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太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试点
工
作
总
结
太原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办公室
在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和指导下,2007年7月太原市被列为污染源普查试点城市。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严格按照国家普查办规定的准备、普查、总结三个阶段的统一要求,重点把握动员、培训、清查、普查、录入、汇总、审核验收各环节工作,使普查试点工作按期圆满完成。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98平方公里,辖六区三县一市,常住人口340万。此次我市污染源普查试点为全市范围的工业源和生活源,普查试点工作历时两个月,从7月底开始至9月份底全部完成。为了搞好试点工作,全市共选聘15名市级普查指导员,51名县区级普查指导员,592名普查员,39名市、县级数据录入指导员,出动人员3万余人次,车辆4000余台次。在全市范围内清查污染源15861个,普查污染源8434个。其中,工业源2922个,生活源5512个;工业源中,重点污染源948个,一般源1974个;生活污染源中,住宿、餐饮业2891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882个,医院153个,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562个,城镇居民生活24个。
本次普查涉及到的行业几乎囊括了普查要求的所有行业,其中工业源分别有焦化、电力、冶金、机加工行业等22个行业;生活源涉及到有住宿餐饮业、洗染业、美容美发及理发业、洗浴业、摄影扩印业、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和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
通过试点,演练了普查工作的三个阶段八个环节的全过程,验证了所填各类报表、数据软件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培训了人员,锻炼了队伍,为下一步全国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积累了经验,找出了问题,奠定了基础,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先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责任感
全国性的污染源普查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为了使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得到全社会的大力参与支持,推动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首先从宣传工作着手,强化各级各部门对普查工作重要意义、作用、内容的认识,具体做法:
一是搞好学习,提高认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下发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各级政府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持续的高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的形势下,运用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为实现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试点城市,是国家普查领导组对我市的信任和支持,1 搞好这一次试点普查,对于2008年为全国全面普查取得成功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市政府要求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以赴搞好普查试点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紧抓好。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普查氛围。为确保污染源普查宣传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太原市成立了污染源普查宣传报道领导组,要求各市属新闻单位和各县(市)区高度重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宣传报道工作,把开展宣传活动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市委宣传部和市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太原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并根据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度,详细制定了《太原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和《2007年太原市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宣传方案》,指导普查中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注重宣传效果,多角度、深层次对污染源普查及试点工作进行全方位报道。为了使污染源普查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效果,我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污染源普查及试点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太原电视台对国家污染普查领导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在太原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了播放,太原日报对采访全文进行刊登;太原日报刊登了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组长荣彤副市长在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培训试点启动大会”上的动员讲话;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梁丽明就污染源普查的意义、作用、主要内容进行了答记者问。中国环境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晚报等媒体也对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进行了大力宣传。同时,各县(市、区)政府、新闻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并及时编制简报在系统内进行通报,经统计,整个普查试点期间,共发电视报刊稿件56篇,简报、专栏、2 宣传条幅80多条(版),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在省城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为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成立机构,选好队伍,精心组织普查试点工作
1、成立机构
普查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对象复杂,专业性强,时间短、任务重,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完成。国务院试点方案下达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荣彤为组长,环保、统计、工商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组,下发了试点方案,对普查试点工作分阶段做了安排部署。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又成立四个小组,即综合组、技术组、数据组、宣传组。综合组由局机关计财处长任组长,负责普查的综合协调工作;技术组由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任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清查、普查表填报、审核及相关技术工作;数据组由信息中心主任担任组长,主要负责数据的输入及软件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宣传报道组由宣教中心主任任组长,负责普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
2、选好队伍
