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

时间:2019-05-13 11: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

第一篇:【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

【标题】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 顾城??诗歌??人生??悲剧??自然??童话 业】中文 【正文】

【作者】杨正顺

【关键词】?

【指导老师】梁平

专1993年10月8日,顾城作出了让世人惊跳的举动,杀妻自缢。当这噩耗自激流岛传遍海内外文化界时,人们对他以及与他相关现象褒贬不一,昔日的“童话诗人”也许成了凶残的杀人恶魔,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隐痛。无论是偶然也好,还是必然也好,事实毕竟是事实。顾城用斧子给人们劈下了一个叹号,结束了他的童话幻境,震惊了世界,同时,也给人们划下了重重的问号。顾城为什么要杀妻?顾城为什么要自缢?顾城为什么在后期选择了激流岛?在这个文化扩张的时代,顾城事件毋庸置疑地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文化媒体的关键词。这一事件的传递过程难免有所衍生、变异,从而这过程中就渗入了质变的非客观的文化语境层次。由顾城事件带来的文化语境虽不乏对顾城现象作入里的解析,但表层的感性色彩多于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难以公允。顾城死了12年有余,我们不能偏颇地从伦理、道德、法律上来审视这一现象,尽可能地少一份冲动和茫然,多一份理智和清醒,不至于无法言说的尴尬。“一切血迹都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变得黯淡和冰凉,而诗人留下的诗作却作一种固化的精神产品继续延伸着诗人的精神生命”〔1〕。顾城,以诗歌为生命,以生命为诗歌,这也可看作是他诗歌人生的悲剧的必然性。

一?、“自然的我”

???“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2〕,两岁时就发明了一种近乎鸟叫的语言,六七岁时,自己口授,姐姐顾乡执笔,写下了“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和姐姐呵/等得爸爸回来了”这样只限于顺口溜式的押韵诗,在其父亲顾工的单位里还引起了一点小轰动。顾城说自己真正有诗歌感觉是在读小学时,看见“塔松绿汪汪的,枝叶上挂满亮闪闪的雨滴”时。十一二岁时,顾城的童稚心灵里有了“自然”这一表象,许多时候沉迷于大自然世界里,甚至法布尔的《昆虫记》使得他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狂热的昆虫爱好者”。在当时文化语境下,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语言。他梦中浮动的是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大自然把他引入了无限神奇的世界,这为他往后的童话世界铺就了坚硬的基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怀着无奈的心绪,1969年顾城与父亲被下放到山东东北农场火道村。顾城本以为无奈中能够走到昆虫中去,然而眼前出现的是“暗色的茅顶、土墙和漫无边际的碱滩”。“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时才会有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也才能找到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堂”〔3〕。顾城没能上学,没能去研究昆虫,然而改造成了放猪者和拾柴者,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4〕。在下放期间,碱滩上划下了《生命幻想曲》、《怀念》、《铭言》、《割草谣》、《找寻》、《无名的小花》、《我赞美世界》等等让人憧憬、向往的童话世界,大自然的气息扑鼻而来。顾城同情路边孤寂的小花,把这期间写的新诗自编成诗集《无名的小花》,由于喜爱古诗、古典文学,还自编了一册格律体诗《白云梦》。当然,在那凄清的荒滩,顾城与父亲只有在猪棚对诗取乐,那时的读者只有土灶的火焰,许多诗歌随稻草化为了灰烬。

?在下放长达五年的艰辛历程中,顾城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提升了他的审美直觉捕捉能力,透过大自然光和影的奇妙变化,顾城窥见了生命的另一重自由境界;大自然从而同化于他的心理结构,成为他内在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冰柱碎成晶亮亮的一片,雪水映照着深蓝色的苍穹,紫色绿色的小草在路边微笑,大雁和野鸽的鸣叫声充彻整个荒原„„顾城的灵魂何尝不为之溶化呢?这一溶化就成了诗。

?文学,是一个神奇的精神领域。顾城立足大自然,凭着幻想和纯美之爱,打开了诗歌这扇门。顾城局限于大自然的审美体验的心理定势,其诗洋溢着唯灵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审美意识源于自然,也就构成了他的原初童话意识。

?文学世界是人为主体与客观世界(自然、社会、人以及自我)之间错综复杂的审美关系结构而构成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在顾城认知、把握文学世界时,自然作为大部分的审美心理结构,支撑着他的诗歌创作内驱力。自然是顾城在审美实践中人化了的自然,是以主体认知与感知的方式来充分展现主体认识的自然。

顾城一直追求一个纯粹、简单的田园世界。他想要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世界,一个与尘俗世界相对立的“天国”。他生活在疼痛、贫乏而动荡的年代,少年时期在碱滩度过,苦难的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无言以对的。顾城是一个富有幻想质的孩子,在寂寥的大自然中与外界社会失去了联系,在他的审美理想中,自然是富有诗趣和美的。他以稚嫩的心眼,纯情般地触动自然的每一根神经,怀着感恩的心,用朴实、明净的诗回报自然。他以独特的审美价值来回于自我与自然之间,是自然教会他写诗,他也永远感谢自然。生命与自然应该有一种感应。这也就在顾城潜意识中,寻觅一方没有污染的净土来建自己的诗歌牧场,是必然的心理效应。

自然,作为顾城早期诗歌创作的内核,有着不可忽略的场性效应。顾城沉浸在审美创作的境界中,自然与自我相拥,他“像青草一样呼吸”,他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在自然的律动中,他的脚步声如同一支歌,生命也如同白云一样展开。“时间带来死亡,也为人带来生命”,顾城凭着自己的悟性和灵感,运生出一种生命意识、死亡意识。

早在五岁时,顾城就和梁小斌那样恐惧、惊怕着那“雪白的墙”,“那时候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可能要死,但是我没想到我要死,我知道人死了要变成一种灰,白色的,我想到这灰烬离我这么近。我看着白色的墙,心里忽然有种空虚的感觉,好象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我是要死的,第一次看见离我这么近„„”〔5〕。在幼小的心灵里,有着惊骨悚然的死亡意识,历史动荡的黑暗中,赋予了顾城心灵创痛,深沉、颓废的情绪以及恐慌的生命意识植入了本该嫩绿、年轻的童年经验里。法布尔的《昆虫记》曾打动了顾城,“它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欢迎它,石头是摇篮”。一些虫子在岩石中间顽强地求存,有的被阳光晒死,有少数活下来,变成了飞虫,飞走了。这仿佛是世间的人们在死神的追踪下本能地挣扎,小小的顾城感受到死亡和命运的逻辑演绎。

顾城在童年经历中,在草丛中悉听蟋蟀的歌声,一个小虫子的生命就是一支歌曲。可见,顾城在自己的自然情怀下,是何等痴迷而固执,有着堂吉?诃德式的意念。“文革”初期,他就想“躲开人类的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籁的世界。这个天籁世界一直在他的心理机制里演化成浓郁的自然情结。他在自我世界旅行,用孩童的纯银般的声音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用一首《生命幻想曲》建造了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奠定了他以后创作的大致方向。在顾城的童话天国,自然表象和自我达到了异质同构的境界。凭着他的天赋,敏锐地捕捉到了“幻想曲”的节奏,也寻到了实现这种可能的审美把握方式――“大自然给了他诗的语言”。《生命幻想曲》成了他早期有代表性的诗作,审美个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以纯真而奇幻的心感应着人类在文革时代的沉痛反思,渴望真善美,形成了顾城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占据着顾城的主导创作风格,规范着他以后的审美实践。这个审美范式下的先验内容注定将会艰难跋涉,并以一种箴戒、召唤、启悟的抒情情调无限地逼近他的精神世界,甚至现实生活。

