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00: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职业学校创建于1982年,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赤峰市名学校、全国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百强院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学校。

一、发展历程

****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业和农牧民;面向大市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把****职业学校建成领导放心、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以建设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数字化校园为手段,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农牧民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教育部专家、领导到学校视察工作,给予学校“求索奋进的榜样,农村职教的典范”的高度评价; 1995年,北方十五省市区职教协作会议在学校召开,学校获得了“草原风光,职教楷模”的赞誉,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副司长刘占山为学校作了“草原职教一枝花”的题词;同年,被确立为“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学校”;199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7年和1998年,中央电视台两次来校采访并专题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1999年,学校的办学经验被写入《人民日报》的《奋进的中国·教育篇》;2000 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重新评估认定;《农村教育》(2000年第11期、2002年第8期)两次专题报道学校“三农”服务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2001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和“赤峰市名学校”;同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学校构建了“就业(未入学先为学生就业找出路)、服务(服务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升学(努力把学生送入高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办学模式,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先导,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承担科教兴旗的重任,推动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自治区教育厅领导来校视察,给予学校高度评价:“在全区职业教育面临滑坡的情况下,在赤峰地区的偏远山区却有这样一所办得如此有声有色的职业学校,我们不能不说,职业教育前途无量。”赤峰市教育局原局长张子军到校考察时指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我们要在全市推广华夏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科研兴市,就要发展职业教育。”并亲自为《草原职教一枝花——****职业学校发展纪实》一文做按语,推荐刊发在《赤峰教育》上,在全市推广学校的办学经验;2007年,学校被评定为“赤峰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旗级、市级和自治区级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动技能鉴定站;2008年,学校被自治区宣传部、发改委和实践杂志社等八委(厅局社)评为“社会奉献突出单位”;学校连续五年,在全市职教系统“双杯”竞赛和“三强杯”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多次被赤峰市政府评为职教先进集体;2012年,被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授予“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2012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批,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行列;2013年,被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风险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行风 2 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同年4月,中国品德教育联合会将****职业学校确定为“全国青少年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同年5月,荣获中国国教育协会、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合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百强院校”牌匾和荣誉证书。

二、基础能力

学校占地面积136135平方米,建筑面积83735平方米。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建有二类驾校一所、实习门诊一所,建有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数字化校园网,建立了数字化校园网络办公平台,为所有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完全实现了多媒体电化教学和网络办公。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装备图书7.2万册、各类报刊83种,可供全校师生借阅和查找资料。学校配备了38座的教工阅览(资料)室1个,同时为学生配备了80座的学生阅览室3个,可容纳240人同时阅读。学校配有计算机教室5个、电子备课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有多媒体教室5个、语音室1个、美术画室3个、音乐排练室5个、学术报告厅1个。

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有相对完备的教学资源库、试题库,学校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应用与维修等重点专业配备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数字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专业建设

学校共开设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牧医、医学、护理、财会、工艺美术、音乐、旅游、幼师、化工等十七个专业,其中,农学(现调整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名专业;电工电子专业(现调整为电子电工应用与维修专业)是内蒙古 自治区精品专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赤峰市骨干示范专业。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校发展围着市场转,专业建设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社会需要转”和“巩固发展精品专业,重点建设骨干专业,精心打造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科学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改造老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开发特色专业,突出骨干专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学校组建了由旗政府、合作企业、合作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参与制定新开设专业发展计划和传统专业调整方案,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采取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需求相结合的措施,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两级骨干示范专业建设为龙头,建设一批与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重点专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定重点打造的六大品牌专业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和护理专业。

