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沟通的桥梁--家访心得
爱是沟通的桥梁
————家访心得
近期对班上的四名学生进行了家访,感受如下:
1、增进了老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中能让家长了解老师对小孩教育的工作思路,教育方法、目的和学校、班级对学生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到家长对小孩的期望及平时对学生的教育。
2、促进师长之间的了解与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入到家庭中可以让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同时在家访这种形式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会觉得老师的所作所为是真心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3、家访工作注意事项:
(1)、做好准备工作,有的放矢,让家访工作能收到实效。准备工作包括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小孩在学校活动、课堂、课后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行为习惯的特点;
(2)、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关注小孩的思想动态变化、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3)、不能只谈小孩的缺点,要全方位地评价小孩,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孩;
(4)、不仅要询问小孩在家的表现,更要关注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方法,适当的情况下对家长的教育工作提出必要的建议;
(5)、对小孩今后的成长与家长、小孩一起提出可行性方案,做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6)、做单纯的家访,是心与心的沟通,千万不要收受家长的馈赠,别让家访变了味。
4、家访效果总体是良好的。家访结束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内,观察小孩在学校和家里情况都有不同的进步。特别是罗某某同学。该生学习基础差,上课总是听不懂,没有耐性,在课堂上要么看小说,要么讲小话,成绩日渐下滑,而且对课堂纪律带来不好的影响。家访之后,与家长、小孩一起分析,商量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经常监督实施,现在罗某某同学主动要求老师将他的座位调到第一排,让老师监督他,上课也不见他有任何违纪的情况出现,相反的他还努力学习,不懂的就去问老师和同学,在学校的状态越来越好。
家访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需要用爱心架起的桥梁来沟通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学生、家长。只有爱心才能让家访取得最大的效果。学生是还在生长发育期,其心理、思想还远没定型,所以家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长期的、持续的。
第二篇:家访——架起沟通的桥梁
家访——架起沟通的桥梁
60多年前,乌克兰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来了一位叫高里亚的差生,懒惰、说谎、违纪,全校闻名。他的老师来到他家,才发现这孩子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入狱,他只好寄居在姨母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这位老师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悉心温暖高里亚的心灵。
在老师的教育感化下,高里亚表现积极了,学习进步了,加入了少先队,好像变了个人。
这位老师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家访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而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呼唤家访“回归”(教育论坛)》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孩子表面的东西,他们的成绩好坏、为人处事都是表面的。你要是真正的想转变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特别是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家庭的教育环境,去真正了解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几个学生家庭,在家访的过程中,我被几个鲜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惊呆了……
刘雷家的客厅很小,客厅的正前面的旧家具上摆着佛像神龛,墙上挂着的神像上积了厚厚的尘土,地面上很随意的摆放着杂物,很脏、很乱,柜子底下塞满了杂七杂八的物品,从尘土厚积的中堂画像的寿 1 星的脸上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曾经喜悦过的神情。我们走进去,却不知道该把脚放到哪里。
我们一时难以进入家访的话题,我的视线始终被他家的环境所吸引,家长招呼着我们看他们的卧室。他家的卧室很小,床上的单子很脏,上面胡乱地摆放着几床被子,床单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洗过了,看起来好像油乎乎的,床的旁边有个立柜,立柜的门把已经没有了,就用绳子把两个门栓在一起,防止立柜里的东西散落出来。立柜和床底下都塞满了鞋子等东西,一个电风扇在旁边的写字台上,这个季节早已用不着电风扇了。
刘雷的父亲在外打工,刘雷还有个哥哥,是个聋哑人,母亲智力不如常人,没有工作,主要收入是母亲的低保,他是老二,每天都要去学校,但是什么也学不会,到学校就是睡觉。
看到刘雷的家庭情况,我惊呆了,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现在还有这样的家庭!我心里想:就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也不会有这样的家庭呀,现代都市里有这样的家庭真是不可思议!
