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体验德育活动策略初探
落实体验德育活动策略初探
陈丽
德育就好比是一碗三鲜汤,看着这碗三鲜汤,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思考:这碗汤里哪些营养最好?然后提炼、过滤,再把学生叫过来:“来,先把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吃了,再把那碗汤喝了。”不如让学生把完整的“三鲜汤”喝下去,如果他们觉得味道很好,下次准会主动来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这就是说,德育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针对我校的现状,我也一直在思考:学校的德育活动如何通过学生自身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这让我想到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儿童体验馆——“第8小镇”、“小伢当家”等等,这些场馆很受孩子们欢迎,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但家长们还是愿意掏腰包让孩子去体验一把,因为家长们的的确确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快乐与收获。我记得自己的女儿第一次去“小伢当家”时,赚到了“钱”就巴不得马上去兑换巧克力,还是在我们的劝说下,才打消了马上去兑换的想法,准备攒下更多的钱之后再去兑换巧克力和冰激凌。结果一天下来她赚到的钱仅仅只够兑换一次巧克力制作,时间也不允许了,就没有去兑换。等到下一次去时,女儿马不停蹄地“工作”着,一会去当消防员,一会去当医生,一会又是邮递员„„忙活了大半天,手上赚到的钱也变得丰厚起来,我游说她去兑换巧克力和冰激凌,她却不肯了,我很奇怪,问她:“你怎么不去兑换了呢?你不是一直想去兑换的么?”她说:“我舍不得去兑换了,好不容易才赚到这么多钱,我要去存起来。”一个孩子也懂得钱来之不易了,如果不是她自己体验到的,这个道理恐怕家长很难让孩子理解。由此可见,空洞的说教远不及让孩子亲自体验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机构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借鉴一下这种“儿童体验馆”模式来展开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体验。
在班级中开展人人有岗位的轮换制度,让每个同学扮演一种角色。平日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轮流当班长,平日不善言谈的同学当卫生监督员、行为管理员,让他们在工作中与人交流,克服封闭的心理。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实践,不断体验,那些不受约束的同学,通过当值日班长,体验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理解了老师和班干部的苦心。原先不关心他人、集体的同学,通过实践体验,有了责任感。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是深层次,不是正印证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能力,还改变了以往不良的心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在活动过程中体验。
如果把掌握知识比喻成建造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得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或课外活动时间,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在人需要相互理解班会课中,让两名学生同时把眼睛蒙上,搀扶着走,曲折的路途中教师还要将他们强行分开。那种相互的依靠,握得很紧难以分开的手,让学生和老师深刻地体验到朋友的重要性。
三、在具体情境中体验。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欲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提供问题情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着”。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舞台,让他们参与、倾听、思考、感悟。如: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并仔细体验洗脚前、洗脚过程中、洗脚后父母的言谈举止,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虽然各人的经历感觉不同,但教育的目标自然达成。再如,设立“校园银行”,下设“环保行”、“文明行”、“健康行”等等,当学生拾起一张废纸交到环保行,即可兑换一张“环保币”;主动向师长敬礼问好即可到“文明行”兑换一张“文明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即可到“健康行”领取“健康币”。所有这些都可以存到“校园银行”,根据校园币的多少“银行”派发红利即奖品,同时根据“校园币”数量来选取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每月有“工资”,如此一来,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在扮演角色中体验。利用课本剧或者童话故事,让学生扮演当中角色,比如《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明天再练吧》这些贴近儿童心理又能教育儿童的文章,让孩子们自己去演一演,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就会知道保护好眼睛的重要性和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根据过去的经验发现当学生越明白老师在教育他们,教育效果越不明显。教育也应是“润物细无声”。
五、体验延伸。
充分利用社区、家长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比如“参观爸爸、妈妈的工作场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验不同行业;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欢乐,让孩子们带去小节目、小故事、小制作等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略的想法,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斟酌,但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学校的“体验式德育”办学理念。
第二篇:初中生德育策略
初中生德育策略
一、德育应融入各学科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无论是历史课,还是英语课,都可以进行道德
二、德育奖惩制度
三、学生、老师、家长互通的德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除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学生互相之间同样也可以进行道德。作为一名班主任,为了加强我班的道德教育,增强学生之互相之间的道德教育,我班开展了定期的道德教育班会。
第三篇: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通辽三中德育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伴随着实践教育、励志教育、家校合作教育的落实与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校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我们相信在德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三中的特色德育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第四篇:实践体验德育报告
实践体验德育
为了使学生过一个充实而又愉快的暑假,引导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暑期教育活动,我校有序地开展了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虽然活动时间短,内容有限,但学生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一、开展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夏令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大型活动,它寓娱乐、教育于一身,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利用学生暑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一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小区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和主题夏令营活动,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夏令营活动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了首要地位,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为了使夏令营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我们对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作了较周密的安排,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注意安全,不断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游览时我们时常提醒学生不要污损建筑物,不攀折花木,不随地乱扔废弃物,教导他们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在营地生活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理、勤俭、互助的作风,让他们自己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做,走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的生活圈,亲身体验生活的快乐与艰辛。
2、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夏令营活动能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去年的青州夏令营活动中,我们首先推出了地理摄影、青州历史地理沿革、青州城的古建筑特点、青州历代名士等讲座,又安排了仰天山植被的野外考察,游览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名胜古迹,参观大型企业青州卷烟厂及青州黄楼的十里花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从野外考察到参观车间、农业科技大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书本知识得以巩固活化。在活动中,学生个个激情高涨,采标本、作记录、拍照、测量„„,兴趣不减。许多学生在每天的日记中对活动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3、陶冶学生的情操
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大自然实验室里获取真知,在社会的大课堂上受到锻炼。在这里,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得到发展和展现,思想灵魂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因此他们都由衷地感到“ 我长大了”、“我懂事了”。他们还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水之美,了解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们,深化并浓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建设好家乡的热情,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
二、开展以“实践体验、读书感悟、关注时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关注时事
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特别的暑假,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市举行。,作为东道主的一名成员,虽然远离上海,但同学们都能积极关注上海世博,关注每一个展馆。每一个同学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世博,宣传世博,积极参与到“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很多同学能随口说出一个又一个上海世博会之最,还有不少同学纷纷参加“我最喜欢的世博馆”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世博风采,感受世博精神。
2、读一本好书
“好书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伙伴”。根据学期末的安排,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让学生在假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扩大学生的读书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组织学生在假期收看收听新闻广播,并做好记录,不少学生养成了记录新闻的习惯,还有同学在记录新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管住自己,使学生能科学地收看电视,发挥电视的作用,学校开展了科学看电视活动,使电视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深入社区作调查
