》 会要:姚彦渠《春秋会要》、董说《七国考》、孙楷《秦会要》、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杨晨《三国会要》、朱铭盘《晋会要》《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松《宋会要辑稿》、龙文彬《明会要》

3、政书典章诏令类

周礼 “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乾隆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

林虑、楼昉《两汉诏令》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宋绶《宋大诏令集》 明大诰、皇明诏令

《唐六典》、《大唐开元礼》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条法事类》 《大金集礼》《元经世大典》《元典章》 《明会典》《皇明条法事类纂》《明经世文编》 《八旗通志》《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各部院则例 《皇朝经世文编》《皇朝经世续编》《皇朝经世三编》 王庆云《石渠余记》吴荣光《吾学录》

《唐律疏议》《唐明律合编》《宋刑统》《元至正条格》《大明律》《大清律例》 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

刘海年、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

4、类书丛书工具书类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欧阳询《艺文类聚》 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王应麟《玉海》 明:《永乐大典》 清:《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孙逢吉《职官分纪》 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高承《事务纪源》 傅岩《事物考》

5、研究考论类

王应麟《汉制考》、洪迈《容斋随笔》、顾炎武《日知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程树德《九朝律考》、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王仲荦《北周六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吕振羽《中国制度史》、周谷城《中国政治思想史》、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6、公报档案方志类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北洋政府公报、南京国民政府公报、中央人民政府公报

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政府)《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清《朱批奏折》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四川巴县档案汇编》《盛京档案汇编》《满文老档》《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宋元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新版中国地方志书目》

7、野史笔记案例类

岳珂《愧剡录》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张萱《西园闻见录》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黄六鸿《福惠全书》 应劭《风俗通义》 郑克《折狱龟鉴》 桂荣万《棠阴比事》 徐珂《清稗类钞》 清《刑案汇览》《刑案汇览续编》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8、谱牒契约金石碑刻类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官藏私藏契约文书

9、出土文物考古类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殷周金文集成》 《睡虎地云梦秦简》

阅读书目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 顾颉刚“古史辨”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杨宽:《西周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孟森:《明清史讲义》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宫省治道透析》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周道济:《汉唐宰相制度》 韦庆远:《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吴晗:《朱元璋传》 傅宗懋:《清代军机处组织及职掌之研究》 波伊勒:《世界征服者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尹世积:《禹贡新解》 郭沫若:《金文丛考周官质疑》 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清朝法制史》《中国民法通史》 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 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 伍丞乔:《清代吏治丛谈》 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 郭松义:《清朝典制》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 费多罗夫:《外国国家和法律制度史》 李甲孚:《中国监狱法制史》 薛梅卿:《中国监狱史》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程维荣:《中国审判制度史》 那思陆:《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 叶孝信:《中国民法史》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 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 张德信:《明朝典制》

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代典制》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 刘公任:《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叶显恩、卞恩才:《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徐望之:《公牍通论》 潘嘉:《文书学纲要》 庄吉发:《故宫档案述要》 一档:《明清档案论文选编》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 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乐师与史官》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官阶与服等》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胡舒云:《九品官人法考论》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 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 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 谢彬:《民国政党史》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 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钱端升、萨师炯:《民国政制史》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 朱汉国:《中国政党制度史》 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 虞宝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陈志让:《军绅政权》 林纪东:《民国宪法释论》 郭宝平:《民国政治通论》 冯启宏:《法西斯主义与三〇年代中国政治》 刘伟、饶东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 陈之迈:《中国政府》 明恩博:《中国乡村生活》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谢瀛洲:《中国政府大纲》 周密:《中国刑法史纲》 潘君明:《中国历代监狱大观》 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 黄新宪:《中国考试发展史略》

谢维扬:《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 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王冠英:《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 刘海年:《秦的诉讼制度》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

第四篇:《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C)。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D)。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7.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8.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9.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C)。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

