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叶圣陶教育理论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想
读《叶圣陶与语文教育》关于作文教学有感
水口中心小学 陈春轩
一、作文即生活
自大学就接触过这本书,但当时只是纯理论地学习其中的教育方法,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三年时间,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甚是崇拜,其中的作文教学更是让我感触颇深。读叶老的文章,最直接的感受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做“写话”的提法,并且认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见《写话》)。纵观语文课本中的作文,好多都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因此,学生常常是紧锁眉头却写不出几个字。我们班就有两个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生活中的事情,肚中总是空空如也。等到辅导作文时,大部分都是我说他们来写,这样想提高写作水平,难度是可想而知啊!其实,我们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整天泡在教育教学中,等到写教学总结或论文,就皱眉叹息,说找不到东西、材料。不妨想一想,我们观察情况浮光掠影,做事马马虎虎,过后又不及时总结反思,如何能对身边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有深刻印象?临到写作时又如何不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而一无所有?叶老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挥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也常说,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善于观察的双眸,文章是写不出来的。在读了叶老的文章后,我转变了观念,每周一布置学生观察本周家里或学校发生的故事,在周末时把它们写下来,不限字数,只要能把句子写通顺,有自己的想法即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写作班里的学生大多都能有话可说,有文可作了。
二、注重写作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解决作文诸多问题的根本。叶老非常重视写作的每一个环节的习惯养成,写之前的准备功夫,临写作时的安排功夫,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在文集中都有透彻的论述。谈到写之前的准备功夫,叶老认为有三方面的准备工夫要做:
一、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这对写记叙文章有好处。
二、在生活中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这是为论说文提供条件。
三、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对于第三点我也是很有感触,在口语交际时,学生大多表述得不完整,也没有注意句子的语言逻辑,如果我们教师放任而过,那这样的学生是写不出准确、流畅的文字来;相反,那些写作好的学生,多数口头表达不会差。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这实在是很有见地的,没有想清楚就写,必然东一言西一语,偏离中心;没有想清楚就说,也必然是结结巴巴。所以,学生说话的常规锻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要从说话入手,长期锤炼学生口头功夫,提醒他们时时处处约束自己,注意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此下去,作文水平一定能大幅提高的。
三、重视修改
叶老作文非常注意修改,他认为好的文章是在反复思考后修改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批改作文了。作文批改有面批,学生批等形式,叶老曾说过“至于批改,无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老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教师必须兼顾全班,使学生均有进益,此是天经地义。我并非反对全班改,我只是以为于全班改之外,兼采取其他方法,既节教师之劳,不损学生之益,似亦未尝不可试行。„„如以某一学生之文为材料,书于黑板,师生共改,而教师于此起主导作用。全班学生如真能人人用心,其受益必不鲜矣。至于本本改,„„学生又不尽明晓老师之用意,如此者即属劳而少功,我未能同意者也”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我把好的两篇作文和差的两篇作文用电脑展台展出,全班一起批阅,这样大家就知道好在哪或差在哪。在明确批改方法后我又把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互批,一方面了解同学是如何些的,另一方面知道如何修改作文,在修改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把句子写通顺。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以上就是我读完《叶圣陶与语文教育》的几点关于作文教学的感受,其中的教育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理念宛如盏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就继续从这位“良师”的身上汲取更多的能量。
第二篇: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感想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感想
我没有读过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经典论著,由于自己的懒散,以及工作的关系,对语文教育最初的那点情感也渐渐远去。这学期,我从网上购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决定好好研读以弥补我这方面的欠缺。
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了全部是叶圣陶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点滴收获,他把自己所有的收获用一句句精美的语言来诠释,让我佩服不已。
“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的确,回想起2010年的第一次接触一年级,让我至今都有些畏惧。大多数孩子且不说读书写字的习惯,就连上课坐姿都会让你哭笑不得。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我惊奇地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夸一夸”、“奖一奖”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效果甚佳。在日常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诱导。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变得更加兴奋了,模仿坐姿抬头挺胸看黑板,模仿读书双手捧起认真仔细,模仿写字端坐的姿势,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模仿的行列。久而久之这种模仿就成了习惯,教学任务就在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变轻松了。因为有了切切实实的实践,所以我非常赞同叶圣陶的观点:”即使把养成好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因为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
学”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这句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叶圣陶真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他用这么一句简短的话语敲醒了多少个教师的心灵,循循善诱以身示范的作用是我的切身感受。我不喜欢学生把零食带进校园,首先我会带头做到这一点,所以我的课堂也就没有千篇一律的“不许偷吃零食!”我不喜欢学生给老师起外号,首先我自己就不会自命不凡地给学生送名称,我不喜欢学生无故迟到,首先我会身正为范。其实,我们不难想象,当我们不经意间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子,湖面就会泛起层层涟漪。所以,我们能责怪学生吗?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留下师德,多一点赞美,多一点宽容,那么同样学生也就会像一面镜子又把它折射回我们身上,他们就会昂起头看你,让你偶尔也会听到心花怒放的声音。
一名老师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从处理学生大量的问题中总结教育经验,从借鉴和实践中能够掌握教育学生的一般规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不仅让我收获了教育知识,而且让我收获了教育常识,我会汲取这份收获,更好地谱写我的漫漫教学路。
第三篇: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圣陶先生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背离了学科的性质,最终无法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一节课里,总要有复习、学生提问、板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要有录像、课件,否则就算不上是优质课,本来教学是为了学生学,结果,我们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该要学的知识技能学到,学得容易还是困难,学得轻松还是辛苦,而是过分关注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指标,把学生放在一边了,忘在一边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为教育而教育,应此,我不断地告诫自
