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0:0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

第一篇: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

环规学院 2010级2班 赵爱清

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书,名叫《品格的力量》,它是由人类精神导师、励志和自助之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畅销之作,虽然写于一个多世纪之前,但丝毫没让人感觉过时,相反,对于身处当今物质享乐年代的我们仍具有很多启迪。它被誉为“一部知道青年人塑造高贵品行的智慧奇书”,畅销全球140年,拥有“值得终身相随的精神伴侣”之称。

“在这个国语追求物质享乐的年代,我们决不能忽略品格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你一读再读的书。”虽然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成功励志读物,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的确有它的特别之处。

《品格的力量》共分为11个章节,但每章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集合而成的,告诉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应该表现出怎样的气度与修养,作者分别从女性、劳动、勇气、爱情等方面论述了品格的精神力量。作者力图把那些曾在人世间生活过的最优秀的男女的高贵而壮丽的人生图景展示在年轻人面前,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人生在世,生活百态。然而作为年轻一代的90后,尤其在当今,我们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作为呢?恐怕不是海阔天空的夸夸其谈,抑或是像唐吉柯德式的白日做梦那样就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

很欣赏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履行上天赋予我们的职责,虽然我们平凡,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有有所作为。”而这句话接下来的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思考的,“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平凡、美德的魅力可以一展无遗,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惊涛骇浪,我们这种平凡的美德才可靠、崇高、永恒。”

是啊,拥有令人敬仰的美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个人真正的道德修养应该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普通细节,这应该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德的表现。而要怎么做?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表现了。

而在我看来,也正像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想表现一个人品格闪光之处,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责便能做到。而这么做的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拥有一颗美妙的心灵——充沛的精力、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儒雅的言谈……这样的生活会是充满爱和包容的,当然还是充满阳光的生活。

我们不应惧怕苦难,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幸福,舒适和安逸会消磨人们的斗志,而困难和挫折反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是我们进行品格修炼的必修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缺的并非是经济的繁荣和军事上的强大,最关键的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触及到一个民族的灵魂。斯迈尔斯认为:“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要维护自己的品格。在一个制度化的政府统治下——每一个阶级都或多或少地使自己的政治权力——民族的品格必然依赖于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个人品格的道德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宽阔、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那么它就会被其他民族所轻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足轻重。”这种勤劳、诚实、正直、善良、仁慈、自律„„都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品格。良好的品格可以战胜邪恶,可以让敌人尊重你。

品格是灯,照亮你的人生;品格是路,铺向你的成功之路;品格是火,燃烧起的你的斗志;品格是水,冲去你那错误的抉择。人类失去了品格,那就等于失去了万物之灵长的属性。诚然,社会上存在虚伪、存在狡诈,善良有时收到欺辱,诚实有时候遭到伤害,但真、善、美永远是人类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乐之源、幸福之源。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始终拥护共产党,不断发扬我国的优良的品格,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为早日成为一名共党员而努力,为党贡献自己的力量,来为人民更好的服务。

第二篇:读《品格的力量》有感

读《品格的力量》有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接触到了“创典家庭教育大学堂丛书”,它共分为18本,分别讲述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遇到的难题、解决办法等,主要是用来帮助家长实现养育专业化的系列丛书。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养花、养草、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医生、教师、工程师等职业都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同样,父母也需要接受专门的亲子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需要爱,还需要科学和专门的技巧、方法和艺术。因此,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中的角色,还应该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正如马克思所说,父母的职责就是教育孩子。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始“假期阅读”时,我便选择了关于家庭教育的有关书籍,以便能更好的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其中,对我影响和感触颇深的是《品格的力量》这一册书,品格的力量可分为同情心的培养,关爱他人,为孩子树立行为的榜样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上又将本书分为三章,分别是:优秀品格的基石---同情、播种爱的种子---关爱,身教胜于言传。同时又将每一章分为家庭教育攻略,以及专业家长进阶、家长实践作业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梳理将文字知识简化,便于家长理解。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许多的感触,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悟分享。

说到品格,大家既熟悉又陌生,那如何来培养品格呢,却成为了许多家长非常棘手的问题。谁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那怎样培养呢?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得到启发。好的品格,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受爱不如授爱”。孩子的成长是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走到学校,走到社区,最后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要想生存,生活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父母爱孩子,希望他能够拥有一切,而孩子离开父母,又有谁能够给孩子一切呢?爱孩子不如教会他爱,让他自己创造爱。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当孩子真心诚意的关爱别人,帮助他人时,别人就会反过来真诚的关爱他,所以爱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更多的爱,仅用自己的爱来包裹孩子,莫不如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自己爱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心田的播种人,父母在孩子心中撒下了何种种子,就可能收获什么硕果。

一、优秀品格的基石---同情

在教会孩子爱的同时,要教会他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如何培养孩子助人的品质?如何引导孩子友善的对待他人?而这些都不仅仅是一句话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家长教给孩子内疚,羞耻,自豪的词汇,能够极大的促进儿童良心的形成。父母都希望孩子对别人负有同情心,为别人着想,但孩子并没有识别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描述孩子的情绪,主动带有感情的与孩子,讨论一些感情词汇,并鼓励他们使用这些词汇。如:作为一个母亲,我很重视孩子主动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当我和他在一起时,不论做什么我都会跟他说说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然后再问问他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比如晚上回家时,在楼道上没有灯,我会告诉他我很害怕,我会问问她,她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她会告诉我,他也很害怕,同时还“一本正经”的告诉我,她会保护我。听着这样的回答,我就知道她对害怕这个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如在路上遇到拾荒的老人时,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很辛苦挣钱,如果有喝完的矿泉水瓶等废旧物,可以送给他们去换钱来生活,让孩子真实感受他们的不容易。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便教会了孩子如何认识情绪,如何去培养孩子助人的品质和友善的对待他人。

二、播种爱的种子---关爱

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如何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如何教孩子关爱生命?培养关爱可以从家人开始,从故事中的榜样,以及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养小动物开始,有了开始,爱的种子便被播撒了。在这一段中,我们说到了利他行为,那什么是利他行为呢?我举一个实例:当孩子在玩耍时,你注意到孩子做出了善良有爱的行为,如:给其他的小朋友让座,分享玩具,在这时我们都要及时的让他知道,你为此感到非常高兴,针对行为进行夸张的表扬宝宝,“你给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了,妈妈很开心,你这么做非常好”,此时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行为和感受联系起来,而孩子总是希望爸爸妈妈表扬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就可能再次出现利他行为,达到强化的目的。

三、身教胜于言传

如何向孩子传递社会规范?如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如何为孩子树立助人的榜样?以身作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引导,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以身作则、孝敬老人、示范如何遵守规则、在孩子面前言而有信、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助人行为、分享乐趣、大人犯错也要惩罚、形成节约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如:在社会中,服务人员常常被人看作是特殊人群,家长要和孩子强调对这一人群的尊重。在餐厅吃饭点菜的时候,家长对服务员的态度如何,多使用“请”“谢谢”“麻烦”等礼貌用语,只有当你在孩子面前面对服务员,也能很好的表现出礼貌的一面时,孩子才真正习得了尊重。又如,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说话算话”,是被很多家长忽视的品质之一,但却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经常会有家长承诺孩子,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园、公园玩,结果周末有工作或者跟人吃饭就爽约了,即使真是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也要与孩子讲清楚。否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对诚信的概念产生不良的影响,孩子长大后也会产生说话不算数的行为,因为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以身作则对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非常重要。

