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为我打开一扇窗
——听华应龙老师“规律的规律”有感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再次聆听这熟悉的旋律——心中祈祷:现代与经典“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更好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我知道我要的那种灿烂生命,就在现代与经典这片蔚蓝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2011年,5月6日至8日,临沂市河东区教研室李主任带领着我们27名数学教师,参加了在江苏淮安举行的为期两天半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倍感兴奋,因为我又一次参加了“现代与经典”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最主要的是我与我的偶像华应龙老师合影啦!哈哈。。华应龙老师是我数学教学上的偶像,只因为他的谦和、他真诚的微笑、他的细微与深思。在我的教学座右铭中一直珍藏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不断的提升和跨越。要说第一次听华老师的课是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而这一次华老师的课则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不走寻常路的华老师,本次活动中执教“规律的规律”整堂课足以体现了他对规律教学的深入及独特的思考。
课前的智慧——
谦和的华老师鞠躬向听课的老师们问好,并说明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是温故而知新,是认知自己。随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孩子们却是一片沉寂,无一人应答,可见孩子们是紧张的。如果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或许会继续追问:孩子们好!或是不知所措的沉默。。但华老师却是机智的引用了课前播放的音乐歌词说道:“怎么没人理我啊?”同时伴以爽朗的笑声。那一刻,我看到有的孩子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这就是智慧的华老师。华老师课前以话筒为引,问孩子:“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华老师却说:“课上可以随便说话,只不过要与课堂探讨的内容有关。不但可以说还可以笑,忍不住也可以哭。。”这时,孩子们表情上写满了轻松。为了测试孩子们的敢说、敢笑,华老师提到动画人物:猪八戒,孙悟空,提出分数问题。孩子们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华老师最后问孙悟空是公是母?回去查“三国演义”,顿时整个会堂笑声不断,华老师强调到:课上可以随便说,但也要按规则。精彩的一节课就这样
由“智慧的课前”开始了!
课中的灵动——
喜欢独辟蹊径的华老师,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我们所熟知并习以为常的“规律”,让我再次感受到他的魅力!华老师似乎总是活在思考中,同时带着那真诚的笑声。课中,呈现142857分别乘1至4,让学生写下答案,多数孩子选择用计算器,出现乘5,乘6,华老师鼓励学生口算结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猜测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此刻我认为最成功的不单是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重要的还引发了参会教师的积极思考。华老师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找到方法: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的最高位间的规律。我顿悟:孩子们的思维原来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只要教师给他思考的时间。华老师简单而又不凡的问句:6个得数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恰好的点开了孩子们的穴位。我想教师的问不是随意的,要“三思而后问”。华老师的一句:找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孩子们如获珍宝,但当面对142857乘7的结果时,对规律产生了怀疑,惊讶道:啊!怎么会这样?华老师呈现他的名言: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随后,华老师以录音播放:神奇的一组数。学生琢磨142857的神奇、质疑与7的缘分,华老师呈现1/7,要求化成小数。又独具匠心的设计“走马灯数”,把每个数字看作一匹马,让每个
数字当一次第一名。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2857乘
8.。乘14,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在此教学中,我铭记了华老师对孩子们说的的一句:写下来是每个人的思维,不是别人的。就这样,我也同孩子们思考着:规律背后的为什么。才恍然:哦。。原来是这样!接着,孩子们赢得了自己的掌声,犹如冲破渔网的小鱼在规律中自由了。至此,课的精彩仍在继续。华老师又出示神奇的数字,学生尝试后表达规律又尝试,却又一次停止脚步,思考。。原来,不都是这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想,小小的规律是这样,一节课堂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感谢您,华老师,是您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知。
课尾的艺术——
华老师在课尾让孩子回想本节课,小组内交流收获。并要求课后研究1/13,2/13。。的规律,之后畅言:数学是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一句话,一堂课,华老师为我打开了教学路上的一扇窗。我也惊讶于:哦,原来可以这样!
我坚信: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
我坚信: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就越小。
我坚信:今天,我们帮助孩子跨出一步;明天,他就会多留一个愿望让自己去想象。
我坚信:学习就是追求未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坚信: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和呵护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我坚信:坚定梦想,真正做到坚持不懈,必定超越梦想。我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加油!
在此怀着感恩的心,真诚的说声:感谢你们——我生命中的鼓励者!我一直铭记在心,尽管我是沉默的,但我一直很珍惜!我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着,坚持着,是你们让我鼓起勇气超越自己!谢谢!
第二篇: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六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
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是数学本科生,凭着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小学生是搓搓有余: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倒我。不得不坦白地说,上班近三年来,我从没有真正用心背过一节课,偶尔的公开课,我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课件上课。觉得自己只要把问题讲明白了,学生会了,就行啦!但是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报告《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我感触很深!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刘老师眼中,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所谓手艺活儿,它是手工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备好课带来了如下好处:《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课题呈现方式的新颖别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阵中的规律》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数”有量的关系,还有形的属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会这个知识点,更需要在数感的培养中建立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天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贲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
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强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尺子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这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联想到生活实际,但华老师却从生活中的旅游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台湾地图,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其实数学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它完全可以从生活从经验中提取,并及时生成。同时华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更多地关注于学生,让本来不活跃的孩子们慢慢地放轻松起来,并融入课堂。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给大家充分的展示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课前,华老师反复要求摄影师将镜头多对准孩子,多记录孩子们课堂中的真实表情。这样的话语温暖着孩子的心,也温暖了我们听课老师得心。我想,只有时刻心装孩子,才会有如此的真情流露吧,才会上出堪称完美的课堂吧!我尊重华老师,但更主要的是学习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的精神。
短短的四天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却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但是我想更值得我去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就让我变成一缕阳光,让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能在我的呵护下,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第三篇: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1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当听到黄爱华老师说他为了备好【 三角形
】这一节课写了72页纸的笔记,我想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大思考,自学成果内容丰富,但黄老师始终把握住这节课的核心引导着学生一条清晰的知识主线深入研究,这种方式的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先学后教式的导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天半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徐长青老师【烙饼问题】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徐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徐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徐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张齐华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张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三 以‘大问题’位载体,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黄爱华老师在【认识三角形】一课,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介绍你的三角形,你想说什么,大家的三角形一样不一样,画一条线,在线段等外的两点,再连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等几个大问题,通过这几个开放性的大问题的解决,让这一堂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张齐华老师【两位数家两位数口算】一课,因为事先安排了自学,教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用书上的任何例题与习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喜欢上数学。一堂好的数学课的不就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吗?
