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候婕
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听课体会
2014年4月25,带着无限期待和憧憬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精彩,热诚与愉悦的 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名师专家们的教学风采以及丰盛的教学视听盛宴。
很荣幸有机会聆听来自全国12位顶尖级的名师们的课及4位专家们的讲座。名师们的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艺术,什么是真正充满魅力的课堂,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和专家们的人格魅力。短暂的3天学习让我流连忘返,收益颇丰。
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位名师专家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顾洁执教的是《Then and now》一课,顾老师的课很真实自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吸引着每位学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渗透了相互帮助的情感体验。
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的黄慧老师执教的是《Father and son》一课。用她个人的魅力感染了与会的全体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在故事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黄老师将学生喜欢的父与子配上英语搬进课堂,娓娓道出一个滑稽的漫画故事,不断运用角色代入法让学生感受父子与天鹅的内心独白,更深刻读懂并理解漫画,各环节有深入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释放了活力与情感。
执教《Water》一课的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的主维山老师,他的课堂扎实、有效,平淡中现出真功夫,并且能在课堂中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主老师独具匠心的课前自由对话环节更是让我感受深刻,看似平常的师生对话,处处为后面的教学重点埋下伏笔。给我感动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个靠边的男生举手示意时,主老师一边递话筒一边说“you deserve this chance”语言多么的地道,交流这样的真实,课堂如此大胆的改革,开创先河,生活需要创作,学习亦是如此。佩服佩服!
广东佛山市的田湘军老师为我们呈上了一堂生动幽默的英语课,田老师最大的亮点个人素养非常高,英语歌曲的演唱和现场扎实的教学功底,让我大为震撼,一节课的时间太过短暂,我意犹未尽。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的徐美老师上的内容是《Amazing things》,徐老师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看图片引入主题,为导入故事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知amazing things.Our eyes are the same size from birth,but our nose and ears never stop growing。徐老师的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有效发散了学生思维。
专家老师们的讲座也让我们感触深刻,如同被洗礼一般,快乐崇拜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恰如其分,他们优美标准的语音语调,他们知识储备如此丰富,他们对资源利用的巧妙“如绘本”,他们教学设计的智慧“如对文本的再构或重整,如语篇中进行单词的教学”,这些全部都让我佩服。名师的课堂给我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英语课堂真实、自然而厚重,是我教学之路的永远追求。
我记得沈峰老师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赵刚老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听了他的讲座,让我觉得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沈峰老师的《如何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师仅仅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收集资料,为学生提供能够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的语篇材料。只有不断开发与创新语篇,实现拓展化、实践化和趣味化,才能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得以发展。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阅读知识储蓄毕竟不多,因此,在遇到比较难理解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阅读材料转换成图文的形式予以呈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在图片的指引下更快地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每一篇新的阅读材料中,都会存在一定难度的生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生词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面对比较难理解的阅读材料时,如果教师在阅读材料边配以生动的图片,那将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图片提供的直观信息,对材料的大致意思一目了然。
朱善萍老师的报告《关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思考》中指出,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它要求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是一种文武之道,更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英语首先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英语做为一种语言,它首先应该是学生思维表达的一种工具。”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用英语侃侃而谈的那种积极的开口欲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固然南京的学生能如此这般,与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关系,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在平时的课堂中他们的英语老师一定经常让他们有基于话题用英语表达自我的机会,但我的课堂上更多是字词句的机械学习,而非话题的有意义的语言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怕学生基础掌握不了,考试成绩不好;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课时不够,放手后产生两极分化,因此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或许当学生享受到那种用英语表达自我思维的酣畅淋漓时,他们会更加喜欢英语,会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中,去进行字词句的基础学习。小学英语课堂注重的是活动教学,但活动要全面,有针对性,所以专家们运用的group work、look and match、play a guessing game、say and act 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全体同学能参与的,能辅助教材内容的。还有老师们注重创设语境,使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每节课的设计都创设了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的运用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虽然三天的听课很辛苦,但是陶醉在这样专业的研究氛围中,我感到精神饱满。
通过这三天的学习,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众所周知,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课能给我带来更直接更有效的帮助。让我看到课堂上课的名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赶上新课改步伐的紧迫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老师们操练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化。从名师们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练习,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了解学生