顾城在现实生活以及诗歌创作中,偏爱于自然,对自由无羁的异类、纯净无暇的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和向往。由是他在更多的时间里将自己完全地封闭起来,并在心中精心而又无意识地营造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童话世界。在虚幻的童话世界,没有真实,唯有虚幻;没有凶恶,唯有善良,而顾城则在自己营造的温房做着浆果一样的梦,然而生活毕竟是生活,无情的现实生活冲撞着顾城童话似的梦。社会生活的反自然的城市生活在不断地削弱和扭曲人的天性,横流的物欲使人性之光变得越来越暗淡、微弱,几乎趋于熄灭。

顾城从小就显现出了孤僻、自卑、内敛的心理,“堂吉?诃德式的性格:不太合乎潮流的好心?、勇敢和在根本愿望上的不屈服”〔6〕。他的诗“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显示了早期他心中已雕塑出了自我意识的雏形,在自然中他是主角,张扬着主体意识。只有沉浸在梦幻世界里,顾城才能获得温暖纯净的抚慰,解放自己倍受现实生存原则压抑的心灵,使梦想的非理性激情得以尽情释放。然而,悲剧的序幕已经在黑暗中不知不觉地拉开了。

二、“文化的我”

1974年夏天,顾城父子被允许回北京。“强大的社会风向我吹来,听天由命的薄帆破碎了”,顾城怀着一种幼稚的责任感,到街道服务所里拼命地干活,当过木工、油工、钳工、壮工,“他狂热地劳动着,好象真正成了枚万能螺丝钉”〔7〕。用顾城自己的话说,“为了生存,为了艺术,我走向城市”〔8〕。回到城市的顾城,凭着往前冲的精神,为所欲为,开始面对大社会,探求真理,在众多的书籍里吮吸精神营养,试着与外界讲和。有一天,他接触到与他写的《无名的小花》相似的诗,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那块净土。

他开始投稿,脚步迈向了现实中的大世界,与当时崛起的朦胧诗接轨,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朦胧诗崛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人们以反叛形象出现于诗坛,既有对荒谬现实和专制暴力的反叛,也有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写作的反叛。他们以愤怒的呼喊,无情的控诉,沉重的反思,成为“文革”末期的“异端”,成为新时代来临之前的思想启蒙者。顾城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诗歌中着意于给被专政践踏、损害、侮辱的芸芸众生提供温暖的情感抚慰,象一个人性修补者而立身于诗坛。当其他的朦胧诗人都在忙于揭开社会的伤疤,控诉“文革”给生存个体带来的深重灾难,意欲彻底颠覆过去的意识形态话语时,他却思索着怎样修补被文革十年践踏、摧毁贻尽的创作忧愁。他也继续张扬“自我”,理想色彩上的“自我”。“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仍然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口吻来传达审美理想,执着地以一颗似乎永远不大的心,醉心于乌托邦的童话抒写和自然描绘,专注地营构诗性而浪漫的精神世界,在“布满齿轮的城市”里,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承传上部分论及的“自然中的我”,顾城的“童年经验”对他这个时期审美创作的影响,愈是明显。在他的“童年经验”世界中,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对手,只是和父亲两个人,在远离人世的碱滩,自然成了他的伙伴、倾听者。他曾说,“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但进入城市的喧哗中,社会、文化则是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它毁灭和摧残自我与自然间的二元和谐的关系。城市一时间无法接纳他这个来自农村的城市人,当他对不可驾驭的社会话语恐惧到了尽头时,抗衡也就油然而生。他固执地信奉在他的诗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即使他的精神世界被现实世界挤得沉重起来,也要“去寻求相近的灵魂,/因为我的年龄”。

顾城生活在混浊的尘世,仍没有改变他的追求,对自己、对世界、对诗,采取一贯的态度。他承认自己身上有种堂吉?诃德的意念,老向着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高喊前进,这种堂吉?诃德精神依然是他城市生活的精神动力。虽然,有朋友为他做了心理测试后警告他要小心发疯,可顾城的心理结构中,存在偏执、绝对的不良的元素起作用。他也承认自己一直在走各种极端。在悲剧的历程中,他无法力转命运,更不会宽恕自己。

疏离和歌吟虽是一种逃逸,但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重生的有效方式呢?由这种对自然美的强烈眷念而产生的,便是对归隐的渴望。在诗作中,顾城尽情地唱着自己的“回归之歌”,希望回到“史前的寂寞”,做着“穷居而野处”,“坐茂树以终日”的精神隐士,以“心斋”、“坐望”的静悟方式在“非人间”里实现无忧无虑的精神超脱。他说“我喜欢古诗,刻满花纹的古建筑,殷商时代的铜器,我喜欢屈原、李白、李贺、李煜,喜欢《庄子》的气度,《三国》的恢宏无情,《红楼梦》中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9〕。古建筑、古铜器令人肃目的凝重庄严,古圣先贤浓重的忧伤气质,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愤世嫉俗的情怀,不受羁绊、放浪形骸的心性,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空幻意识,都深深濡染着他,都是他寂寞精神的无声伴侣,都是他构筑与世隔绝的精神世界的秦砖汉瓦,

第二篇: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

[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 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苏 然(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 要: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世界已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诗歌和生活的理念,他带着这种思想理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演绎了他另类的人生,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本文通过顾城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来分析诗人“童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关键词: 顾城;童话世界;诗歌;死亡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10)12-0058-02

顾城因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充满童话的纯真与幻想而被冠以“童话诗人”的雅号。童话不仅存在于他的诗歌之中,而是有一个“童话世界”建立在诗人的大脑及心里,为了追求、描绘这个“童话世界”,诗人有异于常人地安排了自己的生活、爱情,甚至是选择了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及妻子的生命。“童话世界”的意识严重影响了顾城的生活,同时也引导了他的整个生命轨迹。

一、童年:童话世界的坟墓

曾有人说,如果一个人15岁以前认为这个世界是缺憾的,那么他未免深沉得可怕,但如果一个人50岁以后还认为世界是完美的,那他未免幼稚得可笑。人的思想观念是和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童没有经历过灾难,所以他们天真烂漫、心无尘埃,但若是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让孩子的眼睛看到一些残忍、丑陋的现象,那就要另当别论了,童年的记忆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顾城七八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诗歌的天赋,也表现了孩童特有的的天真烂漫,他写的诗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也因为有着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也有更加强烈的敏感和不适。那是“文革”初期,他们家楼下经常有为大字报而起的纷争,一个人被几个人围拢,死死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里向外看,后来他很害怕便不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从这里来联系顾城后来去新西兰激流岛过隐居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顾城自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童年本来就是色彩斑斓的,花草散发清香,蝴蝶翩跹起舞,然而当这童话世界还没有完全展开时,“文革”就卷着沙尘石砾残忍地吹过来了。于是八岁孩子稚嫩的瞳仁看到了邪恶与丑陋,清澈的眸子自此蒙上了一层恐惧的尘埃。十二岁的顾城辍学跟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去农村养猪,自此他告别了学校,也告别了充满彩色晕圈的童年。

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构筑童话世界的基石,而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激不起人们对童话世界的丝毫幻想。顾城的童年是忧伤的,是缺憾的,而童话世界则是他当时做了一半的梦。成年后的他曾决心用他自己的生命为孩子建造一个乐园,好让他们相信太阳,相信未来,社会文化论文《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分享好文◆如此看来顾城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童年的不愉快记忆并没有让他失掉对生活的信心而憎恶社会,而是促使他在成年后极力去弥补心里留下的很大的缺憾,所以他的大量诗歌作品都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做那一个个彩色的梦。

二、诗歌:童话世界的舞台

如果说八岁的顾城是用眼睛写诗,那成年后的顾城则是在用幻想写诗。这时的他更像一个导演兼编剧。同样是用心在感受,同样是感情的真实流露,然而他已有了更好的技术和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用诗来展示他的童话世界。童话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在诗的舞台上拉开帷幕,而他自己又可以扮演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为这舞台上的主角,去演绎童年的精彩。他在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自诩为一个任性的孩子,表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洁,与世无争的自然状态。“任性”是孩子的最大特点,·58·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23 No.12December 2010“任”的是自然的天性,“任”的是天真无邪的特性。孩子的世界由彩色蜡笔、天空、树叶、羽毛、苹果这样清丽的事物组成,它们代表轻松、愉悦和无忧无虑„„诗中还提到了懵懂的爱情,是少年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转头去”。

