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建设稿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及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会组委会和各位领导能够给我们学校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全国最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位同仁进行交流。下面我把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一些经验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历史及概况
空中乘务专业设立于2005年,是我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2008年,《客舱服务与客舱设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8月,学院联合海航集团共同建设空中乘务特色专业。
2010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院视察,对空中乘务专业先进的教学设施、空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将空中乘务等专业办成全国品牌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空中乘务专业被评为海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6月,海航集团在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就学院未来发展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要求集团 1
人力资源部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所需相关政策、全力支持空中乘务专业建设。
二、专业发展定位
(一)调研统计及分析
目前,仅海南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缺口每年超过2000人,2011年,海口、三亚两地机场旅客总进出港人数总计超过2千万,未来还将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到2020年,海南人才总量需求达到197.5万人。据波音公司预计和空中客车公司预计,未来20年中国需要约3500架新飞机,我国空乘人员缺口将超过15万。这些都为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型空乘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空中乘务专业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继续开放航权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航空业发展,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海航集团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基地,国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空中乘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就业方向,培养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端服务型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空中乘务专业探索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岗位要求为导向,将学历教育与新乘务员养成培训相融合的“2+0.5+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高职3年学习时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本专
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学习民航旅客地面运输生产流程和业务技能;第三阶段学习空中乘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这一阶段还安排了职业资格考证,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阶段进行空中带飞(顶岗)实习;第5阶段提交实习报告及办理毕业手续。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安排上实现了两次工学交替,实现 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分级开展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工作
空中乘务培养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学院招生,按照海航普通乘务员标准的录取编入普通班,学生实习前参加航空公司乘务面试和招聘;第二类是学院联合海航招聘人员按照海航在职乘务员标准录取编入海航班;第三类与中国民航大学等院校合作成立本科班,采取“3+1”模式按照国际乘务员标准进行培养,对这些学生在英语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原则上要求毕业时能英语达到六级或托业成绩650分以上。分级开展空中乘务人才培养工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不同航空公司不同的用人标准,实现学生实习就业。
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与管理
校企合作开展民航乘务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自2008年起,学院联合海航乘务培训中心面向在职乘务员和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开展民航乘务员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乘
务员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乘务员技能考试获取不同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参加初级乘务员技能考试获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快海航乘务人才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空中乘务专业与航空企业合作,以空中乘务服务工作流程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分析乘务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乘务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客舱服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机上急救能力等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的要求,确定课程科目,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将学历教育与乘务养成培训融合,缩短了空乘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与用脱节的问题。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主要由学院专任教师授课
以乘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和核心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通过在全仿真实训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在航空公司空乘岗位进行顶岗
实习,实现与企业共同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乘务人才。
(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与实际生产“无缝”对接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选择和排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应用为主,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动态发展,与行业技术标准及职业标准一致,并与《民航乘务岗位技能实务》相接轨。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技能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和素质训练,第二阶段进行岗位能力的训练,第三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基础能力和素质包含空中乘务专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必要的一般技能;岗位能力包含专业技能与高层次的一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包含专业综合技能与更高层次的一般技能。不同的实践能力在不同的实训实习环境下进行。
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融入教材,保证了教材内容与生产要求一致。通过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师资队伍
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安排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师培养途径(读PPT)
实训条件
学院联合海航航空运输产业通过共同出资、优势互补等方式建设空中乘务模拟机训练中心,配备有国内一流的乘务模拟客舱、陆上应急逃生系统、水上应急逃生系统以及满足各种各项技能教学的实训室。不仅满足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教学使用,又服务于海航乘务员在职培训。
学院与航空企业合作,建立了以海航航空运输产业为主的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进修与教学开发需要,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顶岗实习达到100%。
校企成立工作组,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同时,明确学院作为海航控股乘务员培养基。从集团层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来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的的资深教员,集团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教员的关系不变、待遇不变,集团给予异地授课给予,企业在晋升、级别都给予优先考虑等。
下面我再介绍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客舱服务课程》的一些经验
第二篇:专业建设
经天纬地测神州 千山万水绘宏图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内涵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两大专业工作流程——测量绘图和识图测设,三大工作能力——测、算、绘,五大工作方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筑工程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地下工程建设、计算机辅助成图及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向。
