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德育于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中
寓德育于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中
2006-12-31陈埭烟浦小学郑碧娥阅读829次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实践性强的育人工程。作为一名十几年的少先队总辅导员,我把这项德育工作融入到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我们本着适合儿童心理特点、适合儿童成长需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活动为载体、以社会为舞台,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为广大少年儿童良好道德的培养创造了氛围,提供了平台。
一、在亲身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校少先队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体验情境,使广大少先队员在无痕迹的教育氛围中,达到心灵感悟。从而,使简单的灌输与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无形的渗透和正面的激励。如大队部通过开展“小记者爱我家乡一日抓拍”、“以实际行动向祖国敬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活动,引导少先队员通过亲身体验和直接的感受,深深明确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的深刻道理。各级中队还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了丰富的体验教育活动:高年级开展“知国情、爱中华”的征文活动,中年级举行“两史一情”故事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低年级开展“唱爱国歌曲、看爱国影视”等中队主题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少先队员提供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机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在心灵深处打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烙印,从而有效地培养少年儿童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和品德素质。我校还结合晋江市慈善总会每年举办的“爱在手心”慈善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在“爱心献他人,体验奉献”的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一帮一”的互助活动:我校外地生多,许多父母都是来晋江打工的,其中不乏有贫困生,组织少先队员在校内、班级内向贫困生捐资学费、捐赠图书等“手拉手、心连心”互助服务活动,各级中队还通过“争当了不起的小交警”、“小小鞋博会”、“社区红领巾服务队”、“我是环保小卫士”、“交通宣传员”等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从小树立起公益意识、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在亲身体验中强化实践能力
我们把提高自理自护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强化少先队员能力的基本目标,力求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广大少先队员学会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解决各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初步掌握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掌握的各种技能。针对近年来周围环境污染增多的现象,我们以“争戴环保章”为突破口,与陈埭环保监理所联合开展了“新世纪环保小卫士在行动”体验实践活动。大队部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争当绿色小天使”的系列环保活动,增强了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共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针对一部分少先队员存在的自理自护能力较差的现实,组织队员前往泉州市劳动教育基地,分批对少先队员进行一星期的封闭式自理、自护训练;通过模拟安全自护情境体验提高少先队员的自理自护能力。同时,大队部还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通过开展我校的少先队特色活动--“鞋都小交警”小手拉大手进万家,组织队员参加“少年交警队”,利用节假日,走上接头,散发宣传单;深入市区繁华地段上岗执勤,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在车水马龙、人流混杂的马路上执勤的感受,这不仅使孩子们在体验中学到很多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通过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我能行”栏目,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加入“我能行”俱乐部,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担当站长、总编、小记者、主持人等各种角色的辛劳和职责,这样使他们学到了本领,养成了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通过“小种植”争章活动,组织少先队员深入田间亲自参加农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兴趣,也使他们学到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初步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劳动的本领。各中队还因时制宜地创造了“争当五自小雏鹰”、“一日总经理”、“今天我当家”、“我是小小志愿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设计品牌鞋”、“体验我的第一次”、“雏鹰网站发布会”等体验教育活动,为少先队员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在亲身体验中树立远大志向
为了从小引导广大少先队员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先队员的成长特点和感悟能力,设计和组织了“小交警”、“代理厂长”、“雏鹰收购站”等近30项角色模拟活动,让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担任科学家、私营企业家、警察等27个角色。队员们自觉地以心目中的角色为标杆,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使理想得以升华。大队部通过“我是一名下科学家(活动家、劳动者、歌唱家、运动员)”等“五小”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实际出发,确立科学的理想,树立远大的抱负。六(2)中队开展的“新世
纪我行”主题队会、“中国鞋都小设计师”、“红领巾科技成果交流会”、“小强者之路”、“当一回小画家”等活动,都为少先队员树理想、立志向提供了有效的体验载体。
四、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
我校围绕培养创新意识精心组织了各种体验实践活动。各中队开展了“我来设计雏鹰假日小队队徽”活动,不规定统一的样式与风格,甚至不规定统一的主题,给孩子们以充分想象空间,激发孩子们创造灵感。大队部还结合设计活动,开展了最佳队徽设计方案评选活动,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我校在“保护环境我能行”体验实践活动中,把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多动眼——调查我能行”、“多动脑——发现我能行”、“多动手——创造我能行”等互相衔接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创造热情。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孩子们成立了“陈埭镇第一支环保小卫队”,自编了《环保小报》,开展了“保护环境金点子活动”:五(1)中队设计的“校门外两侧的净化、美化”方案简便可行;五(2)中队的同学别出心裁,用旧伞部做成了漂亮的方便包;林世杰同学利用废手提电筒,改装成“停电应急灯”......各中队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批“绿色小天使”、“环保小巧手”,这无疑也促进了他们智能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队部还通过组织科技兴趣小队,为少先队员提供了从队徽设计、科技图片收集与展览到科普知识录象、科技知识竞赛、科学话题辩论等各个环节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红领巾广播台开设的“科技之窗”、“启明星科技周”等活动,以及各中队广泛开展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主题队会,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创造氛围,使创新意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深根。