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北岭小学孙晓静
参加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北岭小学孙晓静
10月26-28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的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历时两天半的活动中,我听了11节观摩课和8节报告,还有一些名师的课后分享以及一节评课。坐在大会堂的下面,近距离的观看各位名师的教学,心里特别激动,但激动的背后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名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最新思考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数学老师的三项基本功》的报告,郑教授带着身体的不适仍然坚持给我们做了一节精彩的报告。郑教授主要围绕着数学老师应具有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关于比较与优化”来谈,从“善于举例”的具体涵义到如何帮助学生用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郑教授有他独到的见解;关于“善于提问”郑教授提出了这直接关系到了教学中如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活动的“双中心”,值得深思;相关研究不应局限于如何能够针对具体内容选择出适当的“例子”也应十分重视如何很好的去处理数学的形式方面与非形式方面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报告,听了刘老师的报告后,我感触特别深。刘老师在报告中提到“充分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中的深层次内涵”,可以往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都是拿过来直接用,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我对于通过数学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并不是特别了解,在这一点上刘老师让我明白了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语言表达能力”。在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这节课上,用的是南师附小二年级的孩子上的,刘老师的习题以多种游戏形式出现,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课堂要结束时孩子们还一直强烈要求接着上,可见学生是多么的喜欢刘老师的课,效果非常好。我很喜欢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虽然不是深度的彻“生本”的思想,但是刘老师亲和的语言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我。这节课也体现了刘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句“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就读懂了课堂”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三、放手,孩子会飞的更高
在课堂上你会看到这样一幕“四个孩子站在讲台上,指着他们自己做的题目向其他学生讲解,听讲的学生对他的解答提出质疑”,没错这是在贲友林老师的课堂上,你几乎听见的全是学生的声音,而贲老师则在旁边带着微笑、很冷静的看着这群孩子的发言。说真的我当时心里比贲老师还着急,万一教室里的学生乱起来怎么办?可是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场景,反而学生秩序井然的讲解着他们自己思考后的答案,学生的乖巧、贲老师的冷静让我由衷的敬佩,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这群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那么强呢?原来是源自于“放手”,这里面的“放手”而不是放任不管!贲老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更多的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的,只有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领悟到的知识才能更全面。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回想一下我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是我来讲,学生一味的接受,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我要真正学习和要做的。贲老师在上观摩课的时候呢,之前是没有上过的,而且用的是自己的学生,上的很真实。这里面呢我还想提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贲老师所教班是四年级的,如果我们从中间就模仿贲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学不来的,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种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上我也应该思考出自己独特的贯彻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四、培养自信,创造成功
听了11节观摩课,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南师附小的孩子们特别的有自信。上课发言积极、回答问题不胆怯、、、、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信,有了自信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好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呢?各位名师在他们的观摩课是很好的解答了这一点。比如贲老师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小老师”意识,让学生成为这节课的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信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放低自己的姿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鼓掌也是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点;爱,大爱无私,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五、感恩的人会成功
“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阳光的,阳光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知足的,知足的人会成功”这是华老师做的报告的开场,让我很感动。华老师说:“我十分幸运,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好老师,他们给我积极的心态、拼搏的精神;我十分幸运,工作以后上遇到了好同事,他们给我帮扶为我加油;我特别幸运,我有了成绩之后,有遇上了好领导,他们给我以幸运,给我以舞台。”当华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驾驭的时候,回办公室听感恩的心,因为他认为是孩子给了他提高能力的机会。哪怕对那些吹哨子的人,也要感恩,因为他认为那些人在牺牲人格帮助他。听到这,让我深思,在我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向华老师学习做一个感恩的人。华老师执教的观摩课,让我明白,还在做作业出错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判断它的对错后不管它了,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所在,为什么要这样想。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犯了错,要学会用一颗爱心,一颗感恩的心来帮助孩子。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数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也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更精彩更有趣,我会带领着我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不一样的数学学习。
第二篇: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让学生自由地生长
——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安庆市华中路第一小学
有一种天气叫南京的天气。十月里的南京城,炎炎的烈日还在肆意挥洒着光和热,浓浓的秋意却悄悄走进了人们的身边。漫步于六朝古都,葱茏绿地、小桥流水和高楼大厦之间,徜徉于军旗猎猎、军歌嘹亮的解放军理工大学之内,敬畏与仰慕之情自然生发。就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我们一行六人走进了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殿堂,走近了小学数学教育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12节精彩的课堂,10个观点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人钦佩。来到这个殿堂时,我们带来的是困惑、不足和希望,走的时候,我们带着快乐、满足和憧憬。
一、我思故我在
活动的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企平发言,他从历年来总结的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出发,给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诸多的释疑和解读,孔教授先抛出“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引发大家思考并总结道:“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其实这也是一堂好课的三个标准。老师都明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怎么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呢?孔教授指出,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包括思考、表达、交往、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又以思考最为关键。未来教育目标要朝着“轻负担、高质量”前进,需要教师将教学的重心集中在课堂中,孔教授还为老师们展示了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表”、“定向分析”等科学手段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对特定目标的分析促进教学个别环节的改进。
随后,孔企平教授又针对课堂中的“互动”、“发展”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穿插其中的经典案例十分贴近教学实际,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引得在座老师频频点头,在讲到“育人价值”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时,还一度引发了老师们小范围的讨论。
最后,孔教授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上好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四基”、“两能”,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末了,孔教授说:“一个老师如果不关注自身的课堂文化建设,不关注隐性课程,那路是走不远的.”听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平时够关注吗?
