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建设
经天纬地测神州 千山万水绘宏图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内涵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两大专业工作流程——测量绘图和识图测设,三大工作能力——测、算、绘,五大工作方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筑工程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地下工程建设、计算机辅助成图及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向。
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常用仪器的能力;具有制定测绘计划,布置施工控制网的能力;具有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行业规程规范中的限差要求进行现场检核;具有编辑空间地理信息并进行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能力。本专业培养的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较高测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
实验室建设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现有六个专业核心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普通测量仪器实训室、数字化测图实训室、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场、测绘数据处理中心(平差与电子地图)、北山地形测量实习基地、牡丹江测绘研究院CORS网GPS实习基地,还有若干建筑公司和道桥市政公司作为学院的专用测量实习基地。主要课程
测绘学基础、控制测量、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土木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GPS的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地籍测量与房地产测绘、变形监测基础、测绘工程管理
学生活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学生活动由学生主办,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本专业的传统就是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感悟测绘文化,传承测绘人精神。历年特色活动有:水准测量技能大赛、经纬仪钢尺导线测量技能大赛、数字测图技能大赛、GPS越野大赛、内业数据处理成图大赛、现代测绘仪器展销大赛和“测绘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大赛等。
就业方向
面向建筑施工单位、地质勘测单位、矿山开采单位及市政规划部门的工作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建筑工程中的控制测量、放样和变形监测,地形图的测量与绘制,矿山或隧道的定向观测与贯通,规划图的编
制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工作,并适应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等相邻专业的业务工作。
专业内涵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掌握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综合素质高,具备地面测量、地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各类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和整治、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陆地与水域运载工具导航等领域,从事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测绘科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工作,并适应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等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要紧密结合行业背景、用人单位现状与特点来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筑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主要面对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相关企业,这些企业是学院办学多年来形成的主要用户。从毕业学生的发展后劲看,既懂建筑工程技术,又掌握较高工程测量技术的人员是企业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趋向,更具有竞争力。
第二篇:专业建设论文
论文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师资培训作业
中职电气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培训专业电气技术应用完成时间2013年8月9日
石家庄铁道大学培训基地
中职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唐山市玉田县职教中心
【摘要】本文以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出发,从教学大纲,教材构建,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实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
随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推进,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企业里逐渐普及,电气专业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一个事实。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培养基地,应该把电气专业作为一个品牌专业来建设
一、电气技术专业建设必要性和迫切性
1、必要性
随着电气技术的应用,河北省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都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这些设备中大量运用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同时各种大型装备和系统在运行中的监测、监视、调节与控制也无不与电气技术息息相关。电气技术已经成为决定装备质量、性能、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2、迫切性
技术密集型生产要求在这些岗位上的人员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技能高,因此提高电气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扩大本专业在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改革
1、从生产、建设实际出发,确立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
电气专业建设应以提高电气专业技能人才质量为建设目的,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专业建设特色。在专业的建设中,要构建适应企业对电气专业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
通过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锻炼一支适应电气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电气专业教学的持续发展。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电气专业的发展需要,具有独立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电气专业的建设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创造出新型实用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联合、厂校结合的办学模式。
2、创新电气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电气专业的建设,必须制定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电气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基础理论课程设置鼻血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同时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优良素质。专业课与实习课有机融合,教学环节中坚持课题化的设立思想,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要适应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特点,在此
基础上创出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经够对教学实践和教学大纲的研究,结合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特点,制定以专业培养目标、学制、专业素质培养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开设课程、技能训练环节、取得资格证书和就业岗位为主线的电气专业教学大纲。
3、创新教材的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认为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与教材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计划改革要实现德育教育优先,突出技能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时间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成绩考核改革实现教考分离;教材改革实现统编教材向学校教材的过渡。文化课应该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改革。专业课则应该以“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工学结合”为主,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要领,编写适用学生需要的教材和讲义,加大技能课考试的力度,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实训教学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生产强化训练四个环节,各个环节均应以实习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全面实现产训结合,以便让学生熟悉生产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三、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专业师资建设重点要抓好对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首先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的教育,其次抓好师资的业务培养。
一是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到企业培训的制度,专业教师每年需到企业实习两个月。
二是培养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开展课题项目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采取校内校外培训和定期到企业轮训,以及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创新实验室
1、加快实验室建设
学校每年应该拿出固定的财政支出建设实验室,并且根据当前的情况逐年增加对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实践技能建设应该放在学校建设的最前面,以便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实验室是学生技能学习的主要阵地,只有实验室建设走在前面才能使学校不断的走在中职教育的最前列。因此,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即必须而且必须要加快建设的进程。
