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本科-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本科-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找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体育教师们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高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各高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构建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具有民族传统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为主线,进一步整体优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
(二)社会适应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社会化理念是根据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需要这一规律提出的“体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确立社会化的理念,就是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要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高级人才的基地,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要的人才库。
(三)一专多能性原则
一专多能的原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就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延长专项的训练时间,重点保证专项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在课程中还组织开设一些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知识创新的课程体系,为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
(四)柔性原则
柔性原则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社会需求在宽口径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主辅修、第二学位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三、对策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高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二)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三)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高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学生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汽车驾驶、外语口语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据调查,我国即将毕业的2007级学生中,有6%的已经拿到了驾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使更多的武术毕业生掌握了驾驶技术,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竞争性。另外据报道,越来越多的武术本科毕业生向国外发展。学生趁着在校阶段,掌握一门外语,无疑是增加未来就业和职业竞争的砝码。
(六)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缺乏,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阻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新颖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武术;武术教学;普及与推广;因材施教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现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更好的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武术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全面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时,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发展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体育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目前关键性问题,即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核心,构建合理,科学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降低考试,评估要求,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技术并得到身体锻炼,改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118
第三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2] 马敏.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11.[3] 徐培华,夏明.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2012,12(4):28~29.[4] 翟振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刘彦随,鲁奇,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22(4):385~386.[6] 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7,5.[7] 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8] 陈克立.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J].农民日报.2012,3.[9]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10] 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2005,1:22~23.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探究毕业论文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改以往长期顺差的局面, 已连续几年出现逆差。虽经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 但今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调整思路。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仍呈现大进大出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基本格局。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度缩小。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由去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营障碍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这种竞争能力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方面。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除少数品种外,基本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中国的初级农产品因缺乏严格与细致的分级分类而没有足够的多样性,中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2)中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在加工产品方面实现了功能化,但中国尚未做到;(3)中国农产品在达到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
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虽已完成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成向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应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1)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肥、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系统;(2)农产品销售中的合作制,如股份合作与契约制;(3)农业经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灾害保险及其它类型的经营风险保险。然而现在的中国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散漫的、随机的、小农式的。
3.初级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看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整体农业的产值之比方面,中国为0.8比1.0,而发达国家为3—4比1.0;在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在加工类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中国小于30%,而发达国家达80%;在加工类产品相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增加值方面,中国仅为2—3倍,有的甚至为0.5倍,而发达国家平均高达5—7倍;在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
农产品生产业的劳动力之比方面,中国远远小于1,而发达国家远远大于