二、真课堂,真功夫
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12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的投影,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因数与倍数》一课,细致的课前谈话准备,干脆利落的开场导入,行云流水的总结和转折,一点一滴尽显功夫。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我以前一直认为,这种类型的课是只能停留在理想里的,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贲老师说这是一节未曾试教过的课。未曾试教过的课居然能上的这么精彩,真让我感到很惊讶,有机会的话,还真想亲自去他们学校,他们班级听一听,感受一下平时学生在分享智慧的过程中如何迸发出美丽的火花的。
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校长则是另一个风格,他在开始的时候故意不做自我介绍,而是反问孩子,面对一个陌生人,想知道的话怎么办?孩子一开始不适应,不敢回答放不开。但是刘老师诙谐的语言,有交有换的互动,已经深深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我。他的经典语句对我触动很大:“如果我们不能提出问题,那学习就停止了”
“你提出的问题直接反应你的水平。”
“你们可能在中国读书久了,没有发现或者说不愿意发现„。”嬉笑之间,覆雨翻云,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勇气,硬是把一个沉闷的班级调动的多姿多彩,挥洒自如。
初看来自苏州车坊小学的徐校长,宛如邻家老爷爷一般亲切,不急不缓的语调,听着就让人觉得平心静气,笑眯眯的嘱咐着孩子们做好课前准备,小到铅笔盒的摆放,座椅的空隙都一一叮咛,让本来陌生紧张的孩子们一下子都定了心,大师风范果然不简单!课程中徐校长让学生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把话筒交给学生的老师是不容易的,全国知名数学教师罗明亮做到了,他相信孩子比我们优秀。“还能用0.3表示吗?还能用小数表示吗?说对了照样是你的礼物。”罗老师的话循循善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而在猜老师身高认识小数时,这是很多公开课都有的桥段,罗老师在学生猜测他身高为1.52米的时候,没有尴尬,而是就势模仿出1米52的身高,引得学生迅速明白了答案要和实际相符。把身子弯下来的罗老师,此刻在学生的心中一定是和蔼可亲的,是可亲可信的。
电脑中毒,资料丢失,临时更换讲课内容,对于上公开课的老师来说那简直是灾难。但是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临危不乱,先和大家说明了理由并致以歉意,不惜延长时间来安抚学生。“学校学校,就是学习怎么笑的”大家会心一笑,紧张的场面顿时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了。大家风范跃然而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不仅如此,课堂上妙语如珠,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充满着诸如“千金难买回头看” “同学们不要急着举手,研究表明,憋得住的人未来成就会更大,因为他们心中有他人。”等名言警句,不光是在教授着数学知识,还揉合进去德育和做人的道理,育德于数学故事游戏之中,过渡自然,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夯实了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
课程末尾,有个孩子提问“数学黑洞495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还没有一个人知道答案,谁能研究出来就是全世界人的数学老师”华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回答,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教育,更胜过刻意的培养,未来的数学大师可能由此诞生。
来自台湾的吴佳慧老师,带来了另一种风格的教育和聊天模式。例如上课时要面向老师,这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平常,很自然的要求,吴老师能够很童趣话的跟学生商量好,并且约定看集点卡送来自台湾的礼物,这样处心积虑的把孩子哄来学习给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集点卡给分,让那个学生知道每一个行为都有反馈,都有成就,值得借鉴。
俞正强老师是全国有名的“低头找幸福的人”,这句话是我在网上搜索看到对他的评价。俞老师今天的课《植树问题》在会上响起了多次掌声,课上俞老师的精彩和亮点之处很多,当我看到俞老师课后与每个学生击掌告别时,我不由想到:这一班的孩子们,等他们长大后他们是否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叔叔曾经和他击过掌,而且在他的课上“我”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也来了,从黄爱华老师坚持让学生喊他“华哥”开始,整个课堂的气氛已经向着温馨的,拉家常似的方向前进了,润物于无声之间。一道简单的看图分析题,华哥能请学生上来,以编排连续剧的方式,诙谐幽默的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顺利的调动全场气氛,好有突破性的设计,而华哥在引导学生做练习时,更是反其道而行,在出示题目之前带着孩子们猜测题目难度提高可能在哪?学生们本来探索新知之后,略显疲惫发散的精神又被集中起来了,华哥没有大声提醒,没有故作高深,举重若轻的解决了学生注意力自然发散的问题。末了,华哥用看起来略显儿戏的划重点游戏,擦掉不太重要环节,折射出的是教育智慧,给学生留下的是恰恰是深刻的印象
会后交流时,华哥说,方程是什么,我们以前的认知有偏差,方程就是找平衡,而不是外部特征的其他方面。作为教师,文本研读十分重要,文本研读第一是教师用书,一个是课本,三是重点文章,有助于创新,这很重要 多看平时被我们忽视的教师用书,我们的课堂教学路径就有了。健谈的华哥,更是豪情大发的带领我们领略了他的团队,他们的研修,他们的读本,他们看到教材的眼光,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初见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先生,只觉一精神矍铄长者而已,然一开口,话语如泊泊清泉,缓缓流入人心。古稀老者,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不惜放下专家教授的身段,拿自己开涮,笑谈平均寿命,从而引入平均数的特性,以自己的年龄与平均寿命之间的差距来引发学生讨论,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刘老先生教育学生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他告诉学生“别开口就说行,说话要负责任”。然而,课堂板书间一声不经意的长叹“哎”却泄漏了老人家的疲惫和力不从心,年华或将逝去,容颜可以苍老,然而不变的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是一生奉献三尺讲台的热诚。看见他,我不由得想起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很快,一节课很快结束了,我却第一次生出恋恋不舍的感觉,似乎很舍不得就这样和这个可爱的老头分离,刘老先生让我重温自己做学生时的感觉,我忽然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看待老师,看待学习的眼光,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听者而言影响是巨大的。
