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也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学习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优良传统。目前,东乡族小学的汉语文学习也采用东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民族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和民族社区交际的主要用语。在我们的教育调查中,了解到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也就是东乡族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对这一学习困难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东乡族基础教育研究和东乡语研究专著和论文,并结合国内外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了一个比较明晰和准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自拟问卷、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统计、归类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得出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规律性表现特点。
同时参与到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对汉语文教师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进一步检验了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的效度和信度。
再次我们从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入手,深入地剖析了
关键词: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属于宏观、整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于某一少数民族特定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较少。所以,本论文在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民族地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交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有关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很丰富的语言研究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西部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小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东乡族是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东乡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和使用汉文,也有人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使用小经文字,但不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人数在逐步增多。学校是传播汉语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主要场所,在推广 1
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东乡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同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东乡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东乡族的民族语言本身的限制,东乡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异常突出,且较普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也是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并用所学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以期突破传统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即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智力因素的量化分析,而主要从影响语言学习的各个教学要素入手,运用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质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之末。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母语、民族语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一种只有口头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特殊的民族语。在东乡族自治县,民族成员之间多用东乡语进行交流。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外界交流不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封闭和落后,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西部大开发为东乡族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深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借鉴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唤起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引起教师教
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本论文选择东乡族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汉语文学习困难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到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剖析促使困难产生的各种教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一线汉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实践指导。
2.理论价值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学习困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自从 1979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双语讨论会后,有关双语及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理论探索等。总之,双语教学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调查中获悉,虽然东乡族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因东乡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表明,除县城中心小学外的偏远山区,98.7%的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东乡族这种特殊的双语教学实质和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对优化东乡族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双语教学理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几乎所有教育学理论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民族教育进行论述,民族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很多,如哈经雄、滕星编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论述都较为宽泛,可以说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认为:(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 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 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为 28.7,差距很大;(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有所增加;(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很多;(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待调整,而且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1]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与城镇儿童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所谓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当然,大量的研究也说明,部分教育落后地区民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并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合理的教育条件下,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民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主要有:(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民族学生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太差,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等等。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2)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地区,人们把读书受教育看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有些家长甚至把读书的学生看成“废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初入校园的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文化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盲从心理。另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在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往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和特点,提出的教学对策主要有:(1)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2)教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4)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中包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多多地体验成功;(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当然,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深入到民族学生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却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仍然起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东乡族教育及东乡语研究