2、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首先,建立决策与管理机制,把握实验室的建设方向,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避免缺位造成工作失误,同时也早避免合作双方的错位与越位,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建立保障机制,建设相应的合作制度,保障合作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第四,建立调节与制约机制,调节在合作中的矛盾与偏差,向共同的目标靠近;第五,建立发展机制,随着形势的发展调整合作内容,随着合作的深入是合作走向更高层次。
3、教学考核多元化
在以往的教学考核中都是以闭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考核方法对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度方面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其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这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改变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可对本门课程的专项实习、小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量化,列入考核内容,并对权重适当调整,重视学习的过程。
2013年8月9日
第三篇: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总结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创办于1997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088人(含联办学校我校注册学籍数311人),70个教学班,教职工297人。学校建有教学楼、师生公寓、学生餐厅、实训楼、图书楼、体育馆、艺术楼、演播中心、实训酒店、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农林专业实训基地等设施。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设施齐全,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现开设有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制药技术、食品生物工艺、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学前教育、工艺美术、运动训练、音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共17个专业。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0〕9号)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教职成〔2011〕64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专业 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了专业结构与布局。
一、专业运行情况
(一)原有各专业人数:现代农艺技术、食品生物工艺、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共有学生:180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有:324人;计算机应用专业有:844人;制药技术专业有:178人;客户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专业有:498人;工艺美术和音乐专业有:198人;运动训练专业有:90人;航空服务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238人;会计电算化专业有:227人;学前教育专业(联合办学)有:311人。综合分析:传统专业如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占有较大比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特色专业如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发展迅猛;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如制药技术、食品生物工艺异军突起,形成了新老专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新兴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增专业人数:2018年新增: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春季招收学生78人,全年招生有望突破150人。实现了首年招生开门红,显示了新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专业动态调整实施指导意见
(一)注重对各专业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突出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养,提高各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保障专业建设的可持续进行。
(二)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推进各专业的升级与转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结构、研制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根据专业设置规律和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严格地设置新专业,规划新专业建设。定期开展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基础为依据,对拟增设专业进行科学论证,认真规划,在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增设,控制重复专业设置,限制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增设。
(四)根据专业建设要素,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标准,对新专业与老专业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公布各专业建设相关数据。以专业评估结果为依据,适当淘汰建设办学条件不足、发展前景不理想、招生与就业形势不乐观的 专业。
(五)将专业建设质量与专业招生情况相挂钩。以专业评估结果为依据,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警机制。对因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专业评估连续两年靠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或隔年招生直至停止招生。
三、严格按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
(一)优化专业设置
紧跟市场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步伐,适时调整专业,着力建设八大品牌专业:电子商务、食品生物工艺、制药技术、航空服务、客户信息服务、旅游与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积极与县域主导产业食品和生物医药紧密接轨,增设食品生物工艺、制药技术专业;为更好服务全县的电子商务和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为豫东北支线机场培养航空服务人才,开设电子商务、现代农艺、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成为省品牌示范专业,现代农艺专业是省重点专业,航空服务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为服务安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校增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
(二)推行教学改革
增设“机器人指挥官”、激光技术、无人机等特色课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课 题研究,解决好课程设置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活动,培养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综合区域特点、市场需求、学校实际、学生需求等多种因素,做好传统专业的转、停、并,如停招建筑、护理专业,使学校专业开办真正面向市场,满足需求,呈现活力。
(三)增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胆增设了公共素质课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和社团选修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篇:专业建设学习心得
专业建设学习心得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建设等等。就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加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以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得到保证。
1.如何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除了极少数精英(学术、理论)人才培养外,今后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均多少包含提升其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但不同院校会分化出不同层次进行错位竞争,走特色发展之路。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2.学院应有怎样的专业设置与布局。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现状可概括为“名称多、设置乱”,虽经指导性规范,但仍存在专业设置粗细失衡、覆盖面宽窄随意,众多专业交叉重叠的现象,带来在培养环节和组织教学以及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处于不断地综合与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过分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虽有助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但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在重视针对性的专业方向教育的同时,必须通过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不仅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本身的内涵,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特色。
3.专业建设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当前各高职院校如何从中国国情,尤其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出发,借鉴与整合国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牢牢把握住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特征——能力本位主导教学、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并结合所 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通过具体的实施途径实现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所在。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应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要素: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以此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落实好以下四项改革与建设任务。首先要按能力标准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并形成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次要依据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要素,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梳理和提炼单元与综合技术能力,将单元能力的培养融人综合化的核心课程中,同时将单元能力按典型工作任务融人构建的综合实训项目中,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来强化综合技术能力的培养;再次依据能力序列提升和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形成能力和知识并进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按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落实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最后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操作实施规范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这其中同时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融人各教学环节的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培养敬业耐劳、恪守信用、讲究效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素质。这四项任务能否落实并成功实施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4.如何落实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建设好一支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这是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看,专业建设从指导原则上讲应把握准确定位,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从执行思路上讲应把握目标设计,项目提练,聚集突破;从操作层面上讲应把握项目启动,培训先行,人才为先。