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以贸易农业取代安全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长期以来以“ 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农业思想,不仅产生了一个单一的、低质量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安全农业”,而且产生了一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低下”的错误认识。这一认识既隐含在“农业为基础、工农业为主导”、“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等决策原则中,又实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乡镇企业实践中。甚至至今仍有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者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逆差”,并且“ 不可扭转”,因而应“促进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2.由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取代单一型结构
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起多样化农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极具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同时,由多样化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生产优势,而且还有它的经济优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1)洁净、卫生、安全性加工,即表面处理意义上的加工;(2)强化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品质意义上的加工,即MADE OF意义上的加工;(3)改变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意义的加工,即MADE FROM意义上的加工;第四是复合性加工,即合成意义上的加工,这就是说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多物品的功能组合。上述层次表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李 业:品牌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张传忠:品牌战略精要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王新新:品牌本体论—对品牌的另类解释,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网, 2006-12-12.[5]卫海英,祁湘涵: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第五篇:本科生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对策研究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会计学
讲师
2009年5月15日
摘 要
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骨干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的长期性激励机制,是适合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手段。这种制度从诞生到在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大规模实施,一直伴随着关于企业神话的产生、辉煌或者亏损、倒闭。在我国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推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实现国有资产安全退出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股权激励在国内受到越来越重要的关注,股权激励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股权激励制度广泛推广实施的情况下,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在新的法律政策出台背景下,结合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参考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经验,分析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宏观环境和现状,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宏观环境和微观运行等问题亟待改进。为了确保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建议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希望能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制度
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drive theory,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is one kind take the company share as the sign, to its trustee, the supervisor, the higher management, the backbone staff and other personnel carries on the long-term drive mechanism, is suits the modern enterpris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means of incentive.This system from is born to in American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y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is following continuously about the enterprise myth production, magnificent or the loss, goes out of business.The establishment of equity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hina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needs,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te-owned assets to achieve a safe and effective way to quit.In recent years, equity-based incentiv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domestic concerns, the concept of equity-based incentives have been popular.In equity-based incentives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circumstances, they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it is very necessary.This article under the new legal policy appearing background, the union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rationale, refers to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To be listed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the experience, analyzes our country to implement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ought not only Our country To be listed implements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is necessary moreover is feasible, but also has macroscopic problems and so on environment and microscopic move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urgently awaits to improve.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uggested the cultivation effective stock market, establishes the consummation science the enterprise achievement inspection appraisal system, forms aspects and so on effective internal surveillance mechanism to consummate our country's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system.The hope can through the practice which drove for Our country To be listed stockholder's rights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above question research.Key Words: To be listed;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system
II
目录
引 言.....................................................................1
一、股权激励概述...........................................................3
(一)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3
1.公司治理与委托代理...................................................3 2.人力资本产权理论.....................................................3 3.博弈论...............................................................4(二)股权激励的概念和形式..................................................4 1.股权激励的有关基本概念..............................................4 2.股权激励的类型.......................................................5