在课前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跟孩子培养感情,让学生放松老师在课中运用丰富的肢体,加上幽默的语言,适时的鼓励常常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专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轻松的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英语
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对话,把讲台变成舞台,尽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听说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所学的短语、句子和同学、老师进行对话,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在今后的英语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二篇:观摩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感悟经典
――观摩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我有幸在江苏淮安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认为,这是一次交流研讨的盛会,我带着虔诚的心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报告,领略了专家名师的教学风采及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绽放的魅力,感受到了名师的大家风范。这次盛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名师的可贵,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课堂可以如此精彩,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满足来自知识的积淀,文化的熏陶,灵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理念的更新……
此次观摩,先后听取了吴永军老师的报告《谈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王文丽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及《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想法》、倪海霞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徐小童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赵志祥老师执教的《鹿和狼的故事》及《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想法》、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目送》及报告《我的教学观》、薛瑞萍老师的报告《我们班的日有所诵》、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巧女的故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及报告《如何上好一堂好课》、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以及报告《朗读新解》、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及报告《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课程虽然安排的满满的,但是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感触更是满满的。下面,我就几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课堂教学来谈一谈。
一、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王文丽)
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越亮文章就越有吸引力。”还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这些名言都朴素深刻地诠释了题目的主要性。王文丽老师板书了“桂林山水”后说:“林有两个木组成,一看到林子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答:树多。老师说:桂林很显然是什么树多?学生答:桂树多。老师说:是啊,桂林桂林,桂树成林。老师说:你们知道桂林在哪儿吗?学生都说不知道。老师就引导学生看地图,让学生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并说: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走进美丽的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水。导入新课后,王文丽老师先让学生分别读流利“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红叶似火”“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波澜壮阔”等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峦”“澜”等字的意思。理解“峦”时,她边打手势边说:“一座挨一座”叫“峦”。学生正确地连线后,她相机引导学生读好短语。读“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峰峦雄伟的泰山”时她指导学生要读出气势来,读“水平如镜的西湖”和“红叶似火的香山”时她指导学生要读出美来。一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读得越来越好。接着,她出示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秀啊”“真奇啊”“真险啊”等带有“啊”字的短语。“啊”在不同的字后读音不一样,要想读好难度很大。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啊”的音变尽管很难,但王老师很舍得下功夫。王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读,尽管由于习惯使然,不少学生仍没有读对,但我相信王老师播撒给学生读好“啊”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就像在我们每一个听课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一样。读桂林山的“奇”时王老师建议大家读出自己的感觉;读桂林山的“秀”时王老师建议大家读出色彩美。在老师的点播下,学生能很快读得有声有色。
鼓励语言说得好,能给学生带来希望,带来动力,使他们更加乐学,思维更加积极当王文丽老师听了同学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后,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励你们什么呢?(稍停,笑)是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可想而知,当老师放象鼻山的图片,朗读象鼻山的神话故事时,同学们注意力有多集中,这为他们自编骆驼山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难怪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不少同学都能编出很吸引人的故事。
拓展延伸是教学内容的次要环节,拓展得好,使整节课锦上添花,耐人寻味;拓展得不好,往往本末倒置,甚至无功而返。以前听过的不少公开课拓展的内容太多,别说学生累,就连听课的老师也累,这样的课,谁会说扎实、高效呢?王文丽老师在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清”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漓江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的各不相同,有的说:看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它们正在欣赏自己的影子。有的说:看到了水里的水草在快乐地跳着舞。有的说:看到了小鱼在自由自在地嬉戏。还有的说:看到了江边绿树红花的倒影。这样的拓展,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漓江水的理解,我想,当他们在描写自己亲眼目睹的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湖、小河时,肯定会灵活运用!当强调“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王老师出示了古代和现代的文人墨客赞美桂林的诗句,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人们不但指现在的游客,还指古代的游客;不但指去过的人,还指没有去过的人;不但指中国人,还指外国人。