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时间:2019-05-12 01: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第一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于峰;侯以信;张建军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这是在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条正确方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这条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全党: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现在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动摇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区别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我们还必须看到,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经济实力。这首先取决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只能搞好,只能加强,而决不能削弱。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首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才能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只有在强大的公有制经济面前,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保持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的性质。再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公有制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能够有力量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有制经济在税收、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所谓占优势,是指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总额在数量上不能低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资产的总和;在质量上较非公有制经济更加先进,更具有发展潜力。

第二,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是指能够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产业,如能源、交通、电力、邮电、基础原材料、金融,等等。这些产业都是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其中,有的产业又有天然的垄断性。比如要组成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大电网,就必须由国有经济来控制。金融业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如果国有经济不控制起来,一旦发生经济问题,就难以对付。所以,在这些产业部门,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是指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带动和影响的领域,因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占了支配地位,不仅能够保证国有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能够通过它们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能否不断发展壮大,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当然,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是凭借行政力量,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和活力,给其他企业指引发展方向,制约其他经济成分的运营方式,保证整个国民经济不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第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这就是说,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经营机制僵化、经济效益低下、包袱沉重、亏损严重等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旧的体制还在发挥作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是可以而且应该搞活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集体经济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然,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比如,在少数老少边穷地区,在小商品流通、小修理等行业,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可以适当少些,这也是由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为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公有制经济上。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集中力量抓大型国有企业,对于一般小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关键在于搞好国有大型企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搞好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得到实质性进展;要在21世纪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工业企业,数量虽然只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0.22%,但资产却占37%,实现利润占78.39%,年度上交的利税总额接近国家财政收入的1/3,并且大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骨干产业。抓住了这个关键的少数,就抓住了国有经济的大头,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大头,这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国有中小企业虽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但数量大、涉及面广。据统计,国有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国有企业的九成,职工占六成。对这些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放活。抓好国有中小企业,不仅对于搞活地、市、县经济,增加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国家集中精力和财力抓好国有大型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国有企业,首先是国有大型企业改组改造成“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基础性工作。要下功夫练内功,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市场,向管理要效益。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同时,要造就一支有权威、有能力、素质高的

现代企业家队伍。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为搞好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为生产关系重要内容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还比较低。我国既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又有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落后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发育,有利于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而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也为搞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创造了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共同发展,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我国的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法令法规的轨道上运行的,因而,它在繁荣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拓宽就业门路,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是,必须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限制其消极作用”。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开发、经营,注意适度消费,积极扩大再生产;对外资企业要引导投向,拓宽生产合作领域,并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教育,防止只讲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甚至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经营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加强监督和依法管理,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活动纳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保护其合法经营、合法权益,调节其过高收入,取缔其非法收入和违法活动,还要依法保护雇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国家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篇:毛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话的第二部分,收录在《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江泽民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又指明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承了我们党关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筹发展布局中发展。合理的发展布局,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的特有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关键在于搞好“五个统筹”。现在,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推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提供条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为提高农民素质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搞好“五个统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和道路的内在要求。

2、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相对统一的发展进程,是抑制和防止畸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所谓统一发展进程,就是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不但要正确处理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快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支撑、环境保护的关系,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劳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与就业的关系,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统一于科学的发展进程之中。

3、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创新发展模式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规模决定速度、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创新发展模式,就要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要全面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

学习《江泽民文选》,重温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联系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倍感亲切,深受教育,很受启发,使自己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篇:读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有感

学习《江泽民文选》,重温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联系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倍感亲切,深受教育,很受启发,使自己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话的第二部分,收录在《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江泽民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也正是当今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实质上是关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对“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又指明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承了我们党关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筹发展布局中发展。合理的发展布局,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的特有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关键在于搞好“五个统筹”。现在,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推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提供条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为提高农民素质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搞好“五个统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和道路的内在要求。

2、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相对统一的发展进程,是抑制和防止畸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所谓统一发展进程,就是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不但要正确处理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快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支撑、环境保护的关系,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劳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与就业的关系,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统一于科学的发展进程之中。

3、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创新发展模式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规模决定速度、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创新发展模式,就要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要全面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

