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宿豫区侍岭中心小学 盛春利
课题研究小组在开题以来,不仅经常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而且进行调查研究,积累实验资料,边实践边总结。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
程改革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课题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研究问题具有紧迫性等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水平,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研究。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研究。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健康的心理研究。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调查法:采用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问卷调查,通过科学分析总结“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讲座、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分析反思,从个案分析的结果以点带面从而全面其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情况。
4、经验总结法: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的认识。
三、阶段性成果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从2012年3月正式开始工作,形成了以下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借鉴国内外“留守儿童”和学困生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学困生着手,以学生为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探寻造成“留守儿童”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原因。通过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寻求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策略,提高“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已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主要观点
1、“留守儿童”学困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的“产物”。
造成“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中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留守儿童”学困生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问题比较严重,教育工作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甚至有的讽刺挖苦,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媒体、网络的发达对“留守儿童”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孩子往往是一些游戏场所,例如网吧、游戏厅的常客。
2、“留守儿童”学困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留守儿童”学困生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由于他们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作业不能够按时认真完成,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逃课的情况。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应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齐携手,家长、老师、公民水乳相容共育人。”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经过这半年多的时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学校对学困生转化
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在每学期期末的帮困奖考核中,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都能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课题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研究问题具有紧迫性等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水平,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我们的反思
经过这半年多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例如,关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制作的不够详细;关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
策略制定得不够具体,而且实施之后,成效并不是非常明显。我想,对于学困生们,我们老师还是应该更加的关心他们,多多的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没有负担的去学习,去成长。正如温总理说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课题还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当中,大家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期待着,我们结题的那一天的到来。同时,也希望,我们真的能为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做些事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小组在一年来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从2010年4月正式开始工作,并制订初步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四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学校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在每学期末的帮困奖考核中,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都能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七位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一年来,有多位教师承担了公开课,并获得好评。
第三篇: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
2、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才条件优越
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
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第四篇: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
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
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 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 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5 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
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业基础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所以,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此时,老师切忌浅尝辄止、心灰意冷,而要保持耐心、注意反复抓、抓反复。一句话,只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取得持久的实效。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区自1996年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已有10年的历史,随着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四年的英语课程的学习,作为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成员的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会给小学生学好英语带来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困难,这样给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难度,也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这些在英语学习有困难学生们“困难”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对今后英语教学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课题的界定
1、学习困难学生:世界卫生组织对学习困难学生有过这样的定义:“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发展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的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水平不相符,他们的学习障碍不是长期存在的,而是暂时的、可以转化的。
2、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3、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即:(1)是指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明显低于一般学生;(2)是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满意度最低;(3)是不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二级目标。理论依据:
1、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提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2、布卢姆认为,大量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学生的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缺陷积累和学习长期挫折造成的。
三、研究的内容
在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中,重点对困难学生形成的外部因素(1)家庭因素(2)教师因素;内部因素(学生自身)进行研究。
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小学生学习困难是每个家庭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旦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家长就难免感到焦虑,失望,甚至对孩子采取偏激行为。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认知水平以及对家庭教育内涵的认识有偏差,对孩子学业问题的担忧以及自身精神紧张,给予的爱心、情感支持较少,使儿童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较大,影响孩子思维、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方法被动、盲目,出了问题才想起补救,教育子女过于严厉,经常训斥和打骂,或者放任和宠爱,使孩子无所适从。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情绪低落甚至厌学、弃学等,难以正常有效地完成学业,久而久之便成为学习困难学生。2.教师因素
教师的一些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情感、动机、学习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教师由于知识陈旧、方式落后、方法简单、调控能力差等,其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产生焦虑、痛苦,享受不到学习的喜悦和快乐。在这样的课堂里就连一般的学生都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热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困难”就不只是知识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产生情绪上的障碍,而这种障碍的影响比知识障碍的影响更为严重。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说:“情感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保持对学习的那份情感,永远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和愉快学习的基础。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部因素是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形成的根本关键的因素,对他们每天花在英语上面的时间、学习兴趣、态度、情感以及课堂的注意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1、4月-5月:调查阶段。有针对性选取20名英语学习确实有困难的五年级学生,对他们英语困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发放问卷调查表。2、6月-7月:追溯阶段。对这20名英语困难学生3-4年级的英语成绩调查,分析目前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3、8月-9月:实施阶段。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研究,记录实施过程,进行实施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根据实施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4、10月-11月: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实施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关于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成果形式:
1、《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论文一篇:(a)转变观念,克服偏见;(b)树立信心,调整行为;(c)激发动机,改进评价;(d)树立榜样,典型引路。
六、完成的条件
1、研究者喜爱教育科学研究,平时关注英语教学过程,从事英语教学20年,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在此基础上,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多次获奖。2005年教育论文分别获江苏省和南京市教育论文三等奖,为此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研究者为从事多年教学的一线教师,从中心教到小学,此课题也正是研究者遇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有了一些体会,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
最后更新 2006年06月10日 09:56,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