他有追求,同时有些胆怯,散发着青苹果般淡淡的香味。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结尾道出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幻想,他们没有责任也就没有压力和束缚。顾城渴望成为一个孩子,而只有在诗歌中他可以。而他的另一首诗———《生日》则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彩画,一个孩子满怀欣喜地把花籽装进了因生日而获得的钱夹里,虽然只是花籽,但我们已然能看到那娇艳的花朵,闻到那芬芳的花香了。“我没有钱,也不喜欢那些乏味的分币”,这世上也只有孩子会认为钱币是乏味的了,“我不要钱,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他们的生日”。在孩子的眼里,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美妙的,所以花籽比钱币要可爱得多,因为它能绽放美丽。在现实中诗人生活窘迫,为金钱所累,而在诗歌中他可以如此潇洒和从容。

三、爱情:童话世界的支柱

一个人的童话世界是难以存在的,它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那就是顾城所爱的两个女人,妻子谢烨(又名雷米)和情人英儿(真名李英)。她们与顾城的爱情共同支撑了童话世界。

《英儿》这部长篇小说是顾城和谢烨共同创作的,全面展示了三人共同生活的童话世界,顾城是那世界里的国王,谢烨是王后,英儿则是唯一的妃子。三人和睦相处,生活平静而安逸,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的传奇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但因为有爱情支撑,一切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

顾城的童话世界能长期坚固地存在,要归功于他的妻子。谢烨,一个上海女孩,与顾城在火车上相识,后来相爱、结婚,而且她和顾城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幻想并富有才情,她是妻子,也是顾城的追随者和仰慕者。因为爱情她放弃了一切,执着地跟随他,忍受顾城的专制,压抑作为女孩的爱美天性,甚至放弃了作母亲的权利而只作妻子。顾城缺乏起码的生活能力,没有谢烨就没有顾城的生活,而没有爱情就没有顾城的童话世界。

英儿是顾城公开的情人,对顾城来说谢烨是可敬的,他依赖她;而英儿是可爱的,他依恋她。她给了他更多的激情和幻想,给了他创作灵感和童话世界的构筑材料,他的喜怒常因她而起。三人的关系是公开透明的,因为爱情,没有嫉妒,没有仇怨,他们和平共处。因为爱情,顾城做了童话世界里的国王。

四、世俗:童话世界的魔鬼

只要活着的人就无法避免世俗,虽然顾城已经极力逃避了。当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社会主流文化也发生重大变化,文人的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甚至走到了边缘。由于这种变化,1980年顾城失业,1988年远赴新西兰,再后来他逃避得很彻底,到激流岛上过起了原始生活。

第三篇:论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论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

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 邓宇 【摘 要】少年时代顾城就开始写诗,歌唱自己的童心,这个主旋律在以后的创作中一直延续下来,因此,顾城有“童话诗人”之称。翻检顾城留下的大量诗作,可以看到贯穿尾首的风格,从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练、空灵幽远、神秘叵测,到后期的孩童心绪、稚儿语言、淡泊心境,都有着深深的“童话”印记。这种与众不同的童话印记使顾城及其创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显示出独特性与唯一性。本文从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着手,就这一特色的形成原因、组成元素、创作心理、艺术特点、具体表现、误区等方面作出简单分析。【关键词】顾城;诗歌;童话世界;灵性意识

与同时期的其他著名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不像北岛那样冷峻、深沉, 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 也不像舒婷那般人道、自尊,充满浪漫情调与奉献精神,他显得纤弱、机智、纯净,在众多的朦胧诗派诗人当中,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的和人格的独特性。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 80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虽然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被读出了政治含义,他的《远与近》被读出了哲学含义并被人们作出了多种解释,但这都算不上是他真正的代表作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品。他的诗作都有着深深的童话印记,这种童话的印记不仅因把顾城和其他诗人明显地区别开来而显示出独特性,更因顾城在中国现代诗史上的地位而显示出惟一性。“童话诗人”是顾城的创作选择和追求目标,而这种选择和目标的建立是由他特殊的心理基质所决定的,他的心理基质对他的创作追求与诗歌美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顾城成为一个“童话诗人”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对作家进行研究的时候,“童年经验”常被研究者作为解剖作家的突破口。童年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而作家的创作经历反过来也或多或少地修正和补充了作家的童年经验,很多作家的“童年经验”本身就带有文学创作的痕迹,它既是作家解释创作动因的根据,也是作家对创作“血统”的验明正身。

既然经验是对以往经历的提取与升华,那么,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能清楚地显示出他的记忆情绪。从这个角度看顾城,可以看出他的情绪记忆是非常封闭的。这种封闭性首先表现在记忆的时间和空间上。他的记忆固执地停留在与父亲下放的那段时间和那个地点,其它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他从这段生活中提取经验,将其升华为艺术经历和创作经验,但以偏概全地把部分的、暂时的经历当作童年经历的全部,并因此给自己划定一种“成分”,则显示出他心理上的某种封闭特征。他的封闭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性还表现在与人类世界的隔绝。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没有朋友,也没有对手,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在远离人世的地方,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顾城从不与人争斗的怯懦性格,屈服于强力,害怕压力的处世态度,也许更能说明他精神上所受过的创伤。

记忆的封闭性使他有条件在有限的个人世界产生着不断的联想,那儿有着丰富的内容,精微的感知,浓烈的色彩,他把自己的天赋才华在这个狭窄的世界里泼洒得淋漓尽致。他的诗王国是他自己的独立王国,他在这个王国里延续着他童年的梦境时空内为自己营造一个与世无争,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富有传奇特色的童年生活。同时,他将童年经验与创作经验依附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一种错觉。就一个诗人而言,他是真实地生活在那个与世隔离的世界中的,他自身的气质和处世态度使他只能选择在这样的封闭的世界里作一个童话诗人。童年经验的影响使他无法长大成人,他只能以童话的方式讲述现实中的故事。

纵观顾城的一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方面,他是早熟的,在很小的年纪就有创作的意识;另一方面,当他在真正长大之后,却又一直用一种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其中我们能清楚看出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

此外,顾城对自然的超常感受和偏执的女性崇拜都影响着他的创作,使得他的诗歌着有着天然的气息及儿般的心理,也使得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童话王国。

同别的诗人相比,顾城的创作经历更多地显示出“自生自灭”的倾向,先天具有的天赋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完全是在心灵直觉的引导下开始了向诗王国的探索和进军的, 他对中外文化养分的吸收也完全出自于生命本能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顾城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开始作诗到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他创作的少年期,作品数量不多,内容较浅显,语言平易,明显看出是一个善于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1979—1986年为第二个阶段,这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比第一阶段有明显提高。诗歌高度凝练,看似平淡却不可解,活泼空灵而又含义幽远,有些诗已“成为一个绝对独立,绝对自由,比现世更纯粹,更不朽的宇宙。”1987—1993年为第三阶段,这是他出国以后的创作阶段,数量相对减少,语言向童稚回归,虽不乏优秀之作,但有时也显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和才情不足的窘困,作诗似乎漫不经心,却写出了生平第一本长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篇小说,以及话本和哲学著作。

也许由于在荒谬时代过早地剥夺了童年应有的生活所致,顾城格外迷恋童年的角色,不懈地追寻、精心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这一童话元素主要由以下元素构成:

一、唯美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城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真正的唯美诗人。他沿着安徒生的道路寻求,用孩子的眼睛寻找美,表现美。顾城的诗不像舒婷那样,以多少带些理性的情感来维护独立于污浊环境的精神家园,而是凭着还原人类的童真来生成一个未经污染的世界。这种唯美境界在顾城的诗里,表现为儿童们天真的感受,也表现为纯净的自然景观。例如他在《我是一座小城》构建着心中的圣地,那儿纯净自然,也是安静和谐的:“啊,我是一座小城,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则集中表现了对纯美世界的执意追求。在诗中,他偏执地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以构造一个美的世界。然而顾城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毕竟是从“黑夜”里带来的(《一代人》),它们事实上无法回避黑暗。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梦寐以求的“天国”无法不受“黑暗”和“灰色”的侵扰,而只能隐隐约约闪现在人心深处的若干亮色。为了向现实环境索回“我最初的记忆”(《梦境》),顾城才“任性”地营造童心般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纯美的世界,他追求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

二、梦幻的旋律

精神分析家指出:梦与童话极其相似,梦的象征及其讲述的心灵活动与童话往往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顾城的诗作似乎诠释了这一理论,它们仿佛以梦幻的动人旋律演绎的一个又一个童话。诗人将“白日梦”当作自己创作的圭臬:“我醒着,就梦见一切”(《领取》),坦言“我所有的花,都从梦中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来”(《来源》)。他的一千余首诗作中,几乎一半与梦有关。或者是完全是梦境分厘不差的原始纪录,或者是梦后的再加工,或者自一丝梦痕而繁衍,或者是梦象的另一种形式的转换,或者本身就是货真价实的白昼梦。信手拈来仅仅于梦为题的也够可观了:《梦》《梦想》《梦痕》《梦后》《梦园》《梦鸟》„„而那些隐藏在题目背后与内容紧密关联的梦境,梦幻,梦呓,梦想,梦语,梦象,更是五花八门。在顾城的童话王国里,梦既是污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达成,更是他的整个生存,因为只要少许进入双目凝视的出神状态,梦的游思,乃至整个梦的世界便会频频在诗人的心灵涌现,曲折地传达着诗人灵魂深处对纯真、美好、自由的呼唤。

诗人早期的梦,尽管经过精心的主观变形、组合,梦的生成还带着比较明显的线性思维逻辑——在定向集结的基础上,多是异置的,串联的,且以清新简洁的外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化形式最后导向比较明确的主题。它的叙述是传统的,浪漫式的,其表达手段常常是我梦、我梦到、我梦想的模式及其相应变奏,直接而明白,通过透明而姣美的意象中介,把读者迅速导向童话境界。后期的梦尽管更多融入了超现实主义成分,但意绪结构仍夹带着先前的“象征基因”:“你登上了,一颗心将沉没的巨轮/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它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将被打开/直到水手舱浮起清凉的火焰”(《方舟》)。

可以这么说,顾城正是以既远离现实又多少与现实“藕断丝连”的自足的梦幻的韵律谱写出他那浪漫神奇、迷离多彩的童话曲。

三、孩子式的“自我”

顾城的“自我”意识在朦胧诗派诗人中有着鲜明的特色,这是一个孩子的自我:早慧、纯洁、自信、执拗。这个“自我”与北岛、舒婷、江河的“自我”相比,也有着质的不同。北岛们的“人”的代称,是“人民”的代言;而顾城的“自我”从本质上只代表他自己。正是有了这一本质的不同,顾城和朦胧诗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说并非否认顾城的《一代人》等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就,恰恰相反,它说明了当顾城的个人的“自我”和时代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时,它的艺术创作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并产生轰动的影响。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具体而言,顾城的孩子式的自我,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到文化,最终到达更高境界自然的过程。

在诗歌创作的早期,顾城就有意识地寻找“自我”,在最初的寻找中,这个“自我”是一种自然的“自我”。它包括“天空、大地”,生活,“风雨、鲜花、草木和树木,鱼、鸟、昆虫和四脚蛇”,这个“自我”代表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希望和恐惧的方式。这个阶段表现出他“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这个个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这时他对“自我”的认识还只限于自然属性的一面。他在这个阶段的创作充满对生命的热爱,感情饱满热烈,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那时的创作是他在“对鸟、对世界、对自己说话”。

创作中期,顾城在现实的裹挟下渐次步入文化的“自我”,他写下了《一代人》《世界和我》等诗,从依附自然转向依附文化。这个阶段的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对社会的观察角度很明显地由孩子变成了成人,对自然的歌颂变成了对社会的批判。随后顾城开始了对人性异化的抗 争,而他并不是一个自觉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社会的参与只是一种机缘和巧合,从来不是一种使命,无论是做时代的歌手还是做斗士,他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只像个过客般地对社会与政治进行了短暂接触,便与时代主流分道扬镳了。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进入创作后期,顾城发现自己“寻找自我,对抗世界”都是在一个怪圈里旋转。他对文化和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从此放弃了对“我”的寻找,进入了“无为”的状态。他是这样说的:“我开始作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进入了这种状态的顾城,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进而,他的“无为”又发展成“不无为”,最终达到了无目的的境界。这个“无目的”的“我”并非意味着放弃自我,在顾城看来放弃自我与寻找自我都是对“自性”的放弃。寻找自我如“镜上涂色”,而放弃自我如“镜中之像”,只是外像的影子,两者均无自性可言。没有目的的“我”是一种自然境界,这种自然境界是指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他将这种状态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他这个时期的创作出现了色彩纷呈,形式各异的特点,有点荒诞怪异,有的平静淡泊,有的如梦中呓语,顾城这时已进入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自我”的实质是“不再寻找自我”。这个“自我”和宇宙共为一体,一切目的和结果让命运去安排, 让各种机缘去安排。任何事情, 都是出于自性。

顾城认为,东方的艺术精神就是“灵性意识”。他对“灵性意识”的解释是: “它的全体不是有、存在, 而是空灵, 一种心境下的自然关注, 与西方评论相比, 它更像目光和空气”, “灵性是一种关系: 人与人, 人与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天;它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种愿望选择方式的自如”。灵性意识对于顾城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的创作初期,就有人对他的创作冠以“唯灵浪漫主义”。其实,诗的魅力就在于它有一种近乎唯心的天赋灵感,如果说,唯美的境界、梦幻的旋律、孩子的自我顾城童话王国里美学的、哲学的、诗学的支柱,灵性意识则是他童话王国的艺术大梁。

顾城的灵性意识的产生主要汲取了东方文化的养分。从古代建筑、青铜器上他领略了东方艺术的精美和谐的养分。从古代建筑、青铜器上他领略了东方艺术的精美和谐, 从老子庄子和慧能那里他学到了“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 接得其诗魂。他认为传统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而是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的方法论, 更从屈原、李白、李贺、李煜这些他偏爱的诗人那里直一种关系,一种能力的结构,因此对传统最好的继承是创新, 创新“是传统生命力最好的证明”。同时,他也非常善于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西班牙诗人洛尔迦是他非常喜爱的诗人,后来,他又发现了更伟大的惠特曼, 对惠特曼的解读, 使顾城对外国诗歌的借鉴从外在的技巧、形式走向内在的本质。他从惠特曼的诗中领悟到: 灵魂可以在宇宙的大道上畅行无阻,在他后来的“无目的”的艺术主张和实践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顾城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贯通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自己的“灵性意识”的。这种“灵性意识”可以说是其诗歌的最大特点,正是因为“灵性意识”的存在,才造就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体来说,“灵性意识”在他的创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灵动的联想方式。

顾城称自己的联想方式有两种: 枝状联想与多所使用的简单直接的联想方式,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这是一种下意识潜意识的流动, 在他的诗中, 这种手法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 他还使用一些更复杂的联想方式, 即全息通感的形式, 如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那样, 努力去发现世界和人之间那些“最具象和最抽象, 最宏观和最微观的, 最易知的和最未知的联系, 而且还不断地改变这种联系”。他不断寻找感觉与感觉的相应, 沿着他想追随的感觉的线索, 进入到灵感境内, 在那里,一切的声、光、色、味都混合成一个世界, 诗人在那样的世界里才能捕捉得到诗的本质和诗的精华。