10.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

A.布政使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1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2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BCD)。

A.议政

B.军政

C.训政

D.宪政

E.参政

2.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C)。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D)。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7.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8.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9.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C)。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

10.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

A.布政使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1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2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2.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3.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4.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5.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6.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7.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8.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9.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10.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答:

(1)监察职能较完善,作用较明显,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监察制既有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又有对下的监督弹劾,还有左右牵制监督,故较全面和完善,作用较明显。但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对下的监督弹劾既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又取决于监察官员的政治素质。故存在很大局限性

(2)历代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安排,也有一定管理升迁机制,但由于给予监察人员的权力过大,顾此失彼,不易有效地控制监察人员的腐败。一是历代多使用职位较低、较年轻的一线监察人员,虽有血气和责任感,但监察官员御任后常奉调到各部门和地方任中下级行政官员,这使得作事便缺少原有勇气和果断。二是授予监察官员的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常发生监察官员本身腐败失控。

(3)采取多途径的监察制和多种方式监督法,在中央集权制完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风气产生过正反二面的不同影响。各种监察系列相互交叉渗透,一切以君主为中心,不但当时监察效果降低,且不敢得罪当权官贵而存在很大局限。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答: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实行分封制,各分封诸侯称为国。战国时期除少数保留分封采邑之外,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两汉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设郡,分封地区设王国,归属地区设属国,边疆地区设都护府、校尉、中郎将。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封地)、邑(公主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设立13州为监察区。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承袭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和唐初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后期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两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明初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使司的州)——县(府属州);二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清在原明代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行省,东北和新疆、外蒙地区设立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这些都在清政府直接管辖之下。行省之下有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制,基本上是三级行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三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2.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3.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4.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5.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6.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B)。

A.康熙朝

B.雍正朝

C.乾隆朝

D.嘉庆朝

7.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C)。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8.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B)。

A.魏晋南北朝

B.东汉

C.曹魏

D.西晋

9.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C)。

A.都水台

B.殿内省

C.司隶台

D.少府监

10.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D)。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B)。

A.戊戌变法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初期

D.五四运动以后

17.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属于(C)。

A.私人荐举

B.自荐

C.制度荐举

D.官府荐举

1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C)。

A.乡举里选制

B.简选制

C.世卿世禄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19.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20.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2.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11.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B)。

A.康熙朝

B.雍正朝

C.乾隆朝

D.嘉庆朝

12.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C)。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13.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B)。

A.魏晋南北朝

B.东汉

C.曹魏

D.西晋

14.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C)。

A.都水台

B.殿内省

C.司隶台

D.少府监

15.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D)。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6.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B)。

A.戊戌变法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初期

D.五四运动以后

17.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属于(C)。

A.私人荐举

B.自荐

C.制度荐举

D.官府荐举

1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C)。

A.乡举里选制

B.简选制

C.世卿世禄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19.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0.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2.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BCD)。

A.议政

B.军政

C.训政

D.宪政

E.参政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答: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实行分封制,各分封诸侯称为国。战国时期除少数保留分封采邑之外,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两汉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设郡,分封地区设王国,归属地区设属国,边疆地区设都护府、校尉、中郎将。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封地)、邑(公主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设立13州为监察区。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承袭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和唐初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后期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两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明初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使司的州)——县(府属州);二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清在原明代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行省,东北和新疆、外蒙地区设立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这些都在清政府直接管辖之下。行省之下有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制,基本上是三级行政。

第五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论文——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军阀士兵

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

(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

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并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三)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到1905年,袁世凯已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相当于师)。这支拥有全国最精良装备的六镇新军,共约七万余人,除第一镇是旗兵,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五镇都是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武装。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把培训军官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观念的中下级军官,作为他属军的骨干的力量。同时袁世凯还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赵秉钧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不久,京津一带的警权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极力插手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四)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军阀、大地方、大资产阶级的手中,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经过制造“宋教仁案”和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认为政敌已除,更加嚣张,一步步向独裁和复辟帝制迈进。但在护国运动的影响下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呼声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