一是选好普查指导员。针对普查试点业务性强的特点,经过认真研究,在局机关、监测中心站、监察支队抽调8名在职人员,在环保系统选拔了刚刚退休的7名人员,共15人组成市级普查试点指导员。这些同志长期从事环保工作,有丰富的环保业务知识和经验,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指导员实行分组工作,每两人一组,每组负责两个县(区),受市普查办委托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普查工作行使监督检查、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等职责。13个调查区域也按上述方法选聘51名县级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普查工作。二是选好普查员。普查员是普查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必须选好选准。为确保普查员的素质,各县(市、区)以环保局下属的监察队伍、监 3 测站人员为主,以街道办事处、乡镇环保员、在校大学生和大企业的环保人员为辅,组成普查队伍,采取推荐选聘的方式选配了592名普查员。这些普查员全部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经验丰富,热心环保事业,相对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其中37.3%为环保系统人员,34.0%为乡镇街道办事处环保联络员,14.5%为未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在校生,8.4%为统计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5.7%为大中型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实践证明,这些普查员在工作中,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认真,填报的普查表基本做到全面准确。
3、精心组织
市政府成立普查领导组后,为了举全局之力搞好普查工作,市环保局内部又建立了由局长梁丽明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业务处室、直属分局、直属单位一把手组成的协调组,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搞好试点工作。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三个层次的普查试点工作启动会,即由市环保局召开,各县(市、区)环保局长、各开发区环保局长及直属单位一把手参加的环保系统试点工作启动会;由市监测中心站召开,各县(市、区)、开发区分管局长及监测站长参加的环保系统普查监测工作启动会;由市政府召开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普查试点工作启动会。层层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各县(市、区)、三个开发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并分别进行了动员和安排部署。
(三)抓住机遇,上下结合,方法灵活,搞好培训
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业务性强,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懂业务的队伍。为了提高大家的专业能力,在国家普查办来并培训时,我们抓住机遇,一是最大限度地选拔普查指导员参加国家培训。除国家规定的参训名额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所有普查办的同志、4 企业的环保人员参加旁听,分别使66名普查指导员,30多名企业的环保人员和39名数据录入指导员参加培训。二是上下结合,搞好普查员的“自训”。针对普查员大部分来自基层社区、街办、乡镇,环保业务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市级普查指导员和县(市、区)普查指导员共同授课培训的办法,对全市592名普查员进行为期2天的培训。为了保证质量,培训前我们要求所有参加过普查指导员培训的同志都进行认真备课,再通过逐级试讲选拔出20名讲解好的同志担任培训老师,并划定了讲课重点,讨论了讲课教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方法灵活,注重效果。在培训方式上采用了国家试点培训时专家讲课录像和授课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课堂讲解、思考练习、难点讨论、问题解答以及课堂模拟试填和试填后的问题解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学员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填报技巧。
(四)周密安排,分步实施,拉网清查
单位清查是污染源普查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保证普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定普查总体样本数、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各县(市、区)、开发区对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对辖区内污染源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了全面清查。
一是做好资料准备。为做好单位底表摸底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普查办(环保局)分别协调各区工商局、统计局调出所有行业名录,从这些行业中进行了污染行业的划分、分类、统计,并将一些在规定范围外,可能有污染物产生的行业,一一列入清查范围,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工业源和生活源底数,然后结合环保局多年来掌握的污染源名单,对辖区内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名录进行核对、合并、分类、登记、造册,形成“清查基础资料库(册)”。
二是入户走访清查。依据形成的清查基础资料库(册),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行政区划,明确清查小区,并将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合理搭配,分成80多个小组,走街串巷,逐户登门,进行拉网式的清查核实登记,对资料库中重复的、破产的、关闭的给予剔除,对漏掉的进行补充,对暂时停产的逐一甄别摸清。
三是认真核实汇总。清查表清查登记后,按照污染源单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三级审核程序审核汇总,由市级普查指导员按一定比例抽查,核实清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保证其基本信息完整齐全、无重报、漏报情况发生。经对清查表格录入、分类、汇总后,将所有清查对象中的普查对象造册,并上报数据。全市初步确定清查对象15861家,其中,工业源4703家,生活源11158家;经入户核查及对清查表审核后,最终确定普查对象8725家,其中,工业源3040家,生活源5685家。
(五)克服困难,保证质量,全面组织普查
1、建立质量保证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我们首先制定了五级审核规定。“一审”为普查对象(企业)内部审核签字盖章;“二审”为普查员初审,做到每表必审;“三审”为县(区)级普查指导员再审,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填报的情况;“四审”为市级普查办指导员按比例抽审;“五审”为市普查办抽查汇审,层层把关,保证质量。同时,在补助经费上明确规定,补助费的数量与每名普查员普查的污染源数量和报表质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和奖优罚劣,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2、克服困难,认真填报
表格到位后,各县(市、区)、三个开发区的普查员迅速化整为零,全市共组织100多个小组,按提前划分好的普查小组和普查对象,一家一家 6 发表,一页一页填写审核。一是坚持谁清查谁负责填报,责任到人的原则;二是分类指导,多渠道填报。对工业源,采取以集中培训普查对象的填表人员,集中发表填报的方式进行,提高填表质量和工作效率。生活源分为两类:一类为小型生活源,采取以社区为单位,普查员入户填报的方式;另一类为大型生活源,以普查办统一发放、回收普查表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在普查的同时,对清查中遗漏的单位,进行填报。三是对有思想顾虑的企业业主,大家耐心说服,讲明意义和作用,使业主打消顾虑,如实填报。对有抵触情绪、不配合的乡、镇、村的民营企业,积极与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联系,让他们带领普查员上门填报。