我走访的第二个学生家庭是高欢雷的家。高华雷的智力水平有点低下,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是因为她的妈妈生了她这个半懵半傻的孩子。然后她就跟她的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她的姥姥姥爷不让她和她妈在一起,害怕她妈把她带坏、教坏。她的姥姥姥爷是正常人,但就是这样,谁能顾上她的学习呢?
宋同洲是我们家访的第三个学生。她妈妈的年龄非常大,她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已经结婚了;他是老二,是个男孩,他 和姐姐年龄相差很大。因为他是个男孩,爸爸妈妈对他特别的娇惯,又从农村来到城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爸爸妈妈对这个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就把他送到了一个辅导班,结果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也特别差。
当我走访了这三个学生家庭之后,思想真的是一种震撼,家访的情景有点触目惊心!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天面对全班50多个学生,每节课都教给他们同样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接受能力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孩子“人人都好、个个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情况却又是千差万别。
教育专家陶西平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次家访我了解到这三个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就更加具有针对性。特别是这两天他们的表现,他们逢人就说“我们老师去我家了”,稚嫩的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骄傲的神情,这虽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没有想到对这些孩子有这么大的触动!
掩卷而思:
一、家访是一种可贵的教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备课不仅要备书,还要备学生,力求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
二、面对面的交流,才有心与心的呼应。只有走进学生的家庭,才能了解他的成长背景,才能更好的与学生心灵沟通、交流,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要真正做到“家访到家”。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五日 4
第三篇: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有效桥梁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有效桥梁
——家访心得(郑小 何二兵)
开学工作本身就是紧张忙碌的,平时学校会议事务又多,用了几个中午的休息时间走访问了部分同学家,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家访的必要性。
家访前我更正自己的认识,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一生必备的教材。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老师好比课堂,原则上通过课堂影响学生;而父母则是教科书,学生可以随时翻阅。笼统讲就是言传和身教的区别,家访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最能对孩子产生最积极最持续的影响和引导。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
家庭教育的施行者父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方向。目标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一个孩提时代形成的梦想往往能影响一生。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往往在少年时代就埋下梦想的种子,成长就是等待时机,积聚力量,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力量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所的成绩、所从事行业恰恰是自己最喜欢的,梦想成真!
家庭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关注孩子优秀习惯的培养。关注孩子优秀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琐碎的过程,但坚持了一个人的巨变就可以无声无息。我给出的建议是:关注重视量化成绩。量化的进步能让家长和孩子看明白自己的态度和短期效果,因为凌云一班的量化涵盖作业上交情况完成质量、课堂发言、课堂纪律、测试效果等最直观反映在校情况的几个方面,所以每周量化得分情况,是对一周表现状况的最便捷评价。允许孩子有起伏,但不可容忍量化一直低迷。在家,继续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坚持一项体育锻炼、坚持一种特长等)、独立能力(属于孩子的不过多包办、适当放手)、责任(坚持做一项家务、开学前或周末为爸爸妈妈做一顿饭等)、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听得进表扬更听得进批评,偶尔成绩不佳不能因此失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肚量”、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培养孩子的成功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访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省时省力。除了家近家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家访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更好。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自立能力较差,在学习习惯方面也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这种孩子,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家访就能为父母指明方向,指出不足,有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对于目前成绩不错、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多的是提更高要求,激励更好发展。如果能做到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推卸责任;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情感交流,少一点情况汇报;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随意性。家访效果肯定会更好。
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会漫长到有时想丢掉耐心,但为人老师、为人父母,我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做足每步功,静待花开!