学校投资2146.9万元,大量购置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大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当地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校内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均可同时接纳1个以上班级开展实习实训,能满足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要。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实训基地,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配备土壤速测仪等设备3128台(套、件);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配备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设备1560台(套、件);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配备沥青抽提仪等设备466台(套、件);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占地面积7100 4平方米,配备发动机分析仪等设备501台(套、件);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占地面积960平方米,配备调温焊台、电器套件等设备1390台(套、件)。学校为实习实训基地配建电工电力拖动实训室、中央空调原理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训室、PLC编程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视听及电子安装调配实验室、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柴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汽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空调维修实训室、汽车整体实训室、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实训室、汽车钣金实训室、汽车涂装实训室、汽车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混凝土检测试验仪器实验室、石油沥青检测试验仪器实验室、试验机防水卷材实验室、建工多媒体实训室、生化实验室等25个实习实训室。

学校与巴林左旗鑫达种业有限公司、十三敖包镇伙房村现代种植园区、巴林左旗林东镇蓝鹰进口汽车维修厂、富邦汽贸公司、鑫隆建筑公司、恒远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赤峰中色白音诺尔矿业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公司等17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学、实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制定了合作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做到“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循环实习、稳定就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师资队伍

学校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该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了制度环境。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和水平,“双师型”教师人数逐年增加。建立企业专家人才库,从企业和行业聘请理论功底扎实、技能操作熟练的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改善 5 专业教师结构,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校注重教师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46人,其中专任教师216人,学校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课兼职教师30人。专业课教师130人,基础课教师86人;研究生学历13人,本科学历233人;高级教师69人;自治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5人;赤峰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35人。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9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结题,多位教师被评为“先进科研工作者”,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授予“2010年度‘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先进科研单位”称号。国家级课题《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自主创新教育和谐体系实验与研究》下设的子课题《民族地区中等职校自主创新学科教育、德育和谐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10年7月结题,学校被评定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中等职校自主创新学科教育、德育和谐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基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业务素质明显增强,教学能力大幅提升,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五、课程改革

学校以“课程体系技能化,教学过程实践化”的思想为指导,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企业需求开发课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针对企业岗位需要训练学生技能,参照企业岗位标准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不断丰富和充实与之相配套的课件、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实训教材15本。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将技能大赛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 6 和课程体系中,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全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六、办学机制

为加快我旗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校企、校际联合,为巴林左旗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2009年9月,由巴林左旗政府主导,****职业学校牵头,联合巴林左旗各乡镇、初级中学、赤峰中色白音诺尔矿业有限公司、巴林左旗鑫达种业有限公司、鑫隆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巴林左旗林东镇蓝鹰进口汽车维修厂、巴林左旗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等单位组建了“巴林左旗职业教育集团”,制定了《巴林左旗职教集团章程》、《巴林左旗职教集团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办事机构。

自成立以来,职教集团以服务巴林左旗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改革,扩大了生源,整合了师资,实现了教学仪器设备、专业实验实习场所等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调整了专业布局,加强了骨干专业建设。企业、行业的参与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改变,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工学结合成为特色,保证了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巴林左旗职业教育集团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服务能力

秉承“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业和农牧民;面向大市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职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职工岗前岗位培训、外来劳动者培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农村贫困 7 劳动力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认定为旗、市、区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基地。****职业学校始终承担着巴林左旗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重任,每年培训学员3000人以上,主要送往北京、天津、长春、大连等地区就业。学校始终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组织力量开展送教育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免费向农牧民发放各种实用技术手册,每年为当地农牧民和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帮助当地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积极开展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左旗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政府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提供大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十多年来,****职业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沐浴着党的阳光,乘着“十八大”的东风,蓬勃发展的****职业学校必将谱写职业教育更加华美的新篇章!