对东乡族的民族教育研究及东乡语的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在《中国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并出版了如《东乡语简志》(刘照雄著,民族出版社出版)、《东乡语与蒙古语》(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词汇》(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调查报告》(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论集》(郝苏民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此外,国际语言学界对东乡语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前苏联蒙古学者达叶娃女士 50 年代曾在东乡县调查东乡语,并于 60 年代在莫斯科出版了《东乡语》一书。美国学者 Kenth Field 从1992 年起经过数年的考察,于 1998 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韩国青年学者金瑞卿先生也于 1998年完成了其博士论
文《东乡语研究》并在中央民族学院通过答辩。这些论文和专著,对东乡族民族、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育、妇女教育和东乡语语源等从不同侧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东乡族的宏观教育调查研究,或者中观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研究,也有微观的具体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分析和跨文化的对照研究。对于东乡语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视野进行研究,而未从语言教学视角对东乡族儿童的课堂汉语文学习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尤其对于东乡族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困难 — —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没有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东乡族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
3.双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例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teaching)、《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论丛书《英语学习论》、《英语测试论》以及宋其蕤著的《教学言语学》、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李维鼎著的《语文言意论》及双语教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许多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建构,还是实验的总结,成果都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双语教学理论却无法移植于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原因在于,东乡族小学生的母语——东乡语的特殊性,只有口头语而无书面语形式,也就是说,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双语教学,它的教学机制与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机制不同,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教学辅助方法,是一种“准双语教学”。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心理机制,语言转换特点,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也异于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所以,本论文借鉴已有的双语教学理论成果,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剖析促成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各种教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对策与建议。
4.学习困难的概念
本论文的题目是《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困难”,在国外著作中,一般将“学习困难”称为 learning dilemma,或 learning disable,有时也称为“特殊学习障碍”,即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听、想、说、读、写、拼字或算术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及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智力落后、情绪紊乱或由文化、环境、经济、地位不利等引起的学习困难。这一释义最早由美国教育署全国残疾儿童问题咨询委员会于 1968 年提出。我国教育学界一般将学习障碍定义为由于身体和心理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阅读障碍或称诵读困难,其表现是不能认出某些单词的结构或逆方向阅读单词;(2)在阅读和书写上不能区别某些语声;(3)在概念和抽象的意义方面不懂得如何分类,前后次序紊乱,有的不能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吴增强教授著的《学习心理辅导》,他专题性地研究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社会心理因素,甚至脑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或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侧重于智力因素控制的实验性量化研究。在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生智力相对滞后”的前提下,从语言教学要素入手,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即依据目前东乡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悉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过程困难,学习效
果低效,无法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等表现原因。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东乡族民族语言和东乡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一个较准确和明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问卷(自拟)、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调查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在统计、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找出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3)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叙述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已经获得的学习困难表现特点效度和信度;
(4)从学习困难表现出发,深入剖析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双语师资、教材与教法、汉语文学习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发掘并澄清学(5)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2.研究过程
首先,自拟问卷——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教材学习困难语言点统计表(学生)、(教师)[见附表],请长期从事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修订改善后,并于 2000 年 10 月赴东乡族自治县沿岭学区中报希望学校进行了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取得了问卷的专家效度和信度;
其次,2001年 4 月再赴东乡族自治县,用修订的问卷详细统计小学生及教师自我认为小学生在学习全国通编教材过程中,反应在语音语义及逻辑等方面具体困难语言点。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东乡族自治县中等水平的八所小学(其中两个教学点):东乡师范附属小学、马场恩溢小学、瓦子岭小学(教学点)、那勒寺小学、百合乡小学、唐汪回民小学、中报希望学校、大沿村学(教学点)。共发放学生问卷 740份,其中,一年级 117份(男生 69 份),二年级 214 份(男生 170 份),三年级 198份(男生 169 份),四年级 104 份(男生 95 份),五年级 89 份(男生 80 份),六年级 18 份(男生 15 份),回收问卷 693 份,有效回收率 92.3%;发放教师问卷 92 份(男教师 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男教师 41 份),有效回收率 86.9%。
再次,家访 9 户群众,上沿村 4 户(其中 1 户有学龄儿童),茅寨子村 1 户(宗教教主,有学龄儿童),下沿村 1 户(阿訇,有学龄儿童),折舍村 3 户(两户有学龄儿童),主要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家教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儿童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两位老师做翻译和向导,并且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分析录音材料,深入地了解了影响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风俗等;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和东乡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访谈了五位语文教师(学前一名,一年级两名,四、五年级各一名)。
最后,2001年 6 月第三次赴东乡族自治县,将初步统计的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反馈于被测学校的师生,同时,查阅任课教师的教案难点和重点注释及学生的作业,有选择地重点听了 1 到 5 年级的语文课 16 节,通过这些活动,纠正了统计中的笔误,使得通过结合文献获得的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确定了这些汉语文学习困难点与东乡族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呈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语料库。
第二篇: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也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学习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优良传统。目前,东乡族小学的汉语文学习也采用东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民族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和民族社区交际的主要用语。在我们的教育调查中,了解到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也就是东乡族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对这一学习困难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东乡族基础教育研究和东乡语研究专著和论文,并结合国内外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了一个比较明晰和准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自拟问卷、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统计、归类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得出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规律性表现特点。