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驱除程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还大有人在,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评价老师的最重要的依据。因为这样,不少老师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擅自取舍,要考试的多讲多练,不考试的内容不提也不练。我想这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近
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给以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样教学,当然比逐句讲解吃力,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论集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多好见解,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论集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语文教学创新不是凭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地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实践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发现了存在问题,改进了,就是创新。所以我说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第四篇: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正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性,新课改需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来引领和指导。
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平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奇人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中的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语文课。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心理,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第五篇:教育理论感想
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有感
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工作比较烦琐,很难静下心来看书学习,而暑假却是我们的一个学习充电的机会,这个假期我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的几个章节书。原本以为它是一本充满了理论,枯燥无味的书,可后来看着看着却放不下手来,因为这本书很有条理地从一些理论出发,然后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对我们教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来说真是很有帮助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的第四章第一节有一点讲到了改善和发展师生关系。确实,我们作为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在初三六班的冯慧婷同学。教过她的老师都知道她非常的固执,如果老师批评她是总会给你摆脸色。听其他学生说包括我所听到的,她几乎把所有的任课老师包括学生都骂了一遍。在这几乎所有里面唯一没有被包括的老师就是李欢老师。她曾经在日记中提到她唯一喜欢的老师就是历史老师。记得期末考试之前所有的副科都分在中午,我就发现周一到周四她就很没有精神,但是一到周五就背历史的时候就非常的卖力。当然其他老师教的都非常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女孩子。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我们往往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老师,对喜欢的老师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对不喜欢的老师就厌恶他的课,所以我们在和学生相处时,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我们。《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第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特别是作为一班主任,如果你不了解学生,怎么去管理这个班级呢?那么怎么样才能了解学生呢?看完了这本书,我仔细去回顾思考了一下,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下:
第一、师生互相了解,当我们刚接手一个班级时,师生之间是陌生的,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学生也了解我们。那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每一个人先写一篇自我介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喜好,愿望,自己对老师、学校、同学、家长的一些想法。自己的一些习惯。对自己的一些期望和要求等等。这样我们可以从学生自己的角度了解他们。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们自己。在这一届的学生中,我为了让学生很好了解我,我就给他们讲我的学生时代。因为我的小学时代学习不太好,我就给他们讲我初中的时候是怎么努力最后一步步跟上的,让他们不要放弃,树立起新的希望。他们听了以后不仅了解了我的过去,也很好地激励了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
第二、写周记。每周一篇,告诉学生“这是你我沟通的桥梁,写你所想就可以了,不一顶要有美妙的语言,精彩的修饰,但写的必须是你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作为老师看完以后,也应当在下面回上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是在相互沟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军训的时候。记得军训时的小型会操。当时在刚上场的时候临时需要学了一个唱歌的时候身体往后仰的动作。上场后教官做了身体往后仰的指令,不知道是谁笑了一下,一下子其他的学生也跟着笑了(确实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也感到很好笑),但在那种场合下笑了,的确让我跟教官都很没有面子。所以在结束后我们就狠狠地批评了学生,最后教官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们太令我失望了”,说完后就走了。我就给学生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晚上写反思。第二天翻到了学生的反思,其中有个学生写:我永远也忘不了教官的那一句话,也忘不了教官的身影。教官看了以后非常感动。那天就在教室里给学生鞠躬承认错误。当时学生都很感动,有几个女孩子还留下了眼泪。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笑过场,并且比以前更努力了。这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也非常感谢当时那个叫孙威的教官。在这件事情中我明白了老师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因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适当地第一下头效果可能会更好。更明白了写日记的重要性。
第三、家访。我觉得家访是必不可少的一条了解学生的途径。而且学生的家访工作应该尽快完成。记得前几天我去我们班马林家里去家访。她平时不好说话,成绩也是中等,我更本没有注意到她。去她家里是因为她家跟我们班另外一位学生家里住一个小区,我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另外一个学生,顺便了解了解她,但去了以后才发现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到她家里以后通过跟她妈的谈话,我了解到她在小学一到五年级都非常优秀,担任中队长职务、也主持一些节目,老师一直非常关注。但是到六年级的时候她的妈妈不小心摔了一下,在医院住了半年的时间,她平常还需要照顾她的妈妈,心里上也有一定的波动。所以到六年级的时候成绩就掉下来了。如班成绩也不是很好。进入初中以后感到没有了以前的光环,也没有了老师的关注,心里比较失落。了解到这些以后我才庆幸来了她家一趟,要不我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后来我就找马林聊天、谈心,一直鼓励她,有可能她的成绩不会立马提上来,但我相信她心里一定比刚进班的时候要温暖,学习成绩也会慢慢提上来。
以上就是我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的一些感想,它使我现在更懂得了如何去了解学生,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