、五、在亲身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针对当前一些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上和行为习惯上的弱点,我们通过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难、体验吃苦等模拟情境活动,给少先队员提供了锤炼意志、形成健康人格、激发奋斗意识的体验尝试。在体验成功中,大队部通过各种评比、展示、奖励少先队员学习和创造成果的活动,造成一种浓厚的激励成功的氛围,引导少先队员用成功的感受激发自己昂扬奋进的热情。如抓住这次运动队在“镇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契机,通过大张旗鼓地奖励和宣传,把运动员的荣誉变成全体少先队员的荣誉,引导少先队员充分体验“冠军的感觉”,享受成功的快乐。我校高年级中队的“小发明,小设计,小创造,小制造”成果展、中年级中队的“体验教育大比拼”竞赛、低年级中队的“评选优秀故事员、演讲员、小歌手”等活动,都为孩子们体验成功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在体验磨练、体验吃苦中,各级中队组织通过“当一天售票员”、“争当磨练小标兵”、“少年军警夏令营”等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的坚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还重点调整了少年警校的训练科目,把“磨练”、“吃苦”与“体验失败”等思路放入其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校还通过“雏鹰争摘自护章”主题会、“雏鹰假日小队文明行动”等活动,促进了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校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做合格公民的意识。同时在体验活动中,我们也达到了道德养成教育的目的,开拓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篇:寓德育教育于多种活动中-德育
寓德育教育于多种活动中
文/袁世蓉
学生是班级的细胞,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管理的实施者、服务者。在班级管理中,我深知担任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尤为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较差,也是文化知识与良好习惯等形成的启蒙阶段,更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为了做好班主任这份工作,我认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雅习礼仪常规》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小造就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工作中我都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早上进校园或晚上离开校园见到老师、同学都要打招呼,讲话要使用礼貌语言,我就带头使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做到不随手扔纸屑、果皮,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看到操场、教师地面有纸屑就弯腰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时常要求学生每天要穿戴整洁干净,面带笑容的走近校园。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天不管多苦多累始终保持好良好的心情状态去面对孩子们。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的秉性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在抓孩子们的学习外,首先要抓常规,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因此我时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下面说说在具体的各种活动中实施的过程。
一、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作为德育教育的契机
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对人要有礼貌,不讲脏话,懂得谦让。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心中只有自己,缺乏同情心,不合群,不会关心别人。这样下去会变得很孤僻,自私,不但影响身心健康,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不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至关重要。
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我们教会孩子的礼貌用语,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生活中帮助别人、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及时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对伤害他人的言行,便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其知道有错错在哪里,并帮助学生找到改正的方法,如此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
二、寓德育教育于故事情节的感悟之中
运用各种感官如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通过情节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建立道德观念,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光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他们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三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顺口溜,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比如在上生命安全教育课时,老师鼓励学生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需要帮助时,学生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并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对于决定孩子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期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的标准,往往取决于成人作出的反应。如有个孩子打了人,问他为什么要打,他说:“我爸爸说的,要是有人敢欺负我,就应该用力打他。”再如一个孩子认为,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因为“妈妈知道了会训我。”所以,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倾向依赖于权威一方的言辞。出于对违反权威的结果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愿望,这种尊崇和惧怕权威的心理,表现在处理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便是服从。皮亚杰说:“孩子的第一道德是服从,而所谓善的另一个标准长期以来就是父母的意志。”可见,在这样的阶段,成人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显着的。孩子近乎绝对地信任成人,尤其是孩子生活中的权威人物——父母、老师。然而孩子又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更应该正视。有时我还利用班队课时间,通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游戏来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角色心理,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生活情景,强调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子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例如,让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如胡祥华、杨明浩、杨建涛、姚家琦等扮演游戏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其充分体验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从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为对别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除此组织学生讨论各种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道德问题,使孩子真正有机会介入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体验并感受同伴间友好交往的快乐。这样有助于使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还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