3、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各县(市、区)、三个开发区实行普查指导员早碰头、晚会审制度。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气解决,对自身不能解决的汇总上报。市普查办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普查指导员和各县(市、区)普查办主任、副主任会议,听取大家汇报普查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对技术问题讨论形成正确意见后书面发文统一执行,对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请示国家污染源普查办解决。比如在排污系数的使用上,汇报中发现有的城区取平均数,有的县(市)取上限,标准不一致,导致同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差很大,我们发现后及时进行了纠正,保证了普查效果。
(六)现场指导,答疑解惑,完成数据录入
进入数据录入阶段,市普查办数据软件组全面组织数据录入工作。分组对市管重点企业、10个县(市、区)及三个开发区进行巡回检查指导,现场解答各录入单位咨询及疑难问题。同时我们抓住国家普查办数据组来我市现场督导的契机,将我们汇总的疑问和不解,面对面地进行了咨询,对存在疑问较大的县区专门趋车下厂解难释疑。针对某些录入单位,因人 7 员及电脑录入设备不够影响进度的问题,及时召开各县(区)普查办领导工作会议,听取汇报,采取得力措施,配臵电脑增加人员,确保录入工作进度。数据录入完成后,市数据软件组对各单位上报录入数据进行了全面审查,保证了录入质量。
(七)做好经费预算,积极筹措资金
普查试点期间,鉴于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在中央财政资金到位之前,市财政先拨出80万元专款用于普查,为市级、十个县(市、区)及三个开发区初步配臵了普查数据录入的硬件设施,不足部分由各县(市、区)垫支。
三、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普查工作的关键
本次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从7月底开始至9月30日基本结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市圆满完成了15861个污染源的清查和8434个污染源的普查。时间之紧,任务之重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重的任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国污染源普查试点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污染源普查办主任王玉庆一再强调要举全局之力,搞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太原市政府接到任务,立即成立太原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负责此项工作。市环保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布臵,局长梁丽明反复要求,全局系统领导要高度重视普查工作,要把试点工作作为全局8-9月份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古交市等县区政府领导在启动大会上亲自宣传发动。清徐县是我市的经济强县,污染源点多跨度广,在最初普查报表的录入中进展相对迟缓,市普查办督导组成员将这一情况与清徐县普查办领导反馈沟通后,清徐县即刻抽调全局10余台电脑,组成10个数据录入小组,加班加点完成了数据录入任务,8 按时圆满完成普查试点任务。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只要领导重视,一切困难和问题都能克服。
(二)选好队伍,建立严密的工作机制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保证 为了做好全市的试点组织工作,建立好市级的普查指导队伍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从现职和刚刚退休的干部中挑选了15名同志担任此职,他们中有10名是科处级技术干部,不仅有丰富的环保业务知识,又有很强的组织指导能力,明确其职责为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一是信息反馈机制。规定各县(市、区)每周出一份简报,同时市级普查指导员每周汇报一次各县(市、区)的工作情况,这样能从两方面获取各县(市、区)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好的经验。
二是督导机制。规定市级普查指导员必须每周到县区工作三天以上,各组组长每周下基层一天以上。每半月召开一次办公室主任办公会议,每周召开一次普查指导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县(市、区)好的工作经验,指导、督促各县(市、区)的工作。
三是质量管理机制。在县区级质量把关的基础上,市级普查指导员以随机抽查的方式,重点对各县(市、区)在清查、普查表填报和录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普查表质量。
四是验收考核机制。在普查开始,市普查办即发文明确试点经费按污染源数量和清查、报表填报及录入的质量进行补助。目前,正在组织人员对十四个县(市、区)及开发区进行验收考核,按验收考核结果发放试点经费,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
(三)搞好污染源清查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坚实基础
要搞好普查试点,污染源清查是基础,只有具备一个数量全面,底数 9 清楚的目录,才能使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这次试点中,由于时间紧,不少单位在清查中未做到逐户清查核实。在普查中主要以统计、工商提供企业名称,直接发表填报,结果有不小比例的普查对象有出入。有注册不生产的,有生产但产品与注册不一致的,有一个法人多个生产单位的,有注册为生产制造但实际上无生产的,有皮包公司的,还有许多生活源不在名册之中的等等,给普查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影响了普查试点工作进度。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广泛发动社区的人员,分片包干,进行全面核实,补上入户清查和全面清查这一项,使普查工作做到了顺利全面准确的填报。
(四)科学组织,严格审核是把好普查质量的有效手段
污染源普查填表是整个试点工作的中心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的经验是科学合理配臵队伍,严格审核程序。普查中,首先,认真分析了普查队伍中环保系统人员,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企业环保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特点,认为环保系统人员业务熟、责任心强;乡镇、街道办事人员与辖区内的工业源、生活源单位及社区人员联系紧密,彼此熟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大中专院校学生(或毕业生)文化素质高,理论水平和现场填报操作能力强,三者结合是一个科学的组合。各县(市、区)均采取以环保系统人员为主多方结合的方式,由环保系统人员担任组长,各镇、街办环保员担任向导,院校学生等其它人员参与,大大提高了清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制定了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和考核制度。比如:在市级普查办按2-5%的比例抽查中,发现差错率大于1%的,要求该县(市、区)的普查员和指导员对所负责的普查单位全部重新核实。严格的审核制度保证了普查表的质量。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市圆满完成了普查试点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宣传发动不够。时间短,宣传面窄,普查氛围不浓,导致各级政府领导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广大民众参与少,不少普查对象配合不积极。二是时间短,任务重,致使不少生活源存在漏网问题,不少表格项目空缺,特别是清查、普查的时间偏短。三是政府组织,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够。整个试点工作基本上是环保部门一家承担,力量不够。四是由于国家未下发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的相关技术规范,致使排污总量的核实不够规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五是录入软件中没有市级和县级的统计分析功能,致使试点成果未能完整体现。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从国家到地方全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各级政府、单位对污染源普查工作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普查意义与目的。使广大群众,知晓普查的主要内容以及被调查者的责任与义务,让普查活动家喻户晓,增加民众了解度,提高群众认知度,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特别是要得到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从政府到部门到广大群众形成一种合力,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合理安排各阶段进度,调整简化部分报表