总之,优秀品格的培养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传达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希望每个小天使都可以在和谐、温馨、健康的氛围下长大,有良好的品格修养,成长为健康快乐的孩子。

第三篇:《品格的力量》读书心得[推荐]

砥砺品格 锻造人格

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

——感悟《品格的力量》

申 林

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这阳光明媚、欣欣向荣的五月时节里和大家相聚一起,分享《品格的力量》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本好书蕴涵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能对一个人树立信仰、追求理想、转变观念、净化心灵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好书——《品格的力量》。

我手中这本书(展示)是1999年7月首次在我国发行的版本。对此,我常感到幸运。因为我是在它走进中国后的第一时间就与之相逢,这使得我能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经常去拜读它、品味它、理解它、践行它。既感激它对我的至深影响和积极作用,更期冀,通过今天这次交流,使大家也能了解它、亲近它。让它成为我们坚定信念、追逐理想、认真做人、努力做事的准则,成为我们塑造品格,锻造人格,最终达到提升人生品位的指南。

一、《品格的力量》简介

1、作者简介

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年),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作家、成功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编辑、社会改革家、铁路大臣、公众道德家、演说家,这些都曾是他的职业和经历。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观察人性的优劣,观察人生成败得失的原因和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塞缪尔·斯迈尔斯一生写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有关人生成功与幸福、有关良知、信仰、道德、自由与责任等领域的随笔作品。这方面的名著除了今天提到的《品格的力量》,还有《自己拯救自己》、《金钱与人生》和《人生的职责》几部。这些书在全球畅销一百多年不衰。他也因此获得“西方的成功学之父”、“卡耐基的精神导师”等美誉。

2、内容简介

翻开本书(具体展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渴望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人们‛。接下来有这样几段精彩的文字:

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诚实的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

当有的人靠溜须拍马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为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

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本关于做人处世的书。全书围绕着“品格”这个话题,通过‚第一章 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第二章 女性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第三章 圣贤之士可以百世为师‛、‚第四章 劳动是成功和幸福之本‛、‚第五章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第六章 自律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石‛、‚第七章 恪尽职守塑造平凡而卓越的人生‛、‚第八章 温和的性情是一种无穷的力量‛、‚第九章 风度是心灵的镜子‛、‚第十章 伟大的爱情造就伟大的人生‛、‚第十一章 苦难磨练出高贵的品格‛这些基本内容,从家庭、劳动、勇气、自制、责任、性情、经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品格培养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性及其伟大的精神力量。

3、社会影响及价值功能

本书自1871年在英国问世算起,至今正好140年。这期间它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每年不断重印,畅销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因为它塑造了亿万人的高贵品格,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人格修炼的《圣经》”。

关于本书的社会影响及其价值,我想引用一些国际知名媒体的评论来阐述: 英国《观察家》杂志这样说:‚斯迈尔先生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贡献了非常优秀的精神食粮。他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了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

《泰晤士报》(英国综合性日报,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巨大影响)这样评价:‚本书内容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是超越时空的,它像人生的北斗星一样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过此书的人。‛

《纽约时报》的评价是:‚斯迈尔斯先生的这本书表明,我们那脆弱而不完美的人性可以达到多么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境界!可以发展和拥有一种多么真实而高贵的人格品性!……应该受到人们的认真阅读,以便完善人类的感情生活和促进人类的家庭德行。‛

1998年伦敦《金融时报》在发表纪念斯迈尔斯的社论时指出,‚同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家相比,塞缪尔〃斯迈尔斯先生将带领人类更加健康进入21世纪。‛

而写在本书封面的‚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这是一本能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这段由美国《时代》周刊作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本书价值功能最贴切、最生动的概括了。此外,‚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泽被后世的心灵福音‛、‚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高贵情操的良知和堡垒‛等赞誉,也都深刻反映出本书的社会影响和教化功能。

二、为什么推介此书

这些年来,尽管行政事务繁杂,但我始终保持着读书习惯。特别是到我们学校工作后,总觉得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育人的基地,更增加了读书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动力。应该说,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且读过不少好书。但为什么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很庄重也很难 3

得的场合,这样坦诚地与大家交流读书心得?原因固然很多。这里我想立足人生成长与人格完善、时代变迁与大学责任这两个视角,和大家谈两点认识。

1、品格就是力量

拿破仑曾经说过,道德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不是人的智慧所能计算的,那就是品格。

本书开篇(第一章)也这样写到:‚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不少靠品格赢得天下的人。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89~1797年任职)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使他赢得这些美誉的,并不仅仅是依靠“总统”,更多是蕴涵在“总统”身上的品行。翻阅那些介绍他在就任总统之前情况的资料,你总能看到“富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待人谦和,心地善良”这些文字。1798年,这时的华盛顿年岁已大,已经离开公职生活。当法国可能向美国宣战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亚当斯给华盛顿写信时这样说:‚如果承蒙您同意的话,我们一定要使用您的名义;您的威名的力量,远远超过无数的军队。……为了改变事情的某些方面,虽然我没有权利要求您作出牺牲,我还是不得不求助于您的这些品格,请求您改变以前的决定,继续留任公职。因为我不能求助于我本人急躁的性格或其他人的品格。‛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能看到亚当斯对自身品格不及华盛顿的坦诚,所以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要“不得不求助于”华盛顿的这些品格。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位伟大总统的高贵品质在他的国民中具有怎样崇高的威望!

我们再来说说中国的毛泽东。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影响,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凝聚民众的力量!像我这样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最切实的感受。那时不用怎样发号施令,也不用怎样强调“贯彻落实”,但万众一心都向北京,都向中央。因为“北京的金山上”有伟大的毛主席,因为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以至于当他晚年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亿万人民还是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1976年去世时的场景,4

永远扎进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中,也永远印刻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和大家交流这些,姑且允许我不去从政治视角评论“文革”和“个人崇拜”这些问题。因为我更想从“品格”这个词出发,谈谈个人品行的影响和力量。如果没有毛泽东一生都在履行的为国家、为人民的殚精竭虑,无限赤诚;如果没有他整个生命对事业、对民众的倾情付出,为此他不仅奉献了自己,还献出了包括他最至爱的妻儿6位亲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他始终的果敢坚强、勤政廉洁、心底无私等这些品行的力量,且这些品行强有力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影响着后人,那就无法构成“立体”的毛泽东。“毛泽东”这个名字也不会从它扬名之日起,就成为进军的号角声,且能抵抗住岁月消磨记忆的力量,始终响彻云霄,始终让人刻骨铭心。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华盛顿、毛泽东,但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我们工程学院的所有人,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品格高尚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或许在物质上不是富有的,但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或许在社会地位上不是很高的,但在荣誉和声望上是最高的;或许在智力上不是超群的,但在德行上是最好的。一句话,他虽然不是最有权势和最有影响的人,但却会因其高贵的品行而赢得最多的尊重。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必将是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人。而他的未来,包括人生发展、事业发展,也必将因为他的品格优异而步入坦途。因为,‚善行的魅力和感染力是极其巨大的。被善行所鼓舞的人是人类真正的国王,他会领导人类的灵魂。‛