他在通感的基础上还使用另一种被他称为“广义的通感”的手法,这种通感不仅是知觉之间的转义的通感”的手法,这种通感不仅是知觉之间的转换,而且是“物体联系与心理联系的体现”,如“时间的马累倒了”,把时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间转换为具象的形体;“女佣的灵魂„„绝望地发芽”, 将抽象的观念性事物转化为动态形象。诗人完成这种转换不是靠理性逻辑和判断,也不靠分类、因果关系,而是凭着灵感在瞬间就完成了这种联系, 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了最佳的通感组合。

五、灵活的意象思维。

“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诗歌意象创作的历史” ,朦胧诗派的功劳之一就是恢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传统。舒婷的“橡树”,梁小斌的“钥匙”,都是朦胧诗派典型的意象。顾城虽然也和他们同属朦胧诗派,但诗风则大不相同。

顾城的诗中没有那些精致得让人压抑、密集得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和象征体系,有没有那种带着反复锻打痕迹的疙疙瘩瘩的意象群,他纯真自然的诗风和朦胧诗派的精神贵族气息也相距甚远。他对意象并不迷信,作为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诗人,他从无集体写作的意识。他只依据个人经验,个人无意识,并在个人想象中写作,以此来确认自身的存在和世界的丰富性。他对意象的运用全凭灵感,在灵感的驱动下发挥自由想象,给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意象组合。

顾城的诗歌意象早期比较清明、可感,诗的多义性是由意象的超常组合引起的。到了后期,诗的意象本身就带有多义性,这种意象只象征着“真实”,这个“真实”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却为我们不能捉摸。有这样的诗句“蛇站起来/网就变成女人”,这样的真实即兰波所命名的“未识的境界”,这样的真实,既非物的真实,也非虚幻的梦境,是由物与灵孕育出来的一种超乎“物”与“我”之上的精神世界。在那里,“物”由于得到了“灵”的滋养而活跃,“灵”也依赖于“物”而成形。这样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世界”,无缘者是不能进入的。

六、灵异的语言发挥。

同一些青年诗人一样,顾城意识到在当代,诗的语言受到严重污染而变得僵硬,他努力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句子来写作。他推崇用心去感应事物本体的综合能力。他对于超现实的梦境的重视,对于纯粹、朴素的词语的追求,都是这一诗歌观念的体现。

顾城很早就表现出一个优秀诗人对语言的认识与觉悟。他认为诗的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语言, “中国文字非常久远, 如玉如天, 它要你服从它, 而不是它服从你”。顾城对语言有特殊的感悟力,在创作中他以心灵为出发点,用语言来铺路,在从心灵向外扩展的道路上,特别注重对语言的诗性操作。

顾城诗歌的语言是灵异飘动的。他对语言有特殊的感悟力,在创作中他以心灵为出发点,用语言来铺路,在从心灵向外扩展的道路上,特别注重对语言的诗性操作。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他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看似儿童稚语,读后却为之所动:“我的心结识了小野兔/和它一起蹦跳”,“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这些词语都是司空见惯的,被顾城组合到一起,就有了新鲜的生命力,而这种组合却丝毫看不出苦思冥想的痕迹,仿佛信手拈来,自然而又生动。读顾城的诗有一种感觉,一切词语在他那里都是有生命的,即使他表达的是我们已知的感觉,他的语言也会使这种感觉产生出新的魅力而令人回味。保持语言的纯净性,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曾说过:“语言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得又脏又旧。”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尽量选择未被污染的语言,扩大语言的张力,驱逐其旧有的指示价值,使其显示出陌生的奇异。

顾城对语言的态度是不妥协的, 但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又是非常谨慎科学的。他不向语言妥协的努力在于, 他是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词语系列和词语秩序的, 而在实际应用中, 他相当尊重通常的句式规范和语言习惯。他具有一种高超的重新整合语言的能力, 从不惰性地使用已广为人知的词语和意象的文学意蕴, 他在使用人们熟知的词语时, 总是充分地为这些意蕴提供新的奇妙的语境: “那些树没有树皮/很干净/现出新婚时淡淡的光辉”, 读着这样的诗句, 仿佛闻得见树木淡淡的清香;“一队队新鲜的建筑/一队队像恐龙一样愚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钝的建筑”,这里的“恐龙”不仅以其庞大的躯体和迟缓的动作使“愚钝的建筑”形象化,更因其生活的史前时代与现代“新鲜的”建筑的时间差而强化了这一意象,他还巧妙地用叠句“一队队„„建筑”表达了他对这些新建筑群的抵触。他对语言超乎寻常的比喻与搭配, 也显示出他在遵从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对语言所作的灵性发挥。“你的手指洁白像叹息”,“阳光在展示困倦的美丽”,“他们细小地走动着”,“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蜜蜂都在义务劳动”等等。

顾城认为语言也有它自然的生命,具有外在的形状与内在精神,他对语言的珍爱经常使他沉醉在语言本身的美感形式中,有许多诗似乎是为了使用那些为他喜爱的词语而作的,这时他的诗进入了诗的绝对独立的世界——纯诗的世界。“所谓纯诗, 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至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的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像的感应,而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

顾城这样说过,“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猛”,去表现“纯净的美”。他的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因此,诗的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世界,对于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在顾城的诗中,作为这一理想世界的模本,和用来建造这一世界的材料的,是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和未过多涉世的孩子的心灵和眼睛。事实上,顾城的感知能力,对诗意的敏感,对人的精神空间的关切,都是在乡村、在自然中塑造成型的。因此,为了对抗他所厌恶的世俗世界,他要在布满“齿轮”的灰色城市,执拗地讲他的绿色故事。在诗中,而且在生活中,他都偏执地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实行自我放逐。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是“纯净”。这种“纯净”主要体现在对童心和自然的深情抒写上,这种抒写,在现实层面是为了呼唤本真善良人性的复归,是为了回应当时的思想解放大潮而对人本主义的张扬。在文化层面上是思想启蒙者对未来的寓言描绘,哲性指引,是中国文人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一脉相承。

在顾城的诗中,他往往以貌似超脱,故作轻松的儿童话语和纯朴的自然包藏起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觉醒者的深哀剧痛和孤独寂寞,而一意地、固执地用一种“成人仿拟童话”的特别格式,表达对“人”生存境况的特别关注,在一个宽广的视域内传达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意识,从而建立起了一个“使痛苦光辉”(舒婷话)的理想世界。无疑顾城就“通过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界”(北岛语),一个“按照主观的内在逻辑重新创造安排的另一个世界”。

华兹华斯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席勒在《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也指出“我们的童年是在文明人类中还可遇见的唯一未受摧残的自然形态”。在顾城的诗中,这种未受摧残的纯真童心总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其梦的“天国”,闪闪发光,启迪自我迷失、人性丧失的成人反观自己的心路,擦拭自己蒙垢的灵台。在他的诗中,童心是他和外在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纯真人性的唯一范式:孩子是纯真本初的象征主体,是“死灰般的社会”中鲜活的精灵。他始终以孩子气的眼光关注、打量身边的世界,用纯美的诗行、冲淡的心绪对童年旧梦作着专一而执着的叙述,在“现在”时间的童话叙述里,昭示“应当如此”的未来人性。他的童话诗歌的取材大都停居于和谐、温馨的童年记忆,但又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描摹,“此童年”大多是在“彼童年”基础上经过典型择取,渗进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而再创造的“童年”。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他以叠加的、色彩缤纷的意象,以美妙奇诡的幻想,抒写了一大堆令人神往的甜甜的“梦”:“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没有见过阴云”、“眼睛是晴空的颜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色”的爱人,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是从最朴质的心灵流出的最洁净的性灵。在唯美主义的抒情性表述里,包含着顾城对人生真谛的独特领悟,展现着美好人性的未来蓝图。可以说,整首诗就是从童话花园里撷取的最美的花朵,是“天国”梦想的最佳诠释。他自己就说过:“我总想,不管多么深刻的哲理,都要以孩子的感觉和语言来说出。”因为以孩子的感觉和语言表达的哲理轻灵、亲切,能让人长久咀嚼回味,能让哲理闪现“真”和“洁”的纯净光芒。在《生命幻想曲》中他写道:“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在这种毫无矫饰的原生性的淡泊情韵里,跳动的是他纯真热烈的心。可以说他的童话就是他捧出的一掬蓝色的清澈透明的本真人性之泉。

