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有感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有感》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也是一副相当有故事的名画。他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作者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那他为什么回去绘画韩熙载家夜宴的情况呢?这就是一个关于古代间谍画师的故事了。
韩熙载何许人也?他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官宦名门,南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任命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但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李后主闻听后为探听实情,派出画家顾闳中夜入韩府了解。顾闳中夜宴归家后就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创造了这副名垂千古的巨作《韩熙载夜宴图》。李后主看后,唏嘘之余,也只有发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了。
《韩熙载夜宴图》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腐败奢靡等等等。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并且都是跟韩熙载密切相关的真实人物,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他们如蒙太奇一样地不断重复出现,每个人都性格迥异,相貌逼真,神情描绘自然惟妙惟肖。《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画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歌舞场景,组成了一副完整的夜宴行乐图,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
这幅画以时间为序,分为五段,间以屏风床榻等巧妙的分隔,既相互独立又情景相连。
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一位娉婷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固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这女子的美貌更有诗为证:“峨眉粉颈圆圆润润,窈窕淑女妩媚娇艳,纤纤细指轻弹琵琶,余音绕梁三日忘忧”。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连高冠长髯的韩熙载也作于塌边垂首注目若有所思。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
第二段是“观舞”,小巧玲珑的名妓王屋山在节奏鲜明的鼓点中翩翩起舞,韩熙载连饮几杯兴致塌来。手持鼓槌挽起袖子,亲自上前为其击鼓。宾客们拥着身边的美人,喝着美酒,气氛达到高潮。在这场面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大概是击鼓累了,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休息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
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休整完毕的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而众宾客休整过后都显得神清气爽的。整段都是一副夜宴重开歌舞升平的样子。
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政治生涯甚至国家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画面中屏风和床榻等家具的使用,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可以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系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的岁月中此画几度流转的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其中著名国画家张大干也弃房买画的壮举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
世人识张大千,多缘于绘画,因其画名太大,其实他在收藏、鉴定古字画方面的卓然成就更甚,张大千曾自谓其鉴定胜于绘画。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曾一度借居在北京颐和园内,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令他心驰神往。他原打算在北京定居,那时正巧有一清王府房屋出售,张大千看房后很是满意,便与房主谈妥了价钱,交付了定金,约定房价500两黄金。
某日,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的口中得知,南唐顾闳中所作的中国人物画珍品《韩熙载夜宴图》在北京琉璃厂出现,且掌柜的开出了天价500两黄金,一口价,不还价。张大千闻讯后坐立不安,急切地想见到和买下这张名画。与朋友略微商量后就跑到琉璃厂去找掌柜的看画去了,不看还好,一看忘不了啊。张大千醉心与此画非卖不可啊。可是钱哪里来呢?张大千与朋友商量再三,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张大千感慨地对朋友说:“房子以后还有,而此图一纵即失,永不再返。”张大千放弃了买房,次日筹足了500两黄金,交付玉池山房。
张大千于1945年在北平,以欲购宅屋的500两黄金购得此图之后,可谓钟情于心,魂梦相倚,视其为生命般陪伴着走遍名山大川、异国他邦,从未分离。他专为《夜宴图》刻了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张大千一生都视收藏的古字画为珍宝,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给多少钱他也不卖。但1951年,张大千却在香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售《韩熙载夜宴图》。而且,他不卖给外国人和香港古字画商人,只以最低的价格转让给他的一位朋友。其价格甚至低于香港市场一般的古字画。《韩熙载夜宴图》只开价2万美元!张大千的这一举动使很多人感到震惊和迷惑。这都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舍得低价割爱呢?这个谜底直到张大千逝世后才被披露出来。原来,张大千是怕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流失将成千古罪人,于是他决定将画留在大陆。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先以最低的价格转让给一位朋友,不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当时任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赶赴香港,从张大千那位朋友手中原价购回了这连同《韩熙载夜宴图》在内的三幅国宝。至此,这幅国宝就永久的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了。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副承载了太多的画,不论是在画技,历史,内涵,还是背景下,都是一副值的人们去铭记的画。南唐实在是一个值的悲哀的朝代,而后者李煜更是历史上少见的悲情皇帝,诗书才华实为上乘,可偏偏做了皇帝,不然一定是个逍遥的浪荡子,生活的自在纵情于诗书声乐,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唐伯虎。可是命运总是不随人愿,李后主只能在晚年被敌国囚禁发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了。