品格就是力量!为了获得我们人生的支持、生命的脊梁,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每时、每日都去锻造和锤炼自己的品格。惟有如此,我们自身才能强大;我们这个民族也才能因其所有个体的强势而获得新的希望、新的力量,让“伟大复兴”不再反反复复地出现于媒体,反反复复地出现于人们的铮铮誓言中,而是让梦想早日照亮现实。

2、找回失落的品格

说句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总觉得它更多是对个人品行的指导,而且指导得很具体。比如,书中用很多篇幅告诉我们要热爱劳动、远离懒惰,要自律自 5

制、远离堕落。它还很具体地告诉我们要性情温和、欢快乐观,要言行得体、风度优雅等等。并且专门有一章写“女性的素养”,专门有一章写“伟大的爱情”。当读到这些时,你甚至会觉得斯迈尔斯这个老头有点絮絮叨叨,有点嘀嘀咕咕。但是,当你真正深入地读进去时,特别是随着这些年自己工作阅历的丰富、人生阅历的成熟,才发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个人的书,更是写给一个乃至所有民族的书。

也正如此,这本书的深刻魅力不仅在于提高个人品行,还尤其旨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让社会迈向国富民强之路。‚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这是写在本书封底的一段非常醒目的话。去年7月我在给学工干部培训班做辅导讲座时,引用过这段话。它充分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对于国家的前途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这种品格,要远远胜过“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但遗憾的是,如何殷实国库、如何坚固城堡这些显性的东西正日益引起人类社会重视,而培育公民文明素养、锻造品格这一“利害攸关的力量”,却因其隐形,极易被忽略。

这并不是骇人听闻的谎言,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也正如此,有学者说:‚也许,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它真的不太‘实用’——不会使你在三天之内致富——但这是一本可以放进你们家保险柜,传给你的子女的书。‛这段话固然突出了本书的教化功能,但也从另一方面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崇尚“实用”、追求“致富”这些深刻的社会弊端。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读书”开始。而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弊端,通过“读书”也能反映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阅读更多的是周末杂志、画报和马路报刊,也更多地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上上网和叙叙街头小道传闻。真正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浮躁情绪越来越强烈。隐藏在高度物质文明之下的是人们的精神痛苦和行为堕落,世界因此而失去了与道德不可分割的美的存在。在弥漫着这样一种引人注目的不安和焦虑气氛中,有西方学者提出,由 6

于价值理性的过分缺失,我们的时代面临着毁灭的可能性,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绝对文化的门槛”,没有任何人不会不受到它的巨大转变的影响。

应该客观实际地说,人类并不是有意要将道德抛弃,但在追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无意远离了道德,并造成了它的缺失。为此,我们多么真诚地渴望,能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之鸟能够站立起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生活的未来。能使人类在过多地占有自然资源、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重新找回业已失落的纯真的精神家园。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遍的人类社会,中国亦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难免助长实用主义倾向。现代社会对“投入—产出”关系的情有独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功利意识,诱发了人们的物质冲动,使现代人的人生情趣日渐趋同,心灵空间日显封窒。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关怀的极大缺失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不断地表现出来,并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中不断强化。

面对这种情势,大学应该做些什么?大学人应该身体力行地做些什么?这是这些天来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作为培育先进文化的基地,作为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大学理应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倍受关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大学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应逐步走出“象牙塔”,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真正作用。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品格的失落,人文的缺失,大学和大学人必须惊醒!

大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超越。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去保护、守护好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其中包括坚守传统伦理中的精华,传递那些深刻的哲理智慧,尤其包括对优越品格与道德品格的守望和捍卫。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大学都应让自己置于那种深邃与冷静之中,而决不随风飘荡,决不随波逐流。

有人说,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谈论品格也许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谈论品格更是被许多人当作迂腐而落伍的表现。我要说,这不对!中国需要大谈“品格”!大学校园内尤其要大谈“品格”!所以今天向大家推介这本书。它虽然写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但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具 7

有更加特殊的启示意义,对大学具有更加特殊的引领意义!这本书虽然是作者针对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状况而写,但它却丝毫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不仅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似乎对当今中国的状况更加“对症下药”。因为如果品格立不起来,人格立不起来,国格也就立不起来!

三、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

刚才我从社会发展、大学责任、人格完善这样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向大家推介《品格的力量》这本书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原因。大家知道,今年学校党委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广泛开展‘做一个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活动‛这一要求。“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这个提法前所未有,也算与时俱进吧。正因为前所未有,我们才更需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以促进其实践的推进。

(一)对“品位”的解读及限定

首先,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什么是“品位”?

这些年来,“品位”这个词很火、很热、使用频率极高。有意思的是,“主流媒体”、“主旋律”中常见它,包括政治标语、宣传口号等,如“高起点、高品位、高目标”、“有品位才有未来”。与此同时,网络、民间、包括衣食住行这些生活领域,也都经常使用它,电视广告中更是常见,如“穿出你的品位”、“吃出你的品位”等等。如果我们把带有“品位”的词都列出来,不管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政治的还是生活的,那真是不胜枚举:科学品位、文化品位、学术品位、艺术品位、城市品位、阅读品位、居住品位、服饰品位、服务品位„„。更有意思的是,“品位”这个词前边总是再冠以一个修饰词,而人们又总是关注这个修饰词,却忽略了“品位”这个词本身。也正如此,人们大谈“品位”,却很少用心思考,什么是“品位”,我们也很难在学术资料中找到对“品位”的解读。

到底什么是“品位”?为了能和大家做好这次交流,我又必须认真搞清楚这个问题。这的确让我费了很多工夫。最后,还是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品位”有三个解释:①指官吏的品级,官阶——这个好理解,我们熟悉的“七品芝麻官”,就是这个“品”意。②矿石中有用 8 的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越大,品位越高——这个也好理解,“低品位露天金矿”、“低品位石灰石”,就是这层含义。③指物品的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这个也不难理解,生活品位、阅读品位,就是这层含义。

但是,这三层含义又都不能覆盖我们要说的“品位”。“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这里的“品位”应该如何定义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可以从刚才提到的第三层含义‚物品的质量‛延伸到评价人的层面上,意指人骨子里所特有的东西。它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习惯。它体现为人高尚的品格、有见地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谦逊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以及非凡的鉴赏、得体的衣着等等。基于此,我们提的“品位”应重点包含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这四方面内容。当然,我也期望大家都穿有品位,吃有品位,开有品位的车子,住有品位的房子——这也同样是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这些不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

接下来,我再对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这四个词,都谈一点自己的理解(或者说做以概念界定),以便于我们更深入的交流。

1、人格品位

人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人群和社会中,个体人格的存在、个体人格对人群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具体而现实的。在中国古代,人格就是人的品格或品性,它包含人的智慧、品质、道德、追求、能力等内涵。人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格品性问题,尤其重要的是,理想人格的确立、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铸造,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和后世的文化传统。也正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非常直白地说,若无人格,何谈品位?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先来谈“品格”、“品性”等。