说到这,她谈到了自己游桂林的经历,她说:“我也曾经去过桂林,走马观花地欣赏完以后,就匆匆地背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外国人游桂林可不像我们一样,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着车子,一游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古今中外的人如此钟情桂林,可见桂林的魅力,的的确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由于桂林山水是风景名胜,关于它们的实景很多,但在教学时王文丽老师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欣赏,讲完课文时,王老师说:“桂林山水不但白天美,晚间也很美。”之后,她用了仅仅不足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夜景。这样的设计,一定会更加激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王老师的课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亮点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认真践行,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赵志祥)
赵志祥老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他坚持四点:淡化课文内容分析、搬开问答式教学这座大山、摒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对孩子要求肤浅一点,孩子们往往表现得深刻一点)。
开课伊始,赵老师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写文中的十二个重要词语,接着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辩论上:狼和鹿,究竟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这一段教学花费了50分钟左右的时间,尽管学生时常被这一辩证性的话题搞得晕头转向,赵老师认为真实的课堂教学允许出错,甚至鼓励出错。)最后,赵老师要求学生以一只狼或一头鹿的口吻给总统写信,实现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谁凶恶残忍,谁美丽善良?”带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是的“无限接近真理”的“是与非”的哲学思索。
赵老师本节课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跌宕起伏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深入、情的震撼,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毋庸置疑,这是一节充满着情感和智慧魅力的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很简单”的讲座中,赵老师强调了七点,分别是:环节简单一点儿;课件简明一点儿;教材简化一点儿;情感荡漾一点儿;视野开阔一点儿;底蕴厚重一点儿;心态天真一点儿。
三、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窦桂梅)
窦桂梅老师执教了一本书——《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是绘画本,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亲(焦尼)一起生活了一天的事情。
窦老师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穿插进行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猜测,接着要学生聚焦文本语言中的一句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这句简单的表达的重复出现让我们感到了丰富的感动,为什么?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比较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神情,甚至配以动作。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细细地研习文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既是绘本的学习,她又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语言、动作,还关注绘画本在构图、着色后面的文学审美价值,要求学生站在画家的角度,从插图的细节处感受文字没有或者不能描摹的那份感动。教学层层推进,语言张驰有力,整个教学简单而又充满人情味、文化味,如诗如画,让人在如沐春风般的感悟中,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以提升。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窦老师以一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演绎着人世间永远无法割断的亲情。也许,我们的脸上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心里却是咸咸涩涩的。这“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也许,还可以叫做“回肠”吧!。窦桂梅老师的课热情洋溢,情节曲折,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总是超乎于常人的想象。分析透彻,引领到位,她从听、说、读、写、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学习方法。她强调:回到母语。其感言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还强调:回到儿童。她带队制订了小学语文阶段性质量评价手册,从而在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她提出“三个一”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四、真实的课堂(孙建锋)
《目送》这篇文章内涵深刻,思想境界比较高,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上课时才初次读到文章的学生,真的比较难懂。但是通过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字字句句的品味,再加上他个人的情感渲染,课堂效果非常好。孙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从一言一行的细微中,处处体现出令人敬佩的细腻。比如,在理解“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一句中的“圈”字的时候,孙老师请了几位同学还与他合作表演,并引导他们说“圈”字的内涵,感受幼儿初入小学时的胆怯;在品读“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一段时,孙老师拉来一张板凳扮演起了高大的儿子,并与学生表演临别的拥抱,这一抱把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拉了下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以师为友,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所以在课堂上我丝毫感受不到学生的拘束感,倒是能感受到学生都能从课堂中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有关课文的问题,积极而顺理成章地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孙建锋的《目送》,大气而深情,将高中的课文呈现于小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在场的每一个人带到了那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中,特喜欢孙老师诗意的语言:“目送是一条生命线,一头贯穿着儿子渐渐成长的生命,一头贯穿着父亲慢慢衰亡的生命;目送是一条离别线,一头贯穿着儿子的生离,一头贯穿着父亲的死别;目送是一条情感线,一头贯穿着母子情,一头贯穿着父女情。”他让我感受到了心中沉沉的亲情-----对孩子的爱,对父母的情。孙老师用润物细无声的读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渐入佳境,轻松感悟。
我积累的孙老师课堂语言:
1.姿势,读正确流利,读书方式自由读,字字入眼,句句入心。看哪个同学能达到最低的水平。
2.书声琅琅。
3.哪个同学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 4.你把别人的话重复了一遍,无效劳动。5.一个字都没读错,好孩子,很沉稳!6.你的感情很沉重。7.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响亮。8.沉默是一种感受。
9.有怀疑能力的孩子是好孩子。
10.孩子,最后一个境头要映入我们眼帘了。
11.我蹲在你身旁觉得非常值。你的声音响亮,你也应该知道,你用什么方式来回报老师这一蹲。
12.这次蹲得更值,她把一个冷漠的儿子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13.一点一点地读,一点一点地悟,不简单啊!14.机会在溜走,你不来它就过去了。
