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感慨与困惑
我所任教的学科是数学.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上做了大幅度删减.和旧教材对比.难度也进一步降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回避了大量繁琐死板的计算.题目的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特别是作业部分.题目都是相当经典的数学题型.深浅适中.满足了各种层次的学生需求.新教材犹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讲述学生身边的各种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周围发生的数学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并尝试将数学研究得到的结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改变了“数学无用”的观念,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时座谈会负责人明确指出:“新教材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强调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屏除填鸭式的教学观念.”
一直以来都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咨询者.一时之间感觉还不太习惯.“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互动交流.新教材也结合这一学习模式.不再单纯直接的罗列定理公式.而是把相关的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却又紧密有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总结回答.从而得到新知识和新理论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合作精神.从而让他们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咨询者.就要不断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以及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最终得到知识理论这样一个过程.而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产生的问题自然是别开生面五花八门.如果这时候教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采取回避或者拒绝态度.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外的工作量就要大幅度增加.不仅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言书籍.还要研究和课堂知识相关的知识领域.并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常见问题.然后思考整个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和难易取舍.只有切实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在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印象最深的是座谈会结束时负责人简单的几句讲话.“新教材.新教法.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经验.一切都要靠各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与会很多教师都对这些话并不太以为然.直到后来才真正明白这些话的分量.首当其冲的仍然是新教材.的确.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上有了大幅度删减.在难度上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仔细阅读教材过后不难发现.删减的知识固然存在.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被删减的知识内容或者定理却在练习题和课后作业中若隐若现.比如北师大版教材8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实数.2.6节实数.全节仅3页内容.讲述了实数的定义.分类.计算这三个问题.对比旧教材不难发现.实数计算中包含最简形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这三个内容是整个实数计算的难点也是重点.而新教材对这三个内容只字未提.却在例题和练习题中体现出来.而且部分题型还有相当难度.这就让教师很困惑:这些内容到底该不该让学生明确出来?你说如果不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理解和体会.那么这些内容该算是什么?如果提出来.就靠这么简单稀少的几个例题和练习.学生又能掌握和理解些什么?难道真如我几个同事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么?
新教材的教学顺序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究竟这些知识顺序的调整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没有人能妄下定论.比如北师大教材8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探索勾股定理.涉及到勾股定理的计算.肯定就不能回避数的开方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被安排在教材的第2章实数才谈到.如果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平方知识来解决.那么教材的例题中出现的开不尽方的情况呢?总不能说蓦地冒出一个根号形式然后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吧?所以很多同事采取了将教材第1章2章顺序颠倒的教学方式.不知道是否合理…
谈到教材内容当然就离不开考试.考试虽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目前阶段.考试依然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标准.最后的升学考试成败依然是作为三年努力的最终目标.所以很多教师虽然走着教学改革的路线.可还是不知不觉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成绩上.期末考试上.依然是为高分而考试的现象.再加上各个地区水平差异.考试出题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教材内容的模糊.到最后.新课程改革几近名存实亡.而新课程标准带给教师的另一困惑就是合作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地方犹为突出.从新教材的内容安排上看.每一节课的知识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丰富.但是这么大容量的知识是不可能仅凭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在30分钟内完全展现给学生.这就在知识和内容的表现方式上就对教学器材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北师大新教材的意图强调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学课件的应用.但是我们在我们这样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要想达到课件信息的课堂教学模式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快捷清晰的课件演示.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达到自主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那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新教材在教学实施中的一大阻碍.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提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起点非常好.但是.在关乎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培养.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教师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我们这个地方.一个班学生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你可以想象那样的教室该是怎样一个庞大的阵容.应试教育尚且只能约束大多数.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到学生个体.可能吗?自觉性强的学生姑且不论.可一个班上那些自觉性不够的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之间的差距只会不断增大.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学生有独特体验.可是整个过程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经常出现原定教学任务无法达成的情况.在关乎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培养.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教师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年的体验.真正了解了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酸甜苦辣.也更深刻的明白自己肩上所背负的责任和重担.新的一学期已经到来.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希望在各位教育前辈和同行共同努力下.让新课程标准改革进行圆满.也让祖国的未来真正健康茁壮.奔赴明天.
第二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新课标的提出更加说明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几年,但经验尚浅,只能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导入,提升数学趣味性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这样趣字当头,乐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因此,一节课的导入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其实不尽然,那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必须在课前导入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教材本身已经编排了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足球赛的输赢”“打折销售”等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充分意识到自我角色的变化,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权威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华美转身。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主动讲授、总结,多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对于很
多传统教育者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才能真正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
三、强调合作,增强探究学习实效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倍受推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固然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过于流于形式。如何组织好合作探究,让其更有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根据个人的教学尝试及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男女生、性格内外向、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形成互补。另外,合作小组应是不断调整的,尽量让学生保新鲜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升空间。
其次,注重独立思考。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个别学生的抢先回答剥夺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利。合作探究的主要特点就是发挥各人所长,所以要是离开了独立思考,个性也就不存在了,合作更无从谈起,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深入。
最后,把握合作时机。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中较佳的时机是重难点处、迷惑混淆处、拓展提升处等。
四、关注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对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方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教学评价有选拔的功能,也有发展的功能,但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承担了选拔的功能。而由于种种原因,评价的选拔功能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评价的功能,但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角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一,改进评价的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第二,改进评价的内容: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并重,学习成绩与发展趋势并重,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并重;第三,改进评价的载体:不要总是采取卷纸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面试、自我报告、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从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数学素养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恰当运用现代化,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我们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有效组织学生学好数学是近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生涯中我们所必须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让课改更富有成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定稿)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
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四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但具体付诸于实际行动就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了,这不仅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挑战,更是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责任。通过教学实验以及结合一些大师的理论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就是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注重课程整体的转变。
建构科学理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课程实过程中的个人体实现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等。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方法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问题
新的课程改革由理论走向实践,学校课程目标由过去的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由重个体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应该从创新教育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前我国中小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创新教育活动:
1、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4、大力开展课外活动,特别是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活动,如小发现、小考察、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六小”活动,并把这些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5、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设立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
6、实行开放式教育,走教育改革之路;
7、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校园网络建设;
8、以课程教材改革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创新活动。如优化精简基础工具课程、开发规范活动课程、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合理开设选修课程、增设环境课程和乡土课程等;
9、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在学校推广“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和谐教育”;
10、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
11、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和求新欲望、广泛的业余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挑战意识和强烈的冒险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1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14、遵循创新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探索原则、激励原则、实践原则、集体原则、开放原则、超越原则、个性原则;
15、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等);
16、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17、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双向或多向交流;
18、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9、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20、减少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3、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4、学生出现两级分化。由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大大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成绩突飞猛进。而学困生由于智力、不用心、懒惰、基础差等原因,其成绩越来越差。这类学生理解能力差,只适合用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而学校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主要是看平均分和及格率,于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学困生来教学,新的教学方法自然被抛之九宵云外。对策:一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教师让他们充满信心,多找他们的闪光点;二是尽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三是注重个别辅导,还可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四是希望学校能改变一下考核教师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5、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6、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任然是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去感动学生,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当我们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应该“古今贯通,中西融合”,既吸取我国教育历史中的精华,又借鉴国外教育历史中的优秀成果,真正发挥教育历史研究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能少走弯路,持久深入地推行下去。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心得感想
新课程改革心得感想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通过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
(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