顾城对眷念自然和歌吟隐逸这个主题也有着充分表现。在顾城的诗里,自然与乡村是作为城市生活的背面、本真人性的正面来写的,表达的是他返朴归真的形而上的渴望。他说:“我不习惯城市„„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中,使我变得沉重起来,我不能回避那些含光的小盒子和溶化古老人类的坩埚,我只能负载着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它们前进,希望尽快走出去。”在他的诗中,他很少写城市生活,即使写,也是作为一个厌恶的对象,作为纯净明丽乡村的背景和对照物而出现的,作为乡村应当存在的充足理由而写的。他说:“我习惯了农村„„我是在那里塑造成形的„„我习惯了一个人随意走向任何地方,候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大雁在河岸睡去,我可以想象道路,可以直接面对着太阳,风,面对着海湾一样干净的颜色。”

顾城的本真童心,使其作品散发着良善、诚挚、谦卑、怜悯、慈爱的光彩。本真童心愈纯,爱的亮度愈强。与瓢虫、蜜蜂处于同价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诗人人格,反而显示了人性怜爱恻隐同情的襟怀。对一切事物以善的伦理目光去审度,感知,予以优美灵性的拂照,并把它普泛化,绝不是矫情造作,而是沸扬了人性中大爱至爱这一万古不竭的泉心。

具体地说,顾城正是以童贞为园心,以梦幻为半径,清澈地描画其爱的童话天国。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天堂里,到处呈现生命纯真的质朴,灵性的透剔晶莹,语象的清净美丽,且带着恬静和流动感,而最重要的最值得考究的当是顾城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充满童贞式的感受方式,童贞式的传达方式,与童贞式的表达方式。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眨着好奇的大眼睛,时而托着下巴略作沉思,时而咧着虎牙,吐长舌头,时而死劲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地蹦跳跺脚,时而小鹿般疯跑。那些眼光、手势、动作、及至幻想、想象、言语都在提示我们一个真谛:诗心即童心。信手拈来一些句子,冒着肢解的嫌疑,从各个角度来验证顾城的心态究竟到达怎样一种童贞境地,借此反观他掌握世界的独异方式。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顾城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既自然纯粹又高度理想化的童话王国。然而童话就是童话,童话最易虚构也最易破碎,人们往往之看到了童话美丽动人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所有的欺骗性的另一面。顾城将童话世界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从出发点上就犯了一个错误,在追求的过程中, 他的态度也太绝对太偏执, 在不断完善自己童话王国的同时,他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

误区之一,纯粹追求的绝对化。顾城并不缺乏对自己的认识, 他很清楚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他发现了自身的独特性, 并让自己偏爱的人格随心所欲地发展, 这种自身的独特性最终变为他追求的终极目标。他的局限在于, 他没有认识到纯粹作为诗歌的最重要的本质之一, 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的。而顾城心目中的纯粹只是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式的“纯粹”, 即用纯真表示纯粹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描绘童话世界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可是在现实世界面前, 面对混乱的秩序, 多元的价值观念, 他无法找到童话世界的感觉。他的那些纯美的诗语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言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纯粹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对纯粹的是个精神的把握,所谓纯粹的语言往往陷入肤浅与贫乏,他的《颂歌世界》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首诗中, 他给我们描绘出的图景即使还属于童话世界, 那也只能是童话里的鬼魅出没的世界。

误区之二,以自然抗拒现实。自然,是顾城童话王国的重要基石,它代表了顾城的哲学观,也是他诗学理论的核心。可是他对自然的划分过于绝对化了。他把城市与自然十分武断地对立起来,他的诗中有强烈的反城市倾向,并多次提到对城市的恐惧。“我从北方的草滩走出,走进布满齿轮的城市。”其实,他只是抓住了城市最表面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的恐惧心里,他的反城市的诗和他生活中对现实的逃避是一致的。另外,顾城的自然也是经过选择的自然,并非真实的自然,这种自然实际是他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

顾城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创作意识的诗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童话王国,他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他只能作如此的选择,只是他没有意识到“童话诗人”也要长大,也要面对现实世界,而现实中原本不可能有童话世界的奇迹,他在写童话诗的同时,错把童话世界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是唯一的目标。他被自己制造的虚幻所迷惑,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悖论,最终选择了一

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彻底否定了自己,宣告了一个童话的终结。

总之,顾城是一个早熟的的天赋极高的诗人,是中国现代诗史上少有的唯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本真童心永远使他处于真挚与纯情的童年期,永远以孩子天真好奇的心理控制——包括各种感觉、情绪、幻想、想象去感受世界,这是顾城童话世界得以全面构建的关键,也是永不衰老永葆创造力的一个秘诀。顾城刻意追求的童话世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童话, 他曾特意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的“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这就使得他的诗作不乏成人的视角, 深刻、敏锐, 又具有儿童语言的外壳, 简洁、纯净。这两者巧妙而完美地合为一体, 是顾城诗最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虹.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2]林平乔.试论顾城诗的纯净美[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1).[3]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J] .当代作家评论,1999,(1).邵阳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6]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9.[8]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3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姓名:周新立

班级:B101302

学号:B10130229

指导老师:付素娥老师 1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摘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可见,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赋予一种美感。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和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明清诗歌以及现代诗。中间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诗歌发展的顶峰则要说唐朝。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耀眼的诗人,初唐四杰、贺知章、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等等,可以说群星璀璨,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则属李白。唐代李白的诗歌登上了诗歌的最高峰,他那充盈着生命和力度的诗歌,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大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史上丰碑式人物。他飘逸雄放的风格、奇特夸张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具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唐代的诗人中,李白的“仙”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得到了肯定,好象他真的是一个狂歌痛饮、放浪形骸、远离尘俗、飘然欲仙的人物。其实,这是对李白的误解,因此,历来众多的李白研究者多注重他诗歌的奔放豪迈,而忽略了其诗蕴涵的悲剧情怀。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飘逸中夹杂着浅浅的忧伤和诗人的无奈。这与李白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又与其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及他 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意向有着间接联系,还有就是自负狂傲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原因有着不可脱离的关联。关键词:李白诗歌

悲剧

情怀

影响

Concerning the poems of Li Bai tragedy feelings

ABSTRACT

poetry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basic form of literature, this is a kind of spirit of literature.Zhao lack of “no blame ShiSanBai sequence,” said “ShiZhe, feel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mind, hair and who was also on the affection of art.” Visible, poetry is highly concentrated summarized reflect social life of a literary genre, and it preserve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rich imagination, language concise 'calque, has the distinct rhythm, harmonious phonological, give a kind of aesthetic feeling.Poet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chu” to all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folk songs to tang poetry YuanQu song lyrics last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and modern poetry.Middle have a glorious also had decline, and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development summit to say.This time, many dazzling emerge the poet, early tang four jie, HeZhiZhang, du fu, han yu's, bai juyi, wang wei and so on, can say to bright stars, and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a is li bai.Li bai's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etry's highest peak, he that filled with lif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oetry, reflec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driv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He is a big again after the qu yuan romantic poet, is the history of poetry of the monument type character.He put the elegant style, curious, exaggerated imagine, that his poetry has a transcendental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XianFengDaoGu.The poet in tang dynasty, li bai's “fairy” image in many people's mind got sure, if he really is a crazy songs, head, had himself away from earth, the characters to float.Actually, this is li bai misunderstanding, therefore, have always been numerous li bai researchers notice more of his poems and unrestrained heroic, and ignored his feelings of contained tragedy.Li bai heroic and bold and unrestrained, romantic and elegant in a mixture of sadness and the poet's but light.The twists and turns, and li bai bumpy life experience inseparable, but it too high ideal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ruel reality incompatible and his poetry expressed in indirect contact with lonely intention, and is proud and conceited character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as not practical reasons from the association.KEY WORDS:

Li Bai's poetry

tragedy

feelings

influence

目录

前言...................................................................................................5

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6

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8

1、酒与诗

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

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

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

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13

结论...................................................................................................15

谢辞...................................................................................................16

参考文献............................................................................................17

前言

有人用“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来形容盛唐气象。而盛唐的诗歌更为人所称道,它让我们更加看清了盛唐的气象。然而唐朝诗歌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悲剧意识。其实,不仅唐朝诗歌中有悲剧意识,几乎中国所有文化人的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根植于中国文化人的人格特征中。中国文化人生而孤独,没有外在的信仰,只能在一次次放逐自己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的一个诗人,盛唐的繁华气象,让从小立志要干出一番伟业他充满信心。于是他年少出游,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现实的不如意让他心灰意冷,生活的不顺心,政治仕途的不明朗,以及性格的放荡不羁,天生爱饮酒的习惯,都让他在诗歌创作中包含了深深的忧愁。正是李白这特有的气质,让他的诗歌看上去是豪放飘逸、洒脱不羁实际上里面透露着悲剧气息。

中国传统诗歌抒写悲情往往做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李白的诗歌显示出更多的英雄风格。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具有排山倒海、万马奔腾般的气势,他很少用哀怨缠绵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悲哀,而是像火山喷发一样,发出愤怒的呼喊,以雷霆万钧之势,表达自己胸中不可遏制的激情。李白的诗歌是对本真生命状态的无比自由的表达。

他的诗歌不仅吟出自己的昂扬的一生,也夹杂着诗人失意的淡淡伤感的旋律。历史所赋予后世的财富不仅只是诗歌本身。读李白的诗歌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对整个盛唐的兴衰历史的再现和探索。

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

李白的光明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李白诗歌的悲剧性与传统诗歌的悲剧模式有所不同。他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对整个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他的刚性的悲剧情调,违反了“温柔敦厚”儒家诗教,具有自己的鲜明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的审美内涵。

第一,中国传统悲剧意识,是用文化理性来证明自己追求的正确性。也就是,在不触动根本的封建关系的情况下,只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而李白却不属于这类情况,虽然在诗歌中李白也表现出对“中贵、佞臣”的憎恶,只是一笔略过,如“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古风》。李白把直接矛头指向当时丑恶的政治和黑暗的现实,他在诗中写道:“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志士贤人的失落,抨击小人得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阶级。但这并不代表李白不忠君报主,他只是希望平交王侯,不肯委屈了自己。例如“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梁甫吟》。“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箜篌谣》。这些描述都是说的封建时代有名的礼贤下士的君王和一些性格傲岸的贤士,李白借此只是想表达自己平交王侯的态度,不想牺牲自己的尊严。

李白的这种人格价值以及政治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当时的李白生活在盛唐,盛唐时期开明的政治,浪漫自由的风气得到了普遍认同与传播,正是这些因素养成了李白的

那种性格,但是到了玄宗末期一切都变得不合常理,李白这种理想也得不到实现。可以说,李白的悲剧性从一开始就与别的不同。

第二,中国的传统悲剧是一种缠绵悱恻、深厚的悲,它是一种柔性的基调。很少跨越“礼”的界限,做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李白诗歌中的悲剧往往表现出一种韧性,用一种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激情。

如在《行路难》中,作者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壮志难伸的不平。李白在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极力抨击了当时的畸形社会,痛斥那种“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的丑恶可悲的社会,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懑与不平。《将进酒》一诗,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的苦闷、愤慨、悲哀,像黄河那样尽情奔流、倾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的充满愤怒、痛苦和悲哀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处处可见。他的感情之强烈为世之罕见。正是这种刚性的基调,是他与传统的悲剧所代表的文化背道而驰。

第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悲剧的消解因素,往往是仙、自然、梦、酒等等,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找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使之处于悲剧冲突中的心灵得以平静下来,从而是自我得到解脱。这些因素,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出现过。但它们有时并不是通过价值转换物来发生消解悲剧意识的作用,而是通过他们是原来的悲剧意识更上一个

层次。李白之所以被人唤为“谪仙人”也跟其嗜好饮酒有关。他常常借酒浇愁,企图在痛饮酣醉中忘记痛苦。他自己也常说:“穷愁千万端......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涤荡千古愁,留连白壶饮”《友人会宿》、“愁来饮酒两千石”《江夏赠书南陵冰》。可见这样的纵酒并不是为了取乐,而是想以此来麻醉自己,忘掉自己,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醉酒之后并没有取得心灵上的抚慰,而只是更加强烈的体会到更深的痛苦,没有递减反而增加。

李白的游仙诗中更能体现这一点,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凭借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姥山的雄奇的景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理想国。在这个没有压迫、权贵、黑暗充满无限光明的神仙世界里,寄托了作者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正因如此,当作者从梦境中醒来时,发现现实生活中与梦境中的迥然不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愈加留恋梦里世界,愈加憎恨现实世界。因此,他才想“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继续他的理想追寻,最后他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充满了反抗精神。因此,这样的诗句是悲剧的精神得到延伸。

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

1、酒与诗

酒,自从被发明出来以后,便被中国文人所喜爱,更是与诗歌结下了不懈之缘,诗酒风流可以说成为了中国文人最向往和陶醉人生的生活方式。诗酒因缘,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唐代文坛魅力的精神文化

象征。而历数中国文人只有李白可以与酒结合得如此完美,可以说李白为酒而生。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里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几乎成了李白的经典造型。

在尼采的悲剧观中,“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李白诗歌的魅力正是在李白的醉酒状态下创作产生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热辣、豪放、悲壮、清逸的独特诗风,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下的理想与现实的苦闷。李白的诗作中不乏体现一种诗酒文化,《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尽显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在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人感叹时光易逝,理想很难实现,只有放纵自己,反抗现实。

李白是追求自由的一生,狂放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在他的酒诗里,高扬着生命的激情,肆无忌惮的倾吐欢乐与痛苦,将自己的整个心灵暴露在整个诗作之中,体现出来的高贵的人格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同时,他的诗歌里也隐藏了诗人在与现实人生的碰撞中沉积而成的生命悲剧意识。也从侧面表现对时局的愤慨,对国家和黎民的关心。

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

李白的一生是自由地追求理想的人生,然而他总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中。李白的人生是本真与自由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剧性的一生。李白出生在大唐王朝的上升时期, 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具有唐代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经在《大鹏赋》里描绘了“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表达自己展翅高飞的豪情壮志。他一生每以姜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自比, 渴望建立“安社稷”、“济苍生”的不世之功。但是他的光明的政治理想却与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他热爱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也必然为当权的小人所不容,他陷入巨大的愤慨与苦闷之中。在《行路难》之一诗中写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深刻的反映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险阻重重、举步维艰的局面。《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这些诗歌更加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李白苦闷、压抑的一生。在这些诗里,作者的理想与失望,旷达与抑郁,心灵的高傲与现实的苦闷,不可遏制的激情与无可奈何的颓废,多种复杂情绪缠绕成诗人内心强大的感情风暴。诗人渴望光明的心灵与黑暗现实之间发生剧烈冲突,诗人的感情虽然极端痛苦,但却表现出不屈的反抗、挣扎和奋斗,从而使这些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突出的悲剧精神。

李白的悲剧关键在于有了矛盾而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他不懂得圆 滑的处世原则与阿谀奉承的金科玉律,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这是李白诗歌中处处显现悲剧感的重要因素。范传正谓其“慷慨

自负,不拘常调”。李白不愿走世俗而有屈辱的干谒之路,想靠自己的真实才干作一番伟业。李白即有忠君报国的理想,却又想平交诸侯,不肯屈心降志,自贬人格。李白这种在盛唐产生的开明的政治理想,在天宝年间来说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当时的社会虽然和平,但只是假象而已,社会隐藏巨大的矛盾,朝中小人当道,他的这种政治主张为当朝所不忍。李白太天真,他想以理想来代替现实,必然为现实所抛弃。