二、股权激励现状...........................................................6
(一)股权激励在海外的发展................................................6
1.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6 2.美国的股权激励制度..................................................6
(二)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8
1.我国的股权激励进程.................................................8 2.中捷股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8
三、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1
(一)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11
(二)相关建议...........................................................12 总 结.....................................................................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III
引 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股权激励机制是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出现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股权激励机制被当作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与此同时,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关注。在此条件下,新《公司法》的颁布,又为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开辟了法律通道,中国证监会2005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操作规范,使股权激励进入了实际可操作阶段。
但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所存在着股权分置等诸多障碍,使得股权激励的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虽然在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然而股权激励机制的建设进程相对迟缓。本文对股权激励理论作出深入分析,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使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为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文献综述
于妮(2008)在《浅析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股权激励体制》一文中指出,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股权激励的状况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
杨树梅(2008)在《我国股权激励机制问题探析》中谈到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尝试运用,并提出要结合我国企业具体实际,注意方式选择和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孟令娜(2008)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中,阐述了股票期权的基本原理,并针对媒体替代使用的各种类似概念进行辨析,对其在外国的应用及我国的应用情况加以总结,为股票期权制度未来在我国的应用做出构想。
徐雪梅(2008)在《浅议股权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到,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的激励手段,但就我国的股权激励现状,需要我们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激励制度,为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环境。
杨华,陈晓升(2008)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理论、法规与实务》一书中,总结了股权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提出如何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推进各项市场化改革来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股权激励内外部激励机制,是摆在政府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面前的一个课题。
黄济外(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探析》中,指出上市公司在实践中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激励条件较低、激励成本较高、激励对象行权风险较大等,建议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上市公司经理人才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强对股权激励的监管等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从股权激励理论基础入手,结合海外及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情况,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引言:说明选题背景,意义,文章结构等
第一部分,股权激励概述,主要介绍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股权激励现状,介绍股权激励在海外及我国的实施情况。第三部分,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股权激励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股票期权是法人治理中的长期激励机制,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是在现代公司制度中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首先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大量实践活动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得这些理论的产生成为可能,其次是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公司的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期权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1.公司治理与委托代理
(1)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基础上,因此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实施股权激励可将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公司高管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财务指标上。委托代理理论从原理上揭示了为什么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而现代契约理论解决了如何避免出现代理中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问题,股权激励制度则是根据现代契约的理论产生出来从而解决了现代企业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矛盾。
(2)针对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特征以及由两权分离所导致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利益不一致的现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应运而生。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现代公司的规模扩大,股权分散,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要减少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带给公司股东的利益损失,对经理人员实施长期激励显得非常重要。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解决了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因为股权激励使得经理人员获得了长期的预期收益,从而使经理人员与股东们的所有者利益目标一致起来,克服了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冲动。股权激励由此成为有效平衡股东利益和管理者利益的机制,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率。
2.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本就是指企业经营者个人所具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方法等的总称,它反映和代表着经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应该同其他资本一样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对人力资本要进行充分的激励。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由于分工而存在专用性的风险,并且这种专用性风险呈日益加大的趋势。作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之一,人力资本可以与物质资本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权。股权激励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它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预期收益“抵押”在企业之中,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的一种方式。
股权激励之所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有长期激励作用,其实质就在于承认管理和技术要素是企业的资本,期权的存在是以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由于“人力资本已如此不可争辩”,发现各种人力资本的实现形式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人力资本理论正好可以阐释期权分配的合理性,也就正好为期权分配找到了一种存在的理论依据。3.博弈论
