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豆沙中心完小 李家会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指出:重视口算。口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显其重要地位。因为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低年级的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个人看法。
一、正确归因,对症下药
分析学生的口算差错原因,很多老师将其大归结为“粗心大意”。其实,学生在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有些是因为心理现象造成。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进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出错的原因有以下五种情况:
1、感知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大会注意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没有什么情节的形式,才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计算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和符号,而较少考虑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容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感知失真,从而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67”写成“97”,把“100”当成“10”等。
2、注意失调。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单独口算“7+24”和“31-16”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7+24-16,学生往往忘记前两位相加的和而造成错误。
3、情感脆弱。口算时,学生都希望能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不良习惯。
二、借助操作,弄清算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双手多做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智力激发出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需要借助直观操作,让手脑并用起来。如: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在计算25+4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生得出29时,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知5+4=9,就是将5根小棒和4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5个一加4个一等于9个一,再加20就是29。因而总结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同理,减法也是如此。而在后面的一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中“56+30”,通过拨计数器明白,3应拨在十位,进而得出计算方法,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加个位上的数。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说算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知识迁移,掌握方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紧密。作为数学教师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口算”时,可以先复习数的组成以及整百之间、整十之间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的口算方法作铺垫。在教学430+60 时,可以先用数的组成知识,通过演示及学生的操作,使他们感受几十和几十的合并,并能看到430+60的计算过程:先算30+60=90,再算400+90=490。这样把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百数加、减整十数,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为了学生能灵活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位数的意义及组成这一知识迁移到几百几十的加法口算中,以十为单位进行口算,既让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形式多样,扎实有效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其达到正确熟练,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实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长,喜欢新鲜的事物等,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坚持每天的专项训练
课前坚持用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这种课堂口算训练形式,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坚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时,可选用以下的形式:
1、运用口算簿。教师指定时间,让学生在口算簿上算题,让学生交换改、对得数。这种速算比赛的形式,效果比较显著。
2、运用口算卡视算。指名口算,可以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
3、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算术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指名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在专项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如:
1、充满趣味的“挑战台”;
2、典型错例的“小诊所”
3、自我选题的“小超市”。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效应,我有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如“风车转转转”、“皮卡丘训练营”、“手拉手心连心”、“龟兔赛跑”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口算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要用新理念进行口算教学,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计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口算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借助于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的一种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等方面都起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抓好口算,计算能力才能提高。经常进行口算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
1、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其中包括:正确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技能的养成。
2、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口算练习的设计和对于口算方法和口算结果的评价模式的研究。
3、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存在的错误及其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4、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分析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口算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确定实验班级二(1)班、二(2)班,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生口算能力的大规模研究,认真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找到克服学生口算心理障碍的对策,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二)剖析影响口算能力的因素
出现以上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未能结合儿童年龄特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使得练习形式单一化,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即俗话说的“粗心大意”,这其中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感知错误,表象模糊,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有意记忆力差,情绪脆弱等。
(三)探索提高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对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书面表达计算过程而通过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事实表明,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低。“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这是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就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练就是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基本口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灵活就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口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良好的口算习惯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学生口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口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口算题也要谨慎。教师要求学生无论是简单的口算题还复杂的口算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口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提高口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才会有成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口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晚上坚持练5分钟。口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会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5、重视口算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6、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影响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原因,并探索出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措施方法,它们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4)培养坚强的意志。(5)重视口算训练。(6)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2、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效果:
(1)学生对于口算题的兴趣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口算天天练,充分利用挂图、教具和教学光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学生的口算能力在逐步增强。一年来学生做口算题,100道题由错10题以上到只错1、2题飞跃式的进步。
(3)学生口算能力的增强对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随着提高了。
(4)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课题博客、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总之,自身的素质获得了提升。