(五)北洋军阀集团并没有因其首领袁世凯的病死而消亡,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产生了大分化,各派系利益立足点不同,混战了十年之久,其后,有的又演变为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参与中国政坛的搏斗。

二、军——绅政权的简单定义

军阀是中国共产党人沿用共产国际的定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军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又得到地主阶级援助的军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把军人和地主合成一个统治集团,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毛泽东也曾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脱离群众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如象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中国从所谓的绅士或地主政权建立之后,实际的政权基础是绅士和军人的联合,那是绅——军政权。

但是在一九一二年以后,军人的势力不断壮大,中国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也变成了军人领导绅士的政权。北京的总统,总理,国务院,国会受军人操纵;各地方的县长,乡长也受军人的操纵。这种政权我们叫作“军——绅政权”“。

“军——绅政权”存在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以后的军队和军阀,这些军阀和“军——绅政权”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对民族主义也不是十分重视,而且他们的指挥和管理系统一直是不统一的。在军饷方面,他们自筹军饷,拥有防区或行政区,强迫行政区筹集军饷。

三、军——绅政权的表现

政权形式的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进行的,社会阶级的分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变化,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并付出沉重的代价的时候,满洲贵族统治阶级也开始寻求维护政治统治的途径,进行了新政的施行,在变革中统治阶层的各个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呈现出了离心的倾向,分化成了许多集团和派系,有的与工商阶级相结合,要求民主立宪的现代化;有的加入了军队(新军等),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要求共和;有的则与秘密结社联络来推翻清政府(如一九零六年的萍浏醴起义);但大部分都继续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拥护清室,保存了绅士的政权,企图安定社会局面,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阶级分化形成的集团和派系,慢慢发生作用,一步步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终结。

辛亥革命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前,中央政

府是从州县,省,到北京,一个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最高点,当然同样包括全国的军事系统,财政系统。此时的军队由国家政权统一领导,军饷方面由国家的财政统一调配。但在辛亥革命以后,各省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省份宣布独立革命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如在军人势力强大的湖北,云南,山西,江西等省份),形成了典型的军人领导的军——绅政权;有的省份却对革命持观望的态度(如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军队实力则显示的较弱,则形成了绅士领导的绅——军政权。但就全国革命的形势而言,军人日益在政治上占居首要地位,军人也不再是绅士阶级的附庸,也不再是驯服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既然中央和地方已经有了明显的分离,那么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财政方面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军饷的匮乏加深了中央和省的矛盾。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省之间的差别很大,各省的地理区位因素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军队建设实力不同,南北方的军阀势力也迥异,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各派军阀采取的军事政策,政治政策,军权与绅权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不可能轻易就有一支统一中国的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土地,供给军力,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为了在各派军阀中鹤立鸡群,统一全国,军阀们发动了许多次战争。如我们所知道的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战争,这些战争给全国人民再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且纷争越来越多,争夺地盘也越来越严重,相对的军队给养问题也日趋严重。

在军——绅政权的军阀间,就如何解决地盘争夺,军饷军需的问题,逐渐出现了一种省联合自治的趋势,虽然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确实产生了联省自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事件,联省自治是具有相同利益的军阀将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但在实际上来说,这都是自私的,他们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军阀割据,造成新一轮的混战,反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土地,资源,养兵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军阀和士兵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在国内**,纷争剧烈,田赋增加,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的年代,义务征兵制不可行,反而募兵招兵制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贫苦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小工商业者,以及迫于生活的土匪等均成为了士兵的主要来源。当然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士兵也占据大多数。在募兵制下,军饷军需的满足与否就成为连结士兵和军阀统领的纽带,当士兵得到应得的钱财时,自然英勇作战,否则则不然,矛盾严重时还会引起兵变。裁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必须要做好裁军的各项工作,否则则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伍士兵加入土匪行列,造成暗杀事件等。I