韩熙载,也许也是这个时代一个有能力却无能为力的渺小官员吧。纵使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每天纵情与那些声色犬马的夜宴,以求自保吧。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谁也不能说,韩熙载是个糜烂的人吧,他,只是对这个时代的大潮流无力抗拒而已。
顾闳中是这个时代的看客吧,记录着吧。也许,历史就是一出时刻上演着的盛宴吧,人物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江山还是那个江山。韩熙载远去了,李煜也远去了,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渺小的,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但《韩熙载夜宴图》留了下来,文化和历史的流传总是潺湲有序的。也许我们都应该感谢顾闳中,他用细润而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敷色刻画出的人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开卷有益,闭卷沉思。
第二篇:韩熙载夜宴图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 主要授课方法: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 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3)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 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总结出人物画的特点
十. 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第三篇: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
晚晴诗论家刘熙载的《艺概》,是中国文艺批评史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作品,也是一部“多中肯綮”的美学评著。《艺概》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刘熙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评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一方面是对古典美学思想的贯通,另一方面又是在此贯通的基础上的创新。
关键词:诗品与人品、独创、本色美、“无我”、意境
一.“诗品出于人品”的性情美
对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刘熙载强调“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诗概》:
诗格,一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贤不肖也;一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贫富贵贱也。
他把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品德结合起来,即人品美与诗品美德结合,认为人品高的作家才能写出新鲜而有见识的诗作。他评价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因为苏辛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他们的词“潇洒卓荦”。《赋概》中:
赋尚才不如尚品。或竭尽雕饰以夸世媚俗,非才有余,乃品不足也。相反那些专以“悦人”、“随人”为目的,品性低下的人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例如刘氏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的屈原划于“悲世”,将“惆怅而私自怜”的宋玉归为“悲己”,以此区分屈宋二人风格的高下。
基于此,刘熙载还提出了人品的两种外在形式,分“狂狷”与“乡愿”两种。狂狷之人“可为社稷之臣”,而“乡愿”则只不过是“客悦”、“善柔”而已。他认为屈原、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韩愈“有感激怒怼奇怪之辞”正是“胸襟坦白”的表现。这两种区别的实质正是正与邪,真与伪的根本区别。人品并不是诗品唯一决定因素,刘还认为“志、旨、才、艺”四个字,“诗家缺一不可”,对文艺家进行全面的要求。关于作家人品的修养,他继承了王夫之和叶燮的观点,认为“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尤重”,“高卓精审”的见识要从研究“在物之理”着手,而不是先天的存在过从古籍中求得的。二.“无穷出清新,极炼如不炼”的本色美
刘熙载创作论的中心思想提倡独创性。他吸收了袁枚“性灵说”关于个性和创新的理论,提出“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主张文学作品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创精神。《艺概·文概》:
文贵法古,然患有一“古”字横在胸中,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如是乎?
刘氏在《艺概》集结历代作家作品,总结艺术经验,意在让人“法古”,却不以“法古”为最终目的,他反复强调,写诗作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扩前人所未发”,扫除“陈言”,切记拾古人之人牙慧。他评价韩愈:“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正是因为对前人遗产精华的全面吸收,融会贯通,才能扫尽前人的糟粕,所谓推陈出新。又说:《离骚》不模仿《诗经》,《归去来兮辞》不套用《离骚》,才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刘熙载还特别重视风格本身的变化,认为王孟及大历十才子风格“清雅”,足以成家成派,但因风格变化不足,而形成一种“窠臼”。“窠臼”指模式化、定型化,刘氏更提倡风格多样化无定形的诗作家,杜牧的诗风富于变化,虽成不了派,却是他所推崇的,认为创作是一种“无穷出清新”的过程。而要独创就要适时而变,文艺作品要顺乎时代的潮流,“文之道,时为大”,作品要表现出时代的精神。
鉴于上述独创、反对模拟的创作理论,刘熙载还特别崇尚诗歌的本色美,即“真美无饰”。所谓“极炼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反对刻意的雕琢,对生活素材进行由“不工求工”到“工求不工”的加工的探索进程,进而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天然去雕饰,使人在平淡中领略无穷韵味。他评价古乐府诗中的“至语”本来是“常语”,但“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这就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于天籁”,这是艺术上的一种“炼”的过程,诗人必须细致深入体验自然美的意蕴,不断磨练,精益求精地进行艺术实践,芳华褪尽后于平淡中 见绮丽。
三.“似花非花,不离不即”的艺术真实之美
关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刘熙载一方面主张要有真生活、真感情、另一方面有强调“似花还似非花”。