普查各阶段安排时间配臵要合理充裕。清查是基础,清查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便于与统计局和工商局单位底数进行全面核对,以便摸清底数,清查表做细,普查能够一次到位,为全面普查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数据质量 是普查的生命线,为保证普查质量,建议普查报表填报及审核时间长些,一是使普查对象有时间认真核对填报,二是为普查表的质量审核及重报留出时间。
工业源普查表的设臵过于复杂,总体感觉详表太详,简表不简。填报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对一些个人开办的中小型企业,几乎没有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拿到表后看都看不懂,填报很困难,勉强填报上来,经普查员审核会发现大量问题,经多次反复方可填好。
3、工作班子要实,部门配合要紧,合力搞好污染源普查
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污染源普查办领导组办公室对“工作班子要实,干部要脱产、专职搞”的要求,根据工作量大小,可以适时增减人员,但必须要有几个人脱产抓普查,从头到尾做下来,确保普查工作的连性性、整体性。
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搞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污染源普查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领导组办公室相关成员单位,都要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搞好此项工作。
4、验证排污总量,规范普查成果
建议国家对排污系数法与监测法取得的排污总量应在技术上进行验证和核算,以便真实地反映排污总量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制定普查成果的统一格式,包括文字格式、统计表格及分析格式以及图集,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更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太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办公室 2008年6月5日
工作简报
第21期
太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办公室2008年6月5日
市普查办组织第二批重点源普查表会审
遵照国务院污染源普查办印发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技术规定》,继5月17—18日,市普查办召开了“太原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重点企业普查表会审会议”,对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国控重点企业的普查报表进行会审后。市普查办又在5月下旬组织了第二批重点源普查表组织会审。此批会审采用按行业分组审查的方式进行。六个组分别由由市环保局计财处、开发处、大气处、水处、固废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市环境监察支队队长、市环科院院长、市评估中心领导担任,市级普查指导员分组参加,分别对全市十三个行业5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汇审。会审的内容一是填报单位各项基础数据的来源是否规范可信,二是普查数据要与统计年报数据、排污申报数据进行核对,并分析原因,确定普查数据填报的可信度。对会审中发现的问题,将向市普查办上报,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核查,近日完成。十个县(市、区)、三个开发区普查办组织所辖区域内企业参加了汇审。
报:省普查领导组办公室,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荣彤副市长
送: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各成员单位
局领导,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察支队,宣教中心,信息中心、尾气中心
第三篇: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
一、前期准备阶段
(2)组织培训。培训工作分二个阶段:(1)、省普查办对市、县级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审核员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市级普查机构对所辖县的乡级普查员进行集中授课、培训。(2)、所有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必须进行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二、普查阶段
(2)监测核查确保质量。
三、数据核对 在数据录入之前,对所有普查表进行了细致的审查核查,发现各乡镇的表格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不符合逻辑关系为各表出现的共同问题,其余如漏填、错位、概念错误等各种问题也均存在。我们及时将存在问题的普查表返回普查人员重新调查填写,督促其按照普查表填写要求填写,再次对普查数据把关。
第四篇: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07〕7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环保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九月五日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为指导各地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
更全面地掌握我省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污染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为科学编制各类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科学制订环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环境预警应急能力,确保我省环境安全。
二、普查的时点、范围、内容和污染物种类
(一)普查时点。
200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2007。
(二)普查范围。
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工业污染源。工业源普查范围划分为重点普查范围和一般普查范围,分别做详细调查与简要调查。
重点普查范围:(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产业活动单位;(2)11个主要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重污染类别的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重污染类别的规模以上企业;(4)广东省各级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工业污染源。
一般普查范围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普查范围以外的工业污染源。
重污染类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各地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污染源普查的需要和实际能力,增加重点普查范围。
2.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普查范围: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糖料以及麻、茶、烟草、中药材)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主要产区。