第二篇:大连市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规划(范文模版)

大连市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规划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为贯彻落实《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大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做强、做精职业教育,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大连市高职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着力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1.专业发展基础

2010年末,大连市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所(公办1所、民办9所),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7所,高职在校生总数4.7万人。专业设置主要有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除农林牧渔、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三类专业没有开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示范院校大连职业技 1

术学院重点专业为主,所属专业群为辅,能够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专业布局,基本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适应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成国家级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7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初步形成了服务航海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发展的5大专业群,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3.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进行专业建设,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内涵建设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4.投入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从2004年起,我市设立了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骨干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师资培训等项目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入达到29.3亿元,年均增长28.3%。大连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视并全力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1999年改制以来,市政府对学院财政支持逐年增加,已累计投入逾9.4亿元。示范校建设阶段,市财政按中央财政支持额3:1的比例投入配套支持资金6300万元。此外,市政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学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工作指

导;近期出台的《大连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各项重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布局尚需完善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存在低层次重复现象,产业发展的一些急需专业尚未开设;部分传统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专业设置领域过于分散,不利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利于重点(特色)专业的培育和专业群的形成。

2.专业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一线的专家能手真正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

4.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

二、专业建设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机遇,围绕《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未来大连职业教育园的环境和地域优势,主动适应大连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统筹高职专业发展的布局、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二)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提炼能力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密切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原则

依据“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密切校企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为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符合大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把反映现代各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成就融合在教学中,使专业建设与时代同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坚实保障;支持企业在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引导“产学研用”各方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四)特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相结合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学校整体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及大连市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

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五)创新发展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原则

坚持在各校自主选择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把创新作为专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按照大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及地区布局,在区域内形成高职专业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布局相适应、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四、专业建设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优化、新增一批专业,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根据行业和大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好现有专业,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整体提升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全面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具体目标

1.以产业发展引导专业结构布局

大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产业定位(主导产业方向)是“以先进装备制造业、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大型石化产业、电子信息及软件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为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商贸发〔2011〕67号)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引导和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商贸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主体,较好地满足城市供应、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出口贸易等物流需求。《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指出,以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业。这些都为大力发展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因此, 大连市在本次项目中拟支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与大连“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基地进行了有效对接。

2007年辽宁省政府在《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确认学前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

导性”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优质学前教育,提升学前儿童的整体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后续人才保障,同时通过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解除产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隐性的促进作用。

2010年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地区,要求在“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等纲领性要求。《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方面,也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真正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两大发展目标,这为另一个拟支持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及有利的政策环境。

大连市将以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为契机,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对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优化区域专业结构布局。

2.推进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与服务职能,借助其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高职院校应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

发,广泛了解本地区行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技术升级与转型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国家级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的作用,及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与新工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从认识、技能培养、实际操作到综合创新逐层深入的综合职业能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设备、师资、案例、生产项目、产品标准,引入企业规范与职场文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建设仿真、模拟、虚拟与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生产性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校企平台资源为纽带,将教学延伸到校外,建立学生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将部分专业课程和一些含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模块外移至企业进行传授,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4.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专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以实现双方的全面合作。这种合作包括:①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合作。针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科研项目校企进行联合攻关,不但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而且能促进高职相关专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②科研基地与技术服务平台的共建。除少数大型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基地与研发团队外,一般企业均需借助外援来弥补自身经费和科研实力的不足。效企可以共同出资建设相关专业的校内外技术研发基地,享有该基地或科研设备的使用权;同时享有员工培训或学生实习的权利。

5.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重点专业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本专业主干课程标准、项目化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电子讲义、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上网与学生共享,有效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运用单元自测、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网上答疑以及建立学习日志、做好在线笔记等方式,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普遍提高,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

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有效实现校企联合施教。

6.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探索专业人才系统培养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关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素养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项目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构成的大连市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各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要制订本专业

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实施项目管理。依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实施如下管理方法:①大连市教育局和财政局按照《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设重点,结合申报学校产业背景、行业属性和办学特色,科学确定拟支持建设专业的布局,结合大连地区产业需求及专业建设已有基础,拟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②指导学校制订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容、改革举措、绩效考核指标、专业建设预算等内容;③组织建设项目的中期绩效考评,以迎接教育部、财政部所开展中期检查;④开展建设项目终期验收,对项目管理规范、绩效考评良好的学校或专业给予适当表彰和奖励,以迎接教育部、财政部对我市项目的验收总结工作;⑤资金管理。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并保证项目建设期内,各专业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不得超过中央补助资金的50%;⑥获得支持的学校成立“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过程监督、重