博弈论(对策论)是关于理性的参与主体在冲突与合作的情况下的战略决策(Strategic Decision Marking)行为以及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在市场参与者 数量有限,存在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的反应,并对对方的反应作出反应,以采取优势战略。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以下的举例说明,博弈论一些主要的基本原理可以解释期权分配中关于期权分配必要性、期权分配的主要对象、期权分配的数量、期权收入水平、期权的兑现条款的规定等问题。例如,根据博弈论对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模型(Personal Voluntory Supply for Pubilc Commodity),如果经理人员在长期激励方面没有收益,企业的长期绩效相当于公共产品,经理人员对企业长期绩效的成本支付只能趋于零(捐赠为零),他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考虑企业的长期业绩问题。换言之,如果没有期权,则作为“囚徒”的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最优战略就是不为企业的长期业绩而努力。所以要想使企业的长期绩效得到提高,必须对经理人员通过期权等办法进行长期激励。
(二)股权激励的概念和类型 1.股权激励的有关基本概念
(1)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其他股权性权益授予公司高管人员,以产权为约束,激励高管人员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勤勉工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进而改善公司治理并推动公司长远发展。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2)所谓股票期权(stock option),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权,即以一定的当前成本E获得未来某一时间、按某一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这一权利在未来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从而降低当前直接拥有股票可能造成的市场风险。权力的价值在于预定价格与实施期权时的市场价之差,即股票期权到期日的价值为:
V=max(S-X,0)其中S为期权到期日的股票市场价格,X为购买期权时的协议价格。
(3)经理人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的一项长期报酬制度。它授予经理人权利,使之能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可以按原授予时的市场价格,即执行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当股票期权行使期内股票价格上涨,市场价格超过授权时的执行价格时,拥有此权的经理人通过使这一权利而取得股票,从而获得该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额;反之,如股票下跌,行使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持有人可暂时不行使这一权利。
举例来说:假设某公司于2003年1月1日给其经营者在五年后任一时间购买本公司的10万份股票的期权。行权价格以授权时(2003年1月1日)的公司股票市面价值为准,五年后,若因经营者经营有方,企业效益增加,本企业股票 市价从2003年1月1日的10元涨到30元,那么经营者就可以以100万元买到300万元的资产。2.股权激励的类型
(1)通常情况下,按照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股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现股激励的方式是指,通过公司奖励或参照股权当前市场价值向经理人出售的方式,使经理人及时直接获得股权;同时规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持有股票,不得出售。期股激励的方式是指,公司和经理人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理人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规定。股票期权的方式是指,公司给予经理人在将来某一时期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经理人到期可以行使或放弃这个权利,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理人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出规定。
(2)按照激励对象划分,股权激励又可以划分为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 Plans,简称ESOP)和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等。(3)其中,股票期权按照使用激励工具的不同又可分为限制性股票期权、法定股票期权、非法定股票期权、激励型股票期权、可转让股票期权、业绩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期权等。股票期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股权激励模式,也是本文主要进行论述的股权激励类型。
二、股权激励现状
(一)股权激励在海外的发展 1.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
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骨干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的长期性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被激励者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股权激励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对公司经理和雇员的长期薪酬激励制度大约产生于美国20世界50年代。1952年,由于美国当时的税收呈上升趋势,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已经增至92%,美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绝大部分薪酬都通过个人所得税交进了国库,经理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面对这种情形,当时的美国辉瑞(Pfizer)公司为了合理避税,首先尝试性地推出了面向公司全体雇员的股票期权计划,从此,股权激励制度诞生了。
股权激励诞生之初,在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也没有在许多公司进行推广。股票期权的实践是由美国硅谷的高技术知识型创业公司大范围发起的,他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积极推广采用这种激励机制。在美国,股票期权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激励方式,许多美国公司总裁因此所获得的收入甚至会超过固定年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意识到,要想吸引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提供高水平的工资和福利,更应重视建立与企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1998年年初,德国修改了有关法律,开始实施股票期权的奖励模式,而比德国企业先走一步的法国企业则在不断增加这部分的奖励比例。
总体来看,在最近十余年来,股票期权制度在美国乃至日本新加坡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06年,在股权分置改革问题基本妥善解决后,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尝试性地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2.美国的股权激励制度(1)美国的股票期权法律制度
对股票期权的法律规定较为完善的应属美国,美国的法律对于保护期权的实施,打击舞弊和反欺诈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美国股票期权制度涉及公司治理的法规有公司法、税法、证券法、会计准则及上市规则。公司法包括各州法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公司法和各州的公司法;证券法里有关于信息公开和披露及提案的规定;会计法涉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则及建议;交易所规则涉及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规则。另外还有美国律师协会、董事协会、美国薪酬协会的各种指南、规则、建议及公
司自己制定的自律性的规则与声明等。法律规范的对象不但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券商、律师、会计师和投资顾问等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美国联邦证券法和各州的公司法都对公司的证券发行在不同程度上予以管制,对于向500人以上的员工实施股票期权计划而发行股票的,便要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当作公众公司来管制。美国的税法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对于股票等项目的实施,均有要求公司股东批准的刚性规定,所以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对是否实施股票期权计划有着很大的权利。美国的税收法律体系非常复杂,税务准则是规范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法律。税法对非执行董事和股票期权激励等问题均有规定。为了使公司经理的薪酬能够有效地与公司绩效挂起钩来,税法通过加强公司股东对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批准力度,以达到制约公司管理层采用提高薪酬以实现少纳税的企图。税法采用税收抵扣薪酬上限的控制,以制约既是公司股东而同时又是公司经理的那一类人。通过薪酬上限的控制,税务机关就可以限制股东通过给自己提高薪酬而少分红利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2)美国股票期权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企业“委托—代理”矛盾,期权作为长期激励计划首先在美国公司中传播开来。保护和增大股东的利益是股票期权设计的基点,股东的收益来自股票增值和分红。如果公司分红增加,就意味着公司经营业绩良好,盈利能力增强,股票就会上涨,反之就会下降,所以股东的利益与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密切相关。