禽畜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池塘、网箱、围栏、浅海、滩涂、工厂化养殖厂(区)。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1)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等经营单位;(3)医院;(4)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5)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第三产业规模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情况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范围:城镇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工业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排水去向等;(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种植业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肥料和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期等;农膜的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秸秆的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使用量、回收量等。
(2)禽畜养殖业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禽畜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禽畜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态等。
(3)水产养殖业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鱼药使用情况,养殖进排水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种植业增加地膜残留量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1-2种;禽畜养殖业与水产养殖业增加COD、铜、锌等。
三、普查机构职责及部门分工
(一)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普查机构职责。
我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由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普查的宣传、组织、实施和验收工作。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负责拟订我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实施细则、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培训、开展监测和验收、筹备相关会议、汇总和分析污染源普查数据,并按规定发布普查相关信息。
(三)部门分工。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普查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安排专人协调具体工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指导和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积极参与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各部门分工如下: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及新闻发布会相关工作。
经贸部门配合做好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公安部门负责提供机动车登记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及时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提供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单位基本情况。
建设部门提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厂)名单,会同环保部门开展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厂)普查,参与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
信息产业部门配合做好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污染源普查,协调海洋渔业和环保部门完成农业源普查工作。
卫生部门提供本系统射线装置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污染源普查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广电部门配合做好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的污染普查工作。
统计部门配合环保部门,提供与普查相关的基础信息,协助培训普查员,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审核、统计与分析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工商登记基本信息。
海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业污染源的普查。
省军区后勤部负责按全国的统一要求组织军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圆满完成我省普查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粤府〔2006〕128号)的要求,成立本地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指导、组织、协调和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可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确保圆满完成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二)技术保障。
技术路线: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
1.科学编制方案。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污染源普查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分、分阶段的工作要求,科学制订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方案,并及时报送省普查办备案。
2.加强监测。
为了加强污染源普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重点污染源监测情况,省普查办成立了污染源普查监测小组,建立了普查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和监测质量控制制度,对各地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进行抽测,解决监测技术难题。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台账和数据库,定期向上一级普查办报告污染源监测情况。
3.加强宣传动员。
各地要加强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抓紧制订宣传方案,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普查宣传;要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突出宣传重点,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使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明确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4.加强培训,建立普查底册。
采取分级培训的形式。省普查办负责对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普查技术人员的培训,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普查办负责对本级、乡镇普查员及普查对象的培训,确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各级普查办要根据统计、工商等部门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确定重点普查对象,建立普查底册。
5.加强数据审核。
省普查办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对于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地区,省普查办要责令该地区重新调查。各地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6.验收。
省普查办要制订污染源普查的验收方案和评分标准。各地完成普查工作后,要按要求向上一级普查办申请验收。由省普查办对各地级以上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各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对所辖县(市、区)的普查工作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到通过验收。