第四篇: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杨宪立
十五里园中学
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文选》,使我颇受启发。细想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七个年头。从走上讲台那一刻,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爱满班级,情满校园”。在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我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用这段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谱写一曲青年班主任的奉献之歌。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与保证。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个人威信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善于感情投资,用真诚的爱心支起班主任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今天试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班主任的爱心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班主任的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没有爱心的管理将不会成功。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
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班主任要选择爱的方式。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有爱心还不够,还必须注重爱的方式。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智慧、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爱是一门艺术,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爱的误区。班主任只有施行恰当的爱的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必须科学合理,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一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不能成为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有的教师认为爱就是严厉,坚信“棍棒之下出高徒”的论调,主张采取强制、管束、呵斥、体罚等方式教育学生。当然,严格并非错误,但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却让人不敢恭维,它存在着多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相违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形象也不应该还是传统的板着面孔的师道尊严,他更应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等等。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等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压抑,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和主见;或者性格乖戾,烦躁不安。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等。正如魏书生所言:“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使人敬畏。”另一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不能过分亲密。有的班主任与学生嘻嘻哈哈,甚至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其关系可谓
融洽,但这种“打成一片”的现象并不十分合理,它拉近的是师生的物理距离,但心理距离未必能拉近。
师生关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正是一个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但也是一个自制力较差,是非概念不清楚的危险阶段。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及时地引导并教育他们,既要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又要向他们提出种种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去实行。如果师生之间过分亲密和放纵,就会缺少原则及为师的尊严,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就会荡然无存。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因此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必然无法形成良好的班风。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注意分寸,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师生之间要融洽但不自由、要有距离但不隔阂,既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又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时时注视着你。因此,班主任情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开学生那双明亮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关心自己,重视自己,有的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甚至极端的事情。从这方面来说,班主任的爱必须公正、公平,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片温暖的阳光。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漠视和指责。”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娇嫩而脆弱的小学生呢?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班主任对他们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个人好恶的原因而产生情感倾斜。如果一位班主任偏爱部分优秀生,必然会强化他们的自负心理,从而养成他们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批评、经受不起挫折的脆弱心理;同时又会引发和加剧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班主任对他们越冷漠、越粗暴,他们受伤害的程度越深,同班主任对着干的劲头也就越大。长期下去,势必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反之,如果班主任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个班集体就会充满了真诚、友善、活泼、上进的气氛。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
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用一个截然统一的标尺去衡量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有差异的个性,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恰如其分地表扬,使其对自己对未来都充满信心。班主任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成绩优异,但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在其它方面素质好,如品德优秀、能吃苦耐劳、愿意学有所长,为社会尽心尽力等。因为,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尖端的科技人才,出色的管理干部,能干的政府官员等,更需要大量的平凡的劳动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兴趣,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只要教育得法,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可以造就的,绝不可因为成绩的好坏或其他原因而漠视部分学生或偏爱部分学生。
(三)、班主任的爱要让学生感知到,不能外冷内热。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外冷内热。变得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明的学生毕竟是孩子,虽然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栽树栽根,育人育心。班主任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只有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第五篇:沟通是理解的桥梁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
管理七部祁迎春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影响着保安队伍的健康发展。人际沟通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至此本人就保安队伍管理中应具备的沟通方面做如下叙总:
一、与队员在思想上的交流。队伍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家庭背景、文化素质、性格脾气都不一样,除了在档案资料上在生活中进行观察了解、掌握队员的基本情况、摸清队员的心理想法。上班查岗和训练休息时,可以与队员谈谈心,拉家常,询问队员在班的感觉以及对骨干工作的评议和看法。以求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这样队员的心也就齐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大大增强了。
二、工作上的表率和引导。对于公司和各项规章制度要带头遵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特别是新队员刚分下来,骨干就应该及时向他传授讲解,并且自己带头执行,不搞特殊化。队员看骨干,骨干怎么做,队员就跟着来。同时加强队员对岗上业务的培训,使其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透彻,爱岗敬业,对他们在岗位上犯的错误,应该把错误的性质及危害性,会产生什么后果,细致地分析给队员听,切不可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动肝火。人都是有自尊和体面的,这样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队员也难以接受和理解。
三、生活上的体贴关心。队员到工作点上一时很难适应环境,情绪也不稳定。应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解决后勤保障,创造生活空间,每个人出门在外,不免有些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其实,有时候自己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句诚挚的问候,都会使人倍感温暖和亲切。逢节假日,组织队员多搞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充分让队员发挥自己的专长。使他们从心底感受到大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谐气氛。使队员在玩的时候放松,心情保持舒畅。这样上班值勤就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总之,沟通才能达到理解与配合,理解才能赢得民心。管理也就得心应手,工作自然会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