由于主张文学要有独创性,作家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他指出“诗宁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强调源于真实生活的真情感、真胸怀,所以作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饥寒劳困之苦”。刘熙载非常推崇杜甫的“畏人嫌我真”、“直取性情直”,认为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反映民间疾苦的那些诗篇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就在于它们“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对于真实的情感与胸怀,刘熙载进而提出了“移情”的美学理论。他在《题伯牙待成连图》的题辞中,对“移情”作了具体的发挥。伯牙学琴经历了两重境界:开始“惟知有琴”,没有移情,貌合却神离;后来到海上,闻海水轰鸣、群鸟悲号,物我无分,“不知有琴”了,致使琴音与天地海涛声相溶,犹如“天籁”。刘氏强调了情、琴的移情,是“离合似得真合也”。琴以情胜,艺术表演的内在充盈的丰富情感便是艺术的生命。
艺术真实却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它源于生活本质的“真”却高于生活。刘熙载引用苏轼《水龙吟》中“似花非花,不离不即”来表现艺术真实美的本质特征。所谓“不离”,即不脱离客观现实生活,“不即”就是不局限于物象本身。主张艺术创作在基于生活本质的同时,又不应执著于生活之实,反对“袭其形似”,抄袭生活,却允许“离形得似”。刘氏精辟地指出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尽有分数。”这个“分数”便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他还看到李白虽“升天乘云,无所不至”但“放言实是无言”,始终“不离本位”。他认为这是一种夸张而浪漫地表现生活至理的方式。四.“相摩相荡,物我无分”的意境之美
首先,关于意境的创造,刘熙载认为写景不能只是“春往冬来”,情与景要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他说:“在外物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艺术形象不同于未加改造的“象”,是“意”与“象”的“相互摩荡而生”,情与景应浑然一体,“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如“邻人之笛,怀旧者感 3 之;斜谷之铃,溺爱者悲之”(《艺概》),笛声、铃声激发出向秀和唐玄宗内心澎湃情怀,因感情与物象的“摩荡”而碰撞出的意境之火花。并且将诗境概括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四种,强调一种空灵、蕴藉的意境美。
其次,刘熙载很重视司空图、严羽的“味外之味”,认为作品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不言言之”,“以不尽尽之”。《艺概》中记载: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要求诗歌:“露中有含,透中有皱”,“幽中有隽,淡中有旨”,“尺水兴波”,给人以余味。同时强调艺术中的虚构,在创造形象方面,会“凭虚构象”,要注意以虚写实,虚实相生,不要希望面面俱到的描写,要“厚而清。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
同时,《艺概》中在王国维之前提出“有我”与“无我”的论题。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情也。前者为“有我”,后者为“无我”。刘熙载解释“无我”是“万物为我也”,本质仍是“以我观物”,主体浸化于客观世界之中,忘记自我的存在,而异化成“物”的一部分。他很欣赏苏轼的一首题画诗:“凫鸟见人来,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我”是处在一种“无人态”的状态,与物浑融为一体,无迹可求,是由“无我”达到真正的“有我”。
刘熙载的《艺概》用十分简炼的语句,对文、诗、词、曲、赋、书法等艺术进行了精要的评论,从纵向和横向比较出文学的渊源和作家的师承关系,各家的风格,比较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创作经验、揭示了普遍的艺术规律,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他曾被清文帝赐予“性情清逸”四个大字,近代诗人夏敬观评价其《艺概》:“从学生徒而发,出言平实,见地颇高。”近代词人冯煦认为:“刘氏所著《艺概》于词多润微之言。”谢章铤指出:“《词概》精审处不少。” 《艺概》代表了我国近代美学研究的思想和水平,他的“抒己见”、“去陈言”等一系列艺术创新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第四篇:观图有感
观 图 有 感 单位:唐山市栗园小学姓名:陈群
时间:2004年11月23日
观 图 有 感
-------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讲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教师不但要能教还得会教。因为我们的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不仅应该是睿智的,是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而且还应该是极具亲和力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首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品德高尚。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以德正己,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体现自己价值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把自己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把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各种有用人才。
其次,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爱心最重要。有大海的胸怀,能装纳孩子的一切,因为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爱”的误区。譬如,我们教师把爱变成了单向的输出与给予,使教育的思想与要求变成了爱的附属或附加品。“因为我爱你,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图去做。”这种剥夺
学生自由的爱,只能是捆绑学生的枷锁,最终毁灭他们的生命力。那么作为人师我们究竟怎样去爱我们的学生,才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
1. 始终注意贯彻民主与平等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等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和缺点。在某些老师眼里的所谓“缺点”也许正是一个学生有别于其他学生的特长。要注意防止以“是不是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生不应该是“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标准件。”作为教师要用诚挚的爱去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不要以相貌、家庭状况、学业、品德的优劣来衡量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心,要鼓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克服成长道路上的缺点和障碍。要知道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没有平等和爱就谈不上教育。
2. 要理解信任学生。