总之,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实施,将改革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提升上,其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它包括专业带头人和一支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
第五篇:专业建设稿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及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会组委会和各位领导能够给我们学校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全国最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位同仁进行交流。下面我把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一些经验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历史及概况
空中乘务专业设立于2005年,是我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2008年,《客舱服务与客舱设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8月,学院联合海航集团共同建设空中乘务特色专业。
2010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院视察,对空中乘务专业先进的教学设施、空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将空中乘务等专业办成全国品牌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空中乘务专业被评为海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6月,海航集团在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就学院未来发展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要求集团 1
人力资源部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所需相关政策、全力支持空中乘务专业建设。
二、专业发展定位
(一)调研统计及分析
目前,仅海南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缺口每年超过2000人,2011年,海口、三亚两地机场旅客总进出港人数总计超过2千万,未来还将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到2020年,海南人才总量需求达到197.5万人。据波音公司预计和空中客车公司预计,未来20年中国需要约3500架新飞机,我国空乘人员缺口将超过15万。这些都为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型空乘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空中乘务专业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继续开放航权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航空业发展,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海航集团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基地,国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空中乘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就业方向,培养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端服务型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空中乘务专业探索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岗位要求为导向,将学历教育与新乘务员养成培训相融合的“2+0.5+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高职3年学习时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本专
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学习民航旅客地面运输生产流程和业务技能;第三阶段学习空中乘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这一阶段还安排了职业资格考证,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阶段进行空中带飞(顶岗)实习;第5阶段提交实习报告及办理毕业手续。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安排上实现了两次工学交替,实现 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分级开展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工作
空中乘务培养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学院招生,按照海航普通乘务员标准的录取编入普通班,学生实习前参加航空公司乘务面试和招聘;第二类是学院联合海航招聘人员按照海航在职乘务员标准录取编入海航班;第三类与中国民航大学等院校合作成立本科班,采取“3+1”模式按照国际乘务员标准进行培养,对这些学生在英语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原则上要求毕业时能英语达到六级或托业成绩650分以上。分级开展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工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不同航空公司不同的用人标准,实现学生实习就业。
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与管理
校企合作开展民航乘务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自2008年起,学院联合海航乘务培训中心面向在职乘务员和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开展民航乘务员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乘
务员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乘务员技能考试获取不同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参加初级乘务员技能考试获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快海航乘务人才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空中乘务专业与航空企业合作,以空中乘务服务工作流程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分析乘务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乘务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客舱服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机上急救能力等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的要求,确定课程科目,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将学历教育与乘务养成培训融合,缩短了空乘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与用脱节的问题。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主要由学院专任教师授课
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和核心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通过在全仿真实训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在航空公司空乘岗位进行顶岗
实习,实现与企业共同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乘务人才。
(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与实际生产“无缝”对接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选择和排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应用为主,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动态发展,与行业技术标准及职业标准一致,并与《民航乘务岗位技能实务》相接轨。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技能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和素质训练,第二阶段进行岗位能力的训练,第三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基础能力和素质包含空中乘务专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必要的一般技能;岗位能力包含专业技能与高层次的一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包含专业综合技能与更高层次的一般技能。不同的实践能力在不同的实训实习环境下进行。
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融入教材,保证了教材内容与生产要求一致。通过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师资队伍
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安排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师培养途径(读PPT)
实训条件
学院联合海航航空运输产业通过共同出资、优势互补等方式建设空中乘务模拟机训练中心,配备有国内一流的乘务模拟客舱、陆上应急逃生系统、水上应急逃生系统以及满足各种各项技能教学的实训室。不仅满足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教学使用,又服务于海航乘务员在职培训。
学院与航空企业合作,建立了以海航航空运输产业为主的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进修与教学开发需要,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顶岗实习达到100%。
校企成立工作组,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同时,明确学院作为海航控股乘务员培养基。从集团层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来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的的资深教员,集团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教员的关系不变、待遇不变,集团给予异地授课给予,企业在晋升、级别都给予优先考虑等。
下面我再介绍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客舱服务课程》的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