同时参与到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对汉语文教师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进一步检验了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的效度和信度。
再次我们从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入手,深入地剖析了
关键词:东乡族 小学生 汉语文 学习困难(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属于宏观、整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于某一少数民族特定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较少。所以,本论文在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民族地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交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有关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很丰富的语言研究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西部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小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东乡族是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东乡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和使用汉文,也有人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使用小经文字,但不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人数在逐步增多。学校是传播汉语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主要场所,在推广
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东乡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同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东乡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东乡族的民族语言本身的限制,东乡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异常突出,且较普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也是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并用所学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以期突破传统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即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智力因素的量化分析,而主要从影响语言学习的各个教学要素入手,运用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质的研究。(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之末。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母语、民族语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一种只有口头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特殊的民族语。在东乡族自治县,民族成员之间多用东乡语进行交流。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外界交流不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封闭和落后,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西部大开发为东乡族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深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借鉴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唤起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引起教师教
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本论文选择东乡族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汉语文学习困难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到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剖析促使困难产生的各种教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一线汉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实践指导。2.理论价值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学习困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自从 1979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双语讨论会后,有关双语及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理论探索等。总之,双语教学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调查中获悉,虽然东乡族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因东乡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表明,除县城中心小学外的偏远山区,98.7%的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东乡族这种特殊的双语教学实质和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对优化东乡族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双语教学理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三)相关研究综述 1.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几乎所有教育学理论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民族教育进行论述,民族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很多,如哈经雄、滕星编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论述都较为宽泛,可以说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认为:(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 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 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为 28.7,差距很大;(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有所增加;(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很多;(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待调整,而且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1]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与城镇儿童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所谓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当然,大量的研究也说明,部分教育落后地区民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并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合理的教育条件下,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民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主要有:(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民族学生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太差,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等等。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2)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地区,人们把读书受教育看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有些家长甚至把读书的学生看成“废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初入校园的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文化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盲从心理。另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在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往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和特点,提出的教学对策主要有:(1)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2)教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4)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中包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多多地体验成功;(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当然,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深入到民族学生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却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仍然起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2.东乡族教育及东乡语研究
对东乡族的民族教育研究及东乡语的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在《中国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并出版了如《东乡语简志》(刘照雄著,民族出版社出版)、《东乡语与蒙古语》(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词汇》(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调查报告》(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论集》(郝苏民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此外,国际语言学界对东乡语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前苏联蒙古学者达叶娃女士 50 年代曾在东乡县调查东乡语,并于 60 年代在莫斯科出版了《东乡语》一书。美国学者 Kenth Field 从1992 年起经过数年的考察,于 1998 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韩国青年学者金瑞卿先生也于 1998年完成了其博士论 3