点审计、效益考核”的管理原则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统计、检查、评估、验收等环节进行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以及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与审计等。⑦获得支持的学校要制订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二)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大连市财政高度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专项投入,将按照中央财政的每个专业投入200万资金进行1:1配套,预计每个专业投入200万,共计400万进行专业建设;每个专业将再获得100万学校和企业自筹资金的支持,这样每个拟支持的专业将获得500万的建设资金。市政府将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优化运作资金与资源,切实保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融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资金和各类公益基金用于专业建设;有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载体,创造经济效益,增强专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三)基于项目规划的相关政策支撑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在不断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以迎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学前教育发展

任务为: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积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施行学前教育“一免一补”资助制度、筹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全员培训,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平。这为大力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业。加快大型现代商业中心的全域布局,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东北地区时尚中心和购物天堂。积极发展农村商业,推进“千村百镇”市场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流通中的积极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这又为大力发展高职新兴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企业主导、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校企双方设立专业技术研发基地,形成研发-产业化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整合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经常性专业评估和评审制度,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新增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制度,配套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形成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制订、修订及实施的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定位与专业发展趋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践课程教学标准;及时收集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及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全面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促进优秀专业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按照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加大行业企业高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来自

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与研发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等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强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有效地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科交叉、技能互补的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和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将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融入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强化市场观念与竞争观念,培养市场急需的及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与较高素质的高素质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篇:加强人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人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急诊科

杨仲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医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窗口,必须努力加强人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院和谐。和谐的医院文化,也是增强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环境布局为着眼点,营造和谐就医环境;以强化医院管理为抓手;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缔造和谐医患关系;以医院文化建设为动力,凝聚医院向心力,才能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一、以优化环境布局为着眼点,营造和谐就医环境

医院的医疗环境和服务流程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病人着想的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从而为患者营造和谐、舒适、安全的就医氛围。

1.服务环境温馨化。医院的病员和工作人员均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机与活力、优美、适宜的环境。我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医院环境景观,切实加强院容院貌建设,抓好医院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安全、绿色、舒适的就医环境。医院精心布局假山,移植名贵树种,铺设草坪绿地,从而给患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恢复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投入巨资改扩建门急诊,经过改造的门诊大楼公共区域宽敞、明亮、舒适、整洁,使人赏心悦目。

2.医院设计人文化。作为百年大计的医疗建筑,做好设计前期的整体规划,使之合乎医疗需要以及长远的发展需要,少留“遗憾”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以往人们所畏惧的冷峻、严肃呆板的医院形象,营造一个以宁静、舒适、典雅、亲和的现代化人文关怀为主体的医疗环境。在为病人着想的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体现优质高效、信息化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以及舒适、便捷的医疗环境。

3.服务流程人性化。服务流程是患者来院就医的全过程。要做到服务流程人性化,就要使人性化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就医流程的细节中。我院进一步完善“一卡通”服务,设立大厅导医,为行动不便、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服务。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举措,优化门诊就诊流程,简化环节,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注重细节,加强了沟通,增加温馨服务内涵,使“三长一短”的“看病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医患沟通亲情化。医患和谐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只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才能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许多医患纠纷是由于双方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医护人员是主导的方面,医护人员要带着感情当医生、当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真正站在患者和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院还负责解决医患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矛盾,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医患纠纷,投诉一起,解决一起,不推诿,不回避,协调解决医患矛盾。

二、以强化医院管理为抓手,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医院内部和谐人文环境的塑造离不开科学管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不仅是硬件设施、人才技术的竞争,医院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和制约医院的和谐发展。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医院发展环境,有赖于以人为本的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建设。