2、思想品位

思想是一种力量,一种与宇宙精神、与自然规律相联系的力量。要想把这种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挖掘这种思想的力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就没有自我。也正如此,我们很强调“思想品位”的重 9

要性。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品味很高,但思想品位却很低;有些人社会地位不低,但思想品位却不高。要提高思想品位,应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利,保持思想的纯洁和警醒;应努力增加阅历,丰富深刻的阅历会让你面对任何问题都处事不惊;应敦促自己多实践、多思考,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还应涉猎多种领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文化品位

它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基于知识、经验积累内化而成的,反映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信息和程度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是个体基本素养特别是文学、艺术、审美和科学素养个性化的自然流露。在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日益加强、文化生产力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品位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大学和大学人来说,文化品位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文化是大学的内在力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和特征。任何一所大学,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文化”。任何一所大学,也都必须把提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目标。作为大学人来说,文化品位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就是标志性的软实力。

4、心灵品位

品位源自心灵。人的心灵是有品级的,心灵的品级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乃至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提升个人的心灵境界,促进个人的人格和谐,意义深远。提倡“心灵品位”,要求我们应有高品位的心灵境界、高品位的心态。心态是人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精神素质的集合体。高品位心态是相对于消极、不健康甚至有害等心态而言的。有了高品位心态,才能外化出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需要。一个心灵品位高的人,无疑会有一种自豪感和奋发感,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进取意识,孜孜不倦,开拓创新。

综上可以看出,“品位”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能力。既可以是我们自我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我们评价他人的标准。“品位”涵盖了思想道德、价值取 10

向、知识文化、修身养性等多方面内容。有人格才有品位,有道德才有品位,有理想才有品位,有追求才有品位,有文化才有品位,有素质才有品位。上述这些既是提出“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理论支持,也可以说是行为导向。“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是以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为底蕴、为基础、为主旨、为引领的。其中,“人格”是价值导向,“思想”是力量源泉,“文化”是素质底蕴,“心灵”是行动指南。

(二)对“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要求

接下来,我将在“人格”、“思想”、“文化”、“心灵”视域下,结合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我校实际,面向干部、教师(也包括教职员工)、学生这三个群体,就如何提升品位、成为有品位的工程学院人,分别有针对性地谈几点认识。

1、砥砺官品,提升管理品位

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政权都十分强调为官之德、为官之品、为官之道。而官品,首要就是解决“为官作甚”。对此,中国儒家思想作出明确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思想就是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关于“官品”问题,我还想引用曾国藩的一段话。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褒者称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贬者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近年来“曾国藩热”一浪高过一浪。走进书店,总能在很醒目的位置上看到这个名字。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评说他的是非功过。据《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记载,曾国藩在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即‚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破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应酬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这“四耐”——耐冷,见胸怀;耐苦,见操守;耐劳,见精神;耐闲,见气节。这“四耐”,如果我们常能思之、鉴之,并身体力行,必能大大受益。

古人重视“官品”,今人亦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向书本学习,11

向实践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这段话突出强调了坚持学习,强调了党性修养,强调了理想事业,强调了权力取向,可谓是对当前领导干部“官品”的直接、具体、深刻的解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结合习近平的这段话,关于砥砺“官品”,并以此实现提升管理品位问题,我谈三点意见。

(1)好学善学,提高干事能力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历史,党的事业的成就,同全党的重视学习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党要更加善于学习,以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正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审时度势,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命题。这是党顺应时代发展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提高党性修养的强烈敦促、深刻警醒。

目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这两项活动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将两项活动紧密联结,那就是“学习”。

为什么执政党当前如此重视学习?党员干部的学习现状到底如何?我们不妨看一份调查:据《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者每周读书时间仅为0—3小时。我没有在同志们中间进行过调研,不知道大家的学习状况。但仅就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党员干部(确切说‚多数‛都不及)都能做到愿学、勤学。也正如此,有人发出‚目前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以学习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 12

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的深刻忧思。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这段话饱含危机意识,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我们肩负的领导重任。

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社会转型的具体国情,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发展的潮流,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着力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党对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在学习理念上由阶段学转向终身学。

学习是人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行为。提到学习,很多人认为就是指在学校所受的正规教育,认为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了。有些干部甚至感叹,工作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学习啊?还有些干部认为,参加干部集中培训、短期学习,是增长知识、提高才干的速成速效的好办法。

实际上,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任务,更不只是阶段性干部培训,而应当是终身学习。有专家指出: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学习教育,就足可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应延伸为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必须把十二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才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这对于领导干部尤其如此。因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繁杂问题,要进行一系列的决策。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新的问题频繁闪现,新的工作内容层出不穷,如果只凭借以往知识和经验,必然难以做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强调终身学习,还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干部品德的修养、才智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都是一生所必须的。如果不加强学习,思想就会蜕化,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僵化。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这段话意味深长,有些干部之所以会“本领恐慌”,就是因为缺乏学习、不善于学习。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修养、才智、素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第二,在学习态度上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

态度影响行为。在学习态度上,应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为什么强调“我要学”?作为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而学习正是明理、修身的最佳途径。邓小平曾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通过学习,有助于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可以不夸张地说,干部个人的修养和人生境界的高低,是由学习决定的。而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自身的修养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党的事业的要求、人民的重托所在。通过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明是非、知廉耻,始终保持对各种思潮的识别能力,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少走些弯路,不误入歧途,更不栽跟头。此外,学习不仅可以明理,还可以增智,决定进退。干部本领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习。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固然是“我要学”的强大动力,但与此同时,还要做到自我加压,持之以恒。只有把学习变为自觉行动的过程,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自我敦促,自我警醒,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不是一件短期的事,不能“走过场”、“做样子”。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作秀,或许有些事情可以做做秀,但我认为,这也是我的切身体会,别去作“学习秀”!那既是对“学习” 14 的玷污,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只有坚持不懈,长期耕耘,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第三,在学习内容上由专业学转向全面学。有了“我要学”的意识后,我们要学些什么?

作为领导干部,当然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不做政治报告,这个话题我就不再引深了。

除了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我们还要学好专业知识。应该说,这方面大家都不欠缺。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同志们都能很重视也很认真地去学。这里,我特别想和大家交流一个“全面学”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也先引用一段胡锦涛的话:‚干部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领导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实践已经证明,领导者的威信和影响力,不能仅仅依靠权力去建立和提高,更多是依靠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去赢得。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学习;人格魅力看似为品德修养,其实同样离不开学习。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更要全面学习,深刻学习。仅是干什么学什么,只注重专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既要有理论素质,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有业务本领,又要有全局能力,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习内容必须由专业转向全面,要拓宽学习领域,使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综合型转变。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干部需要无界的知识,需要跨界的知识,需要融合的知识。要努力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如果把干部的知识结构用“T”字型来表示,其中的“竖”就是支柱,代表专业知识;那么,“横”代表的是广博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管理、领导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四,在学习方式上由书本学转向实践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蕴含着最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向实践学习,才能深化认识、获得真知,才能增强本领、提高素质,才能运筹帷幄、推动工作。