四、寓德育教育于学生身体运动之中
身体运动是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跳绳、踢毽子等游戏中,教育学生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材;引导学生学会讲友爱、合作一起玩游戏;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自由活动时,学生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学生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我必须和孩子之间保持民主气氛,凡道德判断水平较高的成人一般都与孩子保持温暖、亲密的关系,善于言语诱导,以理服人,比较注意提高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意见都进行公正的考虑;生活中在发现问题时重视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手包办代替、决断对错,这样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如:当孩子在有了矛盾时会用讨论来推断谁是谁非,用猜拳、轮流、谦让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动辄向老师报告,依赖老师做“仲裁”。
总之,德育教育要从低年级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教育重基础,基础重塑德!德育应重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从内部而非外部,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人。教育是育人的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每个具体的儿童,各人的情况不同,因此要真正从教育效果着眼,去考虑德育的方法、过程、特点等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真正打开孩子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心灵上进的火焰,促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明有道德的新一代人。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跃上新台阶。
第三篇: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
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
以 “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寓德育于情境之中”这一总体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了学生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作为工作重点,重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重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情感成长,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教育。
如在教《升旗》时,我先将事先录制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象投放到大屏幕上,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问学生:“谁能说出我国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学生边回答,我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高高飘扬的国旗,我接着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认识我们的国旗,热爱我们的国旗,每个星期一早上,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那同学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红云飞上蓝天去亲亲国旗呢?”“想”,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我便在国旗旁边画上了一朵人物化了的云朵,将新课导入。
二、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河北版美术教材中画定州的宝塔、河北的长城、家乡的水果、河北民居、我家一角、民间花灯、剪纸、工艺美术等等,都是进行爱家乡、爱河北、爱祖国教育的好内容;教材还通过《入队》、《我们爱劳动》、《植树》、《给母校画一张画》等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国旗、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热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三、抓住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美术教育也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如在欣赏革命题材的雕塑作品《鉴湖三杰》时,我先给学生介绍雕塑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讲革命志士生平小故事,让学生受到了气氛熏陶,随后放幻灯欣赏时,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一定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好好学习。”还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德育的渗透。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五、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学期我以生活德育、情境德育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突破,用美术的形式切实开展了各种德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育人效果。
第四篇: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作者:刘俊彪
单位:西吉县将台中学
【论文提要】当今艺术教育的现状而引发笔者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思考。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备课中挖掘德育。
2、在音乐艺术美中感悟德育。
3、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
4、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体现德育。
5、于音乐课外活动中突现德育。
6、教师的自身形象中显现德育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音乐情境 德育
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教育,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德育也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为此,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应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向来有“礼乐教化”的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替代的。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今天,时代赋予了音乐教学以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12月19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文联第五次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的闭幕联欢会上,热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优秀历史歌曲《祖国歌》,词曲优美,如诉如说,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感情。给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和电视前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一幕,使我们了解到总书记深厚的音乐素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这首创编于本世纪初的歌曲《祖国歌》,经总书记少年时代的学唱,在其心灵上所留下的深长记忆。使我们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美的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实施德育呢?