15.那么好的比喻句,看谁能把它划出来。考验一下,看能不能背。16.情到深处泪自流。
孙老师的课很真实,他用他的爱以及他的教学智慧和高雅的艺术全真心投入,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富有召唤力的手势,那双充满着温情和力量的手始终在学生肩膀上,使学生感受到了师爱,大爱,他用爱在和学生对话。
……
两天半的观摩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反思自己的教学,领悟名师的精髓,修正自己的教学规划及方式:
1、名师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如:赵志祥老师的机智幽默的风格,窦桂梅老师的教学主题模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备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体现个人的教学特点,还要具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学养,还要有坚实教育理论知识支撑课堂,学会运用巧妙的学习方法和深入研读、挖掘教材设计巧妙的环节来实施课堂教学。
2、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理念让我怦然心动,我迫不及待的想去对其进行探究与实验。这就要求自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改善、规范自身的教学用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积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和文学名著,勤于练笔和反思,在努力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走向优质课堂。
古人云:不知己之短,无以处人。做人如此,做事如此,教书更是如此。通过这次学习,深知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三篇:参加第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第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
八湖中心小学 相书锦
2011年5月20日——5月22日,在张如星老师的代领下我很荣幸的参加了第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在淮师会堂举行,在历时两天半的活动中,我们共听了11节课,4场报告,这些来自全国的教授、副教授、校长、特级教师等为我们呈现了新颖的理念、精彩的课堂。他们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名师,记录他们的课堂,品味他们睿智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第一节课是刘宝杰老师的课,他的口语非常的好,设计也很独特,通过5个导游把整个教学过程有机的衔接了起来,特别是单词教学环节设计新颖,直观,形象生动且有效,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使用。但是在刚刚开始的复习热身环节有些卡壳,学生的反应非常不积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真的是学生的口语太差,太紧张,太怯场吗?我觉得,可能是开始的导入跳跃性太大,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使学生不明白老师要去干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张口去表达。我认为,在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下,是可以用汉语来提示的,这样更能让学生张开嘴巴去表达。
刘小菁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态自然活泼,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案的设计很有梯度,学习动词分词形式,先充分复习了动词原形,又采用多种形式,由单词到句子到篇,再到写,练习方式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充分展示了一节独具匠心的观摩
课,让我对英语内容的建构第一次有了认识。指导我去思考和学习。
主维山老师和顾洁老师的课很有激情和亲和力,重点突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老师的课后感言让我记忆犹新,如何让孩子们把书本上所学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英语生活化,使英语真正发挥其交际的目的,这可能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去思考和研究的主题。
第一次听田湘军老师的课,真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美妙感受。他的智慧幽默的教学风格与巧妙独特的教学构思深深吸引了我。首先是他的交流互动方式田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竞争机制但又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学生非常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了课堂中,这在师生交流,学生个体发言的频率与质量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不过我想在句型操练过程中是否能再多一些类似pair work, group work的生生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开口的机会。在田老师的课上,老师和学生不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朋友,随意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学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优秀的个人素质他丰富的表情,夸张而生动的肢体语言是我对田老师印象最为深刻之处,同时他的幽默与较为地道的语言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沈峰老师的课是最后一节课,作为压轴课,她没有辜负众望。她的课没有太花哨的东西,很实在的一堂课。她巧妙地将上节课所学的主句型融入到教师的自我介绍的信息中,再让学生自编歌谣的互动,不仅复习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了课堂。她的课最后给我的印象就是细致和深入,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天半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英语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时随之而来的幸福与喜悦。我要把这些思考和反思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的提高自己,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现代与经典”观摩体会
“现代与经典”观摩体会
首先非常感谢中心校及县教育局的相关单位给与我这次去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观摩学习的机会。转眼间,活动已经结束一周时间了,相关的听课笔记及心得体会也都大概整理结束了。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汇报,这既是对上级部门的感谢,也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对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认识
语文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语文的教学不单单是帮助学生认几个字,识几个句那么简单,不单单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容易。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这是一个多么现实而又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词呀!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具备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语感的运用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这一点必须被每一位教师透彻地理解。
二、语文的课堂是一个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堂
为什么要把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写一写呢?因为这是本次活动给我的第一个震撼。