纵观这些大“家”的课,总体来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语言风趣,师生互动和谐,带给学生和观众的的是享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只要我们给他以阳光他就能更加灿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然生长。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会学着把这样完美的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爱上数学!
第三篇: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六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
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是数学本科生,凭着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小学生是搓搓有余: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倒我。不得不坦白地说,上班近三年来,我从没有真正用心背过一节课,偶尔的公开课,我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课件上课。觉得自己只要把问题讲明白了,学生会了,就行啦!但是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报告《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我感触很深!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刘老师眼中,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所谓手艺活儿,它是手工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备好课带来了如下好处:《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课题呈现方式的新颖别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阵中的规律》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数”有量的关系,还有形的属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会这个知识点,更需要在数感的培养中建立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天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贲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
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强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尺子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
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这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联想到生活实际,但华老师却从生活中的旅游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台湾地图,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其实数学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它完全可以从生活从经验中提取,并及时生成。同时华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更多地关注于学生,让本来不活跃的孩子们慢慢地放轻松起来,并融入课堂。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给大家充分的展示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课前,华老师反复要求摄影师将镜头多对准孩子,多记录孩子们课堂中的真实表情。这样的话语温暖着孩子的心,也温暖了我们听课老师得心。我想,只有时刻心装孩子,才会有如此的真情流露吧,才会上出堪称完美的课堂吧!我尊重华老师,但更主要的是学习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的精神。
短短的四天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却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但是我想更值得我去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就让我变成一缕阳光,让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能在我的呵护下,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第四篇: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1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当听到黄爱华老师说他为了备好【 三角形
】这一节课写了72页纸的笔记,我想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大思考,自学成果内容丰富,但黄老师始终把握住这节课的核心引导着学生一条清晰的知识主线深入研究,这种方式的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先学后教式的导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天半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徐长青老师【烙饼问题】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徐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徐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徐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张齐华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张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三 以‘大问题’位载体,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黄爱华老师在【认识三角形】一课,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介绍你的三角形,你想说什么,大家的三角形一样不一样,画一条线,在线段等外的两点,再连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等几个大问题,通过这几个开放性的大问题的解决,让这一堂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张齐华老师【两位数家两位数口算】一课,因为事先安排了自学,教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用书上的任何例题与习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喜欢上数学。一堂好的数学课的不就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吗?