恩格斯说过,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李白诗中反映出来的理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理想,而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理想。可想而知,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当黑暗的本质暴露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李白悲剧到来的时候。

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

李白所处的大唐王朝正值春秋鼎盛,版图辽阔,国力强盛,民族大融合,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自由浪漫的时代气息强烈。再加上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化的开明政策,使得各种文化并存繁荣。于是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局面,也培养了这位诗人的批判精神和自由的品格,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林庚先生曾指出,“李白的自信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英雄气概。因此,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李白的诗歌是唐帝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李白的诗中豪放不乏悲愤,潜藏着英雄主义的悲剧精神。

李白的诗在跌宕起伏中将诗人的心灵暴露无遗,让人感到人生的沉重,在沉重之余,诗人又把境界带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让诗中悲剧精神得以彰显。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两句对逝者如斯、人生多悲这永恒的悲剧意识脱口而出,是多么的率直和自然,而又显得深沉。目送归雁与对楼酣歌又使他的悲剧情怀得以流露,使其壮思腾飞,青天揽月。

李白的诗歌是真正的生命的体验,只凭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是本真自我的外化。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作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仕途上的不幸,“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产生不可遏止的愤懑。诗人只是把矛盾指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并没有产生放弃理想的想法,仍盼望有一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自信,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全诗波澜起伏,正是来自与命运的抗争,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情怀。

李白是盛唐的偶像,终其一生都在以其自由不羁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李白一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因此,李白诗歌豪迈风格之中又不能不显露其悲剧精神。

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

李白的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奔走,从不后退,不知

疲倦。他为了能从政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候,也为了能从政,他竟不审时度势,轻易为人所用;更有甚者,不顾年老病衰,至死犹争,当永王李璘召他时,竟然欣然入应,可以说是政治的不成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从政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真正的为大唐之治作出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了解李白可以为了尊严而放弃功名,却一直不愿放弃做官。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热心反而变成祸根,使他一再遭到打击,所谓好心没好报,岂不是悲剧?大唐王朝发展到李白的时代已经一百多年了,表面的繁荣已经掩盖不了内里的腐朽,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发展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在这个时代,李白也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李白的悲剧已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整个时代。

另外李白个人的诗人气质也是其从政失败的原因,他看不清时局,不能应对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无法巧妙应对各种人事关系。与李白同时并有过交往的高适就善于此,终于做到节度使、散骑常侍这样的高官,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所作为。而李白却昧于此道。他爱憎分明,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李白缺乏成为封建社会成功政治家的素质。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素质的欠缺,便酿成李白政治上的悲剧,也为其诗歌的悲剧情怀增添了几分沉重。

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

李白活的潇洒,而又透露着悲怆。他的酒是散发着生命热度的酒;他的灵魂是高贵不屈的灵魂;他的自由是飘然如风的自由。李白有梦

想,那是人类最纯真的梦想。只不过这梦想从一开始便受世俗的蒙蔽,遮掩了它原来的清丽与明亮。李白把它拿了出来,给了它光彩,散发出美丽的光辉,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人们只喜欢它的光辉,却不愿去了解它的内容。因为这种东西太亮丽,便不免照出自己的黯淡和丑陋;它又太高贵太骄傲,便不免显出了自己的低劣和苟且。所以人们又有点容不得它。所以李白是孤独的,人生是悲剧的。

鲁迅说过:“中国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培养天才的土壤。”因此李白的失败,他的悲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更为悲哀的是,千百年来竟然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李白,再也没有人提起人性的自由和独立。人们只是喜欢李白诗歌的那种想象的雄奇诡异、语言的清新典雅、气概的豪放激昂。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他诗歌背后的那种愤懑与反抗。

李白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封建文人所共有的悲剧。然而,李白诗歌的悲剧性与其他的悲剧形式也有些不同。也正因为此,有些人看到了李白诗歌豪放背后的无奈,但是在李白的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认识到他诗歌悲剧实质。杜甫在《不见》一诗中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深刻指出了李白的痛饮高歌,只不过是在恶劣的环境下的一种佯狂而已,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得重视。特别到了宋代,可以说已经到了曲解的地步。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好多文人,对李白诗中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性格,或者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于是出来指责,或者曲为解释。如说李白:“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

在也。”苏辙的《栾城集》。罗大径《鹤林玉露》中说的那样:“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华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也。”结果,是李白的“狂”的一面、“仙”的一面被突出出来了,而他的与黑暗现实对抗的人生,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则被淡化了、掩盖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现象。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我们重新认识了李白,他那悲剧的一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也有利于对盛唐气象的真相的认识,更有利于对封建时代诗人命运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即便如盛唐这样繁华盛世的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的命运竟是如此悲惨,而为我们文学史增添光彩的却正是这些悲剧性人物,而非那些志得意满,歌功颂德的闲文人们。

李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李白的伟大当然是因为他的诗歌。但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李白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大声歌唱着解放和自由,历经挫折一生坎坷仍坚持着古代知识分大气的人格魅力,直言快语毫不掩饰,冲却一切封建的藩篱,超越儒子的傲骨与独立。他的诗歌乃是心灵的歌唱,折射着他光明磊落,也唱出了普通人心灵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千年以后,仍能划破种种偏见,闪现出李白的人生悲剧

形成的原因人性的光芒,驱散人类历史上的些许黑暗,为世界人民增添了许多的色彩,这正是李白的伟大之处。

李白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生,但对于我们来说,正是李白人生的悲剧才为我们带来了如此辉煌的诗歌盛宴。可以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诗歌,感受他那狂放不羁而又执着坚持的性格。李白悲伤,却不沉沦;借酒浇愁,却并不醉生梦死。李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可以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不世之功,但是他太天真,他的那种不谙处世之道,只想平交王侯的心态让他吃了苦头。再加上他天性嗜酒个性孤傲,也为王公贵族所不容。他希望有自己的天空,却不妥协与现实世界的规则与障碍,他只能飞得愈高,摔的愈痛。李白深受儒家影响,一生执着,从未放下。李白的悲剧可以说是社会与个人原因所致。李白诗歌悲剧情怀也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透漏着个人与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我们今天研究李白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悲剧性,正是为了能够正确认识李白的一生,正确地认识李白思想中的积极性和进步性的来源,从而能够对这位中国诗歌史上伟大诗人作出更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谢辞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付素娥老师给予我的支持,谢谢老师在我选定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方面给与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在搜集资料方面的引导,使我写作思路更明确,以及最后对论文初稿的认真修改。在

此非常感谢付老师,在她的细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悲剧的诞生》译序,三联书店198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林庚《唐诗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5]、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第三章)[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李白诗歌解读》 薛天纬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9]、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5.[11]、胡小伟《中国酒文化》(第八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12]、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编《李白文化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5]、李白研究的纵深扩展—评杨海波的《李白思想研究》 江南学院学报 1998

第五篇:顾城经典的诗歌

顾城经典的诗歌大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下这句话时,顾城21岁,为大家整理顾城最优美的诗。

顾城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早发的种子》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世界和我middot;第八个早晨》 在醒来时 世界都远了 我需要 最狂的风 和最静的海

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下载【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论顾城诗歌人生之悲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顾城诗歌集锦(5篇)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 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顾城诗歌集锦,欢迎参考阅读!《别》在春天,你把......

    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论文(共5篇)

    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 专业: 姓名:学号 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 摘 要: 朦胧诗派代表诗人顾城,虽然被称为“童话诗人”,其诗歌语言也是充满着童真童趣质朴通......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

    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

    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摘要顾城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而他本人又被同为朦胧诗代表的舒婷称为“童话诗人”,其诗以纯真明快、朴素自然见长,又以拳......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

    顾城诗歌赏析5篇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

    毕业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