孙双全先生执教的《春联》那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这一课是我以前执教过的课,更有助于我的比较。我依稀记得自己是按照传统的上课程序带领学生从头至尾分析这篇课文的。当时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可是孙老师完全采用了另一种教学的方式。他从名联出发,带领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然后再带领学生参与到对对联这样一个活动中来。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解决了课文中存在的几副对联,是一举三得的事。这种新的课文讲授模式,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即弄明白这篇课文想让学生掌握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当你把握了这三点,对于任何课文的教学都会游刃有余的!但是,想要真正把握到这几点却是不容易的,它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知识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三、语文的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
管建刚先生执教的《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上。《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每天四问”,一般的老师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带领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带领学生分析“四问”的顺序安排。与管老师的教学内容差不多。但是管老师却采用了另一种教学模式。他一开始就别出心裁地找两名学生上台学着陶行知校长的样子做演讲,这在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他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每天四问”的。“四问”分析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十分深刻了。最后,他又带领学生分析了“四问”的顺序。可以说,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独具匠心的,但是却很少有人采用他的这种方式,包括我自己在内。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更像是“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教学内容,在问题解决中学到相应技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师生交流方式
下面我想谈谈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方式。这是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这也是素质教育特别提倡的一点。
我以前的语文课,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问题回答上。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起立回答这个问题。这种交流是一种被动式的交流,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次观摩课,让我看到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比如说生字词的教学,教师会让学生给一个生字组词,并会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这既引导了学生的思考,又体现了反馈。再比如,绘本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写了很多精彩的片段,然后他们会在课堂上集体赏析这些片段。在我以前的习作课和绘本课上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但是效果却并没有它们这样明显。总的来说,师生交流这方面的技能,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学生知识面
最后我想谈谈学生的知识面。这次观摩课,给我震撼比较大的是南京小学生的知识面。有些老师会说南京条件比较好,孩子有更多的优质的学习资源,这是农村孩子无法比的。这一点我承认。但是,将南京孩子的知识面上的优越性完全归咎于这一点是我无法忍受的。毕竟,现在的农村,买几本书的条件还是有的。但为什么农村孩子的书包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好的课外书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人指导,他们不知道该买什么书?南京的孩子看过很多的书,农村的孩子没有,这并不是硬件上的缺失,而是老师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觉得,以后应该适时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帮助他们丰富知识面。
总的来说,这次的观摩课是一段收获颇丰的经历,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来说,感想千言,难以一语!
第五篇: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丰富·丰收·提升
——观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沙湾小学陈冠棋
4月23日—4月25日,我怀着仰慕的心情与求学的态度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深圳)观摩研讨会,研讨会虽然为期短短两天半,却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受,受益匪浅。
郑毓信教授在“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报告中指出,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化模式(即去情境化),他强调教师不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情境的创设环节,而应该在数学知识教育上下功夫,切忌本末倒置。此时我想到了自己执教《鸡兔同笼》一课的情境,教学导入情境就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注意力是吸引住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在宝贵的四十分钟里,情境导入花费一大半时间,真正的课堂知识是否当堂解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听了郑教授的报告,我明白了创设情境只是教学手段、起到的只是桥梁的作用: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以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以此原理运用到其他数学问题上,教学过程只需要巧取情境之精华,以此作为契机,将“情境”升华到数学知识本身就很好了。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新课改要求是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师生互动来寻找“学法”,老师教的是学生如何学,而非仅仅是书本知识。如何有效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徐斌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首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觉到自己的“需要”,只有具备“需要”的条件,策略本身才会有意义,学生才会自发的乐于运用;第二、解决问题策略是程序性、技能性、认知性的,只有师生共同协作、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加深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并能够准确的把握它,分清楚什么情况适用,而什么情况不适用,从而将策略准确的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去;最后,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在课堂上起到的是充分引导的作用,这个作用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才会加强学习的重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策的把握。
课堂上想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髓在于幽默、精炼、风趣的语言及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能“融错”,这点,我觉得华应龙老师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课。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观摩课上,华老师以一小男生造成的错误“迎错而上”,面对错误,华老师不慌不忙,从容镇静,以其精炼的语言及亲和的态度,将“错误”纠正的几近完美,使课堂尽显精彩。
„„
走进众多名师,方知己之知识匮乏。丰富的专家报告、观摩课学习,让我在学习中收获颇丰,在收获中有所感悟,从感悟中慢慢沉淀,沉淀后逐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