(三)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普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严肃处理。
(四)经费保障。
我省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省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各级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预算中,分按时拨付。
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与评审,宣传与培训,现场监测,入户调查,专用设备购置,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维护,检查、验收等过程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办公费等)。
五、时间安排
本次污染源普查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普查”的方式。我省试点市为珠海市,试点的普查工作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全面普查工作由省普查办负责组织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7年12月底前)。
1.成立机构、落实经费(2007年9月底前)。
各地要在2007年9月底前按要求成立普查领导机构,明确普查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落实普查经费。
2.制订普查方案(2007年10月底前)。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普查工作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的普查工作方案,并在2007年10月底前报省普查办备案。
3.普查监测(2007年12月底前)。
各地要按要求开展普查监测工作,建立污染源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及档案,及时上报污染源监测情况,并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本地区普查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工作。
4.宣传动员(2007年9月开始)。
各地要分阶段突出重点,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5.清查企业、建立底册(2007年12月底前)。
各级卫生、税务、统计、工商、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在2007年10月底前向本级普查办提供普查基础资料,由该普查办在2007年12月底前建立本级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册。
6.选配普查员,开展普查培训(2007年12月底前)。
各地要根据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数,按适当比例选配普查员。省普查办要在2007年11月底前完成对各地普查技术人员的培训,各级普查办要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面培训。
(二)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1月-7月)。
1.组织填报普查表(2008年1月-3月)。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普查报表填报工作。
2.建立县(市、区)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3月-4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核、录入、校验污染源数据,建立本地区污染源数据库。
3.建立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4月-5月)。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依时完成本地区的普查验收工作,建立本地区污染源数据库。
4.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5月-7月)。
各地级以上市要在2008年5月底前汇总向省普查办报送污染源普查数据。省普查办要对各地报送的数据进行抽查审核,在2008年7月底前完成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与汇总,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及时上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
(三)总结发布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1.省普查办对各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2008年8月-12月)。
2.进一步修正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2008年8月-12月)。
3.完成全省普查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2008年10月-12月)。
4.编制普查成果开发课题目录(2009年1月-3月)。
5.开发利用普查成果(2009年1月-7月)。
6.接受国家的普查验收(2009年1月-7月)。
六、普查数据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要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对于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此次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发布普查结果。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05日 实施日期:2007年09月05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本报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李禾)今天,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由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
这份建立在对近600万个对象调查,11亿个的污染源基本数据基础上的《公报》,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如工业污染结构突出、集中在少数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应出来的新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高,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等。
其中,农业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之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也就是说,不解决农业源污染防治,就不可能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
不过让人高兴的是,根据“环境倒U曲线理论”或“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在人均8000美元时,污染才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于中国采取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强制控制措施,在“十二五”还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扩大控制污染物的种类,所以中国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时,出现污染峰值,之后环境质量会逐步得到改善。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顾瑞珍)我国9日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结束。环境保护部负责人就此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调查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记者: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请您介绍一下普查成果对我国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哪些作用?