作为干部来说,不能为“学习”而“学习”。在去年6月份召开的学院党建工作会议上,我曾强调,所谓“干部”,就是要“干事”。“干部”绝对不能成为我们身份尊贵的代名词,而是时刻敦促我们,要去努力做事,要比群众多付出,多流汗,多干活。也正如此,除了强调丰富知识、修身养性、提高能力这些,我还要特别强调,学习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干事。其实丰富知识、修身养性、提高能力等,也还都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只是这里我说得更直接一些、更直白一些。

既然学习是为了工作,那学习必然离不开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既强调学有所成,更强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关键也就在于学以致用。为此,我们要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立足我们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未来工程学院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本领,努力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

(2)廉以洁己,完善理想人格

在《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础。‛作为一本引导我们道德养成、人格完善的书,应该说,它所推崇的所有信条,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秉承、去借鉴,而它视为“精髓”和“基础”的 16

东西——“自律自制”,就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警醒、去践行。特别是作为干部,尤其要加强自律自制意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这是我们干事的前提基础,更是根本保障。

第一,干部腐化对政党和政权具有严重危害。

毛泽东早就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当年在论述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立和区别时,他指出:‚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这里提到了“国统区”。当年,“国统区”领袖蒋介石是否直接听到过毛泽东这段话,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能从蒋介石与蒋经国的谈话记录中发现,他与毛泽东在对待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竟然不谋而合!尽管那些年中,这两位历史风云人物势不两立,尽管他们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根本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介石作了这样的评价:‚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1949年离开大陆前夕,蒋氏父子有一次长谈。蒋介石对儿子说:‚我以为:第一,党心不一。我党有史50余载,从来没有统一。党心不一,政令不行,互相拆台,拿大家以私小家。第二,干部腐化,共产党骂我们党腐败,不能说他们骂的都是错的。第三,对老百姓笼络不力。凡此三,岂有不败之理?‛‚我们只有另辟路径,重新训练党的干部,统一党心,让党员能自觉地为党的事业工作,使他们能够严格执行纲纪……铲除空洞不实、因循敷衍、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风,而代之以实事求是、急公尚义、严正不苟、是非分明、赏罚公允的新作风。‛期间,蒋经国打开父亲日记本折叠的那页,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以定海、普陀、厦门和台湾为训练干部之地区;建设则以台湾为起点。实行训练干部、编组民众、计口授田、积极开垦,在社会上不许有一个无业游民。……‛看到这些,蒋经国感慨到,如果早有这样的认识,怎能有今天?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绝对无意去为“蒋家王朝”遗憾和追悔莫及。只想用这个事例说明,干部腐化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具有怎样无以伦比的杀 17

伤力!也正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上(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这也是当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从昔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承载着13名一大代表,代表当时党员50多人,到今日拥有7700多万党员;从90年前党的稚嫩起步到后来的成长成熟,再到今日的发展壮大——作为共产党人,我们理应为它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是一个大党老党。如果抛开革命热情和政治感情,仅从政治学科学角度讲,这一“大”一“老”非常令人忧思。20年前红旗落地的苏联,就是典型的大党老党。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大党特别是老党,都难以逃脱“腐败”之厄运。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其回忆录中写到:‚一切都腐败了,一切都在改变。‛当时的苏共高级领导干部拥有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特卫权、特支权等名目繁多的各项特殊权利。难怪有人说,是特权害了苏共。

也正如此,1989年6月16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刚刚确立,邓小平就提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的忠言警示。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二,如何对待权力反映着干部觉悟和品格。

春节期间,网络上有这样一个热点事件,不知大家是否关注:春节刚过,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隆重推出,共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4类体裁的20篇作品入选,每类体 18

裁各有5篇作品上榜。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再回兴义忆耀邦》位居散文排行榜榜首。

温总理的这篇文章最早刊发于2010年4月15日的《人民日报》。因为当时没有在网上“火”起来,关注它的人们并不多。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地追忆了耀邦同志。“胡耀邦”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已经是遥远的记忆了,对于当代大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熟悉。为什么在他离开人世21年后,温家宝总理还这样满怀深情地追忆他?为什么这样一篇文章能在文学作品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时间关系,我不能太多介绍这篇文章和介绍耀邦同志,但是特别建议大家到网上去看看这篇追忆文章。因为我以前从事过共青团工作,应该说,对曾担任过团中央书记职务的耀邦同志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读这篇文章时,我几次热泪盈眶。但是我坚信,即使大家不熟知、甚至从来不认识耀邦同志,读这篇文章,你也一定会饱含热泪!因为凝结在他身上的“官品”,是那样打动和震撼人心!耀邦同志一向襟怀坦荡、亲民爱民,特别是他的廉洁自律作风,有口皆碑。也正如此,百姓爱戴他,总理缅怀他。

我们知道,权力本身不会带来觉悟,带来品格。但为谁掌权,怎样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却反映着一个人的觉悟、品格和精神境界。权力如果和个人私利“在一起”,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权力不等于威信,建立在对权力恐惧基础上的表面服从,并不等于内心深处的尊敬和信任。如何把手中的权力看成人民的信任,恪尽职守用好权;把权力看成是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把权力看成是奉献,而不是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看成是党和人民的重托,而不是贪图享乐的温床——这些值得我们深思。权力也是一种风险,离权力最近的人风险也最大,一步可以上天堂,一步也可以下地狱。犹如营养丰富的食品最易腐烂一样,权力本身就具有自行腐败的特性。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抵制腐败,这些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以道德的内省和品格的提升抵制腐败。

腐败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真像有些人说的“不反腐败亡国、反腐败亡党”吗?今天我们不去细数它的危害,更想着力思考一下,能否从道德内省、品格提 19

升层面,去考虑如何抵制腐败?

从文化的视角看,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积淀,是滋生腐败的深层因素。也正如此,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借助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廉荣腐耻的价值判断,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党风政风,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索。但今天,当我们从“品格”切入来探讨为官之道、探讨廉政建设这个话题时,最终,我还是想把问题的解决,引向品格的砥砺、人格的完善、品位的提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吻合。

早在1952年处置刘青山、张子善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被处死刑的高级干部贪污案),毛泽东就对前来求情的人说了这样的话:‚我建议你们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将干部的堕落同“礼义廉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年我们先是强调思想反腐,后来强调制度反腐。面对腐败的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思考,腐败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和法律制度的漏洞吗?能否从人格锻造、官品提升上增加些内在约束和内敛力量?因为今天不是做政治报告,我不讲过多的政治术语,更想从提升为官之品的角度,重嘱大家,好好做人,好好做官!加强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志向立得高远,拒绝腐败的能力才可能增强。一个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应遵循。何况为官者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会像火焰一样燃烧,酒醉一样燥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值此之际,人们深情缅怀将“民主”“共和”火种播向中华大地的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曾经殷切地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人民最重要。如果做腐败的事情,那就是在违背规律,违背人心,违背潮流。个人是这样,政 20

党同样如此。为了对党、对人民负责,我们必须秉承“为政者廉以洁己”、“为政者慈以爱民”(引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太宗的话),从洁己、爱民、任贤三个方面来提升“官品”,其中“廉以洁己”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身体力行做到这些,就是“顺之”。这既是我们提升品格、知行合一的体现,也是“品格的力量”的落脚点!