1.健全管理制度。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医院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反映,也是医院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反映。制度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院根据医院发展建设情况,不断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职工在院内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使之成为协调上下级之间、院内、外之间关系的纽带,最终成为医院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绿色通道”。医院编印下发了有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认真检查落实,纳入考核;制定了《关于医疗纠纷、差错和事故处理细则》,将医疗差错、事故的责任与科室量化考核及个人挂钩;各专科以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十余项核心医疗制度为重点,强化管理督查,确保了医疗安全和服务品质;以“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等“三合理”为重点,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提升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2.很抓廉政建设。我院从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做起,紧紧抓住廉政建设不放松,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为了规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行为,医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年终考核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收入申报“三项”制度等;为规范药品、试剂、器械等物资采购行为,制定下发了《药品采购工作制度》、《关于药品异动情况监控管理暂行办法》、《采购工作管理制度》、《采购员、保管员轮岗制度》,规范高值耗材采购和使用管理;为加强基建工程管理,制定了《基建工程建设操作程序管理制度》;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定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有关奖惩暂行规定》等制度措施,使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推动我院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3.落实民主管理。我院坚持集体议事原则,对“三重一大”问题,做到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开展民主讨论,科学论证。在用人问题上,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坚持程序,公开公正,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4.完善监督机制。医院加强审计与跟踪制度,规范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医院还开展阳光招标、签订廉政合同,有效防范商业贿赂行为,保障医疗规范有序。

5.实行量化考核。我院建立了临床科室量化考核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临床诊疗“三合理”规范,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三、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的,缔造和谐医患关系

我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政府放心、人民满意、技术领先、服务规范”的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是我院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凝聚民心,建设和谐医院、缔造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要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主体是医务人员。医院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作风、道德教育,进行“大医精诚”的医院精神教育,在医务人员中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医院积极营造尊重患者人格、体恤患者痛苦、同情患者困难、满足患者需求的人性化的服务氛围,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作为衡量我们服务到位不到位的惟一标准。

2.强化医德规范,提升医患诚信度。为解决医患矛盾和纠纷,我院努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一是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清正廉洁的行业作风。二是凡是有利于病人的规章制度,医院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严肃岗位职责,严格规章制度。三是医务处、监察室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查处不规范用药、开大处方、乱检查等行为;坚决杜绝医药代表在医院活动,以纪委书记负责的督查小组,随时驱逐医药代表。四是要加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招标采购行为,让利群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3.提升服务品质,让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以人性化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品牌,切实做细做好医疗服务,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用更全面、更周到、更细致、更人性化的措施来提高服务档次,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环节中,让患者从我们的医疗服务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做到认真对待病患者的行风投诉,每月对门诊部、医务处等部门接受病人投诉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及时整改。通过电话、信函和家庭访视,征求病人对医院医疗、护理、医技、膳食、收费、环境卫生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全过程。

4.实施价格公示,维护患者权益。医疗收费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院除了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尽可能让群众以较低廉的价格享受较优质的服务,并将服务承诺和服务项目透明化,赋予患者监督的权利,从根本上维护患者的利益。我院把医疗价格公示作为“院务公开”的具体内容抓好。医院增强和规范了物价收费,提高了价格政策观念,同时适应了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减少了医患纠纷。为保障患者知情权,让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医患双方积极互动,减少医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纠纷,医院设立了电子查询系统,可以实时进行药物价格查询、医疗服务价格查询、住院费用查询,严格实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度。

5.实行医疗信息公开,扩大患者知情权。为方便群众就诊,切实维护患者权益,医院广泛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使所有医疗人员信息在门诊大厅、医疗病区公示上墙,在医院电子查询系统及医院网站公布;医院各临床专科积极健全实施术前谈话、有创操作知情同意、医患沟通登记等制度,保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6、加强公安部门对“医闹”行为的打击力度 :发生医疗争议后“医闹”已经异化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途径,抬尸闹丧者,威吓伤害医务人员者,围堵医疗机构者皆有之,公安机关在处理“医闹”问题上显得 “手软”以至于医疗机构为平息医闹,早日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经常不得以花钱消灾,满足患者的不合理要求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公安机关在医疗机构成立警务室,引导患方通过法律诉讼行政调解和协商等合理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强力维护医疗秩序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及时遏制医患冲突事态的扩大。