阶段实验总结
本课题在市级领导、学校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工作开展得稳步扎实,经过一年多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措施,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培养学生的口算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兴趣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之一,他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完全是靠这兴趣来学习的,这个时候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自制力。如果这时老师教学有方,引导得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满足的快感,那学生的兴趣就会随这这种快感而不断的强化,达到教学的目的。
首先,要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口算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意义及作用。如:有一个学生在算390-299时错算成了390-300-1=89,我问他:“如果你给售货员阿姨300元,这件衣服只售299元,是售货员阿姨要找你1元呢,还是你再给售货员阿姨1元呢?学生果断回答:“当然是售货员阿姨找我1元”我说“为什么不是你再给她1元呢?”学生说:“如果我再给她1元就给301元了。”所以这时我就告诉学生,给300多给了1元,售货员应找回1元,我们就要做成390-300+1,他很快明白了“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数多减了的要加回来,多加了的要减回来”个道理。,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明白算理很重要。
其次,口算的形式要更加多样化。有一句歌词可以在这里借用一下: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学习也是这样,单一形式的重复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影响学习效果。于是,在口算练习中,我采取了许多办法,我自制了许多口算卡片用于学生的视算,同时还进行听算训练和学生自己编口算题练习。如:学习运算定律后,我让学生自己编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方面的口算题,并让同桌学生交换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调动出来了。
再次教学活动中,采用分组竞赛及自我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抢答口算题卡等,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建立算法模式,构建口算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老师肯动脑筋,想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低年级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中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
从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得出,在口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建立算法模式,形成口算技能。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破十法”。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并获得算理,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算法模式后,再通过同一形式的题目多次进行练习,从而形成口算的技能。
三、运用多种方法,逐步形成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表象性强,易定势,一旦得不到合理训练,很难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视算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用眼看题,用脑算题,用口读题说出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方能算出得数。我在每节课之前经常利用几分钟进行视算或听算,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的同时参与,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并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发展。将视算和听算经常调换交替使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这也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个别集体分别练。
在集体练习的同时,针对部分思维慢、接受能力弱,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利用课后时间,不厌其烦的先教会他口算方法,再让他们与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利用家校路路通和家长联系,指导家长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整理放大贴在床前,让孩子在睡前、早起时,抽出几分种,读一读、记一记,再配合适当的奖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3、新旧知识同步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也快。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的方法,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如在教完20以内退位减后,我出示一组这样的口算题:
4+9=□
13—4=□
13—9=□
或6+□=14 14—6=□
这样的练习使新旧知识能互相沟通,也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巩固,减少了知识的遗忘。此类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又复习旧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加、减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记忆规律灵活练。
对于个别记忆差、效率慢的学困生,就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有这样的几道口算题:6+7=□,7+8=□„„学困生算不出、记不住。针对这样的题目,我帮学生制作成这样的卡片:
6+7=□,7+6=□;7+8=□,8+7=□„„
督促学生每时每刻都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在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又把卡片制作成:
6+7=□,7+6=□,13—6=□,13—7=□;7+8=□,8+7=□,13—8=□,13—7=□„„
通过有联系有规律的记忆练习,学生的口算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5、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
由于 课程安排,每天只有一节数学课,不可能只用来训练口算。但是口算训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于是在上每节新课之前,我都坚持做3~5分钟各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同时,每天让学生回家做5~10道口算题,这样就能够保证这个工作的延续性。
6、分散集中经常练。
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如在一年级上学期先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再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接着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先每阶段分开练,再加减法集中起来练,并要求学生能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两道相关的减法算式,进而要求能根据相关的三个数如8、6、14很快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7、单项混合竞赛练。
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学生口算练到一定水平时,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进行口算比赛,每个阶段都过关了,再进行口算的混合比赛,比赛要求在规定的10分钟内完成100道口算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其次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还有哪些小朋友不过关,再对那部分学生采取补救措施。口算比赛促进了学生技能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在小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口算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在口算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三心”,即细心、用心、专心。十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做口算练习中,决不做其他的事情;争取一次正确,尽量避免口算大量出错;要熟悉算理;对乘法口诀必须背得滚瓜烂熟等等
五、坚持和家长齐抓共管。小学一个班里五六十个学生,老师不会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测量每个学生的口算速度。但是不做口算训练不行,老师还是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就是一个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班学生基本上都会去买口算练习本在家里做。那么根据这个情况,我发动全班的家长和我一起进行这个工作。学生每天回去继续做口算练习本,家长给孩子计时,比较一下每天需要用的时间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孩子对哪一种类型的口算还较弱,就可针对这个类型加强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家长每天在给孩子作业签字的时候顺便把时间写在一边,老师也能随时掌握孩子口算的情况了,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孩子入学的那天开始,就应该有目的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训练口算,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训练,作到因人而异。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并结合各年级的教材内容有机进行,持之以恒,使学生树立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使学生的口算能力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应掌握好训练的方法,长期、有计划地针对性进行训练,持之以恒,这样口算训练才能减少差错,提高效率。反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应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在调研上期六年级期末考试试卷中发现,凡是成绩不理想的学校都存在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计算错误率高。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各种计算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时间,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提高口算能力,不但要反复训练,还要不断训练,尽量做到人人过关。因此,教师要经常利用每天新授课或练习课上课前的3-5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脱口而答。可以是一人回答,集体判断,也可以是大家齐说,但必须口答不计算,内化学生的计算过程,巩固算理和算法。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又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教会方法,讲清算理,培养口算能力。要想达到口算正确与迅速,不仅要掌握口算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尤其重要的是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进行口算。如果学生有一些口算方法,计算起来就更为方便了。如口算352-98,可向学生讲清算理:因为98接近100,按100去减,多减了2,所以结果在加2。如口算5﹒1÷1﹒
7、51÷1﹒
7、5﹒1÷0﹒17时,可让学生对比这组题再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