1、寓德育于教材内容之中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音乐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渗透德育。在教唱《国歌》时,可以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首歌曲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感受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共和国的华诞之日,神州欢腾,普天同庆,节日的礼花撒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国庆的欢歌飞出亿万人民的心田。在“十·一”前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七子之歌》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摇。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教师还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
在欣赏教学中,不单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教材中斯梅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在观赏前,先请一位学生合着音乐来朗读作曲家写的一段说明“……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组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学生们听着走进了音乐之中,再让他们从整体—分段—整体反复聆听,让学生自己在音乐中畅游捷克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领悟到音乐热情地歌颂了美丽的祖国。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又如,圣·桑斯的大提琴独奏《天鹅》,乐曲一开始,大提琴在小行板上奏出温婉舒展的旋律,表现了天鹅在荡漾的碧波上浮游的神态,端庄而高雅;当大提琴奏出结束长音时,钢琴轻轻地自高音区蜿蜒下行,柔和的级和级和弦交替进行,描绘天鹅渐渐远去。天鹅在湖面上悠然漫游的情景,是对天鹅端庄、高雅形象的歌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症状好、崇高境界的深切追求。教师可以从听觉、视觉入手,分析乐曲结构、乐曲风格、乐曲形象以及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理解旋律音响所产生的音乐形象和真挚情感。学生在这美好的画面中引起无限遐想,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不用任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升华,并提升了鉴赏美的能力。
3、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让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等等,通过这些使学生逐 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联系实际,切忌生硬说教。
4、寓德育于各种课型和课堂之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开,音乐课的形式越来越显的灵活了,但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展开德育的渗透。歌唱教学中,教材上有很多好的歌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还有一些精心选择的优秀的流行音乐,这些歌曲都有很好的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例如《好大一棵树》、《水手》、《朋友》、《天堂》、《红旗飘飘》等等,这些歌曲通过学唱培养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热爱及在生活中需要的那种顽强的毅力。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音乐创作教学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一种参与、合作及团队的精神。例如在编创舞蹈或表演音乐课本剧时,要求同学们动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课本剧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等等,都需要同学的共同努力,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锻炼及加强。
音乐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直接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如学校班会课活动,让同学们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如何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同学们自己去编小品,再用唱的形式点评。在班会课中,还可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同学为班级创作班歌,使班队活动活泼而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育形式中相互感染接受了教育。学校的班会课活动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音乐的参与更使班会课取得特有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 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5、寓德育于音乐课外活动之中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统一音色,调节音准,均衡音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音乐课外活动很重要,教师必须占领这块阵地。生活离不开音乐,学生也要天天唱歌、听音乐。但是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心灵容易受到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的污染,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合唱队、器乐兴趣小组、晚会、比赛、游戏、卡拉OK等等,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6、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音乐教育中,发扬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艺术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我们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以上仅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提出供大家参考。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今后还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极强的学科,把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用音乐去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让德育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参考资料:
1、《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朱则平廖应文
ISBN7-5622-2576-1/G.·1339
2、《中学音乐教学法》 主编:邵祖亮
ISBN7-80553-409-8/J.·352
3、人教版音乐教材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ISBN7-107-18233-1/G.·11322
4、《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编
ISBN7-80553-003-5 5.《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主编: 郁文武
谢嘉幸
ISBN7-04-003523-5
第五篇: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兴华小学
王欣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当今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别强,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歌曲的学习到乐理知识、视唱、律动、节奏训练、欣赏教学、器乐学习等等,随时都可进现出德育的火花,因此,我们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们的田野》„„我们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了五彩缤纷的情感波涛。”在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我通过讲述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的二胡表演,引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和介绍民族乐器二胡,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抖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使学生懂得少年儿童就像初升的太阳,生机勃勃,应该从小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
2、巧设教法,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材料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献出了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既能够有激情地进行演唱,也便于歌词的记忆。
把握教材新旧知识的连贯与衔接,进行铺垫与对比,更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可以让学生先唱《卖报歌》,再现旧社会贫困儿童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体会我们在温暖的怀抱里学习的幸福,让学生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最后,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造福。
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恰当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它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学习之前首先要制订出严明的学习纪律,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因为该项活动需要一段周期方能见成效,所以要教育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图新鲜,要学习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制订阶段学习目标,养成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合唱讲究的是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突出某个人的声音或某一部分,因此,队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有整体意识,应把自己的歌声作为整体音响组成因素,注意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等的统一、和谐、均衡和饱满的和声效果。
三、在比赛评比中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我们学校要求每天课前预备时间“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每周一节班会时间进行节目表演,形式不限,要有记录;重大节日学校组织节目汇演,每学期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合唱、合奏、舞蹈比赛,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外出活动时,告诫学生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护学校形象,在比赛中要发扬风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当捧上奖牌的时刻,学生们欢呼雀跃,尽情地品味着成功的愉悦,那种集体主义荣誉感更是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挖掘并加以引导,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