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时间:2019-05-12 00: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篇: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可欣

邮编:512700 电话:*** 邮箱:308757998@qq.com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实践;创新 《机械制图》 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 “工程语言” , 就很难学好其他专业知识, 也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制图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一)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有很强的个性,如果他接受你的为人,对你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有比较高的兴趣,但如果他对你产生厌烦感,在学你的课时也会产生烦躁感,不太愿意学了。在《绪论》的讲述中,在介绍了本课程的大概内容和特点后,要多准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图样,让学生由图样猜测实物,并说出理由和根据。教师当堂大致说明原因,为以后的课程讲授留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其他国家的人尽管语言不同,仍然能看懂图样所表达的内容,是国内外技术人员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教师对第一课教学过是否精心设计直接关系到以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只有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本学科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在绪论课老师要讲得贴近实际,要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让学生接受你,那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

(二)有效利用简单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制图机械制图课关键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是普高生,这类专业基础课是首次接触,需要改进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客观环境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一些自制的模型让学生看了之后,有利于学生从事物到图形的转换,而且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的手好巧,水平好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对于“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尤其是点的坐标和判断两点的空间位置时,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和两个小球,课上三个学生一组,小球当作空间的点,其中一人拿点(可设为A点),一人作垂线,另一人观察,做记录。日光灯可当投影线,这样,学生可根据初中学得平面点的坐标很容易看出各投影点由哪两个坐标组成,如a是由X,Y两轴组成,a’是由X,Z两轴组成,a"是由Y,Z两轴组成。总结,以后凡知道X,Y,Z轴的坐标就能知道三投影点是位置,反之也成立。再如在讲判断两点的位置时,一人拿两个不同的小球(设A,B两点),根据刚才方法,学生很容易作出空间点在三个投影面的投影,然后,根据平面点的坐标的知识很容易观察出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这样学生可看到X轴上的两点是左右的关系,Y轴的两点是前后的关系,Z轴的两点是上下关系。这是立体情况,转到平面上,点在X,Z轴的位置易理解,Y轴较困难,这时让学生把Y轴向下转到和Z轴同一条直线,可看出前后变成了上下位置,越往下也就越靠前,往上也就越靠后。同学们得出以上结论后,由教师总结点的空间位置,即X轴判断左右位置,Y轴判断前后的位置,Z轴判断上下位置,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不仅对直线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直线投影特性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可喜的是在学习直线的三投影特性时,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总结出了直线的投影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在每次情景呈现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阐明结论,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以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回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图》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在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获得直观的认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模型让学生自己思考,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如有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这样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制作模型又很困难,教师无论如何比划,学生总是想不出形状,这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优势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利用3DSMAX 制作三维动画,可以任意摆放模型的位置,任意拆开分解,使学生对复杂物体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配合FLASH 课件将三视图的绘制按步骤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剖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运用3D 图像演示假想剖切位置,可以在屏幕多角度演示机件的内部构造,并结合剖视图的作图过程演示,学生可以轻松地看懂机件的内部构造。这样学生在比较直观和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利用电子模板作图的能力。

另外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实际工作生产中,手工绘图由于劳累、繁琐和效率低下,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我适当地加入了对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介绍和讲解,比如AUTOCAD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制图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小制作、论文写作、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活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测绘实践的教学(大纲要求1~2周)。首先,教师、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如准备测绘设备、工具、指导书等以及分好小组。小组间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接着教师要明确测绘实践的要求、做法及学习目标。组织各小组学生自学、获取信息。然后小组研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讲解测绘设备(较多用机用虎钳)的工作原理。示范拆装零件和测绘主要零件。学生模仿教师,一边测绘、一边画草图。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要具体研究各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我进行指导、检查。当小组的草图方案完成后,进行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绘制成一张装配图和若干张主要零件图。当小组内都完成绘图任务后,最后由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对各同学的表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如各小组间的测绘内容不同时,还可增加以下一些环节:小组内总结,各小组代表按一定的顺序在全班介绍,共同讨论,各小组成果汇集成最终成果。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第二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每一位职校教师身上。所以,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脉搏,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中职学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行为规范差,创新离中职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摈弃这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憧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按教师的教导学会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就行了。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2.转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则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若教师上课时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权威的姿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思维就被抑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如讲RLC串联电路,当画相量图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的相量图不画成Uc>UL呢?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当XL>XC时,电路呈感性;当XL教案的顺序就不同了,但效果更好,学习气氛更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鼓励学生挑书本上的错误,挑教师的错误,以此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批判学习精神。例如,教学《电工电子技术》,学生在学习模块一时就找出三处印刷上的错误。此外,很多广告只考虑宣传效果,而不考虑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比如“一度电能干什么?”的冰箱广告中说,一度电连头发都吹不干,事实真的如此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得出一度电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使40瓦的日光灯点亮25小时,750瓦的电饭煲煮两餐饭,还可以使电脑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等。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知道权威也不一定是对的,接受观点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现阶段中职学校各科的课时普遍较紧,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第二课堂不是课堂的简单延续。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结果,教师以顾问身份出现。这样学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受教师的影响更小,更容易创新。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和挫折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性,对提升创造力很有好处。