在美国,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方式已被众多企业所接受。美国企业界普遍认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要高于普通劳动力和技术的价值。所以美国企业中的经理人员的高额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公司的股票期权。根据《美国薪酬协会》杂志提供的数据,1976年股票期权还占不到首席执行官薪酬的20%,到2000年已超过了50%。特别是1976年实施股票期权赠予的公司年赠予量还占不到0.5%,而2000年达到了1.5%-2.0%(在高新技术领域达到了4.5%-5.5%)。据对全美200家最大公司的调查,通常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构成是:以股票为基础的酬劳以及长期激励占52%,短期()激励占27%,工资占21%。在美国的500家大企业中,有80%的企业选择了“股票期权”的方式。(3)结论
美国经验证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股权激励尤其是股票期权制度被认为是美国新经济的推动器。
虽然对股票期权也有很多的反对意见,如期权使经理人员的收入增长过快,股票期权制度造成高级雇员与一般雇员的报酬差距过大,公司员工收入悬殊,可能增加公
司风险等问题。但从总体来看,股票期权制度还是切实可行的,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不能成为否定股票期权的原因,现在应该看到的是,在中国完善经理人市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股票期权制度能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人问题,提升企业价值,从而使股东和管理者获得双赢的局面,同时从美国的实践也可以看出,要顺利的推行股票期权,并且使股票期权真正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适当的政策环境,完善的监管机制和相应的税收优惠都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企业和管理层推行长期的股权激励。
(二)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 1.我国的股权激励进程
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的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与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相比,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建设进程相对迟缓,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可以把中国股权激励机制的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之前,我们称之为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企业在股权激励的实践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在原《公司法》禁止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并库存、原《证券法》不允许高管转让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的背景下,出现了上海仪电模式、武汉模式、贝岭模式、泰达模式与吴仪模式。
第二阶段为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后,我们称之为初级阶段。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本市场环境逐步得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日益规范,股权意识觉醒,市值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资本市场有效性不断提升,公司股价与业绩相关度加强,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为股权激励的实施铺平了道路。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更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操作规范,股权激励终于进入实际可操作阶段。截止2007年12月,已有47家上市公司通过董事会决议并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在激励模式方面,有36家上市公司采用了股票期权模式,9家上市公司采用了限制性股票模式,2家上市公司则分别采用了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相组合的模式。2.中捷股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在国内已经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中,中捷股份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和万科的限制性股票期权激励方案是被认为是最值得借鉴的案例,他们采用的激励方式,也是证监会试行办法中重点提出的两种常用的激励工具,下面,本文以中捷股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来说明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
中捷股份股权激励计划是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以来第一例获得批准的股权激励方案,因此,该方案最大特点是在政策的指引下更加规范,开创了国内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模式。该方案的获批,也表明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寻求更规范、更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对市场参与者的吸引力。(1)主体方案
授予激励对象510万份股票期权,占激励计划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3.71%;股票来源为中捷股份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510万股中捷股份股票。方案获批准后即授予给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6.95元,确定方法为:行权价格取下述两个价格中的较高者上浮5%,即6.59元[6.28*(1+5%)]。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中捷股份股票收盘价(6.28元)。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中捷股份股票平均收盘价(5.94元)。
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为5年。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在授权日后的第二年的行权数量不得超过其获授股票期权总量的80%,当年未行权的股票期权可在以后年代行权;其余20%的股票期权可以在获授股票期权后的第三年开始行权。
激励对象必须满足:中捷股份上一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中捷股份上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2)分析
开创了激励股票的新来源。中捷股份激励计划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510万股中捷股份股票,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对中捷股份而言是一次小规模的股权融资,对激励对象而言获得了一份期权,即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有获得中捷股份股票的权利,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激励对象的经营积极性,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行权价格的确定更加市场化。中捷股份的定价依据是在市价基础上适当上浮,其采用激励草案公布前一天和前三十天市价孰高并适当上浮的定价方式,既保证了行权价格更加市场化,又避免了因信息走漏对某一天股价的可能影响。
稳定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中捷股份将股权激励中的期权行权条件与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紧密捆绑,未来三年清晰地业绩增长轨迹有效消除了市场对其发展的不确定性担忧,形成大股东、管理层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的高度一致。
杜绝利润操纵空间。中捷股份明确,激励对象获授股票期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根据《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激励对象上一绩效考核合格;中捷股份上一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中捷股份上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事实上,中捷股份是要求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和净利润孰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
计算依据,且该指标不得低于10%,这就消除了管理层通过调节非经常性损益操控利润的可能。
充分考虑到管理层短期业绩可能达不到行权条件的情况。方案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管理层短期业绩可能达不到的行权条件,因此特别放宽了一年的时间,如果在第二年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依然可以行权;在行权日内可以多次行权,从而大大减轻了激励对象短时间内的资金压力。(3)结论