2、锻造师德,提高育人品位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书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的论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此,我想结合这篇讲话相关内容,并立足我校正着力推进的工程文化教育,面向广大教师,兼顾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些要求和建议。

(1)育人为本,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在2005年1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2007年教师节前夕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他继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又鲜明提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在这一年诞生。在大学几近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也使得它的职能与任务日益清晰、完善。长期以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被公认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21

质量”,并提出“四个大力”,即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四方面内容,既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科学、鲜明地回答了大学职能问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大学的基本职能、基本任务。而在这四方面中,总书记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并把它作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具有怎样特殊的地位;“人才培养”对于一所大学,具有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人才培养来保存和传递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文明,是大学合理存在的基本理由。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已无需质疑。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如何体现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感?如何适应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情势?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总书记也作出鲜明回答:“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上述可以看出,面向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创新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由此也对高校教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第二,育人是现代大学核心使命与责任。

提到“人才培养”,就必然要提到“育人”。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一种误区认识,认为“人才培养”是教学的事情、是专任教师的事情,而“育人”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情。这种观念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

古籍《大学》早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国古代,“亲”与“新”通假借用。这里的“亲民”实则为“新民”,意为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可以看出,古时的大学是多么重视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多么追求至真至善!尽管那时的“大学”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大学,但它也是相对于“小学”的成人之学。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依然应将追求“亲民至善”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所以,“育人”应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事情。应以“育人”为主旨,去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可以这样说,在一所大学里,再没有比学生的事情更重要的工作了。一所大学的社会声望,首先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一定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注重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孕育文明的殿堂,还应是教育人、发展人、塑造人的世界。如果说,肩负起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和文明希望是大学的崇高使命,那么,引领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成才,则是大学理应承担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基本职责。也正如此,立德树人、育人为先、育人为本,应成为大学最核心的使命与责任。正如总书记讲话中提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2)立德树人,造就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古往今来,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今天,我们探讨“品格”、“品位”,面向教师层次,尤其离不开对“师德”的重新解读。

第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师德建设。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有几千年教育史和优秀师德传统的国家。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在《师说》一文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当今时代的高校教师应遵循怎样的师德规范呢?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95年11月23日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强调:‚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置专节论述加强师德建设,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 24

路人。‛

上述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始终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强调师德建设,强调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二,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内涵。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与此同时,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势下,仅仅重视师德建设还不够。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师德”新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在2007年8月31日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要求和希望: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继续提出‚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这些要求,并要求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其实就是对我国新时期师德内涵的准确定义,是对师德准则的富有时代特质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核心可以概括为“敬业爱生”。敬业,就是热爱教育事业,钻研和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爱生,就是热爱、相信、帮助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进步,这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不断提出新课题、新要求。刚才提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强调了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等。这些要求过去也有,25

但今天要求更高,更迫切。而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等,更是对师德建设提出更高标准、更新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创新富有时代气息的“师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看来,对于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我们仅强调传统的“学高”、“身正”、“奉献”、“人梯”等品格还远远不够,还应更重视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素质的培养,重视创新、探索、大爱等精神品质的养成,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每到教师节,我们都吟诵这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这个职业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求、无所为,成为一种悲苦性的职业。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教师的真正使命是遵从生命优先法则,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人生幸福,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那么,教师的职业应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幸福快乐,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给的,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教师的幸福感则是一种高峰体验。所以,在强调教师加强自律、牺牲自我的同时,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都应是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

(3)精育良才,深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

近些年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这两个词格外引人关注。的确,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每一所大学都秉承着自身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反映大学独特个性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大学受教育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同样前所未有。可以这样说,当今中国大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 26

需要找到一种在大学制度、管理模式之上起统摄作用的要素——大学文化及其作为其核心要素的大学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组建本科十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并在切实培育、建设自己的大学文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大力推进的“工程文化”教育,就是我们大学文化的特质,我们大学精神的支点。

第一,工程文化教育是指导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关于工程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目前能查阅到的理论资料并不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更是微乎其微。也正如此,它才成为我们宝贵的探索。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深层推进,面临不少挑战。

工程文化教育是基于工程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旨在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这里提到“人文精神”,就还得对“人文精神”再说几句。“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且很难确切解释的概念。关于人文精神,尽管不同学者表述不同,但实质却是相同的。人文精神就是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内涵在于追求理性与自由。它的内涵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弘扬人文精神,既关系到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塑造,从这一意义说,关系到民族希望与未来;与此同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它担负着致力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优良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独立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的使命。

当初我们在提出“工程文化教育”时,更多是立足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经过刚才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工程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学领域的事情,而应成为指导我们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大家知道,现代大学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这只是“职能”而不是大学的核心使 27

命。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换言之,大学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一核心使命来进行。从这一意义说,工程文化教育将是我们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要旨。也正如此,它成为今年也是未来学院的工作重点,重中之重。不仅仅是教师,不仅仅是教学领域,学院所有师生员工、所有部门,都有为工程文化教育尽职责的义务。

刚才我提到,工程文化的核心要旨是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做人应秉承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正如此,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在于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这正和我们今天提到的“品格的力量”不谋而合。

第二,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更具有社会化特性。工程活动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它还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各种社会群体的参与,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分配等,使得现代工程活动无处不渗透着人类价值。此外,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要求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坚守工程伦理准则,学会在工程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增强工程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托罗斯教授认为,300年前,人类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文与科学分开发展。在他看来,这种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作为国际知名的工科院校的知名教授提出的这一认识,足以说明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品格教育,对于培育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实践也已经表明,“品格”对于现代工程人才具有怎样特殊的力量。对于工程院校学生来说,人文底蕴越厚,文化背景越深,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越高,就越能开阔眼界,激发创新思维,就越有可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成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要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首先要提升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品格。《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对一个伟大和善良的人看上一眼,往往也会感化那些 28

青少年。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崇拜和爱戴他们的亲切、勇敢、真诚和宽厚。‛我由衷地期望,我们工程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不管你学历、职称、职务高低,不管你是在教学、党政、后勤、产业哪个领域,都首先要去“伟大”和“善良”!要去“亲切、勇敢、真诚和宽厚”!可以现在做不到,但要争取早日达到!因为我们首先是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引领学生道德养成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无法设想,如果我们自身品行不过硬,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顾阿桃指点陈寅恪做学问,甫志高教导许云峰讲气节。‛这句话让人笑喷,但笑过后又发人深思。我们所有教职员工都担负着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既包括我们对学生直接的、显性的教育工作,还包括我们自身优良品行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要知道,青年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可塑性。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时时刻刻准备模仿他们身边人的生活和言语。在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步入大学校门后,我们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交给我们时,不仅期望我们能教他们知识,更期望我们能教他们做人。‚一个人的品格力量往往会激发别人的品格的力量。它会产生共鸣,这是人类发生影响的重要媒介之一。这种样板是极具感染力的,它迫使人家去效仿。‛普通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师生之间?

在青少年时期,品格正处于形成阶段,崇拜的热情也最高。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玉米”啊,“钢丝”啊,“粉丝”啊„„我倒是不反对“偶像”。我们年轻时也都有自己的偶像,只是多是毛泽东、斯大林、保尔.柯察金等等,而不是这个“星”那个“星”的。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去热衷追星,而是转向崇拜我们呢?前提得是,我们得有吸引他们、打动他们的东西。我们身上可能没有明星的“范儿”,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们可能有、也应该有“星光灿烂”的品行和学术成就,以此来感召他们的心灵!