4.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训练。(1)观察;(2)联想和想象;(3)抽象;(4)模式认识(对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找到共性,纳入规范);(5)类比;(6)躯体思维(通过感官感知从而加深理解);(7)层次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9)模型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个模型);(10)转化思维;(11)综合(能运用各种帮助思维的工具得出结果)。

在信息时代,学生最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他知道用什么手段获得所需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把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新华出版社 ,1991,12.[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 — 83.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2016年6月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本里的知识。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没有任何点缀的时候,就是创意最丰富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事物,不会有很多已有事物的想法,更多的只是存在他们脑海中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是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来源,如何培养他们拥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便是我们现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引发的思考,该如何引导,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关键词:科学创新、氛围、观察、思考、实践

一、认可

在引导的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步,那便是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超过老师的雄心,我们培养出听话的、考高分的学生,但是难以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高材生只能在很窄的领域钻得很深,或者对外国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改进而沾沾自喜,难以成为新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苛求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超过外国人,无疑是缘木求鱼。这种历史因素沉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不除,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难以得到的。当孩子们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身边人的认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不认可,才导致孩子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氛围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尽情地发挥。而且他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很无忧无虑的氛围,这就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行为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要在科技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创新之前对此问题的有关信息作一个全面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全部关键点,才可能找到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因为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太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挖、吃透所要讲的内容,总结出精辟的大纲与要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小学生可以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一些,例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有关科学创新的书籍,努力做到见多识广,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易于把各种信息进行多样的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设想。在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就可以到市场上、商店里去转一转、找一找,看有没有与自己设想的东西应用同一原理的商品,仔细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回家来研究拆卸再组装,搞懂其中所应用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去创新。

2、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自我培养。

想象是指通过大脑思维,把原有事物形象地描绘成或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能综合形成一个创新形象,这对大多数技术创新来说,是必要的。有了一个可供论证和实施的形象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其次,想象是一个不受约束、具有很大自由度的思维活动过程,容易诱发灵感和直觉,从而取得创新的突破;第三,想象是最灵活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任意组合、类比、联想,从而容易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方案。

3、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

我们进行内在引导,引发创新意识。可以推荐某一组同学,让他们首先提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所想到的。(假设一个孩子这么说:我们观察到的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外形像花苞,呈椭圆形的,两头是尖的,摸上去很粗糙,感觉稻谷上面有刺,仔细一看是五条纵向脉纹,稻谷大约长6毫米,宽4毫米。)然后引出“XXX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他还运用了观察中所用到的看、摸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4、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不要过于单一。对于那些有特别新奇的回答却有偏离方向的,给予创新的鼓励,同时引导他正确的方向。可以运用一些“你真棒”、“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词语进行激励孩子们。

第五、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而进行提问,有些平时可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此次活动过程中特别的活跃,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XXX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非常的活跃,我们请他来讲一讲他说看到的和他想到的。XXX,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吗?” 这样设计问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力求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反问式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先进行再思考,让他们进行各自的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帮忙组织下,通过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引导效果。

三、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学过程中,如一些我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现。如果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某些教具,以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是通过某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制作某些物品。我们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集中,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很难再碰到面,这样我们就很难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且很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农民伯伯割稻谷,可以收藏一点点稻谷起来,观察一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可以将他们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写成一个科学小日记。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粮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四、实践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那么我们必须得动动手。孩子们肯定会好奇稻谷就这样了,还需要动什么?引发好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好奇了孩子们就会进行思考,而主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将我们没用的稻谷的废物利用起来做个小玩意儿,材料不限。届时我们展览完成的作品,制作者也要做一些介绍。在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哪个作品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改进。我们在孩子们的点评之中再进行点评。点评完了之后,先夸一夸“孩子们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别出心裁的玩意儿。”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观赏一些别人做出来的玩意儿,如果没有成品可以用图片代替,同时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说说他们这些东西又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有的是把稻谷上面的稻谷可以堆积起来做成一个小饰品,下面的根和茎可以做成麻绳之类的进行点缀,可以将他们摆成一幅创意画。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可以继续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创意作品。比如每当牙膏用到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想用很多方法将牙膏一点一点地挤出来。有人就想到了一种可以挤牙膏的牙刷,就是将牙刷手柄的部分镂空,可以套在牙膏上,将牙膏挤干净,实用环保的设计,同时解决了牙刷的放置问题;出门在外遇到口渴时,买一瓶饮料喝再平常不过了。设计师从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瓶身印有城市地图的饮料瓶。无论是出差在外的商务人士,还是要去陌生地方的当地人,都可以从瓶身上了解目的地的大概位置,既方便又实用。再看过种种的作品后,可以继续让孩子们回去思考,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玩意,让生活更加地方便和轻松。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创新也要无处不在。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它别出心裁的时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载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可欣 浅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58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究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究 玉环县楚门中学 华孝慧 【 摘 要 】 通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本文首先从教材与课程目标分析中指出通用技术课的......

    政治论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政治论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