第四篇:正确处理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关系

正确处理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关系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有医院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医院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空间展开的维度。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的先进医院文化对于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国有医院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国有医院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院文化的作用是通过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于病人的文化品位,探索经营方式中的文化特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更新管理方式等来增强国有医院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国有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致胜法宝。具体来说,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医院文化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有医院的政治优势,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医院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都是国有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二者互为联系、相互交融,既有相一致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目标内容、工作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更需要相互融合。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能够为医院文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升华医院文化境界。促使全体职工形成理念认同和价值共识,进而统一思想、统一语言,形成思想保证的导向力,有力地支持国有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这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特色。

医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能够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深厚的文化底蕴,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与管理结合起来,增强科学性和渗透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在增强国有的医院竞争力和创新力等方面发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功能,发挥共同推动发展的合力效应。

要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和要求来谋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为实现国有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关系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实践。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互为渗透、密不可分,两者方向一致、内涵重合、相得益彰。文化与精神文明均是国有医院及其员工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创造的软件成果,都对医院员工的责任心、荣誉感以及个人行为产生感召力和导向作用,他们有共同的载体,效果相互渗透,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有些直接就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果。

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不同点首先表现为内容不同。医院文化内容广泛,既包括医院的精神成果,也包括医院服务经营的物质成果。而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医院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医院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则是溶于医院载体中的一种社会性的共同东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是在建设过程中,医院管理者所起的作用不同。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甚至个性特质都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管理者既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医院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没有医院管理者的设计和塑造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医院文化。而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医院管理者主要起着传播、倡导、督促、教育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综合上述,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两者间的关系是医院文化包含医院精神文明,它比医院精神文明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是医院精神文明产生的母体和土壤;医院精神文明是医院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是医院文化的升华。医院精神文明的培育离不开医院文化建设,但医院精神文明又会反作用于医院文化,对医院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和导向作用。

正确处理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医院文化合理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有益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且有利于坚持医院精神文明的科学标准和注意医院文化的构建艺术。还有利于二者的有机融合,继而努力克服“两张皮”的现象。

三、文化建设与个性文化塑造的关系

医院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自然具有共同的行业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国有医院,也必然拥有国有医院所共通的文化内核。概括起来有如下方面:一是国有医院的职能与性质决定了医院文化行业性的内涵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保障。二是医药科技性。医疗实践活动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始终,医院与患者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把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药科学技术上。三是公共服务性,医院是社会的窗口,医院的主要功能是治病救人,为全社会服务。四是社会保障性。国有医院是社会的重要保障部门,在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有医院发挥着修复生产力的作用。五是非营利性,国有医院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和经营性,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医院文化的共性内容还很多,但如果把握好这五个方面,就可以把握好国有医院的本质地位、发展方向、服务内容、社会价值等等,明确国有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

医院文化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圈,也是一个多样化的文化整体,在发展的方向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但不同地区或类型的医院在文化建设上应力求体现各自的个性特征,以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医院的个性文化塑造必须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既总结自己的经验,又选择性的吸收其它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丰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医院文化。对其所包含的宗旨、精神、价值观的再认识都不能在某阶段停滞不前。医院个性文化的建设包含极为广泛,既有职业特色、人才特色、管理特色、经营特色,又有技术特色、服务特色、设备特色,还有人文特色、建筑特色、环境特色等等。然而,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往往表现为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是精神风貌与精神内蕴、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度凝聚。因此,个性的医院文化建设重在确立医院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准则,作为检验和衡量的标尺,重塑医院文化的特色和形象。

当然,不同的医院在张扬个性特色的同时,不应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既有助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为医院及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价值选择和更丰富的生存空间,增强国有医院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四、与创新的关系

医院文化具有连续性和时代性。将医院文化加以塑造和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但医院文化的构成内容,特别是医院优良传统则早已有之。各个医院从成立到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期,都有一些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支撑、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些都是国有医院文化建设不可丢弃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种文化建设都是在一定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医院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它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才能成长、发育、开发、结果,如爱国、仁爱、创业、吃苦耐劳等。医院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吸收了儒家“仁爱”思想,脱胎于“医乃仁术”、“无德不成医”的传统祖国医学文化,而且继承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传统,还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这些均为国有医院文化建设铺上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满足群众就医的根本宗旨。