从以上的方案介绍及分析可以看出,中捷股份的激励方案是成功的,极具有代表意义的,其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重点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计算净资产收益率的依据,鼓励以两者孰低者作为计算依据,这些都更具合理性。从其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来分析,该方案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则更应归结于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监管部门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但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大背景来看,中国证监会出台股权激励的试行办法,虽然使股权激励作为核心的长期激励方式在中国终于有了规范的运作,但是许多企业在计划实行股权激励方案时仍遇到诸多的障碍,这些问题令人深思,因此分析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显得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使股权激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长期以来,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许多企业在股权激励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据统计,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有近100家正在或已经实施了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计划。由于股权激励计划自身存在的复杂性,我国企业在股权激励的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股权激励机制是协调经营管理人员与股东权益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对经营者实施长期激励约束的有效手段。但是股票期权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创新机制,由于处在探索阶段和国内相关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的证券市场。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只有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股票期权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处于低效状态,对企业的信息反应比较弱使得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经理人员的评价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会出现绩优公司的股票价值低,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获利很少;而亏损或薄利公司的股价反而由于投机炒作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处于很高的价位,获利丰厚,此时,股票期权大大降低了其激励作用,执行中极易出现扭曲现象。
(2)没有发育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确立,在经理人的选拔中市场作用比较小,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经理不是由市场来筛选,而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任命,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从而使经理人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这种形式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目的之一是发挥竞争优势,让市场为公司选择经理的作用也就变得缺乏实质性意义了。(3)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整套赖以指导、控制公司以及运作的机制与规则。作为一种长效型激励制度的股票期权也必须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在我国公司治理问题仍很突出,不利于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4)相关税收规定的缺失。从国际上来看,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和个人往往能够享受税收优惠,中国目前的税收规定并未对股票期权计划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相应地降低雇员的股票期权收入,因此不利于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
(5)缺乏公平的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股价与业绩相联系是股票期权的设计原则理,但股价的涨跌并不都与业绩成绝对的正相关关系,这就引发获授人对公平的质疑。
(二)相关建议
(1)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广泛推行的基本前提,只有有效的期权市场能够正确反应企业业绩和公司经营成果,给投资者提供正确有益的信息。
(2)加快建设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议从制度上承认经理人的功能和地位,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改革企业经营者的选拔、聘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决定人力资源价值的重大作用,最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3)尽快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通过逐步减持国有股,改变国有股占绝对控股的状态;其次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薪酬委员会,负责制定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经营者激励方案,保证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决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最后,应当限制董事会成员中经理人员兼任的比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4)制定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应加紧对股票期权税收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现有税收政策做相应的调整,保证激励过程的公平和效率。
(5)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加强非股票价格方面的考核指标,如采用某种股票指数作为考核标准,只有公司的利润率超过公司指数增长率时,经理人员才可以获得股权激励。
总 结
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实施得好,能使公司和高管形成双赢的局面,实施不好,可能演变为公司高管们“自肥计划”和“自得其乐”的盛宴,股权激励也不是公司治理的“灵丹妙药”,操作进程中的监管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总之,无论从有利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现实需要,还是从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股权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如果国内企业根据其自身条件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建设,政府等相关机构积极推广营造适宜的环境,借鉴国外股票期权经验教训,中国的股权激励必然能够有效地实施,能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峰.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2]徐培江.浅析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企业管理,2008.8.[3]杨华、陈晓升.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理论、法规与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
[4]陈游.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8).[5]虎岩.试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外部环境建设——基于两个典型案例的解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6]彩才.论股权激励的正当性及其偏失.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7]邱静.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研究.经管空间,2008.1.[8]朱永华.股权激励中的投资机会.财智.视点,2008.[9]王超、杨红艳.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思考.财会通讯,2007(4).[10]王磊.浅析股权激励机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陈文.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法律事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2]郭福春.股权激励机制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13]苏武康.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14]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实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5]王清.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设计.南方经济,2001.[16]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7]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8]朗朗.股权激励走近上市公司.上海证券报,1999.8.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月,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我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会计学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事。
同时,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管理学系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外,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河南财经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添加了绚丽的色彩,感谢管理学系05级会计学专业全体同学的帮助和勉励,同窗之情,将使我永生难忘!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
论文的终结,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并不是我的学习生活就此结束,学无止境,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