正是从致力于学生成长和提高我们自身素养这双方面出发,我才强调,培育 29

工程文化和在此基础上推进工程文化教育,通过工程文化教育的实施,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道德层次、人格内涵,也包括知识、能力这些优越品格都得到提升,是未来我们育人工作的走向。而在一所大学里,再没有比育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也正如此,推进工程文化教育,是未来我们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党政工作要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为主旨,教师和科研人员应致力于工程文化教育改革与研究,学生应主动接受工程文化教育,并努力去践行这一教育理念中蕴含的极其深刻的人文精神,核心在于注重品格、人格的锻造和提升。总之,让我们所有人都为工程文化教育去尽责,让工程文化教育成为优化我们工程学院人一生的支持性力量!

3、品学兼修,追求卓越品位

今天在座的,除了教职员工,还有部分学生。目前,我校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要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仅在于专业技能的卓越,更在于道德品行的卓越、人格品位的卓越。换言之,如果不具备卓越的人格品行,也很难获得精深的专业技能,养成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成为现代工程技术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所以,我还想面向青年学生,也贯穿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提出的“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从加强学习与道德养成两个方面,提一些品位提升的建议。(1)自强不息,培养学习品德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永远是第一使命。但今天,我们不着力探讨学习重要性这些大道理,而是换种视角,说说“学习品德”。

大家可能对“学习品德”这个词感到陌生。是的,以往“学习”与“品德”这两个词是各自独立的、并列的、并用的。“学习品德”是最近有学者提出的新观点,这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学习品德”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道德品质来看待和培养,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品德。学习是人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学习既是一种理智德性,也是一种伦理德性。30

作为理智德性,学习是一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作为伦理德性,学习是一种自强、求真和开放的品德。“学习品德”强调,学习是能力和品德的统一,是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统一。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普遍强调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习品德”的提升。当然,“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应有的一个基本素质。但“学习能力”只是一种行为的可能性,唯有“学习品德”才能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学习品德”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学习品德”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说,“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的训练;那么,“学习品德”的培养,则是价值观的历练。只有同时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品德”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学习品德”的培养,就是要培养自强、求真和开放的品德,尤其是自强品德。《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自强就是人们着力倡导的一种道德品质。所谓自强,就是自己努力向上,奋发图强。自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自强才能自立;自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学习品德”的培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自强的信念。而自强的信念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自强的信念会促使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有了自强的信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不断地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人生的境界。才能在学习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知难而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从以往重视“学习能力”到而今提出“学习品德”,这一提升过程,既是一次学习观念的革命,也是大学生锻造品格、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谈“品格”问题,还有什么比在学习中砥砺品格更直接、更有效、更生动的呢?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品德,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终身学习。

前面讲到干部学习时,提到了“终身学”。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所有社会成员都应秉承的学习观念。青年学生尤其如此。终身学习,强调人一生都 31

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要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高品质的生命、高品位的人生,靠一次性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学习品德”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强自立的过程。而坚持终身学习,积习成善,长期不懈,自强的信念就会油然而生,并会内化为人一生的信念准则,外化为人一生的行为方式。

第二,秉承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科学精神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精神影响下,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变得更为合理有序。当大学生的头脑被科学精神所武装的时候,求真的精神也将伴随而至。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支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起点和必要条件,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在倡导“学习品德”时,特别强调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开拓进取、革新创造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进取、勇敢、自信、乐观等优良品格,积极迎接未来的挑战。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且更多地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那些目标高远、信念坚定,具有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的人,更容易赢得成功。青年大学生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在学习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2)知行合一,完善道德品格

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相继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他们的个人品德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且,大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世界观、32

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固,面对纷繁复杂、变化迅速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品格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同理,道德素质在个人综合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和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也正如此,道德品格的不断完善是成人成才的重要内容、前提基础。良好的道德品格能促进人的成才成功,反之,将会阻碍人的成长成熟。青年时期,着力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为此,我提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思并进,提高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个人品德提高的重要阶梯。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善恶、荣耻,在此基础上,确立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大学阶段是广泛积累各方面知识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应该合理地利用好这个时期,不断学习、敏于求知、善于思考。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大学生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应“学”与“思”并进,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经验。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的结合,择善去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

第二,积善成德,锤炼道德意志。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抵制住各种不良影响,始终从善如流。人的道德意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大学生要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坚持积累善行和美德。日行一善,天长日久,成为习惯,在遇到困惑乃至诱惑时,就能够用顽强的道德意志去克服、抵制,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本色。

第三,知行合一,提升道德行为。

“明德求真、知行合一”是我们的校训。“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上,尤其需要“知行合一”,需要“行为重”。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大学生不仅要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知识,还必须通过日常的道德修养实践,把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以上我以提升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为主旨,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重点谈了管理者的官品、教师的师德、学生的品学。应该说,这些是“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管理者”、“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师”、“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各自应秉承的行为准则。不同群体固然应有所侧重。那么,“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是否还应该有些共同要求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同在工程学院校园中,昨天,我们一同见证了这所学府从专科到本科的艰辛跋涉,一同见证了它的成长成熟,一同参与了它的发展壮大;今天,我们一同经受着“工程文化”的深厚润泽,一同致力于“三项试点”的加紧推进,一同期冀着“工程大学”的美好愿景,一同盼望着“历史宏韵”迸发出明亮新声。这些一同的付出,一同的渴望,一同的心声,使我们理所应当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知行准则:锤炼品格,完善人格(共性要求);勤学善学,廉政勤政(对干部的特殊要求);以德树人,精诚育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始终如一地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推进三项试点,坚定不移地培育工程文化,艰苦卓绝地守望事业理想,日积月累地提升人生品位(所有工程学院人的最终目标)。——这就是我对所有工程学院人的期望和重嘱!

结 语

同志们、同学们,2011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年迎来90岁生日,“十二.五”规划在这一年开始起步„„2011年于我校来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学院施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们经过十年本科求索后迈向新征程的发端之年,是我们深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以此全面提升工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年份,在有鲜花盛开、有歌声飞扬的红色五月里,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以往学院从没有过的形式)相聚在一起,共同经受一次心灵的润泽,精神的洗礼。于你们,这或许是一次学习提高;于我,则一定是一次珍贵的记忆!

同志们,同学们,让我们以《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为指引,以“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为行为导向,匡扶我们的人生态度,校正我们的行为风范,锻造我们最优秀的品格,塑造我们高尚的人格气质,以优良的精神风貌、庄重的睿智魅力、优雅的品行美德,完善的内涵修养,去全面提升我们的人生品位吧!品格就是力量!品位就是人生与事业的支撑!让砥砺品格、锻造人格成为我们不竭的力量源泉,更让提升品位成为撬动我们生命终身发展的支点,成为支持我们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谢谢大家!