7、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 医患关系的改善根本上还是需要医疗机构自身的努力,一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还有得人员不钻研技术,违反操作常规误诊误治等医疗质量问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要从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患方的不信任心理。建议医疗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但要进行业务培训,还应该加强培训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医疗环境。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以建设医院文化为动力,凝聚医院向心力

医院文化精神,是医院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医院的灵魂,具有强大的粘合力,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院从建设和谐医院的高度认识培育医院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不断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1.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大医精诚”理念 医院秉承“大医精诚”理念,大力培育“大医精诚”价值观,在医院发展规划中,我院明确提出,要以“大医精诚”为准则,营造以“大医精诚”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医院不断引导职工树立“大医”意识,倡导“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规范,大力实施我院“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2.加强医院环境文化建设,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是医院文化的基础和有形的外在表现形式,培育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体现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告诫和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精医术、塑仁心、重诚信、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

3.加强医院行为文化建设,制定医疗服务规范

行为文化是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履行各自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文化,集中反映人的觉悟、素质和修养。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做到身心健康、精神振奋,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服务热情、优质高效,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交往谨慎、诚信守诺,自觉维护医院声誉,无违反医德医风和严重违纪行为。医院大力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创建和谐医院,为人民健康服务”主题教育,开展医德医风大讨论,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职工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自觉的行动目标。

第四篇:数控专业建设汇报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学校

一、专业简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该创办于2003年,是**州地区较早开办该专业的学校。本专业现开设9个教学班,在校生364人;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中、高级职称人数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2人,本科以上学历10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6.9%。此外还有2位具有高级工及技师职业资格及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实践教学任务。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高质量教学和技能培训。本专业建有数控车、数控铣、数控机床智能化维修实训、CAD/CAM、数控维修仿真等1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总资产440余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江苏扬力集团、**州力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自专业开办以来,由于学校对本专业的高度重视,由于专业建设能够紧跟地区经济产业规划发展措施得当,本专业历届毕业生都受到广大用人单位欢迎,近二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设立

2003年,我校为适应**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对技能紧缺型数控人才的需求,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结合我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开办7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场、行业、企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不断强化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在广泛的调研论证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另外,本专业注重产学研结合,初步形成了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和教科研与生产结合密切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我校依据**州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以该专业为龙头,以模具制造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为拓展方向的专业链、专业群,以提升专业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形成我校在开办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经过了多次社会调研,听取了本地及周边重点骨干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形成了有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教学进程安排比较合理,基本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另外,我们每年都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自身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力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完善,对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实际、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形成了各年级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作为各年级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准则。

(三)、课程建设

为落实好课程建设计划,我系成立了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指导各教研室的专业课程建设。

1、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我系能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在理清本专业建设思路的前提下,认真制定精品课程规划。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及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吸取兄弟院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着手,制订建设规划,争取在未来5年内完成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完成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工作。目前,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正在建设过程中。

2、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制订课程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既要明确体现出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体现出教学过程的科学规范,同时还要能够反映出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我系规定专业主干课程必须制订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在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支深入学习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此为指导,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符合实践需求的项目化改革,经过调研、讨论,我们在原有主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数控车工实训与考级、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数控设备与编程等主干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了项目化整合和改革,并初步通过教育行业和企业专家论证。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标准的起草编写工作,先后承担了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维修技术训练》等课程标准,通过参与高层次的课程改革活动带动了我系专业教师职教理念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3、教材建设

在专业教材选用方面,我们一直要求教材征订时尽可能选用高质量的国家规划教材。另外,我系一直鼓励任课教师编写适合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校本教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等校本教材,并在专业教学中加以实施。今后,我们还将根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更新完善相关校本教材,并继续开发更多的校本教材。本学期,我们要求本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应在下学期开

