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
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
邓守鹏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十多年间对此有专家论及。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著名论断——“一切的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学习科学的“必要的和正当的动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个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背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就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 “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呵护,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疱”。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完善。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个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像叶圣陶所提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达的。“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将从因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而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全面发展,放松德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重新回归到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上来。而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将为呼唤教育回归产生积极作用。如此说来,21世纪的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将逐步进入极富使命意义的新阶段,这应是不久将来的事情。
第二篇:学习叶圣陶论著心得体会
学习《叶圣陶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塔前小学卢晓呢
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对新一代进行系统的教育,促进新一代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目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尤为重要。下面就读了叶圣陶老师的教育论著,浅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
叶圣陶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
新课改以来就充分体现了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叶圣陶还将教师的这种作用比作教孩子走路:“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
二、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实践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叶圣陶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新课改以来,我们也有很多教师在放手教学的同时,只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人认为教学活动越新颖、越生动活泼就越好,乃至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形似而神非的现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很活跃,几乎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却看不到教师发挥了什么作用,课后学生则说不清自己学了什么,成绩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的讨论、发言,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而使学生陷入自主学习的误区。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了学生方法,却忽视了课后实践,致使学生满腹空论,纸上谈兵。叶圣陶说应该“让学生劳心劳力,提出些问题来,指出一些工作来,教他们自己去搏斗,搏斗而遇到了困惑的时候,然后请教教师、教本或讲义。”教师在课堂上,“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
三、教师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舞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而课堂就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四、教师要终身学习,敢于创新
陶行知指出:“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这类教师是教育界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少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可见,陶行知对更新旧知看得是何等的重要。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个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无止境的爱心,陶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业的爱心让我们崇敬。教师的身教是学生最亲切的直观,这对小学生犹为重要,因为他们借助于直观,会更容易更巩固地学习一切。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教师还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注重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教学气氛,以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那么 就是好的先生了。“政治家掌握国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国家的明天和后天。”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师责任重大啊!
第三篇: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郏县新世纪小学郑桂珍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由有了感慨,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大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先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乃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停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当勤奋的读书学习。终究到达一种境地: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份。
教师读书不同凡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题目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换,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但学大师们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寻求探索的人生境地和献身事业的人格气力。同时要知道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进步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寻求的境地。很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觅题目----带着题目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题目的观点、态度、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态度、方法解决现实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进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鉴戒。
特级教师宋如郊以为:读书学习这个进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目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行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目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经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当多看几遍,每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情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第四篇: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张彬
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著导读》。在这短暂的几周里,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龋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第五篇:李媛 教育论著选读
教育对象论的启示
——分层教学
李媛
摘要:本文以教育对象为线索,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最后到分层次教学。探究人口众多的我国,在硕大的班级授课制度下从研究学情、制定目标、设计作业、分层评价的角度具体阐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关键词:发展历程分层教学具体做法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教育论著选读这门课,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虽然只是简单的梳理,就已让我大为惊讶,原来我们今天的好多教育理念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踪迹,原来我国的先哲们如此伟大,如《礼记》的成书年代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后期,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0多年,比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多年,等等,我为此而骄傲。
回顾这些著作我不禁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围绕两个问题而展开的。那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对象。
一、从几本著作看教育对象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一)有教无类
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①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应进行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②的艺术。”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3.陶行知:平民教育。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 1
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4.富尔《学会生存》与 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唯有所有人接受教育并且是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从而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
(二)因材施教
当大多数人都可以走进学校,开始学习了,那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施教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在《学记》中也有论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③学生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过多,有的失于过窄,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二、教育对象论的启示—分层教学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④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但相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某些国外的“超小班化”教学而言,现今我国的教学中实施起来有困难。现行我国将班级授课制发挥到了极致:45人为标准班,而有些农村中学(如县中)每班少则六七十人,多则百余人。试想,如此规模,如何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待具有不同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不同知识基础与领悟能力的学生,预防和克服学业不良习惯,是差异显著的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力求把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有机的结合,既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又使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可能的发展。怎样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培优补差呢?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研究学情,做好层次划分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要使优等生“吃得饱”,又要激发学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的志趣特征,把学生恰当的分为几个层次。根据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把学生分为:A、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B、有一定基础,能过主动学习;C、基础扎实,学习认真等三个层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分为:A、不敏捷又不踏实;B、敏捷而不踏实;C、不敏捷而踏实;D、敏捷而又踏实等四个层次。综合上述特征,我们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层次小组,A组:赶超组,主要是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B组:奋进组,激励进取;C组:先锋组,勇于探索。每个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深入情况和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发每一个学生努力进取,不断提高。
(二)制定分层目标,分别适度要求
确定了学生的层次,就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是知识的难度恰好落脚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能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桃子”的满足感,既体现知识的要求,又有能力的要求,并且各能力层次之间又有递进关系。例如:课堂提问时,分层设计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适应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启发引导,从外部激发学生的内心反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为A组同学设计比较简单的问题和现象,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给他们提供机会与老师、同学交流,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C组的同学则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样一来就能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
(三)根据分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战场,也是培优补差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首先要优化课堂结构,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分析,认真研究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功能作用,结合学生层次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其次,不能因为使用分层教学,为使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达标而采用“灌输”的方法,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解除师生之间的压迫感、紧张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用于表达自己,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四)分层布置作业,分别进行巩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练习,其间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⑤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适当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更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但如果练习不适应则会削弱其积极性,因此练习时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他们的基本题目,积极适当的题量,使其逐步走向成功,体验成功,维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信心,再逐步加大深度,使其不能松懈。教师也要及时给与帮助,使他们体会老师的关爱,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适当增加探索性练习,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向高深发展。
(五)分层进行评价,树立成功信念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评价的机制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⑥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分层的,赶超组有适合他们的标准,主要采用鼓励性原则。肯定其成绩与进步,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看到未来的希望,以成功者的心态向前发展。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高标准严要求,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创新探索中不断走向新的高度。总之,只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施教,因材施教,才是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已经有了这么多先人洒下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有他们为我们引路,照亮前面的方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23.②(捷克)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 教学法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③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89.④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5.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25.⑥刘英.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34.参考文献:
[1] 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刘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3] 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4] 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 刘英.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
[6] 吴小燕.四步分层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2).
[7] 余映潮.分层推进———教学设计艺术例谈之十[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