2011.5

第四篇:包容的力量读《中国人的品格》有感

读《中国的品格》有感

——包容的精神

豪雅集团行政部 李开心主任

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是什么让它这么富有生命力?翻读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的品格》书中对儒、释、道、医、艺等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儒、释、道、医、艺几种不同的文化互不排斥且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与西方传统文化信仰唯一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包容并蓄,正如书中所讲,佛家思想传入中国吸收了传统道家的部分思想,儒家思想经过朱熹等人阐释吸收了佛家思想。包容并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五千年而不衰。

包容并蓄,在当今也应当成为中国文化活力所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正是包容思想的体现。相反有些守旧人士认为要固守传统,反对一切外来文化。如大力呼吁在语言中应剔除外来语言,有网友嘲笑到“给我一个U盘不能说U盘,要说给我一个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器”。

包容,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不同的文化,要“和而不同”。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共存共荣;包容,需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判断,不能全盘西化,“外国月亮比中国圆” 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包容,不光是让国外文化进来,同时也是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相互交流,如孔子学院方兴未艾,美国人也过起了“春节”。

包容的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强大,影响力越来越广,中华民族要有宽广的胸襟迎接四面来风!

第五篇: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格的力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1

这个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非常励志的书——《品格的力量》。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住了,品格怎么会有力量呢?原来,指的是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这八位英雄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他们让我知道了平凡人可以过不平凡的人生,平凡人也可以成为富强祖国的英雄!

在这八位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要属张富清爷爷了。他1948年3月入伍,先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皐、永丰等战役。每一次战斗,他都是突击队员,先后炸毁四个碉堡,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张富清爷爷在解放大西北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1955年初,张富清爷爷面临复员转业。以他的功绩,本可以在大城市谋得一个不错的职务。但是他打听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他二话没说,便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住在只有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内,省吃俭用……

我最敬佩的,还是他不求名利的高风亮节。从复员转业那天起,张富清爷爷一直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直到20xx年底,张富清爷爷才拿出“尘封”六十四年的勋章、报功书、立功证等军功证明。

“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的我们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正如李兰娟院长所说,我们青少年儿童不应该一味追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人生价值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2

俗话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读书总能让我们多思多想多悟,从而获得具有启发性的养料,在生活中让我们得以茁壮,每一本书所给予我们的不尽相同,又全然不同,最近我沉浸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难以自拔。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其中有无人不知的人造太阳之父——于敏,有妇女顶半边天的申纪兰,还有让“中国星”闪耀全球的孙家栋,更有只想当一个好兵的李延年……伟大的人的生平事迹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让人获益无穷。他们平凡却伟大的榜样作用会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并深受鼓舞的,还是人造太阳之父——于敏。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美国和苏联的安全威胁,于敏爷爷隐姓埋名,在祖国边疆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氢弹。在此期间,他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但他都没有放弃,最终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研制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氢弹。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源泉。高尚的品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生的'价值,是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于敏爷爷这种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至高品德,让我感动不已。联系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时候做奥数题做不出来时,我便容易垂头丧气,心想着退缩和放弃。但是自从看了《品格的力量》后,我为自己之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之后不管在学习中和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要不惧怕这点滴困难,要迎难而上,做一个具有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的人,勤奋博学。

如书中所言:“在人的一生中,几乎全部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没有了这个朋友,人便没有了一个能随时帮助自己、告诫自己、充实自己的盟友。”通过读这本书,从这一个个伟大的人身后的故事里我收获良多,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知识,以后为更好地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像于敏爷爷一样的人!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3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履行上天赋予我的职责,虽然很多都是很平凡的,但通过我们真诚的付出,也都体现出伟大。人的高尚总是依托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中。伯克说过:“以英雄的品格衡量人类社会是不切实际的,这必将造就一个堕落的上层建筑。”这话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细节,能够体现他的道德修养,而且比一些大人物展现给大家的都真实、生动、具体。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责是展现我们品格的主要途径。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心灵,即使他拥有了金钱、权势、名誉,也不会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拥有良好的品格,即便其他一无所有,我们的人生也将是有意义的。品格的高贵与受教育的程度、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权势,而是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它是美好意愿的表现。培养高尚的品格,也许不能使你在物质方面富有,但却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这样的回报是物质所不能相比的。诚实也是高贵品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生的财富之一。它使人保持正直和青春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耐性。在追求真理和高贵品质的过程中,除了诚实以外,还要遵循正确的原则,不能偏离正道,否则,就会像小船在汪洋中失去航舵一样,会失去方向。人若如此,就会目无法律,不能自律、自由散漫。

人生高贵的财富莫过于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它是美好意愿的表现。培养高尚的品格,或许不能让你在物质方面富有,却可以赢得人们的赞美和尊敬,这样的回报是物质所不能比的。因此,养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4

暑假里,我读了《品格的力量》,读了这篇故事,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决定卖掉自己的美国收音机,而这收音机总是常常出问题,经常要修,所以父亲要把它卖了。在路上,他一再的叮嘱女儿要和服务员说收音机是被修过的,不然买主的利益会受到损害。父亲跟服务员说了又说,因为他知道,不诚实的话是很可怕的。结果,收音机就卖了6元钱,这个就是诚实的代价。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诚实,要做到诚实守信。就像我以前,撒一个谎,说我没有拿完成的钱买玩具,妈妈就相信了我,而我的内心却深感愧疚。这件事就在我的脑海久久没有忘怀。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细节,能够体现他的道德修养,而且比一些大人物展现给大家的都真实、生动、具体。就我们来说,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责是展现我们品格的主要途径。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心灵,即使他拥有了金钱、权势、名誉,也不会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有美好的品格,即使其他一无所有,我们的人生也将是有意义的。品格的高贵与受教育的程度、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权势,而是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培养高尚的品格,也许并不能使你在物质方面富有,但是却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的回报是和物质不能相提并论的。诚实也是高贵品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生的财富之一。

人生高贵的财富莫过于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它是美好意愿的表现。培养高尚的品格,或许不能让你在物质方面富有,却可以赢得人们的赞美和尊敬,这样的回报是物质所不能比的。因此,养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下载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品格的力量》之心得(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

    品格的力量_封面设计

    本书自1871年在英国首印以来,在全球畅销130多年而不衰。1992年,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它能塑造人民高贵的品行,被誉为人格修炼的《圣经》、“......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暑假到了,老师发下了《阅读年选》,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看,品格的力量读后感。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精彩,其中的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是《品格的力量》。我细细地品......

    梅之品格

    梅之品格 自古以来,有太多太多的咏梅之作。确实,梅作为四君子之一,是志士仁人永恒的追求。它代表了一种态度,那是一种毫不张扬的情怀。它代表了一种精神,那是一份凌寒独自开的品......

    读《习惯的力量》心得

    务必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感悟 一口气阅读完《习惯的力量》后,感慨良多。“习惯”两字,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审视自己的习惯呢? 一个人的习惯,影响......

    读“八荣八耻”之心得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坚持以......

    读《廉吏》之心得

    读《廉吏》之心得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而广泛阅读廉政书籍无疑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阅读了《廉吏》这本书后,感想......

    读“培训心得”之心得

    读“培训心得”之心得 这两天事很多,有点头晕脑胀的。看书?全然不知道看的是啥。用两天的时间花了四个小时,重温了自己的空间,发现这篇“培训心得”于我而言非常有用,好好的,认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