理解的爱更能让人接受,只有理解学生,才能融洽感情,与他们真心沟通,为思想教育工作扫除障碍。只有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挥他们的潜能,树立进取的信心。3. 要严要求重表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严格的规章制度去制约,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及时指出,批评甚至进行处罚。当然对学生的优点、成绩要及时表扬,正如我国教育家颜元说的:“惩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要知道赏识和鼓励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需求的营养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高效表扬的积极作用。
4. 给后进生以特别的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肩负祖国的希望、人民的重托。需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不能把他们当成“坏学生”,认为他们“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光用批评和处分是无济于事,而应该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倦,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我们由“戒心”变为“贴心”,由“疏远”变为“亲近”,真正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
第三.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更要知识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加之新课程改革浪潮汹涌而至,教师——知识的传播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怎样,作为一名当代教师首先要业务精。即必须有坚实的学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能成为本学科的专业人才。但同时我们还要是精通教育的通才。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知识,我们都该去涉猎,以免学生质疑时身为人师者,捉襟见肘,窘困尴尬。也只有这样,在驾驭课堂教学时,我们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加外作为当代教师还要具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彻底更新传统的“桶水”与“杯水”的师生理念,教到老,学到老不断去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学生源源不断地从自己那里获得健康的活水。
第四.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还要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 的 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兴趣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你不觉得苦,忘记了累。它会为你学习某一件技艺性门类,增添上一层斑斓的色彩。
第五.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还要手段新。
新时代,新要求,作为21世纪的一名高素质教师,还必须具
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尤其是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只有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以及多媒体的操作,我们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人类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有春蚕吐丝般的精神品质;更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同时还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教育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创业。我坚信只要我们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及,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五篇:韩梅梅结婚有感(推荐)
韩梅梅结婚了 新郎不是李雷
韩梅梅和李雷这两个教材上的人物,相信对于所有的八零后来说,都不会觉得陌生。他们曾经是我们初中英语教材的人物,帮我们度过许多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而如今,新编的英语教材里面Han Meimei(韩梅梅)已成人妻Mrs han(韩太太),丈夫却不是Li Lei(李雷),而是叫Han Gang(韩刚)。Li Lei则是成为了一名戴眼镜的教师,妻子未知。
许多人还记得,那年初次相遇,女主角问:“What’s your name?”男主角答:“My name is Li Lei.”——这些都是八零后集体美好的青春爱情回忆。虽然他们只是教材上虚构的人物,但是听到最后这样的分开的撰写安排还是禁不住让人觉得唏嘘不已。只因他们陪伴我们走过了那些最青涩美好的校园时光。
年少的我们总爱戏谑某某跟某某在一起,某某在暗恋某某„„这都是我们青春时期爱玩的小游戏。就像韩梅梅与李雷,相仿年纪,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相约游玩,一样都是爱学习的好学生,不正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吗。在他们身上,似乎带了某些隐隐约约的暧昧意味,让情窦初开的男孩女孩联想浮翩。只是当当年的Han Meimei 已经长大并成为Mrs Han时,很想轻声问一句,现在的你,还愿意相信爱情吗?
小时候看过很多很多的童话故事书。一千零一夜,安格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好多好多,故事总会出现一个漂亮的公主,还有一个勇敢的男主人公,而永远都是从此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童话总能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爱情的美好期盼。而伴着我们成长的韩梅梅和李雷,最后却没有顺应我们对美好爱情结局的寄托,始终无法给我们来个Happy Ending。这样的结局让人看了难免会觉得遗憾和感伤。如果连书本里的童话也不在,那么现实中的我们呢?又是否能够坚守自己身边的那个人?
长大了会发现这个现实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年少时那种单纯美好的向往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Darry Ring式的真情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又远了那么一步。可是每当一个人静下来时,心里依然有着对年轻时候那种单纯爱情的怀念,也会不禁自我反思,真爱是否存在。也许现在很多人直呼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可是心里似乎还是隐约有个声音在反抗而不肯罢休,总有着最后那么一点点的坚持。只有相信,才会去努力;只有努力,才会拥有,难道不是这样吗?至少我还不想放弃,依然期待着总有一天,我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Darry Ring真爱戒指。
愿你我珍惜好身边的那个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