国有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要挖掘和提炼医院优秀传统的精髓,加以继承和发扬,并有机地融入到医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中,保持医院文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医院文化要突出时代特点,即文化创新。传承精华能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医院文化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但传统又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它在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时代的差异和历史的局限性。而我们今天所建设的国有医院文化首先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时代的要求。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开拓的精神不断调整,决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否则国有医院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医院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建设独具特色的国有医院文化。当医院环境发生了变化,医院规模迈上新的台阶时,医院文化就要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文化才能成为推动国有医院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要敢于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去粗存精,在扬弃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整合出更适合现代医院经营的文化。

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不断走向市场,国有医院的发展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扰。服务质量如何改善,不良医风如何纠正,商业贿赂如何遏制;体制改革如何推进,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下降等等。面对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德治、法治、科治或物治的方法兼而取之、合而用之,如此,包含了这些方法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国有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石。

总而言之,建设先进的国有医院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与变革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应立足于从深层次挖掘人的潜能,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育符合时代需要的医院精神,这才是国有医院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国有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五篇:正确处理荣辱观建设中几个辩证关系

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问题突出地摆到我们面前。“八荣八耻”,语言表述,简洁清楚,一目了然。但其中蕴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却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复杂。为了深刻理解和真正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任务,需要注意处理好其中一系列辩证关系。

一、荣与耻的关系

这是学习“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最主要的一对关系。

“荣”与“耻”,是对立的两极。每个“荣耻”,一褒一贬,一取一舍,语言工整,是非分明。每个“荣耻”,都是一个尺度,从根本上界定了社会生活中的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每个“荣耻”,又是一对红绿灯,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鼓励,什么该抵制;什么该提倡,什么该摒弃。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根本上就是要分清“荣”与“耻”的界限。不要把“荣”当“耻”,也不要把“耻”当“荣”。一个人,如果颠倒了“荣耻”,就会失去自律,放纵自己去干那些不应该干的事情。一个社会,如果颠倒了“荣耻”,就会失去他律,鼓励所有的人去干那些不应该干的事情。这样的倒错现象如果不加遏制,将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必须首先处理好“荣”与“耻”的关系,明荣知耻,分清是非,筑起最起码的道德防线。

进一步探究,每个“荣耻”的后面都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新课题,包括已经发生的种种“荣耻”倒错现象,需要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在旗帜鲜明地倡导“八荣八耻”的时候,必须对“荣”与“耻”的内涵和界限进行非常仔细深入的研究,争取把现代社会出现的很多新问题逐步说清楚。既要解决“荣耻”倒错的问题,也要防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高与低的关系

有人认为,“八荣八耻”是最起码的道理,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应该懂,现在我们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学习贯彻,标准是不是太低了?

对这样的疑虑,要辩证分析。从字面上来看,“八荣八耻”的道理很简单,标准不算太高,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提倡和实行。但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标准很多人并没有达到呢?而这些没有达到的人,恰恰不是幼儿园的孩子,而是成熟老练的大人呢?可见这些标准并不简单。而且,我们还可以假设,如果我们的社会在每个“荣耻”方面都做到了,没有偷了,没有抢了,没有贪污了,没有奢靡了,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理想社会,人类已经追求了几千年,到今天还没有实现。可见,这样的标准并不低,至少不那么简单。

再从具体内容来看,每一个“荣耻”的标准,既可以说是很低的,又可以说是很高的。高与低之间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比如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起码的标准。但在某些复杂的情况下,也会遇到严峻的挑战,真正做到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能不能真正坚守爱国的底线,需要有一种“慎独”的精神,爱国就并不是那么低的标准了。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还有一个处理好“八荣八耻”与先进性标准的关系问题。“八荣八耻”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要求。共产党员既是社会的成员,又是“两个先锋队”的成员。除了实践“八荣八耻”的要求外,共产党员还应该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特别是其中的八项义务和八项权利。履行好“八荣八耻”,应该是对共产党员起码的要求。如果连“八荣八耻”的要求都做不到,其他先进性的标准就根本谈不上了。当然,共产党员在实践“八荣八耻”的要求方面,不仅要符合最低的标准,而且还应该做得更好,向更高的标准看齐,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