文《东乡语研究》并在中央民族学院通过答辩。这些论文和专著,对东乡族民族、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育、妇女教育和东乡语语源等从不同侧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东乡族的宏观教育调查研究,或者中观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研究,也有微观的具体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分析和跨文化的对照研究。对于东乡语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视野进行研究,而未从语言教学视角对东乡族儿童的课堂汉语文学习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尤其对于东乡族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困难 — —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没有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东乡族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3.双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例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teaching)、《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论丛书《英语学习论》、《英语测试论》以及宋其蕤著的《教学言语学》、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李维鼎著的《语文言意论》及双语教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许多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建构,还是实验的总结,成果都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双语教学理论却无法移植于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原因在于,东乡族小学生的母语——东乡语的特殊性,只有口头语而无书面语形式,也就是说,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双语教学,它的教学机制与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机制不同,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教学辅助方法,是一种“准双语教学”。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心理机制,语言转换特点,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也异于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所以,本论文借鉴已有的双语教学理论成果,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剖析促成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各种教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对策与建议。4.学习困难的概念
本论文的题目是《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困难”,在国外著作中,一般将“学习困难”称为 learning dilemma,或 learning disable,有时也称为“特殊学习障碍”,即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听、想、说、读、写、拼字或算术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及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智力落后、情绪紊乱或由文化、环境、经济、地位不利等引起的学习困难。这一释义最早由美国教育署全国残疾儿童问题咨询委员会于 1968 年提出。我国教育学界一般将学习障碍定义为由于身体和心理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阅读障碍或称诵读困难,其表现是不能认出某些单词的结构或逆方向阅读单词;(2)在阅读和书写上不能区别某些语声;(3)在概念和抽象的意义方面不懂得如何分类,前后次序紊乱,有的不能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吴增强教授著的《学习心理辅导》,他专题性地研究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社会心理因素,甚至脑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或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侧重于智力因素控制的实验性量化研究。在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生智力相对滞后”的前提下,从语言教学要素入手,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即依据目前东乡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悉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过程困难,学习效 4
果低效,无法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等表现原因。(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东乡族民族语言和东乡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一个较准确和明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问卷(自拟)、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调查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在统计、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找出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3)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叙述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已经获得的学习困难表现特点效度和信度;
(4)从学习困难表现出发,深入剖析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双语师资、教材与教法、汉语文学习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发掘并澄清学(5)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2.研究过程
首先,自拟问卷——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教材学习困难语言点统计表(学生)、(教师)[见附表],请长期从事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修订改善后,并于 2000 年 10 月赴东乡族自治县沿岭学区中报希望学校进行了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取得了问卷的专家效度和信度;
其次,2001年 4 月再赴东乡族自治县,用修订的问卷详细统计小学生及教师自我认为小学生在学习全国通编教材过程中,反应在语音语义及逻辑等方面具体困难语言点。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东乡族自治县中等水平的八所小学(其中两个教学点):东乡师范附属小学、马场恩溢小学、瓦子岭小学(教学点)、那勒寺小学、百合乡小学、唐汪回民小学、中报希望学校、大沿村学(教学点)。共发放学生问卷 740份,其中,一年级 117份(男生 69 份),二年级 214 份(男生 170 份),三年级 198份(男生 169 份),四年级 104 份(男生 95 份),五年级 89 份(男生 80 份),六年级 18 份(男生 15 份),回收问卷 693 份,有效回收率 92.3%;发放教师问卷 92 份(男教师 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男教师 41 份),有效回收率 86.9%。
再次,家访 9 户群众,上沿村 4 户(其中 1 户有学龄儿童),茅寨子村 1 户(宗教教主,有学龄儿童),下沿村 1 户(阿訇,有学龄儿童),折舍村 3 户(两户有学龄儿童),主要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家教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儿童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两位老师做翻译和向导,并且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分析录音材料,深入地了解了影响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风俗等;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和东乡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访谈了五位语文教师(学前一名,一年级两名,四、五年级各一名)。
最后,2001年 6 月第三次赴东乡族自治县,将初步统计的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反馈于被测学校的师生,同时,查阅任课教师的教案难点和重点注释及学生的作业,有选择地重点听了 1 到 5 年级的语文课 16 节,通过这些活动,纠正了统计中的笔误,使得通过结合文献获得的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确定了这些汉语文学习困难点与东乡族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呈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语料库。
第三篇: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
2、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才条件优越
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
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第四篇:(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姚安县前场中学:周绍兴
我参与了我校《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的研究。我是语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工作。
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感受良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做课题这个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填补了我科研活动零的空白。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自己认真地去学习,研究。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习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自己也查阅了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
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尤其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深度和教学设计的效度上。课堂上,我努力实践有效教学,突出年段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熟读感悟、美读抒情、读后延伸,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与学生共享成长。
二、课题研究需要好的研究氛围。