短短的两天半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却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但是我想更值得我去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
第四篇: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六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
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是数学本科生,凭着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小学生是搓搓有余: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倒我。不得不坦白地说,上班近三年来,我从没有真正用心背过一节课,偶尔的公开课,我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课件上课。觉得自己只要把问题讲明白了,学生会了,就行啦!但是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报告《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我感触很深!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刘老师眼中,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所谓手艺活儿,它是手工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备好课带来了如下好处:《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课题呈现方式的新颖别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阵中的规律》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数”有量的关系,还有形的属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会这个知识点,更需要在数感的培养中建立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天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贲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
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强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尺子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
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这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联想到生活实际,但华老师却从生活中的旅游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台湾地图,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其实数学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它完全可以从生活从经验中提取,并及时生成。同时华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更多地关注于学生,让本来不活跃的孩子们慢慢地放轻松起来,并融入课堂。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给大家充分的展示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课前,华老师反复要求摄影师将镜头多对准孩子,多记录孩子们课堂中的真实表情。这样的话语温暖着孩子的心,也温暖了我们听课老师得心。我想,只有时刻心装孩子,才会有如此的真情流露吧,才会上出堪称完美的课堂吧!我尊重华老师,但更主要的是学习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的精神。
短短的四天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却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但是我想更值得我去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就让我变成一缕阳光,让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能在我的呵护下,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第五篇: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领导的厚爱,让我有幸参加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培训。在为期两天半的教学培训里,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艺,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和钦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人生境界让我仰叹,使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他们的教学艺术旋律之中。名师们的报告生动而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做了《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教学》的报告,非常深刻的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他说我们教师现在要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日常教学(家常课),要努力做好“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清楚的指明概念的具体涵义,不是马上动手,数学是动脑,不是动手,动手是进行知识的内化。他举了一个例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概念教学,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在黑板上画两个点B、C,并问:“同学们,从点B到点C的最短距离怎么画?”学生画出了一条线段,我顺势画了一条折线,问道“如果走其它路线,还有更短的吗?为什么?”“两个点之间走直线式最短的,其他的路线多多少少拐弯了。”学生说。“我在折线的拐点处标出字母A:这就是三角形ABC,如果不看A点,三角形就可以看成是B、C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你有什么发现?”“折线一定比线段长,即使是微微“撑起”也是折线。“BC一定是最短的,BA+AC一定比BC长。”“换一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两点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组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举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学生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从头开始去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啊,既然学生都几乎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又何必重头开始去研究知识呢?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他总结: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思维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用。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提醒:首先是教学研究的几个关键:(1)努力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2)我们应努力做到“小中见大”,即使应当以各个具体的课例作为背景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引出具有更大普遍性的问题和结论;(3)用案例说话。其次是发现探究的关键:积极的尝试,及时的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应当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应为,即使是一些不很成功的探究,其中也有可能包含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或是启发性的成分,从而就可能为最后的成功提供直接的基础。相信这些观点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强震球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他在课前先和学生进行互动,以他的名字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在喜欢他的人时就期待着他的课。以“甩小球”引入新课,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生,融入到他的课堂里。他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先画圆,自己发现画圆需要注意的问题,又通过师生比赛画圆来引出画圆的关键是定点、定长,再认识圆的每个部分,最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学习气氛轻松融洽,所有的环节一气呵成,知识点没有一点落下,让我不自觉感叹强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巧,让每个孩子都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
张齐华老师用三年级的孩子上了四年级的《负数》这一课,他没有用到任何现代教学手段,上得同样精彩。张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写四个负数,他把单位都列到黑板上去,让学生上黑板写,之后用学生写的数作为例子贯穿整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语言去鼓舞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张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张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大胆放手让学生画示意图,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课堂。在课堂上,他叫了一位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开始的时候不敢发言,很胆怯,在张老师调皮幽默的语言鼓励下,慢慢大胆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给学生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让学生充满自信,这位女同学大概会永远记住这位鼓励她的老师。课后,他做了《如果乔布斯教数学》的报告,简简单单的ppt,轻松愉快的跟我们“聊”他的成长,聊他的教学风格。我们教书不应该是专教书,还要教学生做人,自信是人成功的门槛,不要问学生想要什么,他们不会给你答案,换位思考,看他们需要什么。
贲友林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谈话引入今天的课题,让孩子们先大致熟悉本节课的内容。整节课,贲老师只做引导和总结,学生充当了本节课的主角。学生讲解、分析、总结。然后找另一个学生做补充,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展示想法,补充,不但充分的展示了孩子们的数学功底。也给予孩子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机会。真正达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的最佳效果。贲老师不断反思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新的境界!同时,贲老师的报告也让我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学不能制约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给学生们多点时间。
贲老师的报告也充分凸显了本节课的主题,“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长,在“学”中生活。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
短短的两天半里,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带给我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触。各有千秋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学习着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让我的学生都能爱上数学。