(三)形式多样,提高口算兴趣。
口算训练的基本形式是视算和听算。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常用的形式有:
1、老师读题,学生直接写得数。
2、口算接龙游戏的形式。
3、同学互相出题练习。
4、口算题组练习。
5、计时口算比赛。
此外,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重视错例分析,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错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书写不规范,有的是算法不对等等。课堂上,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有目的的出一些练习题,并收集数据,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细化,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详细讲评。对重复发生错误的学生开“小灶”,对他们单独进行辅导,或者安排一个“小老师”跟这名同学结对子进行互帮,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培养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培养口算能力,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也就是说,要培养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对于学生的口算练习,反对过度机械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让口算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数学素质提高。
第四篇:口算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口算能力
【摘 要】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任务。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学生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看,既要说话,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
1、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口算基础。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靠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夯实基础 激发兴趣 提高速度 养成习惯 【目 录】
1、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口算基础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
【正 文】
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口算教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内容。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任务。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学生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看,既要说话,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
1、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口算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矗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基本口算的重点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要天天练,其练习题的编排,可按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基本技能和形成技巧这样的顺序进行,训练的方式主要是视听和听算等。只有这些基本口算掌握扎实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同口算能力。
1、直观表象助口算。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9+2的表象:先出示装有9个皮球的盒子,另外再准备2个皮球,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个皮球?”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2个皮球中拿1个皮球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皮球,外面还有一个,一共11个。”我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并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9就想到9和几凑成10。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2、理清算理助口算。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8+5=13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8比10少2,求8与5之和,应把8+5分成2和3,8与2组成10,10加3得13。并画出口算8+5=13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5+8”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3、说理训练助口算。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课一开始先出示“13-8=?”,问学生“13-8等于几呢?”“等于5。”又问:“是怎样想出来的?”“做减法,想加法。”再鼓励学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学生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后,归纳出不同的退位减法,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在口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如果老师教学有方,引导得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随这种体验不断深化。要培养学生口算兴趣,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使学生不感单调、不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集体抢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印发口算题、限时比赛等方式。口算作为新授课的铺垫,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口算题,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
再者,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总之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可以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每个学生有练习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之目的。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当学生都能熟练基本口算之后,就应转入拔高训练,即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和规律:[
(一)用“凑十法”口算。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
1、加数“凑整”。如14+5+6=?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如:50-13-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连乘中因数“凑整”。如:25×3×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果是300。
(二)运用“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5×32,原式变成:5×4×8=10×8=80。
(三)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
1、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 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
2、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3、采用“基准数”速算。如623+595+602+600+588可选择600为基数,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4、掌握一些运算规律。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四)熟记常用数据。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 培养口算能力,重在平时,贵在坚持。(1)、注重平时培养。只有坚持增强口算意识,才能养成口算习惯。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引导学生用口算解决,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巩固口算方法,进一步转化为技能。(2)、坚持天天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做法,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在具体教学时,应“教无定法”。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坚持天天训练,才能奏效。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口算训练进行到底,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的热情,稳步提高口算能力。
结论: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靠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谢
辞】
【参考文献】
199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2000《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 200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口算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领会计算方法,掌握口算要领。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中所出现的错误花样百出,有的错误很低级,让老师有些哭笑不得,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口算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地总结,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领会计算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实践,喜欢操作。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恰恰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二、应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会算的快,算的好。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三、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做的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计算规律。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并统一涂色要求。例如,教师出“9~6”的卡片,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作答,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查。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帮学生找出计算规律
有的老师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题,他们认为做的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会提高。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许多的计算错误都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这就显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课堂,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