我庆幸,能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之一,能参与到这支高素质的团队中来。就拿调查问卷、论文等内容的修改到敲定,都经过多次修改。这需要我们课题组通过反复地进行讨论、分析。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不断地产生碰撞与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有了这次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我们一定会勇于接受更多的挑战,为我们共同的教学事业而努力。
第五篇: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共)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家店小学――宫芙蓉
学困生是指由于环境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一、分析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1、自卑、自弃、缺乏创新精神
这是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一种心理极端。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他们的自卑心理往往以自尊心作为表面的掩饰,但他们的成绩与自尊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样,他们便处于强烈的自尊要求和不断加重的自卑心理的折磨之中。他们惟有像阿Q那样,以精神胜利法作安慰,堕入可悲的旋涡中,他们在学习初期成绩不理想,由于缺乏正确的转化手段,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在日益加重的学业负担中,改变了性格、挫伤了锐气、失去了上进心。环境决定了他们没有创新可言,就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立场,也因缺乏自信经不起质疑而主动放弃。这直接影响他们日后的人生和社会创新能力。
2、逆返心理严重,甚至有犯罪倾向与自卑、自弃相反,这是学困生走的又一极端。这类学生不是老实巴交地听你训话,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而是压抑、不满、反抗充斥心中,他们故意和老师、同学、家长作对,厌恶一切,嘲笑一切,喜欢破坏、搞恶作剧,以坏学生自居,以“臭名”远扬为荣。这种病态的心理在现实的学习环境中得不到认同。于是,他们便开始和社会上的坏孩子来往,通过暴力发泄寻求心理平衡。虽然他们因年龄小无意犯罪,但犯罪心理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就既毁了自己,又祸害了社会。
3、情感匮乏,不愿与人交往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找不到自我,学困生往往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他们狭隘、冷漠、表情麻木,反映迟钝,内心深处情感匮乏,喜怒哀乐不明显,不愿向别人展露内心世界,也不想知道别人心中的秘密。有如“死水一潭,草人一个”,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4、意志薄弱,做事缺乏恒心、耐心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想学好,学困生也不例外,但失败的阴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在心头。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意志不坚定,缺乏斗志。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一点点挫折时,又认为自己不行了,主动放弃,或者开始几天能坚持,但时间一长,又心猿意马、不思进取了。
5、厌学心理
究其原因:一是学困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而是畏难,做作业要费脑筋,要吃苦头,玩比做作业有乐趣;三是学困生觉得吃力不讨好,反正总是不及格,总是落后,总是挨批评,不学也罢。
二、探求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现在,有些学校,有些老师对学困生另眼相看,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而是采取讽刺、体罚、甚至驱赶出校等方法,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明确,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是落实德育工作,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起码的要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管的学校和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我校高度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家长参与的学困生心理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组织全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我校还加大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内部管理力度,由各班班主任填写的“学困生情况统计表”准确统计各班学困生的人数及做好登记,“学困生”课题小组成员填写好跟踪表格,明确帮扶对象,做到随时发现苗头随时研究解决。我校还大刀阔斧的改变教师业绩的奖励方案,实行转化就评优秀、提高就有奖励。虽不敢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教师职业道德的驱动和学校赏罚分明的评价引起了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个个都是转困“导师”,人人都是帮困“能手”的良好风气。使我校整个转化学困生工作真正做到:点面情况了然于胸,转化快慢全局在握,落实与否一查便知,成效大小一比即明。
(二)树立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工作和处世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更是转化他们的关键。我们采取“多点”出击的办法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1、感情投资增加一点
爱是教育的源泉,对优秀生要爱,对学困生更要爱,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之爱,而是平等和谐的友爱。这是由学困生特殊的心理所决定的。学困生往往对老师的好意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怀疑老师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我好,只不过是控制我。因此要建立特殊的感情纽带,就要消除这种戒备。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光,都会对受惯了白眼、听惯了数落之声的学困生而言,无异于滋润心田的甘露,显得无比珍贵,也只有用我们真诚的爱心消除学困生戒备的心理,让他们情感上与老师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最终使学困生得到转化。
2、锻炼机会多给一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困生也不例外。我校从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开展了选修课活动,为学生们创设了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我校的选修班有微机、舞蹈、器乐、书法、美术、编织、工艺、自然科技、体育等十六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愿选择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辅导方法,从根本上克服了活动课程中可能产生的“应试教育”的弊病,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挥特长和优势,发展了学困生自治、自理的能力,优化了人格品质,提高了学生素质。
3、体验成功优先一点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体验成功是矫正学困生的一幅良药,因为它能使学困生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最终能使学困生自我转化。“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锻炼,表现和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我校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引导队员们在实践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成功的激励和充实的内心体验。例如:在“干河沟市场调查白色污染”中,很多队员都扮演了“小记者”的角色。在采访时,有的被采访者不配合,让队员们吃了不少“闭门羹”但队员们并不气馁,仍热情高涨,充满自信;在“我是小报童”活动中,队员们扮演卖报人,人人拿着一沓报纸,酷署中在街道上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喊得嗓子都哑了,可没有人喊苦叫累。队员们喜欢参加模拟活动,这不仅仅是好奇,更重要的是在角色模拟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在这里没有成人说教、灌输、约束,有的是自主之乐,与伙伴一起“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合作之乐,“甘当公仆”扶贫助困的服务之乐。
(三)加强沟通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
沟通可以促进了解,沟通可以消除误会,达成共识,沟通就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对于学困生我们加大了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通过建立心理展室、心理咨询室,为学困生提供一个倾诉苦恼、寻求心理抚慰的场所。通过采用面对面、电话、悄悄话信箱等个别辅导,校报、班队会、心理健康活动课、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开导、疏导、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人格。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学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有效的促进学困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家长我校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拓宽学生——老师——家长相互之间心理沟通的渠道。校长亲自上课,向家长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请专家办讲座。我们邀请了邯郸师专的心理教师焦云红为学困生家长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三是向学生家长发放了心理健康知识讲义,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子观念和方法,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办事处、派出所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实验效果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的实验研究,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意志品质、耐挫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大大增强,智力、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在课堂上,学困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对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烦恼,学困生都能够通过心理日记、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向老师敞开心扉,使教师及时了解、帮助解决。该实验达到了调动学困生主动、积极地改造环境、适应环境、释放心理潜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预期目的。
实验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思路,对小学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