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常用仪器的能力;具有制定测绘计划,布置施工控制网的能力;具有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行业规程规范中的限差要求进行现场检核;具有编辑空间地理信息并进行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能力。本专业培养的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较高测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
实验室建设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现有六个专业核心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普通测量仪器实训室、数字化测图实训室、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场、测绘数据处理中心(平差与电子地图)、北山地形测量实习基地、牡丹江测绘研究院CORS网GPS实习基地,还有若干建筑公司和道桥市政公司作为学院的专用测量实习基地。主要课程
测绘学基础、控制测量、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土木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GPS的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地籍测量与房地产测绘、变形监测基础、测绘工程管理
学生活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学生活动由学生主办,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本专业的传统就是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感悟测绘文化,传承测绘人精神。历年特色活动有:水准测量技能大赛、经纬仪钢尺导线测量技能大赛、数字测图技能大赛、GPS越野大赛、内业数据处理成图大赛、现代测绘仪器展销大赛和“测绘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大赛等。
就业方向
面向建筑施工单位、地质勘测单位、矿山开采单位及市政规划部门的工作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建筑工程中的控制测量、放样和变形监测,地形图的测量与绘制,矿山或隧道的定向观测与贯通,规划图的编
制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工作,并适应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等相邻专业的业务工作。
专业内涵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掌握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综合素质高,具备地面测量、地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各类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和整治、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陆地与水域运载工具导航等领域,从事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测绘科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工作,并适应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等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要紧密结合行业背景、用人单位现状与特点来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筑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主要面对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相关企业,这些企业是学院办学多年来形成的主要用户。从毕业学生的发展后劲看,既懂建筑工程技术,又掌握较高工程测量技术的人员是企业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趋向,更具有竞争力。
第三篇:公共事业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云淑萍:1973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云淑萍内蒙古财经大学010070
摘要:在国家重视社会管理与建设的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机遇与挑战,财经类院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改变传统观念,正视学生就业问题,在基于专业定位和就业取向下进行
新的定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建设就业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socil management and constrction of
the state , the specialty of public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s confront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o the specialty of public enterprises manage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view and face up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 which search a new position on the base of specialty position and obtain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The specialty of public enterprise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政
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1]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尽管就业状况尚属良好,但是和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从设立伊始就面临专业理论定位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从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议事日程的关注点。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目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问题与分析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的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传统意义的公共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
在我国,通常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指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等部门。我国的公共事业部门是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由政府直接负责的方式,从机构设立、人员编制、经费担负都由政府负责。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一些组织中出现了事业单位市场化的创新,但总体上传统体制仍占主导。在编制问题上,虽然2002年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但行政化依然突出,在实际运作中基本上是“全员聘用”。事业单位人员拥有的“事业身份”依然没有根本取消,能进不能出的中国事业单位人事问题依然没有改变。由于编制的限制,每年只有微乎其微的岗位供公共事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大部分毕业生只能是另找出路,专业知识被搁置,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的技能低下与公共素养缺乏影响公共服务质量。
准公共事业组织定位不明确带来的影响
公共事业部门或组织是指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组织、部门和公共企业,具有整体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垄断性、公益性等特点。[2]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事业组织除去传统上的教科文卫社会保障以外,如煤气、水、电、通讯、公共交通、公共工程都属于公共事业组织。但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特点是政府垄断性质的私人产品,或者接近于私人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所以,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恰恰也是在这些组织中。但是市场化的结果是重视企业效益与专业技术员工,忽视企业的公益性与员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素养。这可以从就业市场的双重隔膜得到印证:上述此类组织目前的市场化重于公益性,所以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无了解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囿于教科文卫的专业理论定位,和上述组织的接触也寥寥,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以自己的财经背景、文秘背景求职,“公共”成了鸡肋。
传统观念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企业单位,不招学事业的”。类似的话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中经常听到的,由此可见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不了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不了解实际上是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了解。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机构设置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就是“工资有保障,国家来负担”。而实际上,公共事业组织不仅包括无偿或按非盈利原则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还包括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公共企业,而后者又称公用事业,它包括城市的供水、供热、燃气、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工程、城市综合事务等管理。此外,有一些私人企业实际上也在提供准公共服务与产品,如城市出租车、私人承担的公共工程建设。而属于后两种组织的许多单位企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了解,所以这些企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未开发的就业市场。
