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本科-新建本科院校之和谐校园论
【摘要】“和谐校园”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的院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提高高校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构建和谐的校园,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达成共识。
【关键词】新建高校;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虽然孔子最初把这一思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但今天看来,“和而不同”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孔子之后的孟子更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在更深层次上再次体现出“和”是人类各种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追求。百年来,北京大学遵循蔡元培校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宗旨,形成了“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校园文化内核。90多年来,清华校长梅贻琦更注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清华著名教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人更是倡导汇通中西、汇通古今、贯通文理的治学精神,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内核。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涉及和谐的重要性,而在新建的本科院校中更是如此。本文拟从新筹建的本科院校特殊性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这两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方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
1.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不同”求存。校园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但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即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校园精神特质。一方面,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通常坚持其逐步形成的本土性、地域性、排他性,也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这种个性特征,才形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造就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即校园文化有自己的明确的规范性和严密的系统性,有其特殊的内在发展规律,虽然有时会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和对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相对的“不同”是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校园文化个性特征的“不同”,尊重这些特征,是良性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2.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和”求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本质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总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主导方向总受社会主流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必然会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就发展过程而言,“高校校园文化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初期繁荣、冷静反思和常态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演进过程都遵循着一种共同的规律,即从内容层次单一向内容体系丰富转变,从机制的不完善向机制的完善发展。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校园文化正从分散走向整体繁荣,由孤立走向融合,由封闭走向开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和重构。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及内涵
1.本科院校的扩建理由及教育目的。如果必须给本科大学教育指定一个实用的目的,那么可以说它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单就纯粹地传授知识而言,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学习软件的制作使用,大学似乎已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事实却是建立大学的推动力增强了,而这种推动力又恰是高科技的发展。如今进步快的国家都是大学兴旺发达的国家,这是事实。那么大学存在和扩张的理由何在呢?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师生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种教育使他能够在任何社会安身,他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何时保持沉默,他能够与人交谈,也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有人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人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牌清醒的状态,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观念。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1页)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在于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教师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他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一样,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3.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任务。首先是必要的建筑设施、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分工,大学组织的改造和权力分配、以及职权行使等等;其次是重新标举大学的力量和观念。
这两项任务不能相提并论,而只能同时并举。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是首要的任务,反思大学本身所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是任何人和计划都不可能填补的,而只有通过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亲在反映出来。大学的组织机构只能为此提供机构,但其特点并不会从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否则,一味扩校并校,可能导致在大学组织的移植过程中,大学名称虽然保住了,而大学却走向了真正的毁灭。一方面进行大学组织和建设的外部改造,另一方面进行为赢得大学观念新形态的思维方式的内在转变。单纯以课程来实现知识的供给那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同样的,单纯的观念玄思也将造成乌托邦式的狂热。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大学的命运。