始之前完成所有实训课程的项目化校本教材编写任务,并在下学期推广实施。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教科研能力,我们还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教材编写工作。在完成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维修技术训练》等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后,又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协作会的安排,进行了《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技术训练》和《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维修技术训练》两本教材编写工作。

4、考核办法

我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了规范的考核办法。考核重点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试方法多样化,如:技能测试题库、职业资格考核等,无论何种形式的考核,均要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为落实学校的题库建设制度和确保考核办法的顺利实施,本专业教师已经开始建立相关课程的题库,部分课程的题库已经建立完成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四)、教学环节

为保证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我系对教学各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1、教学进度计划的制订:任课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须在开学前二周根据该课程标准要求以学时或以周为单位,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包括:课程名称、授课班级、总课时分配、授课的章节与主要内容、每课次的教学安排、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课安排等内容。教学进度计划经本系教研室负责人审核后,交系教学主任审批存档备查,相同课程须经集体讨论共同制订。教学进度计划经审批后,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任意变动。若需局部调整,须经教研室同意,系教学主任审批后方可执行。

2、备课:备课是保证和提高教师授课质量的前提。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任教相同课程的教师必须进行集体教研,一人主笔备课。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加工,体现出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同点。教师备课必须结合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进行备课,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备课内容必须突出体现教法、学法。包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向学生推荐相关参考书目、指导答疑、作业、教后记等。

3、授课 :突出专业课程项目化,鼓励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方式包括项目化授课、理实一体化授课,实习课,理论课,习题课,复习课等。授课环节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和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4、课堂管理 :每学期始在系办公室领取班级日志、教学日志,将每日教学情况进行记录,每周汇总上交系办检查,学期结束后交系办存档;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到课率,每次上课都要对学生进行清查,上课期间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该班的管理者。

5、考试及考查:注重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作业、课堂笔记、平时练习等计入考试、考查范围,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一课程标准,同一进度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组织任课教师集体阅卷,按时填报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试卷分析表,期末应写出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对于实习课单独组织考查,单独计算学分。

(五)、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条件的课程尽量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数控编程、机械制图与CAD、CAD/CAM技术训练等。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另外,还鼓励本专业教师还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了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的实践与研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制定了教师长期培训规划和每年实施计划,有目的、有目标地对老师的专业理论、技能进行更新和提高。第一,开展以老带新活动,让每年新分配的毕业生跟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其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尽快达到规定的要求。第二,每年按计划选送教师出国、到国内高校深造学习,让教师及时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开阔视野。第三,实施“双师”工程,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我们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制定个人成长三年规划,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达到高级工以上要求。第四,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计划,每年假期我们都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丰富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第四,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以竞赛促水平提高。过去几年中,本专业栾玉祥、沈雪梅、孙永旺、张衍红、刘玲等老师先后在**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第五,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我们倡导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变,目前已有4位文化课教师主动申请参加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就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本专业已有4名教师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7人取得高级工专业技能证书,有效提高了师资水平和专业办学能力。第六,强力推行系主任点课听课制度。通过系主任点课制度,带动了广大教师间互听、互评、互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七)、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一向注重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除加强实验实习场所的科学管理,大力提高其使用效率外,我们学校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每年都进行数控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完善、更新设备,加大实践岗位的数量,保证学生技能实践的岗位率,目前专业设备总价约443万元,设备品种、工位较为完备,主干专业课程校内实训都能按专业教学计划开设,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我们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州五亭桥缸套有限公司、中集通华等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的互利关系,企业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学生生产实践岗位,我们还可定期按需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到现场观摩学习,同时企业还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作讲座,指导实习、介绍企业精神,配合学校进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介绍等专业环境的教育,不但有效补充了实践教学,还使学生融入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下一阶段我们将积极探索实施“引企入校”建立实训基地的方法,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发挥其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方面优势,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工厂,尽可能体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七合一”的专业教学思想。