负责人:搞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此次污染源普查基本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和行业、地区、流域的分布,各类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存在问题等情况。初步建立了国家与地方各级各类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和总量核算。梳理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源,将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到环境应急和预警中,提供事故应急措施、报警信息和救援信息。普查建立起的基本单位台账和数据库,使各级环保部门可以直观地查阅,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环保监管工作。
记者:既然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不可避免缺乏经验和借鉴,请问如何做到依法普查?
负责人: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国务院明确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依法行政是保证科学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共分7章42条,明确规定了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对象、范围、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规定了普查对象、普查机构和普查工作人员在污染源普查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客观,《条例》明确规定,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其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依据其他法律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此次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各地在国家制定的普查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起草了本地区的普查实施方案,由政府印发,增强了普查方案的操作性。
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592.6万个
为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我们知道,开展普查必须有物质基础保障。请您介绍一下有关这次普查经费保障方面的情况。
负责人:落实经费是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前提。全国普查办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申请中央财政经费。财政部下达2007年普查专项经费7.37亿元,2008年普查专项经费1.09亿元,2009年普查专项经费1119万元。二是指导地方及时申请普查经费。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及时编制本地本级的污染源普查分经费预算,并积极与财政部门进行协调。在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被列入本地区的财政预算中,并得到了及时拨付;部分县区尽管财政紧张,但都能以大局为重,想尽办法,积极筹措落实,确保所需。部分地区制定了“以奖代补”、“费随质走,费随量走”的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地区进行资金或实物补助。至2009年3月底,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污染源普查经费31.27亿元。
记者:据了解,这次污染源普查与其他同类普查有所不同,污染物看不见,摸不着,普查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负责人:本次普查不仅要掌握各类污染源的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基本信息核算出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在普查工作中,首先了解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做到调查清,登记准;其次是通过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核算,准确得出各类污染源产排污量、排放去向等信息,通过计算机汇总,进而掌握全国、地区、流域、行业各类污染源的排污状况。
记者:通过这次污染源普查,我们都掌握了一些什么信息、取得了哪些成果?
负责人:全国普查共完成592.6万个污染源。其中:工业源157.6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
通过污染源普查,构建了开展大规模普查的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掌握了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收集了全国592万多家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环境有关的基本数据,建起了全国污染源基本单位台账和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系统。首次基本摸清了各类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弥补了以往常规环境统计调查的不足,为改革原有环境统计调查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环境统计制度带来了契机。
此外,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工业污染源排放的行业特征,为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污染源防治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污染源,调整产业布局打下了基础,为解决直接危害人民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和处置重大污染隐患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三大举措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记者:从普查公报看,农业源的主要水污染物已经占很大比重,对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请问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农业源的污染?
负责人:从普查结果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但农业源的污染问题,要用发展和引导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因为面源污染而不发展或少发展农业,这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出台扶持和引导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制高效有机农药;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记者:如何解释普查化学需氧量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差异大的原因?是否会影响“十一五”总量减排考核?
负责人:化学需氧量普查数据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统计范围不同,增加了农业源(1324.1万吨);生活源增加了除县级政府驻地镇以外的全部市辖区、县级政府所辖其他镇的居民生活排放量(增加7977万人等生活源排放量216.7万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增加了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的排放量(32.5万吨)。即因统计调查范围扩大,增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73.3万吨。
此外,调查方法不同、污染物计算系数不同。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符合当前技术条件、行业更全、分类更细的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生活源产排污系数,环境统计是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分区分类、更加细致的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的产排污系数。采取统一、新的、更加全面细致的产排污系数,有利于更准确测算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量。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基数和削减任务的确定,主要建立在常规环境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基数不含这次普查新增的农业源和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等排放量。为确保污染源普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明确规定普查数据与污染减排考核不挂钩。鉴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正在实施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已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乃至重点企业,对各省(区、市)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仍以2005年确定的基数为准。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