三、和谐校园的实质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和谐”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和途径,基本一致却又并不千篇一律;其中的“不同”是指承认事物的差异和个性,体现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样式与模式等的多样性。可以说,校园文化“异中求同,和谐有序”的本质就是其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二者构成辨证统一关系。没有个性差异就没有和谐;“和”要求新建高校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本质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继承与宽容,互动与兼容的态度,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N].人民日报,200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本科-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本科-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找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体育教师们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高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各高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构建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具有民族传统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为主线,进一步整体优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
(二)社会适应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社会化理念是根据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需要这一规律提出的“体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确立社会化的理念,就是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要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高级人才的基地,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要的人才库。
(三)一专多能性原则
一专多能的原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就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延长专项的训练时间,重点保证专项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在课程中还组织开设一些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知识创新的课程体系,为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
(四)柔性原则
柔性原则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社会需求在宽口径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主辅修、第二学位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三、对策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高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二)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三)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高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学生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汽车驾驶、外语口语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据调查,我国即将毕业的2007级学生中,有6%的已经拿到了驾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使更多的武术毕业生掌握了驾驶技术,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竞争性。另外据报道,越来越多的武术本科毕业生向国外发展。学生趁着在校阶段,掌握一门外语,无疑是增加未来就业和职业竞争的砝码。
(六)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公益广告之和谐校园
公益广告策划书
广告主题:和谐校园就在你我之间
广告目的:1.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个简单的动作亦能流露和谐;
2.展示同辈教育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环境亦能创造和谐;
3.展示校园内的和谐气息,每个人都可以奉献出一份力量。
背景简介:当代大学生既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后备军。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丰功伟绩,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和肩负的责任。
宣传重点:1.校园里的一个简单动作,都是在为营造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2.和谐校园,你我共建。
广告目标对象:校园同学
使用场合:广播传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
实施方案:电视广告
场景1: 一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到教学楼走廊,看到垃圾桶上面有一个饮料盒。这位同学走过去,将这个饮料盒轻轻地放入垃圾桶中,再离开了。-----和谐,就是多做一点„ 场景2: 一位女同学在图书馆里,踮着脚去拿一本想看的却在高层书架上的书。这时正巧旁边有一位高个子的男同学走过来,伸着手臂,就帮她把书拿下来。-----和谐,就是举手之劳„
场景3: 许多同学正在操场上打篮球,但一不小心,球跳到外面过道上去了,这是恰好有一位同学走过,这位同学带着笑容轻轻地捡起球,传给他们,再离开了。-----和谐,就是球场上简单的笑容„
场景4: 在教室里,一位同学叫上另一位同学一起离开,坐在后一排的同学也打算收拾好自己的书本离开时,看到前排座位下面有一个笔记本,这位同学就马上拿上笔记本,叫住已走在门口同学,并追上去把笔记本交给他。-----和谐,就是追出去的一小段距离„ 场景5: 先是一位同学在宿舍走廊墙上贴了一张招领启事。切换画面到,另一位同学正在打电话路过,看到了一张纸掉在地上,弯下腰捡起来,是一张招领启事,就停下脚步,把它再一次好好地贴在墙上,最后再离开。-----和谐,就是一次弯腰,一份细心„
场景6:上面出场的动作主动者,每人切一个画面,并说一句:“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第四篇:自我鉴定《弟子之大学(本科)》
毕业生自我鉴定之
弟子之大学(本科)
——陈名扬
弟子自六岁入学来,克勤功业,自我警砺,未尝一日忘修学之事;童年留守在家,父母在外,爷爷陪伴,朝夕劝勉,未尝一日忘报恩之心;近世开国,放眼全球,内存民族之魂,外化同我之邦,未尝一日忘匹夫之责。
小学六年培基,中学六年奋强,大学四年格物。入大学之初,弟子作新生讲演,申学长毛泽东言“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昔乃慷慨,其气畅达。时光星转,四春已度,反思自我:读书储能,所为何事?世间多有好为经济者,但不知经济之所以为经济也。
大学四年,同窗多有所虑若下:上课查堂、点到否;期末重点划了否;兼职工作赚了否;饮食起居时尚否。大抵消费主义感官享受,所谓欲望机器之制也。现代性资本主义的年代,人性跌宕,上不俾补缺漏、嘉纳雅言,下未审慎明辨、随波逐流。葛洪《抱朴子》言“经国济民”者,世所诚戒哉!
弟子初入学园,本欲结社自立,邀同道以讲谈国事,效法新民学会之例。后因缘入一师学习毛泽东协会、国学会和青年协会三社团,乃共耕耘。得一二贤友,通一二路径,探幽取真,辩疑析理。非向学不足以图强,非猛进不足以自造。
学习毛泽东协会者,马克思主义社团也。其宗旨在于“改造自我与世界”,其修身标准是“知耻公诚,勤俭雄朴”。弟子读马恩毛著作,知近现代阶级的斗争,明矛盾方向转移之理,净心于服务人民。后有诸同志推选,任会长一职半载。而后数年,常有参加。
国学会者,传承民族传统的精髓也。念吾国,在于一个“仁”字,念吾侪,在于一个“诚”字。自儒世文明断裂来,民族的根本不断冲击。所谓乱象丛生者,不效法祖宗先贤圣迹也。古来大学八条目者,明德致知,修齐治平,日日励警也。