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存在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和关系网,我们称之为派系。在军队和政治方面都存在着派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派系是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人事关系是以领袖为中心的,当人事关系变了,以它为基础的派系也就瓦解了,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派系存在多个,而且各方所持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派系的纷争,造成一些军事活动。各派系内政外交态度不同,既由于自身利益立足点不同,也由于帝国之义支持的不同。中国处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就使得各帝国列强必须跟地方派系势力交涉以达到照顾他们在华利益,因此各国不得不支持地方派系势力。派系的意见往往不可能一致,这也就造成了内政方面的分歧,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观点和军事策略。中国由军——绅政权决定内政,当然也要由他处理外交问题,如一九一七年中国参加欧战,皖系扩军备战,又造成国内派系势力的纷争。针对巴黎和会上是否签订《巴黎和约》,各个派系之间也是持不同的态度,亲日集团皖系则主张签订和约,而安福系则表示反对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定。

中国要富强统一,必须消除种种造成中国分崩离析的衰弱原因。在军——绅政权的控制下,各个派系都力图制定自己的宪法,约法,其制定的内容,程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军队不尊重宪法,而按自己制定的军法及统领的命令行事,完全从派系的利益出发,孙中山的护法也是依靠军——绅集团,而他们又是不尊重先宪法的,是违背社会法约的,相反人民的自由则遭到了约法的束缚。

中央的财政和地方的军费。中央则依靠大量举借内债和外债来填补空缺,而地方政府则由军——绅政权向劳苦的农民,工商,金融,来索取军费军需。农民在军阀时期受到了军——绅政权的剥削,生活日益困苦得不到保障,当有一支力量将他们组织到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摧毁军—绅政权的力量。在城市里知识分子阶层反对军——绅政权,主张改革,而且这股势力日益与农民的势力相融合,来反对军阀的统治。

在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思潮是怎样的呢?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是这段时期中思潮的两个主导趋势。

在军——绅政权的统治下,民主政治,社会改良,基本民权都成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推翻军——绅政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武装革命,但在北伐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内战与分裂的现状,仅仅是在蒋介石的统一下的,继续的派系分裂。军——绅政权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派系的分裂象征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地区的分裂象征着既得利益不能调和,养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地区的分裂表现在派系之争,联省自治等方面,派系的分裂表现在内政外交之争,立法约法之争。这些斗争挑动了许多内战,内战使中国陷入长期的产业衰落局面。

中国在军——绅政权的统治时期不能捍卫中国的主权,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转变为外国统治中国的爪牙。军——绅政权对内对外政策的施行,内战、重税、对中国原始产业及新兴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结语

以上是我关于军——绅政权的一点认识,首先从近代军阀的产生讲起,然后有讲述了军——绅政权的下的各个阶级的分化以及中央和个地方的关系,明白了在军——绅政权下的中国是多变的,内政多变,纷争内战不断,外交多变,随帝国主义的利益而不断发生变化,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爪牙。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是中国统治史上的一个特点,在中国政治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迹。参考书目:

【1】《军绅政权》陈志让 广西师大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

【3】《辛亥革命》

下载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司法事务的政务官员是(D)A、司徒B、司马C、司空D、司寇2、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年号纪元的皇帝是(C)A......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一、选择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

    2011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范文合集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1级《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论文)任课教师:孟宪艮 学生人数:150 课程类型:专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作业11. 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 )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 宋代(参知政事 )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 中国古......

    中国政治制度史1

    B B H J K M M M N Q Q Q Q R S S T T W W W W X X X X X X Y Y Y Y Y Z Z Z Z 填空 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

    自己整理中国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 1、宋枢密院p202 宋朝军政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等三方分掌。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称枢密使,由文官担任,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名以上与宰相对掌文武,......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