2.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专业定位空泛,培养方向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涉及多个公共事业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又各自有自己的专业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大都面向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师范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大都面向教育管理部门,所以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把自己的专业定位于“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强调财经特色,不能与会计、金融专业相比较,强调行政办公能力,又不能和中文、秘书专业有明确的区分度。而在就业市场的招聘中,用人单位重视的是专业性,对于“复合型”并不买账。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就业与当初预想相差甚远。根据调查,只有不到5%的毕业生进入到公共事业单位。90%的毕业生流向企业,大多从事办公室文员、销售工作、人力资源工作。在求职应聘中,毕业生深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被企业了解的尴尬和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的苦恼。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时量大、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普遍认为,一些价值性、导向性的课程学分过多,但在实际中,由于大多数毕业生从事非公共管理的工作,并不能运用。另外许多课程的讲授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少,对此普遍表露出反感情绪。而一些应用性强的核心课程,学生也反映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使学生在就业中并不能体现出优势。
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教学与研究开展不够
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其本身又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等许多课程都可以与现实直接对接。然而目前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教学大纲中缺乏严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方案中轻视实践教学课程,虽然有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按实践教学模式操作。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多运用案例教学,不重视情景模拟,实践性并不强,没有真正能够让学生在场景中实践所学理论。再次,科研活动不重视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有根本性提高。
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氛围不够,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工作时间的片断性再加上70后、80后的年龄特点使高校中青年教师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群体性格特征,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教学活动自主性强,缺乏相互沟通和借鉴,没有传承老一代教师多年总结出的集体备课的良好传统,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助于规范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取长补短,在互动中启发理论思维。同样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是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活动开展。一些教师虽然有自己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但由于缺乏整体氛围,所以难以形成全面的、成熟的新教学方法。
师资培训重视理论学习轻视了解现实
许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整体较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还有派出教师到高水平的一流大学进修,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然而,和教学工作瓶颈相联系可以发现,教师对与专业对口的现实工作运行了解不够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短板,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理论性有余、生动性不够,借用别人的案例讲解苍白,缺乏亲自体验的鲜活。
部分学生学风浮躁,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缺乏学习兴趣,存在悲观厌学情绪。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证上,极少数学生甚至荒废学业。错误的学习态度使部分学生到毕业时对理论知识过眼烟云,对应用知识方恨当初不认真。而一些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价值与工具素养带给他们优势。
(二)对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教育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被推向市场,所以,毕业之后是否能就业是衡量今天大学教育的又一重要标准。尤其是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的形势下,就业与否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关于大学的专业建设不能再是学者们关起门来由上而下的理论构想,必须立足现实,从市场出发,开门办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尤其如此。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从西方引进的,而西方的公共管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显然,从西方成熟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标准来套我国的国情是不合适的。尽管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管理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受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必须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以适应市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立足本地和周边就业市场来思考专业建设。
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原因主要有:
观念滞后,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够
无论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明确,还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核心课程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问题都在课堂之下。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观念习惯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轻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无论从课程性质、课时量,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点。虽然也有特色职能模块的设计,但特色不特,与就业市场不符。另一方面,我们依然习惯于从人才的培养方案出发思考专业建设,而对人才的需求方的情况知之不多。
缺乏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不能引导教学方法改进
从上述分析看,我们存在问题的集中点是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改革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强调理论思维与价值导向,但并不等于教学方式就一定是讲授式教学方法。社会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回归”实践以丰富理论,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理论,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虽然少数教师已经在尝试社会调查、情景模拟教学、参与实验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的严格硬性规定,所以这些实践性教学并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与严格的课时规定。同时实践性教学本身就需要教师用创新思维来设计教学,花费的心思要超过常规教学,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教师们宁可选择常规方式。
二、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是涉及多门学科的边缘性学科,基础理论丰富,因此其人才特征也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财经类院校,学生具有会计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背景,这是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相比较的优势。要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还需要与就业市场相结合,细化专业方向,以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为取向定位人才培养方向,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适应不同需求层次与方向的人才。
在依靠专业优势,立足就业市场,细化专业方向的思路上,一些高校的同类专业已经率先迈出了步伐。东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把城市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本着“横向可以移动,纵向可以提升”的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涉及规划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系统、社会服务部门、街道社区等,从事行政、人力资源、民政、社会保障、物业、房地产经营、人口、规划、统计、财务等管理工作。[3]因此,应一方面树立大公共事业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凝聚专业方向,以应对就业压力。
(二)改变办学理念,走出去、请进来,关注就业市场
就业是大学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专业建设就要以学生如何能够就业为指导标准之一,这要求我们关注市场、了解市场,也让市场了解我们。招聘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公共事业专业的优势长处,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公关。关注就业市场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调整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学方法,在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中改进教学、进行理论研究。