青年协会者,讲演与交友也。希腊罗马,注重修辞之术,古今善辩,即隆声名。弟子知木讷多智,巧言多盲,本应培植刚毅之性。但世俗多非礼,反以世道还以世身,故入此会,修己之言论,变己之素颜。尚能辩后静思,笃于本朴之初。
若夫日本、欧美,大学之道,在于批判。学之于师,习之以术,罗之以原料,出之以文化。吾在大学,本科所立,汉语言文学。主习课程,以语言学与文学为大类,其支脉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深化弟子体系者,文哲学、语言学是也。
始先生讲课,弟子详听,而后别选精粗,发疑其中。再者,弟子又为师范生,学分中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及教学法等课程。虽面向中小学,但四年沐浴,亦有感化于教育之艰难,明世界教育之重任。
自大二始,弟子常喜自修。入图书馆仿若幼孩含乳,吮吸兴奋不已。自修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等科目。其初,未有引路,只知哲学者,万物之理所蕴也,故读哲学。网络公开课看吉大孙师正聿《哲学通论》,始有入门。后读《东方哲学简史》及《剑桥插图宗教史》等,渐入佳境,能与之心。
各科目之哲学,若文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为弟子第一读之书。慢目细忖,不求速进。但知学术规模之后,亦有所激进、焦虑,无日不发奋。惟奈俗世不可避,及智行愚钝之处多,故增进稍缓。延及大三,全面更新,以历史为主线,溯源世界各种形态的面貌,有所进步。
弟子自幼喜历史与文学,读《水浒》而厌宋江,读《西游》则效行者,叹林冲之可惜,慕孔明之忠志。大二读霍布斯鲍姆系列史书,又看年鉴学派相关著述,才知昔日史学素材与认知之陈旧,乃知求新。于大三立定读研志向,春秋相替,竹窗风雨,潜自修室已两年矣。
然而,学术未有大精进,智识未有大长进,非自菲薄,是实践少故。因此,弟子便于本科寒暑假,组织参与若干社会之实践。赴小岗村,知其兴败;徐州怀古,独怆然下;上洛帝京,利弊有知;贵州深山,扶助支教;株洲工业,国企改制;韶山故里,明其国魂。癸巳年末,又赴春城,讲武堂博物馆、“一·二一”纪念地以及云南“八·二三”等,大有补益。
弟子交友审慎,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故本科四年,大抵与同道切磋,避开旁芜。与同道齐心向学,互相勉励,亦为研究生阶段之所求。同窗日见,识有等差,有所规避,虽时有减雄朴,但总得增通明。
马克思氏云:“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乃弟子之座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乃封建治世之贤臣。但问吾侪以何面目立定于二十一世纪而不悔?修学储能,入能常伴清凉;改造世界,出能服务大众。心有高风,丽泽自从,从今而后,当愈奋催。
第五篇:大学毕业论文之德育论文(定稿)
珍惜现在 拥抱明天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的艰苦奋斗和寒窗生活,我们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家长、亲戚和朋友给了我们殷切的希望;同时,社会把我们大学生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给我们寄予了重任。作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我们究竟还应该不应该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我觉得是对当代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而又审慎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上,令我最自豪的事情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我顺利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感觉就象在自己的生命上添上了神圣的一笔,转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在督促我,在时时刻刻的检查我,让我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是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不会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少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这几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同样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一)大学生活中的第一主题——学习
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经历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一次失败的高考以及一年复课的辛酸终于如愿考进一所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河北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尽快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迅速进入一门新的学科并较好的掌握这门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的进一步修习或者从事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论文,论文作为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考察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更加深了我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的认识,大量的阅读相关的文献也使得我受益匪浅。在大学的四年中,我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只是书本上所注解的段段句句,在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身上有时能学到更多。因此,学习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里面,它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二)我的人格品行的培养
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其中代尔〃卡耐基的处世哲学著作《人性的缺点》对我的人格的建立和提高我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帮助最大。我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和同学友好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尊重师长,和老师们建立深厚的情谊。并坚信助人是快乐之本。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顺风顺水,扬帆畅行。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四年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四年来,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原本沉默寡言的我认识到与人交流是一件让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到快乐的事情。此外,还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担任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的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学院的会议,传达学院的指示,组织班级内部的活动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虽然有时会对繁重的活动感到疲倦,但更多的时候是对从频繁的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感到欣喜。
人生不是一次彩排,不会有重来的机会,所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没有人知道自己生命的长短,没有人知道明天等待自己的是幸运还是灾难。所以我们只能抱着感恩的心态去充实每一个今天。生命的尺度不是寿命的长短,而是一生中有过多少激动人心的时刻。懂得充实就会更加珍惜,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亲情。懂得珍惜就会明白母亲的唠叨是关心,懂得珍惜就会了解父亲的责备是担心。懂得珍惜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