2010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为了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庭、社区、农村、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让学生深入了社区,通过看(近几年发生在身边、社会的变化)、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讲生活、家庭、学校的变化)、查(调查身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等活动,然后撰写一篇以“变化”为主题的文章,以此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4.感恩,让心灵飘香
在暑假期间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还开展了“计算成长和代价,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恩情”等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表达了要树立勤俭和节约意识的思想,为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学习在家庭中当一天家,在打扫房间、买
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的过程中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
夏令营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线,把学生从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通过火热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去汲取课本以外的营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暑假活动中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道德素质,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会到了祖国的变化,感受到了伟人博大的胸怀,增强了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参与活动的学生面也逐渐拓宽,活动组织趋于完善。在今后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活动开展的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从而提高实效性。
第五篇:中小学“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实施原则及策略研究
中小学“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实施原则及策略研究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立项规划课题。本课题研究探索出了“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模型,即“激情导入―创设情景―体验分享―课后延伸”四环节,以及每一环节实施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操作四环节
1.激情导入。
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高潮、尾声。“激情导入”环节就是指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开始环节,就如同话剧的序幕、相声的“包袱”,这一部分强调引人入胜,强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上的一节课或所参加的一个活动上。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强调遵循的原则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听觉冲击力、言语冲击力;强调导入环节的内容要与本节课或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一致,要为本节课或本次活动作一个内容上的铺垫;目的是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或主题德育活动上。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根据德育主题和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教育场景或活动。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个让学生动脑或动手实践的体验式场景和活动。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场景和活动,是学生生活中的、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真实情景。情景要体现生活性、真实性、可操作性、感人性、教育性、问题性。
3.体验分享。
体验分享是我们心理课上常用的方法,迁移到德育活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体验分享指的是学生置身在我们所创设的德育情景中,在实践认识事物的同时,彼此间要分享思想、分享认识、分享看法、分享观念,这种分享是自助和他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并稳定下来,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不是一次活动或一节课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这一环节中,一般要围绕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内容,提出活动后继续坚持和巩固的要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良好品行的养成一定要经历课后延伸的环节。
二、“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激情导入”环节的实施原则。
激情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强冲击力原则。冲击力是物体相互碰撞时出现的力,在碰撞或是打击过程中,物体间先突然增大而后迅速消失的力,又称冲力或是碰撞力。冲击力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是量值可以达到极大。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现在应用到我们的德育活动中,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德育内容与学生思维在最短时间内碰撞出最大值。
激情激趣原则。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也就是说,在导入环节要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想继续学习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准确导入原则。强调的是一定要紧密结合主题内容,导入活动或班会课,不能远离和偏离主题。
2.“创设情景”环节的实施原则。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进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只有认真学习了,认真了解了,才有可能产生共鸣。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内容是真实的,这样学生才愿意听、愿意看,进而才愿意想、愿意做。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调的是参与,是做。这个“做”包括行动、思想和言语,也就是在我们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亲身实践。
感人性原则。要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是“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所以每一节主题班会课、每一个德育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这一原则,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就是要正确处理班主任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节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把握班会的主题和方向,指导班会设计以及创造一些必要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设计、组织班会活动的空间,把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会活动。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应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德育活动、实践活动、班会课、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
3.“体验分享”环节的实施原则。
体验原则。体验是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既是一个活动又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体认与验证、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分享原则。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分享是班会课上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间容易交流和理解,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接地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在班会课上、在德育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学科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分享的时空。
正面引导原则。正面引导是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和说理教育,注意循循善诱,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正面的。
4.“课后延伸”环节的实施原则。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指在事物现有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不同于原事物的具有新特点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乃势所必然,所以,必须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变化。整体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必须体现发展性。德育途径和方法就像万事万物一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树立发展的意识,来研究德育途径和方法。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既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等,在活动的设置和方法的选择上分层有序,层层研究,彰显特色。
三、“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1.“激情导入”环节的操作策略。
“激情导入”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视频导入、故事导入、录音导入,以及引趣、提问、复习等。其中,提问、复习策略更多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导入。
2.“创设情景”环节的操作策略。
“创设情景”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说理策略、感染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修养策略等。
3.“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
“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是: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活动感想体会,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自省自悟、讲析理解、熏陶、榜样学习、比较等策略。
4.“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
“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一般有回顾、反思、计划等策略。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证明,“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是有效的、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该模式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其次是改变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极大欢迎。
未来,我们在模式的研究和理论的架构上还需进一步深化,本次实验构建了一个“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按环节提出了不同途径的研究策略和原则,在今后的继续深化研究中,将深入探索在不同德育途径下的具体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