(八)、学生素质

我系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实施“六个一”教育——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口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专业开设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每学年积极组织本专业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注重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每学期能在专业教研室的积极配合下,组织第二课堂专业活动,通过专业讲座、技能比赛等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系部有学生心理咨询室,同时能保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场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处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排除心理干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提高心理承受力。另外我系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每学期能开展相应的就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投身社会,进行专业实践,特别是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校学生创业的活动中去,进行创业项目的设计,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学生就业、顶岗实习

为保障学生就业、顶岗,我系与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一起,与广大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目前,07级毕业生实习期即将结束,绝

大部分都已经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08级学生已全部赴企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对我系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年4月底之前,我系08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就已全部确定,实习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出口的畅通,保证了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努力的方向

1、专业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我系专业教师多数为本科学历,且较为年轻,专业实践经验也参差不齐,与培养生产一线所需求技能人才的要求上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2、专业设备的总值、生均设备值均超过规定指标,但由于场地的限制,部分设备较为落后,型号、数量也不是很充足,与企业生产需求仍有差距。另外,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还比较缺乏,因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专业实验实训设施的规划,在专业设备的数量、工位、型号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补充和更新,以满足专业群建设发展的需要。

3、由于我校是由原有三个中职(中专)校整合而成,整合时间不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丰富系部教育教学二级管理经验,因此今后需要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取经,需要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帮助。

4、我校在产学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但是产学研工作的开展仍旧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尤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点的形成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调研实施。

各位各位专家,我们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兄弟学校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肯请各位专家在评审视导过程中对于存在的不足加以指正,使本专业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示范专业的建设。学校首先指派1名副校长,直接督促这两个专业的示范专业建设,并聘请了5名机电、数控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学校抽掉1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和到企业培训,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这两个专业实用性较强,我校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注重专业建设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为项目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同时学校加大这两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为生产性的项目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全力以赴努力把这两个专业做大做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5年9月,2003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112人。为当地企业培养了大批机电实用技术人才,我县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毕业生。此外,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申报了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于2007年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被列入了省级

十、百、千试点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456人。学校为此专业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55台套设备和50工位仿真室,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能同时满足100人实习。学校还以该专业为带动,建立了以数控设备为主的校办工厂,走出了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模式。该专业同时承担了为企业培养培训数控技术人员的任务,三年来共培训数控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名。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急需大量的现代会计人才,于1999年9月,开设了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学校聘请我县7位有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上课,并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一拖二的指导,另外邀请山东省财经学院的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从而使该专业迅速成长。此专业于2007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校生165人。学生除了学习点钞、电算化等本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学习收银、网上营销等相近专业的操作技能。学校建立的财会模拟室、收银训练室,能同时满足100人实践实训。

近几年学校正结合本地种植业大力发展的时机,在涉农专业上加大投入,聘请专家,走向田间、走向农村,尝试一种植根于田间地头的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力争尽快把种植专业建成全省的示范专业。

下载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汇报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汇报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与机制建设 1-1专业设置与背景分析 (1)国家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培养造就一批满足......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汇报。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项目总结报告5篇

    附件3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总 结 报 告 学校名称 学校代码 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负责人 学校举办单位 学校所在地 教育部 财政部 制 二○一三年九月......

    专业建设

    经天纬地测神州 千山万水绘宏图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内涵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两大专业工作流程——测量绘图和识图测设,三大工作能力——测、算、绘......

    专业建设稿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及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会组委会和各位领导能够给我们学校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全国最优秀的高职高专院......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一.专业基本情况说明 2002年开始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同年获得省教育厅批准,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六届毕业生,毕业人数650余人,现有在校生158......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汇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汇报近年来我们以市政府提出的打造西咸一体化为引领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依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主要......

    服务能力建设

    对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党员干部服务能力的探讨 乌苏市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确定为会议的主题,这是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乌苏经济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