三、大与小的关系

荣辱观的建设是一项大任务,是一个大工程。“八荣八耻”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是一些大的比较概括的要求。要把它们落到实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式,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人们共同来参与。有关方面在组织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也要着眼于全局,采取一些大的举措,努力解决一些大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但大和小是相对的。大的要求、大的任务,往往需要由小的事情来组成。特别是道德建设,它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不是靠搞一个运动,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的。从人们的行为养成来说,一种好的作风、好的习惯,要通过长期的、在很多细节方面的培养磨练,才能形成。所以,要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注意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做起,从细节上培养公民的习惯。

比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怎样服务人民?既有大的任务,需要做好大的事情,又有小的事情,需要做好小的工作。治国理政,就是大事。党和国家按照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国家治理好了,从根本上提高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就抓住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根本。但在抓住大事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小事。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往往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这些事在干部眼中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具体的一人、一家来说,也许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关注老百姓最直接、最实际、最具体的利益问题。领导干部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对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只抓小的,忘了大的,但也不能抓了大的,丢了小的。

有的地方抓荣辱观建设,立足于从小处做起,把“八荣八耻”教育细化到100个细节,倡议市民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做知荣明耻的新市民。这种做法好像很小很细,但坚持下去,就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小事做好了,大事就有了基础。光停留在大处,说大话,说空话,不做实事小事,大事就不可能做好。

四、老与新的关系

荣辱观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荣辱观。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当时留下的烙印,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逐渐被淘汰。但也有不少基本的东西,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不断积淀下来,长期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带给了中华文明以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的文明精华,又要赋之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既要鼓励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又要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规范,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伴随着铿锵前行的时代步伐,创立和形成新型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处理好老与新,也就是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引领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风尚,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前进升华。

比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一直倡导和坚持的美德。但马克思主义又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和历史地位。所以,今天我们倡导在劳动问题上的荣辱观,既要继承中国人民历来就有的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又要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劳动在创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坚决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行为。

在劳动的范围和形式上,更要与时俱进。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就不算劳动,所以,知识分子都要到农村去,像农民一样挖土、挑水,经受劳动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朝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讲以辛勤劳动为荣,决不是要再回到过去,要大家单纯从事体力劳动。而是要全面理解和执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认识现代劳动的多样性,既热爱和尊重体力劳动,也热爱和尊重脑力劳动。既热爱和尊重简单劳动,也热爱和尊重复杂劳动。要鼓励人们投入各种形式的劳动,在劳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五、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统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理论上揭示的真理,思想上信服的观点,道德上确认的规范,在行动上就要能够具体地遵循它、奉行它、实践它。知及时地转化为行,行进一步促进知。知,一定要落实到行。行,一定要与知吻合。知与行内在统一,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决不能相互脱节,知行不一。用中国的老话,叫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所以,做人的一个重要准则是:“言必信,行必果。”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并不存在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关键是做不做、行不行。在实际生活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严重,令人忧虑。胡长清、慕绥新、马向东、王怀忠等腐败分子,一边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一边却在会议上、电视上大讲反腐败的重要性。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任其发展蔓延,非常容易使人们怀疑领导干部的言行,进而怀疑党和政府的言行,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和执政基础。

所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讲清道理,更要付诸实践,真正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既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做不做、行不行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管理,大力倡导知行统一的作风,反对言行不一的表现。凡是懂得的道理,就要实行它。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做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不能落空。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六、硬与软的关系

荣辱观,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道德,就其规范的性质和特点来说,是一种软约束。尽管是软约束,但道德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历来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道德的作用。

但长期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光靠道德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维系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必须重视发挥和运用法制的力量。法制,就其规范的性质和特点来说,是一种硬约束。

硬约束与软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既必须有健全的道德精神,用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又必须严格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用法律来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软约束侧重于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硬约束则用外部的强制力量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所以,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同时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和方式的作用。

道德与法制,也有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换。任何法律,都体现着某种价值标准,旨在引导社会朝着某种方向的秩序前进,所以,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之上,体现着社会对于善恶的评价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如果没有道德基础,甚至颠倒了善恶关系,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就可能成为“恶法”。在一定的条件下,道德规范也可能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的力度。事实上,很多法律,都是先有道德规范,然后才制定出法律规范的。