(三)在细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修订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与培养方向是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案是专业特色的体现,教学方案不合理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按照培养方向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开设相关特色课程作为方向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与教学环节,使学生所学与就业相联系。同时课程设置不能失去专业特色和优势,在不影响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精选课程、适当压缩讲授课时,在实践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从而真正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发展和建设理念。
(四)多管齐下,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合理的课程体系都要落实在教学质量上。因此,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上,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制度上,严格监督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在鼓励政策上,向那些创新教学方法和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倾斜,重视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在舆论宣传中,树立立足教学的先进教师的典型。对于学生,要把社团活动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自娱自乐中运用专业知识,感受专业的魅力。为此,要改变原来教学工作与学团工作各自为政的做法,把教学工作融
入学生社团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此外,要实行严格的导师制,使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程都有导师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不至于放任自流。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对现实的了解
一支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教师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要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其次,与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一方面便于为教师创造实地调研的机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可以聘请聘请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更多了解。
参考文献:
[1] 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6(1)113-117 [2] 李金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3] http://csgl.chsnenu.edu.cn/news.asp?id=519&code=A
第四篇:专业建设规划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专业教研室
专
业
建
设
规
划
2010年3月
2010-2011年康复专业教研室
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要和卫生服务市场为依据,培养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医疗人才。按照学院总体建设目标对医学系专业建设的要求,依托学院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相关行业,以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办学效益为中心,坚持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结合学院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目标,坚持服务定向于“立足阿克苏,辐射南疆,面向新疆,拓展西部”,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办出特色。
1、学科建设规划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形成体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2、医学系人才培养宗旨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性人才。
3、医学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目标意识、突出实践和创新,体现人文和沟通,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三、专业现状
目前医学系高职专业以高职护理、助产、检验专业为主,2008年-2009年经过近两年调研我们认识到设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于2009年8月被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拟定为筹建专业,并被定为2010年学院建设项目,这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医学系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以往“2+1”教学模式,在两年校内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在我系高职护理专业于2008年10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再做大做强,力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尽早步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的行列。
四、专业设置总体发展目标
我系目前主要以护理专业为主,专业设置相对单一,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系在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规划,坚持专业设置以突出医疗行业特色和满足新疆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加快对新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建设。
二是拓展高职护理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护理专业方向上与康复结合的拓展和调整,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对现有中职专业进行适当整合,规划发展除今年新开设的中医康复外,还可发展药剂、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康复保健等专业,为将来申报高职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专业内涵建设规划
1、从课程体系重组和教学内容优化入手 ,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质量。
(1)在正式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建设完善好该专业。
(2)课程建设上,学习护理基本技术已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把康复治疗技术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以此推动全系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医学系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逐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展多媒体教学,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推广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
(4)加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做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验室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建设,以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
(5)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和新设专业中新开设课程教材的编写;争取在3年内参加编写卫生部级规划教材1部,有特色的高水平自编教材2部以上。
(6)力争到2011年使师资人数、学历、职称配备调整到位。首先是在数量上达到该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尽最大可能引进高素质的教师5—7人,能从临床第一线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人才更佳。根据系的实际情况,聘请兼职教师的比例
可适当提高;其次在质量上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式,鼓励本教研室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2011年,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配备两个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并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优化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力争三年之内发展建设好1—2个自治区级优秀团队。
2.努力把康复治疗技术建设成为品牌专业,用专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各专业的发展。加强专业人文特色建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康复专业教研室
2010年3月12日
第五篇:2014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2013-2014-2体育学院专业建设计划
为了更好的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落实学生的培养方案,特制定工作计划,望领导批评指正。
1、完善体育学院管理制定,使专业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导向,健全学院专业建设体系。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4、拓展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为专业实习寻找平台。
5、重点修订2013级培养方案,制定2014级培养计划。
6、拟定设施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加强校内专业教学设施建设水平,为专业教学提供支撑。
7、举办休闲体育文化体验周,深刻挖掘休闲体育文化,转播休闲体育精神。
8、继续推荐兴趣班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9、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开阔视野。
专业教研室
20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