短短的两天半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却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但是我想更值得我去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
第五篇: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为我打开一扇窗
——听华应龙老师“规律的规律”有感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再次聆听这熟悉的旋律——心中祈祷:现代与经典“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更好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灿烂生命,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蔚蓝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2011年,5月6日至8日,临沂市河东区教研室李主任带领着我们27名数学教师,参加了在江苏淮安举行的为期两天半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倍感兴奋,因为我又一次参加了“现代与经典”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最主要的是我与我的偶像华应龙老师合影啦!哈哈。。华应龙老师是我数学教学上的偶像,只因为他的谦和、他真诚的微笑、他的细微与深思。在我的教学座右铭中一直珍藏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不断的提升和跨越。要说第一次听华老师的课是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而这一次华老师的课则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不走寻常路的华老师,本次活动中执教“规律的规律”整堂课足以体现了他对规律教学的深入及独特的思考。
课前的智慧——
谦和的华老师鞠躬向听课的老师们问好,并说明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是温故而知新,是认知自己。随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孩子们却是一片沉寂,无一人应答,可见孩子们是紧张的。如果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或许会继续追问:孩子们好!或是不知所措的沉默。。但华老师却是机智的引用了课前播放的音乐歌词说道:“怎么没人理我啊?”同时伴以爽朗的笑声。那一刻,我看到有的孩子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这就是智慧的华老师。华老师课前以话筒为引,问孩子:“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华老师却说:“课上可以随便说话,只不过要与课堂探讨的内容有关。不但可以说还可以笑,忍不住也可以哭。。”这时,孩子们表情上写满了轻松。为了测试孩子们的敢说、敢笑,华老师提到动画人物:猪八戒,孙悟空,提出分数问题。孩子们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华老师最后问孙悟空是公是母?回去查“三国演义”,顿时整个会堂笑声不断,华老师强调到:课上可以随便说,但也要按规则。精彩的一节课就这样
由“智慧的课前”开始了!
课中的灵动——
喜欢独辟蹊径的华老师,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我们所熟知并习以为常的“规律”,让我再次感受到他的魅力!华老师似乎总是活在思考中,同时带着那真诚的笑声。课中,呈现142857分别乘1至4,让学生写下答案,多数孩子选择用计算器,出现乘5,乘6,华老师鼓励学生口算结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猜测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此刻我认为最成功的不单是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重要的还引发了参会教师的积极思考。华老师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找到方法: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的最高位间的规律。我顿悟:孩子们的思维原来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只要教师给他思考的时间。华老师简单而又不凡的问句:6个得数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恰好的点开了孩子们的穴位。我想教师的问不是随意的,要“三思而后问”。华老师的一句:找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孩子们如获珍宝,但当面对142857乘7的结果时,对规律产生了怀疑,惊讶道:啊!怎么会这样?华老师呈现他的名言: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随后,华老师以录音播放:神奇的一组数。学生琢磨142857的神奇、质疑与7的缘分,华老师呈现1/7,要求化成小数。又独具匠心的设计“走马灯数”,把每个数字看作一匹马,让每个
数字当一次第一名。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2857乘
8.。乘14,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在此教学中,我铭记了华老师对孩子们说的的一句:写下来是每个人的思维,不是别人的。就这样,我也同孩子们思考着:规律背后的为什么。才恍然:哦。。原来是这样!接着,孩子们赢得了自己的掌声,犹如冲破渔网的小鱼在规律中自由了。至此,课的精彩仍在继续。华老师又出示神奇的数字,学生尝试后表达规律又尝试,却又一次停止脚步,思考。。原来,不都是这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想,小小的规律是这样,一节课堂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感谢您,华老师,是您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知。
课尾的艺术——
华老师在课尾让孩子回想本节课,小组内交流收获。并要求课后研究1/13,2/13。。的规律,之后畅言:数学是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一句话,一堂课,华老师为我打开了教学路上的一扇窗。我也惊讶于:哦,原来可以这样!
我坚信: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
我坚信: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就越小。
我坚信:今天,我们帮助孩子跨出一步;明天,他就会多留一个愿望让自己去想象。
我坚信:学习就是追求未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坚信: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和呵护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我坚信:坚定梦想,真正做到坚持不懈,必定超越梦想。我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加油!
在此怀着感恩的心,真诚的说声:感谢你们——我生命中的鼓励者!我一直铭记在心,尽管我是沉默的,但我一直很珍惜!我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着,坚持着,是你们让我鼓起勇气超越自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