所以,“八荣八耻”,虽是道德规范,但其中的道德要求,在相当程度上,也已经成为我们现有各种法律的思想基础。有的已经转化为法律条文。如,民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重要法律。我们的民法通则特别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公民和法人应当本着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对知识产权和人身权利必须给予保护,等等。这些原则,都体现了道德上的价值取向及标准,是以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基础制定的;而严格遵守这样的法律规范,又更有助于倡导积极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七、教与管的关系

加强荣辱观建设,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来治党治国。

因为荣辱观主要是道德要求,所以必须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做到道德自律。但道德自律的程度和可靠性是有限的。如果社会上有少数人不能做到自律,就会影响到那些实行自律的人,动摇自律人的信念和意志,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自律。所以,要使社会每一个人都有自律的自觉性、坚定性,就必须加强对于所有成员的教育和管理,督促所有人实行自律。这就是他律。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才能长远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育与管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教育不行,但没有管理更不行。我们倡导“八荣八耻”,是教育。但光靠教育是不能长久的。关于“八荣八耻”的教育必须与按“八荣八耻”的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结合起来,才会有长期和牢固的成效。

管理的根本在于加强涉及“八荣八耻”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在健全和完善党的各方面制度上下工夫。同样,加强荣辱观建设,也必须在健全和完善各方面的制度上下工夫。比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求我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以诚待人,光明磊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坚持守法经营,讲究诚信。坚决反对任何吹牛浮夸、弄虚作假的行为。这种要求,要进行教育,但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坚决打击和惩处那些不讲信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加强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在整个社会倡导“八荣八耻”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倡导“八荣八耻”,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发挥制度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调整社会的机制、体制,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用制度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八、奖与惩的关系

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奖与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分明。

奖惩分明,历来是治国、治军、治政必须坚持的起码原则。工作努力、品行端正、贡献突出的人,应该得到肯定和褒奖;工作马虎、品行不轨、一事无成的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处。建立和完善这样的激励制度和机制,就能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奋发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反之,如果奖惩不明,甚至该奖的没奖,该惩的不惩,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大家就会向落后者看齐,互相攀比谁能投机取巧,谁能阿谀逢迎。结果,正气不能上升,邪气却日益蔓延,一个单位和地方的风气就会越来越坏。对党员和干部个人,我们当然要讲奉献,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能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得到回报。但作为整体的制度和机制,不能不讲公正,不能不讲赏罚奖惩。坚持公正和奖惩,一棵棵先进的小苗就会不断茁壮地生长起来,汇集成繁茂的林木。但如果没有公正和奖惩,就没有了先进性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即使有一些先进的小苗,最后也很可能会枯萎衰亡。

奖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干部人事制度上的择优汰劣。保持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在入口处就要严格把好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实现择优汰劣,坚决杜绝种种品行不端者、以权谋私者的混入。为此,要不断改进党员和干部的考察选拔机制,注重人品建设,切实把真正优秀、“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拔出来。入党、提拔,不是简单的选一个人、评价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导向问题,即引导大家向哪一个方向努力的问题。选一个好人,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当好人;选一个坏人,就会冒出越来越多的坏人。所以,改进和完善入党、选拔的制度和机制,是保证共产党员素质和先进性的第一个关口,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下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最终定稿)

    导入: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时代;同学关系,是人生最宝贵的人际关系。因为同学间的交际具有平等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所以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学关系,同学友谊是最纯洁,最稳定......

    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 (一)正确处理宏观领导与亲力亲为的关系。现在在政法委书记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政法机关惹的事,交给他们去解决就行了,党委政法委尤其是政法委书记方方......

    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振亚 (2009年4月20日) 质监部门的执法打假工作,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

    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推......

    李长春正确认识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李长春:正确认识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2010年06月17日 11:23 来源:新华网 今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1. 首先要学会互相尊重, 尊重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真诚的.首先要有了尊重才会有感情. 2.还会学会原凉和容忍. 原凉别人做错的.做得不好的事.......

    正确处理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汇编)

    正确处理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戴南国土资源所今年以来,我们戴南国土资源所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 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高目标,调优标准,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两者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5篇可选)

    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疗纠纷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由医疗纠纷引起的暴力事件以及其他群体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